冯其庸的读书法

原标题:冯其庸的读书法

   

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一生酷爱读书。读初中一年级时,教他国文的丁老师对他说:“读书要早,著书要晚。”他觉得丁老师的意思是早读书,可以早开启智力;晚著书是让自己的思想更成熟,见解更可靠,不致贻误后人。丁老师的话非常宝贵,他一直铭记在心。

冯先生是怎样勤奋读书的呢?据他说,小时候读书,先生要求他们不仅读文章,而且还要背下来。冯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因抗战暴发、家乡沦陷、学校停办失学,当时他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三国演义》不能归还,这成了他失学后的唯一课外书。他看了无数遍,里面不少的精彩对话,他都能背出来。之后,他又从小伙伴那里借到《古诗源》《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西厢记》等书,不但熟读,还背诵了大部分篇章。背书不但让他储备了许多优美的词句,提高了语文水平,还给他的写作带来灵感,下笔时自然流畅,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内容丰富、灵动,让人一读就舍不得放下。

冯先生失学后就在家种地养羊。那年他14岁,种地是很简单的农活,他会一边锄地一边在脑海里默诵诗词。有一次在锄地时,他默诵了《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对这首诗,冯早已会背了,但对“衣带日已缓”中的“缓”字,他一直不解其意。这时,在脑海里回放了几遍诗句后,他突然灵光一闪,悟到“缓”就是“松”,“宽”的意思,原来后面两句的意思是说离别已经很久了,因为想念亲人,衣带也变得宽松了。对于自己的这个发现,冯先生很高兴,也对思考有了更多的领悟。

冯先生除了勤于读书、乐于思考外,还很注重实践。读《史记》的时候,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先生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10次赴新疆等地考察,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只有把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冯先生心里才踏实。

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他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除了老师的教导外,亦跟他后来的努力密不可分。勤奋读书,乐于思考,勇于实践是他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他长期、甚至是一辈子坚持的事情,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失学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18 苏州银行 002966 7.86
  • 07-17 科瑞技术 002957 --
  • 07-17 景津环保 603279 --
  • 07-16 大胜达 603687 7.35
  • 07-16 丸美股份 603983 20.5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