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正在改变上海人的生活

垃圾分类正在改变上海人的生活
2019年07月07日 02:19 华西都市报

原标题:垃圾分类正在改变上海人的生活

“刚开始,有人会分不清楚,但重要的是,垃圾分类意识已经根植于大众心中了”

  上海市民何琴芳:“这是干垃圾,标签纸要撕下来的。”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南区智能分类回收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实习记者 邱文绮
  上海报道在垃圾强制分类时代下,上海居民到底是怎样扔垃圾的?他们的生活有哪些改变?对于那些即将实行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7月3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抵达上海,走进居民小区、学校、公共场所等,对话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不同身份的人,实地感受上海垃圾分类的时尚面貌。

地点1 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
小区居民:错过时间,垃圾只有第二天再扔

  7月4日上午8时,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建德小区。
  一位小区居民提着一个装满干垃圾的塑料袋,同时端着一个盛着瓜子壳的果盘,走到垃圾分类投放点前,熟练地按下干、湿垃圾窗口旁边的绿色按钮,等窗口慢慢落下来后,她便分别将垃圾倒进不同的窗口里。
  今年5月20日,小区正式开始实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投放时间段是上午的7点至9点,和下午的6点至8点,投放时间段外,窗口是锁住的,居民无法再向里面扔垃圾。“才开始实行的时候都会有些不适应,经常出现有人错过扔垃圾的时间,第二天才能去扔的情况。”建德小区居委会主任刘蒙告诉记者,定时定点投放,带来的一个明显好处就是垃圾的减量化,“从过去的每天5桶垃圾,到5月份时,减量到每天4桶。”
  何琴芳是住在建德小区的一名退休护士长,也是社区白衣天使服务队的志愿者。自从垃圾分类之后,她在家里就多准备了一个红色的小桶,用来装湿垃圾。
  记者拿出一个有残余液体的饮料瓶,来“考验”她的垃圾分类“功夫”,何琴芳熟练地将瓶子里的剩余液体倒进下水道,指了指瓶子上的标签纸,“这是干垃圾,要撕下来的。”“瓶子嘛,就是可回收垃圾。”
  瑞金二路街道绿化市容所所长唐禹介绍,上海市环卫部门有这样一句话:“不分类、不收运”。“一桶湿垃圾的纯净度要在90%以上,如果打开后湿垃圾里混入了塑料袋、餐巾纸之类的,就不会收运。”
  “实际上,上海市民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他认为,最开始以为习惯是一件很难转变的事,大部分市民应该会不理解,“但没想到支持的占大多数。”虽然垃圾分类才起步,大家才开始会分不清楚,但是最重要的意识已经根植于大众心中了。

地点2 南京路步行街
10岁男孩:蛋糕是湿垃圾,但我要吃光

7月3日上午9时,南京路步行街。人头攒动的南京路步行街上,每走几十步,就能看到一个两分类不锈钢垃圾箱。
  一个10岁的小男孩,将蛋糕外层的塑料包装纸撕下来,举在手里大声说:“这个是干垃圾。”他晃了晃手里的蛋糕,“这是湿垃圾,但是不能浪费,我要吃光。”
  杨先生是南京路上开出租车的司机,干这行有20年了。“现在垃圾分类都成了上海人的必备技能了。”他告诉记者,“是比以前麻烦点,不过能让城市文明程度更高,我觉得就是有意义的事。”

地点3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
大学毕业生:不敢再随便点外卖了

  7月3日晚8点,记者来到复旦大学邯郸校区。
  校园里,教学楼、办公楼等公共区域,都配备了贴有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标识的两分类垃圾桶,而四分类垃圾桶主要集中于学生生活园区。除此之外,记者还在学生生活园区南区发现了4台可回收垃圾智能装置,扫微信二维码投放可回收垃圾。据报道,该机器为杨浦区两网融合自主研发,由爱回收免费提供。目前,在南区和北区学生生活园区共引进了10台同类型的垃圾回收机器。
  在校园里散步的刘女士,一年前还是这里的学生,目前在附近上班。谈到垃圾分类,她说:“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敢再随便点外卖了。”在学生时期经常点外卖的她,现在却总是为吃剩下的食物该如何分类而发愁。

垃圾分类 上海人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10 中微公司 688012 --
  • 07-10 福光股份 688010 --
  • 07-10 新光光电 688011 --
  • 07-09 宏和科技 603256 4.43
  • 07-08 澜起科技 688008 24.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