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首提:环境治理应避免对企业简单粗暴、一关了之

报告首提:环境治理应避免对企业简单粗暴、一关了之
2019年03月05日 12:40 新京报

  报告解读|首提环境治理避免对企业简单粗暴、一关了之

  新京报快讯(记者 邓琦)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对企业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

  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企业作为污染防治主体,必须依法履行环保责任。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对企业既依法依规监管,又重视合理诉求、加强帮扶指导,对需要达标整改的给予合理过渡期,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企业有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污染防治一定能取得更大成效。

  记者梳理发现,这是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对企业要重视合理诉求、加强帮扶指导。同时,强调对企业的处置措施不能简单粗暴。

  环保专家彭应登表示,今年提出该要求,是中央“放管服”改革的表现之一,以前一味地强调执法,对企业诉求或者原因关注不多。同时,也是避免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对企业“一刀切”,这是为企业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一刀切”是不作为乱作为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说,“一刀切”的一种情况是地方政府平时不作为、管理没到位,为了迎接检查,突击关了一些企业,企图掩盖问题,是乱作为。究其根本,还是停留在把环境保护当作可有可无的过去式。

  另一种是地方对于标准、政策等了解有限,基层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高,为了所谓公平就全部关掉,不考虑环境绩效导向。分析来看,地方工作力量配置和目前任务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事太多、工作节奏太快,没有时间思考怎么分类推进,有时也缺乏精准施策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客观实情。

  还有一种现象叫以停代治,先停再说,一律关停,主要是考虑自己乌纱帽因素较多,强调政治正确,强调自己决心大、调门高。这种情况是不少地方领导实施“一刀切”决策的主要驱动力。最近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搭环保便车解决其他问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容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执法扩大化和“一刀切”现象。

  背景:

  生态环境部多次要求禁止“一刀切”

  去年6月,生态环境部制定了《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

  《意见》指出,严格禁止“一刀切”,保护合法合规企业权益。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针对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重点任务,按照污染排放绩效和环境管理实际需要,科学制定实施管控措施,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坚决反对“一刀切”。各地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中,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坚决避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

  伴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的进行,有关“环保影响经济发展”的论调一直未曾停息。

  事实上,“环保影响经济”的观点,一部分也来自地方政府“一刀切”的懒政。生态环境部也多次发声明令禁止“一刀切”。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长根曾表示,个别地方担心督察问责,不分青红皂白,采取紧急停产、停业等简单粗暴“一刀切”的方式应对督察,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这是对中央环保督察的“高级黑”。

  今年1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对于“社会上一些舆情不时炒作生态环境保护影响经济发展”的现象,明确表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坚决反对。”

  他说,在主观愿望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希望影响经济发展。发展和保护是一体的,离开保护的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发展的保护是“缘木求鱼”。在客观条件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做到总体上不影响经济发展。当前环境保护该干的事、能干的事、易干的事还有很多,做好这些事情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另一方面又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吴舜泽也认为,环保是促进中国经济换挡升级非常重要的动力,会带来企业竞争力正向效益的提高。只要依法常态化监管,提前有序发布环境要求,就会产生传导效应,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转型会有阵痛,要有战略定力。”

 

责任编辑:贾兆恒

环境治理 一刀切 一关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13 青农商行 002958 3.96
  • 03-13 新诺威 300765 --
  • 03-12 每日互动 300766 --
  • 03-06 金时科技 002951 9.94
  • 03-05 上海瀚讯 300762 16.2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