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孙洁:探索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国金融》|孙洁:探索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4年03月13日 12:04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C

nfinance

编者按

令人瞩目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并从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和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本刊特别开辟“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专栏,约请金融业人士深入探讨如何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作者|孙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保险学院副院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5期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金融对经济宏观大局、社会稳定发展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金融系统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坚决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为如期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彰显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围绕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于2023年12月19日至22日赴广东惠州、东莞和深圳,对金融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服务高科技制造业,如何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

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银行机构普惠业务存在产品同质化、过度依赖抵押质押、风控手段不足等现象,一些长尾客群及“轻资产”缺抵押的小微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还未得到有效满足。小微贷款业务商业可持续性面临挑战。调研中发现,目前深圳市场上大型银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的房抵经营贷利率已较低,若算上资金成本、拨备成本和管理成本,已处于盈亏边缘。

二是科技金融政策尚需完善。银行保险机构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评估能力不足,缺乏系统性、可信度高的科技企业信用评估模式和评级标准,对处于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不足。目前,很多政府部门都出台了科技金融贴息、贴保、贴费和风险补偿等政策,由于政策比较分散,金融机构和科创企业无所适从,亟须进行整合。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深圳辖内授信银行超过5家的企业共有1718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科技型企业(合计占比65.31%)。

三是数字金融监管相对滞后。随着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在纯线上流程和大数据风控环境下呈现出新特点,模型算法、数据安全和金融科技伦理等带来全新风险挑战,但相应的监管资源配置和技术储备不足,监管规制和标准化建设仍较滞后。数据资源整合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公共信用数据未对金融机构开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数据平台支撑不足。

四是绿色金融制度体系有待健全。现有全国性绿色金融制度停留在指引层面,内容多为支持鼓励性的指导意见,未涉及金融机构环境法律责任、环境信息强制披露要求等,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力不足。对绿色金融业务的监管仍主要依靠事后统计,尚未建立前置性的评价认定标准,监管引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五是养老金融产品定位不清晰。金融机构养老金融业务普遍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且强调金融属性多,突出养老特色少,比较产品收益多,对接养老服务少。据统计,深圳个人养老金业务上线的各类金融产品中,除个别专属保险产品融合健康条款外,其他产品均不包含养老服务内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中,给付资金主要用于生活费用支出,不包含照护保障等养老服务设计,养老特色不突出。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路径

聚焦重大战略优化金融供给

积极推进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着力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专精特新”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贷款占比,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持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构建外贸金融服务“双融双促”新格局。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支持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三大工程建设。

聚焦难点堵点提升科技金融质效

一是进一步搭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科技金融支持政策,鼓励机构开展股债贷保联动业务和“贷款+外部直投”业务,牵头制定重点领域全产业链融资支持方案,整合运用股权和债权、政策性和商业性融资,探索建立针对“卡脖子”领域的新型举国体制融资支持方案。

二是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体系。规范银行保险机构完善专业机构设置,鼓励在科技资源集聚地区规范发展科技支行,适当下放授信审批权限,目前全国银行业科技支行已超过1300家。鼓励保险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或专营部门,推动发挥集成电路共保体等机制作用。

三是持续丰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产品服务体系。鼓励银行保险机构适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科创企业需求,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梳理科技型企业“白名单”,建立项目推荐机制,帮助金融机构与企业精准对接,提供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加快建立科技型企业政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帮助金融机构建立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优化、整合各部门出台的科技金融支持政策,完善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加大研发费用损失险、专利保险、海外侵权保险、数据知识产权保险等贴保力度。

四是逐步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内部管理体系。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鼓励银行机构从长期收益覆盖长期风险的角度制定科技金融业务考核方案,提升小微型科技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五是基本形成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区域发展体系。国家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服务科技金融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加快建设。

六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外部支撑体系持续优化。金融与科技、产业主管部门密切协作,促进融资供需对接。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优化地方科技金融环境。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32.2%。

聚焦“双碳”目标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一是强化监管引领。注重指导银行机构加快落实《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加强协同监管。将银行保险机构绿色低碳转型情况纳入日常监管评价;完善绿色金融外部激励机制。完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指导地方开展绿色金融实践探索。二是加强数据监测和考核评价。组织银行机构定期开展绿色融资数据统计工作,加强对融资项目的碳减排量等环境效益的核算、监测和信息披露。三是丰富产品服务。鼓励银行机构根据绿色低碳项目融资和风险管理需要,立足自身职能定位,开发气候友好型的绿色金融产品,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聚焦重点领域,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排污权、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业务,落地“银行+保险”的绿色建筑金融支持模式。四是强化风险管理。加快银行机构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

聚焦薄弱环节加强普惠金融服务

一是优化普惠金融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机构作用,加大风险补偿资金池补偿力度,提高银行向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争取将普惠保险纳入政府民生保障工程,推动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宣传推广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

二是构建多层次供给格局。加快大中型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建立单列信贷计划、内部资源倾斜、差异化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专营机制。鼓励地方法人银行结合自身定位,强化普惠金融战略导向,利用人缘、地缘优势,着力服务地区小微、“三农”客户。支持政策性银行开展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转贷款业务合作。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低收入群体人身保险等保险业务。

三是持续优化产品服务。鼓励金融机构聚焦小微企业、涉农主体、个体工商户等金融需求,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深度挖掘内外部数据信息资源,改进业务审批技术和风险管理模型,研发专属产品,合理降低服务成本,触达更多“长尾客户”。

四是丰富融资增信手段。开展“银税互动”“银商合作”,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信易贷”工作,归集整合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强化融资场景应用。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五是完善政策制度。构建监管评价长效机制,实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和金融机构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从法律层面明确政府部门和市场机构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乡村振兴等职责,颁布实施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截至2023年10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2023年初增加4.65万亿元,同比多增8342亿元。2023年前10个月,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8%,较2022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

聚焦现实需求加快养老金融发展

改善养老金融供给,推动金融机构开发与疾病治疗、康复护理相结合的养老金融产品,促进“保险+医养结合”发展,引导机构运用信贷、保险资金积极对接养老服务优质项目。强化监管引领,推动养老金融试点业务有序发展,针对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研究相关改进措施,加强试点业务数据统计分析,密切跟踪监测风险苗头,守牢风险底线。加强政策激励,推动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贴息、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增信等政策工具,加大对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和扶持。继续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从试点转成正常业务,稳步推进商业养老金试点、养老理财和养老储蓄试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全国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累计承保63.7万件,其中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7.9万件,保费2.8亿元。商业养老金试点累计开户16.8万个,存量规模为29.3亿元。

聚焦效能和安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

开展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监管评估,并将转型成效纳入科技监管评级体系。支持科技领先机构向中小机构进行技术能力输出,提升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督促金融机构加快建设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新型风险控制体系,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科技外包等风险管理。推进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探索监管全流程线上化管理,提升监管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充分运用云计算、分布式储存等新技术,全方位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力培养、引进数据分析与监管科技专业人才,提高数字化监管能力。

(责任编辑 马 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3-18 星宸科技 301536 --
  • 03-15 平安电工 001359 --
  • 03-13 戈碧迦 835438 10
  • 03-11 骏鼎达 301538 55.82
  • 03-11 星德胜 603344 19.1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