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铁幕」降落

银行理财「铁幕」降落
2021年05月31日 08:25 财经自媒体

  来源:新金融琅琊榜 

  作者:董云峰

  一旦存、贷、汇被全面打通,银行怎么办呢。决策层无法接受国民对互联网平台的信任,超过国有金融机构,这也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一部分。互联网平台的信任力必须被遏制。这是大势,也是宿命。

  银行理财的“铁幕”降落了。

  面对数字化浪潮席卷与财富管理大爆发,银行理财还是选择了紧闭大门,走自力更生之路。

  这些年,在互联网平台的冲击下,“汇”基本失守、“贷”局部失控,唯有“存”还算牢固。银行业不能继续败退了。

  从来就不仅仅是金融问题。

  01

  5月27日,银保监会公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未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许可,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代理销售理财产品。

  这与2018年公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一脉相承:商业银行只能通过本行渠道(含营业网点和电子渠道)销售理财产品,或者通过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代理销售理财产品。

  互联网平台染指银行理财的念想就这样被掐掉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支付宝、微信(理财通)、京东金融等将无缘销售银行理财产品,包括银行与新兴理财公司发行的一切理财产品。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理财市场2021年一季度报告》,截至3月末,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5.03万亿元,同比增长7.02%。

  而在今年初,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叫停了第三方互联网存款。

  这意味着,银保监会基本堵死了互联网平台的财富管理野心,后者只能寄希望于公募基金与券商资管等证监体系的金融机构了。

  基于银行体系的特殊性与敏感性,银保监会的审慎有其合理性。一直以来,就连券商、基金等非银机构都没有机会代销银行存款和银行理财,哪里轮得到互联网平台呢。

  一个原本被互联网平台强行突破的口子被堵上了。

  02

  存、贷、汇,商业银行三大核心。

  过去十年来,互联网平台通过第三方支付攻破了“汇”,并以此为基础拓展“贷”与“存”,很快消费信贷业务被搅了个底朝天,唯有“存”还算安稳。

  原因在于,存款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也最关乎金融安全,因此无论监管环境是松是紧,存款业务的管制始终是最严格的,构成了商业银行最坚固的堡垒。

  只不过,银行业虽然严防死守,但是公募基金却对互联网平台敞开了大门——存款少了,基金才能多起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公募基金与互联网平台合流的标志性之作,正是2013年诞生的余额宝,刺激了国民理财意识的觉醒,引爆了不可逆的存款搬家浪潮,从此银行资金成本持续上行,也间接刺激了财富管理业务的大发展。

  从长远看,货币基金的膨胀并不足惧,因为随着收益率向正常回归,其规模天花板会越来越明显,终将跌落神坛。真正要紧的是非货币基金业务,不仅商业价值高得多,也真正体现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

  据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蚂蚁基金的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达到8901亿元,位列全市场第一,超过所有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宇宙行与零售之王。

  在资管新规之下,银行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产品只会越来越趋同,它们在本质上就是一回事。

  支付宝在公募基金市场可以做到第一,在银行理财市场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互联网巨头的能量摆在那里。

  03

  这一次,银行业选择了说不。

  至少暂时如此。没有人知道这个暂时会有多久。此次银保监会表态称,下一步将根据银行理财产品的转型发展情况,适时将理财产品销售机构范围扩展至其他金融机构和专业机构。

  当然,蚂蚁旗下有网商银行,腾讯旗下有微众银行,但只要不直接在支付宝和微信上售卖,对传统银行的冲击就是有限的,也是温和的。

  在这里,我想反复强调一个关键词:信任。从支付账户到基金账户,凭借宝类基金的大流行,互联网平台的信任力得到了质的飞跃;而从货币基金到非货币基金,又是一次新的飞跃。

  如果去年那场IPO盛宴按照原定剧本展开,那么下一步就有希望向银行存款与银行理财大举进发。可惜没有如果。

  银行业的高墙已经筑起。按照官方通报的整改思路,蚂蚁集团还需要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纠正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

  所谓反垄断,针对的不是垄断本身,而是因垄断而滋生的信任、依赖、控制——权力。

  一旦存、贷、汇被全面打通,银行怎么办呢。决策层无法接受国民对互联网平台的信任,超过国有金融机构,这也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一部分。

  互联网平台的信任力必须被遏制。

  这是大势,也是宿命。

  04

  其实,监管也是带着困惑的。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最近在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的演讲深得我心。新金融琅琊榜摘录如下:

  过去三十多年,从事金融业务的主体已经成倍增加,对于究竟什么是金融业务,现在好像变得比较模糊,国际上变得比较模糊。但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这个又必须要理清,不允许有模糊。

  金融业的范畴与非金融业务的边界究竟在哪?又比如从事什么样的金融业务属于特殊权利,必须持牌经营?还比如说商业银行作为一项准公共基础设施,在金融领域它的负外部性更大,哪些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不能让度给其它金融中介?

  目前这些方面在国际上没有一个一致的共识,还是比较模糊的概念。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阐释得更清楚一些,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会令全球各种金融主体和相关找到各自准确的坐标,是非常有帮助的。

  平心而论,新金融或者新监管,金融科技或者监管科技,都免不了磕磕绊绊。

  往前看,慢慢来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潘翘楚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02 德迈仕 301007 --
  • 06-02 科汇股份 688681 --
  • 06-01 博力威 688345 25.91
  • 05-31 绿田机械 605259 27.1
  • 05-31 三峡能源 600905 2.6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