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和空间 l 新年献词2020:到水里去
来源:王和空间
作者:王和
在2019年的“新年献词”中,用了一个关键词:分水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保险业将进入一个“新时代”。面向未来,行业需要“分”,即需要告别旧的发展理念、经营模式和管理能力,分别出正见、正信与正行,实现思想、理念与行为的深度分化,推动行业经营、管理、产品和服务的全面进化,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客观讲,2019年的“分”已初见端倪,坦率讲,2019年的“分”仍“难舍难分”。究其原因,“根”仍是认知问题,如果不能对传统经营理念、技术和模式问题,有一个彻底抛弃和根本觉悟,那么,这种“分”仍会停留在概念层面,成为一个空喊的口号。
2020年的“新年献词”,希望“回到”一个更根本的层面,从“水”谈起,因为,如果对“水”不能有一个更根本和绝对的认知,那么,“分”就无从谈起。纵观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算起,已走过了70年,即使从改革开放算,也走过了40年、30年。就以30年算,也是一段不短的历史,按照中国人的说法是“三十而立”。如果仅从数字上看,用3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成绩不可谓不大。但如果从质量上看,从“充分”和“平衡”看,仍存在差距,更重要的是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保险业离“立”还有较大距离。究其原因,问题仍出在“水”上,因此,2020年,中国保险业仍继续要围绕着“分”字做文章,作为前提,关键要解决好“水”的问题,不仅要把握好对“水”的认知,更要处理与“水”的关系。
一、告别“划旱船”
划旱船,是我国一些内陆地区,如山西、陕西、河北、安徽和山东等,在逢年过节开展的一种民间喜庆活动。“旱船”,顾名思义,与水没有一点关系,只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同时,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上绘有水纹,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营造出“水”的氛围,让人以为是在水里。然后由“坐船人”自己“扛”着旱船,踩着碎步,时而上下晃动,做颠簸状,时而前后起伏,做“逆水行舟”态,加上欢快的锣鼓声,让观众,也包括扮演者,感觉好像真的在水里。
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划旱船”现象,我们以为自己在“水”里,其实不然,特别是早年做的大量“资金型”业务,让行业有一种“水涨船高”的错觉。殊不知,此“水”非彼“水”,如果保险业的发展,不能同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不能同步提升人民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那么,这种发展就可能是一种“自娱自乐”,乃至迷失自我的“幻觉”。“划旱船”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累”,“旱船”,划的了一时,划不了一世,划船,还是要到水里去。还有“划旱船”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摩擦力”太大,所以“费鞋”,关键是这种“费”并不能带来真正的价值与进步。最重要的是人们一旦“陶醉”于“旱船”,久而久之就“荒废”了划真船和真划船的能力。因此,保险,要到水里去,到真的水里去,划真船,去体会“到中流击水”,更体会“浪遏飞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险业“约定俗成”了一种发展形式:开门红。每每到了“年关”,便像民间一样,一方面是“张灯结彩”,另一方面则是“厉兵秣马”,指望着一开春,就能够有一个“好收成”,为全年的“日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从企业的视角看,这一切似乎都“无可厚非”,也“顺理成章”,但这一切似乎与客户没有太大关系,如果要有,也只是让他们“配合”和“围观”一下,目的是烘托一下气氛。看到这种情景,让人不禁联想到“划旱船”。行业迟早要觉悟: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也许,只有当我们告别了“开门红”,行业的日子才能真正过红火。
二、理解“如鱼得水”
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保险存在的基本前提是风险和不确定性,是社会和人们分散风险和管理不确定性的需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保险与风险是一种“水”与“鱼”的关系,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关系。离开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鱼”,保险的“水”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必要,而离开了保险的“水”,社会和人们分散风险和管理不确定性的“鱼”就没有了“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就保险企业而言,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理解并管理好这种“鱼水关系”,如果不能为社会和人们分散风险和管理不确定性提供支持和服务,那么,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保险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因此,强调“保险业姓保”,就是强调保险的“水”要服务风险管理的“鱼”,二者之间应当建立起一种“如鱼得水”的关系。因此,保险,要到“水”里去。
保险,到水里去,是要到“真正的水”里去,即到社会的“大江大河”,到人民需要的“江河湖海”里去,而不是“养尊处优”在一个舒适的“金鱼缸”。传统保险业往往给自己“预设”了一个环境,一方面是有一个“自以为是”的“社会保险需求”,并以此作为经营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保险企业为了“控制经营风险”,严格地将自己“保护”起来,就如同将自己置身于“金鱼缸”里一样。这种“置身度外”的结果,一是与真正的社会需求和期望相去甚远,成为消费者对保险不满意,以及行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根本原因。二是“金鱼缸”虽然能够“屏蔽经营风险”,也同时也局限了发展空间,更狭隘了发展理念,落后了经营技术,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桎梏。
保险,到水里去,是要到“真正的水”里去,即到自然的“惊涛骇浪”,到发展的“大风大浪”里去。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是给传统保险带来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给保险创新带来无限的想象。科技进步,不仅能够提高效率,创造可能,更重新定义存在。制度变革,不仅能够产生需求,提供舞台,更重新界定范围。保险业,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水”肯定不是今天的“水”,我们需要认识、理解和管理“未来的水”的能力。面向未来,保险业可谓是“海阔任鱼跃”,“保险+”是“跃”的一种方式,但这一切,只是一种可能。要将可能变为现实,关键是要“会水”,只有这样,才能够“无论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才能够为社会和客户服务,将“水”转化为行业发展的“动能”。
三、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面对鲁哀公的问政,孔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这句话,对于保险企业而言,也可谓是“金玉良言”,因为,无论是“执政”,还是“保险”,其本质都是“处理和协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即从事的是“社会性”和“公共性”活动。这种活动的根本是:理解并处理好“水”与“舟”的关系。
从“大数法则”看,保险的社会性是与生俱来的,属于典型的“群众事业”,“人民”是保险的当然属性。从自然法则的角度看,保险是基于共生理论,是“相依为命”和“相濡以沫”。从人性视角看,保险是一种互助与友爱精神的体现,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从现代社会管理的视角看,保险是一种社会合作、和合与共济,保险是最早的共享经济模式。因此,保险,需要在一个更高和更彻底的层面理解“水”与“舟”的关系,它们肯定不是一种简单的“载”与“覆”的关系。
但就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而言,“载”与“覆”,仍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少数企业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眼里只有自己的“舟”,简单地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而置社会和行业的“水”于不顾。为了实现经营指标,不惜使出各种“套路”,为了达成“业绩”,竭尽各种“技巧”和“话术”,唯独忘了客户利益与体验。例如,一些企业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不惜给中介高额费用,这种经营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经营效率,更侵害了客户利益。再如,个别企业为了“吸引眼球”,打造“爆款”,实现“引流”,就把价格压到“难以置信”的境地,将理赔质量、客户体验和经营稳定都留给“以后再说”。却忘了: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再想想,为什么行业的形象不佳,背后的原因“不言自明”。
保险业,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并深刻 理解“水”对于保险企业的意义。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简单的“水”与“舟”关系。因为,保险企业其实并不是“舟”,他们不过是“船工”,是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者。因此,换一个思维视角,保险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扮演“职业经理人”的角色,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尽忠职守,服务社会并创造价值。都说要不忘初心,殊不知,不忘初心的目的是“方得始终”。保险业的“始终”是“三个真正”,即真正满足客户需要,真正服务社会,真正创造价值。保险企业只有真正到“水”里去,理解自己与“舟”,与“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始终”。
四、觉悟“渡人渡己”
这些年,在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较为突出问题是“我执”。“我执”,是一个佛教用语,指一个人以自己为中心,并执着,成为“苦恼”的根源。将这个概念引申到行业,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做大做强”,还是对标“世界五百强”,反映的都是一种对“我”的执着。少数企业为了达到目的,往往是淡漠,甚至忽视了社会和客户的利益,最终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要么,客户不认可,业务难以持续发展,要么,违规处罚时常发生,品牌形象陷入“尴尬”。于是,“苦恼”就“在所难免”。
作为中国保险企业,最大的优势和财富是五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解决面临的问题,还是指引未来的发展,传统文化都能够给我们极好的启迪,因为,无论是“成己达人”和“成人达己”的智慧,还是对“大我”与“小我”关系的觉悟。无论是“立于礼”的行为标准,还是“克己复礼”的自我约束,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苦口良药”。做企业的,都想成功,都想“做大做强”,这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怎么做。《道德经》有一段话值得每一位保险企业的管理者回味: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我们终将明白:“己欲立而立人”的道理,对客户和社会如此,对同行和员工亦如此。我们终将明白:做一家“百年老店”,比做“五百强”,来的更现实,也更有意义。
“渡人渡己” 是佛家的一种智慧,也是破除“我执”的一种方法。保险,是典型的“渡人渡己”事业,因此,保险企业,不能只想着自己,要更多地着眼客户和社会,因为,当你把客户“渡”过去了,蓦然回首,自己就已然在“彼岸”,同时,保险业的“彼岸”,不应只是成就企业自身,更应当福祉社会,服务人们对美好生活期待。“渡人渡己”,需要的是一种觉悟,一种保险企业特别需要的觉悟。
2020,中国保险,要进一步“到水里去”。到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去,到实体经济中去,到广大人民更需要中去,到为社会创造价值和福祉中去,保险企业,要少一点对“规模”的冲动,多一点对“价值”的敬畏。少一点对自我的“执着”,多一点对客户和社会的“关照”。只有这样,才能够“龙归大海”,“如鱼得水”,才能够“会当击水三千里”,“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保险更有价值,更有温度,赋予保险全新的意义。
2020,中国保险,不仅要“到水里去”,更要知道:上善若水。孔子就说过: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保险企业,到水里去,最重要的是向“水”学习,一是要学习“水”的善,理解并践行“善利万物而不争”。二是知道为什么说“心善渊”,“渊”,即“有容乃大”,说的不仅仅范围,更是境界。三是理解什么是“水德”,为什么说“厚德载物”,为什么说“德行天下”。
面向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空间巨大,海阔天空,大有可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已不再是一个“预测”和“判断”,中国保险的“风口”即将到来。大风起兮,云飞扬,心动,不如行动,正因为此,行业需要一场“保险向善”的主题教育,通过“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的智慧,回望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觉悟自我,全面提升行业发展的理念与能力,充分夯实行业发展的理论和文化基础,更好地肩负起面向未来的使命。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王进和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