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理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财政和货币双稳健政策

候选理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财政和货币双稳健政策
2019年08月16日 20:54 新浪财经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一、候选理论名称

  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财政和货币双稳健政策的分析研究

  二、主要贡献人

  陈东琪

  三、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理论简介(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编订)

  该研究提出的“双稳健”政策,“稳”是政策取向要保持平稳、稳重,;“健”是政策操作要健康、科学;“双”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都要稳健。该理论三个重要特征:追求平稳运行;财政、货币政策的取向相同;操作过程强调中性,保持既不扩张、又不收缩的宏观调控总体姿态和意图。 “双稳健理论”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繁荣后的萧条风险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意义的解决方案。

  五、推荐理由(由推荐人/推荐机构提供)

  (一)2004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格外引人注目,对这个快速趋势的反应和评价,国际上的声音不绝于耳。时而有“中国传递通货膨胀”的声音,时而又有“中国传递通货紧缩”的声音;时而有“中国威胁”的声音,时而又有“中国即将崩溃”的声音。此时美国学者克拉斯穆尔·佩佐夫提出的“2008中国大萧条预言”,引起了经济学界强烈反响。对此如何反应?陈东琪认为,避免中国经济大萧条的办法是实行“双稳健政策”。基于此,以他为首的团队系统地提出了“双稳健”理论。

  本理论提出的“双稳健”政策有三个涵义,一是“稳”,就是政策取向要保持平稳、稳重,不会发生大、急剧的变化;二是“健”,就是政策操作要健康,要注意科学;三是“双”,即稳健不单指一个方面,而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都要稳健。该理论还前瞻性地归纳出“双稳健”政策的三个重要特征:一是追求平稳运行;二是组合模式中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取向相同;三是其操作方式和手段更为强调中性、中庸,强调走中间道路,保持既不扩张、又不收缩的宏观调控总体姿态和意图。

  实施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既适应了经济周期阶段性变化的客观趋势,有其必然性;又符合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观追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有其必要性。双稳健政策的基本目的是,在实现短期总量平衡基础上,努力争取长期动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增长,在进一步减少周期波动的同时,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双稳健政策主要体现稳健精神,追求平稳运行,财政、货币政策选择的取向相同,操作方式和手段更为中性、中庸,强调在经济周期变化的一定阶段宏观调控不得不走中间道路。双稳健政策更为强调均衡、区间和微调这样三个基本的意识。

  一是均衡意识,即追求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缓解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按照统筹兼顾思想,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内外经济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各个经济利益集团之间,实现相对均衡和协调发展,进而使国民经济实现静态均衡。同时,又希望短期的政策取向和措施操作,不要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相矛盾,不要给长期稳定增长设置障碍,短期宏观调控要为长期动态均衡做出贡献,在短期动态均衡和长期动态均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二是走廊意识。和整个稳健政策一样,双稳健政策努力在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时,在一个经验形成的“走廊”或“政策”调控箱内实现稳定目标。这样就可以使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趋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表现最为突出的经济走廊有:经济增长走廊、物价走廊、货币走廊等。

  三是微调意识。作为稳健政策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形式,“双稳健”政策更为强调政策措施出台的时机、节奏、力度、频率和组合搭配的科学把握,更为强调“双向微调”。即根据国民经济景气变化的不同趋势或“风向”,做出“逆风向”的向上或向下的微调。

  (二)中国如何通过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改善宏观调控---避免出现繁荣后的萧条?这个问题,不仅国外学者在关心,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警告,而且国内经济和社会各界也在认真思考和寻求防范方案,“双稳健理论”为我们应对这个可能的风险问题提供了一个具有实际可操作意义的解决方案。可以说,该理论是关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方面的一部创新之作。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建立的政策框架,对于发展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理论,改善宏观调控,提高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效果,都具有重大意义。该理论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双稳健政策组合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和操作方式等问题。

  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也即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等。该理论从什么是双稳健政策、为什么要实行双稳健政策、如何实施双稳健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入手,对“双稳健”政策组合模式的适应条件、操作原则和手段等做了很精辟的论述;对“双稳健”政策组合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均衡增长、积极就业、适度投资、扩大消费、产业协调发展、价格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等多方面的政策选择、操作方式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可以说,该理论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宏观调控政策操作体系。

  2、提出了许多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

  该理论不仅创新性地提出了“双稳健”政策的内涵,还前瞻性地归纳出 “双稳健”政策的三个重要特征:一是追求平稳运行;二是组合模式中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取向相同;三是其操作方式和手段更为强调中性、中庸,强调走中间道路,保持既不扩张、又不收缩的宏观调控总体姿态和意图。对于“双稳健”政策的基本意识,作者指出,作为稳健政策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形式,双稳健政策更为强调均衡、区间和微调这样三个基本的意识。

  该理论指出,实行“双稳健”政策的基本目的是,在实现短期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努力争取长期动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增长,在进一步减少周期波动的同时,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对于实行“双稳健”政策的必然性,作者强调:20世纪90年代中期走出短缺后,市场内在稳定器逐渐形成,政府直接干预逐渐减少,这是实行双稳健政策的第一个充分条件;实行双稳健政策是经济周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这是第二个充分条件。

  作者进一步强调,实施双稳健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取向操作都采取中性姿态,贯彻稳健精神,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的繁荣时间,缩短衰退时间,可以获得削峰填谷的熨平周期波动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留下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3、研究方法严谨务实,作了大量系统而全面的历史分析与比较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该理论研究也秉承作者一贯严谨、务实的学术风格。每一种观点和研究结论的提出,都十分注重横向、纵向和中外比较,避免以偏概全。作者掌握了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使立论有了坚实的基础。以往有关著作多是理论层面的探讨,依据的资料也多是概要的数据,而该理论则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一些重要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使立论建立在对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充分分析的客观基础之上,翔实的资料不但是该理论的特色之一,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许多较为有益的参考资料。

  4、该理论提出后,被政府相关部门所采纳,对于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手段和机制具有积极作用,在学术研究界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该理论提出10多年来,相关成果被学术研究界多次引用,被政府部门采纳,2005-2007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即“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获得国家宏观调控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同志的肯定性批示,对完善我国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机制、提高宏观政策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5年,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同志批示:“大作有新意,有启发。勇于探索,特别是在实证基础上超前研究的精神和方法可佳”。

  从应用情况看,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人民论坛》、《宏观经济管理》、《中国经济时报》等国内一流期刊报纸上,《人民日报》、《学术研究》、《开放导报》、《中国经济导报》等近10家媒体刊发了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书评,在学术研究界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为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双稳健”的政策内涵以及操作思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回头看来,陈东琪等人于2003-2004年提出的“双稳健”理论和政策主张,对2005-2007年国家实行“双稳健”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 “双稳健”政策不仅在2005-2007年防止经济过度泡沫化,避免过度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繁荣后的调整防止过度衰退,避免“大萧条”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双稳健政策——中国避免大萧条之路》(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章《为什么要实施双稳健政策?》,即全书的总论部分,由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陈东琪撰写。

  他分析指出,自1993年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经济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之中和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而提高宏观调控效果的最重要途径是选择最合适的宏观政策取向。一般而言,宏观调控政策由财政、货币政策组成。从单一角度看,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会随着经济景气度的变化而做出松紧度不同的选择,一般有“松”(扩张型)、“中性”和“紧”(紧缩型)三种姿态(状态),两者有九种搭配方式。严格理论意义上的双稳健政策,是指财政、货币政策都采取中性姿态,在前述9种政策模式中选择“双中性模式”,即选择中性财政政策+中性货币政策的组合搭配模式。

  在政策措施操作上,他提出,稳健财政政策的措施操作要注意:合理确定建设国债规模、财政赤字规模,合理确定财政支出的比重和投向,合理确定税收增长区间,建立健全财政风险防范机制等。稳健货币政策的措施操作要注意:稳定货币和信贷增长,微调利率,灵活操作公开市场业务等间接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等。同时,考虑到稳健措施具有较大的弹性,可以运用这个政策取向来应对未来几年的经济形势,可以用这个政策取向来应对2008年前后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变化,从而避免佩佐夫预测的“2008年中国大萧条”。

  他强调,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微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经济衰退和繁荣到来之前,要注意运用逆向微调而不是急剧扩张或急刹车的调控方式。除了在萧条期的刺激和过热期的紧缩的综合政策力度强一些以外,其他时期的综合政策力度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小,尽可能采用“经济下行则向上微调,经济上行则向下微调”的方式,以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障平稳增长。

  全书其余各章作者及其贡献如下:

  第二章《稳健的财政政策操作》,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宋立、王元撰写。作者指出,财政政策从积极走向稳健,可以减轻未来财政金融风险,促使经济实现长期动态均衡增长,拉长经济周期。操作措施上,要实现国债投资的“相对淡出”而不是“绝对淡出”,合理确定财政赤字规模、税收增长区间以及财政支出的比重和投向,实现财政动态均衡。

  第三章《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宋立撰写。他指出,要坚持“总体稳健、松紧适度、结构优化”的原则,操作措施上注意“斟酌使用、协调配合”,注重连续性、稳定性与灵活性、应变性有机结合,通过稳定货币和信贷增长、微调利率灵活操作公开市场业务、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等手段,调节优化信贷结构,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第四章《均衡增长》,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王小广撰写。作者提出,均衡增长是物价和就业形成均衡状态下的经济增长。从动态角度看,其基本性质表现为时间上的平稳和空间上的协调。政策操作上,当经济增速达到或超过9%时,宏观调控就要偏紧一些,以防止过热;当经济增速降至或低于7%时,宏观调控就要偏松一些,让经济不再减速,防止过冷。

  第五章《积极就业》,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杨宜勇撰写。他提出,与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相适应,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求不仅要关注就业岗位数量的增长,还要注重促进有效就业需求的扩张,通过深化劳动就业体制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改善自主创业环境等途径开创一个就业机会更多、就业更加公平、就业效率更高的新局面。

  第六章《适度投资》,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刘立峰撰写。作者提出,在实施双稳健政策时期,如何选择适度投资的发展模式更加重要。适度投资是指满足某些经济约束条件,符合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投资,是既不出现过热,又不出现过冷,保持中性增长姿态,并与消费需求保持协调互动趋势的投资。要坚持“适度、均衡、协调”的政策导向,正确处理好城乡、地区以及产业之间的投资关系,处理好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保证投资既要较快增长,又不破坏各种必要的平衡关系。

  第七章《扩大消费》,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樊彩耀撰写。作者提出,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实施双稳健政策时期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客观需要。在适度投资和进出口增长趋于稳定的条件下,要扩大内需,就要通过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第八章《产业协调发展》,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王岳平、王云平撰写。作者提出,产业协调发展是双稳健政策在产业政策中的具体体现。产业协调发展要求各产业的发展要保持互需互动、协调推进趋势,坚持“农业稳国、工业强国、服务富国”的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农业稳定增长,更多依赖技术进步和信息化使工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统筹考虑三次产业均衡协调增长的同时将愈益增多的精力转移至服务业发展上来。

  第九章《价格基本稳定》,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王学庆撰写。本章提出,双稳健政策在价格方面要实现的目标是维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既要防止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又要防止出现通货紧缩。中国未来5-10年大致可以定在CPI上涨1-5%,其中,3%可以看成是自然通货膨胀率;1%为下限,属于转向通货紧缩的分水岭;5%为上限,是今后较长时期内通货膨胀的“警戒线”。

  第十章《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叶辅靖撰写。他提出,稳健的国际收支政策应当是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在“略有赤字”和“略有盈余”中进行选择。汇率改革和调整方面主要考虑两点,一是择机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创新,二是即使采取稳妥、渐进的政策措施释放升值压力。

  本书附录一《西方经济学者论财政、货币政策》,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科研管理部石康、罗蓉撰写;附录二《中国学者论财政、货币政策》,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刘泉红撰写;附录三《1929年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陈长缨撰写;附录四《197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吴晓华、曾智泽撰写。整个研究附录部分从凯恩斯学派、奥地利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等西方主要经济学派及其财政、货币政策主张,当代西方经济学者有关财政、货币政策的主要观点;国内学者如黄达、贾康、刘溶沧、夏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官员戴相龙、金人庆等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关论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且对1929年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以及197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过程作了较详尽的比较分析。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再论双稳健政策——关于财政政策的相关概念及下一步财政、货币政策取向》,《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2期。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形势分析课题组:《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期,宏观政策宜实行“双稳健”》,载《国有资产管理》,2003年第11期。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形势分析课题组:《今年V型反转,明年牛势不改》,载《中国证券报》,2003年9月30日。

  4.陈东琪等,《双稳健政策——中国避免大萧条之路》,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七、主要理论材料部分扫描件

  略。(如需查阅原件请与秘书处联系)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21 南华期货 603093 --
  • 08-15 日辰股份 603755 15.7
  • 08-14 小熊电器 002959 34.25
  • 08-14 唐源电气 300789 35.58
  • 08-14 松霖科技 603992 13.5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