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首次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旨在以法治方式推动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开展。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即将拥有更为清晰的法治准绳。
本期“团结沙龙”特邀民主党派成员中的教育工作者,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话题进行解读,畅谈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记者: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国民三观形塑的“定海神针”,在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塑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常委会的分组审议中,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制定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法,是时代所唤、强国所需、改革所向。您认为在当下节点将爱国主义教育写入法律、形成制度,有何重大意义?
高帆:爱国主义理应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奏响时代主旋律的号角。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所唤,更是强国所需。爱国主义教育成法,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责和实施措施,在法理上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在法律实践中将成为凝聚共识和震慑不法分子的实际效果,将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张立波: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全体人民凝心聚力的历史必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中国将会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扮演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这就要求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凝心聚力,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新时代家国情怀,以爱国情、报国心、强国志勇担时代重任。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为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国家血脉和民族灵魂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求。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共二十大报告在谋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任务时,要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正是着眼于凝聚力量,切实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气神”,保持中国巨轮的平稳运行和胜利前进。制定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法,正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从“内在逻辑”到“法”的生成,对于推动爱国成为人们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郑君辉: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有助于更好地保障爱国主义基因永续相传,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汇聚爱国能量,激励亿万中华儿女用新的伟大奋斗精神,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以法治手段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
记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在作草案说明时表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广泛丰富,草案的规定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标志、祖国大好河山、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等各个方面。综观草案5章38条,哪些亮点让您印象深刻?
胡国胜: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的制定,以法治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草案中对爱国主义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其中第三十五条“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管你在任何地方,都有责任和义务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国应该成为公民自觉。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心怀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新时代下,每个公民更加有责任和义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以行动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张立波:草案第8条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理性、包容、开放,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这一条尤为重要。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历史上全新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致力于建构平等合作,共同创造和生成价值的现代国际秩序,是在开放包容中形成的,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而超越了西方固有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的现代化模式。因此,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国气度、国际担当与世界使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和力量。
草案第31条指出,“国家支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加强多层次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这非常必要。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由来已久,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则相对不足,具有广阔的思想空间。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着重开展三方面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思想、事件、人物研究;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人物、事件研究;涉及爱国主义的相关思潮研究。
建议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机构下设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分会,在中国伦理学会、中国法学会等机构亦可下设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分会,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有组织依托、专业引领,切实开展工作。
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记者:草案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我们的下一代需要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
高帆:中华大地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是我们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宝库。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都应该多方位、全方面地把我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寓教于学,通过日常点点滴滴的浸润学习,不断从中汲取营养,让爱国主义思想不断生根发芽,逐步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青少年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因此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之一。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空中楼阁,应当渗入到少年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管理体系,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循循善诱的教育,家庭则应该给予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
胡国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青少年的必修课,必须从小抓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爱国第一课,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灵中;学校要将爱国主义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通过系列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青少年的血液中;各级政府要协调各职能部门,因地制宜,深挖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爱国主义场所建设和文化宣传,让当地青少年时刻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及新时代祖国的强大;社会组织要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一系列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加强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建设,创设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郑君辉:爱国主义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致力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引导青少年将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奋斗中,要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面向学校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我们要巧用时代热点,融合课程,贴近生活突出“实”字,将爱国落实到行动中,在书香阅读中积蕴情感,在行走德育中厚实情感,在仪式节日中表达情感,在一言一行中播种爱国情怀,从而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
记者: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各民主党派在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可以从哪些方面发挥优势、积极作为?
张立波:教育是民进的主界别,有一大批的民进会员在“大中小幼”任教,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基础作用,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中,富有成效,效果显著。
民进对教育的参与体现在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中。例如,北京市妇促会小公民成长教育专委会主任、民进北京大兴区工委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欧阳赵敏参与组织发起的“新型家庭建设卓越工程”和“五星小公民筑梦计划”,今年7月21日正式启动,旨在助力创建新型家庭、涵养爱国少年。
又如,今年是红色经典电影《闪闪的红星》上映50周年,嘉静童声艺术团在民进北京丰台区工委文艺联合支部会员胡静的带领下,重新排演了儿童歌舞剧《红星照我去战斗》,通过戏剧的形式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使了解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和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王欣雨、周福志)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