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徐瑞哲
站在4000年前的古城墙上,你会发现什么?凝视3000年前的黄金面具,你会想到什么?为什么说三星堆是活着的《山海经》——学子们的脑海中总有各种问号浮现,并开始寻找答案……他们在宝墩遗址探寻天府之根、古蜀之源;在三星堆见证“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神秘瑰宝;在金沙遗址,一览成都文明史……
近期,上海市教委引领,上海大学基础教育集团组织,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上海大学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成都博物馆、金沙博物馆等沪川高校与社会机构支持开展了“嘉+”号博物馆研学系列活动之“穿越‘古蜀国’,品中华文明”研学活动。
做足功课,行万里路。上大文信学院讲师、三星堆3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徐斐宏,面向全市青少年主讲三星堆“大咖说”,超过千名来自幼小初高不同学段的上海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通道参与。最终经过初赛、复赛和面试等环节,遴选出18位优秀的初高中学生,作为基础教育各学段青少年代表赴蜀考察。
他们中,有英语演讲达人,要用世界的语言对外展示中国古代文明;他们中,有建模高手,用三维模型还原与修复文物;他们中,有视频爱好者,想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拓展文物与人的时空边界;他们中,还有善于动手制作的能人,想创造更多有意思有意义的文创物品。
古城内群居先民何以为食,又何以为居?最早的村落是什么形态的?古蜀先民如何与水博弈?在宝墩遗址展馆,研学学生们一探究竟。
一段段平地起建、斜坡堆筑的人工城墙,围成了一座面积约276万平方米的古城——宝墩古城,这是成都平原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古城,同时也是长江上游地区面积最大的史前古城。专家告诉学生,这些城墙主要用于防范洪水和保护稻作农耕经济发展,它们的出现意味着此地的文明已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
古蜀先民为世人留下了太多精妙绝伦的文物,同时也留下了太多的秘密。是谁铸造了如此精美的黄金面具,而一度鼎盛的三星堆文明又为何消失?对于这一谜题,学生们在三星堆博物馆里求索。他们发现,三星堆考古发掘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与解谜的过程,而自己的研学之旅也是这样一个探索、解谜与体验的过程。
他们学着通过面部特征来辨别青铜人像的性别,通过冠发样式与衣饰纹样来推测青铜人像的族群、职能和身份地位,惊叹于古蜀先民高超的青铜设计和铸造技艺、制玉工艺,也敬佩于他们的虔敬之心,尝试着联系史料记载和神话传说与眼前的文物相印证,并讨论如何与自己的研学课题相结合……
更进一步,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着怎样的关联?按照古蜀文明发展的脉络,同学们又走进了金沙,继续叩响古蜀王国神秘的大门。“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商周时期古蜀王国灿烂的文化,而且为我们了解古蜀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研学团小团员说。
同时,同学们还化身小小考古学家,体验“文物修复”;模拟青铜器铸造工艺,亲手浇筑“青铜器”,开出属于自己的“盲盒”;此外,还体验了古法制玉,制作了精致可爱的小鱼牌。
“这里有很大一个墓葬,大家快来帮忙挖。”随着小营员的一声呼喊,大家纷纷加入“挖宝”的行列。这是出现在“模拟考古”现场的一幕。
在宝墩模拟考古现场,学生们站在探方内,手持著名的考古工具“洛阳铲”,对照着考古工具的用法,纷纷跃跃欲试。蝉鸣阵阵,汗水披面的学生们蹲在土坑中努力挖掘,或是三五结对互相合作着勘探,每个“出土文物”都能让人成就感爆棚。
TED组就位,Vlog组OK,文创组全齐,建模组完成……研学营的一大特点就是分组,根据学生特长,结合课题所需,分设4个小组。比如《世说“星”语》是TED组的课题名,他们以文化比较的方式,来一场三星堆古蜀文明与世界的对话,并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华文明的影响,让人们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之间也有共通性。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博物馆研学系列活动是上海市教委“以大学为引领的幼小初高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计划”子项目之一,由上海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携手“让青少年读懂中国”品牌,联合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新读写》杂志、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旗下《东方教育时报》、第一教育等优质媒体平台开展。
为什么将探寻古蜀文明作为研学第一站?此行与成都市石笋街学校签订友好协议,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中学常务副校长陈肖前表示,成都与上海,一个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一个位于长江上游,一江文脉贯古今。“因此,让上海学生深入体会巴山蜀水的优秀文化,自下而上追溯长江一脉的文明,未来还将沿着长江继续中华文明的探索之旅,构建独特的研学活动品牌。”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