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胶原蛋白火热赛道迎来最新导则

重组胶原蛋白火热赛道迎来最新导则
2023年07月17日 11:25 媒体滚动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日前,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发布《重组胶原蛋白创面敷料注册审查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创面敷料导则》)和《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评价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材料导则》),重组胶原蛋白这一火热赛道的细分领域指导原则引发行业热议。

  当前,医用敷料是重组胶原蛋白应用最广的领域之一。《创面敷料导则》从产品名称、结构及组成等方面规范了按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的重组胶原蛋白创面敷料注册工作,推动重组胶原蛋白材料应用回归本质。《原材料导则》主要针对医疗器械用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的评价提供方法,为该材料在高水平医疗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这两个指导原则的出台,不仅规范了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为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霞表示。

创面敷料材料统称“重组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是人体组织器官的主要结构蛋白,过去,胶原蛋白产品主要来源于动物组织,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人体组织修复以及医疗美容整形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基因重组、蛋白质组学等基础理论、技术手段和临床医疗探索研究的不断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重组胶原蛋白日益成为重要的生物材料,为相关医疗器械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动物源胶原蛋白具有一定的病毒传播和免疫原性风险,相比而言重组胶原蛋白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医学领域有广阔发展空间。”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林海以心血管植入器械举例,将重组胶原蛋白应用于器械涂层,可以很大程度改善金属或合成高分子器械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降低植入后的异物反应。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正在迅猛发展。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总规模为108亿元,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83亿元,2022年至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到42.4%。在市场规模中占44%的敷料产品作为一种医疗器械,引起企业广泛关注。目前,国内有近200个重组胶原蛋白创面敷料产品获批。

  行业赛道火热,但发展仍需规范。林海指出,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入局者的增加,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命名混乱、虚假宣称、概念添加等乱象。比如,有的产品以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命名,但其材料并未经过严格鉴定,可能还不能达到人源化胶原蛋白行业标准的要求。

  “新发布的两项指导原则,指导企业在研发阶段加强规范化管理,促进正向循环,及时解决了行业快速成长期的迫切需求。”江苏创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松指出。《创面敷料导则》提出产品名称方面的规范要求,明确产品名称的材料部分统一为“重组胶原蛋白”,如重组胶原蛋白凝胶敷料、重组胶原蛋白创面敷贴等。除非有充分资料证明重组胶原蛋白原材料的结构特征等能够给申报产品功能带来额外获益,产品名称不区分具体材料特征。这一规定可避免企业通过产品名称误导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

  《创面敷料导则》也针对产品注册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内容提示要点。胶原蛋白材料除了在药品、医疗器械领域应用外,还常用于化妆品、食品领域,部分产品用途介于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边缘。因此,《创面敷料导则》提示,对于产品分类和属性不明确的,需申请产品的分类和属性界定。

明晰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要求

  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是一种高端生物材料,在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等领域有巨大潜力。“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是根据人体胶原蛋白的原子结构设计,专门用于人体的材料,其安全性更高。”杨霞表示。

  2021年6月,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上市。该产品是我国首个采用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制备的医疗器械,用于面部真皮组织填充以纠正额部动力性皱纹。

  “这只是起步。”杨霞介绍,作为一种新型原材料,首先应用于皮肤方便观察不良反应,产品安全性更有保障,也为在其他领域更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心脑血管、肿瘤、口腔、骨科等等。像这种前沿生物材料,必须运用到人类重大项目上去。”她表示。

  对于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广阔的应用前景,钱松也有同感。“随着技术的发展,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会不断拓展,用以解决当前临床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他说道。

  事实上,重组胶原蛋白头部企业目前在医疗领域均有布局。要如何才能达到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性能要求呢?《原材料导则》给出了答案:为确保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材料质量可控,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需参考相关行业标准进行必要的鉴别、纯度和杂质等分析,可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原材料的分子量、等电点、氨基酸序列、各种翻译后修饰进行充分鉴定,并进行相应的检测,以确认终产物具有拟宣称的原材料构象、聚集状态、降解状态及胶原蛋白高级结构。

  《原材料导则》对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进行明确规定,规范了该材料生产制造的全过程。其中,原材料的验证方法、工艺控制、生产过程要求,尤其是高级结构分析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原材料导则》指出,由于高级结构与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表现出的性能和功能密切相关,若材料拟宣称具有相应的高级结构,需采用多种方法对高级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包括三螺旋结构分析、纤维质量/多孔网状结构表征及其他结构表征方法,如冷冻电镜、蛋白质晶体结构等方法。

  在相关业内人士看来,文件的发布给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行业设立了技术门槛,也为该材料应用于更高水平的医疗器械奠定了基础。“《原材料导则》的出台将达不到‘人源化’相关要求的产品和企业拒之门外,从而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钱松说道。

重组胶原蛋白标准体系逐步建成

  两个指导原则的发布,进一步规范重组胶原蛋白创面敷料等医疗器械的管理,也反映了重组胶原蛋白标准体系正在不断构建、完善。

  国家药监局高度重视医疗器械新材料研究工作,近年来大力推进胶原蛋白相关体系建设工作,加快标准立项进程,加速推动重组胶原蛋白研发、转化等相关工作。相关研究开花结果,国家药监局先后颁布多项政策,分别对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产品监督管理及质量控制等作出要求,重组胶原蛋白行业迈入规范发展阶段。

  2021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用于指导医疗器械领域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的命名,推动新型生物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该《指导原则》明确规定了重组人胶原蛋白、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以及重组类胶原蛋白的术语描述,是规范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的基础。同年4月颁发的《重组胶原蛋白类医疗产品分类界定原则》,规范了重组胶原蛋白类医疗产品管理属性和管理类别判定。

  与此同时,我国新型生物材料领域标准体系也逐步形成,行业的规范化将助推重组胶原蛋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2年1月,YY/T 1849-2022《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标准发布,并已于2022年8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重组胶原蛋白的质量控制要求、检测指标及其检测方法等,适用于作为医疗器械原材料的重组胶原蛋白的质量控制。

  2023年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称,YY/T 1888-2023《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目前已审核通过,并将于2023年7月20日实施。据悉,该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相关指导原则和行业标准的推行为我国抢占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国际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杨霞说道。

  一项新材料的发展,需要配套系统的检测验证标准作为支撑。“相信随着相关标准体系的细化完善,重组胶原蛋白这一新型生物材料将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更广阔的作用。”林海表示。(闫若瑜)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常靖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杨霞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19 逸飞激光 688646 --
  • 07-17 威迈斯 688612 47.29
  • 07-17 君逸数码 301172 31.33
  • 07-17 舜禹股份 301519 20.93
  • 07-17 盛邦安全 688651 39.9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