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贝壳财经
计划赴港上市的消息披露两天后,绝味食品在A股的股价不涨反跌。
截至3月8日收盘,绝味食品当前股价为45.45元/股,公司总市值为286.9亿元。经计算,3月7日和8日这两天,绝味食品的总市值累计减少约36.36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绝味食品打算赴港上市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资金支持。绝味食品也承认,赴港上市有利于“增强公司的境外融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发行境外上市股份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相关规定,本次H股上市需提交绝味食品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香港联交所审核,本次H股上市能否通过审议、备案和审核程序并最终实施具有重大不确定性。
绝味食品欲赴港上市,总市值两天降超36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3月6日,绝味食品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公司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相关筹备工作的议案》。
绝味食品表示:为加快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增强公司的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及运营需要,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董事会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H股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目前,绝味食品正与相关中介机构就本次H股上市的相关工作进行商讨,关于本次H股上市的具体细节尚未确定。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分析道:“绝味食品赴港上市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自身流动性以利于股价与后续持续融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融资支持自身的发展。”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品牌管理专家伍岱麒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通常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资金支持,会选择上市。绝味食品已经在A股上市,如今又计划赴港上市,此举除了为了获得资金,更重要的可能是企业关注度的提升,知名度的提高。”
伍岱麒进一步解释道:“卤味企业在过去几年受到影响比较大。采用连锁经营的企业,直营门店形式经营,则资金投入很大;而采用加盟形式快速扩张网络,则在管理、培训、营销及供应链建设方面投入很大,故此可以理解绝味食品为何会选择赴港上市。从财报数据看,绝味食品面临的挑战很大,虽然企业规模有所增长,但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用攀升,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在下滑,反映出随着企业发展,运营效率有所下降,内部运营需要做出改善、提升。”
柏文喜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伴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卤味市场新一轮竞争的关键依然是产品创新与网点数量,及其所锁定的特定消费人群的消费频次。卤味市场格局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品牌化、连锁化与资本化、市场集中度快速提高等变化。”
卤味市场竞争激烈,绝味食品去年净利同比下滑超七成
近年来,我国卤制品发展迅速,卤制品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同时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从市场规模来看,卤制品龙头企业少。目前,卤制食品领域的市场竞争更多源自于规模企业对于小微作坊式企业的挤压,品牌企业间竞争相对缓和。2020年,我国卤制品行业内前五大卤制品企业分别为绝味食品、煌上煌、周黑鸭、紫燕及久久丫,市场份额合计占比仅19.23%,其中绝味和周黑鸭、煌上煌分别占比8.6%和3.32%、3.15%,上述三者在卤制品行业有着“卤味三巨头”之称。
不过,从去年业绩来看,“卤味三巨头”的利润全线下滑,以致于话题“鸭脖为何卖不动了”引起热议。
绝味食品和煌上煌都是A股上市公司,2022年,绝味食品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亿元至2.6亿元,同比下滑73.49%至77.57%;同期,煌上煌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00万元至4000万元,同比下滑79.25%至72.33%。
周黑鸭是港股上市公司,其预计2022年公司净利润不少于2000万元,而2021年其净利润约为3.42亿元。
相似的“成绩单”背后,也有着相似的成因:首先,2022年国内疫情反复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人流量的下降和各地人员流动的管控措施,使得公司门店的单店收入一直未能恢复;其次,原材料成本上涨幅度较大,造成对毛利率的负面影响。
因此,绝味食品以“增强公司的境外融资能力”为理由开启赴港上市计划,并不令人意外,同处A股的煌上煌也在积极筹钱。
3月7日,煌上煌发布了2022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修订稿)。
根据公告可知,煌上煌本次发行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预计不超过4.5亿元(含本数),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丰城煌大食品有限公司肉鸭屠宰及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加工建设项目(一期)、浙江煌上煌食品有限公司年产8000吨酱卤食品加工建设项目及海南煌上煌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及冷链仓储中心建设项目。
关于本次发行的目的,煌上煌表示:通过本次发行扩充生产基地、提升生产产能从而强化公司竞争能力,提高市场份额;增强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提升公司资本实力,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超百家企业已在A股和港股两地上市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很多公司都在A股和港股两地上市,比如青岛啤酒、天齐锂业、海尔智家、福耀玻璃、上海医药、广汽集团、药明康德、复星医药、东方电气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100家公司成功实现了A+H两地上市。
除了自己实现A+H两地上市,也有企业是采取拆分子公司的方式,达成拓展融资渠道的目的。
2021年5月29日,A股上市公司顺丰控股发布公告称:鉴于中国即时配送服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前景广阔,公司在该领域进行重要战略布局,2019年公司通过建立新业务实体杭州顺丰同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城实业”)构建更适合的运营体系,以顺丰同城急送品牌为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提供专业、优质的即时配送服务。为了拓展公司多元化融资渠道,搭建同城实业国际资本运作平台,公司拟分拆控股子公司同城实业赴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
2021年6月30日,同城实业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递交了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资料。同城实业的股票于2021年12月14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交易,股票中文简称“顺丰同城”。
柏文喜告诉记者:“很多公司都在A股和港股两地上市,这种操作对企业而言有利于提升自身股票流动性和维护股价与市值,有利于充分利用两地市场优势实现持续融资,但也需要遵守两地规则和充分认知两地规则差异,提升合规意识以避免违规风险。”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阎侠
编辑 姜樊
校对 柳宝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