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专栏作家 曹中铭
“迷你”型、小型基金具备一定的独特性,投资者在申购时,有必要保持一份谨慎的心态,否则就有可能上演“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闹剧。
步入2023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中的多只“迷你”型、小型主动偏股基金的业绩堪称亮眼,也成为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迷你”型、小型基金具备一定的独特性,投资者在申购时,有必要保持一份谨慎的心态,否则就有可能上演“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闹剧。
据统计,2023年前两个月净值涨幅最高的主动偏股基金是国新国证新锐,涨幅约22.7%。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2年末,该基金规模还不到0.21亿元,属于典型的“迷你”型基金。“迷你”型基金业绩靠前的现象,其实较为少见。
此外,大成景恒A2023年以来净值涨幅达15.87%,2022年末的规模为1.18亿元;英大国企改革主题、万家新利、万家精选回报率均超过10%,这3只基金规模均在1亿元-10亿元之间。与其同样规模的基金还包括金元顺安元启、景顺长城中国回报、华泰柏瑞多策略A、工银灵活配置A、万家颐和A、广发多策略等,这些基金的整体业绩也表现不俗,且年初以来的涨幅均超过为数不少的百亿规模的基金产品。
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以及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基金公司往往注重产品的规模,但某些小型基金却反其道而行之,最突出的一点即为限制申购。或直接停止申购,或进行限额申购。比如金元顺安元启基金,目前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累计申购金额不能超过50元。50元的金额,对于基金投资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但该基金限购的目的却达到了。
从历史案例看,业绩好的小型基金为了自身以及基金公司的口碑与品牌,往往会对申购进行限制。当年公募“一哥”王亚伟即是最好的例子。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期间净值增长率达1198.91%,堪称非常惊人。该基金规模不大,而且长年不打开申购,只能赎回。试想,基于当年公募“一哥”的业绩与名气,如果该基金打开申购,特别是规模快速增长后,能否取得当年的业绩,显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些规模不大但业绩良好的基金也实施限购,个人以为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如此操作与基金公司追求规模的宗旨相悖。毕竟,实施限制,既可防止申购放开后导致规模的急剧扩大,并稀释投资收益,这对持有人明显也不公平。而且,一只基金的投资,往往有自己的“定式”与风格,大量资金涌入后,可能导致其投资风格出现变化,并影响到基金净值的波动。此外,基金规模快速扩张,基金经理或会产生不适应感,也有可能没有能力管理规模过大的基金。若此,同样不利于保护持有人的利益。
相对而言,规模较大的基金,其净值波动往往较小。基金公司在人员配置、投研等方面会投入更多的资源,这与规模较大的基金能为基金公司带来更大的收益有关。而且,规模较大的基金,也往往更受基金公司重视。
(本文作者介绍:独立财经撰稿人 在三大证券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