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年: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创新 这离不开资本支持

金海年: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创新 这离不开资本支持
2019年04月13日 16:35 新浪财经

牛市来了?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 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 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新浪财经讯 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4月13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 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般谈供给侧多一些,进行经济增长的展望,一般从周期性分析多一些。今天,我们从结构性出发,分析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规律。

  2019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在2012迄今的期间中超出同期,波动性增大。剖析融资的结构,主要还是人民币贷款,企业债最近违约事件频发,而支持创新、转型和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形式-股权融资,比重竟然不足1%,这是很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如果仅看总量就无法发现。进一步分析贷款结构,其中个人贷款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消费贷款首次超过住房贷款,这是消费结构和房地产行业及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不是周期理论能够解释的,未来的经济走势,未来的市场策略和改革举措,都应从这些结构性因素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GDP增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9-10年的朱格拉周期:第一次周期低点在1981年,GDP增速是5.1%;第二次在1990年,GDP增速是3.9%;第三次是1999年,增速是7.7%;第四次按照9年周期应该是2008年的9.7%,但2009年增速因全球金融危机延续下滑到了9.4%,说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关联性明显增强;按这个9年规律下个周期低谷应该是2018年,增速到了6.6%,从周期规律上来讲,2019年应该会有所恢复。

  但周期性仅是表象,是否能够成为持续的真正规律要看结构性变化到阶段性变化的科学逻辑。

  可以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性因素,包括人口、资源、资本、科技和管理等企业进行配置、整合以创造价值的部分,还包括制度和产业链这两个来自政府和企业间的因素;另一类是阶段性标志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和全球化结构。

  基础性因素中资本和管理往往会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周期性变化,结构性因素往往呈现出非周期的阶段性变化。

  先看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经济的外生因素,劳动力占比关系到经济效率,老少人口比重关系到消费结构。中国的老龄化正在加速,但从绝对比重来讲,中国的15-64岁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仍然高于美欧日,这个比重在20世纪里是低于美欧日的。我们把全球200多个经济体的劳动力人口占比和人均经济增速做回归分析,发现相关性几乎等于零,说明劳动力的多少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制度才是,也就是说只有改革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消费结构代表居民收入水平,从需求侧代表经济的发展水平。当食品支出低于30%,居民收入水平就进入到较高的阶段。在较高阶段,人们消费的重点就逐渐覆盖到车、房和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改善和高层次的需要。这些变化可以参考马斯洛心理学角度的需求层次论,从经济学角度看,低层次的需求优先级最高,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高些层次的需求才会显现。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不是周期性的,与消费需求对应的,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产业结构从供给侧代表了经济体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工业化就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迅速上升的过程,现代化就是第三产业继续扩大进一步超过第二产业的过程。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了美国,制造业需求逐渐接近饱和,因此产能过剩、污染和资源高消耗等问题逐渐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减少。2015年起,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开始从工业化走向现代化,目前中美经济结构的主要差距就是在第三产业比重的差距。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相比,特点是单位能耗明显较低,人均收入更高,吸纳就业能力更强,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更有利于绿色环保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继续提高,是现代化的必然方向。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增速的两个引擎,由于第二产业的饱和,增长逐渐依赖于第三产业这一个引擎,因此必然会造成经济增速的下降。我们研究了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发达经济体,许多都在工业化阶段经历过高速增长,尤其是韩国有过42年的高速增长,但当他们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以后,经济增速无一例外降到6%以下。我们现在第三产业比重已经接近60%了,未来经济增速从高速到中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不过速度降下来,不代表居民收入的增长降下来,而且在正在到来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代,就业机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也是历史的必然。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阶段性的。对比美国和日本城镇化的历史,具有较为普遍的规律,就是从30%到70%处于高速发展期,只不过中国比美国快一倍,日本更快些(1950-1980年就完成了城镇化)。中国和美国类似,都在55%-58%左右经历城镇化的转型,因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必须有更多的大城市才能支撑城镇化的完成,城市内部的新房交易已被二手房和租赁替代,区域发生分化,单城市的城镇化变成了城市带的集聚效应,都市圈成为城镇化高速发展下半程的重要特征。从中国各区域常住人口流动的趋势分析,三个城市带聚集效应明显,一是北京都市圈,二是江苏、上海和浙江构成的长三角城市带,三是珠三角都市圈。如果要完成80%人口的城市化,就要容纳超过11亿人,至少需要8-10个城市带。

  科技结构,主要包括生存方式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善。生存改善主要指生命健康等方面,具体包括生命科技、医疗、健康、食品等领域;生活方式改善主要指居住、交通、通讯、文教等方面。基础层面包括能源、材料的创新革命和生产方式的创新革命,生产方式包括智能制造和资本整合、商业模式。

  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创造的新需求和商业创新改进带来的需求普及两大方面。产品产量增加、商业模式改进,只会让更多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但会遇到饱和的上限,只有科技创新创造新的需求,才会不断突破增长的极限。

  不过,创新本身是阶段性和突发性的,不是连续的,也难以预测和计划,会造成经济的剧烈波动。而且,创新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反过来,由于资本的优化配置,会有效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剧烈波动。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的成就离不开犹太银行家和美第奇家族等资本的支持,15世纪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离不开西班牙女王提供的国家风险投资,18世纪瓦特发明蒸汽机多亏五金厂主博尔顿的倾力投资,19世纪爱迪生发明电灯、20世纪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也是源于摩根资本的资助,标志信息革命的硅谷兴起,更是正式催生了风险投资这个新的行业。

  最后是全球化的结构,不仅包括贸易、资本和货币,还包括企业、科技、人才和制度规则的全球化。中国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已经第一,但只有再实现资本市场的全球化,才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更重要的是企业、科技、人才和规则。最容易走在前面的是企业,中国的一些企业已经进入到全球100强、50强甚至10强,但主要是因为中国巨大国内市场的支撑,而其他强的企业是真正的跨国企业,实现了供应链、市场和人才的全球化,中国企业的全球化需要进行2.0升级。然后就是科技和人才的全球化,只有能够吸引不止是华人精英,还能吸引犹太人、印度人等全球各民族精英,这才是美国全球绝对领先的原因。

  因此,我们只有分析经济的结构性因素,认清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才不会被周期性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23 有友食品 603697 --
  • 04-19 泉峰汽车 603982 --
  • 04-17 运达股份 300772 --
  • 04-17 中创物流 603967 15.32
  • 04-16 拉卡拉 300773 33.2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