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2020
来源:泽平宏观
文:恒大研究院 熊柴 周哲
智联招聘课题组专家 李强 王一新 周培 李小丽
北京大学黄玉致、伦敦大学学院闫婧对本文有贡献

导读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我们在前期系列报告中提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指出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趋势。
摘要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智联招聘拥有约2亿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约630万;其中85%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14.6%。在求职者中,约四成为流动的跨城求职者。人才求职和跨城求职具有明显的月度波动性,高峰均在春节后的3月。从性别看,2019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60%,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8成为18-35岁;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37%,高学历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46%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44%,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45%月收入超6000元,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1%分布在IT、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48%。
榜单概览:上海连续3年成为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沪深京居前三。为衡量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海归人才流入占比的加权结果。其中,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和海归人才流入占比反映城市对年轻高学历人才和海归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从结果看,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自2017年起连续三年第一,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济南、苏州、天津位居前十。2019年应届生和海归人才流向北上深广的比重分别占比24.5%、28.7%,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比重20.2%,应届生和海归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2)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分地区看,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8%、-2.4%、-0.2%、-3.2%,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西部持续流出但有所收窄,东北持续流出且幅度扩大。分线城市看,2019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7%、1.1%、1.8%、-0.3%,2018年分别为-0.9%、4.9%、-0.3%、-2.3%;结合近4年数据观察,一线因京沪控人持续流出,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19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14%、13%、7%、7%,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0%、2.8%、-4.0%、0.0%、-0.5%,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受北京控人影响人才净流出,成渝和长江中游基本平衡。
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1)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7%、-2.3%、-2.7%、-3.9%,持续为负且降幅扩大,主因北京严控人口、疏解产业,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北京流向上海、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0.8%、0.6%,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上海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2%、0.9%、0.5%,持续净流入但逐渐下降,主因上海控制人口及产业转移;深圳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4%、0.2%,主因深圳活力强、人才政策吸引力大;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广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5%、0.5%、0.6%,持续稳定净流入,主因广州发展(6.120, -0.02, -0.33%)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二线城市: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津蓉有所下降。杭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1.0%、1.2%、1.4%,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主因杭州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薪酬超越广州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9%、0.9%、0.9%,始终为正且比较稳定,主因南京发展速度较快且2018年“宁聚计划”实施吸引人才;重庆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5%、0.3%,2018年由负转正主因信息技术产业等发展吸引人才;武汉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0%、0.8%、0.1%,2017年由负转正,主因2017年“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实施;天津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1%、-0.1%,逐年下降且2018年由正转负,主因天津发展速度放缓、2019年GDP增速5.3%在十城中最低、且薪资在十城中最低;成都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3%、-0.3%、-0.6%,始终为负,主因薪资水平较低,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成都净流向重庆。
风险提示:样本偏差;简历投递与实际人才流动可能存在一定出入
目录
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数据求职解密人才流动趋势
2 榜单浏览:上海持续3年成为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泸深京居前三
2.2 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聚集、京津冀人才流出
3 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
3.1 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
3.2 二线城市: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㹝、津蓉有所下降
正文
1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数据求职解密人才流动趋势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但当前能够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比例分别在2011、2013年见顶,标志着过去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消逝,中国亟需转向人才红利。并且,从人口自然增长趋势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十四五”时期见顶,随后进入负增长。在此背景下,2017年以来全国约100城先后掀起 “抢人大战”,既是抢年轻人口更是抢人才。一般可通过官方常住人口数据分析人口流动,但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特别是在非普查年份。为此,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态势。
数据说明及特征:智联招聘拥有约2亿个人注册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含登录、有求职行为的用户)约630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85%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14.6%(2015年小普查数据);在求职人才中,约四成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动人才。人才求职和跨城求职具有明显的月度波动性,求职高峰一般在春节后的3月,2019年3月求职人数和流动人数占比分别为11.3%、13.1%,2018年分别为12.1%、12.3%。

1)从性别看,2019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60%,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年智联招聘平台求职人才中男女比例为54:46,其中流动人才男女比例为60:40,说明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54:46、64:36,2019年流动人才的性别比例更加平衡。
2)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8成为18-35岁。2019年求职人才中18-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岁及以上分别占比30.2%、34.5%、20.5%、8.8%、3.4%、2.6%;流动人才中各年龄段人才分别占比30.7%、34.1%、19.6%、8.8%、3.7%、3.1%,求职人才和流动人才的年龄结构较为吻合,18-35岁分别占比85.1%、84.4%,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86.1%、78.6%,2019年流动人才更加集中于18-35岁。
3)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7%,表明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年求职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分别2.5%、13.0%、38.4%、41.5%、4.7%,其中流动人才各学历分别占比为2.1%、10.4%、36.8%、45.0%、5.7%,流动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学历比重均高于整体水平,2019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0.7%、较求职整体的46.2%高出4.5个百分点,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50.5%、47.5%,说明本科及以上的求职者职场竞争力较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4)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46%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44%,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年求职人才中工作年限为1年及以下、1-3年、3-5年、5-10年、10-20年、20年以上分别占3.1%、21.1%、19.4%、30.3%、22.3%、3.8%,流动人才中各工作年限人才分别占比3.3%、23.0%、19.3%、28.2%、21.9%、4.3%,其中工作5年以下的分别占比43.6%、45.7%,说明部分职场新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愿景尚有较大不确定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39.3%、40.4%,2019年流动人才更加集中于5年及以下。
5)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45%月收入超6000元,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求职人才中月收入4000元及以下、4001-6000元、6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1-15000元、15000元以上分别占比29.3%、30.8%、17.2%、9.4%、8.0%、5.3%,流动人才中各收入人才分别占比26.4%、28.8%、18.1%、10.6%、9.6%、6.5%,其中6000元以上的分别占比39.9%、44.8%,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39.9%、45.8%,说明收入更高的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6)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1%分布在IT、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48%。2019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19.4%、14.9%、13.9%,合计占比48.3%;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也是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比19.0%、17.5%、14.8%,合计占比51.4%,说明流动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动人才在房地产|建筑业的分布远高于求职人才。从二级行业分布来看,2019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五行业分别是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互联网/电子商务、教育/培训/院校、医疗/护理/美容/保健/卫生服务、酒店/餐饮,合计占比33.7%;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五行业则略有不同,第四和第五名分别是加工制造(原料加工/模具)、医疗/护理/美容/保健/卫生服务,合计占比34.7%。

2 榜单概览:上海持续3年成为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2.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沪深京居前三
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连续三年第一,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济南、苏州、天津位居前十。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海归人才流入占比的加权结果。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人才净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不在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该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为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指现居住地和简历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应届生流动人才/应届生流动人才总量,海归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海归流动人才/海归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高学历人才和海归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从结果看,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的上海市人才吸引力指数2017年由第二名升至第一名,随后三年持续第一;由于深圳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人才政策吸引力强,2016-2019年深圳排名第3、3、3、2位;北京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排名为第1、2、2、3位,有所下降;广州则始终为第4位;杭州因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连续四年稳居第5;南京为第6、6、7、6名;成都2019年为第7名且近三年较为稳定;济南2019年为第8名,比2018年的第14名有所上升;苏州为第7、8、9、9,较为稳定;天津为第8、10、12、10名。2019年前50强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3、6、8、3个;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32、14、0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数量的100%、91%、17%、0%;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有12、7、5、2、3个。


2019年应届生、海归将简历投向北上深广的比重分别占比24.5%、28.7%,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整体比重20.2%,应届生和海归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从应届生看,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深广,合计占比24.5%,高于北上深广的人才流入占比20.2%;应届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还有成都、杭州、郑州、南京、西安、天津,前十合计占比45.2%,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6.1%,意味着和流动人才相比,应届生人才更加向一二线城市集聚。和2018年相比,2019年流入北京、武汉、成都的应届生占比分别下降0.5%、0.5%、0.4%,流入济南、深圳的应届生占比分别上升0.3%、0.2%。从海归看,海归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深广,合计占比28.7%,高于北上广深人才流入占比的20.2%;海归人才流入前十城市还有杭州、成都、南京、天津、苏州、青岛,前十合计占比44.6%,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5.5%,意味着和流动人才相比,海归人才也更加向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向一线城市集聚。和2018年相比,流入北京、成都的海归人才占比分别下降0.9%、0.3%,流入东莞、深圳、长沙、无锡的人才分别上升0.3%、0.2%、0.2%、0.2%。



2.2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人才净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数的核心指标,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
1)分地区看,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8%、-2.4%、-0.2%、-3.2%,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西部持续流出但有所收窄,东北持续流出且幅度扩大。全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建制市(不含三沙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城市分别有87、80、95、34个。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6-2019年东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64.2%、63.2%、60.8%、61.6%,均超六成但稍有下降,意味着全国流动人才超6成向东部集聚;中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而人才流出占比逐年下降;西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和流出占比均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6.0%、5.9%、5.3%、5.3%,逐年下降,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8.2%、8.2%、8.3%、8.5%,逐年上升。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6-2019年东部分别为7.8%、6.2%、5.7%、5.8%,虽略有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中部分别为-4.0%、-3.2%、-2.4%、-2.4%,虽逐年上升但人才仍然净流出;西部分别为-1.6%、-0.7%、-0.3%、-0.2%,人才净流出但逐年上升至基本平衡状态;东北分别为-2.2%、-2.3%、-3.0%、-3.2%,人才净流出且幅度扩大。


2)分线城市看,2019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7%、1.1%、1.8%、-0.3%,2018年分别为-0.9%、4.9%、-0.3%、-2.3%,结合近4年数据观察,一线因京沪控人持续流出,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我们把全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建制市划分为一二三四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4个,二线城市35个,三线城市81个,四线城市176个(详见恒大研究院2019年4月报告《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6-2019年一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呈下降趋势,人才流出占比基本稳定;二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44.9%、46.3%、47.9%、46.4%,呈上升趋势且约半数人才流入二线城市,人才流出占比基本稳定;三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0.5%、19.3%、18.6%、20.8%,2019年上升较为明显,人才流出占比逐年下降;四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12.2%、11.6%、11.6%、12.6%,2019年上升较为明显,人才流出占比呈下降趋势。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6-2019年一线分别为0.8%、-0.5%、-0.9%、-2.7%,受京沪控人影响一线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2017年开始由正转负;二线分别为0.6%、3.2%、3.6%、1.1%,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三线分别为0.4%、-0.3%、-0.3%、1.8%,较为平衡;四线分别为-1.8%、-2.5%、-2.3%、-0.3%,人才持续净流出。


3)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19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0%、2.8%、-4.0%、0.0%、-0.5%,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受北京控人影响人才净流出,成渝和长江中游基本平衡。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长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趋势,2019年分别为22.6%、17.6%;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较为稳定,人才流出占比分别逐年微降,2019年分别为13.9%、11.1%;京津冀2016-2019年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14.3%、16.2%、17.0%、17.3%,逐年上升;成渝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较为稳定;长江中游人才流出占比逐年下降。2016-2019年分别有64.6%、64.7%、64.5%、63.1%的人才流入五大城市群,均超6成。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6-2019年长三角分别为4.7%、4.6%、4.6%、5.0%,人才净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长三角集聚;珠三角分别为1.7%、2.0%、2.2%、2.8%,人才净流入且逐年上升;京津冀分别为-0.4%、-1.9%、-2.9%、-4.0%,人才净流出且流出规模逐渐扩大,主要受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大幅下降影响;成渝分别为-0.7%、-0.2%、0.3%、0.0%,流入流出基本平衡;长江中游分别为-1.3%、-1.0%、-0.3%、-0.5%,流入流出基本平衡。


3 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
从重点城市看,我们选取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一二线城市对其划分进行具体分析(详见恒大研究院2019年5月报告《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排名:2019》)。
3.1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
从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四个一线城市北上深广分别为-3.9%、0.5%、0.2%、0.6%,广州最高、北京最低。从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的趋势变化看,北京、上海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而逐年下降,分别从-0.7%、1.3%降至-3.9%、0.5%;广州逐年上升、深圳呈上升趋势,分别从0.3%、-0.2%升至0.6%、0.2%,主要因为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大学生数量全国最多,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且人才吸引政策力度大。

1)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7%、-2.3%、-2.7%、-3.9%,持续为负且降幅扩大,主因北京严控人口、疏解产业;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北京流向上海、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8%、0.6%,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北京常住人口增量逐年下滑,2011-2018年从57万降至-17万,2019年缩窄至-1万,2017-2019年连续3年为负,2016-2019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量始终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016-2019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7.2%、7.3%、7.1%、6.3%,但人才流出占比持续攀升,分别达7.9%、9.6%、9.9%、10.2%,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7%、-2.3%、-2.7%、-3.9%。从来源看,2019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天津、郑州、深圳、廊坊、石家庄、西安、成都、沈阳、武汉,合计占比达44.7%。其中,京津冀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达15.6%。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为北京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2019年GDP规模达到3.5万亿,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同时13个行业中北京有8个的薪酬位于所有城市之首。从去向看,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天津、深圳、成都、廊坊、济南、杭州、广州、石家庄、西安,合计占比达42.5%。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7.7%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人才中13.1%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北京流向上海和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8%、0.6%,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流出北京的人才增多主要因为北京控制人口、疏解产业。2013年北京开始严控人口,2015年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北京外迁非首都核心功能,2020年及之后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2.28万件;2014-2019年北京市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759家,疏解提升市场631个、物流中心122个。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2018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累计减少489家。2019年北京流出人才的29.7%来源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高于除深圳外的其他8个重点城市,也高于北京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23.4%。





2)上海: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2%、0.9%、0.5%,持续净流入但逐渐下降,主因上海控制人口及产业转移。2011-2019年上海常住人口增长明显放缓,增量从44万降至4万,其中有两年为负。2016-2019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6.3%、6.1%、5.6%、5.2%,持续下降,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4.9%、4.9%、4.7%、4.8%,流入大于流出,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2%、0.9%、0.5%。从来源看,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苏州、深圳、青岛、杭州、南京、合肥、郑州、成都、武汉,合计占比达48.1%,显著高于2018年前十来源地的45.7%,上海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提高。其中,北京占比15.1%,而长三角城市有4个、合计占比16.3%。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为上海的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2019年上海GDP规模达到3.8万亿、位列全国城市第一。2019年上海流入人才中9.9%流向商业服务,显著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13个行业中上海有4个薪酬位列第一、8个位列第二,其中商业服务位列第一。从去向看,上海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杭州、苏州、深圳、南京、广州、合肥、成都、郑州、无锡,合计占比达51.6%。其中,长三角城市有5个,合计占比达25.9%,长三角城市对上海的人才有分流作用。人才流出上海主要因为上海控制人口规模和产业转移,2016年上海“十三五规划”及《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5-2040)》均要求2020年及之后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8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少1666家。2019年上海流出人才的7.6%、7.4%来源于服务业和金融业,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也高于上海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4.4%、5.7%。




3)深圳: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4%、0.2%,主因深圳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才政策有吸引力;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2015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从2014年的15万大幅上升至60万,2015-2018年平均增量为56万。2016-2019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基本稳定在4.9%左右,分别为4.8%、5.1%、5.0%、4.7%,但人才流出占比呈下降趋势,分别为5.0%、4.9%、4.6%、4.6%。从来源看,人才向深圳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广州、北京、天津、东莞、上海、成都、长沙、武汉、惠州、佛山,合计占比达52.8%,高于2018年前十来源地的50.4%,深圳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提高。其中,珠三角城市有4个,占比22.9%;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3.1%来自广州,流入广州的人才中17.4%来自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来源城市的第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和人才政策有吸引力。2019年深圳GDP增速6.7%,高于全国平均的6.1%,也高于北京和上海的6.1%、6.0%;2016-2019年深圳平均GDP增速为8.0%,高于广州、北京、上海的7.0%、6.6%、6.6%。深圳还拥有华为、腾讯、平安等众多著名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吸引大量人才。深圳的落户政策逐渐放宽,且补贴幅度较大,根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据,2016年深圳将全日制本科生、硕士、博士的租房相关补贴从6000、9000、12000元分别提高至15000、25000、30000元,2017年落户门槛放宽至35岁以下专科学历人才,对新引进的两院院士和杰出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后备级人才分别给予300万、200万、160万的奖励。从去向看,深圳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广州、东莞、上海、北京、惠州、佛山、长沙、杭州、武汉、成都,合计占比达53.9%,低于2018年前十去向地的56.4%,深圳人才流向的方向更加分散。其中,广州占比达15.0%,珠三角城市有4所,合计占比32.3%,深圳和珠三角地区人才流动频繁;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5.0%流向广州,流出广州的人才中18.6%流向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





4)广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5%、0.5%、0.6%,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主因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广州常住人口增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2019年从4万升至40万。2016-2019年广州人才流入占比基本稳定在4.2%左右,分别为4.2%、4.3%、4.2%、3.9%,2019年略有下降,人才流出占比持续下降,分别为3.9%、3.8%、3.6%、3.3%,流入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5%、0.5%、0.6%,逐年上升。从来源看,人才向广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北京、佛山、东莞、上海、长沙、成都、武汉、珠海、郑州,人才流入占比合计达50.8%。其中,深圳占比17.4%,珠三角城市有4个,合计占比29.6%。人才流入广州主要因为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较低。2019年广州GDP增速为6.8%,高于北京、上海、深圳的6.1%、6.0%、6.7%。广州的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根据英国经济分析智囊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的《2019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在全球133个城市样本中,上海与深圳排名并列第25位,北京、广州分别排名49、68位;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7.8、21.5、23.8、14.8年,广州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019年广州流入人才的13.3%、5.3%流入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以及服务业,明显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从去向看,广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佛山、东莞、北京、上海、珠海、杭州、中山、惠州、长沙,人才流出占比合计达57.2%。其中,深圳和佛山占比分别为18.6%、12.1%,珠三角城市有6个,合计占比44.9%,与北京13.6%的人才流向京津冀都市圈、上海25.9%的人才流向长三角都市圈和深圳32.3%的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相比,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城市的比重显著更高。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多为粤语城市、文化相近,另一方面是广州高校数量较多,广东省人才为求学向广州集聚,毕业后从广州回流至省内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广州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7、6所,分别排名第5、6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广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08.6万人、位列全国第一。




3.2二线城市: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津蓉有所下降
从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6个重点二线城市杭宁渝汉津蓉分别为1.4%、0.9%、0.3%、0.1%、-0.1%、-0.7%,杭州最高、成都最低。从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化看,杭州从0.8%逐年升至1.4%,因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且薪酬相对较高;南京、重庆、武汉呈上升趋势,分别从0.8%、-0.1%、-0.3%升至0.9%、0.3%、0.1%,南京经济增速在十城中排名第一且2018年实施“宁聚计划”吸引人才,重庆的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武汉2017年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留住人才;天津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从0.2%降至-0.1%,主要因为发展速度放缓且薪资水平在十城中倒数第一,成都在-0.3%至-0.8%区间波动,主要由于薪资水平相对较低。

1)杭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1.0%、1.2%、1.4%,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主因杭州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薪酬超越广州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2013-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量从4万逐渐增至55万,2019年常住人口增量杭州排名全国第一。2016-2019年杭州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3.0%、3.3%、3.3%、3.4%,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2.2%、2.3%、2.1%、2.0%,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1.0%、1.2%、1.4%,逐年攀升,2018-2019年居全国之首。从来源看,人才向杭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合肥、宁波、郑州、南京、广州、苏州、成都,合计占比达46.6%,明显高于2018年杭州人才前十来源地的44.0%,杭州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上升。其中,来自上海和北京的人才合计占比23.6%,杭州发展所需人才主要在一线城市中,杭州也具有从一线城市抢夺人才的能力。且杭州前十来源地有5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25.1%。人才流入杭州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迅速,尤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行业发展较快。根据杭州市统计局,2019年杭州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增长15.1%,其中,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14.6%,均高于杭州GDP增速6.8%。2019年杭州流入人才28.8%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明显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其中,12.8%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二级行业,高于除重庆外的其余8个重点城市。同时杭州薪酬较有吸引力,在十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高于广州,其中13个行业中杭州有1个位列第一(交通|运输|物流|仓储),1个位列第二,2个位列第三,7个位列第四。从去向看,杭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宁波、南京、深圳、苏州、嘉兴、绍兴、广州、金华,合计占比达44.9%。其中,有7个去向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32.3%。




2)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9%、0.9%、0.9%,始终为正且比较稳定,主因南京发展速度较快且2018年“宁聚计划”实施吸引人才。和上述其他城市相比,南京常住人口增量相对稳定,2011-2019年始终在2-10万区间波动、2019年为6万。2016-2019年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3.1%、3.0%、2.9%、2.8%,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2.3%、2.1%、1.9%、1.9%,均逐年下降,但人才流出明显大于流出,使得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9%、0.9%、0.9%,基本稳定。主要因为落户条件放宽且电子通信、制造业等行业增长速度较快。2018年“宁聚计划”即《人才落户实施办法》实施,不再以就业为落户前提,年龄条件也从35岁放宽到40岁。根据各市统计局数据,2019年南京GDP同比增长7.8%,不仅高于全国的6.1%,也在十大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2018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高于全国的6.2%,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20.950, -0.05, -0.24%)、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253.1%、108.9%、29.6%,高于全国的66.2%、6.4%、11.2%。从来源看,人才向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苏州、无锡、合肥、杭州、西安、深圳、徐州、成都,合计占比达45.7%。其中,有5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25.8%。从去向看,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苏州、北京、无锡、杭州、常州、徐州、合肥、扬州、镇江,合计占比达49.5%。其中,有8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40.8%。南京和长三角的人才互动非常频繁,部分因为南京高校较多,长三角人才为求学向南京集聚,毕业后从南京回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南京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4、10所,分别排名第6、3名。




3)重庆: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5%、0.3%,2018年由负转正主因对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重庆常住人口增量维持在高位,2011-2019年增量平均为27万。2016-2019年重庆人才流入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3%、1.3%、2.0%、1.8%,人才流出占比在2016-2018年均为1.4%、2019年上升至1.6%,导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5%、0.3%,逐年上升且2018年由负转正。从来源看,人才向重庆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成都、北京、西安、长沙、上海、深圳、天津、贵阳、广州、武汉,合计占比达62.8%。其中,成都流入重庆占比达26.4%,高于大部分城市第一来源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且电子产业等具有较强吸引力。2019年重庆流入人才中25.7%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高于除杭州外的其余8个重点城市,也明显高于流出人才从事该行业的比例13.1%,其中2019年重庆流入人才中14.4%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二级行业中,显著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重庆电子商务企业个数2013-2018年从640个增加到2545个;重庆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个数2008-2017年从68个增加到540个。重庆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重庆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45.2%,高于全国2019年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速的20.8%。从去向看,重庆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成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杭州、贵阳、武汉、昆明,合计占比达51.0%。




4)武汉: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0%、0.8%、0.1%,2017年由负转正,主因“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实施。2011-2019年武汉常住人口增量平均为16万人,常住人口保持较高增长。2016-2019年武汉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1%、2.2%、2.7%、1.9%,人才流出占比2.3%、2.1%、1.9%、1.8%,逐年下降,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0%、0.8%、0.1%。主要因为2017年开始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大学生可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或租到租赁房;不满40周岁的留汉大学毕业生可凭毕业证落户,硕士、博士不受年龄限制可直接落户;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分别为4万元、5万元、6万元、8万元。根据武汉市委组织部,2017-2019年新增留汉大学生共109.5万人,提前两年完成2017年确定的五年达到100万的目标。从来源看,人才向武汉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郑州、长沙、成都、广州、西安、杭州、襄阳,合计占比达45.0%。从去向看,武汉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长沙、南京、成都、郑州、宜昌,合计占比达45.1%。




5)天津: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1%、-0.1%,逐年下降且2018年由正转负,主因天津发展速度放缓、2019年GDP增速5.3%在十城中最低、且薪资在十城中最低。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呈下降趋势,2011-2019年从56万降至2万。2016-2019年天津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2.2%、2.2%、2.3%,较为稳定,流出占比分别为2.0%、2.1%、2.3%、2.4%,逐年上升,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1%、-0.1%,逐年下降。从来源看,人才向天津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沈阳、石家庄、廊坊、深圳、唐山、保定、西安、郑州,合计占比达55.1%。其中,北京占比高达31.8%,显著高于其余城市第一来源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从去向看,的天津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石家庄、廊坊、济南、广州、杭州、重庆、保定,合计占比达54.5%。其中,北京占比22.8%,显著高于其余城市第一去向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且北京工作机会多。人才流出天津主要因为发展速度放缓且薪资水平低,根据各市统计局数据,天津2019年GDP增速为5.3%,在十大重点城市中倒数第一;2017-2019年GDP同比增速平均为4.0%,不仅远低于2010-2016年的平均增速12.6%,也远低于2017-2019年杭州、南京的平均增速7.2%、7.9%;同时天津薪酬较低,2019年4季度平均月薪为7813元,在十城中排名倒数第一,13个行业中天津有10个在十城中位列最后。




6)成都: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3%、-0.3%、-0.6%,始终为负,主因薪资水平较低,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成都净流向重庆。成都常住人口增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2019年从2万升至25万,2016年变动较大、高达126万。2016-2019年成都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2.8%、3.7%、2.9%,流出占比分别为3.2%、3.1%、4.0%、3.6%,流出始终大于流入且差距在2017-2019年逐年增大,使得人口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3%、-0.3%、-0.6%。净流出成都的人才较多是因为薪资水平低,2019年4季度成都平均月薪为8326元,在十大重点城市中排倒数第二,13个行业中有7个在十大城市中薪资水平排倒数第二。从来源看,人才向成都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重庆、西安、上海、深圳、绵阳、长沙、广州、郑州、贵阳,合计占比达47.5%。从去向看,成都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重庆、北京、深圳、西安、上海、绵阳、眉山、广州、德阳、南充,合计占比达46.2%。其中,流出重庆的人才中17.9%流向成都,流出成都的人才中13.6%流向重庆,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成都流向重庆和重庆流向成都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5%、0.4%,人才从成都净流向重庆。2019年成都流出人才的30.6%来源于房地产|建筑业,显著高于其他9个重点城市,且远高于成都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13.1%。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覃肄灵


热门推荐
哪吒2香港排片是美队4的8倍 收起哪吒2香港排片是美队4的8倍
- 2025年02月19日
- 12:29
- APP专享
- 扒圈小记
9,140
特朗普发文警告泽连斯基:“最好尽快行动,否则他的国家将不复存在”
- 2025年02月19日
- 22:41
- APP专享
- 扒圈小记
2,269
泽连斯基不去了:不想给美俄谈判提供"合法性"
- 2025年02月19日
- 01:51
- APP专享
- 北京时间
1,680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投资研报 扫码订阅
股市直播
-
宋谈股经今天 04:00:20
上午A股数据统计!【更多独家重磅股市观点请点击】 -
北京红竹今天 03:45:20
3、1.13万亿成交额一点都没有减少,每天都在维持1.5万亿以上,上涨2949家,下跌2249家,涨停67家,跌停1家。虽然上午个股在分化,但数据上来看,也算正常。大涨之后的兑现而已。分化几天后,DS和人形机器人(sz300024)还可以继续干。铜缆好久没聊了,大家也可以去看看它的指数,默默的在新高。 -
北京红竹今天 03:45:17
2、指数结构目前恒生科技指数波段的防守线在5394,跌破波段反弹结束,但大级别向上依然没结束。创业板前几天也给过大家防守线,目前也没跌破呢,如果创业板继续回落,那就不用破防守线了,因为三十分钟级别回落段就会出现。可能文字大家不太清楚,晚上直播会展示图和大家说。总之,清楚即便指数出现回落,也定义为洗盘就好。大方向也是向上的。 -
北京红竹今天 03:45:13
1、2条线的指数结构昨天大涨,今天分化,也就是说获利盘都在兑现,资金也不格局。分化几天再接着买,大涨就卖。目前人形机器人(sz300024)如果出现回落,五分钟级别有望出现三买。DS如果出现回落,有望构造三十分钟级别二买。图就不贴了,晚上直播再展示。资金上是高低切换,而且资金也不格局,这个现象我们要清楚。其次指数结构上,继续上涨也可以,回落一波也可以。但都不改大方向,清楚这个就可以。 -
徐小明今天 03:42:08
【盘中直播】下午见 -
波段擒龙今天 03:35:38
A股三大指数早盘集体下跌,截至午盘,沪指跌0.16%,深成指跌0.2%,创业板指跌0.72%,北证50指数涨1.97%。全市场半日成交额11493亿元,较上日放量808亿元。全市场超2200只个股下跌。板块题材上,AI眼镜、生物医药、有机硅、消费电子、食品零售板块涨幅居前;游戏、光伏设备、云计算、电力板块跌幅居前。 -
冯矿伟今天 03:34:39
冯矿伟:保持耐心今天虽然上午窄幅横向右行,但是依然属于动能背离向上的环境,题材强势,权重弱。目前基本是缺少速度,属于碎步小阴阳的状态,需要一个加速来打破近期的缓速,否则就走的总是犹犹豫豫的,连接10月18和11月27日,依然是压力线! -
宋谈股经今天 03:33:56
2月20日午间收评:创业板指半日跌0.72%,AI眼镜概念股逆势大涨1、市场早间震荡调整,创业板指一度跌超1%。AI眼镜概念股逆势大涨,杰美特(sz300868)、星星科技(sz300256)、胜利精密(sz002426)、卓翼科技(sz002369)、瀛通通讯(sz002861)等十余股涨停。AI医疗概念股再度走强,宝莱特(sz300246)、光正眼科(sz002524)、国际医学(sz000516)等封板。有机硅概念股异动,远翔新材(sz301300)、宏柏新材(sh605366)涨停。下跌方面,腾讯云概念股走低,世纪恒通(sz301428)、首都在线(sz300846)跌超5%。个股涨多跌少,沪深京三市超2900股飘红,上午半天成交1.15万亿。午间收盘沪指跌0.16%,深成指跌0.2%,创业板跌0.72%。2、板块概念方面,AI眼镜、AI医疗、有机硅、机器人(sz300024)等板块领涨;腾讯云、游戏、保险、船舶等板块领跌; 3、两市共2740只个股上涨,65只个股涨停;2197只个股下跌,1只个股跌停;21只股票炸板,炸板率28%。 -
数字江恩今天 03:32:19
大盘上午再3352-3334的1:1线之外做了一个横盘震荡箱体,主体就是3338-3348这10个点。下午只要没有快速3356以上拉升,这里都还会回踩一下 -
徐小明今天 03:31:56
【盘中直播】如果走3浪上升,是很有可能贯穿上半年始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