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书”里的明清商人 再有钱也还是官府的韭菜

“商书”里的明清商人 再有钱也还是官府的韭菜
2020年02月21日 17:04 一财网

  原标题:“商书”里的明清商人,再有钱也还是官府的韭菜

  这些商书,像《清明上河图》一样绵密、细致地展现了当时文人和官方记载中都很少提及的民间生活状况、民间实用知识,文字浅显易懂,便于记忆。

  张海英住在上海杨浦区时,经常去家附近的彰武路菜场买菜。她喜欢和商贩们聊天,久而久之有小贩远远看到她就会热情地大声招徕:“你来!你来!”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她正在做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关注到明清时期大量出现的“商书”——商人们写的介绍从商经验、传授经商技巧的书。与文人墨客卷帙浩繁的传世之作相比,那都是些不太上台面的书,作者既有类似菜场里和她相熟的底层鱼贩、菜贩,也有富甲一方的大布商、盐商、典当行老板。这些商书文辞虽然浅显,但却闪烁着明清商人的勤勉、智慧,还有官商关系之下的畏惧和苦恼,是研究明清社会、经济生活难得的文献。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很少在这方面做系统、深入的研究。

  如今,已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的张海英,在搜集和研读了几十种公开刊印的商书以及大量手抄本后,终于完成了一部填补研究空白的著作——《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展现出明清商业经济不为人知的一面。

  真实展现商人心理世界

  中国商业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代就已出现。当时工商业为王室官府所垄断,私人没有资格从商,自然没有与经商相关的历史文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如子贡、范蠡、白圭等著名大商人,他们的一些经商理念和方法流传下来,成为古代商书的雏形。但张海英认为,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已经很难言说了,“在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多次改写”。

  直到明朝后期,才真正大批出现传授商业知识的出版物,那就是所谓“商书”。尤其是商帮的出现,使得商书有了相对固定的阅读群体,发展更加迅速。到了清朝,商书不管是内容还是种类都已经非常丰富,发行量也随之剧增。“这标志着中国商业在历经数千年发展后,商人们日趋成熟,开始形成属于自己的行业准则或指导原则。”

  徽州在明清时期号称“十户人家九为商”,现存的商书也主要是徽州和山西商人编撰出版、四处流布的。商书的内容主要分两大块,一是为初入商海的人提供了解市场与贸易的入门须知,二是为携带巨额资金往返于产地和市场之间的商帮,提示路程引导以及注意事项。

  这些商书,像《清明上河图》一样绵密、细致地展现了当时文人和官方记载中都很少提及的民间生活状况、民间实用知识,如鱼贩写的鱼虾名歌,菜贩们加了注音的菜名歌诀,如何辨识银子成色、米麦好坏的歌诀……文字浅显易懂,便于记忆。“没有长期从商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和生活智慧,是写不出这些内容的。”张海英说,这也是商书值得研究的原因之一。

  当时还出现了很多手抄本。有意思的是,在将刊印本和手抄本的内容加以比对后,张海英发现,受众更少的手抄本,展现了更加真实的商人心理世界。尤其是关于商业伦理的阐释,在公开刊行的商书中内容都非常“正能量”,处处强调从商者需坚持的基本职业道德,如“童叟无欺”“诚信为本”等。但在多个手抄本中,作者又对子弟和学徒说,如果按照以前流传的方法做生意,“鬼也不上门”;而是要“该真则真,需假则假,还要带三分奉承”,顾客才觉得亲熟,愿意购买,因为如今世道已经变了,所以经商思路也要随之灵活变化。

  管窥明清社会变迁

  长期以来,商书因为阅读对象的整体文化程度较低,主要都是在底层社会流传,但张海英说,商书同样也是管窥明清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里面的很多内容,或许比正史更能反映出当时的真实社会状况。

  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宣布取消海禁,中国卷入全球化贸易浪潮,源源不断的白银随着贸易商船的到来而流入。中国商人在财富普遍激增的同时,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新挑战,那就是如何识别外国银币的真伪与成色。当时有不少商书,就应运增加了这部分内容,比如《商贾便览》中专门有“辨银要谱”一节,介绍了交趾、红毛等国所出的洋钱,还有很多与外商打交道的经验,可谓是早期外贸记载之一。

  到了晚明时期,江南经济极度发达,当时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棉纺织品远销海内外,逐渐形成若干名牌产品。与此同时,“山寨货”也开始出现。顺治十六年,松江知府还在衙门口刻立石碑,对牙行奸商的假冒行为做出裁决,并号召商贾贸易布匹“惟凭字号识认,以昭信义”。不过假冒现象依然屡禁不止,康熙四年、乾隆元年,官府都不得不一再重申禁令。此时的商书,随之出现大量强调商业伦理的内容,比如讲求公平交易、诚实无欺、重恩守信等。“这是商书的共同特征,也是商书得以流传数百年的内在因素。”张海英的导师、著名历史学家樊树志说。

  在张海英看来,明清商书中还有一个弥足珍贵的地方,就是商人们在其中记载的对官府的真实心态,是研究当时营商环境不可多得的一手材料。尽管明清商人的社会地位较前朝有所提升,但他们还是普遍有对经商不易的感叹,“是官当敬”“官无大小,皆受朝廷一命,权可制人”。张海英指出:“这个训诫是值得关注的,说明在当时的制度环境下,敬官、畏官倾向在明清商人中是普遍存在的,商人始终走在权力与经济交织的钢丝绳上。”

责任编辑:赵慧芳

官府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03 聚杰微纤 300819 15.07
  • 02-27 雪龙集团 603949 12.66
  • 02-26 瑞玛工业 002976 --
  • 02-19 建业股份 603948 14.25
  • 02-17 紫晶存储 688086 21.4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