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短信轰炸强推产品?用户退订换号码继续骚扰

中国平安短信轰炸强推产品?用户退订换号码继续骚扰
2020年02月20日 19:35 新浪财经

金融315,我们帮你维权】近来,ETC纠纷、信用卡盗刷、银行征信、保险理赔难等问题困扰着金融消费者,投诉多石沉大海、维权更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黑猫投诉

  被投诉机构:中国平安

  投诉内容:频繁发送短信强推产品

  投诉入口:【黑猫投诉平台】

  相关专题:【金融维权 我们帮你】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设备得到了极大普及,短信这一通讯工具已经不复当年辉煌。然而尽管荣光不再,许多机构却仍旧频繁利用短信,对用户进行“地毯式轰炸宣传”。而这其中,不乏许多持牌金融机构身影。

  今日,身份认证为“互联网资讯博主、四川省第八届残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第四名“的微博用户@赵世权发布微博称,中国平安经常发送短信骚扰自己,并附上了其收到的十条来自平安方面的推销短信。 

  根据赵世权提供的短信截图,这些推销短信均为推荐贷款类产品的广告,形式多以“储备金”、“应急资金额度”等暧昧不明的说法为主,金额也动辄便高达数十万。同时,每条短信的发送号码均不相同,用户即便按照短信内容,回复了特定字母进行退订,对相关号码进行拉黑处理,此后也还会收到类似内容的短信。

  这些推销短信是否真的均由中国平安发送?中国平安此举又是否涉嫌侵犯用户的隐私安全、虚假宣传?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数据安全隐私又应该由谁来保障?

  短信轰炸不断

  退订也没用

  “尊敬的客户,恭喜您可获得我行预审XX万元额度,随借随还,如有需要,请回1。”对于这段话术,想必多大数人都不陌生。随着近年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蓬勃发展,许多金融机构也不断大力拓展相关业务。

  销售之道,宣传为先。为了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许多金融机构都在宣传工作方面下了极大功夫。然而,注重业务发展固然是好事,但若为此频频骚扰客户,并给用户生活带来困扰,则明显欠妥。同时,这些推销短信因为缺乏明显的辨识标志,导致用户的短信收件箱中经常“鱼龙混杂”、真伪难辨。

  具体到本次赵世权投诉中国平安的事件来看,根据赵世权提供的图片内容,这十条推销短信均在开头部分“自报家门”,明确称该条短信内容发自“中国平安/平安银行。然而,上述十条短信的发件号码均非中国平安的官方客服电话“95511”,也没有任何一条的发件号码中包含“95511”字串。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十条推销短信发件号码的开头四位数字均为“1069”。据了解,1069开头的短信是指跨省或全国范围内非经营性短消息类服务第三方平台,为其他企业提供短消息平台服务,不对最终用户收费。

  对此,中国平安方面表示,若要确定短信内容是否发自平安,需要用户提供个人手机号码进行查询后方能验证。这意味着,如果用户不进行主动查询,则无法辨识短信内容的真伪。平安方面客服同时表示,在验证短信真伪前,用户不要擅自点击短信内容中的链接或回复退订,以防诈骗。

  然而,尽管平安方面声称不要擅自回复退订,据赵世权提供的短信截图来看,其曾经两度次回复了申请退订的数字,但在之后仍旧收到了平安方面类似的推销短信,发件号码与此前的号码也并不相同,退订操作并没有成功。

  天天喊你来贷款

  真能借到几十万?

  除了短信的来源真伪难辨外,中国平安的这些推销短信的内容,也存在着夸大其实、误导宣传的部分。

  以赵世权提供的一条短信截图来看,短信称根据平安的综合评估,用户可获得平安预审20万元“储备金”,且“全线上办理无需上门”。但据了解,即便用户真的就此申请平安贷款,也不会获得短信内容中动辄几十万的贷款额度。有业内人士指出,此类短信内容中的高额贷款额度,通常是作为诱导客户办理业务的噱头,涉嫌虚假营销。 

  此外,短信内容中经常出现的“储备金”、”应急金”、“预审额度”等一类词汇含义暧昧不清,令用户很难分辨出产品实际为贷款,导致其在并不清楚产品性质的情况下办理和申请。至于该贷款产品是否真的能“随借随还”、“全程线上办理”,真实性也有待考证。

  今年1月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其中便明确提出了金融机构不得以欺诈或引人误解的方式对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进行营销宣传。同时,金融机构不得违规向金融消费者发送金融营销宣传信息。

  个人数据频遭机构滥用

  用户隐私安全谁来保护?

  2019年,江苏淮安警方依法打击了7家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公司,涉嫌非法缓存公民个人信息1亿多条。其中,拉卡拉支付旗下的考拉征信涉嫌非法提供身份证返照查询9800多万次,获利3800万元。

  随着地下数据交易黑产被曝光,许多用户都惊叹自己的个人信息竟然遭到了极大泄露,“自己一直近乎裸奔”。而作为持牌金融机构,我国的许多银行都会通过正规渠道,得到用户的授权后对其个人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在这其中,手机号码作为个人隐私的一项重要数据,尤其为机构所看重。

  然而,用户对于机构的个人信息授权应当存在一定限度。以本次赵世权举办的案例来看,平安方面频繁发送营销类短信,且不能提供有效的退订功能,应当属于超限使用数据行为,不利于用户隐私安全。同时,据赵世权表示,平安方面还给其一个从未开通过任何平安方面业务的手机号码发送了推销短信,目前尚不清楚平安方面是如何获取其信息的。

  对于正深受营销短信骚扰的用户来说,应当勇于通过正规渠道维权。针对营销短信类骚扰信息,用户可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设立的公众举报机构: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进行投诉,维护自身切实利益。

责任编辑:陈鑫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17 开普云 688228 --
  • 03-16 南新制药 688189 --
  • 03-11 爱丽家居 603221 12.9
  • 03-10 佳华科技 688051 50.81
  • 03-10 建科机械 300823 16.5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