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见证逐梦时代的前行脚步。谁能代表2019年度商业最强驱动力?点击投票,评选你心中的“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我要投票】
原标题:管涛:稳增长不等于经济增速要“保6”
稳增长要依靠改革与调整而非刺激。政府一方面要保持政策定力,不为舆论所左右,主动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另一方面要加强风险监测,拟定应急预案,防患未然、有备无患。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9年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0年经济工作。这是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的相关会议,这次会议通常会给下一年的经济工作定调。通过解读会议公告,我们可以初步了解2020年的经济政策取向。
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导、董辅礽讲座教授管涛。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任务依然突出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客观存在。早在10月14日召开的部分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也面临多重挑战和困难,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18字方针中,前15个字是2016年底以来的一贯说法,而“保稳定”则是最新提法。
明年中国经济有可能稳中趋降。一方面,由于国内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的新旧动能尚在切换过程中,投资和消费需求总体疲弱,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惯性下探。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企稳甚至回暖,全球货币政策重回宽松,外部环境总体有利,加之国内“稳增长”的政策叠加效应,支持中国经济企稳的动能也在逐步积聚。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6.1%,2020年为5.7%-5.9%。市场机构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长6%左右,大部分机构预测略低于6%。即便如此,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贡献仍将名列前茅。
稳增长不等于经济增速要保“6”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在9月中旬李克强总理接受俄罗斯塔斯社书面采访时曾被问及:“最近几年有观察家看到中国经济增速正在下降。您是否将此视为对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威胁?GDP增速下降过程中是否有任何‘红线’?中国是否会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调整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当时,总理就此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回答:一是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在较高的基数上,中国经济还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十分不易,这一速度仍然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二是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并特别指出稳增长主要是为保就业,只要就业比较充分,收入持续增加,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三是中国经济发展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中国政府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前述答复中,前后两个都不新鲜,而中间这个则是新的提法。理论上讲,充分就业时对应的产出就是潜在产出,只有当实际产出(或增长)低于潜在产出(或增长)时,才是出现了经济衰退或停滞。显然,中国政府认为,尽管当前经济下行,但实际增长接近潜在增长,因此,政策上不必过度反应。这才可以理解,易纲行长为何有了对稳健货币政策的最新阐释:“保持货币条件要与潜在产出和物价稳定的要求相匹配”。可见,中国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认识已经与时俱进,而许多市场人士还停留在过去。
增长保“6”是人为制造的又一个心理关口。8月份之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多次逼近7比1的整数关口。每次在关口前总会引起守“7”还是破“7”的激烈争论,保“7”派一度将破“7”视为洪水猛兽。8月初,人民币汇率应声破“7”,但市场预期稳定、外汇供求平衡,事实证明“7”就只是一个心理关口。相信,经济增长比6.0%高点或低点也无本质差别。1998年以来,我们一度全力保“8”,但2012年“8”破了,接着2015年“7”也破了,但破了也就破了。
诚然,潜在产出(或增长)都是理论的概念,容易定性却难以定量。关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的测算结果大相径庭,但基本趋势是逐渐下行,这是全社会必须认清和接受的客观事实。如果不顾客观事实搞强刺激,则迟早要被规律所惩罚。这方面的教训屡见不鲜,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应对经贸摩擦的强刺激导致日本经济至今仍陷入长期停滞;2008年中国应对全球金融海啸的强刺激导致中国经济迄今仍处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明年要守的“红线”,除“稳就业”外还有“稳金融”。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20年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其中防范重大风险就是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11月28日,国务院金融委研究部署,下一步要调整优化思路和举措,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注重在改革发展中化解风险,完善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的长效机制,保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而就“稳金融”而言,名义变量可能比实际变量更重要。例如“稳杠杆”,稳的是名义债务余额相对于名义GDP的比率。我们倒是更加相信,基于科学严谨的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得出的名义经济增长的底线值。即便它可能是“6”,但此“6”非彼“6”。
稳增长要依靠改革与调整而非刺激
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在阐释经济工作总方针时,“稳增长”后面紧跟着就是“促改革”和“调结构”。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增强必胜信心,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要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今年,在全球贸易局势紧张、经济同步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外贸部门保持平稳运行,有两点重要启示:一要相信市场。当各方还在纠结中美贸易协定能否达成之时,中国企业早已开始着手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调整。因为企业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协定能否达成,减少中国对美国的市场依赖和贸易顺差都是大势所趋。
二要相信规律。外贸平衡取决于国内储蓄投资关系,而非贸易摩擦。在储蓄投资缺口给定的情况下,必然是中国不能对美出口,就一定会对非美增加出口。故在市场普遍看空的情况下,笔者较早就做出了2019年中国外贸顺差有可能不跌反升、经常项目继续顺差的判断。
其实,当市场还在聚焦经济政策的刺激力度时,国内许多改革与调控、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正在不断推出,如: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拟定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改革方案,直击多年来市场主体退出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修订外商投资企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颁布新的外商投资法,宣布金融服务业开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改善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推动自贸区自贸港改革创新,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如前所述,稳健货币政策的新内涵是保持货币条件与潜在产出相匹配。这意味着,随着潜在经济增长下行,中国货币信贷增速下行将是“新常态”,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将是托底而非推高。预计明年货币政策将慎用降准降息的总量工具,而更多侧重于创设和完善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通过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的金融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加力提效,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关于三大攻坚战,根据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脱贫攻坚目标要如期完成,而污染防治是实现阶段性目标,防范重大风险主要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后二者根据稳增长、保稳定的需要,政策力度和节奏将会有所调整。
当然,改革调整通常都是长期、渐进的,短期效果有限,与市场习惯了的高增长、赚快钱容易形成预期差。而且,改革与刺激各有利弊,没有无痛的政策选择。对此,政府一方面要保持政策定力,不为舆论所左右,主动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另一方面要加强风险监测,拟定应急预案,防患未然、有备无患。
□管涛(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导、董辅礽讲座教授)
责任编辑:李思阳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