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建联支招香港土地瓶颈破解:加快收地,大建公屋,争取3年上楼
香港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是过高的楼价、过少的土地供应,导致普通市民上楼难。也正是包括高楼价等在内的民生和社会问题,催生了近期香港的系列示威游行甚至暴力冲击。如何破解土地问题,可以说是当下香港市民最关注的议题之一。
9月11日,香港最大政团民主建港协进联盟(简称“民建联”)召开记者会,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大量兴建公营房屋,争取3年上楼。此外,民建联还建议,应尽快重启“土地共享先导计划”,主动规划选址,邀请业权人参与;设立“居所租金扣税额”,让租住私楼的纳税人享有扣税额。
民建联成立于1992年,是香港建制派政团之一。《收回土地条例》是香港特区的一项法令,根据其规定,每当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决定须收回任何土地作公共用途时,行政长官可根据本条例命令收回该土地。
民建联主席、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李慧琼指出,香港有很多深层次矛盾,其中土地、房屋是众多深层次矛盾的重中之重。香港特区政府须大刀阔斧,破釜沉舟,通过《收回土地条例》兴建公屋,达致“三年上楼”的目标。
香港地势多山,备受土地短缺问题困扰,导致楼价高、租金贵、上车难。根据公开数据,香港土地面积1111平方公里,已建设土地占24.3%,其余75.7%为郊野公园、水塘等。其中,房屋用地仅占6.9%。2005年后,香港土地开发几乎停顿,导致公营、私营房屋落成量均大幅减少。根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及房屋署数据,2007-2016年,当地平均每年住宅落成量约25700个单位,较前10年下跌超过五成。
而在公屋轮候方面,根据房屋署数据,在2019年6月底,约有147900宗一般公屋申请,以及约108200宗配额及计分制下的非长者一人申请。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5.4年,当中长者一人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2.9年。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刘国勋表示,现时棕地约有700公顷,以15万宗轮候申请计算,要做到3年上楼,每年要多收25公顷土地,3年共收约75公顷,约占目前闲置棕地大约十分之一。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柯创盛表示,目前,香港约10万人居住于“棺材房”、劏房等不适宜居住的环境,劏房租金昂贵,一些很小的单位租金可能要5000-6000港元。
李慧琼表示,政府过去觅地工作“龟速”,不做改善的话,市民会越来越失望,令民怨积累,也令修例风波演变为较为激烈,她建议不要等待施政报告才公布土地房屋措施,应立即启动工作。
民建联指出,政府于2018年12月宣布修改《长远房屋策略》,公屋、私屋供应比例由6:4比改为7:3,由于没有新增土地配合,“修改”实际只是画饼充饥。虽然香港特区政府是香港最大的“地主”,但手上实际控制的土地其实没有想象的多。现时政府短期最主要的住宅用地来源是210幅散于全港、被划作不同用途的土地,但总其数量也只是500公顷,仅及私人发展商已知土地储备的一半。
自香港回归至2019年8月的20多年里,特区政府仅13次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地建公营房屋。民建联建议,现时公营房屋的土地缺口庞大,当局就应集中精力规划公营房屋发展项目(如新界区内约110-220公顷的棕地),并以“公共用途”为由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地,这既合乎民意,亦可将政府所忧虑的司法复核等法律争议风险减至最低。
责任编辑:蒋晓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