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盛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北京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创始院长陈钟,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法律总监、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副理事长杨帆,百融金服金融科技部副总裁申宇峰,合众e贷CEO陈敏麟,拍拍贷数据科学副总裁陈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对话摘编: 主持尹振涛:谢谢几位领导。 感谢各位嘉宾,也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先做个自我介绍,尹振涛,主持人也介绍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很荣幸作为这场圆桌论坛的主持人,我们这一场圆桌主题论坛是关于智能风控,重塑智能风控加固金融安全,其实也是金融科技很重要的领域。刚才主持人也说了,先给各位嘉宾介绍一下,但是也给主持人一个任务,也请各位嘉宾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几位老师让台下的听众更加了解自己。 王剑:主持人好,大家好,我叫王剑,我是盛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我的背景我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工作了很多年了,大概20多年了,之后在金融科技消费金融的平台工作了一段时间,也是刚刚加入盛银消费金融不久,盛银消费金融公司注册地在沈阳,也是东北地区第一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当然之前在业内声音的并不是很多,我们也期待着我们明年有更多的声音,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贡献给大家,谢谢。 陈钟:陈钟,来自于北京大学,刚才做了主题演讲,我的研究方向之一是面向领域的软件工程,大概在金融领域超过了25年,从1992年书写中国第一个股票、期货、期权的交易系统,到1995年参加人民银行全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到后来2005年开始的征信、移动支付与消费金融等,都是在做跟金融有关的研究。今年我们有一个区块链研究中心建立起来了,现在把区块链和金融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为今后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发展做一些相关的研究推动工作,谢谢。 杨帆:我今天以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名义参会。研究会是1981年成立的。第一任会长是马洪老先生。今天以这个身份跟大家学习、交流。 申宇峰:大家好我来自百融金服的申宇峰,在百融金服负责风控和模型业务相关的工作,百融金服成立2014年3月,目前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金融行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和服务智能科技公司。让金融普惠民众也是我们百融金服建立以来的使命。 陈敏麟:大家好我是合众e贷的陈敏麟,合众e贷是主要做消费金融的网贷公司。目前交易额是80多亿,用户数600多万。通过消费金融技术,我们在2018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我本人一直以来都是在传统银行和小贷公司和网贷进行业务的运作,在网贷以后,这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一下消费金融的风控,所以我是从传统金融到现在的科技金融的整个过程都经历过,谢谢。 陈磊:大家好,我是来自拍拍贷的陈磊,目前负责大数据应用和落地,我个人背景从2006年开始在大数据行业摸爬滚打,致力于让数据价值和科技价值在场景里得到应用,服务了很多的行业和机构。拍拍贷是2007年在上海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创立之初我们把科技作为推动力,我们愿景是服务好普罗大众和普惠金融。去年我们成立了智慧金融研究院,我们在智慧金融和金融科技上都有持续不断的投入,特别在人工智能,在线上信贷领域里边的应用落地,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做进一步的交流,谢谢。 主持人:刚才几位老总都分享了一下自己的个人履历,大家也会发现我们很多老总是从传统金融机构或者具有金融属性步入我们金融科技领域的。还有几位老总是纯做技术的,从技术角度切入。今天我们主题是智能风控,当然大会的主题是金融科技,我觉得第一个问题还是希望各位嘉宾从自身履历角度出发给听众分享一下,对金融科技概念如何理解。虽然我做研究,我之前也有过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拥有科技和金融的相关情况,大家不知道金融科技下一步会怎么走,听听几位嘉宾的看法。 王剑:从我个人理解,其实在当今社会上,金融和科技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两个词,或者两个事物。以前确实就是在传统银行工作的时候,大家觉得金融是金融,科技只是金融里边的一个部门,或者说一个支持的模块。但是从现在,特别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缺少科技的支持是无法做的,科技把原来的金融交易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包括从普惠金融的角度,使得我们更多的客户能够享受到非常便捷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所以这些都是科技的力量,我觉得科技应该说给金融插上了翅膀。 陈钟:简单的说金融就是金融,科技就是科技。金融是要持牌的,科技可能不需要持牌,但是以科技的名义做金融不持牌就违规了。实际上这两点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我们会注意到有一些创新或多或少的模糊了两者之间的概念。但是我想说的在法律成熟完善的发达国家里边去做金融或者金融科技创新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前提,不管是做金融科技,还是做科技金融,都应该认识到的创新是在一定法律环境基础上去做的。 杨帆:很多人,包括领导与专家,都没有弄清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在座很多人也比较模糊。其实非常简单:金融科技,科技在后。科技企业为主体,通过科技手段做金融。科技是法人主体,如果像陈老师讲的,你科技企业用科技手段做金融,做资金池,就要持牌。不要认为我利用科技手段做金融还是科技。而科技金融:金融是主语,科技是修饰语,是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手段帮助金融机构来做金融。它本身不是做科技。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至于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是什么呢?金融科技是科技企业利用科技手段做金融。属于更大的范畴。而互联网金融只是金融科技的一个部分,是利用互联网科技手段来做金融。这是两者的差别。经营与监管是根据这个内涵与外延来划分的,谢谢大家。 尹振涛:杨老师给北大的同学上课,也让大家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申宇峰:谈到金融科技我首先谈谈金融,我们经常说的金融关注的要点是几个,首先是标的物和市场环境,再一个是现金流量的管理,还有是交易对手。传统金融,其实我们在关于市场,以及流动性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体系,包括有我们的估值,包括有我们的现金流管理模型,包括有我们的交易策略。那这一轮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层面是在于交易对手,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科技力量赋予我们金融服务更宽广的范围,体现在精准获客精准营销,更需要资金但是很难融资的群体,渗透的普惠金融。 另外一个方面也提升了我们金融服务的效率,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平台,很多公司和APP提供的秒贷服务,我们现在去银行和金融机构融资很快拿到我们所需的资金。第三方面,科技帮助我们金融服务提高了质量,主要体现在风控和贷后管理方面,科技为金融注入了新的血液。 陈敏麟:我从传统银行过来的,原来也做了很多大项目也是几十亿的,也做了零售贷款,我一致认为这是做金融是面对面的,一定要做审核,跟借款人聊天,这样才能判断这个人的借款,这是我以前的观点。我们发现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有很多拉近距离的技术,有互联网和face++把和人的距离缩短,通过APP全国借款人就可以借款,可以做审批,我觉得这是拉近距离科技的成果。 还有一个审核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之类的,是属于审核的科技也陆陆续续出来了,我感觉跟我们以前相比,现在大数据风控的审批能力,感觉比我们以前还要厉害。因为它是通过它很大的流量进来通过他的模型,主要是流量大,通过模型出来的时候,出来的借款更加优质,所以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其实已经完全打破了以前的金融的生态。 陈磊:之前陈老师和杨老师讲的很清楚,金融和科技的关系,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两者的区别。我的观点是科技让金融更加的智能,更加的美好,有更多的可能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熟悉的互联网金融,其实是移动互联网浪潮带来了其蓬勃发展,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的新的科技元素,因为它所服务的客群和以前不一样,流量特质也不一样,包括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也不一样了,比如讲到的秒贷系统,这个就需要我们有新的科技元素放在里边。金融科技不应该是一个新生事物,很早科技在金融里边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像FICO Score可以算金融科技的一种,只不过现在金融科技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大家越来越觉得科技在金融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国有四大行已经和互联网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我们认为一方是金融,一方是科技,我们越来越注重金融和科技的融合。这就使得科技越来越成为一种服务,不简简单单我有了科技我要做金融,更重要的是科技会越来越中立,能够实现科技即服务,谢谢。 尹振涛:谢谢各位老总的分享,那我们下一个问题,我点对点请教一个问题,我先请教杨总,杨总是技术很厉害,一直在金融机构,同时我知道法律也是很厉害的,请教一个最宏观的问题,现在叫现代技术,刚才有人谈到了,像陈总也谈到了技术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现在谈到最多的是ABCD,刚才几位领导在前面发言中也谈到了,我请教一下杨总你认为ABCD金融领域现在是什么样的应用场景,包括你本职工作接触哪些应用,感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杨帆:我们今天谈金融科技,不要局限于ABCD,可以聚焦到场景。金融科技ABCD中的AI人工智能等科技,更重要的是后面场景的整合,我不想讲理论,而是讲实际案例。把数字金融,智能金融与普惠金融结合起来阐述这个问题。我最近接触一家企业,叫农信互联。农信互联做了一个主要的品牌,叫猪联网。现在全国养七亿头猪,在猪联网上就有七、八千万头,将近十分之一。这个平台可以把全国七八千万头猪,及养猪场的的湿度、温度、数量,包括每头猪的具体饲养情况都能够智能化动态监管起来。于是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链的全流程、全方位的产业链。数字金融、普惠金融、智能金融的基本概念与内容,包括功能就全部出来了:从配种,出生、买猪、到防疫,到饲料,健康维护,长成后出售,比养猪场老板更清楚了解自己所饲养的成百上千头猪。这个案例更能清晰说明ABCD与金融的结合。该企业用这个平台开始做猪金融业务。做了两年贷款,坏账率为0。同志们,什么概念,大家都知道,我是搞传统金融的,从基层分行到总行。传统金融、农业金融、农村金融,坏帐率是多少呢?这个平台项目真的非常好,完全改变了三农金融、传统金融的基本概念、模式,甚至包括经济、社会组织方式。ABCD的真正概念,人工智能的真正应用场景,包括未来的发展,将完全改变了我们对智能金融,智能风控的进一步理解,冲击了传统金融的基本模式,包括对数据金融功能性效用,完全改变了。我看到这个项目之后震撼无比,所以我现在大力推荐这个项目,我说完了。 尹振涛:谢谢杨总,杨总分享了一个很接地气的例子,杨老师也是很切潮流和方向的。第二个请教一下陈钟老师,刚才杨老师讲了科技加监管,现在大家关注科技+金融,我们不是+金融是+监管,你对区块链+金融怎么看,是不是我们说的比特币,虚拟币。 陈钟:区块链是从比特币当中分离出来的,有很大的发展,现已发展出以太坊、超级账本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是同源的,目前为止其源头共性是分布式账本这样的机理。它如何能够在信用,在信任,在建立相互陌生人环境中的信任体系等方面,我个人认为都是一种应用场景的实验或者尝试,包括加密数字货币的尝试。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也叫CBDC,也是一种正在探讨的实验。只不过这些跟我们现在传统金融去做的事情大多还没有交集。 当然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与监管体系比较成熟,对不同的“加密数字货币”这个东西到底是证券、是数字资产,还是货币,在监管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它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结果也不完全是一样的,这个里边有很多差异,所以它是一种实验。这些总体来说只是我们所有区块链应用当中的一个门类,或者一个方面,还有诸如稳定币、通证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实验,也在这个范畴,并完全是我们所说的金融或者监管。 这里我为什么要把监管单独提出来,实际上过去我们很大程度上认为金融科技涵盖监管科技,监管科技是含在金融科技里边的一份分支,这个理解是有偏差的,我个人认为监管科技是独立的一个门类。而且今天我们看到的监管,不仅在金融里边有甚至跨越金融,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比如现在一个企业在现行数字化领域里它的经济活动里边,受到的监管是有很多方面的,环保你要出了问题,你在“信用中国”上了黑名单,经济活动就可能受到限制、招投标有可能被禁止;社会责任、还有保就业、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要求。因此科技如何促进监管,让监管者和被监管对象能够在一个成本进一步降低,社会大环境变好这样的条件下促进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成立的区块链研究中心更加注重区块链技术在政务和监管科技方面的研究,研究在很多服务于企业特别是服务中小微企业当中,我们应该设计出什么样的机制、怎么让它真正地降低成本、提高诚信,发挥区块链在其中的作用。 当然这里有一些是渐进式的,是以现行制度的效率提升为目标;但是也有一些需要变革式的,重新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我们要研究区块链真正能够起作用的地方在哪里。所以我们希望监管科技成为大家都能够关注的一个方面,不仅是金融机构,包括我们政府的各相关机构在整个社会治理制度体系里,把科技用好,而不要说我不懂科技我们远离它,应该是拥抱它,让监管科技和我们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融合起来,应该更好的做到这一点,建立一个更好的营商环境。 尹振涛:谢谢,我们问一下第三个问题,金融牌照这两年发展非常快,市场上有不同的类别也从事相似的业务,这两年发展也能够感觉到,肯定是科技力量对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才有这么好繁荣的市场,请教一下ABCD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应用。 王剑: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做以线上业务为主的。有几家是线下为主的,大部分是线上为主,今天上午的演讲嘉宾都提到了,我觉得有一个说法,基本上面临着三类主要的风险,第一个是欺诈风险,第二信用风险,第三操作风险或者跟科技系统相关的风险。还有一个进一步把它数字化,欺诈风险占70%,信用风险占20%,操作风险占10%这么一个比例,在面对风险里边,我们各种防范风险的手段,实际上都是跟科技密切相关的,我们今天很多演讲嘉宾都讲到了反欺诈的东西,大数据风控,评分卡等等,人工智能做一些,像机器指纹等等都利用科技手段在方方面面防范相应的风险。那我想,消费金融公司也好,或者商业银行也好或者其他机构做这块的业务,最终还是要比谁控制风险能力更强,谁拥有更强的科技手段和其他手段把风险防范好,风险防范好才能走的更远,笑到最后。 尹振涛:谢谢,剩下的三位老总,我问一个类似的问题,三位应该在科技方面研究更深,我请教一下跟我们主题更聚焦的,智能风控,这个词也是我们圆桌主题词,并且在座的各位在这个领域深耕,我们企业深耕这个领域,请教一下三位嘉宾,先从申总,百融金服也是智能风控的专家。 申宇峰:谢谢主持人,我们百融金服在为金融行业机构提供智能风控服务当中积累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ABCD方面我们百融金服目前服务主要集中于ACD,我们未来在B上也会进行探索,这与未来大数据共享的宏观战略息息相关。我们看百融金服在ACD方面怎么提供智能风控服务的。首先在贷前阶段利用百融海量多维数据,这是大数据,对他们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清洗之后我们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模,建模之后有相应的规则,反欺诈和反信用评分生成,并且在团伙欺诈方面充分利用海量数据构建多维关系图谱,在最后当我们产品和评分卡模型产生之后,我们可以使用基于saas平台的风控向金融机构的客户输出我们高效精准,易于使用管理的大数据风控体系,在贷前阶段。 在贷中贷后也可以做一些工作,在贷中存量管理方面充分利用海量多维数据生成的规则进行实时风险监控和预警,还有相应的评分卡也可以在贷中阶段对存量客户风险进行提前的识别。在贷后阶段,除了我们传统的催收评分卡之外,我们还有首席科学家牵头,和我们中科院生学所共同开发了催收机器人,这是AI机器人在催收领域的尝试,机器人对被催收的人员实时情绪和语言内容,我们做出相应的反映,最大程度仿真我们催收人员的真实情景,通过这个上线我们为客户节省了很多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了催收效率。在贷前贷中贷后,ACD我们都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应用场景。 陈敏麟:我们作为一个平台方,毕竟它的数据是没有第三方数据公司那么多,还有就是你智能风控成本很高,一个团队是支撑不了的,所以我们一般做第三方像百融和其他第三方公司联合建模,我们一般会进行合作,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的。 尹振涛:我们这方面也是投入很大,找很多的合作方共同进行。 陈磊:我们对ABCD的认识,其实D是数据,C是云计算就是资源,数据在现在也成为了资产,计算资源,无论分布式还是集中的,都是计算的一种能力。而在这之上,AI更多是方法,怎么样从数据里边通过合理的方式挖掘出有用的信息。聚焦到风控场景,就是怎么样有效识别风险,无论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能够对大环境的风险做出预测。 拍拍贷在这方面的应用,跟申总讲的很类似,贷前贷中贷后的很多应用我就不讲了。我就讲一下数据的复杂性所带来的挑战,现在数据呈现的第一个特征是多模态的,什么是多模态,现在数据形式不局限于之前的结构化的,有声音,有视频有图像等等;同时还有时序的,比如网上购物时的点击、浏览、进购物车和下单的时序;还有第三个特点,互联网时代带来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网络化,以前我们评估一个进件的风险只看这个个体提交的申请情况,以及其他个体相关的信息。而现在在网络化时代,每个人在大的网络里是一个节点,这个节点跟其他很多节点相连,无论设备也好,IP也好,还是说自然人也好,还是说公司也好,把这些关联信息聚合在一起,是能够挖掘特别多的有增益的信息,在这块我们拍拍贷做了很多的尝试,我们开发了一个复杂网络系统,极大提升了反欺诈的效果,同时提高了团案和中介的识别的概率。目前我们跟很多的机构也在进行合作,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防范风险,同时也愿意把科技手段和同业分享共同成长,谢谢。 尹振涛:拍拍贷陈总谈论的时候,智能风控基础不是算法,基础是拥有更多的大数据,包括数据分析能力。陈钟教授的PPT上也说到了,这是新的生产资料,大家可能也在疑问,数字化发展这么快,运用大量的大数据,作为个人,包括我个人,陈总刚才谈到了,你们在网上留存的行为等等这些,可能在座的人都会敏感了,这些信息被机构拿去使用,我们个人的隐私和数据,以前不知道个人信息和数据是值钱的,现在发现这么值钱他们拿这么高的估值,我获得了什么,或者我的信息安全呢。 陈磊:其实我们做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从一开始有一个红线不能侵犯用户隐私,数据获取是合法合规,不能过渡的使用和采集客户的信息。所有场景内自生数据留存必须是授权的,没有授权我们是无法留存和使用的。一方面是机构要有自律,要有严格数据把控的流程和措施,有权限的隔离,敏感数据不能触碰,还有不同的权限分层使用这些信息。第二点是依赖监管科技,我们希望有相应的法规政策结合科技监管,为数据合法的采集和使用做相应的指导规范。 另外集中的社会层面的信用体系建立也有助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以互联网金融来说,服务那60%未被央行征信覆盖到的用户,央行征信无法提供这部分人的信用背书,就需要用户授权使用其他的信息来做授信。令人高兴是有像百行这样的机构来做这方面的工作了,拍拍贷也是首批加入的平台,推动整个信用体系的建设。当整个信用体系建设好了,会让整个金融业务更简单、可靠和安全。 陈敏麟:我们合众e贷所有数据都是脱敏的,每个环节应用的时候都要经过层层的审批,我想提供的是另外一个观点,现在越来越觉得数据有价值了,我觉可能未来时间会产生数据税的事情,现在数据越来越值钱了,估计后面会收税的。跟以前当时去西方,去到南美洲的时候,发现在南美洲的土著,都不知道黄金多少钱,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这是我们发现数据跟黄金一样是很值钱的,我估计后面会收税的。 尹振涛:我们现在是减税的大背景,申总,我们也在运用大量的数据。 申宇峰:说到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保护,百融金服在这方面是暴露在更大的汪洋大海中,因为我们是大数据风控提供商,接触的数据量级会更大一些,所以百融金服从建立之初起对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保护格外重视,我们在数据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施行严格的权限管理之外,刚才陈总也提到了我们数据使用过程中也会不断的完善我们的授权合规链条,同时也对信息采集的合理性以及信息保护的技术层面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努力。经过百融金服不懈的努力,我们获得公安部安全等保三级认证,我们百融金服积极配合监管保护客户的隐私数据。 讲到从全行业角度来看,我认为任何新兴产业从由乱而治过程当中,最后一定是监管和从业机构一同努力构建我们相对规范和有序的市场制度和行业生态,这其中包括大家提到的,一个是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的健全,同时,我们从业者的职业伦理,也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另外,刚才杨老师和陈老师都提到的,就是合理的准入机制,包括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持牌,这个是非常合理的建议。另外,对我们客户本身他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的提升。 另外,对于非法采集,并且使用客户数据的不良机构,我们一定要重拳出击,对他们加以严惩。 尹振涛:我们肯定最近围绕大数据领域有很多方面的事情,主要从金融科技背景下客户隐私的安全。 杨帆:我就把智能风控项目和客户隐私这个题目一起讲。首先讲个人信息保护及安全。国家已经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健全与完善,正在加快出台和推进速度。目前各方面非常希望国家加快推进进程。不仅是金融科技公司,包括消费者群体都想深入了解具体内容。我个人觉得,未来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是不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立法保护更为理想与可操作:个人信息可以分为三级数据:原始数据为最高级保护的一级数据。,所有采集的一级数据,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包括信用征信等等都叫一级数据。一级数据的保护没有争议。问题是,如果你采集别人的一级数据,通过不平等的格式条款,就能够完全合法了吗。只要消费者签字了,法律上就能够都把责任推给消费者个人同意了,就可以任性消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了吗?当然不能!因为消费者如果不签字你就不提供服务。这是不对等的条款,即使签了,如果你违法、超范围消费消费者个人的信息,依然将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第二级数据,应该是购买了你的产品之后,派生出来的数据。这级数据也应该规范使用,才是合法安全的。第三是衍生数据。本级数据,可以是根据一、二级数据再推导出来的数据。很多企业声称,我对三级数据进行脱敏。脱敏以后的数据就安全了。脱敏以后的数据,原则上违法触犯的概率就不大了。但如果通过技术脱敏后的数据,仍然可以反过来经推导、追溯出你的派生数据,还原你的原始数据,那么你仍然将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我主张应该是这样一个的概念。从技术角度,法律角度和监管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公司设计你的产品,如果从这三方面规划未来,有可能站在明媚希望与安全的未来之中。这是我的理解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讲智能金融风险与安全。从两个层次讲,一个是金融科技,一个是监管科技。 智能风控中金融科技又分为两个层级。一是金融科技的风控。从金融的角度观察金融科技的风险。无论是从传统金融风险的层级与方法考察控制金融科技的风险,还是从互金层级去考察,对金融科技风险的控制。这两个不同的层级,都要考虑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金融科技风险的控制,是企业内控推动走向市场,拓展市场的内在动力的需要,是本体的、本质的、本能的需要,是最有效的。第二,是技术与金融监管政策规范的需要。第三,是国家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的需要。后两者是刚性的。每个金融科技企业都应该从这三个规范、两个层级来考虑金融科技风险的控制。 第二讲监管科技。也分两个层级:一是监管机构的监管科技,二是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科技。智能风控应该包括两个层级的金融风险与科技风险。我反复强调金融风险,包括金融科技风险控制,最有效的一定是机构企业自身内控有没有效果,不管事前事中事后,不管什么角度什么方位什么流程,核心是你自己是否有效。企业风险的内控永远是第一位的、是主动最有效的;第二,所有外部监管的风险是刚性的。无论政策与法律的规范,必须是刚性的,必须严格遵守,是被动也是必须适应的。只有在这种原则下设计金融科技风险控制的整体框架,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处理智能风控,或者其它什么风控,都必须遵守这样的原则,谢谢。 尹振涛:陈教授主要是数字安全方面。 陈钟:我还是从监管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看到,我在05年的时候,当时国内业界都在做公司金融的时候,我有一个机会,在东京三菱日联银行合并之后他们的一个成员机构资助成立北大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专门研究消费金融和无担保贷款,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北大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的老师都有参与,最后信用评分模型才是计算机学科的任务。五年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我们国家出台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但我们当时研究报告里边讲到,这个行业里边最重要的是信用数据库的建立,要想用高利率对冲市场风险,首先要做风控,首先要建立模型。而日本这个公司所做的创新,它发明了全球第一个可以用ATM方式一分钟完成贷款的消费贷款机器。而且把借款人分成从来没有信用记录即首次借款,和积累数据之后再次借款的类别分类管理。所以我感觉现在不是说大数据万能,如果你能用7个要素快速判断一个首次借款人你能不能贷给它他、贷多少、利率多少,这才是重要科技手段。在日本不把风控体系做好、不把参数拟合好,是不敢去开展业务的。 可是在我们国家一些创新业务发展初期总是感到某种程度的监管“缺位”。互联网金融的某些业务都曾经过度繁荣,出现问题回过头来再收拾你,这是很大的问题。 举个例子来讲,当年的某宝支付,如果是在美国,相当于美国Paypal创立出来之后,按照美国监管规定,“客户的余额就是你公司的负债”,创始人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工程师,他们是不会违法创业的。但是我们国家在某宝有16亿余额在帐上的时候,它到底是什么,我们监管者一直没有表态,因此在中国出现大量的企业占用客户的资金(包括公交一卡通等),这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直到今天还有“退押金难”的现象。由此可见监管滞后也是一种不公平。所以我们应该回归到正确的方式,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共同来定义监管和创新。 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今天互联网企业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让我想起来百度公司李彦宏师弟一不小心说出“中国人更愿意用自己的隐私换来便利”引起的渲染大波,真是这样吗?其实我觉得我们还是在监管策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天我们看到欧盟发布GDPR(通用数据保护规范)之后,连美国企业也非常震惊,认真评估违规风险和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满足GDPR合规性要求。现在做区块链也是一样,区块链上的记录在后面不能更改,如果出现了错误的东西在后面怎么纠正它?如何执行数据遗忘权?这是很大的风险,所以提醒我们今天认真研究如何运用区块链来维护消费者对数据的控制权,在用户数据所有权有充分保障基础上进行大数据利用、进行人工智能算法的运用,这个应该是我们的监管科技应该回归的本质。 尹振涛:时间原因,我们再请教最后一位嘉宾,请王总给我们分享一下盛银消费在数据安全隐私为客户做了哪些工作。 王剑:我想我从另外一个角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谈谈我的观点,因为数据的安全,个人隐私,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第一,现在大家在线上,通过互联网,不管做信贷还是支付,还是做交易,还是尽量的选择正规的,不管是银行或者是消费公司,或者在座的比较大的科技平台来去做这样的交易。相对来讲,可能对大家的隐私保护,对大家信息安全的保护要更完善一些,因为背后是有人监管,有从业者职业道德,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束缚。如果说在一些乱七八糟的地方去留了一些记录,信息安全是很难得到保障的。 第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约束每个人的行为,现在我觉得用一句话叫做人在做,数据在看,实际上你任何的行为,你想做欺诈、钻空子这些东西,在我们越来越严格的大数据防范体系下,最后都是要被抓出来的,所以不要有这样的侥幸心理。 尹振涛:谢谢王总,谢谢台上的六位嘉宾,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 北京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融资担保协会副会长王建兴,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刘冬文,宜信普惠高级副总裁、宜信普惠融资租赁总经理毛芳竹,麦子金服副总裁李晓忠,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素萍,益科正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璐雯,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导,联储证券董事,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全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主持人李全:大家下午好,为了保持论坛的连续性,首先报告一下,这是第六届,明年还要再上一个台阶,所以我们从四个加到六个了。首先介绍一下今天参会的嘉宾,王建兴是行业老人,中关村担保的副总,中国融资担保协会副会长,我从来没有认为他们是做担保的,我主持了一个报告,就是利用他们的案例。刘冬文是中和农信的总裁,原来在国务院扶贫办任职,早年助力于农村小微金融,或者说他们在整个三农领域,在中国小微金融领域中政策扶持方面是走在前列的,今天他们也开始进行市场化的运作,非常好,很期待他的分享。 毛芳竹毛总,是宜信普惠高级副总裁,同时也是宜信租赁的总经理。宜信这些年以来,在小微金融领域做得比较多,我记得最早的时候,好像十年前,工信部在讨论助力小微金融时,出了一个报告就是讲宜信的实践。我们看李晓忠李总来自于麦子金服,他曾经是来自于平安系做小微金融体系,我们期待从发展和风险管理角度给我们分享。王素萍老师很熟悉了,王老师是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的副秘书长,也是小微金融资深专家,我记得以前最早的时候,小微金融联席会等等,都是我们的嘉宾,在行业内给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经常走到最基层,也有一些行业的报告和我们分享。我们下面看到的是李璐雯,是益科正润投资集团的副总裁,益科正润在消费金融领域,医疗消费,教育消费领域是领跑者,希望他带来精彩的分享。 我们是今天下午会场一里边最后一个圆桌,在圆桌里边,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嘉宾和我们一起互动,我们交流一下金融科技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交流一下金融科技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其实我主持时间还好,我就趁着这个机会说点私活。今天来了以后心情比较舒畅,刚才前面王剑总他们讲的非常保留,时间都不够,我记得在高铁上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吃饭,第二件事用我的手机银行转帐,问题是转帐金额超过5万块钱,我利用手机银行的一个外在的设备,密码试过6次就不行了,还是比较幸运,我试了4次终于试出来了。大概弄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帐转了。 我刚才看他们讲的东西还是感觉非常好的,其实不仅仅是给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给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也带来了很大的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圆桌的主题,我们今天圆桌主题重点就是讨论,如何以数字经济助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我们有一系列的议题,当然这些议题,有的不限于这些议题,台上台下嘉宾我们可以广泛的互动。首先我们就从王素萍老师开始,请您聊一聊,我们现在从G20,提倡的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下,你认为如何践行数字普惠金融来服务于实体经济,谢谢。 王素萍:非常高兴,能够应邀参加这次论坛,李全老师也是我的老师,能够在他主持下参加这次论坛的圆桌对话,特别高兴。刚才的题目我们在会议手册上有,李老师也介绍了,在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大背景下,在数字普惠金融下如何推动发展。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互联网研究院和工信部的一个报告,报告现在基本上进入最终阶段,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评价这样的报告,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想法。 我的一个身份是普惠金融学习者,志愿者和见证者,当然也能起到推动作用的推动者。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关注到最高、最新的原则出现之后,怎么看待当前数字普惠金融,我个人认为这是三个方面的迫切要求。一个是我们现在生产发展客观规律,我们如何适应这样的迫切要求。 再一个,那就是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需要我们选择的数字环境。还有一点,我是老银行了,咱们银行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包括补齐短板的事情,也需要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技术来进行支撑。我们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就牢牢记住隐含就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但是说到这儿我认为,咱们今天一天下来,包括前几年我们开展的活动,包括现在银行业发展的情况,我认为我们中间业务发展还不够,好多中间业务号称百货公司,我们究竟研发了多少,大家更多关注到还是信贷业务,无非是怎么锁定客户,这是我的一个认识。 还有一点就是怎么看待现在我们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就目前的趋势看,科技驱动更加明显,马云的话,不是你愿意的,是客观的,你愿意不愿意科技驱动就是那么明显。还有就是我们的需求引领,需求引领的作用更加突出,还有百货市场不是有什么我们去买什么,而是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是这样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我们风险控制,现在看计算机,科技数字化,现代化,大数据,智能机器不管怎么样,像我紧跟着学,紧跟着学毕竟也是在学,好多东西要适应。怎么办?刚才我上一场我听了我们的专家讲到一个内控机制,今天在座的好多都是科技方面,金融科技的专家,也是这方面的实践者,我认为内控机制建设,无论企对企业机关,还是任何团体都将是永恒的主题,抓不住这一点无法开展。 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个数据资源显得更加重要和很值钱,还有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至关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后面我想分享几个观点,也是个人的观察和思考。一,我们搞普惠金融,或者叫数字金融,绝对不能脱离金融这样的本质,说到底都是价值,金融是什么,金融归纳到我方方面面,银行是干什么的。上午有一个嘉宾讲了一句话,我非常赞成,我们现在搞普惠金融,不就是为上帝来选择好人,什么是好人,好人坏蛋怎么区分,好人就是他有还款意愿,有还款能力,我们要干什么呢,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最大限度的挖掘人们,包括小微企业,包括个人方方面面的诚信意识,没有这个东西,社会不可能发展。 第二点,要把这件事做好,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要搞好普及,普及性的宣传和教育,培训,这些东西你让小学生看懂,否则就是左手握右手。我也在基层工作多年,你搞的东西再好往往是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老百姓看不懂,你给他服务,我们是交易双方,卖的人什么都清楚,买的人什么也不懂,或者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后续社会问题非常严重,不堪设想。 第三点,我也是行业多年的老人,尽管我不是做企业的,我认为我们目前的理论推进和政策推进至关重要。现在再不能滞后了,如果滞后,我们生下娃娃永远放在幼儿园不上小学,也上不成中学,拿着幼儿园教学大纲不断的培训那是不行的,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上午专家也提到了,我们1993年引进孟加拉小额信贷,06年初搞了小额贷款公司全国选了五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试点,08年出台了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文23号文件示范试点管理办法,这个办法一管就是十年,这个事情太慢了,我们企业做任何企业,如果得不到政策和法规的保护,你怎么开展工作,太难了。所以我们迫切的通过这个会议,我们也呼吁政策,抓紧出台。 第四点,也是我最后一个观点,我认为我们现在行业发展,应该说困难还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急流险滩很多,需要怎么样,除了方方面面,我们政策,我们政府,我们行业怎么努力,我们专家从海外归来,或者从业人员怎么做,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我看专家都没有讲,我提提我的想法,要很好发挥我们的行业协会,我们社会组织,非官方研究组织,包括我们综合服务平台它的特点作用。什么作用?行业引领,课题研究,政策推动,普及培训。 最后两句话,我想做什么事不容易,我们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和风貌,谢谢主持人。 李全:谢谢王老师,她非常谦虚,然后大家也听得出来非常有高度。其实她还写了很多东西,在我包里还有一本,我打算今天晚上接着看。谢谢。我们讨论一下,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咱们怎么样平衡创新和风险,我想咱们现在特别强调监管和风险,咱们是不是晓东总先谈一谈怎么样控制风险,因为除了副总裁以外还兼首席风控,给我们谈一谈怎么样控制风险。 李晓忠:谢谢,大家好我叫李晓忠,是麦子金服副总裁,麦子金服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同时也做一些科技金融赋能,已和几家银行开始合作,现在属于备案状态进展顺利。刚才主持人提的问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如何平衡创新与风控,这个要讲会有很多,风控也是我多年的专业,我一直做风控,我想简单的交流一下,不讲这么复杂。 我想讲第一个,我觉得关键是人才,为什么不说技术而是说人才呢,我待会解释。第一个是人才,第二个是方法,方法有两个。什么是人才?大家看杂技平衡木表演,平衡木表演是不是一个人才在表演,这里面杂技其实是一个艺术,平衡创新与风控也是一门艺术,这里边要讲清楚就比较难讲了,我就举这个例子,你看杂技表演,旁观者没有用,表演的好关键是这个表演者,他就是人才。中国有句话“艺高人胆大”,再回到数字金融发展,谁是这个人才,我觉得有两种,一种是监管者,一种是行业从业者。 今天上午有一个嘉宾说,监管与行业从业者是一对卵生兄弟,讲得好,两者对平衡好创新与风控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监管者艺高,从业者艺高吗?要求他们艺高也不现实,何况数字普惠在创新发展阶段都是摸索的阶段,要求艺高是不可能的。但是相比之下,让更有能力更有资历的人来负责监管,让更有能力更有资历的人在行业的管理岗位任职,应该会更好地平衡创新与风控。 那技术上呢怎么办,监管者应该做什么,行业从业者做什么,监管是先松后紧从业者是先紧后松。你刚开始创业阶段,你是不是要上上下下,左边高右边高,起伏比较大,这时候衡量成功与否给你很大的空间,而不是说你不能出一点差错就失败了,对监管者来说,对行业者是先松后紧,就是一个边界要做好创新与风控平衡的话,重要一点就是给一个边界,这个边界多大我们再说,我们刚开始松给一些边界,发展比较好之后,不断的淘汰,技术比较成熟了,平衡比较好了,就应该紧,先松后紧。对行业从业者来说你不能先松后紧应该先紧后松,应该采用互联网的方法先从小的开始做起,做好之后再做另外一块,这是先紧后松。总结一下,第一个是人才,第二个是方法。人才包括监管和从业者。方法是什么,一个是监管先松后紧,从业者先紧后松,这是我主要分享的。谢谢。 李全:谢谢,他比喻的很形象,还真是把风控讲的很情面。如果晓东总从风险角度来讲,包括怎么样防范,我们请李璐雯李总,从发展的角度怎么样做,然后有哪些方面。 李璐雯:谢谢李老师,我叫李璐雯,来自于益科正润投资有限公司。我们公司在前段时间也已经发现了普惠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所以我们在市场上也投资了很多家做普惠金融的公司。刚才晓忠总讲了一个宏观的层面,我非常认同晓忠总的说法。我接着他的说法再从行业的角度说一下。我觉得我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讲,第一个我想讲的是欲望。为什么是欲望?因为普惠金融在真正做的过程当中,作为行业从业者,一定要在欲望上面做一个控制。因为如果你在创新跟风险之间,偏风险一点,普惠金融就很容易把规模做大,但是在规模做大的同时,也会出现规模越做越大,同时也是越做越差的状况。所以我们在发展的时候,在欲望和发展之间要找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因此,创新从最小的MVP单位开始,实验成功以后,再逐步放大到相应的人群当中去,这是一个很好的控制方法。 第二个我要讲的就是抬头望天、脚下看路。为什么这样说,当数字科技成为普惠金融的核心助力以后,实际上在技术层面我们容易越挖越细,比如在风险控制点上,原来可能是100多个,然后我们可能会控制到200多个。然而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于非常细节的关键点的控制,而是来自于我们真的要抬头看看宏观形势。比如说我们看普惠金融最大的风险可能来自于两个宏观指标,失业率和家庭负债率。因此除了自己严格控制细节之外,也要同时要关注宏观的动态,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还是回应一下晓忠总讲的,我们需要得到监管层面的指导。在这个指导之下我们才能更安全更放心的做普惠金融的市场。 因此,从发展角度来说,我觉得稳健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然后小面积试探,成功之后,再大面积的复制,是我们发展的很关键的指导原则。同时,在风险把控上,最重要的是克制我们在规模上的欲望,我就分享这么多,谢谢。 李全:谢谢李总,包括台下的嘉宾,等一会儿我们也可以互动,几位嘉宾刚才谈的这些问题一方面很宏观,另外一方面他们自己的宝贝还不打算告诉我们,怎么样尝试,怎么样消费,怎么样生产,包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哪些好处,我们等一会儿可以交流一下。 下面请王建兴总给我们聊一个问题,数字普惠说了很长时间,也有很多的技术,比如数字身份,物联网,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等一系列的技术,一方面在我们的数字普惠发展过程中对金融的影响,比如前端的营销,贷前审批贷后管理等等,包括整个链条的管理是怎么样做的。为什么问王建兴总这样的问题,我虽然给大家介绍他是中关村科技担保的副总经理,也是融资担保协会的副会长,但是我跟他们打交道过程中,他们涉及的点很多,希望他给我们带来他的分享,谢谢。 王建兴: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下午的圆桌讨论。刚才李老师介绍了,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是专门为科技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专业机构。我们已经为37000余家企业和项目提供了总金额超过2400亿元的担保,其中 70%以上是中小科技企业。 在我们担保的客户里边,很多是首次获得贷款融资的。包括近八百家的上市企业,我看了看,今天来的很多企业都是我们合作的伙伴。近段时间,为落实中央和北京市提出为民营企业纾困赋能的号召,我们推出了中关村科技创新系列融资产品,包括专项融资计划、可转债、 也包括风险缓释凭证,再有就是供应链融资、电子商票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刚才李老师说,数字普惠,金融科技,如数字身份,物联网,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怎么样影响我们的业务。数字普惠、金融科技要为我们的金融业务赋能。担保是一种金融业务,风险控制是我们业务的核心。如何做好风险控制呢,我的理解三要素,就是可知,可控,可承受。 如何做到可知,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信息采集,要尽量了解企业的情况,做到信息对称。在传统手段下,我们可能让企业填表,然后再到企业核实去。现在通过大数据,金融科技,方便了我们信息的采集,我们可以从第三方获取企业信息做到交叉核验。 可控,我们中心要解决的就是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问题。还款意愿有时候很难判断,现在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手段下,我们很多原先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可以实现了。再有就是你的还款能力,这是需要我们进行专业判断。 第三个要素就是可承受,涉及到我们业务集中度,除了我们说的额度的集中度,实际上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客户行业的集中度。这也需要借助金融科技来监控。 所以,普惠金融需要数字普惠、金融科技为金融机构赋能,为我们插上科技的翅膀,谢谢。 李全:谢谢王建兴总,我觉得刚才在我的诱导下,他们前面讲了很多了,终于开始把业务聊出来了,王老师说我刚才讲的都是业务,还讲了政策。我们下面这个问题请两位PK,首先请刘冬文总跟我们聊一聊,他之前在国务院是搞扶贫的,更多的可能是从政策支持引导角度来讲的,后来咱们涉及到支持三农这块,是解决了很多的原来大金融触及不到的东西。比如上周末参加的奔小康论坛,也讨论到涉及到农民农户的问题,很多是传统金融触及不到的。另外一方面,我们毛总他们宜信是另外一个角度讲的,他们又是怎么做的,我们听两位嘉宾聊一聊,先请刘冬文总带来他的分享,谢谢。 刘冬文:谢谢李老师,首先简单的解释一下中和农信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中和农信最初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当时建立的目的就是要为了解决农村贷款难,特别是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而探索的路径。当时我们的服务对象锁定在农村中低收入农户,包括贫困户。我们一直在探索怎么为这类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我们一直在说一个信念,比如我们的论坛,过去叫做小额信贷,后来叫做小微金融、互联网金融,现在叫做数字金融,有各种各样的新名词。对中和农信来讲,我们始终以服务为中心,服务的群体始终在农村,他们有需求的时候,我们就去解决他们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20多年来一直在这些方面努力。中和农信过去是有政府背景的,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成立,后来改制成市场化运营的公司,目前已经是一个完全市场化、商业化运营的公司了。 中和农信在做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很多变革,这个变革中很大的因素就是由于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我们总在思考,如果给村里一个农户提供贷款,怎么评判他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我们把这两个因素判断清楚之后就可以给农户发放贷款。这个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例如过去我们使用孟加拉乡村银行的五户联保贷款模式,也可以,但是后来发现成本太高了,不合适了,于是我们引进了IPC技术现场调查模式,这个也可以解决判断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问题,但是仍需要人去进行面对面的现场调查。现在我们也借助一些数字金融科技,或者说是ICT技术,我们也在做一些改进,使我们的效率得到提升。 从我个人角度来讲,互联网金融讲的再天花乱坠,最后如果不能带来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效果,比如说能不能降低成本,能不能提高效率,能不能提高风控水平,如果这三方面做不到的话,任何科技都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我和我的机构来讲,解决信贷需求难的问题,就是怎么利用科技来开展业务的事情。我们中和农信在这些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有很多改进。比如我们过去给农民发放贷款是用现金放款,钞票的真假使得我们放款给农民,农民不放心,从农民那里收款我们不放心。后来我们运用银行账户,通过银企直联从北京直接把钱打到农民的账户上,这样避免了现金交易。虽然这样的事情对我们来说,看起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在农村做业务来讲这是很大的进步。 还比如说,我们过去做一笔放贷业务,过去是七天,后来提高到三天,效率已经很快了,但现在10分钟就可以解决放款问题。因为只要农民下载我们公司开发的手机APP,就可以在手机上完成所有的交易。我们也是借助一些科技的手段做了很多的事情,从中和农信的现状来看,我们在农村的发展情况还是非常不错的,我们在全国300多个县都有分公司,目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风控准入这方面是靠线上评估体系模型来做风控,客户维护方面是依靠线下队伍来做实地管理,现在效果还不错。我们也跟同行在做一些比较,跟纯线上和纯线下的机构、公司做比较,无论效率、风控还是成本控制,都还是不错的。 最后我想讲一个观点,因为现在很多人说我们是一个数字金融科技公司,这个水平很高,但是我还是那个观点,科技是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在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上,并没有凸显出来。如果风控能力真能够提升,我相信我们的成本是低的。但大家会发现在互联网借钱,在数字金融机构借钱,成本往往是很高的,年化很高,为什么呢?是因为你的坏账率太高。其实这就说明科技对于风险的控制水平还不够,如果有一天,一个数字科技公司告诉我,降低的风险和成本、效率的提升,这三点都达到了,这才是真正数字科技带来的好处。否则的话,现在数字科技带来的不是成本的降低而是成本的上升,这是不好的,谢谢。 李全:首先谢谢刘冬文总,我记得好像十年前他做主题演讲的时候那时候更多说的是普惠,今天依然是普惠,今天带来更多是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在毛总讲之前,我先预告一下,我们等会各位嘉宾准备一下,等会儿从女士嘉宾开始,我们再讨论一下,他们说的有什么问题你们需要怎么解决。我们请毛总给我们带来他的分享,看看我们宜信怎么做的,包括他的团队是怎么做的,谢谢。 毛芳竹:首先感谢组织方给我们这次交流的机会,我来自宜信,很多人对宜信比较熟悉,尤其在金融科技领域。我们宜信公司的愿景是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从事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的金融科技旗舰企业。宜信已经深耕细作了12年,在很多领域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普惠金融领域。旗下品牌宜人贷早在2015年,就已经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了。 说到普惠金融,之前很多嘉宾和教授都说,从事普惠金融是不容易,的确非常不易。政府花费很大精力来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但是还是有很多难点需要去突破。所以,我们宜信一直在普惠金融领域精耕细作,在比较难的领域去突破去挑战,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领域,我带领的团队就在深耕三农。我们获得了商务部颁发的融资租赁牌照,致力于为三农领域缺乏生产性资金的农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相信大家都知道,宜信的优势是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方面,同时也有非常深厚的金融底蕴。我在加入宜信之前,在传统银行服务了近30年。到宜信之后,我们发挥宜信的优势,进入到普惠金融更难服务的三农领域,面向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和种粮大户提供创新的普惠金融服务。 现实当中,他们在经营中经常会遇到融资难题,很小的资金对他们帮助不大,几万块钱的信贷对他们来讲是不够的。他们整个生产活动代表了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适度的规模化。规模化发展相伴而生就是对机械化的旺盛需求,需要购买大量、多种类的农业机械,一般的农机几十万很正常。这个层级的资金额度,通过传统金融机构很难贷到。我们看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代表整个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也看到了农户购买农机的迫切需求,所以在2012年,宜信租赁将“融资租赁”方式引进到这个领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 经过六年多发展,除了新疆和西藏以外,宜信租赁基本已经全部覆盖。服务的机器类型已经涵盖了整个农业生产领域,从耕、种、收、田间管理到烘干储藏和粮食加工,凡是农民需要的机械设备,资金不够的时候,宜信租赁会先买了,然后再租给农户,农户按时交租金,租金付完了农机的所有权就会转移给农户。 在服务过程中,我们的客户位于不同省份区域,其实是非常分散的,中国区域也非常大,那怎么能够解决获客,包括对农户的风险评估?怎么能知道农户能不能赚钱,有没有买农机的能力?我们在几年之前就通过大数据思维,利用数字化技术和金融科技手段,建立了服务模型。 农业领域的数据还是比较丰富和多样的,比如卖农机的补贴、粮食价格等等,国家都有可以披露的数据。不同区域、不同种植类别,它的投入和产出也是有比较确定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就建立了几个模型。一个是种植模型,从南到北,种不同的作物,一亩地能够收入多少,投入成本是多少,承包了多少地,可以赚多少钱。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就能判断农户的经营和收入能力,也能给农户选择租金区间提供建议。 我们主要基于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来经营发展,首先是保障我们的商业模式能够获得持续性的发展,这样才能持续性的帮助更多的农业生产组织和农户发展。其次,我们也非常重视农户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农户的净利润,大头是留着消费或者扩大生产帮助农户挣更多的钱,小头可以支付租金,小头的比例就是49%以下,这样我们才能合作。农机的使用周期还是比较长的,一般的农机设备可以用很多年,我们也会基于农户的盈利能力,在一年到三年之间来匹配农户的租金偿还周期。这就是“种植模型”。 还有一个是“农机作业模型”。我们很多农户种植面积不大,或者在忙完自家的生产收获后,就开着农机去做代工。我们的“农机作业模型”中有不同马力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多种农业机械作业能力的数据,每天能够代工代收多少亩地,每亩成本多少,能赚多少钱,从而去匹配农户的租金周期和金额,保证双方都有钱赚,双方共赢,按照共赢的原则保证整个商业模式和农户的可持续发展。 宜信租赁在做两个模型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实践经验。在农村普惠金融领域,我们跟某些同行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我们不追求零风险,如果追求零风险就没办法做普惠金融了。在服务过程中,排除操作风险和典型的欺诈,肯定会有一些农户偿还不了,这是很现实的。所以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评分模块来完善模型。 另外在做两个模型的过程中,宜信租赁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领域。就是很多种的庄稼不是用来做人类的食物,而是作为养殖牛、猪等的饲料。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新的农业细分领域的迫切的资金需求,就是家庭牧场。在分析和调研了很多区域的多个牧场后,2015年宜信租赁首开奶牛活体租赁业务先河,帮助牧场解决在往规模化、扩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同时,从行业发展看,蒙牛、伊利等大型乳企也希望牧场扩大规模,可以大量、稳定、标准化的供应奶源,而不是小而分散的奶源地。为了鼓励牧场升级改造、扩大规模,乳企也有激励方案,比如每天交三吨奶,奶价就给3.5元,每天交五吨奶的时候就是3.55元。扩大规模、升级改造的困难来源于缺乏资金。牧场地是租的,牛在很多银行不能作为抵押物,机械设备抵押贷款资金有限。农村有个说法,“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所以我们就做了很突破的创新,用奶牛作为租赁物。比如,牧场主购买奶牛的时候找到了卖家,宜信租赁把钱交给卖家把牛买过来,然后再租给牧场主,牧场主按月支付租金。牧场每个月都会有奶款结算,所以他可以拿出每个月收入的一部分来支付租金,租金交完,奶牛的所有权就转移给牧场。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全国服务了300多家家庭牧场,所以我们宜信公司会说,我们还拥有了好几万头牛。 在做奶牛融资租赁业务过程中,我们就充分引入了宜信的金融科技手段,在调研期间和第一笔业务前,我们就搭建出结构性的数字化模型。我们提取了40多个维度的数据,建立了可以说是全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家庭牧场财务数据分析和风控模型。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非常便捷、快速的判断牧场的经营能力,以及可以负担的负债规模。同时,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对标优秀牧场的经营管理咨询服务,通过看数据就能够知道牧场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奶牛的结构是否合理?比如泌乳牛的占比。每头奶牛产奶量高了还是低了?通过这项业务创新,我们助推整个家庭牧场行业的发展,提升了牧场养殖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所以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确实像前面几位嘉宾说的,数字化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准确的识别风险进行预防,尽可能提高决策和服务效率。基于以上大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很高效、便捷的服务好农户。 另外,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领域,宜信公司也进入到智能化种植管理环节,我们和中农集团合资成立了“中农普惠”,一家专注农业种植管理服务的互联网+农业公司。我们解决的其中一个痛点就是,假如你突然有了五百亩地,比如是在四川,那这五百亩地该种什么、怎么种,中农普惠可以很好的帮助你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慧种地APP”,整个种植管理全过程都会获得实时的大数据全程指导,并且通过数据的分析,指导你更好的做种植管理和销售推进,从而能实现更多的盈利。现在我们签约的农户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一千万亩。这个也是我们要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标准化和智能化,做的创新实践。未来中国的农业种植一定是智能的,中国农民苦了几千年,应该有回报,应该有更多人关注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好“种和收”问题了。 李全:我还想问问晓忠总,刚才展望了那么多,说的那么好,在数字消费的过程中,有没有从什么角度上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谢谢。 李晓忠:这是比较难讲的话题,尤其在P2P公司,有资金端,有借款端,讲消费者体验的话,首先是产品,消费者过来是买产品用你产品的,数字产品的设计,各方面一定是好的产品,什么是好的产品,首先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对投资人来讲需要三个月期限,需要一个月期限,需要利润高,都是不一样。但是除了这个还要快,审批方便,除了需求还有体验,你产品还得合规,滥用数据也不行,所以合规性可持续是产品方面的。 另外是风控方面的,风控和消费者体验有什么关系?最好的风控就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最好的保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好的风控是恰当的风控,因为你风控太严格的话,门槛就比较高,很多普惠金融消费者就进不来,得不到服务,那你还怎么谈保护消费者利益呢。太松,管的不好,坏账率很高,成本又很高也不行。 第三点,现在为了做得更好必须加强数字征信的建设,我们搞普惠金融没有这个数据,但是这个数据还要加强建设,没有这个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就无法给他们提供服务,你没有数据,你利用更多的大数据进行处理,消费者就会投诉。另外你进行消费者的教育,预防他们掉入不良企业的陷井,我们总是提醒他们,这个地方不能做,那个地方不能做,就是对公众的教育。 现在是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可以用数字贷后管理,数字售后服务,这个也是要做的。比如现在的客户,以前是人工服务,现在有了24小时机器人服务,就是人工智能数字金融数字技术发展的结合,它可以做到任何时间服务,还可以避免人工的情绪引起来的冲动和投诉,这也是一种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方式。 最后一点,现在才刚开始做得还不是很好,就是推进高效合规的物联网仲裁,网上诉讼解决纠纷的方式,之前投诉时间长,又解决不了,但是如果有网上诉讼,网上仲裁就很方便的,这也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谢谢。 李全:谢谢晓忠总。我把我的时间让给台下的嘉宾,我有两个问题先问一下,每个问题就是一两分钟,大家掌握一下时间。首先问王老师一个问题,你觉得刚才各位嘉宾说的有什么高招概括一下,最后每位嘉宾总结一下数字普惠金融有什么期望,未来有什么发展趋势呢。 王素萍:一两句话,我今天其实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今天这一组非常强势,都是重量级的,我听了之后,缺点没有听出来,但是觉得唯一的就是时间有点不够,我的观点在这儿多少表述一下,创新也罢,创新需要密切结合我国的实体。我这些年来作为志愿者现象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农商行和马背银行等等做了很多的调查,而且还有研究报告,有机会通过研究院分享给大家。 由于时间关系,有几点,我谈一个创新的小故事。2012年当时在内蒙行业协会工作,这个创新无论如何要风险放在第一位,解决风险问题。但是要因地制宜,我当时觉得有一个很了不起的,西资东投,大家知道科尔沁牛业,一分钱逼倒英雄汉,但是当时为了收购资金,找银行几乎没有贷款,在最关键的时候,因为我在央行工作多次到这家企业,深知他们的难处我们推动一个创新,西资东投,我们动用内蒙古东信小额贷款公司,那时候在他的支持下,我们大胆的引用人民银行,所谓叫产业链,应收帐款质押,在这个过程中把刚才我们毛总谈到的,家有万贯带毛不算,牛进入屠宰期之前,这对加工肉业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一个融资的可能就是应收帐款,我们大胆引进解决了他们的问题,现在他们很牛了,银行你再怎么普惠金融,关键适合他们。好的,我就分享这么多。 李璐雯:我回应一下刚才刘总提到的话题,数字科技如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做好风控。其实在风控层面大家在数字科技方面做得比较完善了,我讲一个我们在营销获客方面的想法。我们真的可以跨界学习,在金融圈获客成本还是高的,从几十到一百多,但是在圈外,在很多营销圈里边很多平台获客成本低到你不可想象,获客成本甚至可能是一毛钱,这个就是降低获客成本,提升我们利润很好的方法。 数字科技实际上帮助用户构建了一个新的征信体系,我想在新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征信体系下,普惠金融应该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一方面可以提升普通用户认知到征信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我们确实能够帮助到有刚性需求的用户,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谢谢。 李晓忠:我讲一句话,未来普惠金融在中国还是会越来越好,别看现在这么困难,其实这只是一个过程,谢谢。 毛芳竹:我的感受是,数字普惠金融一定要做到共赢,做到三个有利于。首先,肯定要有利于普惠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一定有利于客户,比如牧场,通过大数据模型,帮忙他改善管理,改善经营指标。最终,还要有利于行业,这个行业既包括数字普惠金融行业,也包括我们服务的客群,种植农户、奶牛牧场主。我们经常会分享优秀牧场的数据标准,并给国家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定期做分享,中国家庭牧场应该是做成什么样是最好的,所以一定是要有利于行业的。 刘冬文:我觉得解决农村农民的金融需求问题依然是我们普惠金融的重中之重,也是最难的一部分。最近这几年快速发展的数字金融、数字工具都可以很好的去解决我们普惠金融问题的一部分,对此我还是很有信心的,谢谢。 王建兴:结合今天的主题,我想说,普惠金融首先要解决两个平衡。第一个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第二是作业与效率的平衡,要真正解决这两个平衡,我们寄希望于数字普惠,谢谢。 李全:大家有没有觉得咱们这个圆桌,每个嘉宾都是一场演讲,是不是,非常精彩,再来一场也是没有问题,最后再次感谢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机会让大家共聚一堂,感谢各位嘉宾,包括台上的6位嘉宾和台下的各位嘉宾,感谢我们的主持人陪伴我们走过了六届,后会有期我们明年再见,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网联清算有限公司风险合规部负责人郎卓,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主持人: 今天提到了很多高科技的手段都是希望他能够为我们的监管赋能,能够更好的让我们的监管为金融来服务,接下来我们也会进入到今天第二个环节,就是精采的圆桌对话,我们各位到场的嘉宾他们将进行一个讨论和碰撞,我来依次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嘉宾,首先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女士来担任我们对话的主持人,肖飒也是工信部信息中心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编写委员会的委员,今天非常有幸她稍候将为我们主持这轮的圆桌对话。 接下来我们还是依次的请上这轮圆桌对话的各位嘉宾,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他们还有: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先生,吴震先生目前也还担任工信部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互联网金融监管支撑专项组的组长,稍后听听您精采的观点。 继续有请的是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教授,黄震教授兼任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北京市互联网金融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以及北京市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的副会长,在国内重要报刊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并有多篇的著作出版,欢迎您的到来。 接下来介绍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先生,董老师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他主持或参与的监管部门以及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多项重点课题,曾经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下面我们还要来有请一位网联清算有限公司风险合规部的负责人郎卓先生,郎卓先生也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美国天普大学英美法硕士。 几位嘉宾将就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技术在监管中怎么发挥作用进行精采的对话,接下来把现场交给肖飒女士来主持,有请。 肖飒:大家好,我是肖飒,很高兴能够到这个论坛来主持这一趴的论坛,这一圆桌要谈的话题是“科技赋能金融监管,技术驱动合规安全”,在座的诸位都是老朋友了,也都是这个行内非常重量级的大咖,我们先从吴总开始做一个自我介绍。 吴震:大家好,我是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吴震,我们单位在2016年初的时候因为一个机缘巧合,当时受国家委托来建设国家金融互联网风险平台,这个平台也于去年10月份获得发改委批复,这是国家唯一批复的一个全国互联网金融监测平台,因此我们也和互联网金融监管技术支撑的结下了不解之缘,截至目前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虽然我们的工程目前还在建过程中,但是一直是有一个系统可以使用的,在过去两三年里我们大概总结了一下,可以在互联网金融的摸底,违规行为发现,监测预警,配合处置,还有一些专项任务中持续发挥作用。经过这两三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技术对于监管还是有一个很好的作用,而且在过去实践中的确证明了技术的效果,当然我们认为这一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更多的地方可以发挥,所以我们也希望在未来技术能够更好的支撑监管,所以我们觉得今天的这个题目也是比较契合的,谢谢大家。 肖飒:我们请黄教授来做一下自我介绍。 黄震:大家下午好,我叫黄震,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对于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以及监管科技的研究,是被动的,是被当事人或者受害人推动的,记得大概是2000年左右,我进财经大学当老师,好多人就来问我非法集资了,这个钱还能不能追回来,于是我开始研究民间金融问题,后来发现民间金融不透明,这个信息怎么样能够更加透明,那就用信息话手段来推动,我就开始走到研究信息技术推动金融变革的路上来,本土的创新不如P2P网贷的更将来的世界,所以我们后来又推动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很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我们的监管没跟上,所以我就在思考,是不是能够用技术化的手段来跟进,来对他进行监测和有关风险的预判、预警等等这些工作,这跟吴震先生的思路就不谋而合,所以他也聘我作为他的专家,这样又研究金融科技、监管科技等等这些,最近我受北京市金融局的委托,以风险控制作为目标来研究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的这种协同耦合工作,今年的年度报告,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年度报告就以这个为主题已经出版,马上在1月8号,我会在北京金融博览会上做一个解读,最近也是被动的推到研究监管科技这个领域,都是一直被当事人推着走的,其实我没有那么多先见之明,很多人说黄老师每次都踩准了,不是我站的高望的远,而是当事人有需要,在推动我干这件事,谢谢大家! 肖飒:有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先生来做一个自我介绍。 董希淼:谢谢!刚才坐在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们非常尊敬的柴洪峰院士也在台下,感觉非常高兴。柴院士是我国金融业唯一的院士,我提议我们把掌声献给柴院士! 我本人没有更多好介绍的,我介绍一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我们是一个新型智库,几年前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上海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人民大学捐了两个亿,其中一个主要的项目就是重阳金融研究院。我们研究院于2013年1月份成立,再过一个月就六年了。在美国宾州大学推出来全球150强智库榜单中,人大重阳连续多年位列其中。上榜的中国智库有7家,一直都有我们。在我国高校智库排名中,近年来我们排名一般是在全国第二或者第三位次。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是其中受邀参加并发言的十位学者代表之一。 关于监管科技,我的核心看法是监管科技怎么应用,可能主要还是理念的问题。对监管部门来说,我觉得要利用更多的用科技手段来加强监管,而不只是用一些行政性的手段。我们看到,刚刚央行官网上发布,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召开关于稳定资本市场的会议,就特别强调减少对资本市场行政性干预。我觉得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减少对金融市场行政干预,借助监管科技加强监管。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理念的问题。金融业往往更关注用金融科技来创新一些产品和服务,在业务层面应用比较多。我认为借助科技手段来降低合规成本,来提高合规水平,这方面空间还非常大。 肖飒:好,既然提到了合规,我们来听一下郎总,您是合规部的负责人,谈一谈网联清算在这块有哪些作为? 郎卓:各位好,我是网联清算有限公司风险合规部负责人郎卓,很高兴见到大家。网联清算有限公司在人民银行指导下,由市场力量共同组建,服务非银行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特许清算组织,同时也是第一家以分布式架构建设的金融基础设施。按照人民银行整体部署,网联与市场各方积极推进“断直连”工作,业务功能上已能支持支付机构原有主流支付业务的正常运行。 截至目前,网联平台日间处理交易突破10亿笔,成员机构包括商业银行400余家和全部持网络支付牌照支付机构115家,已有超过90%的市场业务通过网联处理。网联平台日间处理的资金类交易已大幅度超过 VISA 和 MasterCard 两家国际清算组织日均交易规模的总和(接近 5 亿笔)。 今年“双十一”,0点峰值期间网联平台创下实际交易处理峰值记录,跨机构交易处理最高峰值突破9.2万笔/秒,当日处理跨机构交易超过11.78亿笔。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二”,0点峰值期间网联平台跨机构交易处理最高峰值超过4.7万笔/秒,当日处理跨机构交易超过11.38亿笔。 由于网联平台统一标准清算转接,目前全行业链路平均交易处理耗时已经缩短到300毫秒以内,大大优化了交易处理效率,提升了用户支付体验。 肖飒:我们就进入咱们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其实我记得我跟吴震秘书长认识也还是蛮早的,最早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讨论P2P相关监管工作,后来我们有一些区块链方面的讨论,我们想问一下,咱们监管科技在P2P和区块链这两个领域会有哪些未来,或者说在以往有些成功经验,未来有哪些要拓展的地方,您方便给我们透露一些吗? 吴震:通过这几年在监管科技的实践,我们认为技术手段在监管中能够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实际上在过去有几点,不管是P2P的摸底,包括对于一些高风险平台的识别,实际上我们觉得也经受了实战的检验,我们觉得效果还是可以的。对于互联网的问题,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手段是管理和技术相互配合,所以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我们认为也应该贯彻同样的思路,当然首先技术为管理服务,这本来就是技术支撑的应有之意,同时管理也要为技术发挥作用提供空间,也不能靠技术包打天下,这也是不可能的。我看你们第一个议题是讲到大数据、AI还有区块链在监管中的应用,AI技术目前还实现不了普遍智能,但可以在解决某些局部问题的时候能发挥比较好的作用,比如说我们技术平台中,我们也用了一些AI的技术,但是我很少说这个平台是AI的平台,为什么呢?因为整个系统中我只是部分关键算法采用机器学习技术,但是我们认为我们平台是个大数据的平台,。大数据的平台说白了很多也是基于数据,当然我们本身有很多数据,也能找到很多数据。在我看来,这就和大数据风控一样,如果假定我现在数据都是全的,都是准的,我觉得大数据风控也好,或者是监管科技也好,这个逻辑是成立的,通过大数据进行监管是没问题的。如果数据少,或者是数据不够全,不够准,所以这个大数据系统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原来说的是有多少数据都可以做,数据少的和不准的预测的水平就差一些,如果数据全水平就强一些。换句话说,大数据风控也好,大数据监管也好,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是在现实中发挥的水平还是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所以说管理就要为达到这些条件解除一些障碍。 刚才也说到了区块链,区块链监管,这里面可能包含几层含义,因为区块链是一个技术,它既可以应用于金融领域,也可以用于其他领域,实际上是否需要监管主要看它用做什么用途,比如说它用在金融领域里,可能就要接受相应的监管。另外区块链技术也可以用于监管本身,但对于区块链用于监管本身我一直持观察态度,大家都认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难点之一就是数据造假,但是有了区块链数据也防范不了造假,只能说不好随意修改了,有没有进步呢?肯定是有进步的,但是否完全解决痛点问题呢,也未必。此外区块链在信息共享上可能有作用,有些好处,但是我不认为它是核心的问题,至少不是必需的。 我就简单说这些。 肖飒:我们听的出来,一看就是做技术出身,您的逻辑非常清楚,我们想问一下黄教授,您一直在参与很多立法立规,还有北京地区金融监管相应的实务工作,您觉得在监管科技到底在实践中有没有起到这种作用,请您给我们解答一下。 黄震:谢谢,从民间金融到互联网金融,到今天所谓的金融科技,确实监管都是一个大的问题,它们和正规金融持牌金融机构不一样的地方,监管开始没有介入,后面能不能接上是个大问题,所以这些年来我在一些地方政府兼了一些所谓的顾问或者专家的身份,在神木县我现在还是他们的政府顾问,鄂尔多斯政府,原来我是他们《民间借贷规范暂行办法》的起草人。最主要还是立足于北京,现在我是北京市打击非法集资的专家,是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首席经济学家等等,这些头衔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我一个机会参与实践,从互联网金融在北京开始有一定的基础之后,我们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的霍书记就带着我们研究,能不能用技术化的手段来跟进对于互联网金融P2P平台的监测、风控等等这些工作,后来出现区块链产业热潮的时候,我们又在思考对于区块链怎么来看和怎么样来跟进对它的了解,这都是监管方面的一些需求。 作为一个学者,好处就是我们比监管方更方便接近我们这些从业者和我们的从业机构,所以我从2008年开始,我辞掉了我们学校的党政职务,长时间背双肩包,在企业和地方进行调研,也感谢从业机构和从业者给我说了很多真实的情况,当然也有不真实的情况,也在调研过程中给我提了很多的建议,形成了一些认知,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其实很多底层技术是共性技术,让我知道了,原来不是说只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其实我们很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这就是吴震秘书长为什么能从做信息产业转移到做我们互联网金融的监测,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所以基于这点,能再延伸一下到监管方面,也可以成为监管的共性技术,这就是我后来提出形成的一个理念,叫做技术、市场、监管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思路。 所以我和霍书记以及北京市金融局其他一些同志研究,怎么样运用一体化的技术,尤其是以三个抓手来形成一体化的连接,形成协同,三个抓手。 第一个抓手就是安全,技术的安全,因为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大家都要注重安全,基础设施的安全,网络数据的安全,以及通过数据显示的这些有关背后的一些财产安全,所以这些都是安全技术,既是我们基础设施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应用于金融领域,也是我们监管需要的,应该说像吴震秘书长这个工作证明了是可行的,我也把他介绍到了北京市金融安全产业园里面去入驻了,和北京市有合作了,这是证明可行的。 第二个是风控,企业要做风控,我们的监管他也要关注风险,避免形成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所以北京市金融局就在研判怎么样了解风险的渠道,最初我们用的是舆情监测系统,所以借助舆情监测来发现一些话题里面谈到的问题,所以我们与金信网银合作,做出了一个风险监测的冒烟指数,这个冒烟指数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拿去做,它也不断的在迭代和优化,跟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合作,现在应该是中国特色的监管科技,它是以数据叠加,然后实时在线形成的一个风控监测系统,后来发现还有更好的大数据技术,所以我就介绍了BBG与北京市金融局合作,研发了大数据全息图谱画像来监测风险,这套技术现在也是变成了行业大家都熟悉的,好多人都在讲全息图谱、全息画像这些,对于企业的风控,对于区域的风控我们都能够有一套基于实时在线的数据聚合进行全息画像来进行实时监测和进行进一步的趋势研判。 第三个,我们的抓手是合规,合规科技也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他需要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的,同时也是我们监管直接对接接入的一个接口。怎么样让他们合规呢?我们提出一个接口管理,通过技术的接口,把这个数据实时动态的监管部门,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们发展第三方的合规技术的服务公司来提供被监管方和监管方同时需要的共性技术的支持,现在合规科技在我们这边现在也做了一些有关的尝试,尤其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刚才吴震秘书长说他对这句话不太相信,我们有一个实例,有一个253科技替我们做了北京市的P2P实时监测数据平台,现在运用了两年,当年我们评估的时候认为这套系统基本可以运营,现在还没有对外去发布它的最新进展,各方都在区块链上来,这就有利于把合规的实施和合规各个方面连接起来,这是我们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科技的一些对接三个抓手,然后让我们的监管科技不再是说,不再去做空对空的东西,而是实对实的研究,目前我觉得可以有一些进一步的推动。 肖飒:果然是学者,讲得很深入。董总不要着急,我发现您研究问题很有前瞻性,我们想问一下您怎么看监管科技探索沙盒监管这块的问题,以您的学术功底和实践经验,可不可以给我们做一些观点的分享。 董希淼: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或者说监管沙箱,这个概念及应用是2015年开始从英国流行起来的,现在大家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监管部门应该更多地探索监管沙盒,更好地支持金融创新。但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监管沙盒其实已经非常多了,比如说各种试点就是监管沙盒,只是没有直接叫监管沙盒而已。甚至有的人就提出来,我们现在已经是监管沙滩了,到处都是监管沙盒。我认为监管沙盒作为一种理念,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在一个小范围内,在一定区域内,监管部门允许相关机构就产品和服务创新进行先行先试,成熟了我们推广,不成熟我们就到此为止,创新风险总体会更加可控。借助监管沙盒,在一个特定范围里面,容错机制会更加灵活一点。对金融行业,监管沙盒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从我国金融业的实践看,不少地方、很多领域在应用监管沙盒,但我觉得这样的应用还可以更多一些,沙滩也没关系。 肖飒:所以你是支持市场化的,您觉得沙滩也没关系,大家都可以试一试?! 董希淼:必要的时候,都可以试。最近,关于民营银行有几个话题大家比较关注。我认为对民营银行监管,可以进一步地运用监管沙盒的思维。前一段时间网传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正在征求意见。对互联网贷款的监管,是不是就可以应用监管沙盒的理念,在少数几家特定的银行,比如说以互联网为主要模式的民营银行,就是我们大家平时说的互联网银行,允许他们更进一步探索,而不是对所有的17家民营银行甚至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划一个标准,规定互联网贷款、联合贷款占比不能超出多少。这方面,完全可以运用监管沙盒的理念来进行探索。 这几天大家注意到有一些银行推出了智能存款。所谓的智能存款,其实是定期存款收益权转让和定期存款质押而形成的产品,收益比一些理财产品还高。现在宝宝类产品7天年化收益率普遍跌到2.5%以下,所谓的智能存款年化收益率有一些能达到4%以上,很受关注,老百姓也欢迎,然后看上去是存款感觉也安全。我认为,对此监管部门也应用监管沙盒的理念,挑一些相对规范的银行,允许他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这其实也是利率市场化的实践。2015年10月24号开始,我国存款利率上限从理论上来说已经放开了,事实上我们还有市场利率自律机制、窗口指导等形式的约束和干预。但利率市场化总归是要实现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允许一些银行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步伐更快一些?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一些监管科技的手段来进行更深的探索,允许部分银行做更多的创新。我唯一担心是智能存款的流动性性风险管理问题,只要把这个问题把握好了,我觉得风险总体是可控的。 简单地总结一下,基于监管沙盒的理念,允许这些正规的金融机构开展更多的创新,或将有利于整个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业的改革和转型。我们要通过这些良性创新,发挥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这样我觉得能够让整个金融市场秩序会更加好,金融业将可以更健康稳健发展。所以监管科技以及监管沙盒的应用,我觉得还有很大的空间。 肖飒:我个人也非常赞同,既然咱们代表银行业界说的话,支付业界怎么看这个问题,你们自身是不是就是一种监管沙箱出来的成果呢? 郎卓:刚才讲的我特别同意,其实不管是沙盒也好还是沙滩也好,如果真的要去区分沙盒还是沙滩我觉得有几个原则,第一个沙盒标准应当是统一的,在这个沙盒里面不管是谁参与要有同样的标准来执行。第二,沙盒本身要有有效的控制机制,我们现在讲的很多试点,试点试起来了,说要停的时候,光想试了,停从哪停,有没有这个开关?就是说我们把沙盒建起来了,里面已经乱成一锅粥了,我要关掉,怎么关的问题。 刚才几位老哥讲的都很到位,我们网联在支付一线跟机构、银行合作比较多,我来讲一个例子: 大家知道这两年国家正在进行税制改革,税制改革不仅仅是税收政策上的调整,很大一块还有涉及到缴税便利化,个税申报这个场景,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是个人跟税务机关发生直接的关系,没有支付机构能参与的角色,因为支付机构大家觉得它本身是商业化的组织,而税收是国家行为。但是这两天新闻也报出来了,大家也看到在山东在河南一些地方试点,个人通过微信扫码就可以缴税了,这是怎么做的?其实这就是很典型的监管沙盒,网联也在其中参与,网联通过前端的支付机构系统和国库系统联系起来,客户通过支付机构缴纳的这笔税款,通过网联平台清算,最后进入到国库系统里面。如果没有统一的网联规则,支付机构单独的去接国库系统,我相信这不可能,因为它是国家系统,这中间确实需要一个妥善的平台和手段去进行规制。另外如果出现了风险,出现了问题,银行跟支付机构单独的进行连接,出现了问题我觉得这事性质是不是挺严重的,那可是税款损失,是国家财政损失。而有一套统一的清算平台,来作为监管沙盒的运行者,出现问题能通过平台的风险缓释手段,去把相应的差错问题补偿回来,平台来为这些支付机构提供征信,其实就是有效试点的一个范围,所以我想说,不管是盒也好还是箱也好还是沙滩也好,最后其实核心的这两点,一个我们要有统一的标准,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能够有效的控制。 肖飒:讲的非常好,因为我们是校友,感谢母校培养了这么优秀的人才。 我们还想再聊一个话题,既然我们现在都在用新的技术,刚才看到我们之前也在谈说像区块链这样一个技术他在全球的应用,新的技术会不会带来新的挑战,如果出现新的挑战,我们怎么样来应对,我们还是想请吴总来讲一下如何应对新技术发展催生的金融安全方面的需求。 吴震:互联网本身就是新技术比较活跃的领域,实际上对于挑战来说,遇到挑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觉得这块倒是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说,但是我们也感觉到不管是哪一类问题一定都会有相关的解决方案,都会有一定的技术解决方案,技术解决方案只不过不一定是完全完备的,因为这个问题可能由于没有具体的对标物,我就不好多说了,但是可以就刚才说到的问题我想可以补充两句。 关于数据安全的问题,实际上数据安全的问题可能对企业来说,数据安全大部分都是指的企业数据的泄露,泄露不管是外部攻击泄露或者是内部泄露,此外,对于社会而言,大家看数据安全还涉及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像监管数据的安全,应该由哪些人掌握或了解,在实施监管科技时应该需要考虑,这是第一个我补充的一点。 第二点是监管沙盒,监管沙盒也挺多的,但是我自己感觉到监管沙盒在技术上倒没什么,那为什么难以真正落地呢,首先监管沙盒我针对的对象是什么,我是针对于黑色的对象还是灰色的对象,还是白色的对象,黑色的对象与现有政策不符,应该不能作为沙盒对象,另外一种是灰色的,是否可以作为对象也不是很明确,白色的对象似乎不需要沙盒,如果是白色对象无非就是一个试点而已,比方某一个制度的调整,某一个标准的调整,要是全部推开发一个政策就行了,如果不是全部推开就是一个试点而已,我觉得还不能叫沙盒。所以说首先你就不好确定沙盒的对象是什么,。第二个很重要的一点,现在沙盒并不是没有方法,而是缺乏依据,你对这个对象进行沙盒监管,到底法律政策依据是什么?哪一级的部门可以实施?,所以说如果是正式的监管沙盒,我觉得还是需要政策上的一些支持。 肖飒:接着这个问题,我们问一下黄教授,既然有些政策障碍,您觉得监管沙盒的对象到底是谁,我们怎么从制度上做一些什么样的创新和突破呢? 黄震:其实中国确实就像刚才好几位谈到的,监管沙盒和中国的试点非常相似,中国的试点更强调是由我们的政策监管方发起,而不是由技术创新方他们来提起。 第二个,以前的试点是更全面,各种途径都尝试,而我们的监管沙盒现在主要是来应对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等,这是一些创新带来的一个监管路径。 第三个,我们的试点可以说主要还是一些政策方面的积累和目标,监管沙盒它主要是以风控作为主要的目标,我们试点最终后面是要出政策的,而监管沙盒不一定是以出政策为目标,当前中国的监管沙盒可能想解决的是现在没有纳入监管的这些机构来进这个里面,逐渐找到合法性,然后形成政策来监管,这是我们中国很多人的愿望。刚才董老师讲到,说让银行他们监管沙盒主要来监测他的风险,这个跟希望还比较接近,这是我们讲的监管沙盒和西方讲的不一样,董老师讲的监管沙盒和我们现在做互联网金融、P2P他们还不一样,所以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理解。 我觉得监管沙盒更大的价值还是在中国的语境下,找到了一些没有被监管的人找到一个路径,如果说已经是被监管的,那不用监管沙盒了,就直接报批,允许他们设就行了,所以怎么样让过去这些野孩子能够抱回家里,把它养好,这是最大的挑战,这才是要监管沙盒这种方式做一个过度,还有更多的方式来做一个配套,这些年我的主要学术研究就是围绕这个展开的,总的还是抱回家,让他们能够变成听话的好孩子。 首先是我们必须要强调底线,底线监管是我们现有的法律不能挑战、不能突破,所以我们叫硬法托底,这个现象就是我们法律已经规定的,就像飒姐昨天的一篇文章,赚大钱的行为都在刑法里面明确规定了,这些人还是在挑战,我们法律这一点一定要坚守底线,任何创业者、创新者都应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个基础上我倡导软法先行,这也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在硬法托底的情况下,我们探索一些可以跟你谈判的空间,可以让你有试点,可以让你能够行业自律等等这些方式逐渐找到一些规范,一些约束的机制,我们中国已经形成了很多的软法,我觉得这些可以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第三,要进行柔性监管,柔性监管是刚性监管的补充,不是说要柔性监管就不要刚性监管,现在很多监管者跟我说黄震你瞎扯淡,我们刚性监管都玩不好你还柔性监管,正是因为刚性监管玩不好的地方所以才要柔性监管来补充,所以你可以约谈这些就是柔性监管,不能动不动就是罚款,动不动就是处罚,刚性监管有时候被老百姓说的一刀切,或者说运动式执法,反而就被诟病了,是以柔性监管,我先宣誓一些信息,提示一些倡导,然后个别的还指导一下等等,都是可以用的,我看比我们金融监管部门还要严的部门也在用柔性监管,比如说公安这个词就是跟公安学来的,所以并不是说我们监管方就不能有一点温柔,可以温柔一点。 第四,要动态合规,现在合规不是一种结果,不是一种临时公关措施,而是一种持续地、动态地不断优化的过程,我们监管方对于监管也要动态地调整,只不过说在动态合规的过程中,我们动态合规更强调被监管方和监管方的互动性,不仅仅是说你这个不断的变化,而是相互互动,监管方要了解、尊重和协调被监管方的一些诉求利益,而不能完全无视,尤其不尊重市场规律,这个合规是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基础,其次我们被监管方可以先梳理出企业内规,然后奉献给监管方,上升成为外规和上规,这样上下内外交互过程中形成动态合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在监管方和被监管方的良性互动中来找到解决办法。 这是我的一个思路。 肖飒:讲的非常好,我个人觉得也受益非常多,我记得自己的金融硕士毕业论文就是互动式监管,也真是很感慨,在我们圈子里确实有这样很多的今天看他起高楼,明天看他掉悬崖的事情。咱们再听听董总的意见,我知道您是银行出身,我记得有一次特别有意思的是,我有一次到某个省的银行协会去讲课,那些银行的人指着我的鼻子说,你们这些搞P2P的,把我们水都搞浑了,在你们银行人眼里是怎么看金融创新,或者当年的P2P,我还挺好奇的,你今天可以透露一点吗? 董希淼:我觉得金融创新包括很多方面,银行一直在进行很多金融创新,不是非银行机构、非金融机构的创新才是创新,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对象是金融业务,还是要遵守金融规律和监管规则。当下很多所谓的金融创新,我觉得他并不是创新。有一些所谓的P2P网贷平台,跟金融业务并没什么关系,其实就是坑蒙拐骗,金融诈骗。 黄震:那是伪P2P。 董希淼:那些是不是P2P我觉得可以讨论,但是那些真的不是创新。但是这些年我们投资者教育做得非常不够,所以往往容易把那些伪创新当成是所谓的金融创新。问题往往就在这里,而且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什么才是创新?创新是在遵守底线的前提下进行的改良甚至是变革,这个才是创新,否则就不是创新,那是胡来。 对新技术,我认为一方面要积极拥抱,一方面要谨慎对待。上世纪,胡适先生关于治学态度讲了八个字,我觉得讲的很好,这八个字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于新技术,比如金融科技,第一我们积极拥抱。我们要关注技术的变化,要积极去应用。就像网联,就有很多新技术的应用。如果网联没有采取分布式架构,你峰值9万笔每秒是很难处理的,像几大卡组织,VISA、万事达他们据说峰值也就两三万笔每秒。 郎卓:我国移动支付峰值处理笔数和日均处理笔数,已数倍于国际卡组织。有据可查的公开数据显示,VISA每秒最多处理2.4万笔交易量,网联“双11”是9.2万笔每秒。2017年,全球最大卡组织Visa日均处理交易4.05亿笔,MasterCard日均1.79亿笔,美国零售业务支付系统ACH日均0.59亿笔,欧盟支付清算系统EBA日均0.3亿笔,网联单日在10亿笔。 董希淼:如果没有新技术应用,郎总今天也很难安心的坐在这里,所以一定要密切关注新技术变化,金融企业科技型企业都应该更敏锐一些。第二,还要敬畏新技术。对新技术背后的可能风险应更谨慎,不能太自信。我有时候在一些场合听到一些科技公司讲大数据技术,刚才也听到区块链技术的一些应用,说得神乎其神,我觉得没那么神,真的不要太自信。我们经常讲大数据,其实现在大多数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你拥有的这些数据远远谈不上大数据。即便是几大互联网巨头,阿里系掌握更多的是电商数据,腾讯系更多的是社交数据,都是消费者行为数据。金融机构掌握更多的是金融数据,转进、转出以及资产负债等;工商部门有工商登记信息,税务部门有税务信息。我们所谓的“数据烟囱”“信息孤岛”等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你所有掌握的数据都不是大数据,你不要太自信,我们所谓的千人千面的客户画像远远都还没有做到。所以要敬畏这些技术,你要看到它不够完整,不够完善。而且还有更重要一点,我们所谓的这些大数据风控模型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检验。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很多人说次贷非常好,解决了很多金融难题,但经历一个经济周期之后,谁在裸奔谁在裸泳就看得一清二楚了。所以,对新技术及其应用不要太自信。对技术可能带来的显性和隐性的风险,还要给予高度关注,还要持续研究,很多时候我们积极应用新技术,但是结论不要下太多。 肖飒:好,我们请郎总回应一下。 郎卓:我特别同意董总说的,其实说到新技术,柴总在这儿,柴总不仅仅是金融行业的技术泰斗,同时也是我的老领导,所以我不敢在这儿妄谈新技术。 刚才谈到网联是分布式架构的试验田,也是第一个采取分布式架构去做的金融基础设施,其实在选择这块技术的时候我们当时也遇到很多技术难题,网联在最初建设过程当中有各种方案的论证,当时我们曾经考虑过用集中式技术去搭建这套系统,甚至当时也有一些厂商说,我们集中式也能搞定,但其实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当时市场上在高并发领域较为成熟的分布式架构,我说的市场成熟是指在我们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银行业在当时还是主要采用传统的集中式系统架构,当时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大的技术挑战。网联在建设的时候秉承的是一个共建的理念,八家支付机构贡献了20个成熟的技术组件,我们整合在一起,这里面有支付宝,有微信,有京东,有百度,有种种我们认为这个行业里顶尖的互联网公司,他们贡献了很多成熟的东西给我们。我们从2016年8月份开始建,到2017年3月1号我们跑通第一笔业务,再到6月份我们已正式开始切量。 还有一点我很同意,说到信息孤岛的问题,在现在的风控领域,大家经常会讲我这个模型做的如何好,我的准确率如何高,但是说到底,因为我做了十几年风控,我一直在前端支付行业做风控,所有公司风控掌握的信息一定是碎片的,特别是在我们现在整体的环境里,我们那天开会讨论,说目前市场上有价值的信息,刚才好多专家都说到了,比如说手机号和身份证的关联关系,谁掌握?工信部掌握;注册网站和我们的商户之间的绑定关系,网信办掌握;然后我们公民身份信息,出入境信息和他的公民身份信息谁掌握最准的?公安部掌握;还有包括我们很多税务信息是税务部门掌握,工商登记信息,工商部门掌握,如果不能把他们所有的信息汇集到一起对这个客户、这个商户进行画像,你凭什么说你的画像是最正确的,这是当前做风控的人很困惑的一点。我们这个行业里,支付行业里搞信息共享,从2008年开始陆续有相关的风险信息共享联盟在搞,但其实到现在你看全行业能够共享的数据也没有任何一个共享联盟说我这里数据最全,所以我觉得刚才说的这几点,其实就是未来如果真的要做去应对新技术的挑战,你没有足够的样本,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你根本谈不到。当然,同样需要强调的事,当前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数据的权属保护和规范使用都在加强,做风控或者其他应用,数据使用必须是合法合规的,决不能不当侵犯隐私等数据权益。 董希淼:我们其实对网联有很多期待。原来从银行的角度看,客户通过支付宝支付,在银行账户上只是一笔金额,至于是买尿不湿还是买本书我都不知道,在微信上可能也是这样。现在网联来了,我们希望网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我觉得这还需要有一些制度上的安排,比如说强制的信息共享以及数据分享标准等等。网联任重道远,我们非常期待。 吴震:咱们今天在座的嘉宾都是对技术比较了解的,因为您问的这个问题刚才有对新技术的一些看法,有的时候我觉得面对技术也会有两种较为极端的倾向,一种是把技术看的无所不能,比如说AI、区块链,但不了解技术能力都是有边界的,不是说无穷的,例如AI虽然比较擅长解决一些场景,但距离高级智能还差很远。但同时有另外一个方面,有时候技术因为客观原因没有达到预期,又会觉得技术一无是处,所以说需要对技术抱有客观和理性的看法,第一,技术肯定是有用的,第二,技术也是有边界的,比较理性的环境对技术的发展是比较有用的,而不是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 肖飒:现在,每个人只剩下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今天自己的观点,我们还是从吴总开始。 吴震:在金融监管科技中,管理与技术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方能收获最大监管收益。 黄震:我还是重复那个观点,技术市场和监管三方应该同步构建、协同发展。 董希淼:金融科技将助力金融业深刻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掉队。但技术有边界,我们需谨慎。 肖飒:一个都不能少。 郎卓:我只能表个态,我们网联愿意做监管、市场、技术、客户好的试验田,谢谢! 肖飒:好,谢谢,谢谢诸位,我们这一环节正式结束,感谢大家聆听,谢谢! [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 东方邦信融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岚,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叶斌,联储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士松,长安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理事张帆,中企云链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长波,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理事焦新望出席并对话。 以下为对话实录: 焦新望:主持人刚才已经对各位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就不再一一介绍了。围绕这个环节的话题,是以“智”提“质”,促进智慧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我们五位老总,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每位老总先结合自己的企业,就这个主题把自己的观点先做个五分钟的陈述,然后我们后面再来一轮互动。 胡岚:非常感谢刚才前几位嘉宾,讲的非常震撼也非常直率。首先我代表企业向刚才与会嘉宾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 我来自东方邦信融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我司是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专职于普惠金融业务平台,是一家国有连锁小贷集团。公司下设24家邦信小额贷款公司,参股2家小贷公司,服务网络覆盖全国21个省市,是国内投资小贷公司数量最多的小贷公司控股集团。成立6年以来,公司始终定位于“做小微企业的合作伙伴,做小贷行业的企业标杆”,坚持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服务基层民生改善”为发展使命,致力于为小微企业、“三农”客户提供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目前已实现累计投放近500亿,累计服务小微、三农客户近5万户。在公司创办初期,我们在公司经营上也走过一段弯路,过于追求规模的扩张,对业务质量的把控水平不够成熟。后来也是逐渐通过走上一条科技赋能的转型道路,逐步推进全辖小贷公司的“智”与“质”的良性发展。 对于未来,我们也希望在金融科技的运用上多做一些探索,在业务流程、业务模式方面开展一些创新和升级,比如说尝试供应链金融模式、风控方面提升智能化水平等等,让我们公司的普惠金融事业能够做得更深一些、更广一些,真正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今天借此机会也希望和各位与会者以及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在未来能够为中国的普惠金融事业发展多做一点贡献,谢谢大家! 焦新望:刚才你讲的从绝大多数亏损,到后来形成了盈利,是因为什么原因? 胡岚:可以说在我们公司开展小贷事业的初期,由于竞争激烈,经验不足,对行业和市场的认知经过了一个探索阶段,适逢大环境经济下行,信用风险暴露,一度造成不良高企的局面。面对教训,我们痛定思痛,深挖根源,理清思路,重新出发。2015年开始,我们开始在贷款审批、授信执行、财务开支、资金调度等方面全面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搭建线上大数据与线下尽调相结合的全流程风控体系。同时,资源整合,产品升级,在传统的经营贷与消费贷之外,围绕“房”、“车”“农”等场景建立了涵盖五条产品线的“融通易贷”产品体系。此外,我们成立了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以科技能力的增强引导业务发展。我们利用自己的力量开展系统研发、产品研发,真正做到系统建设和产品设置相吻合、相协调,实现了线上数据与线下软信息的有机结合。就这样,通过科技建设赋能业务发展,我们重新上路,逐步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小微贷款业务的发展道路。 焦新望:通过管理的细化和金融科技手段。 胡岚:是的,这几年通过改进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我们小微贷款产品的成熟度、风控水平以及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但是科技进步为金融赋能并不能改变金融本质上的风险属性,不能因为套上某些概念,就可以不按照金融的规矩办事,就可以忽视金融本身的风险属性。所以我们在积极拥抱变革,技术升级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信贷文化建设,始终保持理性,坚守合规底线,绝不急功近利,保证业务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焦新望:有请我们安徽农信的叶总。 叶斌:感谢论坛给这样一个机会,我来自安徽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这是一个政策性的、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担保体系,全国每个省一家,出资人是财政部,财政部的出资要个财政厅,省财政厅作为省级农担机构的出资人。我本人几十年的工作,今年是我参加工作40年,从大学老师到政府公务员,后来在外汇领域、信托领域、基金、证券、投资、担保,这些领域干了25年,现在搞农业和农村金融。农担体系就是服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定位非常清楚,就是这五类。 焦新望:主要是农业主体。 叶斌: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跟大企业无关,服务很困难,我们做了这么多年金融工作,服务很困难,他们没有什么规范的管理,有的甚至法律地位都不清晰,更谈不上银行准入门槛所要求的那些所谓的报表,所谓的流水,所谓的经营状况,但是他们是农村最活跃的改革主体、创新主体、发展主体。2013年习总书记讲了,农村金融还是老大难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在体制机制顶层机构上下功夫,然后才开始了财政部和银保监会,原来的银监会形成的财政与金融协同支农的政策体系,在供给侧建立了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汪洋主席当时是常务副总理,他说,任何政策都有指向性,农担体系就是服务新型农业适度规模经济主体,让它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联合发展,让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对接机制形成。怎么服务它呢?我们安徽农贷就创立了“劝耕贷”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依托了现在我们所讲的金融科技。“劝耕贷”模式主要不是靠抵押,而是靠信用。怎么才能甄别出来呢?我们就靠金融技术,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开发了一个数据管理系统,把银行、政府和担保连到一块去,在一个公共平台上面三家共享,实行全面地、全流程地、全周期地跟踪服务,我们讲叫“三点错位获客”,在乡镇政府为每一户信贷主体建档立卡,将成长性好、信用度高的主体推荐个银行进行技术尽调,我们农担公司再进行综合比对,就是复合尽调,这样三点错位获客。获得贷款了以后,我们是“三点定位跟踪”,我们就像北斗系统一样的给他三点交叉定位,原来银行的贷后管理是一家,难以做到准确,我们现在是三家,所在的乡镇,服务贷款的银行和我们三个点跟踪,形成了这样一个依靠金融科技的力量,推动农村金融的创新。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已经为12000多户,都是生产型、服务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将近55亿的担保贷款,有64家金融机构和我们合作,其中有62家金融机构开办了业务(这是指法人金融机构,不是分支机构,像农业银行就有40多个分支机构和我们合作),平均每户不足50万,真正实现了服务新型经营主体,促进生产发展和信用提升的农村金融改革意图,就是中央顶层设计的东西,在我们基层的实践当中成功落地的现实案例。谢谢大家。 焦新望:叶总讲的非常有高度,从中央的一些部署,他们怎么落实,一直到他们的创新。普惠金融在农村这个环节是最难的,你们做了这么大量的工作,我觉得今天从安徽来参加互联网金融这个活动非常好,很新鲜的案例。 边上张总是联储证券的副总,刚才我问了联储证券和美联储没有关系,他说没有,他是做金融科技的专家,有请张总。 张士松:联储证券既是老的证券公司也是一家年轻的证券公司,按老了算,它2001年就有了,是一个纯国有企业。按年轻了算,2014年我们民营企业聚益科集团把它收购了,在2017年的时候,混改了,我们作为民营企业大股东占股比例已经不超过30%了,所以它是完完全全根据国家政策新设的一个新型的券商。 各位可能对证券公司的业务有所了解,或者可能了解的不是那么深入,在此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证券公司有四大业务板块,一个就是自营,比如说股东投的资本金几十个亿,证券公司自己经营投资,就是自营业务。第二种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类似于各位在银行里买的理财产品。第三块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经纪业务。还有第四块,就是我目前在分管的就是投资银行业务,包括IPO、并购、承销、保荐等等。这几块业务中和今天主题都有深刻的联系。比如经纪业务,这个是一个具有典型的普惠金融的特征业务体系,是真正意义上可以给老百姓提供长期稳定而且风险可控的回报的业务系统。另外一个资产管理业务,这块业务类似于信托的业务,但是这块业务从风险考量和风险管理来说门槛更严格,我们认为中国未来十年是证券公司新财富管理的十年,各位可能从银行买理财的心态会转移到资产管理这里来,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从银行那里买的绝大部分投资产品现在都不是保本的了,所有保本理财都是表内业务,目前年化收益率大部分都无法超过3.5%以上的,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的收益率普遍高于银行理财产品。 最后一块就是投行业务,从业务本质而言,做这块业务的上并不都是唯利是图的,很多时候我们带着国家使命做业务,我从业10几年来,我们大概给这个国家融资超过千亿元,其中有绝大部分都是给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了,我们相信政府及其国有企业未来能够如期履行还款,因此公平体系的建设是对所有参与方最大的公平。 证券公司一定程度上来说相当于银行,在国外是没有所谓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都是银行,证券公司做的不仅仅是to B端的业务,大量的客户是来自于C端的,所以我认为证券公司未来就嫁接普惠金融,嫁接金融科技,一定为这个国家,为所有的老百姓带来长效回报,它具有巨大的能量,谢谢! 焦新望:听起来好像对你放出去的两千多亿你自己心里不踏实,如果终身负责的话压力真的很大。 张士松:证券公司很多业务是中介性质业务,有人说你左手进右手出,一年几百亿的帐进出。这些钱是投资人给我们的,我们有义务帮他们管好,任何一个公司,哪怕是国有企业都无法承担太多对他非公司制以外的职责,任何一家证券公司都有意愿为这个国家做一份应有的贡献,因为这是知识分子构成的业务群体,具有其阶层应有的社会担当。 焦新望:汽车金融是比较专业也比较高端的领域,我们特别想知道一下就是在您的场景里面,用智能化怎么提高你的服务质量。 张帆:谢谢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我先介绍一下,长安汽车金融是一个立足于汽车产业链销售环节,能够提供全国性、全品牌的创新性的汽车金融公司,它的母公司叫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所以我们是纯央企下属的金融机构。2016年兵装集团和重庆市政府重组了我们这家公司,2016年更名之后我们才开始正式接手长安汽车品牌具体的业务。跟大家报告一下,2017年是我们独立的第一个完整的经营年度,2017年我们累计信贷投放近一千个亿。我们投放其实围绕着两类的客户,一个是B端,就是4S店,来卖车的4S店,另外就是C端的客户,C端客户就是传统的车贷,其实我们现在B端客户90%以上4S店都是民营企业,C端客户更是个人消费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长安汽车金融业务一直在做普惠金融,一直在做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于民营经济的一些支持。从这个角度上是可以这么去理解,我们公司也自己在立足于叫产业金融这个定位,也结合了现在大家谈的比较多的,今天的主题,金融科技这些诸多的金融科技的手段,来打造一个我们自己定位的,建设一个领先的汽车金融科技公司这么一个定位。 回到主持人的问题,其实我理解如果回归到我的汽车金融这个场景来看,智慧金融这个慧字,把这个慧字变成普惠的惠,也就是智能加普惠的金融,可能更能够契合,我理解智能可能就是一个手段,普惠才是我的目的,所以在这个理解之上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刚才张总这块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我也是持牌的金融机构,属于银保监强监管下的金融主体,从我以前经历来看,我的创新,从原来的互联网金融,从O2O,从共享经济到现在的金融科技,其实从我一度的经历来看,包括公司的发展来看,持牌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的创新,可能步子会比较慢,因为涉及到很多监管的沟通,也需要得到监管的认可,但是其实今天我跟我的同事一起来的,我们中午的时候一起讨论,开玩笑说就是因为这种监管的要求,合规性要求之下,我们快不起来,导致我们好像虽然错过了很多风口,但是这些风口目前看来都倒下了,也正是因为监管合规具体的强要求之下我们走的更加稳健,所以我觉得金融科技在汽车金融这个领域上应用还有很大的前景,我们也会积极去投身到这方面应用的一些创新,但是我们肯定会是在围绕着合规和满足监管的要求下去做这些创新。 焦新望:谢谢,一个产业金融的从业者讲了两个“HUI”,一个智慧的慧,一个普惠的惠,谢谢!边上是中企云链的刘总,你先介绍一下你们公司。 刘长波:感谢主持人,感谢在座的所有领导。中企云链是2016年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复,由中车牵头,带领着11家中央企业,两家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邮储银行,以及10家地方的国有上市公司共同成立的,准确的定位是金融科技+产业互联网公司,我不是做金融的,在座的四位老总都是做金融的,我不是做金融的,我是做金融科技、互联网、大数据的,成立时,国资委给我们的定位,并不是说让我们来做供应链金融,其实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价值,我更认为它应该是加速产业链上应收应付账款的速度,而不是因为要融资而融资。刚才查处也讲了,有的企业是为了做供应链金融而做金融,在中间放大账期吃息差,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不良性的状态,而中企云链的产生,有巨大的产业背景,我们看中企云链股东背景,整体资产规模就达到了6.2万亿,营业收入就达到了3.6万亿,整个产业规模是非常大的,我们想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基于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免费的帮助央企国企清理他的应付账款,我们看到在11月1号,习总书记牵头开的民营经济工作会中,要求全面清算欠民营企业的债务,解决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中国经济现在处于下滑期,民营企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因为他自身需要融资去发展,更多的是干了活拿不到钱,有了订单不敢干,大多数都是债务问题而引起的,所以我们中企云链的出发点,其实就是以金融科技手段来加速应收应付账款的清欠效率。我们的做法就是利用央企、国企的良好信用,转让给中小企业进行快速的清欠。我们期望核心企业在有账期的情况下,把银行闲置的优质的信用转让给中小企业,去快速的清欠他们账款,中小企业收到核心大企业信用之后,也能快速的将这个信用转让清理出去,把整个链条上的债务全部清理掉,这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一个较良性的生态供应链的状态。今天还有一个主题叫绿色金融,我不太懂绿色金融,但是我懂产业链,如果想良性发展,不是仅仅给它融资,而是加快它的周转效率。我们看到在中车的产业链上,铁总一年应付中车一千亿到两千亿,买高铁复兴号、和谐号,中车买零配件,我们有九万个中小企业供应商,至少有一千亿到两千亿的应付账款,零配件要买钢材铝材各种材料,材料商可能要买矿石煤炭,矿石煤炭80%是铁路运费,是要交回铁总的,我们发现在这个产业链中大量存在产业链上的闭环,由铁总发起,逐步的形成一个闭环债务链条,但是这个闭环里面以前必须要有铁总付出的一千亿到两千亿的现金才能清偿,铁总不付至少有30万家40万家民营企业在这个环节中被拖欠,不得不去找担保,找小额贷款银行,找票贩子去融资,我们看到的融资,层层加压之后至少年化10%到年化20%,但是我们想如果能用铁总他自己闲置的银行信用,或者中车闲置的银行信用,把这个链条快速运转起来,就能快速清欠企业间应付账款。这就是1998年朱镕基总理搞的三角债清理,所以我们觉得金融其实它是服务于实体产业的,最近一直在讲将金融脱虚入实,金融是为了服务实体产业而存在的,所以我们今天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我们撮合了中国大部分的银行加入了我们,提供资金,提供信用给这些大企业,让大企业拿他的信用去清欠他的应付账款,在这个环节中一定有中小企业需要现金,需要资金,需要发工资交水电,这都是需要现金的,这个时候可以随时拿着央企的银行较低利率找到银行贷款,真正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还有一个观点,其实供应链金融一定是降低原有金融的风险,因为是在原有的实体单体的信用基础之下加了他的贸易背景,加了大企业的征信,它比原有的模式在风控上做了提升,在金融科技的手段之下,我们又进一步采用区块链类似的思维和模式,增加多方的征信和可行性,保证每一笔贸易背景可识别以及真实性。 最后,我还要加重强调一点中企云链这种模式在供应链金融市场上好多人在做,但是做起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复制与繁衍,但是我们觉得一定要把持风险,就是信用一定要来源于银行,而不是一个公开市场的资金,它一定要来源于银行对这家大企业的综合风控的考量,这样才能保证这个企业的信用不被滥用、泛用。 焦新望:谢谢刘总,我重申一下,您的企业定位是应用互联网技术来做金融科技的公司,对这个模式你是不是用“云”“ 链”两个字来总结? 刘长波:对,第一,所有的业务在云上的,公开的,用国资委规划局平台化的理念讲,叫全面开放的平台,它不局限于一个产业链,也不仅局限于一个银行资金端,它是一个云上的,完全开放化的一个平台。 第二个,它一定是做链条化的,做产业链的,它不是一个基于无产业链背景的一个做法,它一定是链条上的。 焦新望:也是非常有中国特色,在国企和民企之间,如果有资源错配的情况下,通过您这儿做一些校正,是不是有这个意思在里边? 刘长波:对,把一些闲置的信用资产给盘活起来,这样银行也希望看到。 焦新望:非常好,非常切题,你这个企业的创新模式和我们今天金融科技的话题结合的非常紧密。你在讲的时候我就想,我1998年清理三角债的时候如果有你这种公司,有你这种工具,可能清理三角债可能会快一点。 我发现我们这个领域,名词更新迭代非常快。我们今天讲的是金融科技、绿色金融,刚才我们最新听到的叫云链。最早我记得我们还用过很多词,互联网金融、P2P、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我提一个问题,从互联网金融开始到现在,我们说金融科技也罢,还是普惠金融也罢,未来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方向,趋势会走向哪里。各位把自己的趋势的判断做一些分享。 胡岚:无论是科技金融,还是金融科技,这个概念的定义一直都是争论的热点。我记得大概是2015年我在纽约的时候,遇上那里召开互联网金融大会,人头攒动,规模很大。但是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却变得几乎无人问津,这个现象里面说明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今天我们论坛的主题是两个“智(质)”,智慧的智和质量的质。如何实现这两个“智(质)”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实现业务的良性循环,实现机构的可持续经营,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旨所在。我认为经过了去伪存真,经过了种种的市场乱象,经过了监管的认知和百姓的教育,以及我们从业者的良心发现,我相信未来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应该是良性的。无论是研究科技也好,还是研究金融也好,最终的关注点都是它的本质,任何事情只有实现了良性循环才能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最首要的就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金融不是风控,永远有自己的本职,那么普惠金融的本职就是要向广大的小微客户群体提供可得、可负担的金融服务。尤努斯教授之所以被联合国赋予了奖项,就是因为他改变了贷款的可得性,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可以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贷款这种稀缺资源的可得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人群的负债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负担能力。我今天看到了一个数据,据统计,90后人群当前的平均贷款达到了12万,为了满足一些非必要的需求,这些人群盲目扩大自己的杠杆倍数,却忽视了自身经济、精神两方面的承受能力。针对这一现象,从机构的角度要考虑两点,第一个是风险可控,第二个是经营可持续。作为一个小贷机构,如何在科技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可控、可持续的良性经营,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也在尝试与一些知名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合作,但是模型、数据的“黑箱问题”也对我们造成了很大困扰,使我们不敢保证和评估这个“智”对我们业务的“质”的促进作用究竟有多大。所以我觉得一味的提高科技建设,而忽视对于业务本源的思考,是无法实现长远经营的,只有两个“智(质)”互相平衡、互相协调,才能实现小微金融机构未来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焦新望:不管金融科技、智慧金融还是科技金融、普惠金融都要尊重金融自身的规律。 叶斌:焦老师刚才提这个问题好,我想结合今天的课题结合我工作的实践来谈一下。我也算是听了一天会,谈三点体会。 第一,以“智”提“质”的金融科技方向要接地气,都是搞高大上,都是在云里雾里的绕,那怎么能持续呢?接地气的功夫在于你能把那些没有多少“规矩”的、没有多少“方圆”的,但有成长性、有诚信品质的主体开发出来,并能安全地促进它的发展。现在我们很多的金融机构,特别是互联网的金融机构很难做到这一点,老在投资端当中去开发,平台力量再强,对资产端失去控制能力,想想看,长期以往持续经营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接地气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方向。 第二,要以“智”提“质”的金融科技要用桥段,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千里走单骑的时代了,不是三国时代了,自己单打独头哪有出路?要学会借力,用桥段。我们一个国资控股的P2P平台,拓展业务比较艰难,难以获取优质的资产端客户,我说你跟我们做,我们一起到农村去,他说那怎么行呢,因为我们要求的融资端最高的年化成本是6.42%,他说投资端没人会参与的,我说你跟着我们就有人了,我们发的债年化收益率5%,我们向难些那些理性的、对金融理财不熟悉的,又想获取较高的资产收益的那些诚实的农民去进行游说,结果我们成功了,10分钟不到,我们就为一个镇上19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募集了380万。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放给地下钱庄不敢去做,做股票又不会做,存款的收益率太低,现在有我们这儿有两个国有企业和一个当地的政府做背书,他们感觉到很安全,路演的时候很活跃。 今天听了一天大家都在讲普惠,谁讲到了投资端的普惠呢?都在讲融资端,我这个普惠就是既惠投资端又惠融资端,理性的投资端是我们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开发出来的,不是你去依靠给投资客户好处、小恩小惠拉来的,然后以高的回报率引诱他的,不是这样的。接着我们又做到了投资端和融资端互连,用老百姓身边的钱办老百姓身边的事,用老百姓身边的人管老百姓身边的事,用老百姓身边的方法控制老百姓身边的风险,原来这个融资端客户去赌钱了,我们根本不知道,现在因为有投资端客户买了他的债,就很快跑来告诉我们他去赌钱了,你们要注意他的还款风险,这些东西就是老百姓身边的方法,这是第二点。 另外,我们要做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有一个大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中央2台上面的话,你们在网上可以查到的,讲“银行是和陌生人做生意的,你没有抵押物怎么给你贷款呢?”我们这样冷冰冰的金融,我们能够走远吗?前天才推选了100个改革开放先锋,很惭愧的是金融业一个都没有。中国金融业是什么概念?中国金融业是改革开放催生和繁荣的,居然一个人都没有当选改革开放先锋,说明什么问题?这就是我讲的第三个,就是以“智”提“质”,要撑大格局,要撑大我们自己的格局。现在我们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巴不得把所有的钱一天都赚回来。金融业是需要养育的,我到很多地方去讲,你没有一种养育的心态,没有一种坚守的心态,没有一种未来的努力,你怎么做好当今。 我要把时间留给其他人,这个意思在这儿大家都懂,我就讲这三点,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个方向。 焦新望:您讲了有温度的金融,还可以把你这个角度再提升一下,与精准扶贫有关系的金融。 叶斌:我们现在讲的就是对接精准扶贫,金融服务产业,产业对接精准扶贫,我们是把扶贫户的建档立卡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建档立卡实现“两档共建,两卡联动”,实现服务产业和精准扶贫的有机链接。我也借这个场合请求各位金融科技专家来帮助我们安徽把这条的路子更精准、更流畅地走下去。 张士松:温度按照刘长波总的说法是一种数据形式,看着大家其实都挺想休息的,说点有意思的。我本人其实挺理想主义的,我一直认为所有的证券公司,所有的金融企业首先必须先成为网络公司,网络公司的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战略目标明确,第二极度高效执行,第三组织极度扁平化,这是网络公司的三个基本特点。网络公司再往上走必须是科技企业,如果没有科技驱动,没有创新驱动网络公司很难存活,所以网络公司是所有公司当中死亡率最高的,生存周期最短,至于马云说阿里巴巴要做102年老店,太难了。如果一个科技企业想长期发展,必须想成为一个有社会道德影响、社会责任,为人类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科技企业。反过来说我们证券公司如何未来拥抱科技金融了?首先证券脱离原有的传统道路,他首先要成为一个网络公司,现有的中国证券公司131家,我入行的是70-80家,香港有近3000家证券公司,很多时候中国的证券公司还是牌照经济。牌照经济有个特点,就是资源配置是低效的,所以金融科技对我们证券公司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正向促进。我认为中国传统证券公司正向现代化证券公司转变的两个原因促进这个转变加速了,第一是金融科技,以智能投顾开始。第二个是金融资本深度流动。中国的证券公司想真正的发展,一定走的是科技金融的路子,科技金融有科技的性质在那,我刚才提到了我们四大板块业务,证券公司的业务其实由这四大板块,未来会变成两块业务,第一块叫创意业务,第二个为数据业务,所有的交易行为其实是一种数据交互行为,我们现在国外的FICC,是整个国外的投行,或者证券公司盈利最大的一块,包括我们自己也是。像高盛其实有数千个程序员,真正的创意决策者几十个而已,管理着几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第二块,我们刚才说到创意业务,创意业务是发挥人类天性的东西,你为什么是人,你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刚才叶总说了你得有温度,温度是什么?同情心、熟悉感、同理心诸如此类的人性的天性。第二个是什么呢?就是你有创造性,你始终在做可能有想象力的事,其实中国有个伟人在做特别有想象力的事,就是毛主席。美国有一个人在做特别有想象力的事是伊隆马斯克。结合金融科技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证券公司应先成为网络公司,再成为科技公司,最后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公司,不嫁接科技,现在的证券公司就不会有巨大护城河保护着。 张帆:张院长提及到金融科技未来新趋势新未来的话题,其实好回答也不好回答。因为最近我一直在参加各地的金融高峰论坛,很多的嘉宾也被问到了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看2019年的经济,比如说我一直也想问张总明年股票怎么样,我看到听到很多的大咖们回答的问题都是面对这么复杂多变的环境,很难回答趋势性的问题,结合我现在自己从事的汽车金融这个领域,结合金融科技在汽车金融场景里面的应用,我觉得我可以说几点浅显的认识。第一个就是金融科技会回归金融的本源,从这个角度看,监管会把金融科技看成一个金融属性的,所以刚才刘总说他们公司是金融科技公司,如果你这个定位的话,未来监管肯定会找到你。12月潘副行长也是明确表态,认为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科技有着金融本质的属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要求要强监管,如果在这个意义上,金融科技一定会回归到金融的本质,就我的理解如果在这个本质上来看,围绕着风险控制,用金融科技的手段来解决我们现在金融机构遇到的风险,解决不可量化和不可预见的问题,去更好的管理风险,这个趋势是未来金融科技的主战场。 第二个趋势,我觉得刚才胡总也提到了,我认为趋势就是一个算法将会从黑盒转变为白盒,因为严监管强监管的环境之下,监管机构不能容忍,甚至我金融机构也不能容忍不可解释性,因为很多的大数据包括机器学习,特别生物学习,神经网络这块的应用,是有着很多的复杂的数据结点,大量的数据,而且确实像黑盒子一样,比如说他能告诉我客户是不是可以贷款,这个人是不是生病了,或者告诉我这是不是一个好时机,但是他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所以在这个状况下监管和金融机构可能都是不能容忍的,我觉得这个是我能看到的第二个趋势。 第三个趋势,弱业务向强业务去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金融科技的手段应用可能跟业务相关度弱了一点,未来会是跟业务强度的融合。 焦新望:三大趋势,谢谢张总,刘总能否一句话概括一下未来的趋势。 刘长波:一句话有点难,虽然我是做金融科技的,其实我并不太看好金融科技的发展。为什么呢?我们看到互联网泡沫,包括电商,包括我们众所周知的现在中国最大的电商,一个阿里,一个京东,其实我发现所有的科技公司在某一类商业模式下,最多只能存活一个到两个,其实所有的金融科技无非就是两类公司,一类公司开发软件卖软件,一类公司弄一个平台,请资产端资金端上来在我的平台上,就这两类,我们纵观所有的发展,不管是软件公司的发展,还是互联网平台的发展,真正要看到最后谁做的最大,谁吸纳的资产端最多,谁吸纳的银行端最多,上面有更多的客户,更多的资金来源,更多的产品类型,这种公司能活下来,所以现在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尤其是区块链搞金融的,我个人认为会死一大片。 因为云链模式现在还是免费的,完全免费的,我的主营业务完全是免费的,所以我个人认为金融科技,刚才讲到温度的问题,温度一定是要在中间不增加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融资负担的一种模式,所以我们今天是免费的一件事情,也是由于国资委大力的支持。 焦新望:你不光是有温度,而且是免费的。 刘长波:所以他是不增加各方收益利差的成本。 焦新望:谢谢台上五位嘉宾,我们对话环节就到此结束了,各位的分享非常精彩,谢谢各位,也谢谢在座各位的聆听![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供应链金融专家宋华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非常感谢在下午的后半段能够跟大家分享关于供应链金融的一点理解,其实在今天下午参加会,前面的各位嘉宾,包括圆桌会议也让我收获很多。 我想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实现《智慧可持续的供应链金融》,开始前想先谈一个话题,大家知道最近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获得了今天很多领导关注,我记得易刚曾经讲过一个数据,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小微占了GDP的比例大概60%,但是真正能够获得贷款余额的占了整个企业贷款余额大概只有37.8%,就说明我们中小微获得资金的状态远远低于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所以大家也就看到最近这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要解决我们中小微的问题,但是也不瞒大家讲,上个月我做了一些调研,发现我们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今天很多金融机构非常反弹,为什么?因为一方面我们要求银行能够提高对中小微贷款坏账的容忍度,但另一个方面我们金融机构却要对坏账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的银行是终身追责,国家政府让我对中小微放贷,一旦出了风险谁背,所以出台政策以后,发现金融机构非常抵抗,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因为事实上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小微融资,这个问题一直是长期以来解决不了,所以我曾经说,我们的金融机构曾经对中小微的融资有没有激进的时代?有!大家想想我们十年前,我们这些年前,我们很多银行对中小微都是非常积极的态度给予融资,但是结果是什么?坏账率居高不下,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因为今天整个的信用体系仍然是缺乏的,这也导致了今天供应链金融里面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哪?我把它总结成五种现象,这个曾经在我最近的微信文章里面谈到过,即供应链金融中的欺诈问题,第一个三套马车,这个我就不多讲了,套利、套汇、套税,这是我们今天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常干的事情。第二个曾经给供应链金融巨大打击的虚假单问题,这个我也不多讲。还有一个就是自保自融,最典型的2016年广东纸浆案,最近还出现什么呢?另外两种虚假的现象,一个是一女多嫁案,就是利用自己的业务然后多方融资,尤其是利用民间借贷的不规范来摧大融资风险,还有最近很重要的形态,就是移花接木,以供应链的名义来获得资金,但是用途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我们今天中小微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扣怎么解,如果这个扣不能解,就是风险管控的问题不能解,我们不管制定多少政策解决中小微融资难融资贵都是没有用的,这里的关键在于什么?关键在于三个问题,第一个怎么去保证供应链金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问题,我想这是我们今天不管谈监管科技,还是谈金融科技必须要解决的第一问题。 第二个就是资产状态真实性问题,我们资产状态真实性不能管理清晰,前面讲的也不存在,当然还有一个,我想就是动态融资和供应链金融的制度环境的健康性问题,我想这三个问题都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在这个挑战下我们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去看科技,因为今天这个主题是金融科技的问题,包括监管科技的问题。我想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第一个问题,什么叫智慧化,因为我们今天充满着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赋能”,几乎这两年听赋能的词已经听见的一塌糊涂,但是我打死也没搞清楚赋的什么能,所以首先必须要明白一个问题,你到底要干什么,什么叫智慧化。 然后我讲讲刚才提及的交易真实性问题,资产透明性问题,制度健康性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我们今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单纯的谈金融科技、监管科技没有用。 第一个什么是智慧化,智慧化要解决什么?今天供应链越来越多主体化,供应链资产越来越多元化,另外我们业务活动复杂化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做到我们管理的及时化、透明化、互动化和可追溯化。刚才柴院士讲的时候也谈到了关于可追溯化这些问题,怎么才能够实现这四化呢?一定是要做到这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的问题不解决,我们讲所谓的金融科技都是空谈,第一个一定要有工具性,工具性是什么呢?一定是管理中的信息由自动化的感知设备能产生,能够及时捕捉到我们运营过程中真实的状态,这就是工具性问题。 第二个相互关联性,管理中所有的参与主体资产信息能不能做高度的连接,所以上一场的圆桌对话的时候,我记不得哪位嘉宾讲的很好,我们在谈监管科技的时候,如果我们监管部门的数据都不能够互通,都不能够有效整合谈什么监管科技,所以这是一个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三个智能化,通过ICP能够取代一些非效率和低效率的人工行为,因为所有这个里面金融里面产生的风险都是因为人的因素,且不说道德风险。 还有一个就是整合性,最后一个创新性,这六个问题的实现才是智慧化的根本表现,所以做不到这六点不要谈金融科技,这是一个方面。 在这个情况下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怎么去把握贸易的真实性,真实性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端对端的供应链,什么叫端对端的供应链?第一个就是刚才也有人谈到了跨层级的供应链运营,我记得腾讯老总谈了这个问题,因为供应链涉及到很多级,跨层级的供应链管理不好,他的信息无法掌握,我们很难实现真实贸易背景的反应。第二个就是跨组织的供应链运营,就是我们的云技术、云生产、云仓储、云运输、云服务的体系建立不起来,我们的贸易背景真实性也没有办法体现,只有跨组织的供应链运营和跨层级的供应链运营做到了,才能做到云信用云金融服务,所以我想这是他的根本逻辑。这个逻辑下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的金融科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想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这六个信号问题,这六个信号我觉得无论是从监管的角度,还是无论是从企业的角度都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个网络信号,就是中小微究竟在供应链中处于什么位置,这样一种状态反映了贸易的真实性和组织间的关系问题。第二个业务信号,就是业务的组成状态和业务的配置状态,因为反映了微观的竞争力,当然还有一个就是交易信号,对外业务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反映了经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问题。当然还有管理信号,就是内部管理的手段,我为什么讲这个,不同的信号就反映了不同的数据要求,不同的信息化要求也要求不同的科技来赋能。当然还有信息信号,比如说信息获取、处理和分享的问题,比如刚才谈到监管科技的问题,但是我想谈一个问题,其实我们的监管科技是有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对物的监管,比如说交易的资产、数据的安全,此外,在供应链情景下,一旦供应链走向了行业层面和整个平台层面,必然会涉及到信息治理问题,我想这是将来我们的监管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当我们大的产业供应链平台出现之后,整个平台的信息治理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信息信号的问题,当然还有声誉信号,这几个信号的把握才能让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得到体现,如果这六个信号做到了,我们供应链金融还会有更大的发展。这次我去参加全球供应链金融论坛的时候其实我也在讲这个问题,后来发现国外欧美在做供应链金融的时候也出现这个状态,什么状态,就是我们今天很多做供应链金融,脑子里面全是想的保理、反保,所以我曾经跟一个企业讲,我说你们的脑海里面天天想这种业务,你们觉不觉得你自己很LOW,为什么?其实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当我们真的把这六个信号,金融科技把它夯实了,我们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空间非常大,大在哪?这是我最近正在写的第三本书里面讲的模型,实际上当我们用大的场景来看的时候,我们今天供应链金融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说从最开始的寻源,寻完源以后跟他签各种框架和协议,签完框架协议以后就有采购行为,采购行为发生以后就会有开票,开票以后就会有核单,核我们的资产,最后一个就是支付。 我们传统在想供应链金融的时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开票开始,而从开票开始我们传统想的金融产品是什么?我们想的传统金融产品就是保理、反保、福费廷,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即便在这个阶段,我们也有一种新的金融业务,具有金融属性的业务会出现动态折扣,大家知道今年全球最佳供应链金融的标杆企业是飞利浦和西门子,这个飞利浦和西门子不约而同都在讲,他们从最初的保理和反保开始走向了怎么去通过金融科技往动态折扣这个方向不断延伸,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同样,当我们在采购阶段,他会有仓单质押、存货融资,再往前走就有买方保证的订单融资,也就是信用融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只要我们的金融科技夯实了,供应链的场景是非常丰富,所以这是一个我们能不能推进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真正去解决实体经济,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第二个我想要谈的问题就是资产透明性问题,因为大家注意了,资产的透明性管不住,实际上我们的风险无法管住,资产透明性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金融科技的定位,到底赋的什么能,刚才我在讲,这一两年听了半天都没搞清楚赋的什么能,但是我想这又回到了我曾经讲的问题,天平,就是金融科技赋能一定是在对资产端和资金端两端的赋能,资产端的赋能是底层交互客观化,而资金端的赋能债项结构客观化,这里面实际上有几个问题,简单我说一下。底层交互客观化是什么?就是借助于我们金融科技和ICT的技术,能够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管理,因为我们传统金融风险管理都是基于人,是征信,征完信之后用概率论来算我的出险率,然后我的收益能不能覆盖,但是大家注意中国人是最不可靠的,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曾经经营很好的企业,一夜之间全部出问题,所以最不可靠的是人,一定要管到物上面,只有把物物的东西管住了,再用物物推演人物,再推演人人,这个是底层交互客观化方面很重要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债项结构客观化,什么概念?就是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债权债务的关系,这个关系所形成的资金往来,这里面就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电子订单、电子运单、电子提单、电子税票等等与物流交割与应收帐款的动态匹配,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为什么讲我们金融科技的发展任重道远,原因很简单,我们如果连一个电子提单,电子仓单等,最基本的标准都做不到,你谈什么金融科技,所以我想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要解的另外一个扣,在这个扣下面就形成了我们说的这样一个金融科技的一个大的蓝图,就是他一定是业务模式跟技术的一个循环迭代过程,就是他一定是价值牵引的一个技术蓝图,而这个蓝图包括了三个层面,感知层、数据层、流程层,这个我就不细讲,他是有多个不同的融合性技术来服务于完整的产业供应链,所以单一的技术不可能能推动我们的金融发展,比如说区块链,最近这几年一说区块链人人皆谈区块链,但是我想告诉大家,仅仅是区块链解决不了任何资产场景中的问题,它只是一个部分,它不可能解决供应链当中所有的问题,因为区块链解决不了资产问题,它能解决什么?它能解决我们的支付结算和标准化单证的流转管理问题,它能解决,但是资产问题它没法解决,所以我们需要融合性金融科技。所以我经常讲不结合业务场景谈金融科技,不结合业务场景来谈监管科技,其实都没有意义。 第三个问题,稍微花一点点时间讲一个健康性问题。刚才我在听了大家的发言以后,非常有感触,发了一个微信的朋友圈,我谈的最后一句话,如果只谈监管科技,而不谈制度建设和服务,所有的监管科技都是胡说。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我们今天迫切的不仅仅需要监管,我们更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我给大家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世界银行做了一个全球营商环境,其中有一个信贷人权利保护,在2013年我们的指标大概是5分,满分是8分,2015年从8个指标上升到了12个指标,而我们得分是3分,就是总分上升了我们的得分却下降了,为什么?因为这几年我们的制度建设大大的落后,这个制度建设是什么?三个制度建设,第一个我们的法规体系,所以我说需要建立符合供应链金融发展规范的金融环境和金融运作的法规,这个问题不解决光监管能起作用吗?起不了,真的起不了,比如说《中小企业延迟支付法》,我最近这些论坛经常在讲这个问题,因为我最近一年为了写我的一本书,把国外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法规全部研读了一遍,大家知道英国1998年就开始制订《中小企业延迟支付法》,2014年对这个法案做了修正,美国是在法典里面做了规定,因为美国是英美法系,他是判例法,最基础的是法典,包括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有类似法规指令,什么概念?就是大企业不能恶意占压中小企业的帐期,规定帐期三个月,如果超过三个月他们法律规定要支付年化8%加基准利率,这是强行规定的,但是我们有没有这种法规,有没有这种制度性建设,很可惜,到今天我们真的没看见,所以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们怎么能够推动供应链的健康发展,我们怎么能够让我们的金融科技真正发挥作用,所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第二个规范体系,什么叫规范体系?就是需要建立供应链金融运作规范,大家共同遵守的运作规则,比如说我们央行做的应收帐款动产统一登记问题,比如说我们的通用数据保护的问题,这些问题我想这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第三个就是迫切的建立认知体系,就是要建立我们的规则文明和商业文明,这个我觉得很重要。比如说大家知道欧盟在去年做了一个规定,所有的大企业每两年自愿公告一下自己对中小企业的帐期,用社会进行监督,而我们有吗?没有!这是什么?这是商业文明,所以我经常讲,如果没有商业文明我们的金融,包括供应链金融会出现什么?只会出现流氓式的供应链金融,我非常反感的一种供应链金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的大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为了强行做供应链金融,把供应商的帐期拉长,从原来的六个月拉到一年,从一年拉到两年,活活的把人家坑死,然后揣着一张笑脸,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在他身上咬一口,这就是流氓,我觉得这是非常糟糕的状态,所以我们需要制度的健康性,只有这“三性”建设出来了,供应链金融才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谢谢![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银联董事柴洪峰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首先谢谢主持人,也谢谢上一场的主持人肖女士和董教授、郎卓。他们刚才的讨论让我挺受启发,他们讨论的重要观点是客观实际地看信息科技,特别是金融科技,这个观点我也是赞同的。他们讨论当中也谈到一个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会引领下一轮的创新发展,集合创新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特别是刚才董教授的八个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发现科学的规律的基本方法。他引发了一个什么话呢?就是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区别在哪里,科学院的院士注重发现,探索人类没有发现的东西,在人类历史上取得突破并得到认可;工程院院士注重造物,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通过造物推动创新发展,造福于人类。昨天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40年里面实际上我就做了一个工程师,而且就是金融科技领域的工程师。我做了哪几件事呢?一个是1993年顺应外汇体制改革要求设计了外汇交易系统。二是1996年1997年建设银行间的债券系统和银行间的同业拆借系统。一个是服务外汇市场,一个是服务货币市场,这都是金融市场化的基础设施。2000年设计了黄金交易系统,后面又参加了银联的筹备和建设银联的系统。在这些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我们把算盘送进了博物馆,而且在座的各位,我相信大多数人没有用到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的个人纸质支票。因为什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进步,结合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跨越了一个阶段,我们通过造物造福人民、服务社会。 今天我还是用工程师的观念来谈金融科技怎么助力精准扶贫,我汇报分为四个部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经超过了七亿人,有外国的专家说我们已经八亿人了摆脱了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的问题,就要历史性地得到了解决,脱贫攻坚进入最关键的阶段。2015年1月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坚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前我们的扶贫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党的使命。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的福祉,事关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扶贫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我们的脱贫工作成效显著,创造了世界人权发展奇迹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精准发力难、主体对接难等新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切勿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脱贫攻坚涉及众多领域、众多项目,包括社会保障、卫生保障、产业扶贫、教育扶持、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和金融服务等,在扶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冲刺期,农业产业资金回收时间长,金融扶贫要带来新动力,让产业发展由小而弱到大而强。 随着救助资金的加大投入,关爱服务的广泛开展,留守儿童有所减少,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完善,我国农村全面低保制度已经实现了全面翻一番。 后面还是谈谈我们的信息技术,大家都知道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信执行环境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综合推动下,金融科技呈现出移动化、场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催生了刚才郎卓讲的智能风控,智能客服和信贷工厂等金融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了我们金融体系整个的服务效率,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国内外金融行业的一个新的风向标。现在所有的金融业,包括传统的银行业、传统的证券业,都在向科技转型。智能终端也在广泛使用,大家离不开手机了,智能终端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未来的金融服务应该是以数据为根本,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智能化、多元化和场景化的综合金融服务生态,让金融无感觉的服务,你自然过程当中,你做行为的过程当中,他自然就发生了,自然就为您服务了。 随着“互联网+”以及普惠金融的不断推广,围绕提升客户体验这一目标,利用科技手段,促进金融业务的转型和升级,快速提升智能化的服务体现,更好地满足信息化时代客户金融消费需求不断满足我们的满意度、体验度。 后面我还是回归到这些技术的进步能够满足我们的金融服务水平过程当中,我们在精准扶贫和金融科技的创新实践当中,我们做了一些什么,正在探讨的什么。 首先,看我们实现了利用这些技术,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提供助力,借助我们的金融科技,可以精准识别贫困的对象,贫困的程度,致贫的原因,同时根据贫困对象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精准匹配扶贫措施,帮助项目投入资金,并进行持续的跟踪监管,实现扶贫户一户一策,一村一法,最后我们还可以实现脱贫流程的全过程的监控,监管脱贫前、脱贫中、脱贫后等实际的进展情况。 我们这个是已经实施的,这是我们利用智能终端来进行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扶贫金融服务,农村的小微商户和农户都可以用云商店下载金融服务,来打通金融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内蒙是个非常长的一个区域,银联内蒙古分公司提供助农金融服务网点,依靠“云POS”延伸了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三牧的深度,2017年实现交易金额96亿元,为了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融资难、支付不便的问题提供了参考。我们响应中央服务三农的号召,发行了福农卡,成为农村地区广受欢迎的非现金的支付工具。2017年实现跨行交易4.56亿笔、金额112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0%和34.75%。针对农村银行网点少问题,我们联合商业银行实现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在90万个农村网点,通过打工地拿到的卡直接在家乡网点提取现金,2017年全年农民工银行卡的特色业务,实现了跨行交易的笔数378万笔,跨行交易金额74亿元。为了扩大扶贫的范围,拓宽扶贫的覆盖面,推进普惠金融,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扶贫开发当中,并让更多的贫困户受到金融的服务,银联基于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推出了信贷等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向上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向下对接金融的扶贫渠道方,从而提高了我们金融扶贫的服务效率。 随着农村地区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2018年的12月4日,银联在上海举办了手机POS产品发布会,联合大商业银行及华为、小米、三星、OPPO等主流手机厂商,正式启动了银联手机POS产品的首批应用试点。 这个是正在我们推动的利用生物识别来助力远程金融服务,正在构思用画像的技术打破扶贫的信息资源融合的共享壁垒,通过相应的区块链,因为原来要保险,把牛耳朵、牛尾巴割下来到保险公司去定保险,现在把这个信息和区块链进行对接,来进行保证溯源的真实性。还有基于区块链扶贫公益的保险平台,这些都是在构思和设计过程当中的方案。 最后,我们谈谈精准扶贫,金融科技的再思考。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绘就了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做出了具体部署,规划乡村扶贫工作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的社会目标多布局了两年时间,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扶贫工作成效,努力开拓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村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我们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乡村振兴战略集体学习会指出,打好扶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要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我们金融科技的优势,顺势而为,助力打好精准脱贫的攻坚战。 我们要坚持用普惠金融的理念推行金融普惠,应该看到为了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可以从理念更新、制度建设、技术进步和金融的科普教育四个方面进行入手。目前我们现在很多地方发现非法集资受骗的案例,实际上就是金融知识科普不够,这点就是刚才在论坛上他们反复强调这个事情,金融知识科普也需要让大家来一块共同推进。 从金融科技的角度上来讲,我们要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但是要看到刚才论坛反复谈到了,金融科技的发展也面临着技术风险和金融生态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的挑战。经骗子们包装的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数据安全风险、隐私保护风险、交易安全风险和身份认证风险。金融生态的变化也带来了系统性风险,金融风险更加隐蔽性、难以有效的监测、可能损害消费者对于大数据知情权、隐私权、选择权。为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要正视金融科技工作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尽可能把我们的风控用金融科技来做好。 最后,前一段时间银联董事长提出银联围绕三个核心任务,打造“六个能力”。其核心我认为还是创新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金融科技的创新,建立健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在第五个国家扶贫日,10月17号,习主席做出了重要指示强调,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只要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咬定目标加油干,就一定能够如期打赢脱贫攻坚的这场硬仗。让我们共勉,谢谢各位。[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腾讯腾安基金销售公司总经理、腾讯金融科技智库首席理财专家李康宁 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李康宁指出,从市场需求来看,供应链金融在2017年至2018年整体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受到了市场的较大关注,其原因在于中国小微企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传统的政策手段如货币政策改良与金融机构资金仅仅只能向头部企业注入流动性。他指出,目前全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约87万亿,其中20万亿左右是应收账款,而受限于传统金融机构有限的风控手段,仅有3万亿能够通过传统融资方法获取资金。另一方面,从行业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头部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等中成本行业,也存在很大的应付账款证券化需求。 基于以上两点,会上李康宁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了腾讯金融科技能力对供应链金融领域进行赋能的想法与构思,以及由此而搭建的国内首家“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开放平台——微企链平台。 首先,他将整个供应链体系拆分为多个部分,资产端、平台与资金端。资产端是围绕核心企业的多级供应商体系,依赖于核心企业的的确权,通过应收账款的拆分、流转,将核心企业信用在供应链中进行传导。同时,针对现有金融机构与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信托、保理、小贷、基金等)所缺乏的科技能力,建立腾讯金融科技能力所支撑的平台,实现将资产端的小微企业通过平台与资金端进行连接。 其次,李康宁也指出通过这一平台的建设,相较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两大抓手:强信用与强数据。强信用方面,核心企业的业务链条与区块链技术发挥重要作用。借助区块链的应用,结合区块链上信息记载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多节点部署的特性,保证业务链条债权债务关系的拆分、流转信息真实性,实现核心企业的信用通过业务链条传递至小微企业。强数据方面,通过整个行业垂直数据、个人征信数据以及公开数据的整理与建模,可以实现将金融科技能力向小微企业领域进行赋能,帮助金融机构丰富风控手段。 会上,李康宁以吉利集团为例,通过供应商与经销商体系,对强信用与强数据进行了解读。首先,对于吉利的供应商体系(包括加工厂、制造铝生产厂、车外壳加工厂、铝生产厂、矿主、施工队等等),可借助吉利或上汽应付账款的信用,结合人脸识别、发票识别等一系列金融科技能力,突破传统金融机构有限风控手段,完成吉利与其一级供应商的底层贸易背景审核,形成应收账款数字债权凭证。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使得一级供应商将该数字债权凭证向其上游进行拆分、流转,从而实现二级供应商依赖于吉利或上汽的信用,快速获得融资。数字债权凭证的不断拆分、流转,也使得核心企业的信用不断向长尾供应商传递,帮助小微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同时对于吉利的经销商体系,则通过强数据的方式进行整合,将产业链中的各类信息,包括税务发票、ERP系统、物流信息等等与外部数据相结合,形成下游经销商、企业主等大数据风控模型,形成多维度、多元化风控手段。 此外,李康宁就区块链技术也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他提到区块链技术的公钥私钥、分布式数据部署、不可篡改等公认的优势,才使得微企链平台得以实现。同时,相较于市场已有竞品,腾讯通过SAAS化的服务、SDK包的快速系统对接部署节点的方式,真正实现开放平台。此外,通过专属联盟链的部署,保证了各个参与方的数据隔离,严格保护平台的信息安全性与公允性。 李康宁强调,目前微企链平台已与央行进行深入汇报,结合金融科技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各个环节进行赋能。在资产整理环节,结合人脸识别、身份认证、财付通支付、反欺诈模型等方式提升资产审核效率、降低操作风险。同时,微企链平台联合打造ABS云平台,并与监管部门打通,实现监管部门通过系统化的方式去穿透底层的每一笔贸易背景、合同和发票。相较于过去传统券商投行业务繁琐的业务流程、纸质化传输以及人工操作,金融科技使得全业务流程线上化、透明化,使得各参与角色穿透每一笔底层资产,大幅提升操作效率、降低操作风险。 李康宁表示,金融科技的运用帮助监管部门更好监管、提高了效率,使得业务流程更加清晰透明、不可篡改。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积极相应国家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支持的号召;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则直接盘活金融机构对核心企业授信,在保持风险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全线上化的操作,也极大优化用户体验,延伸获客渠道,降低业务成本,增强核心企业粘性。 最后,李康宁引用腾讯内部会议张小龙的一句发言“善良远比聪明更重要”总结发言,用金融科技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产业。[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认为通过新的技术可以提高监管机构辅助决策的能力与建模效力, 实现对非法的金融活动的事先防控,并对跨界的金融产品做关联性分析,包括产品的利率、杠杆、不良率等方面。另外,金融科技本身的能力不 足可能产生的网络安全风险值得关注,应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等方面建立多层次的技术防范措施,进而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如今 ,需要运用很多新的技术创新去平衡、防范可能出现新的风险,以实现金融科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李振华:感谢我们组委会的邀请,也非常感谢各位朋友,今天下午能够和我一起做一些分享和交流,今天题目是叫科技赋能金融监管,说实在的,蚂蚁是从业公司谈监管好像有些错位,但论坛组委会邀请蚂蚁金服过来谈这个话题,也可能与过去蚂蚁在监管科技方面做的一些工作,特别是我们现在面向很多地方政府在提供一些风险管理大脑,来帮助去管理一些金融科技或者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一些风险,这些实践做了一些东西,有一定的关系。 我就结合蚂蚁的发展和我们在通过技术驱动怎么在风险防范这方面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实践,讲一下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我们包括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金融委开会历次强调的是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把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的首位,可想这个事情非常重要,我想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当然一个方面,制度建设是非本身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关于金融监管的制度本身的建立、完善,怎么去增加从业机构本身合规的规范性,另一方面去设定一些金融监管的标准、指标,还有一些管理的办法,从而能够降低各种金融风险,也促进金融科技规范健康的发展,我想这是一个层面。当然我觉得另一个层面也非常重要,其实就是今天的议题,毕竟金融科技的发展是以技术作为驱动的,因为在技术驱动下整个我们外部的发展环境其实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去通过技术创新和新的技术本身的应用来增强金融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甚至是怎么去提高,包括监管技术方面的有效性,我想这个也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因为外部的金融从业者,甚至很多欺诈等等一些官方的技术在迅速提升,所以从监管和防范风险这个角度上,公司层面和监管层面都需要去提高这方面的技术能力和采用新的技术来防范这个风险。 我下午想从技术驱动这个层面来谈一下在风险防范里面几个层面的一些应用。前面我想核心的技术大概从蚂蚁来说,我们集中在五个层面,我们把它叫做BASIC,来打造整个金融科技可控的技术底盘,不详细说了,简单说我们认为未来在金融科技方面、在应用,这些领域内,包括控制风险这个领域内,最主要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和物联网以及云计算这五个方面,这是作为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技术。我想这些核心技术本身它在目前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其实是有非常多的应用,我想作为蚂蚁来说在这个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第一个,我们先从风险这个角度上去做一些分析,再看这些新的技术怎么去应用和防范化解风险,第一个在金融科技这个领域内的风险之一,我想简单说就是近年来大家认为产生非常恶劣影响的伪劣互联网金融,P2P是风险比较集中的领域,目前在P2P这个领域内,或者是ICO这个领域内,我想这个在很多的公司本身他并不是真正的有技术创新,本身也不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可能如果分析本质的话,相当有一部分他只是非法集资换个马甲而已,只是打着互联网或者区块链比较时髦的幌子,这个在最近几年时间确实对整个金融科技行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当然也导致了整个监管方面花了很多的力气,也出台了很多监管的规则。简单说,我想因为在这个领域内,我们很多公司缺乏基本的风险甄别能力和化解能力,所以导致很多企业的成本高,商业模式上无法进行持续的经营,但是这些风险到底如何去防范和化解呢,让那些真正的创新能够让他去推动和发展,让这些伪劣的,并不是真正创新的,可以去有效的识别。另外,监管可以对他进行精确的打击,可以用科技能力去提高和防范这些伪劣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我想可以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来提高辅助决策的能力,去提高建模效力。简单说,我可以运用新的技术在机构的评级方面,我们知道监管机构现在都有对机构本身的评级,在传统的,不管是保险、银行、信托、证券这个领域内监管都会去做出评级,这个可以提供运用大数据和AI的技术是完全可以提供决策依据的,另外也可以去提供一些自动化的撰写监管工作报告的方式,我想这个可以很大程度上去提高监管效力。 第二个层面,可以用新的技术对非法的金融活动做个事先的防控。简单的说运用大数据和AI的技术,可以对一些最新的非法金融活动的特征去做出分析,而且可以来分析相关的资金帐户和托管帐户的关联性分析,这样我想可以建立起来一些非法的,可疑的机构和金融者之间的关系网络,去有效的做识别,事先可以有助于我们地方的金融监管部门去做事先的防控,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层面,用金融产品对违规去做有效的识别,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对跨界的金融产品做关联性分析,包括产品的利率、杠杆、不良率等等,可一进行穿透式计算。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非法的互联网金融,可以打早、打小,让他在萌芽期的时候就可以有效的识别出来,这样可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产生,这是第一个从风险的层面。 第二,目前在金融科技或者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内是逐渐形成的灰黑的产业链,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并产生了很多欺诈的风险,我想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现在在国内黑色产业链,不管从信息的搜集到信息的贩卖、诈骗、实施以及赃款变现,其实已经构成了非常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的产值简单统计也起码有上千亿以上,上千亿的产业链,而且这些产业链我们可以看到每天在我们的周围都会发生这样欺诈的案件,包括电信诈骗的,电信诈骗每年都有几百亿对用户的损失,包括在银行卡的欺诈领域内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欺诈率还是非常高的,我们简单去做了统计,2017年全球银行卡的欺诈率大概在万分之7.15,这个在亚太地区可能会更高一些。我想过去的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或者颁布了一些规定,但是我想可以运用新的技术可以提高防范这些风险,和打击这些欺诈的有效性,简单说,我想可以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包括反欺诈风险和反洗钱风险两个领域去着手,第一个我想可以运用新的技术去做身份的辅助验证,因为有很多欺诈其实很多时候是在KVC方面,身份验证方面失效,这些可以去做实时的风险评估和验证,来识别异常的帐户、异常的交易。 第二个,我想可以运用一些智能风控的一些策略,我们自己把他叫做自动的换档策略,可以根据黑色产业链的活跃程度来去推荐这种相对应的这种风险对抗的方案,如果是程度很大,这样他的对抗方案就更强一点,可以这么做。第二个,我想可以在反洗钱这个领域内,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关系拓展的分析来去识别犯罪团伙,过去这个在中网领域内我们已经协助公安部每年完成有上万的线索提供给公安部门,然后也查处了非常多的可疑分子和犯罪团伙,我想这是完全可以非常有效的应用。 另外,也可以在审理交易这方面,通过大数据和AI的分析来去审理属于赌博的、地下钱庄、传销、欺诈、涉毒、非法集资的异常交易,这个是完全可以识别出来,来去降低反洗钱的风险。 第三,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内风险在于金融科技本身的能力不足可能产生的网络安全风险,简单说,金融科技公司或者是金融公司,现在很多要在线上作业,大部分现在可能就转到移动互联网进行提供服务和进行交易,相应我们就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责任,在移动互联网上防攻击的、防黑客等等这样的安全技术,要有相应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面对网络的挑战,过去大家可以看到,如果能力不足会出现非常大的问题,过去我们看到美国三大征信局的Equifax,他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导致1.4亿人信息泄露,这个很难建立起来对这个行业的信心,这个典型的是能力本身的缺乏,对科技应用本身的不足。 为应对现在网上日趋严重的安全趋势,我想应当从各公司层面,怎么样建立起来多层次的技术防范措施,来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第一个层面是数据安全,必须要具备包括数据隔离、加秘、脱敏的能力,来保证数据安全,因为现在线上提供的服务,他其实本质上就是数字化的过程,数据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另一块是网络安全,要有DDOS防御和漏洞扫描等等相应网络安全的技术,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是物理本身的安全,现在可能包括像MF、MSB等等是非常关注金融科技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所可能产生的技术风险问题,典型的置疑就是是不是也一天你在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突然遭受攻击之后你就断网了,或者你的数据就完全丢失了,是不是会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特别是如果你的连接节点多的情况下,会不会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甚至是可能导致金融交易无法进行,进而使价格大幅的下跌,产生了流动性的风险,流动危机。这个一方面是对很多国际机构并不是完全了解,另一个方面也是需要今天金融科技的公司在物理安全这个领域内要有足够的能力,我想这个能力简单的说是要能够建立起来一地多活的容灾灾备恢复的能力,这样要防止出现危机事件,我们要跟行业内做出探索,可以去防范数据风险,或者是防攻击的风险,一些做法,一些新的技术。 最后一块,我想是因为金融科技公司缺乏自主可控的IT信息系统,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我们都知道过去在整个金融行业里面,大平台的数据库,还有服务器,以及存储都是来自国外的机构,我想这个本身是存在着非常大的隐患,具有很强的技术依赖性。 今天可能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面对业务增长的要求,已经开始从LOE集中式的IT架构向分布式的云计算的架构去过度,当然我觉得现在还有很多金融机构还没有做到这样,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另外,当然现在有很多科技公司在跟越来越多的银行去把分布式的云架构去输出,改变过去LOT架构的形式,我想从目前来说,要保证中国金融科技的自主安全,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长期来说进行分布式的架构,摆脱原有的架构,这是必由的道路。 最后一个是科技本身其实也可能会给金融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个也是今天,包括国际清算银行BIS,还有IMF等等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所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技术本身确实它会改变金融交易的特征和金融交易的形式,但是从目前来看,不管是IMF或者是BIS来说,他们还没有认为他为经营稳定性带来风险有非常确定的证据,但是我想这些是需要全行业去做出研究的,另外防范可能出现的新型风险,我想这是一个非常新的课题需要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做一总结,我想今天的科技创新,我想一方面需要服务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当然需要能够去防范和化解风险,这两个之间要做有效的统一。 最后,也需要把新的技术,我们不仅需要在制度层面去防范化解风险,我们也需要运用很多新的技术创新来去平衡这种创新和风险,也要去防范可能出现新的风险来实现金融科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想在这个层面,不管是从业机构来说还是监管机构来说,可能都需要共同的努力。 谢谢大家! [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华软科技总经理王剑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王剑先生表示大力发展新实体经济,开创企业与社会的多赢生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升级的大势所趋。而新技术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技术受到重视并实现了突破,最新的燃料汽车、机器人,以及ABCD等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新金融则是新实体经济的天然盟友,新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新金融的必要加持,在技术和金融的支持下,新实体经济方能实现良性发展。 华软科技所从事的金融科技业务,正是期望通过技术和金融的融合创新,打造新模式和新业态。近年来,开放银行浪潮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银行利用开放API技术实现与第三方的数据共享,提升客户体验,构建平台生态。开放银行新模式将使整个银行业迎来第三次变革,由实体网点经济到APP经济,再到API经济,实现服务场景化、业务扁平化、参与多元化和能力综合化,银行作为一种服务也将变得无缝融入、无处不在。 华软科技是一家上市公司,也是一家领先的金融科技创新企业,秉承“科技致新,金融至简”的发展理念,携华软集团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十年积累,整合金融与产业两大垂直领域的科技力量,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分布式等新技术,自主研发新一代技术平台,构筑“简云生态”,服务创新型银行,助力高成长企业。 在银行端,华软科技采用分布式技术开发了新一代应用平台,并联合各类开发者构建开放银行的应用市场——“简融市场”,为银行提供金融科技创新所需的各类API、微服务、算法。简融市场,期望打造一个乐高银行的新业态,助力银行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构建即插即用的业务应用,实现开放银行新模式。银行可以从“简融市场“所有上架的产品中挑选所需,并可在云端进行测试和体验。而一旦成功选购,市场上的所有产品都可以做到“一键式”部署,用一杯茶的功夫就可以部署银行应用。华软科技“简融市场“开启全新的应用模式和服务体验,让银行解决方案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开箱即用“,轻松逾越从需求到交付的鸿沟,是银行走向转型开放和生态化发展的得力支撑。 在企业端,华软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产融平台——简链,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无缝链接企业和金融机构,构建随需而扩的区块链应用框架,实现“M+1+N”的供应链金融新模式。即以平台为“1”个中心,连接“M”个资金方,为“N”个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简链也是企业采购、销售等业务流程的管理平台,将金融服务融入企业业务场景,带来可视化、引导式的全新服务体验,切实帮助实体经济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发展难题。 金融科技的发展已进入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创新的新阶段,科技在扩大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效率、创新金融产品、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普惠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已处于世界前列,相信在数字化大潮的加速推进下,我国金融科技创新将更加蓬勃,华软科技也期望参与其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重庆富民银行行长孙中东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大家好,感谢大家在这里听我分享。银行在金融科技风口上该怎么做,怎么才能做的更好?我的题目分两部分,一个是开放银行,一个是我们最近首创的赋能银行的概念。富民银行的大股东是瀚华金控,瀚华金控是最大民营普惠集团之一,它的标语是打造世界普惠金融的中国样本。我们对普惠金融坚守初心,坚定核心,坚持创新。 最近银行业比较热的,就是开放银行概念。开放银行就是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用API,SDK展业,这个概念我说了好几年,目前得到了同业的认可,认为银行应该开放出来。原来不开放是要保护客户的资金,因为在互联网安全下有很多的挑战,所以银行一般不太敢开放。 这个数据显示65%的人认为开放银行是一个机会,而不是一个挑战。开放银行的概念源起中国银行,中国银行在2012年开始提出,2013年投产全球第一个开放银行,源于内部创新。2014年我去了民营银行之后开始做SDK。右边是整个开放银行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银行是第一家。今年建行和工行也推出了开放银行体系,现在开放银行应该是银行业最热的话题。 开放银行主要的概念就是希望把银行服务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连接场景,连接创新模式,把服务能力开放出去。传统银行做存贷汇,新的银行不再说这些概念,而是把用户服务、帐户服务、支付、融资、投资、数据等等都开放出去。开放的概念,比如说听QQ音乐,QQ是腾讯旗下的,其他的不用跟微信打交道,直接利用开放接口就完成了它的功能,所以国家讲的互联网+也是开放平台的概念。 服务实体经济,关键在于触达到实体经济。我们每天看手机APP里边只有金融科技公司的一些产品,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宝,再也看不到银行了。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最主要的主体,在新一轮互联网大潮来的时候是缺位的,缺位的主要原因是它的方向和思路出现了问题。这是我们倡导的希望银行重新做回开放体系,在APP里边看到银行。这个做出来之后,场景端,从餐饮旅游房产电商,供应链等等,其实都可以通过银行直接对接。 开放银行是目前主要的方式,富民银行最近对数字化做了很多的加强,我去了以后,在业界首创数字化银行的标准,这是在业界第一家提出来的,我提出来也是抛砖引玉,我提出的标准是0.1的标准。 那开放以后做什么?开放银行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6年时间了,下一步是什么?开放连接赋能。当然赋能最基础阶段可能是附属金融产品和贷款产品和支付产品,解决融资问题,解决支付的问题。开放银行赋能银行的关系,你必须先开放连接才能赋能。开放银行只是开放金融产品,还是更多的主体,其实赋能银行是开放银行的升级,这都是数字化银行的范畴。 从我整个理论体系和观点来说,赋能银行体系分三部分。第一个是自我赋能,第二个是合作赋能,第三个生态赋能。今天很多的朋友,都提到了ABCD,我们认为I是一个方向,就是互联网,实际上ABCDT对行业触动非常大,上午看到智能客服新的技术,还有目前对微表情的识别,客户在线上真实的还款意愿和真实的还款能力是有很大的差别,金融不会改变,我们怎么在线上识别是他本人,识别他的真正还款意愿和其他信息,我们利用科技手段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区块链信用的传递,云计算等等,实际上会使我们更能够按金融属性的成分来做。 但这只是一个按照技术体系来说的,实际上我给大家看下一张图大家就会更清楚一点。这张图是富国银行的合作图,所有的logo都是对富国银行赋能的公司,有些是科技公司,有些是一些模式公司,就是所有的在它全流程的整个经营过程中,能够对它赋能的外部机构。实际上我觉得任何一家银行,包括我们小银行都需要金融科技公司赋能。今天上午很多金融科技,包括他们自己也做一些类银行的业务或者通道,或者是有些像基于模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这些公司,作为银行我们希望接受他们的赋能。 合作赋能我们做什么呢?通过这段时间在经营过程中直接的实践,我觉得市场上还是有很多地方银行是可以赋能出去的。比如金融科技,我们可以双向赋能,包括产品赋能,运营赋能等等。我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接触了很多公司,比如做车消费的,他们第一道风控做的很好,但他们的人才和团队做得不好,我们对车是非常了解的,不但可以通过金融产品赋能,还可以对它的一道风控,经营方案以及运营能力全部赋能,帮助他成长,这样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真正的助创怎么助,就是拿最先进的经验给到客户。 富民银行做了几方面创新,第一个解决了效率慢的问题,第二个以客户为中心我们也解决了。对于生态赋能,这张图我想了很久,表达的虽然还不是太清楚,实际上在行业逐渐升级,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跨界的时候,我们利用金融的能力使得它整个提升的情况下,我们做合作赋能,那整个生态就会有一个新的打造。当然富民银行是小银行,我们鼓励更多的银行参与进来。 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盛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北京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创始院长陈钟,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法律总监、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副理事长杨帆,百融金服金融科技部副总裁申宇峰,合众e贷CEO陈敏麟,拍拍贷数据科学副总裁陈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对话摘编: 主持尹振涛:谢谢几位领导。 感谢各位嘉宾,也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先做个自我介绍,尹振涛,主持人也介绍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很荣幸作为这场圆桌论坛的主持人,我们这一场圆桌主题论坛是关于智能风控,重塑智能风控加固金融安全,其实也是金融科技很重要的领域。刚才主持人也说了,先给各位嘉宾介绍一下,但是也给主持人一个任务,也请各位嘉宾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几位老师让台下的听众更加了解自己。 王剑:主持人好,大家好,我叫王剑,我是盛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我的背景我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工作了很多年了,大概20多年了,之后在金融科技消费金融的平台工作了一段时间,也是刚刚加入盛银消费金融不久,盛银消费金融公司注册地在沈阳,也是东北地区第一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当然之前在业内声音的并不是很多,我们也期待着我们明年有更多的声音,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贡献给大家,谢谢。 陈钟:陈钟,来自于北京大学,刚才做了主题演讲,我的研究方向之一是面向领域的软件工程,大概在金融领域超过了25年,从1992年书写中国第一个股票、期货、期权的交易系统,到1995年参加人民银行全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到后来2005年开始的征信、移动支付与消费金融等,都是在做跟金融有关的研究。今年我们有一个区块链研究中心建立起来了,现在把区块链和金融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为今后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发展做一些相关的研究推动工作,谢谢。 杨帆:我今天以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名义参会。研究会是1981年成立的。第一任会长是马洪老先生。今天以这个身份跟大家学习、交流。 申宇峰:大家好我来自百融金服的申宇峰,在百融金服负责风控和模型业务相关的工作,百融金服成立2014年3月,目前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金融行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和服务智能科技公司。让金融普惠民众也是我们百融金服建立以来的使命。 陈敏麟:大家好我是合众e贷的陈敏麟,合众e贷是主要做消费金融的网贷公司。目前交易额是80多亿,用户数600多万。通过消费金融技术,我们在2018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我本人一直以来都是在传统银行和小贷公司和网贷进行业务的运作,在网贷以后,这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一下消费金融的风控,所以我是从传统金融到现在的科技金融的整个过程都经历过,谢谢。 陈磊:大家好,我是来自拍拍贷的陈磊,目前负责大数据应用和落地,我个人背景从2006年开始在大数据行业摸爬滚打,致力于让数据价值和科技价值在场景里得到应用,服务了很多的行业和机构。拍拍贷是2007年在上海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创立之初我们把科技作为推动力,我们愿景是服务好普罗大众和普惠金融。去年我们成立了智慧金融研究院,我们在智慧金融和金融科技上都有持续不断的投入,特别在人工智能,在线上信贷领域里边的应用落地,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做进一步的交流,谢谢。 主持人:刚才几位老总都分享了一下自己的个人履历,大家也会发现我们很多老总是从传统金融机构或者具有金融属性步入我们金融科技领域的。还有几位老总是纯做技术的,从技术角度切入。今天我们主题是智能风控,当然大会的主题是金融科技,我觉得第一个问题还是希望各位嘉宾从自身履历角度出发给听众分享一下,对金融科技概念如何理解。虽然我做研究,我之前也有过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拥有科技和金融的相关情况,大家不知道金融科技下一步会怎么走,听听几位嘉宾的看法。 王剑:从我个人理解,其实在当今社会上,金融和科技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两个词,或者两个事物。以前确实就是在传统银行工作的时候,大家觉得金融是金融,科技只是金融里边的一个部门,或者说一个支持的模块。但是从现在,特别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缺少科技的支持是无法做的,科技把原来的金融交易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包括从普惠金融的角度,使得我们更多的客户能够享受到非常便捷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所以这些都是科技的力量,我觉得科技应该说给金融插上了翅膀。 陈钟:简单的说金融就是金融,科技就是科技。金融是要持牌的,科技可能不需要持牌,但是以科技的名义做金融不持牌就违规了。实际上这两点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我们会注意到有一些创新或多或少的模糊了两者之间的概念。但是我想说的在法律成熟完善的发达国家里边去做金融或者金融科技创新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前提,不管是做金融科技,还是做科技金融,都应该认识到的创新是在一定法律环境基础上去做的。 杨帆:很多人,包括领导与专家,都没有弄清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在座很多人也比较模糊。其实非常简单:金融科技,科技在后。科技企业为主体,通过科技手段做金融。科技是法人主体,如果像陈老师讲的,你科技企业用科技手段做金融,做资金池,就要持牌。不要认为我利用科技手段做金融还是科技。而科技金融:金融是主语,科技是修饰语,是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手段帮助金融机构来做金融。它本身不是做科技。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至于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区别是什么呢?金融科技是科技企业利用科技手段做金融。属于更大的范畴。而互联网金融只是金融科技的一个部分,是利用互联网科技手段来做金融。这是两者的差别。经营与监管是根据这个内涵与外延来划分的,谢谢大家。 尹振涛:杨老师给北大的同学上课,也让大家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申宇峰:谈到金融科技我首先谈谈金融,我们经常说的金融关注的要点是几个,首先是标的物和市场环境,再一个是现金流量的管理,还有是交易对手。传统金融,其实我们在关于市场,以及流动性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体系,包括有我们的估值,包括有我们的现金流管理模型,包括有我们的交易策略。那这一轮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层面是在于交易对手,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科技力量赋予我们金融服务更宽广的范围,体现在精准获客精准营销,更需要资金但是很难融资的群体,渗透的普惠金融。 另外一个方面也提升了我们金融服务的效率,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平台,很多公司和APP提供的秒贷服务,我们现在去银行和金融机构融资很快拿到我们所需的资金。第三方面,科技帮助我们金融服务提高了质量,主要体现在风控和贷后管理方面,科技为金融注入了新的血液。 陈敏麟:我从传统银行过来的,原来也做了很多大项目也是几十亿的,也做了零售贷款,我一致认为这是做金融是面对面的,一定要做审核,跟借款人聊天,这样才能判断这个人的借款,这是我以前的观点。我们发现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有很多拉近距离的技术,有互联网和face++把和人的距离缩短,通过APP全国借款人就可以借款,可以做审批,我觉得这是拉近距离科技的成果。 还有一个审核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之类的,是属于审核的科技也陆陆续续出来了,我感觉跟我们以前相比,现在大数据风控的审批能力,感觉比我们以前还要厉害。因为它是通过它很大的流量进来通过他的模型,主要是流量大,通过模型出来的时候,出来的借款更加优质,所以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其实已经完全打破了以前的金融的生态。 陈磊:之前陈老师和杨老师讲的很清楚,金融和科技的关系,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两者的区别。我的观点是科技让金融更加的智能,更加的美好,有更多的可能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熟悉的互联网金融,其实是移动互联网浪潮带来了其蓬勃发展,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的新的科技元素,因为它所服务的客群和以前不一样,流量特质也不一样,包括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也不一样了,比如讲到的秒贷系统,这个就需要我们有新的科技元素放在里边。金融科技不应该是一个新生事物,很早科技在金融里边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像FICO Score可以算金融科技的一种,只不过现在金融科技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大家越来越觉得科技在金融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国有四大行已经和互联网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我们认为一方是金融,一方是科技,我们越来越注重金融和科技的融合。这就使得科技越来越成为一种服务,不简简单单我有了科技我要做金融,更重要的是科技会越来越中立,能够实现科技即服务,谢谢。 尹振涛:谢谢各位老总的分享,那我们下一个问题,我点对点请教一个问题,我先请教杨总,杨总是技术很厉害,一直在金融机构,同时我知道法律也是很厉害的,请教一个最宏观的问题,现在叫现代技术,刚才有人谈到了,像陈总也谈到了技术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现在谈到最多的是ABCD,刚才几位领导在前面发言中也谈到了,我请教一下杨总你认为ABCD金融领域现在是什么样的应用场景,包括你本职工作接触哪些应用,感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杨帆:我们今天谈金融科技,不要局限于ABCD,可以聚焦到场景。金融科技ABCD中的AI人工智能等科技,更重要的是后面场景的整合,我不想讲理论,而是讲实际案例。把数字金融,智能金融与普惠金融结合起来阐述这个问题。我最近接触一家企业,叫农信互联。农信互联做了一个主要的品牌,叫猪联网。现在全国养七亿头猪,在猪联网上就有七、八千万头,将近十分之一。这个平台可以把全国七八千万头猪,及养猪场的的湿度、温度、数量,包括每头猪的具体饲养情况都能够智能化动态监管起来。于是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链的全流程、全方位的产业链。数字金融、普惠金融、智能金融的基本概念与内容,包括功能就全部出来了:从配种,出生、买猪、到防疫,到饲料,健康维护,长成后出售,比养猪场老板更清楚了解自己所饲养的成百上千头猪。这个案例更能清晰说明ABCD与金融的结合。该企业用这个平台开始做猪金融业务。做了两年贷款,坏账率为0。同志们,什么概念,大家都知道,我是搞传统金融的,从基层分行到总行。传统金融、农业金融、农村金融,坏帐率是多少呢?这个平台项目真的非常好,完全改变了三农金融、传统金融的基本概念、模式,甚至包括经济、社会组织方式。ABCD的真正概念,人工智能的真正应用场景,包括未来的发展,将完全改变了我们对智能金融,智能风控的进一步理解,冲击了传统金融的基本模式,包括对数据金融功能性效用,完全改变了。我看到这个项目之后震撼无比,所以我现在大力推荐这个项目,我说完了。 尹振涛:谢谢杨总,杨总分享了一个很接地气的例子,杨老师也是很切潮流和方向的。第二个请教一下陈钟老师,刚才杨老师讲了科技加监管,现在大家关注科技+金融,我们不是+金融是+监管,你对区块链+金融怎么看,是不是我们说的比特币,虚拟币。 陈钟:区块链是从比特币当中分离出来的,有很大的发展,现已发展出以太坊、超级账本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是同源的,目前为止其源头共性是分布式账本这样的机理。它如何能够在信用,在信任,在建立相互陌生人环境中的信任体系等方面,我个人认为都是一种应用场景的实验或者尝试,包括加密数字货币的尝试。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也叫CBDC,也是一种正在探讨的实验。只不过这些跟我们现在传统金融去做的事情大多还没有交集。 当然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与监管体系比较成熟,对不同的“加密数字货币”这个东西到底是证券、是数字资产,还是货币,在监管之前,首先要搞清楚它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结果也不完全是一样的,这个里边有很多差异,所以它是一种实验。这些总体来说只是我们所有区块链应用当中的一个门类,或者一个方面,还有诸如稳定币、通证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实验,也在这个范畴,并完全是我们所说的金融或者监管。 这里我为什么要把监管单独提出来,实际上过去我们很大程度上认为金融科技涵盖监管科技,监管科技是含在金融科技里边的一份分支,这个理解是有偏差的,我个人认为监管科技是独立的一个门类。而且今天我们看到的监管,不仅在金融里边有甚至跨越金融,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比如现在一个企业在现行数字化领域里它的经济活动里边,受到的监管是有很多方面的,环保你要出了问题,你在“信用中国”上了黑名单,经济活动就可能受到限制、招投标有可能被禁止;社会责任、还有保就业、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要求。因此科技如何促进监管,让监管者和被监管对象能够在一个成本进一步降低,社会大环境变好这样的条件下促进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成立的区块链研究中心更加注重区块链技术在政务和监管科技方面的研究,研究在很多服务于企业特别是服务中小微企业当中,我们应该设计出什么样的机制、怎么让它真正地降低成本、提高诚信,发挥区块链在其中的作用。 当然这里有一些是渐进式的,是以现行制度的效率提升为目标;但是也有一些需要变革式的,重新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我们要研究区块链真正能够起作用的地方在哪里。所以我们希望监管科技成为大家都能够关注的一个方面,不仅是金融机构,包括我们政府的各相关机构在整个社会治理制度体系里,把科技用好,而不要说我不懂科技我们远离它,应该是拥抱它,让监管科技和我们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融合起来,应该更好的做到这一点,建立一个更好的营商环境。 尹振涛:谢谢,我们问一下第三个问题,金融牌照这两年发展非常快,市场上有不同的类别也从事相似的业务,这两年发展也能够感觉到,肯定是科技力量对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才有这么好繁荣的市场,请教一下ABCD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应用。 王剑: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做以线上业务为主的。有几家是线下为主的,大部分是线上为主,今天上午的演讲嘉宾都提到了,我觉得有一个说法,基本上面临着三类主要的风险,第一个是欺诈风险,第二信用风险,第三操作风险或者跟科技系统相关的风险。还有一个进一步把它数字化,欺诈风险占70%,信用风险占20%,操作风险占10%这么一个比例,在面对风险里边,我们各种防范风险的手段,实际上都是跟科技密切相关的,我们今天很多演讲嘉宾都讲到了反欺诈的东西,大数据风控,评分卡等等,人工智能做一些,像机器指纹等等都利用科技手段在方方面面防范相应的风险。那我想,消费金融公司也好,或者商业银行也好或者其他机构做这块的业务,最终还是要比谁控制风险能力更强,谁拥有更强的科技手段和其他手段把风险防范好,风险防范好才能走的更远,笑到最后。 尹振涛:谢谢,剩下的三位老总,我问一个类似的问题,三位应该在科技方面研究更深,我请教一下跟我们主题更聚焦的,智能风控,这个词也是我们圆桌主题词,并且在座的各位在这个领域深耕,我们企业深耕这个领域,请教一下三位嘉宾,先从申总,百融金服也是智能风控的专家。 申宇峰:谢谢主持人,我们百融金服在为金融行业机构提供智能风控服务当中积累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ABCD方面我们百融金服目前服务主要集中于ACD,我们未来在B上也会进行探索,这与未来大数据共享的宏观战略息息相关。我们看百融金服在ACD方面怎么提供智能风控服务的。首先在贷前阶段利用百融海量多维数据,这是大数据,对他们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清洗之后我们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模,建模之后有相应的规则,反欺诈和反信用评分生成,并且在团伙欺诈方面充分利用海量数据构建多维关系图谱,在最后当我们产品和评分卡模型产生之后,我们可以使用基于saas平台的风控向金融机构的客户输出我们高效精准,易于使用管理的大数据风控体系,在贷前阶段。 在贷中贷后也可以做一些工作,在贷中存量管理方面充分利用海量多维数据生成的规则进行实时风险监控和预警,还有相应的评分卡也可以在贷中阶段对存量客户风险进行提前的识别。在贷后阶段,除了我们传统的催收评分卡之外,我们还有首席科学家牵头,和我们中科院生学所共同开发了催收机器人,这是AI机器人在催收领域的尝试,机器人对被催收的人员实时情绪和语言内容,我们做出相应的反映,最大程度仿真我们催收人员的真实情景,通过这个上线我们为客户节省了很多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了催收效率。在贷前贷中贷后,ACD我们都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应用场景。 陈敏麟:我们作为一个平台方,毕竟它的数据是没有第三方数据公司那么多,还有就是你智能风控成本很高,一个团队是支撑不了的,所以我们一般做第三方像百融和其他第三方公司联合建模,我们一般会进行合作,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的。 尹振涛:我们这方面也是投入很大,找很多的合作方共同进行。 陈磊:我们对ABCD的认识,其实D是数据,C是云计算就是资源,数据在现在也成为了资产,计算资源,无论分布式还是集中的,都是计算的一种能力。而在这之上,AI更多是方法,怎么样从数据里边通过合理的方式挖掘出有用的信息。聚焦到风控场景,就是怎么样有效识别风险,无论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能够对大环境的风险做出预测。 拍拍贷在这方面的应用,跟申总讲的很类似,贷前贷中贷后的很多应用我就不讲了。我就讲一下数据的复杂性所带来的挑战,现在数据呈现的第一个特征是多模态的,什么是多模态,现在数据形式不局限于之前的结构化的,有声音,有视频有图像等等;同时还有时序的,比如网上购物时的点击、浏览、进购物车和下单的时序;还有第三个特点,互联网时代带来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网络化,以前我们评估一个进件的风险只看这个个体提交的申请情况,以及其他个体相关的信息。而现在在网络化时代,每个人在大的网络里是一个节点,这个节点跟其他很多节点相连,无论设备也好,IP也好,还是说自然人也好,还是说公司也好,把这些关联信息聚合在一起,是能够挖掘特别多的有增益的信息,在这块我们拍拍贷做了很多的尝试,我们开发了一个复杂网络系统,极大提升了反欺诈的效果,同时提高了团案和中介的识别的概率。目前我们跟很多的机构也在进行合作,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防范风险,同时也愿意把科技手段和同业分享共同成长,谢谢。 尹振涛:拍拍贷陈总谈论的时候,智能风控基础不是算法,基础是拥有更多的大数据,包括数据分析能力。陈钟教授的PPT上也说到了,这是新的生产资料,大家可能也在疑问,数字化发展这么快,运用大量的大数据,作为个人,包括我个人,陈总刚才谈到了,你们在网上留存的行为等等这些,可能在座的人都会敏感了,这些信息被机构拿去使用,我们个人的隐私和数据,以前不知道个人信息和数据是值钱的,现在发现这么值钱他们拿这么高的估值,我获得了什么,或者我的信息安全呢。 陈磊:其实我们做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从一开始有一个红线不能侵犯用户隐私,数据获取是合法合规,不能过渡的使用和采集客户的信息。所有场景内自生数据留存必须是授权的,没有授权我们是无法留存和使用的。一方面是机构要有自律,要有严格数据把控的流程和措施,有权限的隔离,敏感数据不能触碰,还有不同的权限分层使用这些信息。第二点是依赖监管科技,我们希望有相应的法规政策结合科技监管,为数据合法的采集和使用做相应的指导规范。 另外集中的社会层面的信用体系建立也有助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以互联网金融来说,服务那60%未被央行征信覆盖到的用户,央行征信无法提供这部分人的信用背书,就需要用户授权使用其他的信息来做授信。令人高兴是有像百行这样的机构来做这方面的工作了,拍拍贷也是首批加入的平台,推动整个信用体系的建设。当整个信用体系建设好了,会让整个金融业务更简单、可靠和安全。 陈敏麟:我们合众e贷所有数据都是脱敏的,每个环节应用的时候都要经过层层的审批,我想提供的是另外一个观点,现在越来越觉得数据有价值了,我觉可能未来时间会产生数据税的事情,现在数据越来越值钱了,估计后面会收税的。跟以前当时去西方,去到南美洲的时候,发现在南美洲的土著,都不知道黄金多少钱,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这是我们发现数据跟黄金一样是很值钱的,我估计后面会收税的。 尹振涛:我们现在是减税的大背景,申总,我们也在运用大量的数据。 申宇峰:说到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保护,百融金服在这方面是暴露在更大的汪洋大海中,因为我们是大数据风控提供商,接触的数据量级会更大一些,所以百融金服从建立之初起对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保护格外重视,我们在数据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施行严格的权限管理之外,刚才陈总也提到了我们数据使用过程中也会不断的完善我们的授权合规链条,同时也对信息采集的合理性以及信息保护的技术层面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努力。经过百融金服不懈的努力,我们获得公安部安全等保三级认证,我们百融金服积极配合监管保护客户的隐私数据。 讲到从全行业角度来看,我认为任何新兴产业从由乱而治过程当中,最后一定是监管和从业机构一同努力构建我们相对规范和有序的市场制度和行业生态,这其中包括大家提到的,一个是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的健全,同时,我们从业者的职业伦理,也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另外,刚才杨老师和陈老师都提到的,就是合理的准入机制,包括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持牌,这个是非常合理的建议。另外,对我们客户本身他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的提升。 另外,对于非法采集,并且使用客户数据的不良机构,我们一定要重拳出击,对他们加以严惩。 尹振涛:我们肯定最近围绕大数据领域有很多方面的事情,主要从金融科技背景下客户隐私的安全。 杨帆:我就把智能风控项目和客户隐私这个题目一起讲。首先讲个人信息保护及安全。国家已经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健全与完善,正在加快出台和推进速度。目前各方面非常希望国家加快推进进程。不仅是金融科技公司,包括消费者群体都想深入了解具体内容。我个人觉得,未来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是不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立法保护更为理想与可操作:个人信息可以分为三级数据:原始数据为最高级保护的一级数据。,所有采集的一级数据,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包括信用征信等等都叫一级数据。一级数据的保护没有争议。问题是,如果你采集别人的一级数据,通过不平等的格式条款,就能够完全合法了吗。只要消费者签字了,法律上就能够都把责任推给消费者个人同意了,就可以任性消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了吗?当然不能!因为消费者如果不签字你就不提供服务。这是不对等的条款,即使签了,如果你违法、超范围消费消费者个人的信息,依然将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第二级数据,应该是购买了你的产品之后,派生出来的数据。这级数据也应该规范使用,才是合法安全的。第三是衍生数据。本级数据,可以是根据一、二级数据再推导出来的数据。很多企业声称,我对三级数据进行脱敏。脱敏以后的数据就安全了。脱敏以后的数据,原则上违法触犯的概率就不大了。但如果通过技术脱敏后的数据,仍然可以反过来经推导、追溯出你的派生数据,还原你的原始数据,那么你仍然将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我主张应该是这样一个的概念。从技术角度,法律角度和监管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公司设计你的产品,如果从这三方面规划未来,有可能站在明媚希望与安全的未来之中。这是我的理解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讲智能金融风险与安全。从两个层次讲,一个是金融科技,一个是监管科技。 智能风控中金融科技又分为两个层级。一是金融科技的风控。从金融的角度观察金融科技的风险。无论是从传统金融风险的层级与方法考察控制金融科技的风险,还是从互金层级去考察,对金融科技风险的控制。这两个不同的层级,都要考虑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金融科技风险的控制,是企业内控推动走向市场,拓展市场的内在动力的需要,是本体的、本质的、本能的需要,是最有效的。第二,是技术与金融监管政策规范的需要。第三,是国家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的需要。后两者是刚性的。每个金融科技企业都应该从这三个规范、两个层级来考虑金融科技风险的控制。 第二讲监管科技。也分两个层级:一是监管机构的监管科技,二是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科技。智能风控应该包括两个层级的金融风险与科技风险。我反复强调金融风险,包括金融科技风险控制,最有效的一定是机构企业自身内控有没有效果,不管事前事中事后,不管什么角度什么方位什么流程,核心是你自己是否有效。企业风险的内控永远是第一位的、是主动最有效的;第二,所有外部监管的风险是刚性的。无论政策与法律的规范,必须是刚性的,必须严格遵守,是被动也是必须适应的。只有在这种原则下设计金融科技风险控制的整体框架,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处理智能风控,或者其它什么风控,都必须遵守这样的原则,谢谢。 尹振涛:陈教授主要是数字安全方面。 陈钟:我还是从监管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看到,我在05年的时候,当时国内业界都在做公司金融的时候,我有一个机会,在东京三菱日联银行合并之后他们的一个成员机构资助成立北大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专门研究消费金融和无担保贷款,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北大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的老师都有参与,最后信用评分模型才是计算机学科的任务。五年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我们国家出台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但我们当时研究报告里边讲到,这个行业里边最重要的是信用数据库的建立,要想用高利率对冲市场风险,首先要做风控,首先要建立模型。而日本这个公司所做的创新,它发明了全球第一个可以用ATM方式一分钟完成贷款的消费贷款机器。而且把借款人分成从来没有信用记录即首次借款,和积累数据之后再次借款的类别分类管理。所以我感觉现在不是说大数据万能,如果你能用7个要素快速判断一个首次借款人你能不能贷给它他、贷多少、利率多少,这才是重要科技手段。在日本不把风控体系做好、不把参数拟合好,是不敢去开展业务的。 可是在我们国家一些创新业务发展初期总是感到某种程度的监管“缺位”。互联网金融的某些业务都曾经过度繁荣,出现问题回过头来再收拾你,这是很大的问题。 举个例子来讲,当年的某宝支付,如果是在美国,相当于美国Paypal创立出来之后,按照美国监管规定,“客户的余额就是你公司的负债”,创始人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工程师,他们是不会违法创业的。但是我们国家在某宝有16亿余额在帐上的时候,它到底是什么,我们监管者一直没有表态,因此在中国出现大量的企业占用客户的资金(包括公交一卡通等),这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直到今天还有“退押金难”的现象。由此可见监管滞后也是一种不公平。所以我们应该回归到正确的方式,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共同来定义监管和创新。 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今天互联网企业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让我想起来百度公司李彦宏师弟一不小心说出“中国人更愿意用自己的隐私换来便利”引起的渲染大波,真是这样吗?其实我觉得我们还是在监管策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天我们看到欧盟发布GDPR(通用数据保护规范)之后,连美国企业也非常震惊,认真评估违规风险和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满足GDPR合规性要求。现在做区块链也是一样,区块链上的记录在后面不能更改,如果出现了错误的东西在后面怎么纠正它?如何执行数据遗忘权?这是很大的风险,所以提醒我们今天认真研究如何运用区块链来维护消费者对数据的控制权,在用户数据所有权有充分保障基础上进行大数据利用、进行人工智能算法的运用,这个应该是我们的监管科技应该回归的本质。 尹振涛:时间原因,我们再请教最后一位嘉宾,请王总给我们分享一下盛银消费在数据安全隐私为客户做了哪些工作。 王剑:我想我从另外一个角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谈谈我的观点,因为数据的安全,个人隐私,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第一,现在大家在线上,通过互联网,不管做信贷还是支付,还是做交易,还是尽量的选择正规的,不管是银行或者是消费公司,或者在座的比较大的科技平台来去做这样的交易。相对来讲,可能对大家的隐私保护,对大家信息安全的保护要更完善一些,因为背后是有人监管,有从业者职业道德,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束缚。如果说在一些乱七八糟的地方去留了一些记录,信息安全是很难得到保障的。 第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约束每个人的行为,现在我觉得用一句话叫做人在做,数据在看,实际上你任何的行为,你想做欺诈、钻空子这些东西,在我们越来越严格的大数据防范体系下,最后都是要被抓出来的,所以不要有这样的侥幸心理。 尹振涛:谢谢王总,谢谢台上的六位嘉宾,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 北京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融资担保协会副会长王建兴,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刘冬文,宜信普惠高级副总裁、宜信普惠融资租赁总经理毛芳竹,麦子金服副总裁李晓忠,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素萍,益科正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璐雯,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导,联储证券董事,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全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主持人李全:大家下午好,为了保持论坛的连续性,首先报告一下,这是第六届,明年还要再上一个台阶,所以我们从四个加到六个了。首先介绍一下今天参会的嘉宾,王建兴是行业老人,中关村担保的副总,中国融资担保协会副会长,我从来没有认为他们是做担保的,我主持了一个报告,就是利用他们的案例。刘冬文是中和农信的总裁,原来在国务院扶贫办任职,早年助力于农村小微金融,或者说他们在整个三农领域,在中国小微金融领域中政策扶持方面是走在前列的,今天他们也开始进行市场化的运作,非常好,很期待他的分享。 毛芳竹毛总,是宜信普惠高级副总裁,同时也是宜信租赁的总经理。宜信这些年以来,在小微金融领域做得比较多,我记得最早的时候,好像十年前,工信部在讨论助力小微金融时,出了一个报告就是讲宜信的实践。我们看李晓忠李总来自于麦子金服,他曾经是来自于平安系做小微金融体系,我们期待从发展和风险管理角度给我们分享。王素萍老师很熟悉了,王老师是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的副秘书长,也是小微金融资深专家,我记得以前最早的时候,小微金融联席会等等,都是我们的嘉宾,在行业内给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经常走到最基层,也有一些行业的报告和我们分享。我们下面看到的是李璐雯,是益科正润投资集团的副总裁,益科正润在消费金融领域,医疗消费,教育消费领域是领跑者,希望他带来精彩的分享。 我们是今天下午会场一里边最后一个圆桌,在圆桌里边,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嘉宾和我们一起互动,我们交流一下金融科技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交流一下金融科技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其实我主持时间还好,我就趁着这个机会说点私活。今天来了以后心情比较舒畅,刚才前面王剑总他们讲的非常保留,时间都不够,我记得在高铁上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吃饭,第二件事用我的手机银行转帐,问题是转帐金额超过5万块钱,我利用手机银行的一个外在的设备,密码试过6次就不行了,还是比较幸运,我试了4次终于试出来了。大概弄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帐转了。 我刚才看他们讲的东西还是感觉非常好的,其实不仅仅是给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给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也带来了很大的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圆桌的主题,我们今天圆桌主题重点就是讨论,如何以数字经济助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我们有一系列的议题,当然这些议题,有的不限于这些议题,台上台下嘉宾我们可以广泛的互动。首先我们就从王素萍老师开始,请您聊一聊,我们现在从G20,提倡的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下,你认为如何践行数字普惠金融来服务于实体经济,谢谢。 王素萍:非常高兴,能够应邀参加这次论坛,李全老师也是我的老师,能够在他主持下参加这次论坛的圆桌对话,特别高兴。刚才的题目我们在会议手册上有,李老师也介绍了,在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大背景下,在数字普惠金融下如何推动发展。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互联网研究院和工信部的一个报告,报告现在基本上进入最终阶段,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评价这样的报告,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想法。 我的一个身份是普惠金融学习者,志愿者和见证者,当然也能起到推动作用的推动者。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关注到最高、最新的原则出现之后,怎么看待当前数字普惠金融,我个人认为这是三个方面的迫切要求。一个是我们现在生产发展客观规律,我们如何适应这样的迫切要求。 再一个,那就是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需要我们选择的数字环境。还有一点,我是老银行了,咱们银行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包括补齐短板的事情,也需要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技术来进行支撑。我们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就牢牢记住隐含就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但是说到这儿我认为,咱们今天一天下来,包括前几年我们开展的活动,包括现在银行业发展的情况,我认为我们中间业务发展还不够,好多中间业务号称百货公司,我们究竟研发了多少,大家更多关注到还是信贷业务,无非是怎么锁定客户,这是我的一个认识。 还有一点就是怎么看待现在我们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就目前的趋势看,科技驱动更加明显,马云的话,不是你愿意的,是客观的,你愿意不愿意科技驱动就是那么明显。还有就是我们的需求引领,需求引领的作用更加突出,还有百货市场不是有什么我们去买什么,而是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是这样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我们风险控制,现在看计算机,科技数字化,现代化,大数据,智能机器不管怎么样,像我紧跟着学,紧跟着学毕竟也是在学,好多东西要适应。怎么办?刚才我上一场我听了我们的专家讲到一个内控机制,今天在座的好多都是科技方面,金融科技的专家,也是这方面的实践者,我认为内控机制建设,无论企对企业机关,还是任何团体都将是永恒的主题,抓不住这一点无法开展。 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个数据资源显得更加重要和很值钱,还有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至关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后面我想分享几个观点,也是个人的观察和思考。一,我们搞普惠金融,或者叫数字金融,绝对不能脱离金融这样的本质,说到底都是价值,金融是什么,金融归纳到我方方面面,银行是干什么的。上午有一个嘉宾讲了一句话,我非常赞成,我们现在搞普惠金融,不就是为上帝来选择好人,什么是好人,好人坏蛋怎么区分,好人就是他有还款意愿,有还款能力,我们要干什么呢,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最大限度的挖掘人们,包括小微企业,包括个人方方面面的诚信意识,没有这个东西,社会不可能发展。 第二点,要把这件事做好,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要搞好普及,普及性的宣传和教育,培训,这些东西你让小学生看懂,否则就是左手握右手。我也在基层工作多年,你搞的东西再好往往是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老百姓看不懂,你给他服务,我们是交易双方,卖的人什么都清楚,买的人什么也不懂,或者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后续社会问题非常严重,不堪设想。 第三点,我也是行业多年的老人,尽管我不是做企业的,我认为我们目前的理论推进和政策推进至关重要。现在再不能滞后了,如果滞后,我们生下娃娃永远放在幼儿园不上小学,也上不成中学,拿着幼儿园教学大纲不断的培训那是不行的,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上午专家也提到了,我们1993年引进孟加拉小额信贷,06年初搞了小额贷款公司全国选了五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试点,08年出台了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文23号文件示范试点管理办法,这个办法一管就是十年,这个事情太慢了,我们企业做任何企业,如果得不到政策和法规的保护,你怎么开展工作,太难了。所以我们迫切的通过这个会议,我们也呼吁政策,抓紧出台。 第四点,也是我最后一个观点,我认为我们现在行业发展,应该说困难还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急流险滩很多,需要怎么样,除了方方面面,我们政策,我们政府,我们行业怎么努力,我们专家从海外归来,或者从业人员怎么做,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我看专家都没有讲,我提提我的想法,要很好发挥我们的行业协会,我们社会组织,非官方研究组织,包括我们综合服务平台它的特点作用。什么作用?行业引领,课题研究,政策推动,普及培训。 最后两句话,我想做什么事不容易,我们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和风貌,谢谢主持人。 李全:谢谢王老师,她非常谦虚,然后大家也听得出来非常有高度。其实她还写了很多东西,在我包里还有一本,我打算今天晚上接着看。谢谢。我们讨论一下,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咱们怎么样平衡创新和风险,我想咱们现在特别强调监管和风险,咱们是不是晓东总先谈一谈怎么样控制风险,因为除了副总裁以外还兼首席风控,给我们谈一谈怎么样控制风险。 李晓忠:谢谢,大家好我叫李晓忠,是麦子金服副总裁,麦子金服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同时也做一些科技金融赋能,已和几家银行开始合作,现在属于备案状态进展顺利。刚才主持人提的问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如何平衡创新与风控,这个要讲会有很多,风控也是我多年的专业,我一直做风控,我想简单的交流一下,不讲这么复杂。 我想讲第一个,我觉得关键是人才,为什么不说技术而是说人才呢,我待会解释。第一个是人才,第二个是方法,方法有两个。什么是人才?大家看杂技平衡木表演,平衡木表演是不是一个人才在表演,这里面杂技其实是一个艺术,平衡创新与风控也是一门艺术,这里边要讲清楚就比较难讲了,我就举这个例子,你看杂技表演,旁观者没有用,表演的好关键是这个表演者,他就是人才。中国有句话“艺高人胆大”,再回到数字金融发展,谁是这个人才,我觉得有两种,一种是监管者,一种是行业从业者。 今天上午有一个嘉宾说,监管与行业从业者是一对卵生兄弟,讲得好,两者对平衡好创新与风控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监管者艺高,从业者艺高吗?要求他们艺高也不现实,何况数字普惠在创新发展阶段都是摸索的阶段,要求艺高是不可能的。但是相比之下,让更有能力更有资历的人来负责监管,让更有能力更有资历的人在行业的管理岗位任职,应该会更好地平衡创新与风控。 那技术上呢怎么办,监管者应该做什么,行业从业者做什么,监管是先松后紧从业者是先紧后松。你刚开始创业阶段,你是不是要上上下下,左边高右边高,起伏比较大,这时候衡量成功与否给你很大的空间,而不是说你不能出一点差错就失败了,对监管者来说,对行业者是先松后紧,就是一个边界要做好创新与风控平衡的话,重要一点就是给一个边界,这个边界多大我们再说,我们刚开始松给一些边界,发展比较好之后,不断的淘汰,技术比较成熟了,平衡比较好了,就应该紧,先松后紧。对行业从业者来说你不能先松后紧应该先紧后松,应该采用互联网的方法先从小的开始做起,做好之后再做另外一块,这是先紧后松。总结一下,第一个是人才,第二个是方法。人才包括监管和从业者。方法是什么,一个是监管先松后紧,从业者先紧后松,这是我主要分享的。谢谢。 李全:谢谢,他比喻的很形象,还真是把风控讲的很情面。如果晓东总从风险角度来讲,包括怎么样防范,我们请李璐雯李总,从发展的角度怎么样做,然后有哪些方面。 李璐雯:谢谢李老师,我叫李璐雯,来自于益科正润投资有限公司。我们公司在前段时间也已经发现了普惠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所以我们在市场上也投资了很多家做普惠金融的公司。刚才晓忠总讲了一个宏观的层面,我非常认同晓忠总的说法。我接着他的说法再从行业的角度说一下。我觉得我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讲,第一个我想讲的是欲望。为什么是欲望?因为普惠金融在真正做的过程当中,作为行业从业者,一定要在欲望上面做一个控制。因为如果你在创新跟风险之间,偏风险一点,普惠金融就很容易把规模做大,但是在规模做大的同时,也会出现规模越做越大,同时也是越做越差的状况。所以我们在发展的时候,在欲望和发展之间要找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因此,创新从最小的MVP单位开始,实验成功以后,再逐步放大到相应的人群当中去,这是一个很好的控制方法。 第二个我要讲的就是抬头望天、脚下看路。为什么这样说,当数字科技成为普惠金融的核心助力以后,实际上在技术层面我们容易越挖越细,比如在风险控制点上,原来可能是100多个,然后我们可能会控制到200多个。然而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于非常细节的关键点的控制,而是来自于我们真的要抬头看看宏观形势。比如说我们看普惠金融最大的风险可能来自于两个宏观指标,失业率和家庭负债率。因此除了自己严格控制细节之外,也要同时要关注宏观的动态,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还是回应一下晓忠总讲的,我们需要得到监管层面的指导。在这个指导之下我们才能更安全更放心的做普惠金融的市场。 因此,从发展角度来说,我觉得稳健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然后小面积试探,成功之后,再大面积的复制,是我们发展的很关键的指导原则。同时,在风险把控上,最重要的是克制我们在规模上的欲望,我就分享这么多,谢谢。 李全:谢谢李总,包括台下的嘉宾,等一会儿我们也可以互动,几位嘉宾刚才谈的这些问题一方面很宏观,另外一方面他们自己的宝贝还不打算告诉我们,怎么样尝试,怎么样消费,怎么样生产,包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哪些好处,我们等一会儿可以交流一下。 下面请王建兴总给我们聊一个问题,数字普惠说了很长时间,也有很多的技术,比如数字身份,物联网,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等一系列的技术,一方面在我们的数字普惠发展过程中对金融的影响,比如前端的营销,贷前审批贷后管理等等,包括整个链条的管理是怎么样做的。为什么问王建兴总这样的问题,我虽然给大家介绍他是中关村科技担保的副总经理,也是融资担保协会的副会长,但是我跟他们打交道过程中,他们涉及的点很多,希望他给我们带来他的分享,谢谢。 王建兴: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下午的圆桌讨论。刚才李老师介绍了,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是专门为科技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专业机构。我们已经为37000余家企业和项目提供了总金额超过2400亿元的担保,其中 70%以上是中小科技企业。 在我们担保的客户里边,很多是首次获得贷款融资的。包括近八百家的上市企业,我看了看,今天来的很多企业都是我们合作的伙伴。近段时间,为落实中央和北京市提出为民营企业纾困赋能的号召,我们推出了中关村科技创新系列融资产品,包括专项融资计划、可转债、 也包括风险缓释凭证,再有就是供应链融资、电子商票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刚才李老师说,数字普惠,金融科技,如数字身份,物联网,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怎么样影响我们的业务。数字普惠、金融科技要为我们的金融业务赋能。担保是一种金融业务,风险控制是我们业务的核心。如何做好风险控制呢,我的理解三要素,就是可知,可控,可承受。 如何做到可知,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信息采集,要尽量了解企业的情况,做到信息对称。在传统手段下,我们可能让企业填表,然后再到企业核实去。现在通过大数据,金融科技,方便了我们信息的采集,我们可以从第三方获取企业信息做到交叉核验。 可控,我们中心要解决的就是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问题。还款意愿有时候很难判断,现在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手段下,我们很多原先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可以实现了。再有就是你的还款能力,这是需要我们进行专业判断。 第三个要素就是可承受,涉及到我们业务集中度,除了我们说的额度的集中度,实际上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客户行业的集中度。这也需要借助金融科技来监控。 所以,普惠金融需要数字普惠、金融科技为金融机构赋能,为我们插上科技的翅膀,谢谢。 李全:谢谢王建兴总,我觉得刚才在我的诱导下,他们前面讲了很多了,终于开始把业务聊出来了,王老师说我刚才讲的都是业务,还讲了政策。我们下面这个问题请两位PK,首先请刘冬文总跟我们聊一聊,他之前在国务院是搞扶贫的,更多的可能是从政策支持引导角度来讲的,后来咱们涉及到支持三农这块,是解决了很多的原来大金融触及不到的东西。比如上周末参加的奔小康论坛,也讨论到涉及到农民农户的问题,很多是传统金融触及不到的。另外一方面,我们毛总他们宜信是另外一个角度讲的,他们又是怎么做的,我们听两位嘉宾聊一聊,先请刘冬文总带来他的分享,谢谢。 刘冬文:谢谢李老师,首先简单的解释一下中和农信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中和农信最初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当时建立的目的就是要为了解决农村贷款难,特别是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而探索的路径。当时我们的服务对象锁定在农村中低收入农户,包括贫困户。我们一直在探索怎么为这类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我们一直在说一个信念,比如我们的论坛,过去叫做小额信贷,后来叫做小微金融、互联网金融,现在叫做数字金融,有各种各样的新名词。对中和农信来讲,我们始终以服务为中心,服务的群体始终在农村,他们有需求的时候,我们就去解决他们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20多年来一直在这些方面努力。中和农信过去是有政府背景的,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成立,后来改制成市场化运营的公司,目前已经是一个完全市场化、商业化运营的公司了。 中和农信在做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很多变革,这个变革中很大的因素就是由于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我们总在思考,如果给村里一个农户提供贷款,怎么评判他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我们把这两个因素判断清楚之后就可以给农户发放贷款。这个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例如过去我们使用孟加拉乡村银行的五户联保贷款模式,也可以,但是后来发现成本太高了,不合适了,于是我们引进了IPC技术现场调查模式,这个也可以解决判断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问题,但是仍需要人去进行面对面的现场调查。现在我们也借助一些数字金融科技,或者说是ICT技术,我们也在做一些改进,使我们的效率得到提升。 从我个人角度来讲,互联网金融讲的再天花乱坠,最后如果不能带来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效果,比如说能不能降低成本,能不能提高效率,能不能提高风控水平,如果这三方面做不到的话,任何科技都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我和我的机构来讲,解决信贷需求难的问题,就是怎么利用科技来开展业务的事情。我们中和农信在这些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有很多改进。比如我们过去给农民发放贷款是用现金放款,钞票的真假使得我们放款给农民,农民不放心,从农民那里收款我们不放心。后来我们运用银行账户,通过银企直联从北京直接把钱打到农民的账户上,这样避免了现金交易。虽然这样的事情对我们来说,看起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在农村做业务来讲这是很大的进步。 还比如说,我们过去做一笔放贷业务,过去是七天,后来提高到三天,效率已经很快了,但现在10分钟就可以解决放款问题。因为只要农民下载我们公司开发的手机APP,就可以在手机上完成所有的交易。我们也是借助一些科技的手段做了很多的事情,从中和农信的现状来看,我们在农村的发展情况还是非常不错的,我们在全国300多个县都有分公司,目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风控准入这方面是靠线上评估体系模型来做风控,客户维护方面是依靠线下队伍来做实地管理,现在效果还不错。我们也跟同行在做一些比较,跟纯线上和纯线下的机构、公司做比较,无论效率、风控还是成本控制,都还是不错的。 最后我想讲一个观点,因为现在很多人说我们是一个数字金融科技公司,这个水平很高,但是我还是那个观点,科技是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在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上,并没有凸显出来。如果风控能力真能够提升,我相信我们的成本是低的。但大家会发现在互联网借钱,在数字金融机构借钱,成本往往是很高的,年化很高,为什么呢?是因为你的坏账率太高。其实这就说明科技对于风险的控制水平还不够,如果有一天,一个数字科技公司告诉我,降低的风险和成本、效率的提升,这三点都达到了,这才是真正数字科技带来的好处。否则的话,现在数字科技带来的不是成本的降低而是成本的上升,这是不好的,谢谢。 李全:首先谢谢刘冬文总,我记得好像十年前他做主题演讲的时候那时候更多说的是普惠,今天依然是普惠,今天带来更多是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在毛总讲之前,我先预告一下,我们等会各位嘉宾准备一下,等会儿从女士嘉宾开始,我们再讨论一下,他们说的有什么问题你们需要怎么解决。我们请毛总给我们带来他的分享,看看我们宜信怎么做的,包括他的团队是怎么做的,谢谢。 毛芳竹:首先感谢组织方给我们这次交流的机会,我来自宜信,很多人对宜信比较熟悉,尤其在金融科技领域。我们宜信公司的愿景是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从事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的金融科技旗舰企业。宜信已经深耕细作了12年,在很多领域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普惠金融领域。旗下品牌宜人贷早在2015年,就已经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了。 说到普惠金融,之前很多嘉宾和教授都说,从事普惠金融是不容易,的确非常不易。政府花费很大精力来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但是还是有很多难点需要去突破。所以,我们宜信一直在普惠金融领域精耕细作,在比较难的领域去突破去挑战,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领域,我带领的团队就在深耕三农。我们获得了商务部颁发的融资租赁牌照,致力于为三农领域缺乏生产性资金的农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相信大家都知道,宜信的优势是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方面,同时也有非常深厚的金融底蕴。我在加入宜信之前,在传统银行服务了近30年。到宜信之后,我们发挥宜信的优势,进入到普惠金融更难服务的三农领域,面向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和种粮大户提供创新的普惠金融服务。 现实当中,他们在经营中经常会遇到融资难题,很小的资金对他们帮助不大,几万块钱的信贷对他们来讲是不够的。他们整个生产活动代表了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适度的规模化。规模化发展相伴而生就是对机械化的旺盛需求,需要购买大量、多种类的农业机械,一般的农机几十万很正常。这个层级的资金额度,通过传统金融机构很难贷到。我们看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代表整个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也看到了农户购买农机的迫切需求,所以在2012年,宜信租赁将“融资租赁”方式引进到这个领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 经过六年多发展,除了新疆和西藏以外,宜信租赁基本已经全部覆盖。服务的机器类型已经涵盖了整个农业生产领域,从耕、种、收、田间管理到烘干储藏和粮食加工,凡是农民需要的机械设备,资金不够的时候,宜信租赁会先买了,然后再租给农户,农户按时交租金,租金付完了农机的所有权就会转移给农户。 在服务过程中,我们的客户位于不同省份区域,其实是非常分散的,中国区域也非常大,那怎么能够解决获客,包括对农户的风险评估?怎么能知道农户能不能赚钱,有没有买农机的能力?我们在几年之前就通过大数据思维,利用数字化技术和金融科技手段,建立了服务模型。 农业领域的数据还是比较丰富和多样的,比如卖农机的补贴、粮食价格等等,国家都有可以披露的数据。不同区域、不同种植类别,它的投入和产出也是有比较确定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就建立了几个模型。一个是种植模型,从南到北,种不同的作物,一亩地能够收入多少,投入成本是多少,承包了多少地,可以赚多少钱。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就能判断农户的经营和收入能力,也能给农户选择租金区间提供建议。 我们主要基于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来经营发展,首先是保障我们的商业模式能够获得持续性的发展,这样才能持续性的帮助更多的农业生产组织和农户发展。其次,我们也非常重视农户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农户的净利润,大头是留着消费或者扩大生产帮助农户挣更多的钱,小头可以支付租金,小头的比例就是49%以下,这样我们才能合作。农机的使用周期还是比较长的,一般的农机设备可以用很多年,我们也会基于农户的盈利能力,在一年到三年之间来匹配农户的租金偿还周期。这就是“种植模型”。 还有一个是“农机作业模型”。我们很多农户种植面积不大,或者在忙完自家的生产收获后,就开着农机去做代工。我们的“农机作业模型”中有不同马力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多种农业机械作业能力的数据,每天能够代工代收多少亩地,每亩成本多少,能赚多少钱,从而去匹配农户的租金周期和金额,保证双方都有钱赚,双方共赢,按照共赢的原则保证整个商业模式和农户的可持续发展。 宜信租赁在做两个模型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实践经验。在农村普惠金融领域,我们跟某些同行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我们不追求零风险,如果追求零风险就没办法做普惠金融了。在服务过程中,排除操作风险和典型的欺诈,肯定会有一些农户偿还不了,这是很现实的。所以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评分模块来完善模型。 另外在做两个模型的过程中,宜信租赁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领域。就是很多种的庄稼不是用来做人类的食物,而是作为养殖牛、猪等的饲料。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新的农业细分领域的迫切的资金需求,就是家庭牧场。在分析和调研了很多区域的多个牧场后,2015年宜信租赁首开奶牛活体租赁业务先河,帮助牧场解决在往规模化、扩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同时,从行业发展看,蒙牛、伊利等大型乳企也希望牧场扩大规模,可以大量、稳定、标准化的供应奶源,而不是小而分散的奶源地。为了鼓励牧场升级改造、扩大规模,乳企也有激励方案,比如每天交三吨奶,奶价就给3.5元,每天交五吨奶的时候就是3.55元。扩大规模、升级改造的困难来源于缺乏资金。牧场地是租的,牛在很多银行不能作为抵押物,机械设备抵押贷款资金有限。农村有个说法,“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所以我们就做了很突破的创新,用奶牛作为租赁物。比如,牧场主购买奶牛的时候找到了卖家,宜信租赁把钱交给卖家把牛买过来,然后再租给牧场主,牧场主按月支付租金。牧场每个月都会有奶款结算,所以他可以拿出每个月收入的一部分来支付租金,租金交完,奶牛的所有权就转移给牧场。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全国服务了300多家家庭牧场,所以我们宜信公司会说,我们还拥有了好几万头牛。 在做奶牛融资租赁业务过程中,我们就充分引入了宜信的金融科技手段,在调研期间和第一笔业务前,我们就搭建出结构性的数字化模型。我们提取了40多个维度的数据,建立了可以说是全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家庭牧场财务数据分析和风控模型。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非常便捷、快速的判断牧场的经营能力,以及可以负担的负债规模。同时,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对标优秀牧场的经营管理咨询服务,通过看数据就能够知道牧场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奶牛的结构是否合理?比如泌乳牛的占比。每头奶牛产奶量高了还是低了?通过这项业务创新,我们助推整个家庭牧场行业的发展,提升了牧场养殖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所以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确实像前面几位嘉宾说的,数字化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准确的识别风险进行预防,尽可能提高决策和服务效率。基于以上大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很高效、便捷的服务好农户。 另外,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领域,宜信公司也进入到智能化种植管理环节,我们和中农集团合资成立了“中农普惠”,一家专注农业种植管理服务的互联网+农业公司。我们解决的其中一个痛点就是,假如你突然有了五百亩地,比如是在四川,那这五百亩地该种什么、怎么种,中农普惠可以很好的帮助你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慧种地APP”,整个种植管理全过程都会获得实时的大数据全程指导,并且通过数据的分析,指导你更好的做种植管理和销售推进,从而能实现更多的盈利。现在我们签约的农户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一千万亩。这个也是我们要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标准化和智能化,做的创新实践。未来中国的农业种植一定是智能的,中国农民苦了几千年,应该有回报,应该有更多人关注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好“种和收”问题了。 李全:我还想问问晓忠总,刚才展望了那么多,说的那么好,在数字消费的过程中,有没有从什么角度上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谢谢。 李晓忠:这是比较难讲的话题,尤其在P2P公司,有资金端,有借款端,讲消费者体验的话,首先是产品,消费者过来是买产品用你产品的,数字产品的设计,各方面一定是好的产品,什么是好的产品,首先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对投资人来讲需要三个月期限,需要一个月期限,需要利润高,都是不一样。但是除了这个还要快,审批方便,除了需求还有体验,你产品还得合规,滥用数据也不行,所以合规性可持续是产品方面的。 另外是风控方面的,风控和消费者体验有什么关系?最好的风控就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最好的保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好的风控是恰当的风控,因为你风控太严格的话,门槛就比较高,很多普惠金融消费者就进不来,得不到服务,那你还怎么谈保护消费者利益呢。太松,管的不好,坏账率很高,成本又很高也不行。 第三点,现在为了做得更好必须加强数字征信的建设,我们搞普惠金融没有这个数据,但是这个数据还要加强建设,没有这个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就无法给他们提供服务,你没有数据,你利用更多的大数据进行处理,消费者就会投诉。另外你进行消费者的教育,预防他们掉入不良企业的陷井,我们总是提醒他们,这个地方不能做,那个地方不能做,就是对公众的教育。 现在是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可以用数字贷后管理,数字售后服务,这个也是要做的。比如现在的客户,以前是人工服务,现在有了24小时机器人服务,就是人工智能数字金融数字技术发展的结合,它可以做到任何时间服务,还可以避免人工的情绪引起来的冲动和投诉,这也是一种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方式。 最后一点,现在才刚开始做得还不是很好,就是推进高效合规的物联网仲裁,网上诉讼解决纠纷的方式,之前投诉时间长,又解决不了,但是如果有网上诉讼,网上仲裁就很方便的,这也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谢谢。 李全:谢谢晓忠总。我把我的时间让给台下的嘉宾,我有两个问题先问一下,每个问题就是一两分钟,大家掌握一下时间。首先问王老师一个问题,你觉得刚才各位嘉宾说的有什么高招概括一下,最后每位嘉宾总结一下数字普惠金融有什么期望,未来有什么发展趋势呢。 王素萍:一两句话,我今天其实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今天这一组非常强势,都是重量级的,我听了之后,缺点没有听出来,但是觉得唯一的就是时间有点不够,我的观点在这儿多少表述一下,创新也罢,创新需要密切结合我国的实体。我这些年来作为志愿者现象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农商行和马背银行等等做了很多的调查,而且还有研究报告,有机会通过研究院分享给大家。 由于时间关系,有几点,我谈一个创新的小故事。2012年当时在内蒙行业协会工作,这个创新无论如何要风险放在第一位,解决风险问题。但是要因地制宜,我当时觉得有一个很了不起的,西资东投,大家知道科尔沁牛业,一分钱逼倒英雄汉,但是当时为了收购资金,找银行几乎没有贷款,在最关键的时候,因为我在央行工作多次到这家企业,深知他们的难处我们推动一个创新,西资东投,我们动用内蒙古东信小额贷款公司,那时候在他的支持下,我们大胆的引用人民银行,所谓叫产业链,应收帐款质押,在这个过程中把刚才我们毛总谈到的,家有万贯带毛不算,牛进入屠宰期之前,这对加工肉业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一个融资的可能就是应收帐款,我们大胆引进解决了他们的问题,现在他们很牛了,银行你再怎么普惠金融,关键适合他们。好的,我就分享这么多。 李璐雯:我回应一下刚才刘总提到的话题,数字科技如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做好风控。其实在风控层面大家在数字科技方面做得比较完善了,我讲一个我们在营销获客方面的想法。我们真的可以跨界学习,在金融圈获客成本还是高的,从几十到一百多,但是在圈外,在很多营销圈里边很多平台获客成本低到你不可想象,获客成本甚至可能是一毛钱,这个就是降低获客成本,提升我们利润很好的方法。 数字科技实际上帮助用户构建了一个新的征信体系,我想在新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征信体系下,普惠金融应该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一方面可以提升普通用户认知到征信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我们确实能够帮助到有刚性需求的用户,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谢谢。 李晓忠:我讲一句话,未来普惠金融在中国还是会越来越好,别看现在这么困难,其实这只是一个过程,谢谢。 毛芳竹:我的感受是,数字普惠金融一定要做到共赢,做到三个有利于。首先,肯定要有利于普惠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一定有利于客户,比如牧场,通过大数据模型,帮忙他改善管理,改善经营指标。最终,还要有利于行业,这个行业既包括数字普惠金融行业,也包括我们服务的客群,种植农户、奶牛牧场主。我们经常会分享优秀牧场的数据标准,并给国家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定期做分享,中国家庭牧场应该是做成什么样是最好的,所以一定是要有利于行业的。 刘冬文:我觉得解决农村农民的金融需求问题依然是我们普惠金融的重中之重,也是最难的一部分。最近这几年快速发展的数字金融、数字工具都可以很好的去解决我们普惠金融问题的一部分,对此我还是很有信心的,谢谢。 王建兴:结合今天的主题,我想说,普惠金融首先要解决两个平衡。第一个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第二是作业与效率的平衡,要真正解决这两个平衡,我们寄希望于数字普惠,谢谢。 李全:大家有没有觉得咱们这个圆桌,每个嘉宾都是一场演讲,是不是,非常精彩,再来一场也是没有问题,最后再次感谢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机会让大家共聚一堂,感谢各位嘉宾,包括台上的6位嘉宾和台下的各位嘉宾,感谢我们的主持人陪伴我们走过了六届,后会有期我们明年再见,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网联清算有限公司风险合规部负责人郎卓,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主持人: 今天提到了很多高科技的手段都是希望他能够为我们的监管赋能,能够更好的让我们的监管为金融来服务,接下来我们也会进入到今天第二个环节,就是精采的圆桌对话,我们各位到场的嘉宾他们将进行一个讨论和碰撞,我来依次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嘉宾,首先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女士来担任我们对话的主持人,肖飒也是工信部信息中心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编写委员会的委员,今天非常有幸她稍候将为我们主持这轮的圆桌对话。 接下来我们还是依次的请上这轮圆桌对话的各位嘉宾,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他们还有: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先生,吴震先生目前也还担任工信部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互联网金融监管支撑专项组的组长,稍后听听您精采的观点。 继续有请的是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教授,黄震教授兼任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北京市互联网金融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以及北京市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的副会长,在国内重要报刊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并有多篇的著作出版,欢迎您的到来。 接下来介绍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先生,董老师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他主持或参与的监管部门以及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多项重点课题,曾经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下面我们还要来有请一位网联清算有限公司风险合规部的负责人郎卓先生,郎卓先生也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美国天普大学英美法硕士。 几位嘉宾将就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技术在监管中怎么发挥作用进行精采的对话,接下来把现场交给肖飒女士来主持,有请。 肖飒:大家好,我是肖飒,很高兴能够到这个论坛来主持这一趴的论坛,这一圆桌要谈的话题是“科技赋能金融监管,技术驱动合规安全”,在座的诸位都是老朋友了,也都是这个行内非常重量级的大咖,我们先从吴总开始做一个自我介绍。 吴震:大家好,我是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吴震,我们单位在2016年初的时候因为一个机缘巧合,当时受国家委托来建设国家金融互联网风险平台,这个平台也于去年10月份获得发改委批复,这是国家唯一批复的一个全国互联网金融监测平台,因此我们也和互联网金融监管技术支撑的结下了不解之缘,截至目前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虽然我们的工程目前还在建过程中,但是一直是有一个系统可以使用的,在过去两三年里我们大概总结了一下,可以在互联网金融的摸底,违规行为发现,监测预警,配合处置,还有一些专项任务中持续发挥作用。经过这两三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技术对于监管还是有一个很好的作用,而且在过去实践中的确证明了技术的效果,当然我们认为这一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更多的地方可以发挥,所以我们也希望在未来技术能够更好的支撑监管,所以我们觉得今天的这个题目也是比较契合的,谢谢大家。 肖飒:我们请黄教授来做一下自我介绍。 黄震:大家下午好,我叫黄震,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对于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以及监管科技的研究,是被动的,是被当事人或者受害人推动的,记得大概是2000年左右,我进财经大学当老师,好多人就来问我非法集资了,这个钱还能不能追回来,于是我开始研究民间金融问题,后来发现民间金融不透明,这个信息怎么样能够更加透明,那就用信息话手段来推动,我就开始走到研究信息技术推动金融变革的路上来,本土的创新不如P2P网贷的更将来的世界,所以我们后来又推动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很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我们的监管没跟上,所以我就在思考,是不是能够用技术化的手段来跟进,来对他进行监测和有关风险的预判、预警等等这些工作,这跟吴震先生的思路就不谋而合,所以他也聘我作为他的专家,这样又研究金融科技、监管科技等等这些,最近我受北京市金融局的委托,以风险控制作为目标来研究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的这种协同耦合工作,今年的年度报告,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年度报告就以这个为主题已经出版,马上在1月8号,我会在北京金融博览会上做一个解读,最近也是被动的推到研究监管科技这个领域,都是一直被当事人推着走的,其实我没有那么多先见之明,很多人说黄老师每次都踩准了,不是我站的高望的远,而是当事人有需要,在推动我干这件事,谢谢大家! 肖飒:有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先生来做一个自我介绍。 董希淼:谢谢!刚才坐在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们非常尊敬的柴洪峰院士也在台下,感觉非常高兴。柴院士是我国金融业唯一的院士,我提议我们把掌声献给柴院士! 我本人没有更多好介绍的,我介绍一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我们是一个新型智库,几年前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上海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人民大学捐了两个亿,其中一个主要的项目就是重阳金融研究院。我们研究院于2013年1月份成立,再过一个月就六年了。在美国宾州大学推出来全球150强智库榜单中,人大重阳连续多年位列其中。上榜的中国智库有7家,一直都有我们。在我国高校智库排名中,近年来我们排名一般是在全国第二或者第三位次。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是其中受邀参加并发言的十位学者代表之一。 关于监管科技,我的核心看法是监管科技怎么应用,可能主要还是理念的问题。对监管部门来说,我觉得要利用更多的用科技手段来加强监管,而不只是用一些行政性的手段。我们看到,刚刚央行官网上发布,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召开关于稳定资本市场的会议,就特别强调减少对资本市场行政性干预。我觉得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减少对金融市场行政干预,借助监管科技加强监管。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理念的问题。金融业往往更关注用金融科技来创新一些产品和服务,在业务层面应用比较多。我认为借助科技手段来降低合规成本,来提高合规水平,这方面空间还非常大。 肖飒:好,既然提到了合规,我们来听一下郎总,您是合规部的负责人,谈一谈网联清算在这块有哪些作为? 郎卓:各位好,我是网联清算有限公司风险合规部负责人郎卓,很高兴见到大家。网联清算有限公司在人民银行指导下,由市场力量共同组建,服务非银行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特许清算组织,同时也是第一家以分布式架构建设的金融基础设施。按照人民银行整体部署,网联与市场各方积极推进“断直连”工作,业务功能上已能支持支付机构原有主流支付业务的正常运行。 截至目前,网联平台日间处理交易突破10亿笔,成员机构包括商业银行400余家和全部持网络支付牌照支付机构115家,已有超过90%的市场业务通过网联处理。网联平台日间处理的资金类交易已大幅度超过 VISA 和 MasterCard 两家国际清算组织日均交易规模的总和(接近 5 亿笔)。 今年“双十一”,0点峰值期间网联平台创下实际交易处理峰值记录,跨机构交易处理最高峰值突破9.2万笔/秒,当日处理跨机构交易超过11.78亿笔。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二”,0点峰值期间网联平台跨机构交易处理最高峰值超过4.7万笔/秒,当日处理跨机构交易超过11.38亿笔。 由于网联平台统一标准清算转接,目前全行业链路平均交易处理耗时已经缩短到300毫秒以内,大大优化了交易处理效率,提升了用户支付体验。 肖飒:我们就进入咱们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其实我记得我跟吴震秘书长认识也还是蛮早的,最早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讨论P2P相关监管工作,后来我们有一些区块链方面的讨论,我们想问一下,咱们监管科技在P2P和区块链这两个领域会有哪些未来,或者说在以往有些成功经验,未来有哪些要拓展的地方,您方便给我们透露一些吗? 吴震:通过这几年在监管科技的实践,我们认为技术手段在监管中能够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实际上在过去有几点,不管是P2P的摸底,包括对于一些高风险平台的识别,实际上我们觉得也经受了实战的检验,我们觉得效果还是可以的。对于互联网的问题,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手段是管理和技术相互配合,所以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我们认为也应该贯彻同样的思路,当然首先技术为管理服务,这本来就是技术支撑的应有之意,同时管理也要为技术发挥作用提供空间,也不能靠技术包打天下,这也是不可能的。我看你们第一个议题是讲到大数据、AI还有区块链在监管中的应用,AI技术目前还实现不了普遍智能,但可以在解决某些局部问题的时候能发挥比较好的作用,比如说我们技术平台中,我们也用了一些AI的技术,但是我很少说这个平台是AI的平台,为什么呢?因为整个系统中我只是部分关键算法采用机器学习技术,但是我们认为我们平台是个大数据的平台,。大数据的平台说白了很多也是基于数据,当然我们本身有很多数据,也能找到很多数据。在我看来,这就和大数据风控一样,如果假定我现在数据都是全的,都是准的,我觉得大数据风控也好,或者是监管科技也好,这个逻辑是成立的,通过大数据进行监管是没问题的。如果数据少,或者是数据不够全,不够准,所以这个大数据系统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原来说的是有多少数据都可以做,数据少的和不准的预测的水平就差一些,如果数据全水平就强一些。换句话说,大数据风控也好,大数据监管也好,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是在现实中发挥的水平还是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所以说管理就要为达到这些条件解除一些障碍。 刚才也说到了区块链,区块链监管,这里面可能包含几层含义,因为区块链是一个技术,它既可以应用于金融领域,也可以用于其他领域,实际上是否需要监管主要看它用做什么用途,比如说它用在金融领域里,可能就要接受相应的监管。另外区块链技术也可以用于监管本身,但对于区块链用于监管本身我一直持观察态度,大家都认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难点之一就是数据造假,但是有了区块链数据也防范不了造假,只能说不好随意修改了,有没有进步呢?肯定是有进步的,但是否完全解决痛点问题呢,也未必。此外区块链在信息共享上可能有作用,有些好处,但是我不认为它是核心的问题,至少不是必需的。 我就简单说这些。 肖飒:我们听的出来,一看就是做技术出身,您的逻辑非常清楚,我们想问一下黄教授,您一直在参与很多立法立规,还有北京地区金融监管相应的实务工作,您觉得在监管科技到底在实践中有没有起到这种作用,请您给我们解答一下。 黄震:谢谢,从民间金融到互联网金融,到今天所谓的金融科技,确实监管都是一个大的问题,它们和正规金融持牌金融机构不一样的地方,监管开始没有介入,后面能不能接上是个大问题,所以这些年来我在一些地方政府兼了一些所谓的顾问或者专家的身份,在神木县我现在还是他们的政府顾问,鄂尔多斯政府,原来我是他们《民间借贷规范暂行办法》的起草人。最主要还是立足于北京,现在我是北京市打击非法集资的专家,是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首席经济学家等等,这些头衔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我一个机会参与实践,从互联网金融在北京开始有一定的基础之后,我们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的霍书记就带着我们研究,能不能用技术化的手段来跟进对于互联网金融P2P平台的监测、风控等等这些工作,后来出现区块链产业热潮的时候,我们又在思考对于区块链怎么来看和怎么样来跟进对它的了解,这都是监管方面的一些需求。 作为一个学者,好处就是我们比监管方更方便接近我们这些从业者和我们的从业机构,所以我从2008年开始,我辞掉了我们学校的党政职务,长时间背双肩包,在企业和地方进行调研,也感谢从业机构和从业者给我说了很多真实的情况,当然也有不真实的情况,也在调研过程中给我提了很多的建议,形成了一些认知,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其实很多底层技术是共性技术,让我知道了,原来不是说只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其实我们很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这就是吴震秘书长为什么能从做信息产业转移到做我们互联网金融的监测,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所以基于这点,能再延伸一下到监管方面,也可以成为监管的共性技术,这就是我后来提出形成的一个理念,叫做技术、市场、监管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思路。 所以我和霍书记以及北京市金融局其他一些同志研究,怎么样运用一体化的技术,尤其是以三个抓手来形成一体化的连接,形成协同,三个抓手。 第一个抓手就是安全,技术的安全,因为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大家都要注重安全,基础设施的安全,网络数据的安全,以及通过数据显示的这些有关背后的一些财产安全,所以这些都是安全技术,既是我们基础设施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应用于金融领域,也是我们监管需要的,应该说像吴震秘书长这个工作证明了是可行的,我也把他介绍到了北京市金融安全产业园里面去入驻了,和北京市有合作了,这是证明可行的。 第二个是风控,企业要做风控,我们的监管他也要关注风险,避免形成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所以北京市金融局就在研判怎么样了解风险的渠道,最初我们用的是舆情监测系统,所以借助舆情监测来发现一些话题里面谈到的问题,所以我们与金信网银合作,做出了一个风险监测的冒烟指数,这个冒烟指数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拿去做,它也不断的在迭代和优化,跟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合作,现在应该是中国特色的监管科技,它是以数据叠加,然后实时在线形成的一个风控监测系统,后来发现还有更好的大数据技术,所以我就介绍了BBG与北京市金融局合作,研发了大数据全息图谱画像来监测风险,这套技术现在也是变成了行业大家都熟悉的,好多人都在讲全息图谱、全息画像这些,对于企业的风控,对于区域的风控我们都能够有一套基于实时在线的数据聚合进行全息画像来进行实时监测和进行进一步的趋势研判。 第三个,我们的抓手是合规,合规科技也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他需要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的,同时也是我们监管直接对接接入的一个接口。怎么样让他们合规呢?我们提出一个接口管理,通过技术的接口,把这个数据实时动态的监管部门,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们发展第三方的合规技术的服务公司来提供被监管方和监管方同时需要的共性技术的支持,现在合规科技在我们这边现在也做了一些有关的尝试,尤其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刚才吴震秘书长说他对这句话不太相信,我们有一个实例,有一个253科技替我们做了北京市的P2P实时监测数据平台,现在运用了两年,当年我们评估的时候认为这套系统基本可以运营,现在还没有对外去发布它的最新进展,各方都在区块链上来,这就有利于把合规的实施和合规各个方面连接起来,这是我们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科技的一些对接三个抓手,然后让我们的监管科技不再是说,不再去做空对空的东西,而是实对实的研究,目前我觉得可以有一些进一步的推动。 肖飒:果然是学者,讲得很深入。董总不要着急,我发现您研究问题很有前瞻性,我们想问一下您怎么看监管科技探索沙盒监管这块的问题,以您的学术功底和实践经验,可不可以给我们做一些观点的分享。 董希淼: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或者说监管沙箱,这个概念及应用是2015年开始从英国流行起来的,现在大家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监管部门应该更多地探索监管沙盒,更好地支持金融创新。但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监管沙盒其实已经非常多了,比如说各种试点就是监管沙盒,只是没有直接叫监管沙盒而已。甚至有的人就提出来,我们现在已经是监管沙滩了,到处都是监管沙盒。我认为监管沙盒作为一种理念,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在一个小范围内,在一定区域内,监管部门允许相关机构就产品和服务创新进行先行先试,成熟了我们推广,不成熟我们就到此为止,创新风险总体会更加可控。借助监管沙盒,在一个特定范围里面,容错机制会更加灵活一点。对金融行业,监管沙盒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从我国金融业的实践看,不少地方、很多领域在应用监管沙盒,但我觉得这样的应用还可以更多一些,沙滩也没关系。 肖飒:所以你是支持市场化的,您觉得沙滩也没关系,大家都可以试一试?! 董希淼:必要的时候,都可以试。最近,关于民营银行有几个话题大家比较关注。我认为对民营银行监管,可以进一步地运用监管沙盒的思维。前一段时间网传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正在征求意见。对互联网贷款的监管,是不是就可以应用监管沙盒的理念,在少数几家特定的银行,比如说以互联网为主要模式的民营银行,就是我们大家平时说的互联网银行,允许他们更进一步探索,而不是对所有的17家民营银行甚至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划一个标准,规定互联网贷款、联合贷款占比不能超出多少。这方面,完全可以运用监管沙盒的理念来进行探索。 这几天大家注意到有一些银行推出了智能存款。所谓的智能存款,其实是定期存款收益权转让和定期存款质押而形成的产品,收益比一些理财产品还高。现在宝宝类产品7天年化收益率普遍跌到2.5%以下,所谓的智能存款年化收益率有一些能达到4%以上,很受关注,老百姓也欢迎,然后看上去是存款感觉也安全。我认为,对此监管部门也应用监管沙盒的理念,挑一些相对规范的银行,允许他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这其实也是利率市场化的实践。2015年10月24号开始,我国存款利率上限从理论上来说已经放开了,事实上我们还有市场利率自律机制、窗口指导等形式的约束和干预。但利率市场化总归是要实现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允许一些银行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步伐更快一些?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一些监管科技的手段来进行更深的探索,允许部分银行做更多的创新。我唯一担心是智能存款的流动性性风险管理问题,只要把这个问题把握好了,我觉得风险总体是可控的。 简单地总结一下,基于监管沙盒的理念,允许这些正规的金融机构开展更多的创新,或将有利于整个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业的改革和转型。我们要通过这些良性创新,发挥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这样我觉得能够让整个金融市场秩序会更加好,金融业将可以更健康稳健发展。所以监管科技以及监管沙盒的应用,我觉得还有很大的空间。 肖飒:我个人也非常赞同,既然咱们代表银行业界说的话,支付业界怎么看这个问题,你们自身是不是就是一种监管沙箱出来的成果呢? 郎卓:刚才讲的我特别同意,其实不管是沙盒也好还是沙滩也好,如果真的要去区分沙盒还是沙滩我觉得有几个原则,第一个沙盒标准应当是统一的,在这个沙盒里面不管是谁参与要有同样的标准来执行。第二,沙盒本身要有有效的控制机制,我们现在讲的很多试点,试点试起来了,说要停的时候,光想试了,停从哪停,有没有这个开关?就是说我们把沙盒建起来了,里面已经乱成一锅粥了,我要关掉,怎么关的问题。 刚才几位老哥讲的都很到位,我们网联在支付一线跟机构、银行合作比较多,我来讲一个例子: 大家知道这两年国家正在进行税制改革,税制改革不仅仅是税收政策上的调整,很大一块还有涉及到缴税便利化,个税申报这个场景,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是个人跟税务机关发生直接的关系,没有支付机构能参与的角色,因为支付机构大家觉得它本身是商业化的组织,而税收是国家行为。但是这两天新闻也报出来了,大家也看到在山东在河南一些地方试点,个人通过微信扫码就可以缴税了,这是怎么做的?其实这就是很典型的监管沙盒,网联也在其中参与,网联通过前端的支付机构系统和国库系统联系起来,客户通过支付机构缴纳的这笔税款,通过网联平台清算,最后进入到国库系统里面。如果没有统一的网联规则,支付机构单独的去接国库系统,我相信这不可能,因为它是国家系统,这中间确实需要一个妥善的平台和手段去进行规制。另外如果出现了风险,出现了问题,银行跟支付机构单独的进行连接,出现了问题我觉得这事性质是不是挺严重的,那可是税款损失,是国家财政损失。而有一套统一的清算平台,来作为监管沙盒的运行者,出现问题能通过平台的风险缓释手段,去把相应的差错问题补偿回来,平台来为这些支付机构提供征信,其实就是有效试点的一个范围,所以我想说,不管是盒也好还是箱也好还是沙滩也好,最后其实核心的这两点,一个我们要有统一的标准,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能够有效的控制。 肖飒:讲的非常好,因为我们是校友,感谢母校培养了这么优秀的人才。 我们还想再聊一个话题,既然我们现在都在用新的技术,刚才看到我们之前也在谈说像区块链这样一个技术他在全球的应用,新的技术会不会带来新的挑战,如果出现新的挑战,我们怎么样来应对,我们还是想请吴总来讲一下如何应对新技术发展催生的金融安全方面的需求。 吴震:互联网本身就是新技术比较活跃的领域,实际上对于挑战来说,遇到挑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觉得这块倒是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说,但是我们也感觉到不管是哪一类问题一定都会有相关的解决方案,都会有一定的技术解决方案,技术解决方案只不过不一定是完全完备的,因为这个问题可能由于没有具体的对标物,我就不好多说了,但是可以就刚才说到的问题我想可以补充两句。 关于数据安全的问题,实际上数据安全的问题可能对企业来说,数据安全大部分都是指的企业数据的泄露,泄露不管是外部攻击泄露或者是内部泄露,此外,对于社会而言,大家看数据安全还涉及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像监管数据的安全,应该由哪些人掌握或了解,在实施监管科技时应该需要考虑,这是第一个我补充的一点。 第二点是监管沙盒,监管沙盒也挺多的,但是我自己感觉到监管沙盒在技术上倒没什么,那为什么难以真正落地呢,首先监管沙盒我针对的对象是什么,我是针对于黑色的对象还是灰色的对象,还是白色的对象,黑色的对象与现有政策不符,应该不能作为沙盒对象,另外一种是灰色的,是否可以作为对象也不是很明确,白色的对象似乎不需要沙盒,如果是白色对象无非就是一个试点而已,比方某一个制度的调整,某一个标准的调整,要是全部推开发一个政策就行了,如果不是全部推开就是一个试点而已,我觉得还不能叫沙盒。所以说首先你就不好确定沙盒的对象是什么,。第二个很重要的一点,现在沙盒并不是没有方法,而是缺乏依据,你对这个对象进行沙盒监管,到底法律政策依据是什么?哪一级的部门可以实施?,所以说如果是正式的监管沙盒,我觉得还是需要政策上的一些支持。 肖飒:接着这个问题,我们问一下黄教授,既然有些政策障碍,您觉得监管沙盒的对象到底是谁,我们怎么从制度上做一些什么样的创新和突破呢? 黄震:其实中国确实就像刚才好几位谈到的,监管沙盒和中国的试点非常相似,中国的试点更强调是由我们的政策监管方发起,而不是由技术创新方他们来提起。 第二个,以前的试点是更全面,各种途径都尝试,而我们的监管沙盒现在主要是来应对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等,这是一些创新带来的一个监管路径。 第三个,我们的试点可以说主要还是一些政策方面的积累和目标,监管沙盒它主要是以风控作为主要的目标,我们试点最终后面是要出政策的,而监管沙盒不一定是以出政策为目标,当前中国的监管沙盒可能想解决的是现在没有纳入监管的这些机构来进这个里面,逐渐找到合法性,然后形成政策来监管,这是我们中国很多人的愿望。刚才董老师讲到,说让银行他们监管沙盒主要来监测他的风险,这个跟希望还比较接近,这是我们讲的监管沙盒和西方讲的不一样,董老师讲的监管沙盒和我们现在做互联网金融、P2P他们还不一样,所以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理解。 我觉得监管沙盒更大的价值还是在中国的语境下,找到了一些没有被监管的人找到一个路径,如果说已经是被监管的,那不用监管沙盒了,就直接报批,允许他们设就行了,所以怎么样让过去这些野孩子能够抱回家里,把它养好,这是最大的挑战,这才是要监管沙盒这种方式做一个过度,还有更多的方式来做一个配套,这些年我的主要学术研究就是围绕这个展开的,总的还是抱回家,让他们能够变成听话的好孩子。 首先是我们必须要强调底线,底线监管是我们现有的法律不能挑战、不能突破,所以我们叫硬法托底,这个现象就是我们法律已经规定的,就像飒姐昨天的一篇文章,赚大钱的行为都在刑法里面明确规定了,这些人还是在挑战,我们法律这一点一定要坚守底线,任何创业者、创新者都应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个基础上我倡导软法先行,这也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在硬法托底的情况下,我们探索一些可以跟你谈判的空间,可以让你有试点,可以让你能够行业自律等等这些方式逐渐找到一些规范,一些约束的机制,我们中国已经形成了很多的软法,我觉得这些可以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第三,要进行柔性监管,柔性监管是刚性监管的补充,不是说要柔性监管就不要刚性监管,现在很多监管者跟我说黄震你瞎扯淡,我们刚性监管都玩不好你还柔性监管,正是因为刚性监管玩不好的地方所以才要柔性监管来补充,所以你可以约谈这些就是柔性监管,不能动不动就是罚款,动不动就是处罚,刚性监管有时候被老百姓说的一刀切,或者说运动式执法,反而就被诟病了,是以柔性监管,我先宣誓一些信息,提示一些倡导,然后个别的还指导一下等等,都是可以用的,我看比我们金融监管部门还要严的部门也在用柔性监管,比如说公安这个词就是跟公安学来的,所以并不是说我们监管方就不能有一点温柔,可以温柔一点。 第四,要动态合规,现在合规不是一种结果,不是一种临时公关措施,而是一种持续地、动态地不断优化的过程,我们监管方对于监管也要动态地调整,只不过说在动态合规的过程中,我们动态合规更强调被监管方和监管方的互动性,不仅仅是说你这个不断的变化,而是相互互动,监管方要了解、尊重和协调被监管方的一些诉求利益,而不能完全无视,尤其不尊重市场规律,这个合规是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基础,其次我们被监管方可以先梳理出企业内规,然后奉献给监管方,上升成为外规和上规,这样上下内外交互过程中形成动态合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在监管方和被监管方的良性互动中来找到解决办法。 这是我的一个思路。 肖飒:讲的非常好,我个人觉得也受益非常多,我记得自己的金融硕士毕业论文就是互动式监管,也真是很感慨,在我们圈子里确实有这样很多的今天看他起高楼,明天看他掉悬崖的事情。咱们再听听董总的意见,我知道您是银行出身,我记得有一次特别有意思的是,我有一次到某个省的银行协会去讲课,那些银行的人指着我的鼻子说,你们这些搞P2P的,把我们水都搞浑了,在你们银行人眼里是怎么看金融创新,或者当年的P2P,我还挺好奇的,你今天可以透露一点吗? 董希淼:我觉得金融创新包括很多方面,银行一直在进行很多金融创新,不是非银行机构、非金融机构的创新才是创新,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对象是金融业务,还是要遵守金融规律和监管规则。当下很多所谓的金融创新,我觉得他并不是创新。有一些所谓的P2P网贷平台,跟金融业务并没什么关系,其实就是坑蒙拐骗,金融诈骗。 黄震:那是伪P2P。 董希淼:那些是不是P2P我觉得可以讨论,但是那些真的不是创新。但是这些年我们投资者教育做得非常不够,所以往往容易把那些伪创新当成是所谓的金融创新。问题往往就在这里,而且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什么才是创新?创新是在遵守底线的前提下进行的改良甚至是变革,这个才是创新,否则就不是创新,那是胡来。 对新技术,我认为一方面要积极拥抱,一方面要谨慎对待。上世纪,胡适先生关于治学态度讲了八个字,我觉得讲的很好,这八个字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于新技术,比如金融科技,第一我们积极拥抱。我们要关注技术的变化,要积极去应用。就像网联,就有很多新技术的应用。如果网联没有采取分布式架构,你峰值9万笔每秒是很难处理的,像几大卡组织,VISA、万事达他们据说峰值也就两三万笔每秒。 郎卓:我国移动支付峰值处理笔数和日均处理笔数,已数倍于国际卡组织。有据可查的公开数据显示,VISA每秒最多处理2.4万笔交易量,网联“双11”是9.2万笔每秒。2017年,全球最大卡组织Visa日均处理交易4.05亿笔,MasterCard日均1.79亿笔,美国零售业务支付系统ACH日均0.59亿笔,欧盟支付清算系统EBA日均0.3亿笔,网联单日在10亿笔。 董希淼:如果没有新技术应用,郎总今天也很难安心的坐在这里,所以一定要密切关注新技术变化,金融企业科技型企业都应该更敏锐一些。第二,还要敬畏新技术。对新技术背后的可能风险应更谨慎,不能太自信。我有时候在一些场合听到一些科技公司讲大数据技术,刚才也听到区块链技术的一些应用,说得神乎其神,我觉得没那么神,真的不要太自信。我们经常讲大数据,其实现在大多数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你拥有的这些数据远远谈不上大数据。即便是几大互联网巨头,阿里系掌握更多的是电商数据,腾讯系更多的是社交数据,都是消费者行为数据。金融机构掌握更多的是金融数据,转进、转出以及资产负债等;工商部门有工商登记信息,税务部门有税务信息。我们所谓的“数据烟囱”“信息孤岛”等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你所有掌握的数据都不是大数据,你不要太自信,我们所谓的千人千面的客户画像远远都还没有做到。所以要敬畏这些技术,你要看到它不够完整,不够完善。而且还有更重要一点,我们所谓的这些大数据风控模型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检验。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很多人说次贷非常好,解决了很多金融难题,但经历一个经济周期之后,谁在裸奔谁在裸泳就看得一清二楚了。所以,对新技术及其应用不要太自信。对技术可能带来的显性和隐性的风险,还要给予高度关注,还要持续研究,很多时候我们积极应用新技术,但是结论不要下太多。 肖飒:好,我们请郎总回应一下。 郎卓:我特别同意董总说的,其实说到新技术,柴总在这儿,柴总不仅仅是金融行业的技术泰斗,同时也是我的老领导,所以我不敢在这儿妄谈新技术。 刚才谈到网联是分布式架构的试验田,也是第一个采取分布式架构去做的金融基础设施,其实在选择这块技术的时候我们当时也遇到很多技术难题,网联在最初建设过程当中有各种方案的论证,当时我们曾经考虑过用集中式技术去搭建这套系统,甚至当时也有一些厂商说,我们集中式也能搞定,但其实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当时市场上在高并发领域较为成熟的分布式架构,我说的市场成熟是指在我们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银行业在当时还是主要采用传统的集中式系统架构,当时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大的技术挑战。网联在建设的时候秉承的是一个共建的理念,八家支付机构贡献了20个成熟的技术组件,我们整合在一起,这里面有支付宝,有微信,有京东,有百度,有种种我们认为这个行业里顶尖的互联网公司,他们贡献了很多成熟的东西给我们。我们从2016年8月份开始建,到2017年3月1号我们跑通第一笔业务,再到6月份我们已正式开始切量。 还有一点我很同意,说到信息孤岛的问题,在现在的风控领域,大家经常会讲我这个模型做的如何好,我的准确率如何高,但是说到底,因为我做了十几年风控,我一直在前端支付行业做风控,所有公司风控掌握的信息一定是碎片的,特别是在我们现在整体的环境里,我们那天开会讨论,说目前市场上有价值的信息,刚才好多专家都说到了,比如说手机号和身份证的关联关系,谁掌握?工信部掌握;注册网站和我们的商户之间的绑定关系,网信办掌握;然后我们公民身份信息,出入境信息和他的公民身份信息谁掌握最准的?公安部掌握;还有包括我们很多税务信息是税务部门掌握,工商登记信息,工商部门掌握,如果不能把他们所有的信息汇集到一起对这个客户、这个商户进行画像,你凭什么说你的画像是最正确的,这是当前做风控的人很困惑的一点。我们这个行业里,支付行业里搞信息共享,从2008年开始陆续有相关的风险信息共享联盟在搞,但其实到现在你看全行业能够共享的数据也没有任何一个共享联盟说我这里数据最全,所以我觉得刚才说的这几点,其实就是未来如果真的要做去应对新技术的挑战,你没有足够的样本,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你根本谈不到。当然,同样需要强调的事,当前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数据的权属保护和规范使用都在加强,做风控或者其他应用,数据使用必须是合法合规的,决不能不当侵犯隐私等数据权益。 董希淼:我们其实对网联有很多期待。原来从银行的角度看,客户通过支付宝支付,在银行账户上只是一笔金额,至于是买尿不湿还是买本书我都不知道,在微信上可能也是这样。现在网联来了,我们希望网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我觉得这还需要有一些制度上的安排,比如说强制的信息共享以及数据分享标准等等。网联任重道远,我们非常期待。 吴震:咱们今天在座的嘉宾都是对技术比较了解的,因为您问的这个问题刚才有对新技术的一些看法,有的时候我觉得面对技术也会有两种较为极端的倾向,一种是把技术看的无所不能,比如说AI、区块链,但不了解技术能力都是有边界的,不是说无穷的,例如AI虽然比较擅长解决一些场景,但距离高级智能还差很远。但同时有另外一个方面,有时候技术因为客观原因没有达到预期,又会觉得技术一无是处,所以说需要对技术抱有客观和理性的看法,第一,技术肯定是有用的,第二,技术也是有边界的,比较理性的环境对技术的发展是比较有用的,而不是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 肖飒:现在,每个人只剩下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今天自己的观点,我们还是从吴总开始。 吴震:在金融监管科技中,管理与技术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方能收获最大监管收益。 黄震:我还是重复那个观点,技术市场和监管三方应该同步构建、协同发展。 董希淼:金融科技将助力金融业深刻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掉队。但技术有边界,我们需谨慎。 肖飒:一个都不能少。 郎卓:我只能表个态,我们网联愿意做监管、市场、技术、客户好的试验田,谢谢! 肖飒:好,谢谢,谢谢诸位,我们这一环节正式结束,感谢大家聆听,谢谢! [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 东方邦信融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岚,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叶斌,联储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士松,长安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理事张帆,中企云链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长波,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理事焦新望出席并对话。 以下为对话实录: 焦新望:主持人刚才已经对各位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就不再一一介绍了。围绕这个环节的话题,是以“智”提“质”,促进智慧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我们五位老总,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每位老总先结合自己的企业,就这个主题把自己的观点先做个五分钟的陈述,然后我们后面再来一轮互动。 胡岚:非常感谢刚才前几位嘉宾,讲的非常震撼也非常直率。首先我代表企业向刚才与会嘉宾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 我来自东方邦信融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我司是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专职于普惠金融业务平台,是一家国有连锁小贷集团。公司下设24家邦信小额贷款公司,参股2家小贷公司,服务网络覆盖全国21个省市,是国内投资小贷公司数量最多的小贷公司控股集团。成立6年以来,公司始终定位于“做小微企业的合作伙伴,做小贷行业的企业标杆”,坚持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服务基层民生改善”为发展使命,致力于为小微企业、“三农”客户提供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目前已实现累计投放近500亿,累计服务小微、三农客户近5万户。在公司创办初期,我们在公司经营上也走过一段弯路,过于追求规模的扩张,对业务质量的把控水平不够成熟。后来也是逐渐通过走上一条科技赋能的转型道路,逐步推进全辖小贷公司的“智”与“质”的良性发展。 对于未来,我们也希望在金融科技的运用上多做一些探索,在业务流程、业务模式方面开展一些创新和升级,比如说尝试供应链金融模式、风控方面提升智能化水平等等,让我们公司的普惠金融事业能够做得更深一些、更广一些,真正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今天借此机会也希望和各位与会者以及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在未来能够为中国的普惠金融事业发展多做一点贡献,谢谢大家! 焦新望:刚才你讲的从绝大多数亏损,到后来形成了盈利,是因为什么原因? 胡岚:可以说在我们公司开展小贷事业的初期,由于竞争激烈,经验不足,对行业和市场的认知经过了一个探索阶段,适逢大环境经济下行,信用风险暴露,一度造成不良高企的局面。面对教训,我们痛定思痛,深挖根源,理清思路,重新出发。2015年开始,我们开始在贷款审批、授信执行、财务开支、资金调度等方面全面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搭建线上大数据与线下尽调相结合的全流程风控体系。同时,资源整合,产品升级,在传统的经营贷与消费贷之外,围绕“房”、“车”“农”等场景建立了涵盖五条产品线的“融通易贷”产品体系。此外,我们成立了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以科技能力的增强引导业务发展。我们利用自己的力量开展系统研发、产品研发,真正做到系统建设和产品设置相吻合、相协调,实现了线上数据与线下软信息的有机结合。就这样,通过科技建设赋能业务发展,我们重新上路,逐步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小微贷款业务的发展道路。 焦新望:通过管理的细化和金融科技手段。 胡岚:是的,这几年通过改进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我们小微贷款产品的成熟度、风控水平以及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但是科技进步为金融赋能并不能改变金融本质上的风险属性,不能因为套上某些概念,就可以不按照金融的规矩办事,就可以忽视金融本身的风险属性。所以我们在积极拥抱变革,技术升级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信贷文化建设,始终保持理性,坚守合规底线,绝不急功近利,保证业务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焦新望:有请我们安徽农信的叶总。 叶斌:感谢论坛给这样一个机会,我来自安徽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这是一个政策性的、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担保体系,全国每个省一家,出资人是财政部,财政部的出资要个财政厅,省财政厅作为省级农担机构的出资人。我本人几十年的工作,今年是我参加工作40年,从大学老师到政府公务员,后来在外汇领域、信托领域、基金、证券、投资、担保,这些领域干了25年,现在搞农业和农村金融。农担体系就是服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定位非常清楚,就是这五类。 焦新望:主要是农业主体。 叶斌: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跟大企业无关,服务很困难,我们做了这么多年金融工作,服务很困难,他们没有什么规范的管理,有的甚至法律地位都不清晰,更谈不上银行准入门槛所要求的那些所谓的报表,所谓的流水,所谓的经营状况,但是他们是农村最活跃的改革主体、创新主体、发展主体。2013年习总书记讲了,农村金融还是老大难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在体制机制顶层机构上下功夫,然后才开始了财政部和银保监会,原来的银监会形成的财政与金融协同支农的政策体系,在供给侧建立了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汪洋主席当时是常务副总理,他说,任何政策都有指向性,农担体系就是服务新型农业适度规模经济主体,让它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联合发展,让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对接机制形成。怎么服务它呢?我们安徽农贷就创立了“劝耕贷”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依托了现在我们所讲的金融科技。“劝耕贷”模式主要不是靠抵押,而是靠信用。怎么才能甄别出来呢?我们就靠金融技术,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开发了一个数据管理系统,把银行、政府和担保连到一块去,在一个公共平台上面三家共享,实行全面地、全流程地、全周期地跟踪服务,我们讲叫“三点错位获客”,在乡镇政府为每一户信贷主体建档立卡,将成长性好、信用度高的主体推荐个银行进行技术尽调,我们农担公司再进行综合比对,就是复合尽调,这样三点错位获客。获得贷款了以后,我们是“三点定位跟踪”,我们就像北斗系统一样的给他三点交叉定位,原来银行的贷后管理是一家,难以做到准确,我们现在是三家,所在的乡镇,服务贷款的银行和我们三个点跟踪,形成了这样一个依靠金融科技的力量,推动农村金融的创新。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已经为12000多户,都是生产型、服务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将近55亿的担保贷款,有64家金融机构和我们合作,其中有62家金融机构开办了业务(这是指法人金融机构,不是分支机构,像农业银行就有40多个分支机构和我们合作),平均每户不足50万,真正实现了服务新型经营主体,促进生产发展和信用提升的农村金融改革意图,就是中央顶层设计的东西,在我们基层的实践当中成功落地的现实案例。谢谢大家。 焦新望:叶总讲的非常有高度,从中央的一些部署,他们怎么落实,一直到他们的创新。普惠金融在农村这个环节是最难的,你们做了这么大量的工作,我觉得今天从安徽来参加互联网金融这个活动非常好,很新鲜的案例。 边上张总是联储证券的副总,刚才我问了联储证券和美联储没有关系,他说没有,他是做金融科技的专家,有请张总。 张士松:联储证券既是老的证券公司也是一家年轻的证券公司,按老了算,它2001年就有了,是一个纯国有企业。按年轻了算,2014年我们民营企业聚益科集团把它收购了,在2017年的时候,混改了,我们作为民营企业大股东占股比例已经不超过30%了,所以它是完完全全根据国家政策新设的一个新型的券商。 各位可能对证券公司的业务有所了解,或者可能了解的不是那么深入,在此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证券公司有四大业务板块,一个就是自营,比如说股东投的资本金几十个亿,证券公司自己经营投资,就是自营业务。第二种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类似于各位在银行里买的理财产品。第三块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经纪业务。还有第四块,就是我目前在分管的就是投资银行业务,包括IPO、并购、承销、保荐等等。这几块业务中和今天主题都有深刻的联系。比如经纪业务,这个是一个具有典型的普惠金融的特征业务体系,是真正意义上可以给老百姓提供长期稳定而且风险可控的回报的业务系统。另外一个资产管理业务,这块业务类似于信托的业务,但是这块业务从风险考量和风险管理来说门槛更严格,我们认为中国未来十年是证券公司新财富管理的十年,各位可能从银行买理财的心态会转移到资产管理这里来,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从银行那里买的绝大部分投资产品现在都不是保本的了,所有保本理财都是表内业务,目前年化收益率大部分都无法超过3.5%以上的,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的收益率普遍高于银行理财产品。 最后一块就是投行业务,从业务本质而言,做这块业务的上并不都是唯利是图的,很多时候我们带着国家使命做业务,我从业10几年来,我们大概给这个国家融资超过千亿元,其中有绝大部分都是给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了,我们相信政府及其国有企业未来能够如期履行还款,因此公平体系的建设是对所有参与方最大的公平。 证券公司一定程度上来说相当于银行,在国外是没有所谓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都是银行,证券公司做的不仅仅是to B端的业务,大量的客户是来自于C端的,所以我认为证券公司未来就嫁接普惠金融,嫁接金融科技,一定为这个国家,为所有的老百姓带来长效回报,它具有巨大的能量,谢谢! 焦新望:听起来好像对你放出去的两千多亿你自己心里不踏实,如果终身负责的话压力真的很大。 张士松:证券公司很多业务是中介性质业务,有人说你左手进右手出,一年几百亿的帐进出。这些钱是投资人给我们的,我们有义务帮他们管好,任何一个公司,哪怕是国有企业都无法承担太多对他非公司制以外的职责,任何一家证券公司都有意愿为这个国家做一份应有的贡献,因为这是知识分子构成的业务群体,具有其阶层应有的社会担当。 焦新望:汽车金融是比较专业也比较高端的领域,我们特别想知道一下就是在您的场景里面,用智能化怎么提高你的服务质量。 张帆:谢谢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我先介绍一下,长安汽车金融是一个立足于汽车产业链销售环节,能够提供全国性、全品牌的创新性的汽车金融公司,它的母公司叫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所以我们是纯央企下属的金融机构。2016年兵装集团和重庆市政府重组了我们这家公司,2016年更名之后我们才开始正式接手长安汽车品牌具体的业务。跟大家报告一下,2017年是我们独立的第一个完整的经营年度,2017年我们累计信贷投放近一千个亿。我们投放其实围绕着两类的客户,一个是B端,就是4S店,来卖车的4S店,另外就是C端的客户,C端客户就是传统的车贷,其实我们现在B端客户90%以上4S店都是民营企业,C端客户更是个人消费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长安汽车金融业务一直在做普惠金融,一直在做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于民营经济的一些支持。从这个角度上是可以这么去理解,我们公司也自己在立足于叫产业金融这个定位,也结合了现在大家谈的比较多的,今天的主题,金融科技这些诸多的金融科技的手段,来打造一个我们自己定位的,建设一个领先的汽车金融科技公司这么一个定位。 回到主持人的问题,其实我理解如果回归到我的汽车金融这个场景来看,智慧金融这个慧字,把这个慧字变成普惠的惠,也就是智能加普惠的金融,可能更能够契合,我理解智能可能就是一个手段,普惠才是我的目的,所以在这个理解之上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刚才张总这块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我也是持牌的金融机构,属于银保监强监管下的金融主体,从我以前经历来看,我的创新,从原来的互联网金融,从O2O,从共享经济到现在的金融科技,其实从我一度的经历来看,包括公司的发展来看,持牌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的创新,可能步子会比较慢,因为涉及到很多监管的沟通,也需要得到监管的认可,但是其实今天我跟我的同事一起来的,我们中午的时候一起讨论,开玩笑说就是因为这种监管的要求,合规性要求之下,我们快不起来,导致我们好像虽然错过了很多风口,但是这些风口目前看来都倒下了,也正是因为监管合规具体的强要求之下我们走的更加稳健,所以我觉得金融科技在汽车金融这个领域上应用还有很大的前景,我们也会积极去投身到这方面应用的一些创新,但是我们肯定会是在围绕着合规和满足监管的要求下去做这些创新。 焦新望:谢谢,一个产业金融的从业者讲了两个“HUI”,一个智慧的慧,一个普惠的惠,谢谢!边上是中企云链的刘总,你先介绍一下你们公司。 刘长波:感谢主持人,感谢在座的所有领导。中企云链是2016年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复,由中车牵头,带领着11家中央企业,两家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邮储银行,以及10家地方的国有上市公司共同成立的,准确的定位是金融科技+产业互联网公司,我不是做金融的,在座的四位老总都是做金融的,我不是做金融的,我是做金融科技、互联网、大数据的,成立时,国资委给我们的定位,并不是说让我们来做供应链金融,其实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价值,我更认为它应该是加速产业链上应收应付账款的速度,而不是因为要融资而融资。刚才查处也讲了,有的企业是为了做供应链金融而做金融,在中间放大账期吃息差,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不良性的状态,而中企云链的产生,有巨大的产业背景,我们看中企云链股东背景,整体资产规模就达到了6.2万亿,营业收入就达到了3.6万亿,整个产业规模是非常大的,我们想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基于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免费的帮助央企国企清理他的应付账款,我们看到在11月1号,习总书记牵头开的民营经济工作会中,要求全面清算欠民营企业的债务,解决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中国经济现在处于下滑期,民营企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因为他自身需要融资去发展,更多的是干了活拿不到钱,有了订单不敢干,大多数都是债务问题而引起的,所以我们中企云链的出发点,其实就是以金融科技手段来加速应收应付账款的清欠效率。我们的做法就是利用央企、国企的良好信用,转让给中小企业进行快速的清欠。我们期望核心企业在有账期的情况下,把银行闲置的优质的信用转让给中小企业,去快速的清欠他们账款,中小企业收到核心大企业信用之后,也能快速的将这个信用转让清理出去,把整个链条上的债务全部清理掉,这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一个较良性的生态供应链的状态。今天还有一个主题叫绿色金融,我不太懂绿色金融,但是我懂产业链,如果想良性发展,不是仅仅给它融资,而是加快它的周转效率。我们看到在中车的产业链上,铁总一年应付中车一千亿到两千亿,买高铁复兴号、和谐号,中车买零配件,我们有九万个中小企业供应商,至少有一千亿到两千亿的应付账款,零配件要买钢材铝材各种材料,材料商可能要买矿石煤炭,矿石煤炭80%是铁路运费,是要交回铁总的,我们发现在这个产业链中大量存在产业链上的闭环,由铁总发起,逐步的形成一个闭环债务链条,但是这个闭环里面以前必须要有铁总付出的一千亿到两千亿的现金才能清偿,铁总不付至少有30万家40万家民营企业在这个环节中被拖欠,不得不去找担保,找小额贷款银行,找票贩子去融资,我们看到的融资,层层加压之后至少年化10%到年化20%,但是我们想如果能用铁总他自己闲置的银行信用,或者中车闲置的银行信用,把这个链条快速运转起来,就能快速清欠企业间应付账款。这就是1998年朱镕基总理搞的三角债清理,所以我们觉得金融其实它是服务于实体产业的,最近一直在讲将金融脱虚入实,金融是为了服务实体产业而存在的,所以我们今天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我们撮合了中国大部分的银行加入了我们,提供资金,提供信用给这些大企业,让大企业拿他的信用去清欠他的应付账款,在这个环节中一定有中小企业需要现金,需要资金,需要发工资交水电,这都是需要现金的,这个时候可以随时拿着央企的银行较低利率找到银行贷款,真正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还有一个观点,其实供应链金融一定是降低原有金融的风险,因为是在原有的实体单体的信用基础之下加了他的贸易背景,加了大企业的征信,它比原有的模式在风控上做了提升,在金融科技的手段之下,我们又进一步采用区块链类似的思维和模式,增加多方的征信和可行性,保证每一笔贸易背景可识别以及真实性。 最后,我还要加重强调一点中企云链这种模式在供应链金融市场上好多人在做,但是做起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复制与繁衍,但是我们觉得一定要把持风险,就是信用一定要来源于银行,而不是一个公开市场的资金,它一定要来源于银行对这家大企业的综合风控的考量,这样才能保证这个企业的信用不被滥用、泛用。 焦新望:谢谢刘总,我重申一下,您的企业定位是应用互联网技术来做金融科技的公司,对这个模式你是不是用“云”“ 链”两个字来总结? 刘长波:对,第一,所有的业务在云上的,公开的,用国资委规划局平台化的理念讲,叫全面开放的平台,它不局限于一个产业链,也不仅局限于一个银行资金端,它是一个云上的,完全开放化的一个平台。 第二个,它一定是做链条化的,做产业链的,它不是一个基于无产业链背景的一个做法,它一定是链条上的。 焦新望:也是非常有中国特色,在国企和民企之间,如果有资源错配的情况下,通过您这儿做一些校正,是不是有这个意思在里边? 刘长波:对,把一些闲置的信用资产给盘活起来,这样银行也希望看到。 焦新望:非常好,非常切题,你这个企业的创新模式和我们今天金融科技的话题结合的非常紧密。你在讲的时候我就想,我1998年清理三角债的时候如果有你这种公司,有你这种工具,可能清理三角债可能会快一点。 我发现我们这个领域,名词更新迭代非常快。我们今天讲的是金融科技、绿色金融,刚才我们最新听到的叫云链。最早我记得我们还用过很多词,互联网金融、P2P、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我提一个问题,从互联网金融开始到现在,我们说金融科技也罢,还是普惠金融也罢,未来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方向,趋势会走向哪里。各位把自己的趋势的判断做一些分享。 胡岚:无论是科技金融,还是金融科技,这个概念的定义一直都是争论的热点。我记得大概是2015年我在纽约的时候,遇上那里召开互联网金融大会,人头攒动,规模很大。但是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却变得几乎无人问津,这个现象里面说明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今天我们论坛的主题是两个“智(质)”,智慧的智和质量的质。如何实现这两个“智(质)”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实现业务的良性循环,实现机构的可持续经营,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旨所在。我认为经过了去伪存真,经过了种种的市场乱象,经过了监管的认知和百姓的教育,以及我们从业者的良心发现,我相信未来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应该是良性的。无论是研究科技也好,还是研究金融也好,最终的关注点都是它的本质,任何事情只有实现了良性循环才能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最首要的就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金融不是风控,永远有自己的本职,那么普惠金融的本职就是要向广大的小微客户群体提供可得、可负担的金融服务。尤努斯教授之所以被联合国赋予了奖项,就是因为他改变了贷款的可得性,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可以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贷款这种稀缺资源的可得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人群的负债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负担能力。我今天看到了一个数据,据统计,90后人群当前的平均贷款达到了12万,为了满足一些非必要的需求,这些人群盲目扩大自己的杠杆倍数,却忽视了自身经济、精神两方面的承受能力。针对这一现象,从机构的角度要考虑两点,第一个是风险可控,第二个是经营可持续。作为一个小贷机构,如何在科技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可控、可持续的良性经营,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也在尝试与一些知名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合作,但是模型、数据的“黑箱问题”也对我们造成了很大困扰,使我们不敢保证和评估这个“智”对我们业务的“质”的促进作用究竟有多大。所以我觉得一味的提高科技建设,而忽视对于业务本源的思考,是无法实现长远经营的,只有两个“智(质)”互相平衡、互相协调,才能实现小微金融机构未来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焦新望:不管金融科技、智慧金融还是科技金融、普惠金融都要尊重金融自身的规律。 叶斌:焦老师刚才提这个问题好,我想结合今天的课题结合我工作的实践来谈一下。我也算是听了一天会,谈三点体会。 第一,以“智”提“质”的金融科技方向要接地气,都是搞高大上,都是在云里雾里的绕,那怎么能持续呢?接地气的功夫在于你能把那些没有多少“规矩”的、没有多少“方圆”的,但有成长性、有诚信品质的主体开发出来,并能安全地促进它的发展。现在我们很多的金融机构,特别是互联网的金融机构很难做到这一点,老在投资端当中去开发,平台力量再强,对资产端失去控制能力,想想看,长期以往持续经营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接地气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方向。 第二,要以“智”提“质”的金融科技要用桥段,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千里走单骑的时代了,不是三国时代了,自己单打独头哪有出路?要学会借力,用桥段。我们一个国资控股的P2P平台,拓展业务比较艰难,难以获取优质的资产端客户,我说你跟我们做,我们一起到农村去,他说那怎么行呢,因为我们要求的融资端最高的年化成本是6.42%,他说投资端没人会参与的,我说你跟着我们就有人了,我们发的债年化收益率5%,我们向难些那些理性的、对金融理财不熟悉的,又想获取较高的资产收益的那些诚实的农民去进行游说,结果我们成功了,10分钟不到,我们就为一个镇上19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募集了380万。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放给地下钱庄不敢去做,做股票又不会做,存款的收益率太低,现在有我们这儿有两个国有企业和一个当地的政府做背书,他们感觉到很安全,路演的时候很活跃。 今天听了一天大家都在讲普惠,谁讲到了投资端的普惠呢?都在讲融资端,我这个普惠就是既惠投资端又惠融资端,理性的投资端是我们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开发出来的,不是你去依靠给投资客户好处、小恩小惠拉来的,然后以高的回报率引诱他的,不是这样的。接着我们又做到了投资端和融资端互连,用老百姓身边的钱办老百姓身边的事,用老百姓身边的人管老百姓身边的事,用老百姓身边的方法控制老百姓身边的风险,原来这个融资端客户去赌钱了,我们根本不知道,现在因为有投资端客户买了他的债,就很快跑来告诉我们他去赌钱了,你们要注意他的还款风险,这些东西就是老百姓身边的方法,这是第二点。 另外,我们要做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有一个大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中央2台上面的话,你们在网上可以查到的,讲“银行是和陌生人做生意的,你没有抵押物怎么给你贷款呢?”我们这样冷冰冰的金融,我们能够走远吗?前天才推选了100个改革开放先锋,很惭愧的是金融业一个都没有。中国金融业是什么概念?中国金融业是改革开放催生和繁荣的,居然一个人都没有当选改革开放先锋,说明什么问题?这就是我讲的第三个,就是以“智”提“质”,要撑大格局,要撑大我们自己的格局。现在我们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巴不得把所有的钱一天都赚回来。金融业是需要养育的,我到很多地方去讲,你没有一种养育的心态,没有一种坚守的心态,没有一种未来的努力,你怎么做好当今。 我要把时间留给其他人,这个意思在这儿大家都懂,我就讲这三点,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个方向。 焦新望:您讲了有温度的金融,还可以把你这个角度再提升一下,与精准扶贫有关系的金融。 叶斌:我们现在讲的就是对接精准扶贫,金融服务产业,产业对接精准扶贫,我们是把扶贫户的建档立卡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建档立卡实现“两档共建,两卡联动”,实现服务产业和精准扶贫的有机链接。我也借这个场合请求各位金融科技专家来帮助我们安徽把这条的路子更精准、更流畅地走下去。 张士松:温度按照刘长波总的说法是一种数据形式,看着大家其实都挺想休息的,说点有意思的。我本人其实挺理想主义的,我一直认为所有的证券公司,所有的金融企业首先必须先成为网络公司,网络公司的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战略目标明确,第二极度高效执行,第三组织极度扁平化,这是网络公司的三个基本特点。网络公司再往上走必须是科技企业,如果没有科技驱动,没有创新驱动网络公司很难存活,所以网络公司是所有公司当中死亡率最高的,生存周期最短,至于马云说阿里巴巴要做102年老店,太难了。如果一个科技企业想长期发展,必须想成为一个有社会道德影响、社会责任,为人类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科技企业。反过来说我们证券公司如何未来拥抱科技金融了?首先证券脱离原有的传统道路,他首先要成为一个网络公司,现有的中国证券公司131家,我入行的是70-80家,香港有近3000家证券公司,很多时候中国的证券公司还是牌照经济。牌照经济有个特点,就是资源配置是低效的,所以金融科技对我们证券公司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正向促进。我认为中国传统证券公司正向现代化证券公司转变的两个原因促进这个转变加速了,第一是金融科技,以智能投顾开始。第二个是金融资本深度流动。中国的证券公司想真正的发展,一定走的是科技金融的路子,科技金融有科技的性质在那,我刚才提到了我们四大板块业务,证券公司的业务其实由这四大板块,未来会变成两块业务,第一块叫创意业务,第二个为数据业务,所有的交易行为其实是一种数据交互行为,我们现在国外的FICC,是整个国外的投行,或者证券公司盈利最大的一块,包括我们自己也是。像高盛其实有数千个程序员,真正的创意决策者几十个而已,管理着几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第二块,我们刚才说到创意业务,创意业务是发挥人类天性的东西,你为什么是人,你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刚才叶总说了你得有温度,温度是什么?同情心、熟悉感、同理心诸如此类的人性的天性。第二个是什么呢?就是你有创造性,你始终在做可能有想象力的事,其实中国有个伟人在做特别有想象力的事,就是毛主席。美国有一个人在做特别有想象力的事是伊隆马斯克。结合金融科技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证券公司应先成为网络公司,再成为科技公司,最后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公司,不嫁接科技,现在的证券公司就不会有巨大护城河保护着。 张帆:张院长提及到金融科技未来新趋势新未来的话题,其实好回答也不好回答。因为最近我一直在参加各地的金融高峰论坛,很多的嘉宾也被问到了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看2019年的经济,比如说我一直也想问张总明年股票怎么样,我看到听到很多的大咖们回答的问题都是面对这么复杂多变的环境,很难回答趋势性的问题,结合我现在自己从事的汽车金融这个领域,结合金融科技在汽车金融场景里面的应用,我觉得我可以说几点浅显的认识。第一个就是金融科技会回归金融的本源,从这个角度看,监管会把金融科技看成一个金融属性的,所以刚才刘总说他们公司是金融科技公司,如果你这个定位的话,未来监管肯定会找到你。12月潘副行长也是明确表态,认为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科技有着金融本质的属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要求要强监管,如果在这个意义上,金融科技一定会回归到金融的本质,就我的理解如果在这个本质上来看,围绕着风险控制,用金融科技的手段来解决我们现在金融机构遇到的风险,解决不可量化和不可预见的问题,去更好的管理风险,这个趋势是未来金融科技的主战场。 第二个趋势,我觉得刚才胡总也提到了,我认为趋势就是一个算法将会从黑盒转变为白盒,因为严监管强监管的环境之下,监管机构不能容忍,甚至我金融机构也不能容忍不可解释性,因为很多的大数据包括机器学习,特别生物学习,神经网络这块的应用,是有着很多的复杂的数据结点,大量的数据,而且确实像黑盒子一样,比如说他能告诉我客户是不是可以贷款,这个人是不是生病了,或者告诉我这是不是一个好时机,但是他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所以在这个状况下监管和金融机构可能都是不能容忍的,我觉得这个是我能看到的第二个趋势。 第三个趋势,弱业务向强业务去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金融科技的手段应用可能跟业务相关度弱了一点,未来会是跟业务强度的融合。 焦新望:三大趋势,谢谢张总,刘总能否一句话概括一下未来的趋势。 刘长波:一句话有点难,虽然我是做金融科技的,其实我并不太看好金融科技的发展。为什么呢?我们看到互联网泡沫,包括电商,包括我们众所周知的现在中国最大的电商,一个阿里,一个京东,其实我发现所有的科技公司在某一类商业模式下,最多只能存活一个到两个,其实所有的金融科技无非就是两类公司,一类公司开发软件卖软件,一类公司弄一个平台,请资产端资金端上来在我的平台上,就这两类,我们纵观所有的发展,不管是软件公司的发展,还是互联网平台的发展,真正要看到最后谁做的最大,谁吸纳的资产端最多,谁吸纳的银行端最多,上面有更多的客户,更多的资金来源,更多的产品类型,这种公司能活下来,所以现在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尤其是区块链搞金融的,我个人认为会死一大片。 因为云链模式现在还是免费的,完全免费的,我的主营业务完全是免费的,所以我个人认为金融科技,刚才讲到温度的问题,温度一定是要在中间不增加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融资负担的一种模式,所以我们今天是免费的一件事情,也是由于国资委大力的支持。 焦新望:你不光是有温度,而且是免费的。 刘长波:所以他是不增加各方收益利差的成本。 焦新望:谢谢台上五位嘉宾,我们对话环节就到此结束了,各位的分享非常精彩,谢谢各位,也谢谢在座各位的聆听![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供应链金融专家宋华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非常感谢在下午的后半段能够跟大家分享关于供应链金融的一点理解,其实在今天下午参加会,前面的各位嘉宾,包括圆桌会议也让我收获很多。 我想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实现《智慧可持续的供应链金融》,开始前想先谈一个话题,大家知道最近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获得了今天很多领导关注,我记得易刚曾经讲过一个数据,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小微占了GDP的比例大概60%,但是真正能够获得贷款余额的占了整个企业贷款余额大概只有37.8%,就说明我们中小微获得资金的状态远远低于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所以大家也就看到最近这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要解决我们中小微的问题,但是也不瞒大家讲,上个月我做了一些调研,发现我们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今天很多金融机构非常反弹,为什么?因为一方面我们要求银行能够提高对中小微贷款坏账的容忍度,但另一个方面我们金融机构却要对坏账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的银行是终身追责,国家政府让我对中小微放贷,一旦出了风险谁背,所以出台政策以后,发现金融机构非常抵抗,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因为事实上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小微融资,这个问题一直是长期以来解决不了,所以我曾经说,我们的金融机构曾经对中小微的融资有没有激进的时代?有!大家想想我们十年前,我们这些年前,我们很多银行对中小微都是非常积极的态度给予融资,但是结果是什么?坏账率居高不下,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因为今天整个的信用体系仍然是缺乏的,这也导致了今天供应链金融里面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哪?我把它总结成五种现象,这个曾经在我最近的微信文章里面谈到过,即供应链金融中的欺诈问题,第一个三套马车,这个我就不多讲了,套利、套汇、套税,这是我们今天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常干的事情。第二个曾经给供应链金融巨大打击的虚假单问题,这个我也不多讲。还有一个就是自保自融,最典型的2016年广东纸浆案,最近还出现什么呢?另外两种虚假的现象,一个是一女多嫁案,就是利用自己的业务然后多方融资,尤其是利用民间借贷的不规范来摧大融资风险,还有最近很重要的形态,就是移花接木,以供应链的名义来获得资金,但是用途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我们今天中小微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扣怎么解,如果这个扣不能解,就是风险管控的问题不能解,我们不管制定多少政策解决中小微融资难融资贵都是没有用的,这里的关键在于什么?关键在于三个问题,第一个怎么去保证供应链金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问题,我想这是我们今天不管谈监管科技,还是谈金融科技必须要解决的第一问题。 第二个就是资产状态真实性问题,我们资产状态真实性不能管理清晰,前面讲的也不存在,当然还有一个,我想就是动态融资和供应链金融的制度环境的健康性问题,我想这三个问题都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在这个挑战下我们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去看科技,因为今天这个主题是金融科技的问题,包括监管科技的问题。我想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第一个问题,什么叫智慧化,因为我们今天充满着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赋能”,几乎这两年听赋能的词已经听见的一塌糊涂,但是我打死也没搞清楚赋的什么能,所以首先必须要明白一个问题,你到底要干什么,什么叫智慧化。 然后我讲讲刚才提及的交易真实性问题,资产透明性问题,制度健康性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我们今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单纯的谈金融科技、监管科技没有用。 第一个什么是智慧化,智慧化要解决什么?今天供应链越来越多主体化,供应链资产越来越多元化,另外我们业务活动复杂化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做到我们管理的及时化、透明化、互动化和可追溯化。刚才柴院士讲的时候也谈到了关于可追溯化这些问题,怎么才能够实现这四化呢?一定是要做到这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的问题不解决,我们讲所谓的金融科技都是空谈,第一个一定要有工具性,工具性是什么呢?一定是管理中的信息由自动化的感知设备能产生,能够及时捕捉到我们运营过程中真实的状态,这就是工具性问题。 第二个相互关联性,管理中所有的参与主体资产信息能不能做高度的连接,所以上一场的圆桌对话的时候,我记不得哪位嘉宾讲的很好,我们在谈监管科技的时候,如果我们监管部门的数据都不能够互通,都不能够有效整合谈什么监管科技,所以这是一个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三个智能化,通过ICP能够取代一些非效率和低效率的人工行为,因为所有这个里面金融里面产生的风险都是因为人的因素,且不说道德风险。 还有一个就是整合性,最后一个创新性,这六个问题的实现才是智慧化的根本表现,所以做不到这六点不要谈金融科技,这是一个方面。 在这个情况下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怎么去把握贸易的真实性,真实性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端对端的供应链,什么叫端对端的供应链?第一个就是刚才也有人谈到了跨层级的供应链运营,我记得腾讯老总谈了这个问题,因为供应链涉及到很多级,跨层级的供应链管理不好,他的信息无法掌握,我们很难实现真实贸易背景的反应。第二个就是跨组织的供应链运营,就是我们的云技术、云生产、云仓储、云运输、云服务的体系建立不起来,我们的贸易背景真实性也没有办法体现,只有跨组织的供应链运营和跨层级的供应链运营做到了,才能做到云信用云金融服务,所以我想这是他的根本逻辑。这个逻辑下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的金融科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想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这六个信号问题,这六个信号我觉得无论是从监管的角度,还是无论是从企业的角度都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个网络信号,就是中小微究竟在供应链中处于什么位置,这样一种状态反映了贸易的真实性和组织间的关系问题。第二个业务信号,就是业务的组成状态和业务的配置状态,因为反映了微观的竞争力,当然还有一个就是交易信号,对外业务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反映了经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问题。当然还有管理信号,就是内部管理的手段,我为什么讲这个,不同的信号就反映了不同的数据要求,不同的信息化要求也要求不同的科技来赋能。当然还有信息信号,比如说信息获取、处理和分享的问题,比如刚才谈到监管科技的问题,但是我想谈一个问题,其实我们的监管科技是有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对物的监管,比如说交易的资产、数据的安全,此外,在供应链情景下,一旦供应链走向了行业层面和整个平台层面,必然会涉及到信息治理问题,我想这是将来我们的监管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当我们大的产业供应链平台出现之后,整个平台的信息治理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信息信号的问题,当然还有声誉信号,这几个信号的把握才能让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得到体现,如果这六个信号做到了,我们供应链金融还会有更大的发展。这次我去参加全球供应链金融论坛的时候其实我也在讲这个问题,后来发现国外欧美在做供应链金融的时候也出现这个状态,什么状态,就是我们今天很多做供应链金融,脑子里面全是想的保理、反保,所以我曾经跟一个企业讲,我说你们的脑海里面天天想这种业务,你们觉不觉得你自己很LOW,为什么?其实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当我们真的把这六个信号,金融科技把它夯实了,我们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空间非常大,大在哪?这是我最近正在写的第三本书里面讲的模型,实际上当我们用大的场景来看的时候,我们今天供应链金融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说从最开始的寻源,寻完源以后跟他签各种框架和协议,签完框架协议以后就有采购行为,采购行为发生以后就会有开票,开票以后就会有核单,核我们的资产,最后一个就是支付。 我们传统在想供应链金融的时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开票开始,而从开票开始我们传统想的金融产品是什么?我们想的传统金融产品就是保理、反保、福费廷,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即便在这个阶段,我们也有一种新的金融业务,具有金融属性的业务会出现动态折扣,大家知道今年全球最佳供应链金融的标杆企业是飞利浦和西门子,这个飞利浦和西门子不约而同都在讲,他们从最初的保理和反保开始走向了怎么去通过金融科技往动态折扣这个方向不断延伸,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同样,当我们在采购阶段,他会有仓单质押、存货融资,再往前走就有买方保证的订单融资,也就是信用融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只要我们的金融科技夯实了,供应链的场景是非常丰富,所以这是一个我们能不能推进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真正去解决实体经济,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第二个我想要谈的问题就是资产透明性问题,因为大家注意了,资产的透明性管不住,实际上我们的风险无法管住,资产透明性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金融科技的定位,到底赋的什么能,刚才我在讲,这一两年听了半天都没搞清楚赋的什么能,但是我想这又回到了我曾经讲的问题,天平,就是金融科技赋能一定是在对资产端和资金端两端的赋能,资产端的赋能是底层交互客观化,而资金端的赋能债项结构客观化,这里面实际上有几个问题,简单我说一下。底层交互客观化是什么?就是借助于我们金融科技和ICT的技术,能够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管理,因为我们传统金融风险管理都是基于人,是征信,征完信之后用概率论来算我的出险率,然后我的收益能不能覆盖,但是大家注意中国人是最不可靠的,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曾经经营很好的企业,一夜之间全部出问题,所以最不可靠的是人,一定要管到物上面,只有把物物的东西管住了,再用物物推演人物,再推演人人,这个是底层交互客观化方面很重要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债项结构客观化,什么概念?就是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债权债务的关系,这个关系所形成的资金往来,这里面就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电子订单、电子运单、电子提单、电子税票等等与物流交割与应收帐款的动态匹配,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为什么讲我们金融科技的发展任重道远,原因很简单,我们如果连一个电子提单,电子仓单等,最基本的标准都做不到,你谈什么金融科技,所以我想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要解的另外一个扣,在这个扣下面就形成了我们说的这样一个金融科技的一个大的蓝图,就是他一定是业务模式跟技术的一个循环迭代过程,就是他一定是价值牵引的一个技术蓝图,而这个蓝图包括了三个层面,感知层、数据层、流程层,这个我就不细讲,他是有多个不同的融合性技术来服务于完整的产业供应链,所以单一的技术不可能能推动我们的金融发展,比如说区块链,最近这几年一说区块链人人皆谈区块链,但是我想告诉大家,仅仅是区块链解决不了任何资产场景中的问题,它只是一个部分,它不可能解决供应链当中所有的问题,因为区块链解决不了资产问题,它能解决什么?它能解决我们的支付结算和标准化单证的流转管理问题,它能解决,但是资产问题它没法解决,所以我们需要融合性金融科技。所以我经常讲不结合业务场景谈金融科技,不结合业务场景来谈监管科技,其实都没有意义。 第三个问题,稍微花一点点时间讲一个健康性问题。刚才我在听了大家的发言以后,非常有感触,发了一个微信的朋友圈,我谈的最后一句话,如果只谈监管科技,而不谈制度建设和服务,所有的监管科技都是胡说。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我们今天迫切的不仅仅需要监管,我们更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我给大家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世界银行做了一个全球营商环境,其中有一个信贷人权利保护,在2013年我们的指标大概是5分,满分是8分,2015年从8个指标上升到了12个指标,而我们得分是3分,就是总分上升了我们的得分却下降了,为什么?因为这几年我们的制度建设大大的落后,这个制度建设是什么?三个制度建设,第一个我们的法规体系,所以我说需要建立符合供应链金融发展规范的金融环境和金融运作的法规,这个问题不解决光监管能起作用吗?起不了,真的起不了,比如说《中小企业延迟支付法》,我最近这些论坛经常在讲这个问题,因为我最近一年为了写我的一本书,把国外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法规全部研读了一遍,大家知道英国1998年就开始制订《中小企业延迟支付法》,2014年对这个法案做了修正,美国是在法典里面做了规定,因为美国是英美法系,他是判例法,最基础的是法典,包括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有类似法规指令,什么概念?就是大企业不能恶意占压中小企业的帐期,规定帐期三个月,如果超过三个月他们法律规定要支付年化8%加基准利率,这是强行规定的,但是我们有没有这种法规,有没有这种制度性建设,很可惜,到今天我们真的没看见,所以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们怎么能够推动供应链的健康发展,我们怎么能够让我们的金融科技真正发挥作用,所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第二个规范体系,什么叫规范体系?就是需要建立供应链金融运作规范,大家共同遵守的运作规则,比如说我们央行做的应收帐款动产统一登记问题,比如说我们的通用数据保护的问题,这些问题我想这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第三个就是迫切的建立认知体系,就是要建立我们的规则文明和商业文明,这个我觉得很重要。比如说大家知道欧盟在去年做了一个规定,所有的大企业每两年自愿公告一下自己对中小企业的帐期,用社会进行监督,而我们有吗?没有!这是什么?这是商业文明,所以我经常讲,如果没有商业文明我们的金融,包括供应链金融会出现什么?只会出现流氓式的供应链金融,我非常反感的一种供应链金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的大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为了强行做供应链金融,把供应商的帐期拉长,从原来的六个月拉到一年,从一年拉到两年,活活的把人家坑死,然后揣着一张笑脸,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在他身上咬一口,这就是流氓,我觉得这是非常糟糕的状态,所以我们需要制度的健康性,只有这“三性”建设出来了,供应链金融才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谢谢![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银联董事柴洪峰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首先谢谢主持人,也谢谢上一场的主持人肖女士和董教授、郎卓。他们刚才的讨论让我挺受启发,他们讨论的重要观点是客观实际地看信息科技,特别是金融科技,这个观点我也是赞同的。他们讨论当中也谈到一个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会引领下一轮的创新发展,集合创新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特别是刚才董教授的八个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发现科学的规律的基本方法。他引发了一个什么话呢?就是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区别在哪里,科学院的院士注重发现,探索人类没有发现的东西,在人类历史上取得突破并得到认可;工程院院士注重造物,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通过造物推动创新发展,造福于人类。昨天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40年里面实际上我就做了一个工程师,而且就是金融科技领域的工程师。我做了哪几件事呢?一个是1993年顺应外汇体制改革要求设计了外汇交易系统。二是1996年1997年建设银行间的债券系统和银行间的同业拆借系统。一个是服务外汇市场,一个是服务货币市场,这都是金融市场化的基础设施。2000年设计了黄金交易系统,后面又参加了银联的筹备和建设银联的系统。在这些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我们把算盘送进了博物馆,而且在座的各位,我相信大多数人没有用到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的个人纸质支票。因为什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进步,结合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跨越了一个阶段,我们通过造物造福人民、服务社会。 今天我还是用工程师的观念来谈金融科技怎么助力精准扶贫,我汇报分为四个部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经超过了七亿人,有外国的专家说我们已经八亿人了摆脱了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的问题,就要历史性地得到了解决,脱贫攻坚进入最关键的阶段。2015年1月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坚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前我们的扶贫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党的使命。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的福祉,事关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扶贫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我们的脱贫工作成效显著,创造了世界人权发展奇迹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精准发力难、主体对接难等新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切勿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脱贫攻坚涉及众多领域、众多项目,包括社会保障、卫生保障、产业扶贫、教育扶持、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和金融服务等,在扶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冲刺期,农业产业资金回收时间长,金融扶贫要带来新动力,让产业发展由小而弱到大而强。 随着救助资金的加大投入,关爱服务的广泛开展,留守儿童有所减少,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完善,我国农村全面低保制度已经实现了全面翻一番。 后面还是谈谈我们的信息技术,大家都知道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信执行环境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综合推动下,金融科技呈现出移动化、场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催生了刚才郎卓讲的智能风控,智能客服和信贷工厂等金融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了我们金融体系整个的服务效率,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国内外金融行业的一个新的风向标。现在所有的金融业,包括传统的银行业、传统的证券业,都在向科技转型。智能终端也在广泛使用,大家离不开手机了,智能终端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未来的金融服务应该是以数据为根本,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智能化、多元化和场景化的综合金融服务生态,让金融无感觉的服务,你自然过程当中,你做行为的过程当中,他自然就发生了,自然就为您服务了。 随着“互联网+”以及普惠金融的不断推广,围绕提升客户体验这一目标,利用科技手段,促进金融业务的转型和升级,快速提升智能化的服务体现,更好地满足信息化时代客户金融消费需求不断满足我们的满意度、体验度。 后面我还是回归到这些技术的进步能够满足我们的金融服务水平过程当中,我们在精准扶贫和金融科技的创新实践当中,我们做了一些什么,正在探讨的什么。 首先,看我们实现了利用这些技术,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提供助力,借助我们的金融科技,可以精准识别贫困的对象,贫困的程度,致贫的原因,同时根据贫困对象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精准匹配扶贫措施,帮助项目投入资金,并进行持续的跟踪监管,实现扶贫户一户一策,一村一法,最后我们还可以实现脱贫流程的全过程的监控,监管脱贫前、脱贫中、脱贫后等实际的进展情况。 我们这个是已经实施的,这是我们利用智能终端来进行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扶贫金融服务,农村的小微商户和农户都可以用云商店下载金融服务,来打通金融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内蒙是个非常长的一个区域,银联内蒙古分公司提供助农金融服务网点,依靠“云POS”延伸了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三牧的深度,2017年实现交易金额96亿元,为了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融资难、支付不便的问题提供了参考。我们响应中央服务三农的号召,发行了福农卡,成为农村地区广受欢迎的非现金的支付工具。2017年实现跨行交易4.56亿笔、金额112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0%和34.75%。针对农村银行网点少问题,我们联合商业银行实现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在90万个农村网点,通过打工地拿到的卡直接在家乡网点提取现金,2017年全年农民工银行卡的特色业务,实现了跨行交易的笔数378万笔,跨行交易金额74亿元。为了扩大扶贫的范围,拓宽扶贫的覆盖面,推进普惠金融,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扶贫开发当中,并让更多的贫困户受到金融的服务,银联基于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推出了信贷等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向上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向下对接金融的扶贫渠道方,从而提高了我们金融扶贫的服务效率。 随着农村地区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2018年的12月4日,银联在上海举办了手机POS产品发布会,联合大商业银行及华为、小米、三星、OPPO等主流手机厂商,正式启动了银联手机POS产品的首批应用试点。 这个是正在我们推动的利用生物识别来助力远程金融服务,正在构思用画像的技术打破扶贫的信息资源融合的共享壁垒,通过相应的区块链,因为原来要保险,把牛耳朵、牛尾巴割下来到保险公司去定保险,现在把这个信息和区块链进行对接,来进行保证溯源的真实性。还有基于区块链扶贫公益的保险平台,这些都是在构思和设计过程当中的方案。 最后,我们谈谈精准扶贫,金融科技的再思考。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绘就了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做出了具体部署,规划乡村扶贫工作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的社会目标多布局了两年时间,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扶贫工作成效,努力开拓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村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我们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乡村振兴战略集体学习会指出,打好扶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要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我们金融科技的优势,顺势而为,助力打好精准脱贫的攻坚战。 我们要坚持用普惠金融的理念推行金融普惠,应该看到为了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可以从理念更新、制度建设、技术进步和金融的科普教育四个方面进行入手。目前我们现在很多地方发现非法集资受骗的案例,实际上就是金融知识科普不够,这点就是刚才在论坛上他们反复强调这个事情,金融知识科普也需要让大家来一块共同推进。 从金融科技的角度上来讲,我们要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但是要看到刚才论坛反复谈到了,金融科技的发展也面临着技术风险和金融生态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的挑战。经骗子们包装的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数据安全风险、隐私保护风险、交易安全风险和身份认证风险。金融生态的变化也带来了系统性风险,金融风险更加隐蔽性、难以有效的监测、可能损害消费者对于大数据知情权、隐私权、选择权。为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要正视金融科技工作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尽可能把我们的风控用金融科技来做好。 最后,前一段时间银联董事长提出银联围绕三个核心任务,打造“六个能力”。其核心我认为还是创新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金融科技的创新,建立健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在第五个国家扶贫日,10月17号,习主席做出了重要指示强调,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只要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咬定目标加油干,就一定能够如期打赢脱贫攻坚的这场硬仗。让我们共勉,谢谢各位。[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腾讯腾安基金销售公司总经理、腾讯金融科技智库首席理财专家李康宁 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李康宁指出,从市场需求来看,供应链金融在2017年至2018年整体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受到了市场的较大关注,其原因在于中国小微企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传统的政策手段如货币政策改良与金融机构资金仅仅只能向头部企业注入流动性。他指出,目前全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约87万亿,其中20万亿左右是应收账款,而受限于传统金融机构有限的风控手段,仅有3万亿能够通过传统融资方法获取资金。另一方面,从行业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头部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等中成本行业,也存在很大的应付账款证券化需求。 基于以上两点,会上李康宁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了腾讯金融科技能力对供应链金融领域进行赋能的想法与构思,以及由此而搭建的国内首家“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开放平台——微企链平台。 首先,他将整个供应链体系拆分为多个部分,资产端、平台与资金端。资产端是围绕核心企业的多级供应商体系,依赖于核心企业的的确权,通过应收账款的拆分、流转,将核心企业信用在供应链中进行传导。同时,针对现有金融机构与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信托、保理、小贷、基金等)所缺乏的科技能力,建立腾讯金融科技能力所支撑的平台,实现将资产端的小微企业通过平台与资金端进行连接。 其次,李康宁也指出通过这一平台的建设,相较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两大抓手:强信用与强数据。强信用方面,核心企业的业务链条与区块链技术发挥重要作用。借助区块链的应用,结合区块链上信息记载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多节点部署的特性,保证业务链条债权债务关系的拆分、流转信息真实性,实现核心企业的信用通过业务链条传递至小微企业。强数据方面,通过整个行业垂直数据、个人征信数据以及公开数据的整理与建模,可以实现将金融科技能力向小微企业领域进行赋能,帮助金融机构丰富风控手段。 会上,李康宁以吉利集团为例,通过供应商与经销商体系,对强信用与强数据进行了解读。首先,对于吉利的供应商体系(包括加工厂、制造铝生产厂、车外壳加工厂、铝生产厂、矿主、施工队等等),可借助吉利或上汽应付账款的信用,结合人脸识别、发票识别等一系列金融科技能力,突破传统金融机构有限风控手段,完成吉利与其一级供应商的底层贸易背景审核,形成应收账款数字债权凭证。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使得一级供应商将该数字债权凭证向其上游进行拆分、流转,从而实现二级供应商依赖于吉利或上汽的信用,快速获得融资。数字债权凭证的不断拆分、流转,也使得核心企业的信用不断向长尾供应商传递,帮助小微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同时对于吉利的经销商体系,则通过强数据的方式进行整合,将产业链中的各类信息,包括税务发票、ERP系统、物流信息等等与外部数据相结合,形成下游经销商、企业主等大数据风控模型,形成多维度、多元化风控手段。 此外,李康宁就区块链技术也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他提到区块链技术的公钥私钥、分布式数据部署、不可篡改等公认的优势,才使得微企链平台得以实现。同时,相较于市场已有竞品,腾讯通过SAAS化的服务、SDK包的快速系统对接部署节点的方式,真正实现开放平台。此外,通过专属联盟链的部署,保证了各个参与方的数据隔离,严格保护平台的信息安全性与公允性。 李康宁强调,目前微企链平台已与央行进行深入汇报,结合金融科技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各个环节进行赋能。在资产整理环节,结合人脸识别、身份认证、财付通支付、反欺诈模型等方式提升资产审核效率、降低操作风险。同时,微企链平台联合打造ABS云平台,并与监管部门打通,实现监管部门通过系统化的方式去穿透底层的每一笔贸易背景、合同和发票。相较于过去传统券商投行业务繁琐的业务流程、纸质化传输以及人工操作,金融科技使得全业务流程线上化、透明化,使得各参与角色穿透每一笔底层资产,大幅提升操作效率、降低操作风险。 李康宁表示,金融科技的运用帮助监管部门更好监管、提高了效率,使得业务流程更加清晰透明、不可篡改。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积极相应国家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支持的号召;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则直接盘活金融机构对核心企业授信,在保持风险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全线上化的操作,也极大优化用户体验,延伸获客渠道,降低业务成本,增强核心企业粘性。 最后,李康宁引用腾讯内部会议张小龙的一句发言“善良远比聪明更重要”总结发言,用金融科技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产业。[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认为通过新的技术可以提高监管机构辅助决策的能力与建模效力, 实现对非法的金融活动的事先防控,并对跨界的金融产品做关联性分析,包括产品的利率、杠杆、不良率等方面。另外,金融科技本身的能力不 足可能产生的网络安全风险值得关注,应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等方面建立多层次的技术防范措施,进而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如今 ,需要运用很多新的技术创新去平衡、防范可能出现新的风险,以实现金融科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李振华:感谢我们组委会的邀请,也非常感谢各位朋友,今天下午能够和我一起做一些分享和交流,今天题目是叫科技赋能金融监管,说实在的,蚂蚁是从业公司谈监管好像有些错位,但论坛组委会邀请蚂蚁金服过来谈这个话题,也可能与过去蚂蚁在监管科技方面做的一些工作,特别是我们现在面向很多地方政府在提供一些风险管理大脑,来帮助去管理一些金融科技或者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一些风险,这些实践做了一些东西,有一定的关系。 我就结合蚂蚁的发展和我们在通过技术驱动怎么在风险防范这方面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实践,讲一下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我们包括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金融委开会历次强调的是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把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的首位,可想这个事情非常重要,我想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当然一个方面,制度建设是非本身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关于金融监管的制度本身的建立、完善,怎么去增加从业机构本身合规的规范性,另一方面去设定一些金融监管的标准、指标,还有一些管理的办法,从而能够降低各种金融风险,也促进金融科技规范健康的发展,我想这是一个层面。当然我觉得另一个层面也非常重要,其实就是今天的议题,毕竟金融科技的发展是以技术作为驱动的,因为在技术驱动下整个我们外部的发展环境其实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去通过技术创新和新的技术本身的应用来增强金融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甚至是怎么去提高,包括监管技术方面的有效性,我想这个也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因为外部的金融从业者,甚至很多欺诈等等一些官方的技术在迅速提升,所以从监管和防范风险这个角度上,公司层面和监管层面都需要去提高这方面的技术能力和采用新的技术来防范这个风险。 我下午想从技术驱动这个层面来谈一下在风险防范里面几个层面的一些应用。前面我想核心的技术大概从蚂蚁来说,我们集中在五个层面,我们把它叫做BASIC,来打造整个金融科技可控的技术底盘,不详细说了,简单说我们认为未来在金融科技方面、在应用,这些领域内,包括控制风险这个领域内,最主要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和物联网以及云计算这五个方面,这是作为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技术。我想这些核心技术本身它在目前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其实是有非常多的应用,我想作为蚂蚁来说在这个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第一个,我们先从风险这个角度上去做一些分析,再看这些新的技术怎么去应用和防范化解风险,第一个在金融科技这个领域内的风险之一,我想简单说就是近年来大家认为产生非常恶劣影响的伪劣互联网金融,P2P是风险比较集中的领域,目前在P2P这个领域内,或者是ICO这个领域内,我想这个在很多的公司本身他并不是真正的有技术创新,本身也不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可能如果分析本质的话,相当有一部分他只是非法集资换个马甲而已,只是打着互联网或者区块链比较时髦的幌子,这个在最近几年时间确实对整个金融科技行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当然也导致了整个监管方面花了很多的力气,也出台了很多监管的规则。简单说,我想因为在这个领域内,我们很多公司缺乏基本的风险甄别能力和化解能力,所以导致很多企业的成本高,商业模式上无法进行持续的经营,但是这些风险到底如何去防范和化解呢,让那些真正的创新能够让他去推动和发展,让这些伪劣的,并不是真正创新的,可以去有效的识别。另外,监管可以对他进行精确的打击,可以用科技能力去提高和防范这些伪劣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我想可以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来提高辅助决策的能力,去提高建模效力。简单说,我可以运用新的技术在机构的评级方面,我们知道监管机构现在都有对机构本身的评级,在传统的,不管是保险、银行、信托、证券这个领域内监管都会去做出评级,这个可以提供运用大数据和AI的技术是完全可以提供决策依据的,另外也可以去提供一些自动化的撰写监管工作报告的方式,我想这个可以很大程度上去提高监管效力。 第二个层面,可以用新的技术对非法的金融活动做个事先的防控。简单的说运用大数据和AI的技术,可以对一些最新的非法金融活动的特征去做出分析,而且可以来分析相关的资金帐户和托管帐户的关联性分析,这样我想可以建立起来一些非法的,可疑的机构和金融者之间的关系网络,去有效的做识别,事先可以有助于我们地方的金融监管部门去做事先的防控,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层面,用金融产品对违规去做有效的识别,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对跨界的金融产品做关联性分析,包括产品的利率、杠杆、不良率等等,可一进行穿透式计算。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非法的互联网金融,可以打早、打小,让他在萌芽期的时候就可以有效的识别出来,这样可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产生,这是第一个从风险的层面。 第二,目前在金融科技或者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内是逐渐形成的灰黑的产业链,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并产生了很多欺诈的风险,我想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现在在国内黑色产业链,不管从信息的搜集到信息的贩卖、诈骗、实施以及赃款变现,其实已经构成了非常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的产值简单统计也起码有上千亿以上,上千亿的产业链,而且这些产业链我们可以看到每天在我们的周围都会发生这样欺诈的案件,包括电信诈骗的,电信诈骗每年都有几百亿对用户的损失,包括在银行卡的欺诈领域内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欺诈率还是非常高的,我们简单去做了统计,2017年全球银行卡的欺诈率大概在万分之7.15,这个在亚太地区可能会更高一些。我想过去的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或者颁布了一些规定,但是我想可以运用新的技术可以提高防范这些风险,和打击这些欺诈的有效性,简单说,我想可以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包括反欺诈风险和反洗钱风险两个领域去着手,第一个我想可以运用新的技术去做身份的辅助验证,因为有很多欺诈其实很多时候是在KVC方面,身份验证方面失效,这些可以去做实时的风险评估和验证,来识别异常的帐户、异常的交易。 第二个,我想可以运用一些智能风控的一些策略,我们自己把他叫做自动的换档策略,可以根据黑色产业链的活跃程度来去推荐这种相对应的这种风险对抗的方案,如果是程度很大,这样他的对抗方案就更强一点,可以这么做。第二个,我想可以在反洗钱这个领域内,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关系拓展的分析来去识别犯罪团伙,过去这个在中网领域内我们已经协助公安部每年完成有上万的线索提供给公安部门,然后也查处了非常多的可疑分子和犯罪团伙,我想这是完全可以非常有效的应用。 另外,也可以在审理交易这方面,通过大数据和AI的分析来去审理属于赌博的、地下钱庄、传销、欺诈、涉毒、非法集资的异常交易,这个是完全可以识别出来,来去降低反洗钱的风险。 第三,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内风险在于金融科技本身的能力不足可能产生的网络安全风险,简单说,金融科技公司或者是金融公司,现在很多要在线上作业,大部分现在可能就转到移动互联网进行提供服务和进行交易,相应我们就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责任,在移动互联网上防攻击的、防黑客等等这样的安全技术,要有相应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面对网络的挑战,过去大家可以看到,如果能力不足会出现非常大的问题,过去我们看到美国三大征信局的Equifax,他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导致1.4亿人信息泄露,这个很难建立起来对这个行业的信心,这个典型的是能力本身的缺乏,对科技应用本身的不足。 为应对现在网上日趋严重的安全趋势,我想应当从各公司层面,怎么样建立起来多层次的技术防范措施,来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第一个层面是数据安全,必须要具备包括数据隔离、加秘、脱敏的能力,来保证数据安全,因为现在线上提供的服务,他其实本质上就是数字化的过程,数据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另一块是网络安全,要有DDOS防御和漏洞扫描等等相应网络安全的技术,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是物理本身的安全,现在可能包括像MF、MSB等等是非常关注金融科技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所可能产生的技术风险问题,典型的置疑就是是不是也一天你在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突然遭受攻击之后你就断网了,或者你的数据就完全丢失了,是不是会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特别是如果你的连接节点多的情况下,会不会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甚至是可能导致金融交易无法进行,进而使价格大幅的下跌,产生了流动性的风险,流动危机。这个一方面是对很多国际机构并不是完全了解,另一个方面也是需要今天金融科技的公司在物理安全这个领域内要有足够的能力,我想这个能力简单的说是要能够建立起来一地多活的容灾灾备恢复的能力,这样要防止出现危机事件,我们要跟行业内做出探索,可以去防范数据风险,或者是防攻击的风险,一些做法,一些新的技术。 最后一块,我想是因为金融科技公司缺乏自主可控的IT信息系统,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我们都知道过去在整个金融行业里面,大平台的数据库,还有服务器,以及存储都是来自国外的机构,我想这个本身是存在着非常大的隐患,具有很强的技术依赖性。 今天可能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面对业务增长的要求,已经开始从LOE集中式的IT架构向分布式的云计算的架构去过度,当然我觉得现在还有很多金融机构还没有做到这样,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另外,当然现在有很多科技公司在跟越来越多的银行去把分布式的云架构去输出,改变过去LOT架构的形式,我想从目前来说,要保证中国金融科技的自主安全,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长期来说进行分布式的架构,摆脱原有的架构,这是必由的道路。 最后一个是科技本身其实也可能会给金融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个也是今天,包括国际清算银行BIS,还有IMF等等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所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技术本身确实它会改变金融交易的特征和金融交易的形式,但是从目前来看,不管是IMF或者是BIS来说,他们还没有认为他为经营稳定性带来风险有非常确定的证据,但是我想这些是需要全行业去做出研究的,另外防范可能出现的新型风险,我想这是一个非常新的课题需要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做一总结,我想今天的科技创新,我想一方面需要服务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当然需要能够去防范和化解风险,这两个之间要做有效的统一。 最后,也需要把新的技术,我们不仅需要在制度层面去防范化解风险,我们也需要运用很多新的技术创新来去平衡这种创新和风险,也要去防范可能出现新的风险来实现金融科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想在这个层面,不管是从业机构来说还是监管机构来说,可能都需要共同的努力。 谢谢大家! [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华软科技总经理王剑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王剑先生表示大力发展新实体经济,开创企业与社会的多赢生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升级的大势所趋。而新技术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技术受到重视并实现了突破,最新的燃料汽车、机器人,以及ABCD等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新金融则是新实体经济的天然盟友,新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新金融的必要加持,在技术和金融的支持下,新实体经济方能实现良性发展。 华软科技所从事的金融科技业务,正是期望通过技术和金融的融合创新,打造新模式和新业态。近年来,开放银行浪潮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银行利用开放API技术实现与第三方的数据共享,提升客户体验,构建平台生态。开放银行新模式将使整个银行业迎来第三次变革,由实体网点经济到APP经济,再到API经济,实现服务场景化、业务扁平化、参与多元化和能力综合化,银行作为一种服务也将变得无缝融入、无处不在。 华软科技是一家上市公司,也是一家领先的金融科技创新企业,秉承“科技致新,金融至简”的发展理念,携华软集团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十年积累,整合金融与产业两大垂直领域的科技力量,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分布式等新技术,自主研发新一代技术平台,构筑“简云生态”,服务创新型银行,助力高成长企业。 在银行端,华软科技采用分布式技术开发了新一代应用平台,并联合各类开发者构建开放银行的应用市场——“简融市场”,为银行提供金融科技创新所需的各类API、微服务、算法。简融市场,期望打造一个乐高银行的新业态,助力银行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构建即插即用的业务应用,实现开放银行新模式。银行可以从“简融市场“所有上架的产品中挑选所需,并可在云端进行测试和体验。而一旦成功选购,市场上的所有产品都可以做到“一键式”部署,用一杯茶的功夫就可以部署银行应用。华软科技“简融市场“开启全新的应用模式和服务体验,让银行解决方案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开箱即用“,轻松逾越从需求到交付的鸿沟,是银行走向转型开放和生态化发展的得力支撑。 在企业端,华软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产融平台——简链,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无缝链接企业和金融机构,构建随需而扩的区块链应用框架,实现“M+1+N”的供应链金融新模式。即以平台为“1”个中心,连接“M”个资金方,为“N”个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简链也是企业采购、销售等业务流程的管理平台,将金融服务融入企业业务场景,带来可视化、引导式的全新服务体验,切实帮助实体经济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发展难题。 金融科技的发展已进入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创新的新阶段,科技在扩大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效率、创新金融产品、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普惠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已处于世界前列,相信在数字化大潮的加速推进下,我国金融科技创新将更加蓬勃,华软科技也期望参与其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重庆富民银行行长孙中东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大家好,感谢大家在这里听我分享。银行在金融科技风口上该怎么做,怎么才能做的更好?我的题目分两部分,一个是开放银行,一个是我们最近首创的赋能银行的概念。富民银行的大股东是瀚华金控,瀚华金控是最大民营普惠集团之一,它的标语是打造世界普惠金融的中国样本。我们对普惠金融坚守初心,坚定核心,坚持创新。 最近银行业比较热的,就是开放银行概念。开放银行就是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用API,SDK展业,这个概念我说了好几年,目前得到了同业的认可,认为银行应该开放出来。原来不开放是要保护客户的资金,因为在互联网安全下有很多的挑战,所以银行一般不太敢开放。 这个数据显示65%的人认为开放银行是一个机会,而不是一个挑战。开放银行的概念源起中国银行,中国银行在2012年开始提出,2013年投产全球第一个开放银行,源于内部创新。2014年我去了民营银行之后开始做SDK。右边是整个开放银行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银行是第一家。今年建行和工行也推出了开放银行体系,现在开放银行应该是银行业最热的话题。 开放银行主要的概念就是希望把银行服务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连接场景,连接创新模式,把服务能力开放出去。传统银行做存贷汇,新的银行不再说这些概念,而是把用户服务、帐户服务、支付、融资、投资、数据等等都开放出去。开放的概念,比如说听QQ音乐,QQ是腾讯旗下的,其他的不用跟微信打交道,直接利用开放接口就完成了它的功能,所以国家讲的互联网+也是开放平台的概念。 服务实体经济,关键在于触达到实体经济。我们每天看手机APP里边只有金融科技公司的一些产品,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宝,再也看不到银行了。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最主要的主体,在新一轮互联网大潮来的时候是缺位的,缺位的主要原因是它的方向和思路出现了问题。这是我们倡导的希望银行重新做回开放体系,在APP里边看到银行。这个做出来之后,场景端,从餐饮旅游房产电商,供应链等等,其实都可以通过银行直接对接。 开放银行是目前主要的方式,富民银行最近对数字化做了很多的加强,我去了以后,在业界首创数字化银行的标准,这是在业界第一家提出来的,我提出来也是抛砖引玉,我提出的标准是0.1的标准。 那开放以后做什么?开放银行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6年时间了,下一步是什么?开放连接赋能。当然赋能最基础阶段可能是附属金融产品和贷款产品和支付产品,解决融资问题,解决支付的问题。开放银行赋能银行的关系,你必须先开放连接才能赋能。开放银行只是开放金融产品,还是更多的主体,其实赋能银行是开放银行的升级,这都是数字化银行的范畴。 从我整个理论体系和观点来说,赋能银行体系分三部分。第一个是自我赋能,第二个是合作赋能,第三个生态赋能。今天很多的朋友,都提到了ABCD,我们认为I是一个方向,就是互联网,实际上ABCDT对行业触动非常大,上午看到智能客服新的技术,还有目前对微表情的识别,客户在线上真实的还款意愿和真实的还款能力是有很大的差别,金融不会改变,我们怎么在线上识别是他本人,识别他的真正还款意愿和其他信息,我们利用科技手段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区块链信用的传递,云计算等等,实际上会使我们更能够按金融属性的成分来做。 但这只是一个按照技术体系来说的,实际上我给大家看下一张图大家就会更清楚一点。这张图是富国银行的合作图,所有的logo都是对富国银行赋能的公司,有些是科技公司,有些是一些模式公司,就是所有的在它全流程的整个经营过程中,能够对它赋能的外部机构。实际上我觉得任何一家银行,包括我们小银行都需要金融科技公司赋能。今天上午很多金融科技,包括他们自己也做一些类银行的业务或者通道,或者是有些像基于模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这些公司,作为银行我们希望接受他们的赋能。 合作赋能我们做什么呢?通过这段时间在经营过程中直接的实践,我觉得市场上还是有很多地方银行是可以赋能出去的。比如金融科技,我们可以双向赋能,包括产品赋能,运营赋能等等。我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接触了很多公司,比如做车消费的,他们第一道风控做的很好,但他们的人才和团队做得不好,我们对车是非常了解的,不但可以通过金融产品赋能,还可以对它的一道风控,经营方案以及运营能力全部赋能,帮助他成长,这样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真正的助创怎么助,就是拿最先进的经验给到客户。 富民银行做了几方面创新,第一个解决了效率慢的问题,第二个以客户为中心我们也解决了。对于生态赋能,这张图我想了很久,表达的虽然还不是太清楚,实际上在行业逐渐升级,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跨界的时候,我们利用金融的能力使得它整个提升的情况下,我们做合作赋能,那整个生态就会有一个新的打造。当然富民银行是小银行,我们鼓励更多的银行参与进来。 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张承惠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各位下午好,由于时间关系,只有15分钟,本来我想讲三句话,现在把三句话改成两句话。第一句话,我是想说一下金融科技在中国快速发展,源自市场动力,主要是市场的驱动。本来想说第二句话,科技如何助力提升金融效率,刚才我听到台上的圆桌论坛各位嘉宾已经讨论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就不说了。第三句话,政府应当呵护金融科技。 首先第一句话,我重点说一下金融科技。为什么说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主要源自市场动力,主要原因就是如果用政府的办法,解决不了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我查了一下从去年1月到今年11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至少有十次讨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每次会议上都会出台一些相应的措施,,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我本人研究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研究了20年,这个问题因为牵扯到体制机制的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 首先毫无疑问小微存在企业先天不足,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提供资金支持。第二点,金融供给不足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据我了解,几千万到亿元级别的贷款有大银行解决,只要项目有前景,企业信用良好,又有抵押担保,解决问题难度是不大的。几百万到几千万级别的中型银行可以解决。几十万到几百万一些小型银行是可以解决的(当然解决的程度和质量还是有一定的问题)。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几万到几十万的小微的服务,供给不够,。同时微额个人借贷也是不够的,这个需求群体要求非常快捷的,数量不大的借贷,这个问题在我们持牌金融机构几乎解决不了。还有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除了政府融资平台、国家重点项目,普通的民营企业想解决中长期的资金问题是很难的。这个问题我做过很多次调研,基本上银行贷款都是仅投放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现在有的银行有一些改进,可以滚动使用授信额度,大大简化了审贷手续,而不是先还贷再重新走一遍贷款程序,但是多数银行还做不到。 从政策角度看,财税政策鼓励有用但效果有限。因为财力是有限的,而且如果全靠财政资金刺激,那就不是金融了。用行政命令要求银行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也有问题,那样会扭曲市场机制。我们看到在早些年监管部门提出的两个不低于,三个不低于,实际已经扭曲了银行的行为。 从中国的金融体系来说,我认为效率总体是不高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尽管企业有很多融资需求,但是由于现有的金融体系效率不高而不能满足需求,出现结构性供给不足。这时我们看到市场发挥了作用。从支付宝到余额宝,从P2P到微额借贷,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其他领域的应用。我们也看到过去金融机构只是简单发行理财产品,现在有一些金融机构开始构建一个综合的服务平台,满足客户一切金融需求。比如平安科技、长江证券等,一些大银行也在做综合的服务平台。过去供应链金融往往是银行主导,但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效果不是很好。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是龙头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还有第三方平台主导的供应链金融,这些供应链金融均应用了大数据、云计算、包括区块链等金融科技。 马云有一句名言,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从现实情况来看,早些阶段银行应对金融科技公司挑战的对策是,呼吁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公司采取措施,说金融科技公司和我们不公平竞争,我们受到监管他们不受到监管等等。 但是从最近这两三年我们看到一些银行开始改变自己,比如说建行由双大战略转向双小战略,双小战略没有技术支撑肯定不行。还有不少银行对建设科技平台投入不少资源和精力。 前面说金融科技源自市场动力,不是说政府在其中没有作用。政府的作用也很重要。重要是2015年,国务院提出了“互联网+”计划,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6年3月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2017年6月,人行发布《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8年8月,证监会发布《监管科技总体方案》等。这些战略性措施,对发展金融科技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最后,我认为政府应当呵护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风险,但是我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是和风险并存的。政府在纠偏和灭火过程中不能简单的一关了之,需要区别对待。一关了之的结果,一个逼我们有些科技公司走出国境,另一个是在全球技术竞争的大背景下可能丧失金融科技的领先地位,目前中国金融科技领先地位现在连发达国家都非常认可。从政府角度来说,不要让市场迎合自己,而是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监管部门不要被传统的监管思维束缚,要主动地学习研究现代科技。我在很多场合都呼吁,一行应二会设置首席技术官这个职位,对金融科技加以更高的关注。[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PPmoney万惠集团执行副总裁、PPmoney网贷CEO胡新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胡新:大家好,我是来自于PPmoney的胡新。刚才各位教授、专家给了我们非常高屋建瓴的认知,从顶层上给了我们一些思考,我觉得非常好,收获颇多。我们企业在过去的6年多的时间里边,一直践行了通过科技的手段来做普惠金融业务。实际上可以说,我们公司一直在践行着通过科技的方法来做普惠金融,所以在这里,我也特别感谢主办方有一个机会,让我来分享一下在普惠金融道路上,我们是怎么实践的,供大家参考和思考。 在介绍我们自己之前,我想分享一下我们在6年前我们做这个业务,我们在做PPmoney这家公司的时候,是怎么样思考的。6年前我们在思考,做什么事情一定要符合大的历史周期,类似于现在的网贷行业处于历史低谷期。2012年才刚刚萌芽,也是历史低谷期,当时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事情,其实所有的事情看到它的本质,一个社会为什么会进步,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是什么,是科学技术。我们可以看一张图,这张图记录了过去两百年整个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几次波峰和波谷,我们看到这些分别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推动。两百年前我们发明了蒸汽机,导致工业1.0改革,让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工业时代。工业2.0时代,19世纪末电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带来了新一轮电器时代工业2.0的发展。20世纪中期由于电脑自动化的介入,带来了工业的3.0,现在当下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实际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先进生产力的阶段,也就是我们所处的工业4.0的时代,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下,金融行业其实也经历了一样的发展途径,从20世纪70年代我们把很多的金融产业电子化,以至于最后把它金融的信息化建设,最后提到了大数据,当前金融处于智慧金融的阶段。怎么样通过我们积累的数和外围收集的数据,服务好我们的金融业,特别是服务好广大的中小微和个人的借款客户,是我们当前金融科技最应该去解决的问题。 我们整个网贷行业,它的本质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它的社会价值在哪里,实际上它的社会价值是通过科技的方式,科技的手段,让资金的效率更加便捷,让资金流动效率更加便捷,所以真正在做普惠金融的机构,它是有它社会价值的,它给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服务不好的普罗大众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任何企业,或者任何行业,只要他对这个社会产生了价值,必然有广阔的前景,也必然有广阔的未来,所以在这个动力下面我们做了这家公司,一做就是6年,未来还要继续做下去。 在目前我们国家整个金融体系里边,特别是服务普惠金融体系里边,其实是四大主体,四大主力军。第一是商业银行服务了优质客群,可能贷款的利率5%-18%之间,这是银行服务的客群,但是银行也有很多限制的地方,银监会对他有要求,可能做不了更差的客群。还有我们一些公司,服务客群利率在12%-24%之间,牌照对它们也有要求,要求他们必须有消费场景,可能也服务了一部分客群。同样的道理,小贷公司属于地方性牌照,可能有地域限制,也有杠杆限制,但是他们可能服务的了500万以下的借款,小企业借款都可以服务的了。但是它可能也有自己的杠杆和区域限制,网贷公司也是一样的,网贷公司它实际上可以服务全国的网贷行业,但是它的资金成本很高。 刚才也有领导讲过一句话,现在的金融服务都要有牌照,其实是一样的道理,牌照是国家为整个普惠金融体系划分了赛道,各个不同的持牌机构在不同赛道里边服务不同的人群。其实在中国50万亿的贷款信贷赛道里边,有四类公司为中国的普惠金融的个人信贷及中小微企业信贷提供服务。传统的金融机构占了70%的量,银行和传统的金融公司占了所有信贷的主体,消金公司15%,网络小贷占10%,P2P网贷至少有5%左右的市场份额,5-10%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带来将近5万亿左右的市场规模。 实际上目前的P2P网贷服务客群,远远还没有达到市场的天花板,还有很强的服务空间。在我们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小微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比是非常大的,90%中小微企业,只得到了信贷余额的32%,中国消费信贷人群在过去五年时间里边,也呈迅速增长的趋势,我们预计在2020年,整个信贷规模突破6万亿。 我们这个公司在过去6年里边,一直秉承这样的愿景,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技术等先进技术,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线上的财富管理和普惠金融服务,主要服务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好和服务不到的客户。在过去6年里边,我们总共服务的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了3500万,累计借款笔数已经突破了一千亿笔,累计撮合现金规模是1100亿的交易规模。 所有借款用户有两大特点,第一个40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第二是专科学历以上的人群,他们有稳定的还款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才可以借给他,这样的人群大概有3亿。同样我们钱来自于广大的出借人,出借人经过6年沉淀也有比较标准的画像,他们大多数是35岁男女各半,在一二线城市做白领,而且是企业中层干部为主,或者是像教师,这样的客群是我们主要出借的客户,就是80后的钱借给90后花,我们内部定义这样的事情。他们主要出借的目的前三条第一个是挣钱一点零花钱,第二是抵制通货膨胀,第三给家庭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所以他们P2P投资理财是他们一个理财方面的一个有意的配置。我们公司一千人撬动3500万的用户,主要通过技术系统完成的。在整个科技里边,我们自己秉承四个原则,用户分层,产品分类,千人千面,智能分配,所有的都通过我们公司五大系统,首先是银盾系统,我们管理信息,存款银行管资金,我们巡鹰系统做监控,蜂巢引擎做资金和资产信息管理撮合的,所以全流程从每一笔放款6分钟达到用户的帐户。 我们在想网贷行业重申一下它的价值,做普惠的道路上,我们国家一直在讲民间借贷,通过P2P网贷可以阳光化,所有信息和监管都可以通过科技手段监管。在没有网贷行业之前实际上属于无监管状态。P2P网贷让政府可以阳光化科技监管形成很好的手段。第二个做P2P网贷的本质是要服务中小微企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长足的发展。第三个要有自己比较好的定位,就是要做那些传统机构服务不好,或者服务不到的客户,跟现有的金融体系做比较好的差异化的竞争,做有意的补充才能够有未来,虽然目前情况金融科技发展非常快网贷行业处于低谷期,但是我觉得这都是周期性的在推进,相信只要是真正的践行普惠金融的业务,都是有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的。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宁圣企业管理集团首席金融科技官黄筱赟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认为近些年,网络借贷行业受到严监管的冲击很大。对于规模较大的平台,在风控能力良好的前提下能够抵御行业下行压力。但位于行业发展平均水平的企业,如果无法获得外部融资,则短期内可能无法实现自负盈亏。整个行业如果持续低迷,会重创一些平台的可持续性经营能力。因此,网络借贷企业要进一步优化主营业务收入、坚持降低成本、整合数据、应用全面风险管理工具,整个行业要建立行业标准,推动网络借贷更良性、健康成长。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前面很荣幸听到了整个金融科技从业者,不管是从做金融业务还是做技术服务,我觉得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嘉宾都讲了非常多精采的内容。 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个金融科技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探索,说这个话题之前我得介绍一下宁圣企业管理集团,大家对宁圣这个企业不太熟悉,宁圣是致力于投资金融科技的企业管理集团,我们在近几年除了我们自身自己打造了一个汇盈金服之外,我们陆陆续续投资了新三板的中钢网,投资了成都的医美分期给米科技,包括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个智能投顾平台叫宽策略,我本人title也比较特殊,叫首席金融科技官,也意味着我们集团在金融科技会有自己的一些布局和探索。 为了更好的去开拓我们在金融科技的业务,我们自己也成立了宁圣金融科技研究院。同时我们也在致力于投资监管科技,我们拟计划投资瑞可科技,我今天讲的这个主题,其实最后大家会发现和监管科技有一定的相关,当前互金行业最热门监管需求就是反洗钱,瑞可科技应该说在这个领域做的已经比较成熟。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一个话题是金融科技企业可持续性经营的探索,我觉得我更多的想从财务与业务的角度去做一些分析,像刚才很多的嘉宾也从数据去做了一些探索,今年的课题我也找了不少的同事,做了很多的数据调研,主要通过中国互金协会,还有通过在美国上市的一些金融科技企业公布的一些年报数据,我们做了一些研究,报告的背景是基于在整个行业在合规定局的这么一个情形下,我们整个行业的一个平台内生性引领能力的建设。 说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本人认为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有盈利能力,其实他本身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不得已延续的,所以我们是基于从盈利性能力的建设来看。第二个,当前金融科技大家也比较了解,行业总体的规模不小了,对于行业的经营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金融科技企业找到好的盈利支撑点非常关键。还有一个就是对于人均借款和小额分散的发展,也是很考验平台的处理效率。基于这样的背景,我给大家看一些数据。 我选择了一个行业就是现在我们比较关注的,像我们网贷行业,网贷行业100家的样本平台的指数,我们其实通过三个维度,通过净资产回报率和总资产的回报率,通过净利润与OSS,还有通过我们服务收益率的比较。我们来看一下样本平台的情况,我们选择的这100家的样本,应该说我觉得是现在平台里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基本上是在十个亿以上的平台,余额超过50个亿以上的平台占到了有将近一半以上,这是我们在样本里面做了一个说明。然后首先我们看下第一组数据,就是净资产回报率和总资产的回报率,其实现在整个行业的ROE和ROA不高,可能部分头部平台会相对好一点,但实际上在整个行业平均值,我们剔除了有些数据,最终平均值是14%,这个数字应该说在金融科技行业我觉得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数字,我原来从事像软件行业,比较有成长能力的软件行业,一个公司的ROE可以达到28%到30%。而目前整个行业的中位数只有6%,这是我们得到了一个关于这块的数据。然后ROA这块,整个行业平均值只有3%,中位数只有2%,这是关于这块的数据。 第二个数据叫做OSS,OSS应该说是国际小微金融里面非常喜欢用的指标,他代表什么呢?oss又叫做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这个指标也就是你自身的盈收数据跟你的经营成本数据做的一个比较,也就是说超过1意味着这个公司他的自负盈亏能力是可以的,这个数据我们当时算下来也做了一些比较,后面我给大家看一下,平均值是1.06,应该说总体来说是可以的,目前来说能够存活在100家里面的平台,他的自负盈亏是OK的,但是这个健康的数据可能在1.2以上会更加健康一些。 还有第三组数据是关于服务收益率和营业费用率的比例,这个数据的指标决定了我们金融科技对我们平台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撑和最终他的可持续性的状态。这是刚刚从行业的数据给大家做了一个分享,其实我们分析这么一个数据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终是我在今年的七八月份的时候,看到整个我们互金行业,应该说是比较惨淡的时候,我们想看看互金的平台到底能够支撑多少,他的盈利能力,包括他的可持续性能力到底能够支撑到多少,或者说有多少的平台会因为自身,我不考虑合规的问题,我认为这些平台都在合规的背景下,他的财务指标能够支撑到多少,这是我当时想做的一个压测。因为我在2015年经历了中国最严重的股灾,当时我是在恒生电子协助清华五道口做了一个课题,当时在股灾背景下有多少结构化的信托也好,或者结构化的配资也好,股价下跌的时候会有多少平台会出现非常大的风险,当时基于这样的思路我想在互金里面也做这样的测算,所以我对网贷行业的压力测试做了一个测算。 我今天重点是想把这块的思路给大家做一个分享,第一个是关于压测的目标,我觉得更多的是最终评判这个平台自负盈亏的状况,对他平台此次的行业大考能够接受多少的考验,压测的对象应该说从两个维度,一个是从行业的纬度,一个是从平台的纬度,压测的方法我觉得主要是情景压测,当然有些公司可以自身有更多的数据或者更多的方法,可以去考虑专家的经验。主要的分型值我们当时也考虑了几块,像外部事件我们主要是考虑宏观的政策,包括监管政策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对风险因子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作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他可能更多的依托于成交量,依托于交易量,依托于最终整个行业逾期的状态,这个风险值数是我们主要考虑的点。最终影响结果是通过OSS来呈现,也就是最终你是大于1还是小于1。情景压测的时候我们设计几个指标:轻中重,这个可能也是在国际上压力测试用的比较多的,轻度中度重度数据是我依托于2018年行业交易量的比较做了一个测算,轻度是20%,中度是40%,重度设了60%,对于整个行业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基于OSS值,行业整个当前的状况是1.07,我们会发现基本上在20%的状况下,行业大部分的机构其实会出现较大的亏损,这个是当时做的测算结果,当然如果说是更细分一下,当时因为我们这个报告,我也给北京市金融局做过汇报,当时也做过分享,当时金融局的几个领导也给我们提出一些建议,就是说能不能针对平台的资产端或者他做的业务场景做一个更细的划分,所以我们当时对个人类和企业类也做了区别,对个人类的平台当时做了一个测算,假如说在轻度的状态下,整个平台的抗风险能力还是可以的,在轻度下是1.07,在中度情况下,基本上意味着平台也是要到亏损的状态。 最终我们又进一步的去做了一个测算,就是依托于我们了解的平台数据,我们做了一个对这个平台本身,这个平台本身他除了本身的网贷业务之外,他其实自有资金也相对充裕,所以当时自有资金的投资对他来说也是带来了比较大的支撑,所以他的轻度、中度、重度,基本上到中度的时候能够支撑的住,到重度的时候出现略亏。 在平台层面做测算的时候,我觉得更多的我们可以通过在传导因子设置的情况下,会在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上面会做的更加细致一些,而相比于整个行业的测算,我觉得会更具科学性。 最终,整个压测的结果,我当时做了一个总结,就行业整体而言,位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平台可以承受的成交规模降幅不是很大,在无法承受或者无法外部融资的支持下,短期内可能面临无法实现自负盈亏的情况。 第二个,行业如果持续低靡,会重创一些平台的可持续性经营能力。对于部分成交规模较大,或者OSS值交高的平台,应该说他具备资金和资产的优势,在良好风控能力下面,应该说还是能够扛的住整个行业的挑战。最终我们通过测算也发现样本中各大类较大的平台,总体盈利状况要大于企业占比较大的平台,在成交额和逾期方面所能承受的压力也会更加强一些。 最终,我对于行业平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今天上午每位嘉宾讲的一些内容,我也在仔细的听,我觉得其实大家讲的很多观点,最终可能都是不谋而合,为什么说呢?我觉得其实最终对于平台的持续经营能力,归根结底是优化主营业务的收入能力,这一点我们通过在美国上市的金融科技平台可以很好的印证出来,比方说宜人贷,宜人贷在于网贷之外还有财富管理,他还有对应的科技输出,这一系列对他来说,他的OSS值我们当时算来是非常高。 第二个,我们对于合理配置的运营成本和强化运营效率,提升能力的建设,其实今天不管是百融还是微贷也都在讲通过人工智能,或者通过智能客服的方式去提升效率,这里面归根结底是什么呢?就是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整个运营效率,这个我觉得对于整个金融科技的角度来说,如何去降低成本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课题。 第三个,进一步整合数据的应用能力。 第四个,我个人一直很想提的,就是对于整个金融科技行业,刚才很多领导也在提到了,金融科技本身的属性还是跟金融相关,围绕着金融有一个很好的工具叫全面风险管理,包括我刚才讲的压力测试也是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工具,我觉得这个工具如果说应用到我们金融科技的企业里面,对于我们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更良性、更健康的去成长,应该说会有更大的支撑。 最后,希望提高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建立行业的标准和标杆,形成最佳的实践,这是我在做这个课题的时候最终总结了这么几点。 最后,也借这么一个机会,因为我是今天上午最后一位演讲,希望我们金融科技的从业者不忘初心,匠心践行,谢谢![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新网银行行长、执行董事赵卫星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中午好,我说的快一点,应该说金融科技助力数字普惠银行的建设其实已经有几年的发展时间,新网银行也作为其中的一员初步进行探索,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项探索中所看到的部分。 应该说金融科技的发展势在必行,第一个是银行整个的发展面临的挑战还是非常多的,来自于市场竞争也好,来自于政策驱动也好,尤其是客户的完全在线和数字化,我觉得是非常核心的一点,同时我们也看到这几年技术的进步确实推动了银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开放银行整体的发展,传统的盈利模式大家也看到了,一路下滑,原先存贷的模式其实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高增长的金融科技的原动力,所以我们初步的结论是今天金融的红利来自于科技化,来自于数据化的红利,当然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服务水平和客户需求仍然具有比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某一家大型银行在去年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80后90后,社会中坚力量其实跟银行的网点已经不发生交互了,当然帐户层面还在,但是帐户层面和交易层面已经抽离开了,大家也非常清楚,我就不说了。 刚才曹总也提到了这一点,监管部门其实也在鼓励不断的创新监管,也提出了很多一系列的要求,对反欺诈也好,反洗钱也好,智能审计也好,今天我们也看到了非常多的,实际上来自于金融科技监管层面的一些创新企业在不断的帮助监管来推进数字化的进程。当然更重要的是金融科技为银行的数字化提供了新的动力,趋向于金融服务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其中有一个话题,多次提到,其实开放银行来自于底层要素的开放,来自于客户能够自由的组合,来自于产品的自主创造,而不是来自于金融机构的推出。 我们新网银行作为一家探索者,将近快两年多的时间在金融科技方面我们应该说去打造了一家全数字的银行,不是一个流程银行,因为流程银行只是你内部流程的改变,但是数字银行是你基于数字化整体的商业模式的一个变化。新网银行可能说的很少,实际上我们是服务于C端客户的,但是C端的客户其实了解我们并不多,但是可以这么说一句话,基本上在座的各位可能80%以上,是新网服务的客群,它是怎么来实现的呢?实际上我们自己说我们是一个连接者的角色,说的再简单一点我们是一个“管道工”,我们一头联通了各家金融的合作伙伴,另外一头连接了我们大量正在转型和亟待转型的,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形成连接者的角色,当然底层基于我们的风控,基于我们移动互联的技术和我们的初心,普惠的初心。 在战略里面,我们认为我们主要服务于三个部分,一个是C端的客户,一个是服务于我们小微普惠型的一些企业客户,以及基于这两端客户搭起的一个开放的平台,说开放的平台并不是很准确,其实我们并没有建平台,我们只是服务于C端、服务于小微的同时去连接了很多金融机构。在科技化这一头里,我们觉得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新型数字银行的挑战,就是没有数据储备怎么来做数字化风控,如何去避免一些存贷汇传统模式的进展,以及如果没有科技储备象下金融科技的发展,如何快速的获客,以及去搭建整个的运营体系。在一系列的问题背后,其实我们做了将近几年的尝试以后,我们觉得我们逐渐清晰了发展路径,也是为中国金融业去探索数字化的道路。第一方面,当然是我们从数字化风控、运营、获客和营销一整套在线的能力,另外一条路径就实现了开放合作的路径,走平台化和走金融科技的两条战略。在人员的配备里面,我们也非常有意思,可能大家也关注到我们是一个工程师文化的银行,70%以上,今天已经远远大于70%的比例来自于工程师,尤其在一些岗位上进行了一些变化,比如说产品经理这个队伍,我们已经变成了设计师的队伍,我们的风险人员变成了数字化风险人员,人工智能的专家,以及反欺诈专家和开放工程师,我们风险人员具备的是写代码的能力,我们自己内部说,我们从WORD变成java人员核心的改变。在技术路径的关键选择上,我们从数据能力的建设到移动开放能力的建设,到人工智能的建设,逐步形成了成熟的架构和开源的架构,尤其大家可能非常关注到的是银行很少使用开源工具,但是我们这家银行很特殊,我们80%使用了大量的开源工具,当然在信息科技路径上,我们有一句通行的话,就是市场上有人做的我们不会做,我们会以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市场上没有人做的才是我们新网更加关注的,所以我们提出合作、自主、创新和生态的做法来搭建技术实现路径。在这个路径象下我们实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将来会发生什么,以及正在发生什么,这样形成一个层层的,从技术架构到业务场景逐层的推荐方式。在这个推进方式下,三年前我们实现了一件事情叫开放平台,什么意思?今天我们谈论了很多的开放平台,简单的说我们就把金融要素全部拆解了,拆解成要素级的市场,让我们的合作伙伴,让我们的客户可以在要素市场里面自由的组合,这就是对银行端的开放平台,我们开放了场景类的API,核心类的API,提供了服务类的API,今天我们实现了300多个技术接口标准接口API,让各种合作伙伴自由的自定义产品,这个是对开放银行极大的挑战,因为你到了阿拉伯数字级的要素的[1] 风险管控,而不是在产品层面,简单的产品层面的风险管控,所以这个会实现什么呢?今天我们一家非常小,非常短时间的一家银行,今天服务了31个省,真的到了曹总刚才说的几百公里外,甚至牛羊马车才能到的区域客户,我们服务了将近1800万,今天可能已经过了1900万的服务客群,人均贷款金额非常小,但是周转很快,根据小微金融的期限,75天平均的期限,我们服务到了一些真正意义上很小很小的商户,小微商户都形成了这样的服务内容。 总结一下,我觉得开放银行正逢其时,这个时期是最好的实现金融数字化的一个核心时期,当然我们服务于更多的更广的互联网金融创业者,我们推动更多的银行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我们就是那个管道工的角色。 谢谢大家! 麻烦再仔细听下。[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小米金融战略副总裁曹子玮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认为金融行业传统但不原始,金融是一个具有科技基因的行业。对于中国来讲,金融的本质是集天下之有余,补天下之不足。对于西方来说,金融是为上帝选择既有意愿又有能力还钱的好人的行业。因此,金融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让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同等的权利来享受金融服务。所以,金融的发展最后必然指向普惠金融,数字科技本身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扩大服务覆盖面。但与此同时,风险监管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路径,解决金融的核心伦理问题,是当前数字普惠金融最重要的一点。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各位来宾,上午好。 今天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个人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一点想法。 首先我想说的是:金融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金融绝对不是一个原始的行业。金融一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正是基于此,科技才是当代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可以和制度与实践并列为三大支柱。任何通过制度的限制以及对创新的约束,都与这个行业最本质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金融一定是一个具有科技基因的行业。 其次,金融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呢?我们很多人搞了很长时间的金融,但是他可能不是特别了解金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今天很多同志谈了大数据,谈了技术。与数据不同的是,人是有价值和立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讲,金融就是履行天道。什么叫天道?集天下之有余,来补一补天下之不足。14亿中国人每人在银行存100块钱,然后就变成1400亿;把这1400亿拿去给那些想创业、想干事、想过上有尊严生活的人,给他们加上金融的杠杆,这就是天道。集天下之有,这个小余可能只能吃一顿便餐、买一瓶可乐、坐一次地铁,但是每个余汇集起来产生的能量,超越了一个人原有的所能调配的资源。所以传统中国人对金融的理解是履行天道,集天下之有余,补天下之不足。 西方人怎么理解呢?基督徒怎么理解金融呢?西方人认为金融是一个为上帝选择好人的行当。什么叫“好人”呢?好人不是老好人,也不是一个虚伪的、抽象的概念,好人有两个硬性指标:第一,有意愿还钱,诚信、感恩,借了你的钱我从内心来讲都要还给你;第二,有能力还钱,也就是说你能够把别人钱拿来之后,按约定及时足额还本付息,你有为社会创造增加值的能力。所以西方人对金融的理解是:为上帝选择这样一个社会中的既有还款意愿,又有还款的能力好人。这是有效配置金融资产的路径和方式。 所以只有深刻的理解金融的本质,才知道互联网金融也好,数字金融也好,小微金融也好,以及其他N种金融也好,到底应该怎么做、怎么管、怎么发展,怎么寻找一条更适合当代中国资源配置的路径,以及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手段给那些社会的精英分子加以发展的杠杆,这就是当今要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金融的核心生命力,甚至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呢?在于对风险的控制。而在这个层面上大数据也好,互联网也好,以及人工智能也好,具有极强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这一点通过技术本身给金融插上了一个不可限量的腾飞翅膀。所有的这一切,无论是履行天道,还是为上帝选择好人,无论是他为精英加杠杆,还是为穷人带来金融资源来解决他的尊严问题,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使那个钱到那个缺钱的人手里头,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同等的权利来接受这种加杠杆的可能性,或者说监管经常讲的可获得性。 金融的发展一定是最后指向普惠金融。技术本身数字化,数字本身也使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获得性超越了传统金融的一些约束,超越了那些正规金融、传统金融不愿意看、不愿意做、看不见和看不到的社会各类群体。比如说小微企业,比如说贷一万块钱贷款要跑两三百里路的山区村民们。 同时数字金融的发展,或者说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本身他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所以金融既是个讲规律的行业,又是一个讲规矩的行业。数字金融也要遵守这两条路径,既要找到自己的发展规律,又要找到自己遵循的规矩,这是一切金融的根本。 当市场蓬勃发展之后,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更有效的监管数字金融,防范可能产生的风险的社会性、外溢性以及极具杀伤力的破坏性。正因为如此,监管的手段也需要大数据,同时要区分不同数字平台的资金属性。 构建区别对待、分类监管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对于当下的数字金融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觉得在这样一个非常难得的历史时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路径,解决金融的核心伦理问题,是当前数字普惠金融最重要的一点。正是因为如此,我觉得今天的论坛开的非常有意义。 我的汇报就到这儿,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于2018年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创始院长陈钟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各位来宾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在这个分论坛跟大家做一些分享。我们分论坛主题是金融科技ABCD,我选择了其中的B,谈一谈区块链与监管科技这个主题。 我从三个方面来分享:一个是信息社会ABCD它的表征背后的内生动力是什么。第二个看看区块链带来思想和行动的变革。第三方面结合监管科技,保障金融安全稳定看区块链如何发挥作用。 我们看互联网从其商业化应用开始到今天,我们历经了这样的过程:从早期的把数据集中起来,变成一个门户供大家共享,到我们生产数据和消费数据上下联动的Web2.0模式,以及到今天我们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做计算的Cyberspace。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共同参与”的计算时代,它的背后经历了从专有计算,个人计算到社会计算,交互模式从集中处理到网络交互到群体交互。 Mark Weiser从人与计算机的关系维度概括了计算科学三代发展的趋势和特征,人和计算机关系从多个人一台计算机和一人用一台计算机,到今天及未来一个人多台计算机,变成“物+云”的泛在计算,计算科学也从计算机科学到信息科学,再到今天的赛博科学变迁,计算机跟我们交互方式也从过去的被动,到交互,到现在的主动感知自动的过程;处理的对象也是从早期的数值精确计算到后来信息媒体的处理、到今天内容和大数据处理的过程。 因此,我们看到今天赛博科学,赛博化(Cyberization)的过程跟过去网络化的不同,网络化的过程在于我们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灵世界,它是通过我们网络连接连成的,而真正赛博化的新世界是三个世界进行了赛博化的融合。我们看到今天计算科学推动的“人-机-物”赛博化的融合会影响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和人文与社科的学科发展。无人驾驶、智能合约、人工器官、陪伴机器人、数字克隆人等等新型社会服务功能带来便利和享受,同时也带来新的法律和社会关系的挑战。所以在赛博环境下,金融服务和金融安全应该如何面对和应对这样的挑战,也是我们未来必须探索的问题。 下面我们看区块链带来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变革。网络化技术的演进经历了从早期主机互联,现在信息互联,人人互联,物物互联到价值互联,我们的互联网还是这张网,但关注点发生了变化。今天人们用微信的时候并不关心后台主机到底在什么位置,IP地址是怎么做路由和连接的,而是我们关注的是人与人的交流,物与物的互联。区块链出现之后又带来价值的互联,信息的互联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比如我有一个文件复制传递给你一份就实现了分享,而价值的互联好比这个文件是货币(比如一块钱),我传给你我就应该没有了,怎么保证这样的价值传递的方式。实际上这就是区块链真正带来的一种创新。 虽然很不容易做到,我还是想用一张PPT把区块链给大家讲清楚:区块链可以认为是一个共享的分布式账本,它在商业网络中促进交易记录和资产的跟踪。每一块都有交易数据,时间戳和原先块的加密哈希,共享的分布式账本最大的挑战就是“双化”问题,也就是一块钱既给了A又给了B,记账的时候能不能保持一致性,杜绝“双花”。2008年的时候,中本聪在其《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中提出基于工作量证明(PoW)的共识机制并对分布式账本数据一致性的数学证明,今天看到比特币系统运行了十年了还没趴下,从实践上也佐证了这个数学证明是正确的。分布式账本从中心化账本的中心化、需备份、易篡改、不透明,变成了点对点、抗毁坏、防篡改、全透明,分布式账本是多方参与、协同合作来记录交易历史,它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谁来记账?公开、联盟、私有;如何保障记账的准确性?需要有防篡改和共识机制;谁可以访问?解决权限管理、隐私保护等。 分布式账本的根本创新是一个记账科技的演化,从1490年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复式记账法到今天已经500年,但是2009年比特币的出现改变了记账和账本保存的方式,后续的改进甚至可以在账本上记录和自动执行合约(也称链上代码),账本科技大大的拓展,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讲:分布式账本科技在会计学意义下是五百年来一次颠覆性的创新。 为什么分布式账本科技很重要?因为互联网已经解决了分布式场景下传递信息的问题,而要想传递可信信息和/或价值的话就要借助分布式账本技术,这个记账科技的演进甚至可以促进商业协作和组织形态发生变革,核心价值是在于通过合约为多方协同关系提供可信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宣称:区块链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成果。 从十年以来比特币、区块链发展历史意义来看,我们看到这样实验的成果已经展示出了对现有货币和支付体系的冲击的潜力,还有能够引领信任、社会组织架构重构和更多的全新应用的可能性,而且在能够改变现在权利集中化结构所造成的一些新的问题这个方面,它有一个更好的优势,甚至可以让公众的意识觉醒,有权主张管理自己数据的方式,这些意义都是我们现在看到并且值得去探索的。 当然,应该说,金融科技当中的区块链应用,还只是刚刚开始,在监管科技里边还是一片空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求。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正面肯定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的政府,《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报告》前言中写道:“使用分布式账本产生的算法是一种强大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它有机会变革公众与私营服务的实现方式,并通过广泛的应用场景提高生产力”,还说:“分布式账本技术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让政府用于减少欺诈、腐败、错误和涉及大量纸质文件业务的耗费,它有潜力重新定义政府与公民在数据分享、透明度和信任意义上的关系。对私营部门来说类似的潜力也是存在的。” 第三个方面来看一下区块链如何赋能监管科技,保障金融安全稳定的话题。2016年8月份世界经济论坛研究报告,提出“区块链将重塑未来金融服务”的命题。在这个报告中,详细论述了区块链应用如何颠覆性创新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比如:包括其中有“六个重要的发现”,和“六个价值的所在”。这“六个价值所在”其中之一就是监管效率的改进,提高监管的实时性。 我们看到实际上今天,刚才杨主任也讲到了,合规成本实际是与日俱增,监管的内涵与外延在扩大,不管是从微观角度,还是从宏观角度,像KYC、AML,甚至CTF(反恐融资的防范),甚至包括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研究报告》指出区块链助力监管创新,能把“事后”监管变成“按需实时”的监管。实际上它通过监管者和被监管对象之间的关系改善,以及交易数据在一定力度和精度上给监管者提供便于履行监管合规的义务等方面,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改进,不仅在透明性和成本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还将增强监管者的科技能力,完成确保合法性、安全性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强制职责。 区块链应用特色包括了多方参与、去中心化、分布抗毁、全网溯源、智能合约、通证激励等等,这成为我们未来数字经济“可编程”和“激励”的这样的规则的建立,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链上的代码把我们的规则进行编码和编程,这样的智能合约和传统的合约相比具有完全数字化、自动执行、代码定义规则的新模式。 区块链的技术还在发展过程当中,在监管科技里边,我们更多的是要探索标识的管理,存证需求实际上远大于交易,监管规则如何转换成智能合约,以及如何提供数据共享的新途径,区块链怎么样改变原有的数据共享的方式,以及现在“云+边”结合(Cloud-Edge Computing),分散化和中心化的结合,以及如何实现业务真实性保障和责任客观认定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最后我想讲几个监管科技区块链思维带来的新的观念。第一个是新的数据资产观。过去我们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来看,数据的加工和服务,就是信息的加工处理。而在区块链出现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数据就是物理资产的数字化,而对数据的加工就是生成新资产和/或转移资产的所有权,形成“供应者和客户之间协议”的数字化的表示,而把“服务”变成数据加工过程结果的智能合约,这样带来更有效对数字世界我们的权利的保护和治理。 观念之二就是数据所有权问题。我们看到今天大数据带来的好处,但是数据共享依然十分困难,隐私保护也亟待加强,如欧盟已经生效的GDPR对数据搜集和利用行为严加管制和处罚。由于政府机构、银行部门甚至个人对数据隐私保护、安全和被滥用的担心,导致数据不能共享,不易共享,不愿共享。我们看到在全球已经有一个如何把数据安全问题转换成数据所有权问题来进行解决的趋势,如:公民驱动的政策与规制,直接数据授权与拥有权,派生模型的自动计算,可以让用户选择一定的粒度、细节和时间有限制的、可撤销的数据共享成为一种可能,区块链如何赋能消费者拿回自己的数据控制权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我们看到万维网发明者Tim Berners Lee,也发起了一个新的运动,Solid,就是要把过去Web应用对数据的控制去中心化,他将“重置”web,让用户拿回自己对数据的控制权。 第三个新观念就是实现隐私优先的强监管。我们如何有效保护共享数据,如何用有限的数据做出好的决策,如何实现AI算法同时避免共享原始数据,区块链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实现分享答案而不是数据(Share answers NO Data)、使用“同意”级别的数据而不是个人数据、重构AI的算法适应非共享数据处理、运用分布式账本来记载和分配共享的贡献、收益和责任等,这些都是我们正在实验中的有益尝试。区块链技术依然在改进和发展过程之中。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ABCD的结合之中,区块链将重构未来的生产关系,能够为我们监管科技,为我们金融创新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我们将看到上网、上云后面就是上链,区块链助力检验我们的监管科技工作是不是能够正确而有效地推进。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度小满金融副总裁张旭阳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认为近些年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已经影响到各行各业。人工智能实际上本质是认知与交互,是人用系统去获取知识,创造商业价值的过程。人工智能的发展会重塑金融商业模式,整体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会显著增强,智能金融会不断进化迭代。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智能金融能够利用新技术解决融资难问题。但与此同时,也要理清创新和风险的关系,推动智能金融与制度协同共进。目前应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推动个人账户体系建设,二是明确小额贷款的法律地位,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以下为现场实录: 感谢主持人,度小满金融是原百度金融分拆后独立运营启用的新的品牌,度代表了度小满承接百度的技术与获客能力,小满则取自中国传统节气,因为度小满金融分拆完成时候正好是四五月份,在小满节气之前。小满是小得盈满之意,中国有句古话叫“人生最好是小满,花未全开月半圆”,同时小满节气又是夏收作物灌浆的时候,所以我们度小满希望以谦虚的态度在普惠金融之路上,在金融科技之路上稳健前行,与合作伙伴共同共赢。 今天我的演讲是《智能金融推动数字普惠发展》。随着计算能力、算法和大数据发展,人工智能在近些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AI已经影响各行各业,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生命科学、机器人为代表的技术正在催生一个崭新的智能化新时代,也成为金融科技主要推动力量,推动金融科技由电子化阶段、移动互联网阶段向3.0阶段,即智能金融阶段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成为新时代的能源。在目前,我们也看到算法红利在逐渐消失,下一阶段主要是数据应用,特别是鲜活数据应用,以及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数据会成为商业模式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与算法的结合,决定了数据成为一种新的资本形态。经济学上有一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这个函数,这个函数会有两个方向的变化,第一个技术不再是常数,技术进步加快其商业转化也加快,技术成为一个内生变量,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完善推动技术的发展,进而直接作用于产出;第二点可以看到,除了资本、人力投入以外,数据也成为这个生长函数重要的一个变量。由Y=AK𝛼L1-𝛼 到 Y=AK𝛼D𝛽L1-𝛼-𝛽 随着数据的应用使用,我们看到很多商业模式发生变化,AI的本质与核心是认知与分析,是连接与交互,实际上是我们对数据的理解,是人类建立系统,用以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与过程,人工智能更多强调数据闭环,从数据的获取、萃取、交互,应用、储存,从中获得知识,通过硬软件结合、算法结合,运用知识达到目的,创造一种新的商业价值。 人工智能时代,客户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商业模式从单一的产品或服务,变成了数据+产品+服务+内容的模式。产品或服务卖出后的售后服务或数据的跟踪是经营活动更为重要的一环与起点,而非终止,金融本质就是一个对数据的处理,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智能金融不断的去进化和迭代。在新的金融科技的影响下,我们会发现整体金融服务的模式在重构,智能金融服务的新标准将是随人,随需,随时,随地。 第一,金融风险定价更加实时和主动。 第二,我们更可以深度理解用户,在海量的信息帮助下,包括精细产品模型,我们可以实现产品服务的超级个性化。 第三,技术的应用会推动我们的商业模式创新。 第四,技术应用扩展服务边界,推动金融包容性发展。人工智能降低了金融服务的获客、运营、风险管理成本,提升效率,扩展服务边界,从而使得所谓的数字普惠金融才有可能。 随着数字驱动我们可以看到金融服务模式升级与深度,未来每一个金融机构都是一个金融科技公司,都是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不仅看到所谓金融科技平台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传统金融机构实际上也在不断加深自己的金融科技能力,而且随着刚才我们提到的数据闭环下,可能传统金融机构更好的去获得金融相关的数据,未来金融科技的领导者也可能是传统金融机构。 第二,技术内涵的不断深入,从最早我们所谓的金融电子化到移动互联网金融,到刚才我们刘院长所提到的以ABCD核心的金融技术在不断的扩展。 第三,业务范围在不断扩大,我们从最早标准化的产品,如支付信贷,未来我相信那些更加需要个性化,跟金融本质更加密切相关的金融行业或领域,将会被金融科技所改变,包括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保险业等。 最后,被覆盖的对象不断拓展,从有央行征信的人群到没有央行征信的人群,随着我们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线上化和数字化,我相信下一步我们小微企业所谓融资难的问题也会被金融科技加以改善。我有一个观点,融资难可以通过普惠金融去拓展,但是融资贵的问题必须要用财政手段去加以解决。 度小满以金融科技为主干,从智能获客、身份识别、大数据风控、智能客服到智能投研,也包括基础的区块链和金融云服务。在12月18号,由度小满金融提供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ABS在上交所发行,去年7月份,是我们提供区块链结构的消费金融ABS在上交所发行。 除了我们提供金融科技服务以外,我们在与金融机构开放合作方面不断尝试我们的努力和探索,现在我们度小满金融的服务用户超过一千万,累计的放款金额超过2500亿,与50多家银行进行合作,同时开放我们自己的大数据平台,包括黑产、多头分等,刚才有一个嘉宾提到的多头借贷的问题,度小满提供多头借贷的查询。目前每天风控能力调用量超过了350万次,今年以来整个查询量超过1.3亿次。我们的教育培训分期贷款直接饯行普惠,累计帮助超过150万年经人,提供了230亿的学费支持,其中有四成来自农村,15%来自于国家级贫困县,通过让年轻人学习到汽修、厨师等一门技能,或提升某项能力,使自己在社会上更有价值、更有竞争力,帮助那些积极上进的年轻人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成长路径,是值得我们一直践行下去的普惠事业。 金融科技的发展要平衡好创新与风险关系。我们建议把整个金融科技分为两大类金融类别,一类叫普式性的通用性金融技术,一类是跟金融业务密切结合,有可能有同质性、周期性的金融技术,对前者我们建议应该规模化的发展,对后者要通过所谓的监管沙盒进行规范的经营。 此外,我们还坚信金融科技的发展一定要跟制度共同作用,才能真正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不断的发展。任何一个行业的进步,往往是始于技术,终于制度。随人的需求与技术的进步发生变化,需要金融制度的安排相应改变,以管控风险,促进金融服务模式演进,更好地服务大众与实体经济。 在这里我们提两个建议。一个是个人投资帐户体系建设,现在往往我们以产品为纬度去衡量一个投资者是否是合格投资者,但这样往往会造成集中度风险。我们知道金融的本质是跨期的资源配置和价值交换,跨期会产生风险,对风险处置实际上有两类办法,一类是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实际上金融是被管理的,另一类是以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体系,风险是被分散的,通过投资银行、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机构,使得融资企业的风险能够在全社会分散掉。通过个人投资帐户的设定,以帐户维度,以客户的角度去做用户的KYC和适配。第二,通过个人帐户体系建设,分散风险、打破刚兑。第三,个人投资帐户体系有助于我们做数字化资产配置。第四,促进长期投资者的培育,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美国资本市场的主要投资者是机构投资者,而不是散户,背后有很多的制度性安排,特别是美国养老金帐户的安排,我们也希望未来中国能够建立个人信托帐户或者养老金的个人投资帐户,使得中国资本市场有更多长期投资资金。 第二个建议,是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可以看到小额贷款公司和P2P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制度安排,中国现在大概有将近九千多家,实筹资本是8400亿元人民币,现在公司只能用自己的资本金、银行授信和机构投资者投资来进行放贷,过去十几年来,小贷公司的发展比较崎岖,但尽管受到很多制约,但小贷公司整体的贷款余额超过1.5万亿,90%是覆盖县域经济,而且没有任何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们建议对小贷公司,第一个是明确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并建立分类监管体制。第二,享受跟金融机构同等的税收、司法的政策待遇。第三,希望扩大小贷公司的融资来源,包括鼓励通过公开市场的资产证券化、发债等融资方式,扩大小贷公司的融资来源。第四,设立合理的杠杆率。 总之,人的金融需求、金融本质的初心是不变的,但金融服务的模式常变常新。随着技术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和机器在共同重新学习、创新这个世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增长空间。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金融科技新也会助推智能金融的发展,不仅扩大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而且推动新金融在风险管理、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降低了金融服务的获客、运营、风险管理成本,提升效率,扩展服务边界,从而推动普惠金融进一步落地。从而使金融更加平等,去照顾每一个人的金融需求,智能金融是有温度的金融!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恒昌首席战略官翟南宾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认为早期的普惠金融主要参与机构是小额贷款公司,带有浓厚的政府扶贫色彩,导致早期普惠金融难以持续发展。金融科技的内涵是科技赋能金融,在科技的助力下,金融业得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他建议尽快推出《个人信息保护法》及合法催收等相关法律,完善征信设施,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翟南宾: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还有同行的朋友,还有媒体的朋友,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2018年的12月20号,2018年还剩11天的时间就过去了,同时我们大家还知道改革开放40年,因为我本人是1978年上的大学,所以对40年的感受还是比一些年轻人可能更深刻一些。经历过80年代的人到了今天应该有很多的感悟和感受,同时我们也知道2018年外部环境有很多变化,其中大家谈论比较多的就是中美贸易,大概是两千亿左右美元的贸易战,但是我刚才上来的时候我就想,其实我们也不用特别担心,虽然我们每年都会说这是最困难的一年,最冷的冬天,这种话说了很多年了,为什么不用担心呢?我们范冰冰一个人都可以贡献八个亿,其实不用特别担心。40年的改革开放我本人是参与了第一个十年,然后又参与了最后一个十年,中间的20年是因为个人原因跑到别的国家去了,就没有全程的参与。有这么一个机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恒昌这家我们国家互金的头部企业,谈谈我们对行业的一些想法和我们的看法,最后提出一些我们作为企业的建议。 另外,我们今天这个会议的主办方是跟中关村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一讲到中关村,我们大家应该有这么几个关键词,我觉得也是我们作为国家的发展,作为企业发展都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人才,我觉得中关村应该是我们国家吸引了很多,刚才开场的时候,中关村的一些领导提到了,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人才。第二个有技术,我们知道我们国家很多互联网的公司,早期都是在中关村开始的,所以这个地方有聚集了很多很多的,当然早期可能知识产权这个概念没有提的特别好,不管是正规的还是不正规的,合法的甚至非法,但是当初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他的的确确促进了我们的行业和国家的发展。第三个,其实今天越来越重要的就是资本,所以我觉得人才、技术和资本这三个关键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或者一个企业都可以得到更好的更快的发展。 现在我跟大家讲一下最近清华专门就网贷行业做了一期专刊,这个专刊大家可以去读一读,这个专刊它的卷首语是充分肯定了网贷行业,大家可以看一下,网贷行业是我国金融行业供给侧改革,他助推了普惠金融。底下这篇是我们恒昌公司的创始人CEO写的一篇文章,在同一期刊物里发表了。我今天发言其实题目或者思路基本上照着构建新金融生态这个角度来阐述一下。 今天的回首看我注意到我们有三个关键词或者三个概念,在我们这个行业不停的出现,如果不是特别思考这个问题的话有很多人会比较迷惑,一个词就是普惠金融,第二个词就是叫互联网金融,大家注意看一下,我们主办方都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我们国家也有2016年成立了互联网金融协会。第三个词就是金融科技,所以这三个词应该很多的场合大家是拿来互相的用,所以我想网贷行业应该是在互联网金融里头的一个主要的主力军,可以把他想象为子行业的概念。 普惠金融我其实不用太多的阐述,但是还是可能要回顾一下,普惠金融这个概念很早就有了,刚才我们也有前面发言的同事提到了,普惠金融是一个系统,普惠金融在我们国家早期的时候可能更注重具体的作用是通过有一类带牌照的机构,叫传统小贷,传统小贷我们国家有一万多家机构,由他们来做很多的所谓普惠金融,这里面带有很浓的,由地方政府由各级政府,甚至带有一些扶贫的性质,所以它会产生一个结果,就是不可持续。刚才前面的发言人提到这个问题,普惠金融这个概念非常的广,也非常的正确,但是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不可持续的问题,这里头的的确确普惠金融是包容性的,这里头包容性的概念有很多,无外乎包括他的市场主体,哪些机构参与,服务什么样更多的客户群等等,各种各样的手段,这里头当初不是这个概念。2016年的时候,我们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我们国家政府也正式提出来,2016年大家要记住,2016年是互联网金融最高潮的时候,最风风火火的时候,这个上面就提出来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我们当时把全称叫做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这是我们政府制订的一个新的,这里头关键出现的词就是“数字”两个字,前面两位嘉宾谈到了很多具体的技术运用,这里面我们也看到了有很多新的创新,所以数字普惠金融是我们今天最关键的一个话题,这个里头有一个我刚才说了很重要的词,今天好像讲起来大家都脸红,不太好意思,就是叫互联网金融,这一我们中国特有的,因为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在英文里头没有对应的东西,我记得我当时在民生银行的时候,成立网络金融部,他们来找我说这个网络金融部怎么翻译,我说没办法,不能翻译成别的,翻译成别的把它叫fintech,那个更大,我们现在各个银行都有一个网络金融部,简称网金部,这个时候互联网金融大家可以看的出来,互联网金融内涵特别多,包括我们讲的支付,包括众筹,当然里头做的最实在的一个东西,或者也是今天看来问题比较多的一个网络借贷的问题,这个模式本身也是从国外过来的,P2P的模式过来的,人家依然在做这个东西,只是没有像我们做的这么轰轰烈烈,所以大家能看到2013-2016年是这个行业发展最快的时候,根据刚才我提到的专刊统计,大概这期间我们年均复合增长率,就是网贷交易数量和贷款的余额,每年都是在130左右的增长,平台数量更是每年翻一番,现在回头看,说好听就是弯道超车,说不好听就是野蛮生长,确实走的太快了,所以从2016年年底,2017年到今年差不多整整两年时间,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相对理性的整改,这个行业一会儿我们跟大家看一下。 这个行业的左边图是代表过去的几年,从2012年到2018年网贷的交易额和平台数量的增长,右边这张图是今年每个月份的增长,这个统计数据因为来源有很多家,可能不完全一样,但是大致方向是差不多的,所以按年的来看,大家能看到最近的2017年和2018年是急剧下降的,完全能看到,早期每年都是在翻倍的增长。然后我们来看2018年,2018年大家能看后头四根柱子也是急剧的下降,主要还是政策的变化,现在有个词叫“双降”,各地金融局,当然这里头不是说没有问题,我们要坦诚面对这些问题,坦率的说改革开放40年走过来,每一年每个阶段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都能把它克服过去,所以这里头看的话,现在大概存量的大概还有一千家左右平台的运作,但是大家还能注意到最后,其实他的交易现在已经这个月,过去的11月已经相对来讲比较平稳,在最可怕的七八月期间,每个月最多的好像我印象有一个月达到两百多家,其实这个也很正常,他的总体交易不大,虽然涉众的面比较广。 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不管叫几点零,什么2.0、3.0,我也没搞清楚,反正现在进入金融科技时代,今天早上来打车的时候,因为路上很堵,出租司机用GPS导航,既不走二环也不走三环,从城市中穿过来,出租车司机跟我说GPS很厉害,背后有智能化,大家可以看到科技的力量除了在金融团队,其实已经在我们生活当中所有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想对科技的发展大家毋庸置疑。恒昌作为一家互金企业、头部企业,到了今天大概是已经走过七年多的路,初心也很简单也很朴实,因为我们内部的企业文化就是学习华为,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都是白话,用心做事用心做人,都是白话,很朴实,他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坚持做小额分散,大家做过金融行业的都知道小额分散这两个词本身就有巨大的风险含义,一定是要通过小额来分散,这个意义上你的商业模式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不亚于你的技术,你选择做什么样的业务,本身就决定了你是否可以持续。 我们内部很多管理层都是从传统金融机构过来的,所以内部也是坚持合规,我的话就是叫“一定要坚守合规的底线,一定要坚固风控的防线”,这个不是说口号,喊大话,这个要实实在在的做。 商业模式也很简单,内部模式主要是四大板块,刚才我讲到的,我们中关村这个地方的人才、技术、资本,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多少涵盖了一些,我们自己也有,除了我们有一些主要的恒易融、恒易贷的交易平台,还有金融交易的板块,我们自己也做一些财务管理。 这张图有点复杂,不是在这里故弄玄虚,作为一个企业要长期可持续发展,除了坚守合规底线,你自身基于大数据、基于人工智能这种新技术风控的模式非常的重要,所以我觉得我们这里不做理论探讨,它的什么边界什么的,这个是实实在在的,因为在我们国家做过这个行业的都知道,我们的欺诈特别严重,首先是要防欺诈,然后流动性的管理,把这些东西做好了,你在遵守合规基础之上,你的业务才能做好,企业才能持续发展,所以在这里头大家能看出来,无外乎就是三层,最底下就是一些基础层,我们现在光大数据,我们统计了一下,跟35家外部公司,包括我们今天在场的百融我们都是长期合作的伙伴35家,55个数据产品我们都有合作,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要建立这种能力,要积累这种数据,所以我们无论是从数据还是算法还是策略,我们基本上可以回头看起步都还是比较好的。我们还有很多东西是要向我们的同行学习。 外部的合作,这个大家也看一下,我把他分成三类,一类是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视野的,开拓思路的,包括很多智库。还有第二类就是金融机构,特别是能够帮我们做到一些资金,风控方面的合作。第三类就是帮我们提供一些咨询和数据服务的公司。 最终,我们想新的生态是怎么生态的,这个可以探讨,我们觉得这个生态里头含了很多很多的主体,我甚至把媒体都看成是我们金融生态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你们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对社会,对舆论非常有影响力,我们的很多客户,很多的投资人,不是那么理性,还没有那么成熟,所以我觉得技术,底层的我分成两类,一类是纯技术的,互联网的技术、人工智能的技术,还有金融的技术,金融的技术里头最主要的就是我们讲的征信的数据,数据能不能分享,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这个行业,我们有个词叫多头借贷,很多的客户在好多平台去借款,互相之间是看不到的,但是传统金融机构他的数据是能抓的到的,今天我们希望可以有所改进。 当然最重要的是监管,我们政策很重要,加上市场的力量,这几个东西结合在一起,我希望这个行业能够可以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最后三点,我不重复了,因为时间到了。这些东西我们所有在座的应该都有呼吁这些东西,就是很多东西要明确下来,无论是时间的进度还是具体的条例,当然现在回头看这一两年还是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很多的细节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把他夯实了,要不然企业他往下发展会很迷盲,所以我觉得这个也非常重要,无论是从肯定这个行业对普惠金融的贡献,还是征信系统、征信数据具体的一些分享的措施和方法,我觉得从上至下,从左到右,我们能够共同把这个行业,把我们国家的数字普惠金融做好,谢谢![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微贷网副总裁、首席战略官汪鹏飞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认为金融科技可以帮助普惠金融更好地聚焦薄弱环节,更好的扎根业务场景。金融科技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小微企业的服务上。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在于支付类数据缺乏共享机制、政务类数据难整合、商务类和个人类数据缺乏规范。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应用先进技术,不断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建设。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汽车金融的实践新路径。 金融科技发展至今在大范围的获客,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以及大数据风控等等方面对行业的贡献毋庸置疑,今天我们来探讨的是金融科技在目前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向上的一些使命和担当。首先我们来聚焦,他可以更好的聚焦薄弱环节,特别是在针对小微企业主,或者个体工商户等这样一些人群的时候,其次金融科技可以更好的扎根业务场景,这个业务场景包括一些细分领域,包括供应链金融等有些场景的业务。 金融科技发展至今,金融和科技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怎么样更好的界定金融和科技两者之间的边界,让科技更好的回归到服务金融的本质上来,做好支撑,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同时,金融科技对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刚才讲到了金融科技的发展,首先可以体现在对小微企业的服务上,大家都知道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具体到我们中国来说,我们认为信用基础设施不完善是目前小微企业难以获得首次贷款主要的原因,具体来讲,可以看到我们有四个缺失。首先是支付类数据的相对封闭,缺乏共享机制,跨行业的共享范围有限,我们国内不管是移动支付还是传统的支付,其实发展的都非常快,目前也越来越多的,中国支付类的企业纷纷的出海,去东南亚、去非洲包括去欧美,但事实上这么多支付类企业的数据如何打通,怎么来实现共享,这是一个难题。第二类是政务类的数据比较难整合,传统意义上,我们可能知道有央行的征信系统,包括去年新成立的百行征信等等,但即使是这两者之间不同的征信公司,数据的打通,包括我们类似比如说公安的数据,我们工商的数据、税务的数据甚至一些水电费等等政务类的数据依然很难打通,这个对我们不管是小微企业主或者个人来讲,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比较缺乏。第三类是商务类的数据有效性不足,80%的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处理质量参差不齐等等。第四个,关于个人类数据的缺乏规范。近些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个人的数据,包括大家可能都接到过各种各样骚扰的电话,其实是对个人数据保护缺失的一种体现,在这方面,国内确实还是有很多工作还值得去做,所有这些我们概括在一起归结于是中国的信用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们再来看小微企业,前一阵子居然出现这样的,中国的民营企业需不需要再存在,非常匪夷所思的一个话题,大家来看这样的数据,小微企业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的GDP,但贷款的余额,统计的口径还是比较宽泛的,更多的小微企业贷款的余额绝对没有这么高,但是他增长的空间非常大。 具体到我们微贷网来讲,大家知道微贷网主要是专注做汽车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和汽车分期类的,消费类的金融还是有一些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主,解决的是小微企业主在短期的资金周转的问题,并不是说去潜入到他构成的消费环节,所以本质上微贷网是服务小微企业及小微企业主的这样一家公司。 我们服务的客户主要也是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等,目前我们已经为近200万的借款人提供了我们的服务。我这边举几个案例,第一个也是我真实经过的案例,当时这位高先生应该说到年底了,他是一个建筑包工头,年底建筑商迟迟没有把款项给他,而他自己带着老家的一批农民工、建筑工人,年底也没有钱去发年终奖等等,工人情绪也越来越激动,当时向银行,甚至一些高利贷机构去借钱都很难借到,后来他刚好有辆车子,在微贷网实现了他的借款,就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当时,我记得我把这笔钱我是亲自送过去,当时他以及他背后那么多工人脸上洋溢出那种幸福的笑容非常让人难忘。 第二个例子,是一个淘宝店的店主,目前微贷网正与蚂蚁借呗共同推出来借呗的车贷服务,本身借呗的用户借款额度不高,如果他需要提升他的额度,借呗会把这样的客户作为白名单的形式推给我们,然后线下通过我们分布在全国300多个城市,近500家门店来进行验车,来包括一些信息的采集,车辆评估等等。包括我们业务也提供给一些个体工商户,早餐店等等,我们服务的人群始终是这样一些小微的人群。 传统理解汽车抵押借贷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重资产的行业,通过过去七年的发展,我们微贷更好的实现了这样一个线上与线下的割裂,主要是体现在四个线上化。第一个是客户的线上化,应该说绝大多数目前的车贷公司这些借款公司更多的是掌握在客户经理,或者是说个人的一些手上,怎么样让客户更好的通过线上的服务来和公司有更好的连接,这个我们过去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第二个是员工的线上化,当员工挖掘一个客户非常不容易,怎么样为这个客户提供更好的一些其他的服务,他可能除了车贷以外也还有其他金融需求,我们怎么样把其他产品推给他,包括管理的线上化,微贷网目前全国有一万多员工,怎么样通过线上化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包括我们产品的线上化,除了车贷产品我们不断的会推出一些新的,包括比如车主的信用贷等等,应该说我们在过去的七年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在线化。 大家看这样一张图,应该说是我们整个全生命周期的一个工作流程图,我们通过合作伙伴的推荐,对客户的推荐,以及通过我们呼叫中心来进行获客,通过我们输入CRM系统以后,通过我们初审进行第二个环节,就是邀约客户到我们线下的门店来进行面试,当然我们现在面试环节也都是通过机器人来实现,包括对他提供的这些资料真实性的验证,包括对汽车本身他验车,他的车况怎么样,他的车价值情况怎么样等等,把这样一些数据综合来上传到我们的审批系统以后,我们会初步给一个他的额度是多少,会有相应的结果出来,同时我们会对汽车安装GPS,安装了以后我们有GPS监测系统来实时的监控。 “智能决策森林”风险评估体系,是微贷网打造的基于人和车两者之间独有的风险评估体系,和传统的一般做小额信用贷款的金融服务公司相比,我们更多加入了车的数据。左边这张图其实和其他的公司比较类似,更多的时候会去获取人的一些基本信息、征信信息、反欺诈信息,包括他的电商数据、社交的数据等等,会出来一个对人的判断。右边这个是我们基于对车的判断,包括车辆的基础信息,他的买卖次数,他的维修记录,我们会对这样的记录,对车进行判断。最后,通过综合对人的判断对车的判断来给出一个决策,到底我们是否准入,准入以后给的额度是多少,我们也会给出一个比较宽松的定价。 刚才张总也介绍了他的人工语音的系统,我们微贷也已经完全实现了整个机器人面审,就像刚才张总也是的,现在机器人跟你对话的时候已经基本上无感,过去我们线下500家门店的时候,我们面审人员基本上是500-1000人左右,通过机器人面审系统的推出,我们很好的解决了这样一个人工成本的问题。 这是我们的验车系统,对整个车辆关键的部位,一些信息进行录入,最后我们会给出一个价格。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整个验车系统背后的支撑是几千家的二手汽车商,所以我们评估的价格是最接地气的,一旦这个车我们要去出售的话,我们会有几千家的车商来进行拍卖。 这是我们的车辆GPS实时监测系统,这是一张蛮壮观的图,通过GPS系统可以更好的了解客户的轨迹,比如说他经常在北京,突然有一天这个车子一路向南出现在河北甚至河南等等,我们的系统会提出预警。包括每个城市在不同地区都有人群信用的表现也是会不一样,我们也会有一些重点监测区,进入重点检测区系统也会进行实时的预警。 最后,我想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伯乐分,伯乐分是基于刚才我们“智能森林决策”评估体系推出来一款产品,主要是应用于银行机构,有志于发展汽车金融的银行机构、汽车金融公司包括一些其他的和汽车相关的金融服务机构给他们提供的这样一个服务,应该说目前我们伯乐分很好的解决了人和车两者之间信息的打通,给出的这样一个风险评估的解决方案,应该说还是受到了我们合作伙伴的欢迎,当然也希望有机会和在座的各位机构能够加深合作。 科技让小额信贷触手可及,这是我们服务的宗旨,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互联网金融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百融金服创始人兼CEO张韶峰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张韶峰:各位嘉宾,上午好,非常高兴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这几年百融金服在普惠金融领域科技创新方面的实践。 普惠金融今年谈的非常多,任何一个会议如果是我们不提普惠金融基本上都不好意思,但是普惠金融的做法跟传统金融机构习惯的业务有非常大的不同,我们至少可以从客群和产品两个维度来看这个事情。第一,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客群都是比较高大上的,不管是企业客户还是个人客户,但是普惠金融客群主要是面对小微企业、中低收入的城镇人口还有三农,这些客户群的数量极其庞大,数以亿计,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信用记录或者信用记录缺失很严重,受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也不是说他们都是低教育水平的人群,可能有些学历也相当高,但是差别很大,可能有些小学生毕业,有些大学生毕业的,也有博士后毕业的,收入也是很不稳定的,周期也比较短。 第二,从产品角度来看,他们的额度跟传统金融擅长的大额产品相比额度可能低一两个数量级,而且现在监管机构还限制利率,不像去年现金贷很疯狂的时候,利率可以很高,可以通过高息来覆盖风险,另外一个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抵押品,只能是做纯粹的信用贷。这么一个客群特点和产品特点,使得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客群的时候面临的挑战非常巨大,应该说传统银行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第一,这么大的客户量,一对一的人工服务,基本上覆盖不了这个成本,基本上客户的获取以及客户的服务,两件事情都需要大量依赖互联网。第二件事情,风控的手段不像上市公司,有公开数据,也不像大企业有固定资产,基本上要利用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来实现对风险的计量。 我们认为在小微企业信贷风控里,风控手段其实是要结合个人信贷思路,首先小微企业由于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公司经营应该说相当的不规范,(数据信息)也没有什么公开渠道可以获取,政府很多数据也没有整合,所以老板个人的信用就变得非常重要,老板个人的信用在整个计量模型里面可能能够占到50%以上。台湾征信在2013年年底才跟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有过交流,说台湾征信个人信用有超过60%左右,我觉得在中国大陆也许更高都有可能。第二个,作为经营实体,贷款要作为经营用,贷款额度大了之后必然还是要看经营的风险,所以他又是对公的属性。我们认为要控制好小微企业的风险,基本上C+B是唯一的出路,C就代表是老板,也是消费者,B是他的小企业,也是企业,把两者数据结合在一起,最后做出的风险计量模型比用单一的一定要准,这也是目前在十几家银行做过实践,这个比传统模型,不管是纯C的模型还是纯B的模型都要有明显的提升。目前来讲,我们已经跟大约16家银行展开了线上小微普惠金融的合作,目前大概接近一千亿,只有不到1%的逾期率发生。 我们的模式是一端连接我们叫资产端或者叫场景端,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小微经营的平台、场景,他们可能有人、有货、有厂。一端是金融的供给侧,就是金融机构,不管什么类型的金融机构,通过百融金服这个科技平台赋能两端,嫁接起金融的供给,资金从金融机构流向需求侧这么一个桥梁,这是桥梁的核心价值,通过科技手段极大的提升资金流动的效率,同时控制住风险。这里三者的结合,一个是金融机构,供给侧,就是右侧的,一个是需求侧,产业。金融离开了产业,一定是风险极大的。中间是科技平台,这三者的结合我们认为可能是能打造一个比较持续,可以持续经营,各方都可以多赢的一种商业模式。 支撑普惠金融发展科技,其实提的最多就是三个,第一个是大数据,第二个是人工智能,第三个是区块链,这三个你要是从成熟度进行排序,事实上恰好基本上最成熟的是大数据,其次是AI,我们以往也讲了很多的人工智能,再次就是区块链。大数据的应用可能是从互联网公司最早的电子商务开始,AI其实被带动起来是因为谷歌公司的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区块链的运用从实践上来看还要再等久一点。大数据的来源无外乎就是那么几个方面,一个是金融机构自身积累的数据,不管是银行、消费金融、信托、小贷、P2P等等,保险机构、基金证券公司、运营商的通话行为,第三方支付公司、出行交通的数据、司法机构的数据、消费数据、社交数据。在取得用户授权,且保证用户隐私的情况之下,他们可以辅助信用的评估,辅助风险模型的建立。 在整个信贷周期四个关键环节里面,不管是从客户的准入、从客户的经营,以及最前端的精准获客,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的利用科技的手段,就是用AI、用大数据来提升经营的效率,我们希望在普惠金融领域,大部分作业,80%-90%的作业都应该交给系统去完成,否则这个成本是完全无法满足规模化扩张的要求,只有把尽可能少的工作交给人工才能够使这个事情可以持续。 下面我给大家可以做一些实际的演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来提升金融的效率,给大家听两个场景,一个是对逾期的客户怎么样提醒还款,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活比较LOW比较脏,但是没有这个环节金融机构是经营不下去的,甚至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破产。 第二个是一家银行,四大行之一,如何利用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给村民发社保卡,以前都是要靠人工上门,在山村,地广人稀,成本非常高,大家可以听一下,能不能听出他是机器,或者哪个是机器哪个是人,大家可以猜一猜。 这个机器人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我们的首席科学家是清华的,在这种封闭的场景下,随便问开放的问题,大概可以对话八轮,问话的是机器,80%以上的客户是感觉不到这是个机器的,我自己也接到过这种电话,我刚开始第一反应也没有认出它是个机器。虽然它真正一对一的效率还是比不上真人,但是它的成本低很多,它可以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的做这个事情,一个金融机构的团队,可能一天有效工作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是机器人就不一样了。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这是中国银行给山村发社保卡,以前都是靠人工,大家可以听一下。 这种机械性的重复工作,如果不能大规模被机器所替代,其实普惠金融的实施最后是不可持续的,那么大的客群,可能地方也很广大,靠传统人工作业方式根本不可持续,每笔金额就那么一点,靠人工怎么去做这个事情,基本上科技是唯一的出路,不大量的使用最先进的科技,普惠金融是不可持续的,顶多最后就是做做样子。 最后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背景,我们是一个纯粹的科技公司,我们立志于做普惠金融的桥梁、基石,嫁接起金融的供给侧,各种金融机构与金融的需求侧,主要是小微企业、中低收入人群、三农,他们的桥梁。我们自己并不做金融业务本身,帮助他们高效的进行获客、风控、金融产品的设计,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靠科技来提升整个金融运营的效率,使得这个事情可以持续,而且最后达到多赢的结果。如果不能多赢,最终金融机构做一段时间就开始回到传统业务。 另外一个这里提一下,看到很多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的理解,我们认为其实是不够深刻的,普惠金融这个词在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英文的原文它只有普的意思,根本没有惠的意思,因为普和惠在根本上是矛盾的,普的意思是让所有只要不是骗子的人、企业就能获得金融服务,由于资质不同、还款能力不同、道德水平的差异,使得金融机构覆盖他们的成本也一定要差异化,所以惠一定是相对的,就是不同资质背景的客户,他拿到的资金价格、额度、抵质押方式一定是差异化的,我们公司的梦想是让金融普惠民众,我经常跟同事讲这个词一定要小心的理解,普是绝对的,惠是相对的,又让金融机构普,又让金融机构惠,而且这个惠的价格全部一样,最后金融机构一定倒闭或者给你做假,先让大部分人获得金融产品服务再到解决价格的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我们公司很特别,是一个科技企业,但是有很多国资在里面,国家储备金、华融资产管理公司、IDG资本,科技第一是要创业精神,第二还需要国家支持,政治正确非常的重要。 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区力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认为,数字科技的实现是普惠金融的关键。普惠金融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门槛足够低,可以服务足够多的客户。要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通过大数据搭建起线上风控体系,实现与客户低成本且有效的交互,针对客户推出了针对性的产品等等;二是成本可负担。要把客群做的足够大,以规模经济降低变动成本,以低变动成本扩大服务覆盖面,实现规模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科技能力的输出,以数字化普惠金融的方式去服务更多的金融机构来降低他们运营的成本,做好普惠金融服务。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区力:各位嘉宾,早上好。我是京东数字科技的区力,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在利用数字科技助力普惠金融方面的实践。 首先,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京东数字科技的前身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京东金融,在今年的11月我们公司完成了品牌升级,目前京东数字科技旗下包括了京东金融、京东城市、京东物美、京东农部、京东上东家五大子品牌,我们的经营宗旨是用数字科技连接金融和实体产业,助力产业提升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社会价值。 在普惠金融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实践,首先我想和大家先分享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6分钱养鸡的故事。 这个是大家很熟悉的白羽肉鸡,大家知道养鸡是一个非常微利的行业,这个白羽肉鸡整个养殖周期是两个月,一只鸡生产的周期大概需要的是12块钱的饲料,传统金融机构通常做法是在养殖的第一天就把12块钱的贷款给到农民,两个月后连本带息的收回,农户要承担两个月的利息,但实际上小鸡在初期很少去吃饲料的,12个月的贷款绝大部分都是在闲置却产生了利息,这样就让养鸡种植户的利润更加的稀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我们根据农业生产的量化模型和农民生产的历史数据,给农民授信,免抵押免担保,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把整个资金投放流程嵌入到生产流程,农民什么时候用多少钱,用多少贷款,我们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解决,在这个案例当中,农户在养殖的过程中只需要根据他的生产时点去获得贷款,总共12元的贷款饲料款,一共只需要付出6分钱的利息,对于一只鸡大概获得2元的利润来说完全是可以承担的,所以我们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去有效的降低了整个融资的成本。 这位先生是在中国社会非常普通的一位个人经营的小企业主,他在雄安开了一个服装厂,他之前做的是传统的外贸生意,因为没有抵押物,所以他基本上在金融机构是很难获得贷款的,我们针对这样的客户推出了普惠金融创新产品京东快银,服务的对象正是这些广大的微小企业经营主,在获得企业主同意的情况下,京东快银获得知识产权信息、工商信息等多维度的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智能舆情监控方式,通过数据互补互充,交叉验证,还原这个服装厂的经营状况、竞争能力,从而使得客户能够享受无担保、无抵押、秒提放款,按日计息,而且授信额度是循环使用的,秒级放款,随借随还,这个例子就说明了我们通过数字化普惠金融的方式,去解决了融资难、融资效率的问题,也保证了在中国这种广大的微小企业经营主能够获得正常的贷款,保证生产和规模的扩大。 其实这两个案例都是在说明了我们目前在做的一些普惠金融的案例,其实我们认为普惠金融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门槛足够低,可以服务足够多的客户,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利用了数字科技的力量,通过大数据搭建起线上风控体系,实现与客户低成本且有效的交互,针对客户推出了针对性的产品等等。我们认为目前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可负担的成本,我刚才也听到有前面的演讲嘉宾提到了这个概念,具体来说目前整个金融行业还是一个规模经济的行业,我们的意思是必须要把客群做的足够大,这个生意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客户规模做到一定程度必须要考虑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关系。如果一个金融机构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高,他只能够去服务高收入人群和大公司,比如我们传统银行的公司业务,他要不断的去通过发展客户经理,通过很多手段去实现对企业经营的服务,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微企业很难获得金融服务的原因所在。相反,如果固定成本高,但变动成本低,就可以快速复制,覆盖更多的群体,实现规模效应。 其实现在我们在做的,就是一种用科技让变动成本降低成为可能,比如说前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来搭建人工智能的系统,这是一个固定的成本,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通过这样固定成本的投入以后,我可以把我的边界,我客户的数量无限的延伸,让我们的变动成本变得更低,所以数字科技的实现是普惠金融的关键。 更具体来说,作为数字科技公司,会从场景、数据,流程运营这三个方面,解决传统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变动成本高、信用风险高等问题。 首先,科技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到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人群。尤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公司通过自身的生态建设,拥有了很多场景。大家都很清楚的是,像京东金融,大量的金融服务是在真实的生活消费场景和产业场景中实现,我们将这种场景开放给传统金融,就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 其次,科技公司可以在生活消费和产业交易场景中获得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真实反应了客户需求和实体经济的产销情况,通过这些数据+风控技术可以去做风险管理与风险定价。金融机构可以跟科技公司展开技术层面的合作,让科技公司的风控技术和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进行结合,就可以降低欺诈和信用风险。 第三,在流程运营层面,科技公司基于更好用户洞察能力、产品洞察能力,可以在交易场景中嵌入金融服务,实现从客户申请、授信、放款、贷后的全流程贯通,让客户在交易场景中获得贷款,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极大地改善客户体验。当这种能力与金融机构进行连接,也将极大地降低金融机构的流程运营成本。 通过科技能力的输出,通过我们用数字化普惠金融的方式去服务更多的金融机构,来降低他们成本,提高行业效率 在普惠金融实践方面,我们在这几年通过自己的实践,累计服务了20万的中小微企业,贷款总额超过了5000亿,在三农方面我们建立了整个普惠农村金融的体系,目前我们在全中国建立了超过一万家普惠的惠农小站,明年这个数字会扩大到五万家以上,我们在整个乡村的用户超过了两千万人,同时我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消费产品“京东白条”,为年轻人提供了第一笔人生的信用,我们也发行了国内首款“互联网+信用卡”——京东白条联名信用卡,即小白卡,先后和中信、光大、民生、广发、中国等14家银行合作,累计用户申请量达到2000万。依托京东金融的产品能力、数据能力、风控能力以及营销能力,小白卡对比传统信用在获客、大数据、风控、营销运营层面都有着全方位提升,能帮助传统金融机构触达更加广泛的用户群体,降低每一单的变动成本,从而降低获客成本,提高行业效率。这也是京东金融用数字科技帮助金融机构,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实践。 最后,我想说一下的是普惠金融也是社会责任重要的落地,对于一家高度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而言,普惠金融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落地。今年11月份,我们公司发布了首份《社会企业责任报告》,将社会责任放在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我们成立五年以来,坚持以数字、普惠、创新、连接作为公司实现社会责任的使命感,以数字可积微手段,关注能够创造长期价值为议题,推行数字普惠金融,践行精准扶贫,防控金融风险,致力为全社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我们坚信当数字科技与社会使命相结合,就会赋予数字温度和能量,也让数字科技连接更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互联网金融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副院长王新华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指出科技促普惠是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要义所在。我国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延伸了金融服务半径,扩大了服务范围,降低了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力。金融科技可替代普惠的精准性,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精准普惠,将金融资源引导配置到高质量发展的民营企业中。互联网金融标准是防控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金融标准是推广创新的桥梁和促进创新的保障,是平衡金融创新或金融风控的有效手段,金融标准化有利于金融创新的推广应用,也有利于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落地,提升金融监管治理的能力,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受邀参加2019年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今天上午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为“科技促普惠,标准防风险”。 今天我想谈三个观点: 一是科技促普惠既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也是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要义所在。 今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应成员国呼声制定《巴厘金融科技议程》,指出金融科技可增强全球金融服务供给,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提高金融普惠性和可得性,促进市场竞争和创新,建议各成员国将金融科技主题纳入国家普惠金融战略。美国《金融科技框架》白皮书明确将拓展安全、公平、可负担的融资渠道,更好满足个人和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英国《金融科技产业战略》将金融科技目标定位为大型银行服务不到的市场,以及能更加有效地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是其金融本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其显示出蓬勃生机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延伸了金融服务半径,扩大了服务覆盖面,降低了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实现了目标客户的精准识别、精细管理、精细服务。同时金融科技还缓解了普惠金融领域突出存在的信用不健全、信息不对称和动力不足等问题。 第二个观点是,金融科技可提高普惠的精准性,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11月1日,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结果。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行业集中度上升、优势企业胜出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正常竞争结果,部分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是客观环境变化带来的长期调整压力。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都需要逐步适应。 目前,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在民营经济中,有很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它们具有带动就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重要功能,理应成为普惠金融帮扶的重点对象。但要搬走民营企业“融资的高山”,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短期问题,也不能“运动式”降低融资门槛,更不能将普惠金融变成“福利金融”或“救济金融”,而应着眼于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民营经济扩大市场空间、实现绿色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对于一些经营粗放、负债过高,在环保、社保、质量、安全和信用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民营企业,需保持定力,坚决执行国家“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发挥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实现精准普惠,从而将金融资源引导配置到高质量发展的民营企业中去。例如,可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发展服务门槛更低、更便捷的智能信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的需求规律,实现普惠金融的精准营销、精准服务、精准管理;利用智能风控技术加强对贷前、贷中、贷后的道德风险、技术风险、合规风险、岗位风险的全流程控制等等。 第三个观点是,互联网金融标准是防控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 金融标准是推广创新的桥梁和促进创新的保障,是平衡金融创新和金融风控的有效手段。金融标准化有利于金融创新的推广应用;也有利于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落地,提升金融监管自律能力,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同时,由于监管科技应用涉及大量的数据、系统和业务规则,标准作为“通用语言”是监管科技规范应用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可或缺的规则,因而金融标准化也有利于监管科技的落地实施。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互联网金融标准在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促进行业自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于2017年7月18日专门成立了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截至目前,协会已发布实施个体网络借贷信息披露等5项团体标准,近期拟发布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信息披露团体标准。同时正推进7项团标制定、3项行标制定,还有8项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相关标准正申请国标立项。 近两年多时间来,协会坚持标准研制与标准宣贯同步部署、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创新运用多种贯标模式,确保标准能用、适用、管用,互联网金融标准化真正起到了防控金融风险的作用。 一是“标准+行业基础设施”模式。将团体标准内嵌于协会建设的信息披露、信用信息共享等行业基础设施,切实发挥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作用。二是“标准+自律管理”模式。协会发布实施《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规范》,要求会员单位定期对自身信息披露开展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协会不定期组织抽检。三是“标准+检测认证”模式。2017年12月,协会专门成立了互联网金融标准检测认证中心,探索通过技术手段检验和评定信息披露、资金存管等标准的符合性,促进互联网金融标准有效落地实施。四是“标准+监管采信”模式。2017年11月,全国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办公室与协会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测评工作的通知》,要求依据协会出台的个体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规范和系统规范两项标准,对商业银行资金存管业务与系统进行综合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作为整治验收的参考依据和判断标准之一。 目前已有42家银行在协会互联网金融登记披露服务平台声明通过资金存管测评。协会相关标准的落地实施、测评工作的有序跟进,有效规范了网贷行业的资金存管问题,也有效治理了网贷行业存而不管、假存管的乱象,真正起到了防控网贷金融风险的积极作用。[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互联网金融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指出全球经济发展正在向数字化进行转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在金融领域“互联网+”形成的金融科技的新优势,对金融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模式,金融消费者体验带来了全新的提升。金融科技从用户维护,产品定价、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等进行全方面优化,对金融的服务链条进行了赋能,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兴的科技应用,提供了智慧金融解决方案,疏解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困境。互联网保险和科技保险是当今时代保险业的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应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保险产品定价动态化,销售场景化,理赔自动化等目标有机结合,通过科技重塑保险的价值链,构建完整的互联网保险生态圈。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来参加2019年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这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我想选取“协同构建金融科技新生态”这个角度谈谈自己的观察和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 第一,金融科技带来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活力。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变革期,总的判断是,全球经济发展向深度数字化转型,为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战略,成为各国制订政策的重中之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在金融领域“互联网+”形成的金融科技新优势,对金融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模式,金融消费者体验带来全新的影响。另外,互联网思维,平等普惠的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变了过去金融是锦上添花、为富人服务的印象。现在更多的是雪中送炭,普惠式的金融供给,双向选择、平台交易是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新模式。金融交易的新动能对促进金融业转型升级作用不可估量。保险是经济的助推器,保险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方面是其他金融工具不可替代的,在保险领域数字技术的驱动,保险业的转型升级,产品的定价以及营销等,不再是保险服务效率的标志,而是一个具有保险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的特征,传统的保险产品定价机制,保险市场的特征,机构竞争的格局以及商业模式等运营管理方式,也将为数字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重塑保险科技替代,现在已经初步呈现出新的活力。 从金融科技带来的新机遇来看。在金融科技的驱动下,金融行业客户的时间分配和风险定价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具体表现是用户不再直接的从金融机构获得服务,而是从线上的金融机构的APP那里获取可得的金融服务,内嵌在线上,而不再是线下的场景,这种改变应该说大大改变了原来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风险定价中有限的数据量变为海量的数据支持,具体表现是从单一信用的交易数据变为更多的场景化的数据,从历史的数据到实时的数据,从线下专家的判断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决策,由此可见,金融科技、保险科技、财富管理科技等领域,创新企业的崛起,在做大整个市场规模的同时,也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市场上的专业性科技公司也有这样一个预测,未来十年,保险科技带来的规模年增长率将要超过20%。因此传统的保险机构、金融机构必须加快“金融+科技”转型升级的步伐。 从金融科技全面赋能金融业来看,金融科技从用户的维护,产品定价、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等全方面优化,对金融的服务链条进行了赋能,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兴的科技应用,提供了智慧金融解决方案,纾解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困境。表现的形式是流程由线下的变为线上,完成了互联网思维的转变,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比如在中国网络技术的支持,解决了用户信息不完整、产品和定价无法细分,市场营销难以实施互动,渠道内的用户累计不确定,运营商难以把握用户时间等难题。实现了提供及时更新的用户信息,细化了市场定价,实时的市场互动和营销,降低了渠道的服务成本,提高了客户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要求。 从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来看,金融科技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演变,从最初的1.0的电子化的阶段,到2.0的互联网金融阶段以及马上要到来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的驱动,深度的融合使金融更为普惠,为普惠金融定为3.0的阶段,在下一步未来的金融科技4.0阶段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做出更多的想象空间,为我们提供将来金融科技研发创新的新目标。 第二,互联网科技在推动金融科技的生态构建,这个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我认为是时不我待。互联网保险和科技保险是当今时代保险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主要抓手。纵观全球保险科技的进展,我们要紧紧的围绕着互联网服务功能的提升,优化客户的体验,提升效率,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方面下功夫。 从科技赋能保险业来看,随着数字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跨国界、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常态。可以预见,随着“金融+技术”对行业影响的加深,协同构建金融科技新生态的融合再造也将成为大势所趋。金融行业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竞争,而是基于价值链生态系统的融合发展。以前我们提的是“互联网+”,下一步我们叫“+互联网”,简言之,就是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创新成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在科技创新、监管创新和监管科技等方面,我们要在互联网高度融合的情况下,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应用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和保险科技。 保险科技在构建保险新生态的支撑方面,大家要高度重视。我们要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实时的技术收集、客户画像以及需求分析等策略技术进一步提升。我们可以把保险产品的定价动态化,销售的场景化,理赔的自动化的运行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科技重塑保险价值链。通过科技支撑,保险服务要融入健康生态圈,生活消费圈,消费金融生态圈,汽车的生态圈,提供智能化、定制化、个性化的保险解决方案,构成完整的互联网保险生态圈。 第三,我想谈一谈互联网金融科技生态构建的观察与思考。一是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协同构建金融科技的新生态。我们要善用监管科技,发挥监管科技和金融科技的“一体两面”的合力,建立高水平的监管体系,确保金融业回归本源,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二是防范系统性风险要求构建金融科技新生态。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动态包容的监管导向,可用新的监管技术手段平衡风险和创新的关系。调整现行的监管模式,以应对新变化、新挑战。 三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构建金融科技的新生态。这方面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在大数据运用,维护金融安全等监管平台基础上,构建数字金融、数字信用环境,进而形成对新金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氛围,实现协同构建金融科技新生态。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互联网金融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网信是我国发展最快,投入最大,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但是其发展依然严重的受制于美国这些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必须通过自主创新的道路来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在网信领域一项核心技术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相应的技术体系和生产系统。因此,要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性,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在核心技术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之中,尽可能保障网络安全,尤其要重视网络安全独有的可控性问题。要推进自主可控测评,更好的保障网络安全、国家安全。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倪光南: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中国金融科技论坛,有这个机会给大家汇报一些情况。作为网信工作者给大家讲一下关于中国制造核心技术相关的问题。 第一,我们知道从四月份以来,中兴事件大家都非常关注,对我们国家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这说明可信技术要不来,同时我们看到当前贸易摩擦和其他形式摩擦表明,这不止是贸易的本身,更重要的可能是在于遏制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我们要坚定这个信念,当前的国际形势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通过自主创新的道路来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 作为网信领域的长期工作者,我们觉得当前形势对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觉得我们的基点,我们的一些客观的形势,作为发展最快,投入最大,创新最活跃的网信领域,它的特点就是发展快,有利于中国发挥人才优势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对这方面我们总的技术和产业水平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们的发展依然严重的受制于美国这些发达国家。客观估计,在这个领域我们也不能因为中兴事件发生的而感到悲观,我们应该有信心,我们的问题是在于我们有自己的短板,主要是芯片和一些基础类的软件,像大型的工业软件,此外我们还有一些比较好的优势,像互联网的应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坚定信心,应该抓住当前的机遇和挑战,运用好我们的长板,尽快弥补短板,实现在某些领域从普通到更好,争取在某些方面能够尽快的赶上发达国家。 第二,讲一下网信领域进行的国产自主可替代问题,实践表明,在网信领域一项核心技术能否成功,往往不取决于性价比,而取决于相应的技术体系和生产系统,因此我们要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没有替代就不可能进入市场,也不能解决我们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这方面北斗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保障。北斗目前在中国来讲已经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们现在的卫星已经可以向全世界提供部分服务,我们相信很快全世界都会看到北斗和GDP可以同台竞争。比如说,在我们无人驾驶这个领域,北斗可以提供高的厘米级的精度。我们知道GPS开放给人们的是十米的精度。很明显,像北斗的替代是先进替代落后,而不是落后替代先进。基于在网信里面技术发展快,我们相信一般归类,新车之间国产的技术,如果能够替代的话,往往会比传统垄断的地位技术更好。 我这里列出几种,我没有时间详细介绍了,但是我们给大家一个信心,我们正在开展的网信领域一些重要的技能,包括在传统计算机领域和某些服务器领域的,以及我们在数据中心用国产数据库服务器来替代IOE的工作,在网络上面用自主协议的网络替代IP网络的工作,在企业ERP方面替代SAP ERP的工作,以及在公共设施系统用国产的实时操作系统替代VXworks的工作。我预测这五项是目前正在进行,而且有可能取得比较好成绩。我们相信国产替代是一个潮流,是我们网信领域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通过培育市场体系,培育技术体系和生产系统,重视市场化的引导是国产新型技术,逐步替代垄断技术,这方面要把举国体制和市场竞争两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国产自主可控不仅是有可能的,而且会以更好的新技术来替代传统的技术。 第三,强调一下自主可控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最近指出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技术核心,网络安全是一种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有相当大的区别。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传统安全的安全性,网络安全需要具备。但是,还需要具备特有的可控性,这一点在传统领域往往不需要强调。可控性怎么实现?我们认为可控性是很科学的问题,不是一个凭主观能够自己申明就可以的。中兴事件表明,如果没有对可控性方面进行评估,中兴的芯片在过去是存在问题的,但没有考虑,只考虑性价比而不考虑知识产权等等,这些重要的网络安全问题就会产生重大的问题。在这方面,最近有关部门提出了要进行多维度测评的建议,除了我们常规的、以往在传统产业已经普遍设置的、关于质量的测评,和我们国家等级保护制度相关的安全测评以外,我们还需要增加一个新的维度,这个维度就针对了网络安全所特别强调的可控性的问题。通过自主可控测评,我们要对产品服务系统等的自主可控性进行评估。比如,可以针对CPU核心技术,也可以针对其他的软硬件或者服务,甚至可能对于一种信息系统,对于信息技术设施等等都需要进行这样的测评。 我们再回顾我们历史发展的情况,我们看到在中国发展核心技术的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在这方面要向一些优秀企业,比如华为公司学习。他们非常清楚,在网信领域所要求的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我们希望一些企业向华为公司学习,在我们核心技术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之中,尽可能要保障我们网络的安全。目前我们也看到有些地方,有些人使用一些外国的软硬件。用不符合自主可控要求的这些软硬件,充当自主可控的软硬件,这类事件要防止。我们要通过自主可控测评,通过客观的、科学的测评标准,用第三方机构实现测评。所以在网络安全的重要场合,我们主张要大力推进自主可控测评。 最后,我们应当遵循习近平主席关于网络工作、网信工作系列讲话的精神,坚持自主创新,尽快解决网信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更好的保障网络安全、国家安全。 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提出要构建一个多层次金融安全体系。从宏观层面来看,要通过金融科技带动的技术进步来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通过降低实体经济发展风险来降低金融风险。从综合层面来看,要把新技术有效应用到风险管理自身、应用到信用体系建设,结合其他金融基础设施完善金融环境。从监管层面来看,一方面要理清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既要重视这些风险但要避免夸大。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监管科技,要在制度约束的前提下尽可能畅通信息传统渠道。从微观层面来看,要有效利用新技术推动智能风控建设,提升识别金融欺诈的能力。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我先讲,不耽误大家时间。今天非常荣幸,首先做一个抛砖引玉,给大家汇报一下。今天分论坛主题应该是金融科技与智能风险控制相关,我汇报的题目是金融科技如何有效的助力金融安全。其实主要想从几个方面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观点,到我们讨论到金融安全金融风险的时候有不同视角的考量。 其实讨论到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的时候有不同视角的考量,想从几个方面,主要是四个方面简单的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分享。第一个层面,想说的是什么,当我们谈到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的时候,离不开对当前整个金融创新与发展的格局的判断。如果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当前金融发展当中很多问题,不是金融自身产生的问题,而是在于金融所服务的实体部门,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使得相关的风险,进一步传染到金融部门的运行当中,这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最高层面的讨论金融科技服务金融安全的时候,实际上需要想到的是如何以金融的发展,更多的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来实现经济进步。 当然从整个历史演进来看,整个金融发展的历史,实际上跟技术迭代进步的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大家从60年代开始看,每个十年都有典型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代表,与此相应在每一个十年里边,金融自身也在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在当前这个时代,技术从过去的亮点到质点阶段也在推动金融迅速的变化。如果技术对金融本身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三个视角来理解,第一个改变了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产品、市场、制度文化等等,第二改变金融核心功能,支付清算,配置资源,风险管理信息管理基本功能。第三个视角,弥补了过去金融运行当中的主要的短板和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解决交易信息不对称,规模经济等最根本层面的问题,这是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变革内容的一些逻辑。 当这些的逻辑进一步能够使得金融科技它所带来的技术的外延性,影响到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时候,我们就说金融科技真正在最大层面上,实现了优化金融安全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我们过去讨论经济增长的时候,实际上它的源泉有各种各样的要素和技术的支撑,而现在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需要迫切提高技术,在经济发展当中的促进作用。以至于十九大报告当中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为什么?我们要实现新的增长,摆脱过去依靠房地产,依靠其他一些短期化的因素所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真正发挥技术本身的促进作用。就此意义上来讲,我们觉得金融科技更加重要的使命是通过资本力量,与金融制度安排带动底层的技术进步,拓展多层次应用场景,间接提升技术的外延性服务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以当我谈到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的时候,最重要的是通过金融科技带动的技术进步来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这是它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这样的最大的视角基础上可以有第二个视角,第二个视角是比较综合的视角,我们基于国情来考虑在新金融发展的背景下,究竟有那些金融安全的问题值得我们考量。当然,谈到新金融安全的时候,无论过去的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像早期的E租宝等等各种风险困扰我们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需要看到为了实现整体上的金融安全,避免这样所谓的金融创新,反而成为带来消灭财富的效果,因为这样的变化本身是具有问题的。要从几个方面来着手实现宏观层面的技术服务与金融安全。 比如说如何把新技术有效的用到风险管理自身,风险管理包括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也包括微观层面的风险管理。第二个是把新技术有效的运用到信用体系的优化和建设当中。第三,新技术着眼于结合其他金融基础设施,其他金融基础设施以支付清算信用基础设施等等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还有最后是适应新技术法律制度规则的变化,这些都是因为业务模式组织形式变化超出了原有的规则边界,也难以规范这样的行为,这四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考虑金融科技和金融安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到第三层面的考量,第三层是从监管的角度看待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风险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金融安全考量与金融科技伴随的两大问题有两大视角,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个体在其中难以进行分散的。非系统腥风险更多值得微观层面的监管,我们现在知道有宏观审慎的监管机制,更关注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金融自身的脆弱性,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资产阶级波动,外部因素,经济周期,政策干预,制度变迁等等。 我们现在怎么样从制度角度理解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比如机构与体系的脆弱性,创新与混业,监管规避,道德风险转轨与政策,我们需要回答的是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给上述风险因素,带来什么新的变化呢?这种变化是否在主流风险特征上产生差异,或者覆盖人群方面产生了差异,这是理解的切入点。在非系统性风险层面主要的风险类别,欺诈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等都是我们时候考虑把风险类型甄别清楚,看清楚新技术对风险类别带来的变化。 在系统性层面,更多的关注的是是否会产生风险同时性同因性和劣势反应,比如说同样是智能投顾在新资管办法出台之中,监管部门担心的是什么,如果智能投顾相关的模型采取的参数过于一致,有可能加大顺周期风险,这有可能局部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进行转化的一个可能。再比如如果说货币市场基金加支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产品,背后会不会使得货币基金在宏观审慎层面得到关注,这些都是在系统性层面对金融科技有可能伴随的风险特征进行甄别避免我们拍脑袋判断。据我们研究系统性层面典型的金融科技模式和产品,尚未能够产生系统性的冲击,即便一些处于边缘地带的网贷,整个系统规模上,远远达不到系统性冲击的地步,一方面重视这些风险,另外一方面避免把它夸大。 当然在宏观层面要利用金融科技有效的完善宏观审慎功能还是很难的。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举了美国大片的例子,如果预制未来进而改变它如何宣称已然预知未来,这时候有可能监管的行为受到更多的影响,下一次如果危机没有爆发,监管者动用过多的资源就会遭受其他方面的诟病,再面临危机可能性的就很难动员资源面对危机的挑战,全球来说都面临的悖论,更多的把监管科技运用在微观层面。 我们当时谈监管科技的时候,可以有效的着眼于微观审慎层面,由此利用这样的图,典型的利用新技术来解决监管当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信息验证,信息统计,信息传递,风险分析,监管流程分析,一般合规性分析等等。大家可以看到,现有的技术特征完全在整个现有的监管流程当中,把原有的短板予以弥补予以完善。 当然,从监管的角度来说,有时候也不是说把被监管对象信息传递的越充分,越透明越好,因为有时候需要考虑成本风险分担边界。如果说利用极高大数和人工智能手段,使得监管部门能够非常及时的了解每个机构,及时能够发生的风险可能性,这时候这样的责任究竟让监管部门承担还是被监管机构承担,如果监管部门实时了解你所有的风险,所有的责任都会放在监管部门头上,这个风险是无法有效分担的,所以大家要注意,所谓监管科技的优化,背后也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它只是尽可能有效的畅通这样信息传递的机制,但是也不是说达到一个所谓透明的机制,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当然除了这样一些事情之外,还要注意监管之外的其他着眼点。比如说改良信息风险积累的土壤,有效应对危机,提升危机恢复能力,避免出现所谓的猝死,这样一些都是在技术之外离不开的一些问题。 最后,第四个是理解金融科技和金融风险就是微观视角,微观视角是我们市场化机构更关注金融科技应用领域,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我们都知道,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原有的金融业务领域链条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里面各种各样的欺诈,风险行为无处不在,像各种样的行为欺诈,信贷欺诈,垃圾文本等等,面对这样的挑战,其实是越来越严峻的。为什么,因为对手越来越专业,这些灰色产业,黑色产业它的技术能力,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过去我们说到产业链的时候,经常认为国内,做黑产欺诈产业似乎层级不是那么高,海外做黑产的大量都是哈弗MIT出来的高材生,他很顶尖的一些人,这样一些人你可以慢慢的也在往国进行延续来提升他们的欺诈能力。 由此我们提出来智能风控的挑战,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新技术识别用户的身份,可能是用多方的方式来判断对象欺诈的可能性。也可能是有效的甄别正常用户的行为特征以及意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讨论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所谓的微观视角。总而言之,讨论金融科技金融安全,是需要从不同层面来细分的,然后最终是为了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有效促进金融安全的体系。以上作为一个粗浅的分享,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汝芳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表示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下,金融科技产业作为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的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期。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所在地,中关村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具有发展金融科技的良好基础和现实条件。为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首都“四个中心”的支撑作用,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北京市有关部门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明确了要按照“创新驱动、合规安全、市场主导、开放协同”的原则,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金融科技创新与服务中心,助推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和首都高质量发展。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中关村管委会,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中关村创新发展,尤其是金融科技发展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关村5周年和中关村园区成立30周年。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关村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在创新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新路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2万家,日均新创办科技型企业90多家,培育上市公司337家,独角兽企业70家,占比约为全国的一半。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突破9万项,主导创新标准7858项,其中国际标准330项,每年发生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项目数及金额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截至2018年10月末,企业总收入超过4.2万亿元,占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1/6。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下,金融科技产业作为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的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期。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所在地,中关村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具有发展金融科技的良好基础和现实条件,一直在大力推动金融科技规范健康安全发展。中关村拥有近1500家金融科技企业,连续两年有20余家企业进入毕马威发布的“中国领先金融科技公司50强”,居全国首位。 为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首都“四个中心”特别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在吉宁市长的亲自指导推动下,我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出台了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明确了要按照“创新驱动、合规安全、市场主导、开放协同”的原则,在底层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领军企业和创新集群培育、重大示范应用落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金融科技创新与服务中心,形成“首都特色、全国辐射、国内示范、国际标准”的金融科技创新示范体系,加快推动金融科技服务于实体经济、普惠金融、监管安全、城市治理、区域协同等方面,助推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和首都高质量发展。 为了尽快将我市金融科技规划蓝图落地,确保金融科技创新合规健康发展,我们将着力推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落实《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做好规划宣传解读、落地实施等相关工作。 二是加强金融科技支持政策引导,营造适合金融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支持金融科技底层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开展前沿技术示范应用。 三是优化金融科技空间布局。会同西城区、海淀区全力建设北京金融科技和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及核心区,推动各金融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专业化发展。 四是拓展金融科技国际交流渠道。会同知名国际咨询机构开展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创新评价指数研究,推动建立北京与纽约、伦敦、巴黎等重点城市在金融科技领域交流磋商机制,不断扩大北京金融科技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热诚地欢迎国内外相关金融科技机构到北京发展,中关村管委会将和相关单位一起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保障。最后,预祝今天的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2018年12月2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国培机构联合主办的“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逾600位金融科技界、传统金融界、投资界等相关领导、专业、跨界人士参与。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李东明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她指出,海淀区科技资源丰富、创新动力活跃,在金融科技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将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在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同时,海淀区以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为前提,注重加快安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积极探索建立“金融风险管理试验区”,推动金融科技朝着“助力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方向行稳致远。 以下为现场文字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本次论坛,作为东道主,我谨代表海淀区政府,向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地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海淀发展的有关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各界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金融科技作为科技和金融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成为了广泛聚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此,我结合海淀区的发展情况,谈一下对金融科技的几点思考。 第一,海淀区科技资源丰富,创新动力活跃,在金融科技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所在地,海淀是全球人才智力最密集、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聚集了全国36%的中科院院士和20%的工程院院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万家,占全市的45%;“独角兽”企业32家,占全国的1/5。每天有约100家新企业诞生,其中一半是高科技企业。2012年以来,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和北京市大力支持在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海淀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金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业增加值已占区域GDP的10%左右,成为海淀区第三大支柱产业。目前,海淀聚集了已备案股权投资管理机构854家,占全市约1/3;重点金融科技企业300余家,占全市约1/5;区域上市挂牌企业近千家,位居全国地级城市(区)第一名。初步形成了以全国创新资本中心、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企业上市发展中心、“海淀创新基金系”和金融领域创新合作伙伴关系为“四梁八柱”的发展格局。 第二,海淀区在金融科技发展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一批宝贵经验,我们有能力、有责任、有信心引领首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近年来,海淀通过政策引导、载体建设、环境优化“三位一体”的工作举措,孵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和领军企业,它们共同为海淀发展金融科技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初步统计,海淀区聚集了以拉卡拉、百度金融、小米金融、旷视科技、寒武纪、第四范式等为代表的300余家金融科技企业,我们还有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博物馆、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等800余家为金融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金融科技在海淀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今年5月,陈吉宁市长在金融街论坛上提出,在西城和海淀交汇处打造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充分利用金融街的金融优势和中关村的技术优势,加强专业服务创新,促进金融安全。这既是对海淀良好发展基础的肯定,也是对海淀探索以科技推动金融创新的殷切期待。下一步,海淀区将按照全市整体部署,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创新。一是把谋划空间布局作为发展金融科技的基本前提,围绕中关村大街、北清路两条创新发展主轴,规划了东西南北四个集中承载区,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二是把培养重点行业领域作为发展金融科技的重要抓手,强化底层技术研发,提升技术实用性,努力在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上“齐头并进”。三是把加强政策引导作为发展金融科技的关键推手,我们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海淀区金融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实施“七项措施”形成“七个一批”的发展格局。 第三,接受监管、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发展金融科技的前提,而监管科技将是金融科技的重要研究方向。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将防控金融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金融科技作为新兴的金融行为,不应该、不能够独立于监管体系之外。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潘功胜副行长明确指出,任何金融活动都不能脱离监管,不能以技术之名掩盖金融活动的本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并未改变金融的风险属性,甚至因其与网络、科技相伴生的技术、数据、信息安全等风险反而更为突出,它们应该接受更加严格的监管。今后,海淀区将更加注重加快安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我们将切实承担起属地责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授权指导下,探索设立“金融风险管理实验区”,以包容审慎、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推动金融科技朝着“助力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的方向行稳致远。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40年前,中关村开启并引领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如今,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海淀将继续发扬勇于创新的中关村精神,加快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广大金融机构、行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海淀发展,也欢迎更多的朋友加入到海淀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事业中来,为海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中关村科学城贡献更大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重磅发布《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 12月20日,“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位政府领导、商业精英、学术代表、媒体人士齐聚论坛峰会,共同探讨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的现实与未来,为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深耕细作和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前沿分析,并共同见证了《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的发布。 《报告》重点介绍了国际国内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情况和特点,明确阐述了金融科技五大核心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系统论述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业、保险业的影响,以及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和监管科技的发展情况。就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发展逻辑,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模式、新经验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报告》对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八大发展趋势。 金融科技发展前景广阔 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金融行业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继互联网技术之后变革金融行业的全新力量。《报告》显示,从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情况来看,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美国和中国处于领先地位;持续受资本追捧,2018年前三季度融资额已经远超2017年全年融资额;监管不断加强,渗透式监管、动态监管不断强化。 我国金融科技一直保持领先地位,2017到2018年延续了良好增长的势头。无论从市场规模、融资金额,还是从企业发展、技术专利来看,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势头都很好。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是我国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2016年美国金融科技领域专利申请数量高居榜首,达到4523份,同年中国居第二,数量仅为美国一半。到了2017年,我国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五大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绝对值均已超过美国,并且大幅领先英国、法国等国家。 另外,我国各个地区也都在积极规划、出台金融科技相关政策,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北京市日前发布了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全程参与编制的《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同时,研究院已经编制完成的《海淀区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2020年)》也将为海淀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深圳、杭州等地都在金融科技领域出台具体政策,其它一些重点城市也已经明确了发展愿景。 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广泛 为了更好地加强金融科技技术创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培育金融科技产业链,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根据金融科技全产业发展的情况,制作完成中国金融科技产业链图。从科技支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主体,最后到场景应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科技支撑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分布式技术、安全技术、互联技术和大数据;成果转化主要包括孵化器、加速器,研究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行业主体包括了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新技术企业、互联网金融机构等;场景应用主要涵盖金融服务、安全监管、生活服务、城市治理等。底层是基础设施,包括监管科技、大数据征信、支付清算、IT系统升级和交易市场。科技对于金融的促进不再局限于渠道等浅层次方面,而是开启了“金融+科技”的深层次融合。 《报告》提出,金融科技核心技术主要有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技术、分布式技术和安全技术,技术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应用的广度持续扩展。同时,在关键底层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金融科技对银行和保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银行来说,已经形成了内部和外部两个发展路径,出现了新型银行模式——开放银行和虚拟银行。对于保险来说,2017到2018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有所下降,整个产业、业务结构都在调整。行业融资额平稳上涨,目标客户正从C端迁移到B端。 金融科技的其它各个领域发展都很迅速,智能投顾、监管科技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创新和应用需要时间。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发展的黄金期已经到来。第三方支付增长趋于平稳,技术创新和应用迭代加快。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 《报告》提出,近年来,普惠金融快速发展,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推动,普惠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是,传统的普惠金融体系由于渠道有限、创新乏力、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很难再有新的突破。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被提上发展日程。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四个阶段,目前正在向科技和普惠金融高度融合发展阶段迈进。随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新技术在普惠金融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在服务三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攻坚、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也涌现了一批企业。 中国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八大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报告》预测了中国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八大发展趋势,一是金融科技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结构优化期,数字经济引擎功能将持续显现;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空间巨大,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融资将成为业务重心;三是金融科技企业赋能B端将成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四是金融科技“强监管”迈入常态化,监管科技等新型监管模式将成主流;五是核心技术“ABCD”将进一步引领金融科技纵深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赋能属性将进一步增强;六是转型开放银行将成为银行业未来match发展的必经阶段;七是供应链金融呈现数据网络化、交易标准化和服务精细化三大趋势,“供应链金融即服务”模式逐渐成型;八是金融科技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建设将走向专业化、体系化道路。[详情]
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成功举办 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G20峰会上通过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更是成为数字普惠金融领域首个国际纲领。近日,《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提出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金融科技创新与服务中心,形成“首都特色、全国辐射、国内示范、国际标准”的金融科技创新示范体系。 为推动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助力实体经济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联合国培机构等相关单位,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指导下,于2018年12月20日在北京召开“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 本次论坛以“科技赋能金融,技术助力普惠”为主题,分为1个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广邀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等主管机构领导及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与小微金融、传统金融机构900位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莅临参会,共同探讨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现实与未来,为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深耕细作和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前沿分析。 在领导致辞环节,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正局长级)秦志辉,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汝芳,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李东明出席论坛并发表致辞。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汝芳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下,金融科技产业作为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的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期。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所在地,中关村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具有发展金融科技的良好基础和现实条件。为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首都“四个中心”的支撑作用,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北京市有关部门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明确了要按照“创新驱动、合规安全、市场主导、开放协同”的原则,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金融科技创新与服务中心,助推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和首都高质量发展。 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李东明指出,海淀区科技资源丰富、创新动力活跃,在金融科技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将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在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同时,海淀区以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为前提,注重加快安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积极探索建立“金融风险管理试验区”,推动金融科技朝着“助力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方向行稳致远。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发表《中国制造核心技术之痛》主题演讲,他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网信是我国发展最快,投入最大,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但是其发展依然严重的受制于美国这些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必须通过自主创新的道路来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在网信领域一项核心技术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相应的技术体系和生产系统。因此,要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性,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在核心技术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之中,尽可能保障网络安全,尤其要重视网络安全独有的可控性问题。要推进自主可控测评,更好的保障网络安全、国家安全。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发表《协同构建金融科技新生态》主题演讲,他指出全球经济发展正在向数字化进行转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在金融领域“互联网+”形成的金融科技的新优势,对金融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模式,金融消费者体验带来了全新的提升。金融科技从用户维护,产品定价、营销渠道、运营模式等进行全方面优化,对金融的服务链条进行了赋能,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兴的科技应用,提供了智慧金融解决方案,疏解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困境。互联网保险和科技保险是当今时代保险业的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应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保险产品定价动态化,销售场景化,理赔自动化等目标有机结合,通过科技重塑保险的价值链,构建完整的互联网保险生态圈。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副院长王新华发表《科技促普惠,标准防风险》主题演讲,他指出科技促普惠是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要义所在。我国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延伸了金融服务半径,扩大了服务范围,降低了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力。金融科技可替代普惠的精准性,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精准普惠,将金融资源引导配置到高质量发展的民营企业中。互联网金融标准是防控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金融标准是推广创新的桥梁和促进创新的保障,是平衡金融创新或金融风控的有效手段,金融标准化有利于金融创新的推广应用,也有利于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落地,提升金融监管治理的能力,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纪敏等领导,以及来自蚂蚁金服、京东数科、度小满金融、小米金融、腾讯集团等金融科技企业负责人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与会嘉宾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进入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阶段,科技在扩大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效率、创新金融产品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正迈入新的阶段,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论坛上,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发布了《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分为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篇、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与实践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践篇和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趋势篇。重点介绍了国际国内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情况和特点,明确阐述了金融科技五大核心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系统论述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业、保险业的影响,以及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和监管科技的发展情况。金融科技作为实现普惠金融的强有力的抓手,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此,《报告》就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发展逻辑,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模式、新经验等进行了分析。最后,《报告》对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八大发展趋势。 在下午的分论坛中,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金融科技ABCD——重塑智能风控,加固金融安全”、“数字经济——助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科技赋能金融监管,技术驱动合规安全”、“以“智”提“质”,促进智慧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共同探讨中国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未来的创新与融合发展之路。 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为社会各界搭建了一个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学习交流的平台,与会专家在论坛上针对金融科技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等分享了独特的观点,可谓大咖云集,共商前沿![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底层技术,智慧金融迅速发展。 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在G20峰会上通过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更是成为数字普惠金融领域首个国际纲领。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推动科技助力智慧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同时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安全,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联合国培机构等相关单位,将于2018年12月20日在北京召开“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 主要内容 1、展望2019年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聚焦行业顶层设计。 2、探讨金融科技重塑智能风控,加固金融安全;数字经济助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科技赋能金融监管,技术驱动合规安全;以“智”提“质”,促进智慧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开启财富管理新时代等前沿热点话题。 3、发布《2018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 4、2018年度金融科技人物、机构奖等多个奖项颁发。 大会亮点 1、高规格的金科盛典——金融科技领军企业家汇聚,共商前沿话题,把脉未来方向。 2、最前瞻的应景话题——构筑智慧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服务实业话题浪潮,眺望未来格局。 3、最丰富的活动形式——五大分论坛,深度探讨行业热点;中国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竞争力报告重磅发布;行业标杆企业悉数亮相,年度评选获奖名单首发;行业领军人物汇集,行业领袖对话上演。[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