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说“最重要的底线就是关于土地性质,要始终把握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用途管制。工商资本的介入不能变成变相圈地。”[详情]
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4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详情]
今天,中央送出一份“惠农超级大礼包”,释放重磅信号,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天发布。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顶层设计。[详情]
架设好必要的“防火墙”,建立更加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想尽一切办法振兴乡村、发展农业、造福农民。[详情]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详情]
5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详情]
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详情]
中央农办主任韩俊说,这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地,而是要使农民的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等产业的载体。[详情]
今年一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政方针已经明确。三分部署,七分落实。现在,已经有了清晰的路线图。[详情]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对发展农民合作社提出政策性要求,今年也不例外。比如,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有一节讲到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对怎么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小农户的话语权,提出了政策要求[详情]
事实上在制定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联合有关部门同步起草《规划》,现在《规划》的初稿已基本形成,正在按照程序进行报批。[详情]
根据部署,下一段还要出台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起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办法。要通过这些政策性文件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落到实处。[详情]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长期以来,土地出让收益,可以说是“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直接用在农村建设的比重是比较低的。[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引发市场强烈关注。多家机构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将在土地改革、农业规模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三产融合等领域带来投资机会。[详情]
未来农民进城后,可将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给他人或者退还给集体,已经有不少农村地区将退还后的宅基地统一整治,恢复成耕地,一部分转做建设用地指标,另一部分继续耕种,从而紧守18亿亩耕地红线。[详情]
围绕“乡村振兴”,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一号文”质量兴农、制度供给、精准脱贫、乡村经济多元化、农村基建等五大政策核心要点。[详情]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详情]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详情]
星石投资认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的“三步走”与十九大所提出的新时代“三步走”战略同步,意味着乡村振兴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步有序推进,2020年包括土地改革、招商引资、农民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将陆续出台。[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文件同时指出,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详情]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文件也提出,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详情]
科学确定脱贫摘帽时间,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除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外,各部门一律不准再组织其他检查考评。[详情]
今天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详情]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中央一号文件: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来源:光明网 [详情]
多部委酝酿政策措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记者 梁敏 ○编辑 秦风 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各部委也在积极筹划出台相关政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记者通过梳理部委公开信息发现,商务部推进的政策重点在农村电商、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方面,而国家发改委则瞄准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 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最近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商务部今年将推动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以商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商贸融合发展。 具体政策上,一是深入开展农商互联,畅通流通渠道。比如,推动商贸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对接,打造新型的农商关系,加快补上农产品冷链物流这个短板。二是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发挥电商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不断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环境,完善硬件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推动生产资料、工业品和现代服务下乡。 自2010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之后,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且未来潜力巨大。浙商证券预计,到2020 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800 亿元。 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第三天,也就是2月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今年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发展改革农经系统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导向,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具体包括,科学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创新乡村振兴融资机制。 其中,在农村基建方面,发改委表示,要统筹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水利部部长陈雷日前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提到,着力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提质达标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果,抓好农村水系河塘综合治理,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 国海证券研究报告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尤其是要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在政策推动下,预期农业节水灌溉等项目有望加速上马,从而带动相关公司业务放量。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在改善农村民生方面,发改委提出,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做好生态扶贫工作。 记者注意到,近期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频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集中实施整治行动,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 各地在今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部署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重点瞄准“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四好农村路”等。 华创证券研报认为,根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目前国内78%的建制村仍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未来政策对农村水治理的同步推进和农村水治理的巨大缺口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详情]
乡村振兴 关键在党(政策解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④) 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杨尚勤 何予平 王茂林 采访人:本报记者 顾仲阳 王 浩 制图:张芳曼 一把手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避免“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证。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是坚持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领导的首要任务。文件提出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明确了谁来领导、谁来负责、谁来落实等问题。 在领导体制上,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只有一把手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才能避免“三农”工作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在建立工作机制方面,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 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落地生根,明确了考核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夯实责任。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如何界定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和县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文件提出,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做好党的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县委书记要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 不少干部缺乏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对农业农村实际不够了解,工作方法不够接地气 “尚贤者,政之本也。”大政方针确定后,干部是决定因素。然而现实中,愿意做农村工作、会做农村工作的干部还比较少;不少干部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对农业农村实际不够了解,工作方法不够接地气。只有改变这种状况,才能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定力,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能力水平,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如何打造一支合格的“三农”工作队伍?文件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指出了队伍建设的方向。要懂农业,善于学习农业经济和技术,勤于到田间地头与实际接触,不断提高引领市场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要爱农村、爱农民,带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善于倾听了解农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村发展规律,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 如何培养、管理、使用“三农”干部?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行家里手。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要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考虑乡村发展不平衡性和不断分化趋势,根据现状和需要编制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 新世纪以来,“三农”政策体系基本成熟稳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搭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有必要把这些重大政策法治化,强化党内法规和国家法治保障。 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三农”工作的党内法规依据将更明确,“三农”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工作机构将更加稳定。 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文件特别提出,各地可以从本地乡村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明确要求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考虑到目前乡村发展不平衡性和不断分化趋势,一号文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并对几种具有典型性的村庄发展分别提出了要求——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要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详情]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中央一号文件: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来源:光明网 [详情]
多部委酝酿政策措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记者 梁敏 ○编辑 秦风 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各部委也在积极筹划出台相关政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记者通过梳理部委公开信息发现,商务部推进的政策重点在农村电商、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方面,而国家发改委则瞄准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 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最近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商务部今年将推动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以商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商贸融合发展。 具体政策上,一是深入开展农商互联,畅通流通渠道。比如,推动商贸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对接,打造新型的农商关系,加快补上农产品冷链物流这个短板。二是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发挥电商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不断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环境,完善硬件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推动生产资料、工业品和现代服务下乡。 自2010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之后,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且未来潜力巨大。浙商证券预计,到2020 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800 亿元。 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第三天,也就是2月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今年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发展改革农经系统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导向,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具体包括,科学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创新乡村振兴融资机制。 其中,在农村基建方面,发改委表示,要统筹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水利部部长陈雷日前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提到,着力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提质达标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果,抓好农村水系河塘综合治理,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 国海证券研究报告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尤其是要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在政策推动下,预期农业节水灌溉等项目有望加速上马,从而带动相关公司业务放量。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在改善农村民生方面,发改委提出,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做好生态扶贫工作。 记者注意到,近期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频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集中实施整治行动,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 各地在今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部署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重点瞄准“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四好农村路”等。 华创证券研报认为,根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目前国内78%的建制村仍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未来政策对农村水治理的同步推进和农村水治理的巨大缺口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详情]
宅基地改革不是让城里人下乡置业 乔金亮 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与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很大的不同。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业,更不能在宅基地上建别墅大院、私人会所,而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城市要素流向农村,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等产业的有效载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针对这一表述,有人以为“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意味着城里人可以去乡下买房置业了;也有人以为,以后可以破除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用途管制,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笔者认为,宅基地制度改革不是让城里人下乡买房置业,而是要让闲置农房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载体、农民增收的鲜活资源,外人不应对农民宅基地有非分之想。 我国农村宅基地的总面积约为1.7亿亩,约占集体建设用地的54%。宅基地是农民以集体组织成员的名义获得的,且只有本集体成员才能在本集体申请宅基地,实行一户一宅、长期使用。虽然农民房屋的建设费用由自己承担,但农民的宅基地是无偿获得的,因此农民对宅基地拥有的权能是不完整的。根据法律规定,农民作为宅基地使用权人无权向具有城镇户口的城市居民出售自有宅基地以及住房。随着实践的发展,我国农村宅基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方面,每年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出现大量农房、宅基地常年闲置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以及部分“农二代”“农三代”宅基地取得困难等问题。 应当指出,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与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很大不同。对于承包地经营权,国家政策是鼓励其流转、鼓励耕地适度集中的;对于宅基地,政策上不存在鼓励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的问题。因为,宅基地制度是农村集体组织保障其成员居住权的制度,也是集体组织成员权的体现。如果非成员也能获取宅基地,那就侵犯了成员的权利。因此,要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宅基地不能违规违法买卖。 目前,我国有33个县在试点宅基地制度改革。其前提是,依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试点地区授权,批准其在试点期间暂停执行某些法律条款。政策是要在法律框架下先行先试,然后再根据试点的情况来决定是否和怎样修订法律。前期的试点在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引导农民自愿有偿退出闲置宅基地、规范宅基地管理和利用、改善村庄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业,更不能在宅基地上建别墅大院、私人会所,而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城市要素流向农村,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等产业的有效载体。中央提出宅基地制度改革,目的是进一步盘活宅基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用好乡村闲置的宅基地、农房等,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和土地增值收益。 现阶段如果放开对宅基地流转的限制,从短期来看似乎是增加了农民的“融资渠道”,但从长远看失地农民想重新安家置业势必十分困难,容易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可见,宅基地对农民具有重大意义,不能轻易将其转化成其他性质的土地。只有宅基地使用权人拥有其他合理居住地后,经农民同意,且符合法律要求,才可能转化成耕地或经营性建设用地。 今后各地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形式,不妨结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结合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等,在实践中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进城农民的闲置住房,经农民自主选择同意后,可以按有关法律规定复垦为耕地,整治为生态用地,有些还可以发展旅游休闲、养生养老等产业。但不管怎么改,底线是确保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详情]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题:“大国小农”,农业现代化之路怎么走? 新华社记者董峻、胡璐 日前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说,“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农户还会占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大多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未来部分劳动资源将逐渐退出农业生产,因此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也表示,当前小农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过程中,绝不能挫伤小农户的积极性。但同时也要看到,小农户家家户户“一盘散沙”的局面很难应对市场的竞争。 因此,他认为,一方面要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推进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并通过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揽子促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方案: ——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 ——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 ——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 ——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 ——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 叶兴庆提出,可以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困难逐步剥离出来,然后以托管等方式,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同时也要根据劳动力的流动情况,适度引导土地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农业部已确定,把帮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和工作,今后将把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与其带动小农户数量挂钩,鼓励各地将政府补贴量化到小农户、折股到合作社,支持合作社通过统一服务带动小农户应用先进品种技术,通过代储代销等方式带动小农户抱团闯市场,引导推动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带动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 在工商资本下乡方面,文件提出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 刘奇等业内人士认为,工商资本通过带来资金和先进理念,能够并且将会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但也要明确,工商资本发展的领域是在二三产业。“工商资本的介入不能变成变相圈地行为,这条路子一定要走对。”刘奇说。[详情]
乡村振兴 体制机制咋保障(政策解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⑤) 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罗 丹 刘 涛 李文明 采访人:本报记者 朱 隽 郁静娴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为主线,强化制度性供给 要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让农村的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强动力、增后劲。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要不断巩固和完善。明确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使得承包关系从农村改革之初算起稳定长达75年,在时间节点上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契合。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经营权。 为保障乡村振兴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允许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同时,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在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前提下,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同时要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以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把培育本土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相结合,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构建支持引导社会各方面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打通促进人才向农村、向基层一线流动的通道。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专业人才、科技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机制。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既要真金白银地投入,也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 财政投入要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公共财政要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财政资金要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加快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等,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机构要回归本源。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要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防止脱实向虚倾向,严格管控风险,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最终要靠农民,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详情]
如何一子下活满盘棋?——宅基地“三权分置”要过三关 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3000万亩! 这是全国农村居民点闲置用地大致面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指出,新世纪第一个10年,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反而增加了3045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用地规模的1/4。每年因农村人口转移,新增农村闲置住房5.94亿平方米,折合市场价值约4000亿元。 说一千道一万,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目标就是盘活这笔巨额闲置财富。 “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止住乡村衰败、活化村庄的关键。”最近3年带队跟踪调研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中国人民大学刘守英教授说。 从理论到实践,宅基地“三权分置”实施推广要过好三关。 这笔财富是谁的:夯实确权关 “以前家里只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子没有任何手续,现在终于有了政府正式的证书,就像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横岭村村民高朝仕拿到钦州市国土资源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动产权证》激动地说。 这是钦州市第一本农宅房地一体的不动产权证书,标志着钦州市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步入新的阶段。 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率达到82%,集体建设用地登记发证率达到76%。但实际工作中存在基层认识不到位,政府缺少积极性,农民热情度不高以及农村土地权属历史遗留问题多,一些宅基地“批小占大”等问题。 “交换的前提是产权清晰。‘三权分置’必须建立在权属清晰的基础上。否则,既有问题将更加复杂,新的麻烦也会不断产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锐说,“三权分置”要做好确权这项基础性工作。宅基地确权需要准确把握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能“一刀切”,不能让违法违规者通过“三权分置”获取超额利益。要处理好违法违规宅基地占有者、合法宅基地权利人以及因各种客观原因没有取得宅基地的农民之间的利益平衡。 “三权分置”意味着土地资产价值释放,只有确权合法公平,才能不让违法、不公的结果不断放大,避免为农村和谐稳定和有序治理埋下新的隐患。 法源要说清一二三:过好法理关 “资格权是什么东西?”很多人不约之问,恰恰问到了制度创新的核心问题上。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我国将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这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说,当务之急是各地在改革试点中要认真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特别是农户资格权的法理研究,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具体实现形式。 姜大明说,2018年是修改土地管理法关键年份,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修法的要求,系统总结试点经验,为修法提供实践支撑。 “从形式上看,农户资格权是新创设的权利种类。农户资格权和承包权本身是否可以作为一项权利与其他两项权利并列,以及如果可以并存,在‘三权分置’框架内是否妥当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刘锐认为,应有更高层次的土地确权登记法律法规,研究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明确集体农民的法律地位、集体所有制的内部结构、集体成员的身份、集体土地的权能、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权限等,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维权意识和农民的公民意识。 宅基地使用权如何定性,属于用益物权吗?如果农户资格权地位不确定,必然影响第三项权利宅基地使用权定位。“未来两年将是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基本法律制度落地关键时期,制度供给的责任将由试点地区转移到中央相关部门。未来的‘三权分置’改革必须依法推进。”刘锐说。 向基层实践要经验:打通试点关 “农村有房有地的大兴亲,这么多好事在找你!” 大兴,北京市下属的一个区,位于北京市南郊,自先秦建县以来约有2400余年,为中国最早建制县之一,元明清三代为“天下首邑”。 作为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郊区,大兴距市中心13公里,是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多项试点交汇点: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之一,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三块地”改革试点之一。当然,还是农地入市建租赁房的最早试点之一。 随着宅基地实施“三权分置”政策信号释放,这些试点之间的“隔断”正在被打开。 “中央同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延期一年,分两步把试点内容拓展到全面覆盖、统筹推进、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姜大明说,统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统筹缩小征地范围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更有利于平衡好国家集体个人利益,让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三项改革要与农村集体产权、农房抵押、乡村治理、户籍、财税、社保、金融等相关领域改革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增强改革的协同性。” “试点是抓典型、出经验的工作方法。要以支撑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为导向,使城乡资源配置更平衡,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改变同地不同权、同权不同价现状。群众对这项改革是支持的,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要靠实践摸索。”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说,要坚持大胆闯、大胆试,在不触碰三条底线前提下,大胆探索实践,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详情]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月7日,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17年农村经济发展成效和经验,分析新时代“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研究部署2018年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出席会议并讲话,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做工作部署。 会议指出,2017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和“稳压器”的重要作用。发展改革农经系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着力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加快补齐突出短板,着力推进惠民举措落地生根,改善农村民生,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稳住农业农村这个“基本盘”做出了积极贡献。 会议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发展改革农经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紧扣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努力增强农业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焦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开创发展改革系统“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提出,2018年,发展改革农经系统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导向,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全面落实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二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三是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四是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继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五是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做好生态扶贫工作。六是协同推进农业农村重大改革,创新乡村振兴融资机制。 会议要求,发展改革农经系统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履职尽责。一是要切实强化“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努力提升工作本领,大力建设学习型机关,提升战略思维特别是统筹谋划能力,增强知识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八大本领”。三是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努力把问题看准、把原因找透、把形势摸清,提出切实管用的意见建议。四是加强投资和项目管理,逐级落实和细化监管责任体系,加大对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五是持续抓好正风肃纪,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会上,浙江、山东、重庆、贵州4省(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作了典型发言。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司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分管农村经济工作的委领导、相关处室同志参加会议。本着厉行节约、突出实效的原则,会议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连线到各地,地方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了会议。[详情]
放活宅基地政策 迎接改革大红利 宅基地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要作好充分预案,防止改革初期出现混乱和不利影响。 王辉耀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2月08日 02 版)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公布。根据文件部署,我国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宅基地关系到住有所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与获得感,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获得了各界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放活宅基地政策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重大决策,一个新的改革红利机遇期将随之到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若干次重大政策创新,释放出巨大的政策红利。截至目前,有三大创新具有标志性意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94年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简称“房改”),将城镇住房商品化、货币化,带动了随后几十年房地产市场的繁荣;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让中国与全球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此次宅基地改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闲置宅基地的集约利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双向流动,还将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我国城市常驻人口与户籍人口还存在巨大的数量差。据统计,201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0万,其中外来人口822万;上海常住人口2418万,其中有981万外来人口;深圳市的1252万人口中有近848万为外来非户籍人口。很多外来人口来自农村,他们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无法回到农村了。宅基地改革让农村人与城里人一样,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处置权,获得土地流转升值的机会,为他们更好地在城里生活创造条件。 2017年年末,我国有8.13亿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这与发达经济体80%的城镇化率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假设有1亿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则有望释放1/4人口的消费能力,刺激经济增长。同时,根据统计,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有23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农村还有数量庞大的留守老人。这都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放开农村宅基地流转,推动农村人口落户城镇,享受城镇教育、医疗服务,则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 当然,宅基地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要充分做好预案,防止改革初期出现混乱和不利影响。我认为,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为宅基地流转设置指导价格,防止宅基地被炒作。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一、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 现在的宅基地是无偿使用、划拨的,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前的城镇住房由国家和单位提供的形式。土地是供给有限商品,无法持续地为农村人口分配宅基地,应当让拥有宅基地的农村人口承担土地使用权成本。 农村宅基地市场化以后,可以先过渡到由集体、个人共同承担住房成本(这种情况下,宅基地流转获得的收益由两方共同持有),随后逐步向成熟的住房制度发展,即规定农村宅基地土地仍为集体所有,但使用权可以按照市场供需确定价格后流转。 集体所有制土地上市流转,要缴纳一定的土地出让金后,才能拥有使用权。可以参照物权法对城镇住房用地的规定,规定农村土地所有制同样具有70年使用权,与城镇住房同等待遇。 二、设置专门的基层土地出让金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 土地出让金作为农村集体所有,可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但是,随着宅基地流转的放开,集体土地收入会显著增加,需要设置专门的出让金管理部门,让专业资金管理人才来管理。由于集体所有制的特殊性,政府部门不宜直接参与,可以派出专业人才帮扶和监督,保障资金安全。 三、设置指导价格、成立宅基地土地管理部门 农村宅基地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完全按照市场规则,一旦市场失灵,偏离正常价格,可能导致农村劳动力迅速流失,将直接影响粮食产量。短期内,可以设置宅基地价格指导价,引导已经在城市生活、定居,但没有城市固定住房或户籍的农业人口流转土地;长期内,应尽快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将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先提高上来,让农业与城镇其他产业同样具有高利润率和吸引力。 我国不少村庄的土地规划并未纳入政府指导体系,很多村庄的土地规划并不受硬性约束。笔者建议修改《城乡规划法》,将全国村庄土地统一规划;建议成立专门的政府部门,管理宅基地,研究宅基地的集约使用政策。 (作者为全球化智库主任)[详情]
全面推进农业发展的绿色变革 人民日报 余欣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绿色发展,做到思想上自觉,态度上坚决,政策上鲜明,行动上坚守,这是决定能否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关键。 深刻理解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革命性意义 农业现代化始终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生产是受自然和经济规律双重决定的特殊行业。农业绿色发展就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以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为依托,积极从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开发种养过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一场关乎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行为模式、消费模式的绿色革命。我们要深刻理解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革命性意义,适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时代趋势,推动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要深刻认识当前农业发展面临问题的严峻性。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耕地和水资源过度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加重,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转变农业发展观,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既是中央洞察社会深刻变化,尊重自然规律,顺应人民殷切期盼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农业自身的内在需要,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把过高的资源利用强度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推动农业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要深刻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艰巨性。当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若干深层次的困难。在观念层面,长期以来追求产量增长的习惯思维,一些同志还没有真正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摆上重要日程深入思考、认真谋划、扎实推动。在利益层面,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必然会深刻调整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导致部分地方、部门经营主体有逃避思想和畏难情绪。在工作层面,将现成增产型的技术、人才、政策、机制等体系,转变为质量、绿色型的新体系,将是前无古人的宏大事业,需要决心、坚韧和开拓创新。 要深刻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期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科学研判面临的问题形势,将长期性科学规划与阶段性目标计划有机结合,标本兼治,稳扎稳打,逐步深入推进。力争到2020年,总结推广一批符合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的模式和技术集成,建立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机制、制度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经过10—1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 要深刻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这不是单项制度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建设;不是农业领域的独立推进,而是农业各行业、各层次协调配合、系统推进。必须统筹全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条分缕析各项重点,协同行动。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绿色发展。 着眼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落实中央的部署,必须把战略重点放在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来展开,切实推动农业空间布局、资源利用方式、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乡村产业走上一条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的中国特色振兴之路。 推进发展理念变革,用绿色理念引领农业生产。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坚持绿色兴农的发展理念,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方法,从政策举措到工作安排,从制度设计到科技研发,从资源配置到绩效考评,都要转到绿色导向上来。以绿色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推进生产方式变革,用绿色方式实现金色丰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既不能因为保供给、保收入而牺牲生态,也不能因为保生态而让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受影响。要改变过去大水大肥大药来换取高产的方式,加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和人才培训力度,在农业生产领域加快普及一批先进适用绿色农业技术,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落地生根,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变革,用绿色产业带动提质增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摒弃单纯追求产量的做法,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推进产业结构变革,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优质化、品牌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同时,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农业农村生态景观,提升农业“养眼、洗肺”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推进经营体系变革,引导新主体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农业普遍形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小农户大量存在仍是我们的基本面。农业绿色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对小农户来说依然门槛较高。必须推进经营体系的绿色变革,通过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创新连接路径,让农业绿色发展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带动小农户步入农业绿色发展轨道。 推进制度体系变革,用绿色制度促进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全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强化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金融激励等政策支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完善绿色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努力构建标准明确、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绿色发展制度环境,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绿色发展责任,让生产者和消费者自觉主动把生态环保放在重要位置去考虑,激发全社会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 突出重点,紧抓关键,把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推向深入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既要统筹考虑、全盘谋划,也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主战场,出实招,打硬仗,把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推向深入。特别是要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操作性强的技术措施、生产模式、管理方法等,发挥示范推广、引领带动的作用。 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主动入位,积极作为,精心谋划,务实推动。要认真贯彻好中办、国办《意见》,结合具体实际,找准问题难点,创新方式方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优化功能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区分农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要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摸清农业资源底数。构建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利用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一体化观测技术,实现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精准化管理,为不断动态调整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推动科技创新。要大力支持绿色农业为导向的科技研发推广,组织实施好相关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资源参与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在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集成组装一批绿色生产的技术模式,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同时,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完善产业链条。要健全完善绿色农产品的加工流通体系,密切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大力加强绿色农产品流通和营销,推动与农业绿色发展相配套的产地市场建设,加强产地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助力解决农产品卖难、卖不出去、卖不上价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 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在资源保护方面,重点是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深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面积,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同时,抓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推进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和渔船“双控”制度等。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投入品管控和废弃物处理,通过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方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和农膜的资源化利用。 (作者为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详情]
乡村振兴 关键在党(政策解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④) 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杨尚勤 何予平 王茂林 采访人:本报记者 顾仲阳 王 浩 制图:张芳曼 一把手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避免“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证。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是坚持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领导的首要任务。文件提出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明确了谁来领导、谁来负责、谁来落实等问题。 在领导体制上,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只有一把手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才能避免“三农”工作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在建立工作机制方面,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 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落地生根,明确了考核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夯实责任。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如何界定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和县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文件提出,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做好党的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县委书记要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 不少干部缺乏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对农业农村实际不够了解,工作方法不够接地气 “尚贤者,政之本也。”大政方针确定后,干部是决定因素。然而现实中,愿意做农村工作、会做农村工作的干部还比较少;不少干部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对农业农村实际不够了解,工作方法不够接地气。只有改变这种状况,才能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定力,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能力水平,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如何打造一支合格的“三农”工作队伍?文件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指出了队伍建设的方向。要懂农业,善于学习农业经济和技术,勤于到田间地头与实际接触,不断提高引领市场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要爱农村、爱农民,带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善于倾听了解农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村发展规律,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 如何培养、管理、使用“三农”干部?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行家里手。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要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考虑乡村发展不平衡性和不断分化趋势,根据现状和需要编制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 新世纪以来,“三农”政策体系基本成熟稳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搭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有必要把这些重大政策法治化,强化党内法规和国家法治保障。 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三农”工作的党内法规依据将更明确,“三农”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工作机构将更加稳定。 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文件特别提出,各地可以从本地乡村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明确要求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考虑到目前乡村发展不平衡性和不断分化趋势,一号文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并对几种具有典型性的村庄发展分别提出了要求——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要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详情]
推动财政、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 解决乡村振兴“钱从哪来”问题 邵海鹏 实施惠及亿万农民的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 对解决“钱从哪里来”这一问题,日前发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农村金融要回归本源。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健全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要把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韩俊提到,根据部署,下一段还要出台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起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办法。要通过这些政策性文件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在真金白银投入方面,中央明确要求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振兴。不过,要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规违法变相举债。 在农村金融方面,长期以来,农村的资源,比如人才、土地、劳动力、资金主要是单向地流向城市。该如何推动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在1月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会议强调,要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金融资源进一步向“三农”倾斜,积极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体经济壮大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大对农村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入。 探索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大型农机设备租赁以及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业务,就成为未来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者业务增长的蓝海。这是随着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现,由于规模的增加,比小农户对资金有更强烈的需求。 而国家对农村金融政策上的倾斜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小型银行和农信社等深度布局农村金融的公司也将有望享受政策红利。 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推进的“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下称‘两权’)抵押贷款的试点”。“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始于2015年。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全国232个试点地区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295亿元,试点以来累计发放贷款448亿元;全国59个试点地区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余额196亿元,试点以来累计发放贷款261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土地出让收益也将要在政策机制创新下,切一块“蛋糕”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比如,建立高标准农田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详情]
乡土中国 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正式提出,不仅为新时期宅基地制度顶层设计奠定了基础,也为城乡生产要素平等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中央在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旨在加快补足农地制度(承包耕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宅基地为主的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中宅基地这块最短板,增强新时期农村发展新动能。 农村宅基地制度由来已久 我国农村土地主要分为农业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土地。 其中,农村宅基地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早在合作化运动发展到农村人民公社阶段,就伴生了宅基地制度。“宅基地使用权”概念1963年3月在《关于对社员宅基地问题作一些补充规定的通知》中首次出现。不过,彼时农民并非唯一被允许拥有宅基地的群体,部分城镇居民也拥有宅基地。 1998年《土地管理法》颁布后,之前城镇居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此后,农村宅基地(简称“宅基地”)被划为农村“非经营性建设用地”。关于宅基地使用权的买卖,则由1950年颁布的《土改法》中的“土地所有权的买卖”,演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8年)中的“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将宅基地使用权界定为在农村集体土地之上建立的用益物权。鉴于宅(私有)、基(集体所有)处于分割状态,规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的具体法律法规迄今未出台,实践中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主要表现为政府征地。 迄今,宅基地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农民居住,宅基地及农房的资产资本功能受到抑制,宅基地的物权权能依旧处于残损状态。 现行宅基地制度面临一些问题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宅基地制度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地捆绑,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是获得本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必要条件。在农村人口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中,宅基地使用权的配给制度已失去意义,不仅不利于农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甚至加剧了“人地捆绑”,成为城市化进程的羁绊,农村户籍成为香饽饽就是明证。 二是转让限制,宅基地使用权转让限制政策与转让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1986年,“保护耕地”上升为一项基本国策。199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规定,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房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次年10月,《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宅基地。 三是其他权能限制,比如限制收益权与处分权抑制了宅基地使用权的资产资本功能。《物权法》将宅基地使用权界定为用益物权,但只明确规定其权能包括占有和使用,未对收益权与处分权作出规定。由于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仅限于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交易者的同质性导致实际发生的合法交易极为稀少,流动性不足直接限制了宅基地使用权的价值。 四是权利存续期不明,宅基地使用权的物权性与福利性并存。即宅基地使用权“一级市场”取得的福利性与“二级市场”取得的多样性(继承、交易等),这一现状正是2018年一号文件中提出的探索“资格权”与“使用权”的背景与切入点。同时宅基地使用权作为物权,却无使用期限限制,农房与国有土地上所建的、具有自由交易功能的商品房明显不同,凸显其土地使用期限优势,也正是城里人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以“人地捆绑”“宅基分割”“限制流转”“无偿使用”为其主要特征,该制度不仅早已脱离了“人地分离”的现实,且在城镇化进程中宅基地占地面积不降反升,农宅资产闲置和农地资源浪费日趋严重。有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宅基地约2亿亩,其中大量被闲置。 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逐步开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党中央、国务院加快了补足农地制度改革短板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战略部署。 2015年一号文件提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同年1月,《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联合发布,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正式进入试点阶段。7月,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33个区县试点实施。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3月,国务院六部委联合颁发《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同年9月后,宅基地改革试点进入统筹推进阶段。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十九届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指出:拓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不得以买卖宅基地为出发点。 紧接着,今年的“一号文件”正式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重要突破 宅基地的“三权分置”与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置相似,即在保持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不变情况下,鼓励以农村住宅和使用权的流转、租赁、抵押等方式获取财产性收入,其核心或突破点是对宅基地居住功能之外的资产资本功能的进一步认定。 不过,宅基地“三权分置”与承包地“三权分置”的不同在于,承包地的经营权鼓励流转、鼓励适度集中,而宅基地并不鼓励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总体上看,现行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兼顾农地资产性(于个体)与资源性(于整体)的制度框架尚不清晰,如今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规定,为新时期宅基地制度框架的建构奠定了基础。下一步在改革试点中要认真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特别是农户宅基地资格权的法理研究,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形式,鼓励各地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下乡返乡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总之,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正式提出,不仅为新时期宅基地制度顶层设计奠定了基础,也为城乡生产要素平等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 □胡振红(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详情]
“一线总指挥”县委书记 谈乡村振兴: 产业留人最关键 本报记者 周慧 北京报道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是其中的关键。 那么,要怎么做呢? 2月6日,国新办邀请了来自浙江、宁夏和贵州的三位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来谈乡村振兴,介绍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书、时间表、作战图。 三位县委书记一致强调,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关键是要有富民产业,然后才能留住人。部分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业态兴起,让人才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形成人才、资金和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东西部农村的新改革 国新办发布会现场的三位县委书记,分别来自东南、西南和西北,谈到的乡村振兴方式和思路颇具有地域代表性。 其中,浙江德清县位于长三角腹地、苏杭的中央,距杭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在最新的百强县排名中排第39位,是著名的莫干山所在地。而贵州湄潭县位于西南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农业县。永宁县位于西北的宁夏,则是商品粮基地县,塞上鲜果之乡。三地发展差距大,发展和振兴路径和遇到的问题都不一。 德清县委书记项乐民介绍,德清是改革大县,有58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其中有半数以上是“农字号”改革。比如,德清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敲响了全国第一槌,已累计成交158宗、2.4亿元,集体经济增收近2亿元。 湄潭县是1987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试验区,也有系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县委书记魏在平现场交流时,十分积极推介当地的茶产业,湄潭县有60万亩茶叶,是贵州第一茶县。 永宁县作为西北部县城的代表,县委书记钱克孝在介绍经验时,介绍了福建宁夏两省区协作帮扶的扶贫经验,通过福建帮扶,西海固地区贫困农民,搬出大山,在贺兰山下建立闽宁村。 至于乡村振兴还有哪些问题,钱克孝谈到了三点,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核心还是缺富民产业,现有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无规模化优势,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现有品牌的带动力不强;其次,农村紧缺人才,缺村级班子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最后县级财政是基本保运转、保吃饭的财政,村级的积累也不是很多。 新产业留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谈到乡村振兴时,三地县委书记都谈到了产业振兴乡村。其中德清的书记积极推介当地的民宿产业,湄潭县的书记乐此不疲地宣传当地的茶叶。 项乐民介绍,德清的民宿产业全国知名。德清培育了以“洋家乐”为代表的高端民宿新业态,其中“裸心谷”一张床铺一年的税收就达到了12万元。以德清县的仙潭村为例,近几年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外经商人员、大学生们纷纷返乡创业,现村里共有民宿120家,80%是由返乡创业人员开办的,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已经突破3.4万元,比五年前足足翻了一番。 德清民宿“莫梵”业主沈蒋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是本地人,以前开餐馆年收入有30万,2014年开的“莫梵”的民宿,去年他交的税就已经突破30万元。 项乐民书记说,德清农村的人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搬到城里去住,城里的人千方百计想办法到农村去住。当地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业态蓬勃兴起,实现了村村都有产业,让人才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他们愿意来,也留得住。另外,德清城乡公共服务已经逐渐走向一体化,农村小孩上学有校车接送,村民要出行可以到村口坐公交。 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鼓励各地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结合下乡返乡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又提到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就该项改革采访项乐民如何界定宅基地的用途,以及资本下乡过程中对土地的使用情况如何监管。 项乐民表示,首先,当地民宿主要是返乡创业的当地人在做,其二是资本和当地村民合作,村民拿房子参股,这就避免了资本下乡建私人会所。对于长期闲置的宅基地,村民自己不想经营的话,政府也允许他们出租,但村小组是有跟进监管的。“看是不是办民宿,不鼓励让他们去建私人会所。” 魏在平书记则现场展示了几幅茶园图。“我说到茶真是很有劲,感觉我们的茶除了好,茶园也美。”魏在平说,最近摸索了一条经验和路径,就是走茶旅一体化之路,把茶园变为公园,把茶区建成景区。 他也强调,农村要实现留住人、吸引人,第一是必须要有平台、有产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有钱可赚。 他认为,下一步应该考虑在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承包权、经营权、流转权的改革,把土地相对的向大户成规模的集中,让农民就在这里务工,这样就可能能把人留住。 (编辑:陈洁,如有建议意见请联系:zhouhui@21jingji.com,chenjie@21jingji.com)[详情]
全面振兴乡村怎么干 (政策解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③) 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祝卫东 张 征 刘 洋 运启超采访人:本报记者 赵永平 王 浩 制图:张芳曼 5点要求是有机整体,不能认为解决了其中一项任务,其他的就能迎刃而解 未来的乡村什么样?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详细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句话、20个字,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如何把握乡村振兴的内涵要义?各项举措怎样落地生根? 以往中央一号文件多是聚焦某一项具体工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特点是管全面,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总要求,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当前,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生态环境不吃亏,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让更多老百姓吃上生态饭。 乡风文明是保障。振兴乡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能让传统乡村文化被破坏、被取代。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通过这些措施,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建设幸福家庭、友爱乡村、和谐社会。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治理有效是基础。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问题凸显,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才能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要抓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着力解决乡村社会“散”的问题,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让农村家家联系紧起来、守望相助兴起来、干群关系亲起来。 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点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是简单机械相加,不能只抓其一不顾其他,不能认为解决了其中一项任务,其他的就能迎刃而解,更不能遇到坡坎绕道走,果子熟了抢着摘。 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一起抓,两个轮子一起转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让乡村振兴战略尽快落地生根,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从产业发展看,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由产品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绿色产品少。产业如何兴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产业旺不单指农业,更要百业旺,特别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要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积极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就业,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让新产业新业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从农村环境看,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等都是隐忧,如何建立生态宜居乡村?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各地加快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 从乡村治理看,当前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现象依然存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如何实现治理有效?要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从农村民生领域看,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医疗、教育、出行等领域欠账还较多,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挡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在农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 从农村人才看,乡村振兴关键看人气,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难以真正振兴。总体上,我国仍处于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短期不可逆转,但今后人口回流回归农村的现象将会大量出现。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要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一起抓,两个轮子一起转,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乡村的留得安心,创造条件让农村产业留得住人,让农村环境留得住人,让农村更有人气。[详情]
农业主题基金布局细分龙头公司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吴晓婧 ○编辑 长弓 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券商分析师预期,乡村振兴战略将为土地改革、农业规模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三产融合等领域带来投资机会,建议超配农业板块。从农业主题基金的投资布局来看,基金重仓配置了大农业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包括饲料、养殖、疫苗、化肥、食品加工和金融服务等,主题方面则布局了土地流转概念。基金经理表示,看好集中度提升带来的大农业板块龙头公司的投资机会。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目前有6只较为纯正的农业主题基金,包括工银农业产业股票、前海开源中证大农业指数增强、前海开源沪港深农业混合、国泰大农业股票、嘉实农业产业股票以及银华农业产业股票发起式基金。 银华农业产业的基金经理认为,农林牧渔板块正在发生重大变革,规模化企业正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角,这将带动我国农业产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对于2018年的投资布局,不能因为好股票涨得多就不敢买,也不能因为差股票跌得多就想博反弹。不过,流动性依旧偏紧,对估值较高的股票始终都需要提高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CPI在2017 年表现偏弱,但全球农产品和原油大多处于周期底部抬升期。嘉实农业产业股票的基金经理认为,未来全球通胀大概率将缓慢上行。此外,国家对推进环保建设和供给侧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很大,这也构成未来CPI 的上行动力,因此可继续增加农业周期股的配置,长期看好集中度提升带来的大农业板块龙头公司的成长机会。 前海开源中证大农业指数增强基金认为,未来A股市场是一个拼业绩、拼盈利的价值型市场,会重点关注大农业领域与民生相关的龙头股票。现阶段各个行业由于市场扩大及背后资本的支持,技术门槛提高,会逐渐出现垄断型的“独角兽”企业。随着民众消费能力增强,这部分企业的股票有长期稳定增长的前景。 具体到投资布局,上述6只农业主题基金,有5只重仓了生物股份,4只重仓持有隆平高科。此外,上述农业主题基金较为偏爱的还有伊利股份、牧原股份、双汇发展、温氏股份和正邦科技。 对于基金重仓的生物股份,天风证券表示,国内养殖结构变迁,高端疫苗需求红利爆发,市场空间有望翻倍,行业集中度加速提高,寡头竞争将是必然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猪价大幅回调,并带动生猪板块的股价出现了较大的回撤。在天风证券分析师看来,猪价回调主要是前期极端天气导致的滞销生猪开始集中出售。就2018年来看,受环保限制和中小养殖场资金不足的制约,补栏增速依然较弱,叠加极端天气可能导致的疫病,预计2018年生猪均价有可能达15元每公斤,龙头业绩依旧能保持高增长。[详情]
乡村振兴人才策: 全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将允许公职人员回乡任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近期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2月5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宏耀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表示,一方面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引来人才,用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的新热潮。 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 在培养乡土人才方面,《意见》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解决当前“谁来种地”以及“如何种好地”问题。 《意见》提出,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上述决定对下一步农村发展作用巨大。 预测认为,2030年前后,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0%,届时农村还有约4.5亿人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学院教授孔祥智说。 孔祥智表示,“日韩很多农场主也是接受过培训的,这些人接受培训后会扎根在农村,对农村农业长期发展有利。” 《意见》还提出,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宏耀指出,乡村振兴不但需要钱,实际推动过程中还缺“人”。乡村振兴离不开资源的投入,也离不开要素的聚集。 “所以,要通过改革打破乡村要素单向流入城市的格局,打通进城与下乡的通道,引导、吸引更多的城市要素包括资金、管理、人才向乡村流动。”他说。 《意见》提出,要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吴宏耀称,“我理解,这是要建立一种类似改革开放初期,‘周末工程师’那样兼职或停薪留职的制度。”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传义认为,吸引科技人才下乡,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要采取市场化的办法,使科技人员分享到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收益,这也有利于科技的推广。” 《意见》还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提出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意见》对此提出了两条具体的政策:第一个是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二是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 在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方面,《意见》提出建立“三大机制”:一是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二是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三是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此外,吴宏耀表示,《意见》对“新乡贤”也提出明确要求,“文件强调,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编辑:吴红缨,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dingjun@21jingji.com;wuhy@21jingji.com)[详情]
升级人口红利:一号文件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峰 北京报道 8年前,对于云南省凤庆县的学生来说,上高中比上大学竟然困难得多。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当地高中升学率为99%,可初中升学率只有60%。到“十二五”末期,全县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只有52%。 当地政府做了两件事,以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一是新建了凤庆县三中,从而增加了3500个学位;二是扩建了凤庆县职业教育中心,使其学位增加到2500个。到2017年末,凤庆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提升到87.9%。 此举意义重大,对于这个国贫县来说,劳务输出事关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县域经济水平。“学校的中职专业已免收学杂费,我们的多数毕业生被推荐到昆明、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凤庆县职业教育中心的王老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日前印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份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加强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7.5%,到2020年,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要达到90%以上。目前尚未达标的只剩下西藏、云南、青海、广西、海南、江西、新疆、贵州、四川9个省份。 其中部分省份又是我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受访专家认为,在目前我国人口机遇窗口期日渐缩减之时,通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储备劳动力素质,有助于升级我国的人力资本红利。 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洼地 在产业基础薄弱的凤庆县,打工意味着致富。官方数据显示,200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26元,但经过培训的省外转移劳动力的年工资收入可达10800元。 另一份官方数据显示,2003年-2012年,凤庆县凤山镇转移的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其中有条件长期外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被重点引导到上海、江苏、浙江、广州、深圳、福建等地。也就是说,他们是产业用工地区劳动力素质升级的空间所在。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结果显示,城市15岁-19岁队列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为83%,农村同队列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为53%。这也意味着中国农村劳动力依然存在较大的人力资本开发空间。 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早已进入政策视野。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2017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我国城镇地区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没有进入高中的学生主要在农村地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年,凤庆县建成凤庆县三中,这座投资1.8亿元的普通高中能提供3500个学位,占凤庆县每年初中毕业生人数的60%。但更重要的是,凤庆县职中也完成扩建,学位增加至2500个,此后“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规模的增量主要用在了中等职业教育上”,王老师告诉记者。 破解财力人力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公开数据显示,近两年来,凤庆县职中的在校生人数保持在1700人左右,没有实现招生能力的“饱和”。 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家长和学生更希望上普通高中,这是出于长期对中国教育格局的认识,也就是他们更想上大学。”储朝晖说。 “另外,这也与我国的办学体制和办学质量相关。政府主导的办学体制导致有的职业学校缺乏活力,与产业联系不紧密,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他说。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介绍,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比例下滑至40.25%,高中阶段教育普职1:1的比例底线已经受到极大挑战。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有些地区在普及高中教育方面走在前列,比如内蒙古在2012年全面实现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免学费的标准是每人每年2000元,免教科书费的标准是每人每年550元至600元。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等于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包括普及、强制、免费三重含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基础教育支出主要是地方财政承担,目前中央财政承担了一些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资助等,但由于高中阶段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法范畴,因此中央财政的这方面支出还不是法定支出。”袁连生说。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从人力方面破解农村教育难题,在近日印发的另一份中央文件中着墨更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 (编辑:吴红缨,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wangfeng@21jingji.com;wuhy@21jingji.com)[详情]
“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 禁止下乡建“小产权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张敏 北京报道 “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新鲜出炉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墨较多。其中,宅基地制度改革被认为最具突破性。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当前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宅基地流转的需求较为强烈,并成为促使这一制度取得破局的主要原因。虽然不同领域的改革难度和进展并不相同,但乐观者认为,宅基地制度的破局,有可能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 宅基地制度有“松”有“紧” 宅基地是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其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当前,宅基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闲置。2月5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在国新办答记者问时就表示,“每年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人口大量迁移,在农村就出现大量农房、宅基地常年闲置。” 韩俊还列举了两个案例。到2016年底,武汉市有1902个行政村,农村房屋73万套,其中长期空闲的农房占到了15.8%。河南省一个216户的村庄,常年闲置的农房和宅基地有46户。 据悉,我国共有260万个行政村,宅基地闲置现象并非个案。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某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宅基地问题较为突出,也相对复杂。 他表示,一方面,农民进入城镇后,宅基地闲置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农村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指标短缺。在一些地区,还存在违规使用宅基地建设小产权房、农村别墅等现象。 今年1月中旬,国土资源部就曾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韩俊透露,这是借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办法,在总结有关试点县(市)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改革需要探索的任务。 他表示,承包土地经营权,鼓励流转、鼓励适度集中,宅基地就不存在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的问题。下一步,在改革试点过程当中,需要认真的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特别是农户宅基地资格权的法理研究。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形式,鼓励各地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结合下乡返乡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早在2015年2月,我国就在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县(市、区)开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也称“三块地”(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试点改革,其中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在15个县(市、区)展开。到2017年末,这一试点又被扩展到33个。 总体而言,试点的主要内容在于扩大宅基地用益物权、有偿自愿退出、实现土地财产权抵押等,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放活宅基地、农房使用权,赋予农民更多宅基地财产权利。分析人士认为,这些试点有助于为“三权分置”的政策设计理清思路。 在宅基地政策上,除松动的一面外,还有对改革原则进行的强化。按照文件规定,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小产权房”的口子并不会因此打开,“小产权房”仍属于政策禁区。 “三块地”试点继续推进 韩俊同时提到了另外三项任务:第一,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使承包期限达到75年。第二,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现在已经到了收尾阶段。第三,进一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坚持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 上述措施的侧重点不同,但总体勾勒出了未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我国农村土地主要分农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两大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相比之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较为复杂。但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确保农村集体土地和城市国有土地同权同价、让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收益的原则并未改变。这部分改革的核心,在于“三块地”的改革,以及《土地管理法》中相关条款的修订。 前述专家表示,“三块地”改革已推行多年,但由于涉及领域较宽,并牵涉农业部、住建部、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操作繁琐。因此短期内仍会继续推进试点,至于制度上的突破时间,目前仍有待观察。 2017年12月,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召开深化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会议,将“三块地”改革试点延期一年。 上述会议对三项改革的表述,也凸显出不同领域的难度、进度皆不相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一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始破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快速推进,相应的制度安排和规则体系逐步完善。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在确保取得、自愿有偿退出和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分析人士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接近尾声,这将为下一步的土地制度改革奠定制度基础。从不同领域的进展来看,宅基地改革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若进展顺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有望于近些年取得突破。 (编辑:张星)[详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月4日由新华社受权播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第15次瞄准三农问题,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一号文件主要是为了贯彻十九大部署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号文件认为,当前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一号文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该文件有两个部分值得重视,首先,文件要求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这与当前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就是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其次,就是要求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除了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之外,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与此同时,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比如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等等。 当然,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依然是乡村治理与制度建设,文件提到,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与此同时,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018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开端,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属于开端的开端。这是因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乡村这个短板必须置于首位。[详情]
力保农民享受改革红利 多方位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2月4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称“文件”)公布。中央一号文件第15次瞄准三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件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其中提到,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 具体在增收方面,在农业对外贸易领域要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产业领域,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土地领域要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学院教授孔祥智指出,中国目前正进入乡村全面振兴的阶段。预计未来农村居民收入将快速增长,城乡收入比将从目前的2.7:1,缩小到2020年的2.3-2.4:1,2035年则进一步缩小到1.7-1.8:1。 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2:1。 此后城乡收入比在波动中整体上升,2009年前后达到了3.33:1的最高水平。随后几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2017年该比值为2.7:1。 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罗必良指出,最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比较慢有关。而农村居民未来能否收入快速增长,取决于有无更多的就业机会。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未来农业,以及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都需要快速发展。 以农业为例,将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 在工业领域,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 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 在服务业领域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 在农业贸易领域, 要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贸易政策体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和农业贸易规则制定,促进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 2月5日,中央农村办主任韩俊在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时指出,商务部发起对产自美国的高粱的“双反”调查,是为保护中国农民利益采取的一个必要措施。“第一,高粱进口确实对中国农民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第二,中国自美国进口的高粱增长非常快。去年我们高粱的进口还有505.7万吨。美国是主要进口国。”他说。 据了解,最近几年,中国国内粮价显著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尤其玉米,2013年以后,国内玉米价格就全面高于配额内进口完税价格。由于玉米进口我国有配额管理,配额以外进口并不合算。于是,这几年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玉米替代品进口急剧增加。 2013-2016年,玉米替代品(主要是高粱、大麦、玉米酒糟(DDGS)、木薯等)多达2277亿斤,这相当于每年挤占了国内近600亿斤的玉米市场。我国玉米大量积压。自从实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之后,这两年在去库存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国际玉米、稻米、小麦等价格仍大幅低于国内,有的甚至比国内低30%以上。中国大量进口一些国际农产品对加工企业有利,但是对农民增收有一些不良影响。 拓展增收空间 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使得农民有机会拓展收入增长空间。 中国农业大学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正河指出,中国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并不矛盾。中国到2020年前后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60%,未来城市人口比还会增加。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后,农村就可以更好实施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同比增长8.6%。其中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为5498元,名义增长9.5%,占比最大。其次是经营净收入,为5028元,增速为6%。另外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为303元、2603元,增速分别为11.4%、11.8%。 转移净收入涉及到国家一些补贴等,而财产性收入涉及到承包地出租等。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下一步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另外,农村旅游等非农行业也将成为收入的新增长点。其中,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不过,目前很多新的农村发展涉及的产业和业态只是试验阶段,很多配套措施需要进一步出台。 在1月31日国务院举行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上,湖南农民孔蒲中称,自己在浏阳市达浒镇经营120亩的家庭农场,去年纯利润达到55万元。土地流转、家庭农场等政策,让农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农场扩大了要建设仓库、办公室等配套设施,需要工业用地,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实际申请仍然很困难。 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罗必良指出,乡村发展旅游业增加居民收入,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因为不是所有的村庄都可以发展旅游业。 另外像农村宅基地以及房子不少闲置非常严重,如果用于来发展共享经济,则非常不错。或者让城市居民来租稍微改造一下,不改变用地性质、不改变用途、不改变房屋结构,也能增加居民收入,但是地方需要有配套的政策。 (编辑:包芳鸣)[详情]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是主线 制度性供给将强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周慧 北京报道 编者按 2月4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份文件是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进行了全面布局,拉开了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序幕,并为其搭建好“四梁八柱”。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并紧紧把握施工图,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包芳鸣) 导读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是贯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的主线。 2月4日立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称“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下发的第15个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方向、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坚持问题导向,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2月5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解读文件,解读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新举措,重点解读了钱从哪里来,土地怎么改,人从哪里来这几大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韩俊介绍,这个文件的分量是很重的,是一个管全面、管长远的文件。 乡村振兴是主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方向、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韩俊表示。 韩俊介绍,就“定方向、定思路”而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是贯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的主线。 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先后提出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一号文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韩俊说,就定任务和定政策而言,今年文件的最大亮点是搭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在“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中,最基础性的支撑是“三个一”:一是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称《规划》),以规划指导各地各部门有序分类来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三是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的政策法定化。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宏耀介绍,中央一号文件是指导《规划》的,《规划》是落实文件的。事实上在制定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已经联合有关部门同步起草《规划》,现在《规划》的初稿已基本形成,正在按照程序进行报批。 解读钱从哪里来 韩俊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时说,没有投入作保障,喊是喊不出来的,干也是干不出名堂来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 韩俊提到三个方面的措施,首先,明确要求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公共财政首先得给力,要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振兴。“要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规违法变相举债。”韩俊特别补充到。 其次,农村金融要回归本源。韩俊透露,根据部署,还要出台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起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办法。要通过这些政策性文件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发布会现场采访韩俊,问及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是否有农村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鼓励措施。韩俊表示,创新往往蕴含着风险,这方面按照国家的部署,要严控金融风险。 国内某农村科技金融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注意到文件提到的农村金融“防止脱实向虚倾向”,农村金融创新不容易,在追求爆品的时代,踏踏实实地去做很不容易。 韩俊还提到,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文件提出,要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集中力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高标准农田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土地改革怎么改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韩俊解读文件时透露土地方面的改革涉及四个方面,包括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系统总结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加快修改完善有关法律。 土地改革中,宅基地改革最近关注度极高。1月中旬,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2018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表态称,我国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 韩俊说,改革是要鼓励大胆探索,但是,必须守住底线,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是让城里人“下乡”去买房置地。文件明确提出,一个“不得”和“两个严”,即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要严格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同时,在城镇化进程当中,要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的收益分配权,不能强迫农民以放弃宅基地使用权为前提进城落户。 韩俊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即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韩俊表示,下一步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形式,鼓励各地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结合下乡返乡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编辑:包芳鸣)[详情]
乡村振兴关键在生态宜居 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尔德 北京报道 导读 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产业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在于,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对于土壤修复的认识还不到位。 2月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意见》要求,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为此,《意见》提出要采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四大措施。 对此,湖南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过去的绿色发展中,我们比较重视城市和工业,而不大重视农村和农业。乡村绿色发展本身并不是新概念或新提法,只不过过去说的多做的少,实际效果有限。希望《意见》的出台能够全面提高乡村的绿色发展水平,切实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2月5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具体来说,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 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 《意见》提出,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为此,中央提出,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 此前,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3%和2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水循环与水文过程研究室主任宋献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意见》之所以提出在乡村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是因为农业用水量占到全国用水量70%左右。“双控”主要希望推动农业生产节水,节水潜力很大。 “目前,国内大量农业用水计量不完备或者基本上没有计量, 并接近免费使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使用效率很低。”宋献方解释,下一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向主要是由免费到收费,不少地方已经开展改革试点。 《意见》要求,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国已经明确了河长制、湖长制的时间表。水利部将指导督促各地在2018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成湖长制。 此外,《意见》提出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根据2018年全国林业系统工作会议透露,中国将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到2035年达到26%、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治 根据《意见》,中国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意见》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至关重要。” 潘碧灵分析,“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5%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 潘碧灵指出,每年的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大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每年地膜残留量高达45万吨,造成了土壤污染。 环保部南京所所长高吉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在绿色农业中,建议要优先发展环水有机农业。 所谓环水有机农业,即在湖库周边、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集水区等重要的水环境功能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采取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在保护水质的同时实现农业提质和农民增收。 根据《意见》,要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 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产业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在于,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对于土壤修复的认识还不到位。 周健民解释,很多人不了解土壤修复的难度有多大,怎么土壤修复要花这么多钱?实际上,这是由于土壤污染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旦污染就很难修复,就要付出沉痛代价,就要花费很长时间。其修复过程比大气和水污染治理所需技术更为综合、时间更为漫长。 周健民提出,现在中国的土壤修复产业才刚刚起步,未来等大家习惯了,不再奇怪为什么花这么多钱来做土壤修复时,土壤修复市场才能真正爆发出来。对现在的修复产业既要引导鼓励,也要严格监管,逐步建立行业发展规范,避免恶性竞争。 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正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建议,国家应改变当前主要由财政单一投入治理耕地污染的局面。可以借鉴参考美国的超级基金做法。从政府财政拨款中拿出一部分,再吸引一部分社会资金,设立耕地修复基金,基金采取无息或低息贷款方式,贷款期限适当延长,以适应耕地修复治理项目周期长的特点。 此外,《行动方案》提出,开展厕所粪污治理。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厕所革命。 中办和国办要求,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以及其他环境容量较小地区村庄,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其他地区要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 潘碧灵强调,厕所革命作为补短板的民生工程,应坚持不懈推进,看似微小实则影响深远,能够很大地改善农村的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 (编辑:张星)[详情]
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 财政、土地收入、金融资源重点倾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导读 韩俊表示,长期以来,土地出让收益,可以说是“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直接用在农村建设的比重是比较低的。要创新政策机制,把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切出更大的一块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 “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有全面的谋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2月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 2月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称《意见》)对外发布。《意见》着眼长远的部署,政策亮点颇多。在资金保障方面,提出了提高土地出让收入中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允许跨省调剂,工商资本下乡的扶持政策等措施。 财政向三农倾斜 公共财政将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这项部署早在2017年12月29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 农业一直是公共财政重点保障的民生领域。对于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财政工作也作出部署。2017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财政要落实包括乡村振兴在内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也是2018年财政八项重点工作之一。 具体包括,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深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强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等。 2月5日,韩俊在发布会上表示,公共财政首先得给力,要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振兴。 探索整合涉农资金已有十余年,未来有望取得突破。《意见》明确指出,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增加地方自主统筹空间,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这也是基层财政比较普遍的呼声。江苏兴化市财政局唐跃伟2017年6月份曾撰文表示,涉农资金“多头管理,交叉重复,使用分散,项目杂乱,效益低下”的问题在县级暴露无遗,涉农资金整合目前仅停留在资金层面整合,整合工作遇到体制瓶颈。 唐跃伟建议,首先在资金层面进行整合,应由基层(主要是县级)实施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再对项目整合,最后对部门间涉农项目管理职能进行优化。 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共财政投入“三农”领域,近年在逐步加强,但跟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农村基础设施领域主要靠财政投入,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了,农户、家庭农场等的经营成本会随之下降。 2017年末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截至2016年末,全国99.7%的村通电,11.9%的村通天然气,25.1%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7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等。 地方政府新增债券方面,也将更多体现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比如地方新增债券发行中,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鼓励地方政府试点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意见》也明确,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土地出让收入将更多惠及乡村 《意见》指出,要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高达5.2万亿元,同比增长40%多,这将带来更多增量资金。 韩俊表示,长期以来,土地出让收益,可以说是“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直接用在农村建设的比重是比较低的。要创新政策机制,把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切出更大的一块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此外,还将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所得收益将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每年每个省都会分到一定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这些指标需要复垦耕地(新增耕地)来实现占补平衡,过去这样指标的调剂仅限于省内,未来将允许跨省调剂。“省域间的指标置换,需要符合一定监管条件,比如新增耕地必须要达到中等以上耕地标准,随便一片戈壁荒地是不能进行指标置换的”。 韩俊表示,这项政策能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如果高标准农田增加的耕地指标可以跨省交易,金融机构也愿意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这项政策还能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一些省份后备耕地资源匮乏,补充耕地质量不高,省域内耕地占补平衡难度越来越大,也迫切要求拓宽补充耕地的来源。 政策的放开,也有利于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筹措更多资金。韩俊指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如果允许跨省调剂,将可以形成一个更合理的价格,可以筹措更为可观的资金,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姜长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发达省份新增耕地指标不多,而中西部省份耕地指标空间较大。跨省调剂,中西部新增耕地指标如果能与发达省份进行调剂,对应土地价值更高。不过,指标置换这块还有待相关部门明确政策细节。 孔祥智指出,指标如何在省域间调剂,现在还不好预判。孔祥智调研发现,部分发达省份仍有开辟新增耕地的潜力,比如浙江金华将山地平整为耕地,部分地方一次性平整出几千亩耕地。 撬动更多工商、金融资本 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将迎来更多扶持政策。 2018年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 姜长云指出,工商资本这些年参与乡村建设较多,未来应该集中在一些优势领域加大投入,比如生产性服务领域、搭建营销平台、加强与农户合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目前部分工商资本参与,造成对小农户的挤出效应,今后应与小农户共赢发展。 孔祥智也表示,农业生产应该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他如加工、流通等服务环节,可以由工商资本来完成。政策支持方面,不宜直接给财政补贴,很多大企业获得的农业补贴和优惠政策已经很多,未来应该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扶持政策。 金融资源也将重点倾斜。《意见》提出,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抓紧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定位,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等。 姜长云表示,目前对农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多是一年期以下的,但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平台型企业网络平台的建设、乡村旅游、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项目,不少都需要好几年才能见效,运作一两年难以盈利,这需要金融提高支农力度,还要有更长期限的资金相匹配。(编辑:吴红缨,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zhouxx@21jingji.com;wuhy@21jingji.com)[详情]
本报记者 周慧 北京报道 编者按 2月4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份文件是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进行了全面布局,拉开了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序幕,并为其搭建好“四梁八柱”。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并紧紧把握施工图,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包芳鸣) 导读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是贯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的主线。 2月4日立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称“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下发的第15个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方向、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坚持问题导向,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2月5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解读文件,解读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新举措,重点解读了钱从哪里来,土地怎么改,人从哪里来这几大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韩俊介绍,这个文件的分量是很重的,是一个管全面、管长远的文件。 乡村振兴是主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方向、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韩俊表示。 韩俊介绍,就“定方向、定思路”而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是贯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的主线。 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先后提出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一号文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韩俊说,就定任务和定政策而言,今年文件的最大亮点是搭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在“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中,最基础性的支撑是“三个一”:一是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称《规划》),以规划指导各地各部门有序分类来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三是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的政策法定化。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宏耀介绍,中央一号文件是指导《规划》的,《规划》是落实文件的。事实上在制定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已经联合有关部门同步起草《规划》,现在《规划》的初稿已基本形成,正在按照程序进行报批。 解读钱从哪里来 韩俊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时说,没有投入作保障,喊是喊不出来的,干也是干不出名堂来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 韩俊提到三个方面的措施,首先,明确要求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公共财政首先得给力,要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振兴。“要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规违法变相举债。”韩俊特别补充到。 其次,农村金融要回归本源。韩俊透露,根据部署,还要出台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起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办法。要通过这些政策性文件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发布会现场采访韩俊,问及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是否有农村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鼓励措施。韩俊表示,创新往往蕴含着风险,这方面按照国家的部署,要严控金融风险。 国内某农村科技金融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注意到文件提到的农村金融“防止脱实向虚倾向”,农村金融创新不容易,在追求爆品的时代,踏踏实实地去做很不容易。 韩俊还提到,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文件提出,要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集中力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高标准农田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土地改革怎么改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韩俊解读文件时透露土地方面的改革涉及四个方面,包括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系统总结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加快修改完善有关法律。 土地改革中,宅基地改革最近关注度极高。1月中旬,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2018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表态称,我国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 韩俊说,改革是要鼓励大胆探索,但是,必须守住底线,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是让城里人“下乡”去买房置地。文件明确提出,一个“不得”和“两个严”,即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要严格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同时,在城镇化进程当中,要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的收益分配权,不能强迫农民以放弃宅基地使用权为前提进城落户。 韩俊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即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韩俊表示,下一步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形式,鼓励各地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结合下乡返乡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详情]
中央农办负责人介绍—— 一号文件亮点多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 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2月5日电 (记者朱隽)国新办5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副主任吴宏耀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韩俊表示,“立春是一年农事活动的开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立春这一天正式公布,为亿万农民送来了政策的春风。”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初稿基本形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将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必须注意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吴宏耀提醒,要防止层层加码、“刮风”搞运动、搞“一刀切”。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确保政策执行落地。由国家发改委联合有关部门起草的规划初稿已基本形成,正在按照程序进行报批。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跨省域调剂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的耕地,质量有保障,真正可以做到“占优补优”。二是可以缓解后备耕地资源匮乏的省份耕地占补平衡压力。三是有利于生态保护。 韩俊提示,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以跨省域调剂,有助于让这些指标形成更合理的价格,筹措到更为可观的资金,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支持。下一步要进一步细化相关的政策设计。 高粱反倾销调查为保护我国农民利益 在回答关于商务部发起对产自美国的高粱的“双反”调查提问时,韩俊介绍,最近几年由于国内粮价尤其是玉米价格显著高于国际市场,导致以高粱、大麦为主的玉米替代品进口急剧增加。去年我国高粱进口505.7万吨主要来自美国。“高粱进口确实对中国农民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发起高粱反倾销调查,是为保护中国农民利益采取的一个必要措施。” 农业保险要扩面增品提标 农业保险发展非常快,就保费收入来讲,我国已经排在全世界第二。但总的来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还比较粗放,粮食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今后农业保险总的思路是要“扩面、增品、提标”。 现在很多经济作物,保险还没有覆盖,要“扩面”;另外保险的品种还比较少,要“增品”;还有就是要“提标”,即提高保障水平。“下一步,要开展农产品产值保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方面的一些试点。要探索农业保险如何和脱贫攻坚政策深度结合,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韩俊说。 保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 韩俊认为,“现在很多农业县还有一个信用社为农民提供服务,如果把法人层级越做越大,把一个省都做成一个法人,毫无疑问资金又从农村、县域抽调到更高层级的城市去了,资金就会大量流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一定要在总体上保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详情]
乡村振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政策解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②) 人民日报 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赵 阳 王 宾 陈春良 高 杨 采访人:本报记者 高云才 常 钦 “土地延包30年,俺们村已经完成了承包地确权,今年还要搞宅基地确权,心里就是踏实。”山东省汶上县义桥镇唐庄村村民周长科这样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作了全面部署,亿万农民充满新期待。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新时代推进“三农”工作的新旗帜。新旗帜,新在哪儿? 新在系统化治理,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中央一号文件突出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在四梁八柱,推进力度空前。一个规划、一项条例、一部法律,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政治保证、制度保证。党领导乡村振兴,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抓紧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新在奋斗目标明确,一张蓝图干到底。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 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疏通资本、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要顺应农业发展主要矛盾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城镇居民休憩新去处、农耕文明传承新载体。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要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守住生态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优秀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决战决胜阶段,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重大战略核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大行动坚持问题导向,重大工程补齐发展短板 中央一号文件谋划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重大战略核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部署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 重大行动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移风易俗行动、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等。 重大工程目标在于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部署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振兴传统工艺、推进“四好农村路”等近30项。 关键小事不是小事,乡村振兴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重要民生事项。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农村厕所这个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突出短板,部署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部署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乡村振兴要迎难而上,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只有这样,农业才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才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才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详情]
外媒关注中央一号文件:谋求农业现代化 参考消息网2月6日报道外媒称,政府发布的一份政策声明称,中国希望到2035年实现农业部门现代化,这是提高农村收入和生活水平计划的一部分。 据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2月4日报道,声明呼吁,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政府今年的第一份政策声明说。 报道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部门,农民多达数亿人,但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 新华社2月4日晚发布的声明被称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政府这一年的重点工作。 中国近年来已经采取措施推进农业部门现代化,力争提高效率并更好地为日益富裕的城镇人口供应丰富多样的农产品。 报道称,在连年丰收使政府的粮食储备充足之后,政府一直在全面改革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方式,放弃了国家收储制度,降低小麦和大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支持性价格。 报道称,中国还正努力把重点由数量转向质量,办法是推广需求更高的品种,比如高筋小麦和用来生产奶牛青贮饲料的玉米。 文件还要求对农业机械升级换代、加快培育现代作物和发展数字农业。 它还重申了最近为更好地保护水和土壤、加强资源管理所做的努力,称中国将深化土地改革、允许更多的土地流转。 报道称,中国正在努力改善农村地区的融资来支持现代化。文件说,政府将确保乡村振兴的“战略财政投入”,公共财政将优先考虑农村地区。 文件还说,政府希望改善中国的农业贸易政策体系,支持建立大型粮食进口企业和农业企业。[详情]
三方面支持更多资金投向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 主持人孙华: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公共财政首先得给力,要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本报记者 苏诗钰 2月5日,国新办举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有关情况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有全面的谋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 重点是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确要求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第二,农村金融要回归本源;第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韩俊表示,公共财政首先得给力,要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健全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要把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此外,韩俊表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落实党的十九大的精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任务: 第一,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中央已经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第一轮土地承包期15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期30年,再延长30年加起来就是75年,这个承包期已经是很长了。下一步要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真正给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第二,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项工作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非常基础性的一个工作,现在已经到了收尾阶段。 第三,进一步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要在坚持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 第四,系统总结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加快修改完善有关法律。[详情]
专家:资本市场实现精准扶贫有四个渠道 ■本报见习记者 孟 珂 2月4日,指导“三农”工作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公布,该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那么,资本市场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将如何进行,《证券日报》记者昨日就相关问题专访了苏宁金融研究院贸易金融中心主任黄志龙。 《证券日报》记者:您认为资本市场扶贫应如何推进? 黄志龙:资本市场实现精准扶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渠道:一是IPO精准扶贫,在IPO条件同等的情况下,证监会发审委为贫困地区拟IPO的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加快为贫困地区企业资金输血;二是对于已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优先、定向投向贫困地区的,优先给予审核批复;三是为贫困地区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债券,监管和审核部门在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优先予以审批。贫困地区培育一家符合IPO门槛的上市公司不易,资本市场通过债券市场扶贫能够做到更精准,特别是发行专项债有较好的针对性;四是支持和鼓励证券公司帮助贫困地区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的债券融资项目,拓宽贫困地区资产证券化融资渠道。 《证券日报》记者:您认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如何支持涉农企业直接融资? 黄志龙: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涉农企业直接融资,要优先发挥能为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的企业提供优先融资支持,特别要支持涉农企业IPO,或者在新三板挂牌或融资,推进涉农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同时,扩大涉农企业债券融资比例,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涉农企业早期发展、解决融资困难的重要途径。 《证券日报》记者:您认为期货市场发挥扶贫作用,有哪些抓手? 黄志龙:期货行业可以对贫困地区涉农主体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进行培训,开发针对具有特色的贫困地区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指导和扶持各类涉农主体利用期货市场降低生产经营风险。[详情]
将出台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 ■本报记者 傅苏颖 “根据部署,下一步还要出台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起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办法。要通过这些政策性文件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落到实处。要创新政策机制,把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切出更大的一块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昨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发布会上表示。 厚生智库研究员赵亚赟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不但需要资金技术,还很需要风险控制。市场变化莫测,即便是大农场也会判断失误,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如果能通过农产品期货期权建设,“订单+保险+期货(权)”增强农民避险能力,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大事件。 因此,赵亚赟建议,要将详细的相关内容写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如果农民能够在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帮助下获得一定的避险能力,不再是蒙着眼闯市场,收入就会有保障。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乡村振兴作为每年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今年特别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放在很高的位置,并且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如农产品期货、保险、差异化的监管以及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责任,这些具有相对比较具体,也是可行性相对比较强,同时容易执行的特点。 付立春认为,农产品确实存在价格波动大,不确定比较强的问题,期货原本是从大宗农产品衍生出来的,现在主要的期货品种中,农产品也是比较多。另外,保险则可以防范灾害方面的一些风险,可以保证基本的需求,这与农村和农业相关性比较大。差异化的监管则是给农村更多的政策优惠和鼓励,同时还加强了地方政府金融风险的责任,由于未来三年防控风险是第一位,因此,风控是未来的主线,不能丢。 赵亚赟认为,另外,指导意见应规定农业小额贷款的利息要比一般的小贷低,严防高利贷侵害农民利益。[详情]
乡村振兴列负面清单 地方不得变相举债 ■本报记者 包兴安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并列出了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法违规变相举债等负面清单。 “《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向乡村投入,是基于中国的现实考量而做出的正确判断。”昨日,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说,因为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本身是逐利的,不会主动投向农业农村这种利润少、风险高的领域,只有依靠政府政策的引导,财政资金的连续增加投入,才能让“产业洼地”变成“政策高地”,让“投资洼地”变成“效益高地”,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发展和农业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 张依群表示,解决财政资金撬动问题:一是要继续积极增加财政资金有效投入,切实把农业问题摆在政府支持经济发展、农业发展、维护农村问题的首要位置;二是要有效发挥现有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作用,划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比例;三是建立完善农业融资担保机制,财政和金融、社会共同出资建立农业融资担保基金,降低农业产业发展投融资风险,用市场经济手段发挥政策的兜底效应,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投入。 记者注意到,《意见》也列出了负面清单,比如,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专家认为,严防地方政府借乡村振兴之名违规违法举债,在我国严控地方政府债务的大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历了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农村义务教育达标、撤乡并镇、城市反哺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几轮发展,也相继经历了几轮农业农村发展的融资过程,现有农村债务也经历几轮产生、化解、再产生的过程。”张依群说。 张依群建议,解决农村债务问题、防止地方政府借机变相举债,一要放,二要收。“放”要放活产业、放活资本,实现产业资本的有效对接,通过产业发展、效益提高实现资本聚集,减轻债务负担;“收”要关注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运用市场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和债务形成问题,防止农村非公益性债务、非公共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借机向政府转移,真正实现产权、债权明晰。 张依群指出,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建立完善农业担保体系,形成财政、金融、社会、担保的资本合作链条,形成产业、资本、效益的良性循环,形成债务、风险、责任的共担机制,乡村振兴战略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详情]
业内人士认为 中央一号文件绘就期货业新蓝图 □本报记者 张利静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简称“中央一号文件”)4日发布,5日农产品期货市场整体反应平淡。业内人士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央一号文件不仅为农产品投资带来机遇,也为期货业发展描绘了新蓝图。 农产品供需结构将调整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发布后农产品期货大涨。不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5日农产品期货仅小麦、玉米出现一定涨幅,市场整体反应平淡。 从5日的资金动向来看,大豆、小麦、白糖、棉花期货品种的持仓变化不大,有的品种甚至有所减少。玉米期货总持仓增加9.2万手至132.4万手,资金流入现象整体不明显。从行情来看,油脂、软商品期货下跌;小麦、玉米、豆一期货上涨,但涨幅均不足1.5%。 从最近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一个月的行情变化来看,农产品期货板块整体所受影响有限,行情整体表现平稳。 关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国投安信期货分析师杨蕊霞表示,投资者较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二是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玉米、大豆、棉花、白糖仍是需要持续去库存的品种。同时,对于供给结构失衡的品种,国内玉米、大豆生产端仍需持续调结构。 文件提出,将对农产品供需结构进行调整。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内容。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还将持续,对于国内自给率不足的部分经济作物如豆类、部分油脂来说,供应会相应提升;增收的籼稻、粳稻面临供应压力的缓解,但会提升质量,符合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玉米等既属于粮食又用于饲料的产品未来的供应将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棉花和甘蔗等品种,将促进内外市场的流通,农产品直补机制会进一步完善。 利好衍生品长期发展 期货业人士表示,从长远来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服务“三农”、降低经营风险、注重粮食安全的导向,与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的蓝图相契合。 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标志之一是对现代金融工具的利用。目前我国涉农期货、期权品种体系相对完善,包括23个农产品期货品种和2个农产品期权品种,覆盖油脂油料、糖、棉、林木、禽蛋、鲜果等。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 中粮期货谷物分析师范婧雅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成本险和收入险是美国农业保险的常见模式。其中,收入险在美国的运行相对较成熟,联邦作物保险计划已经覆盖70%以上的农业播种面积以及百余种作物品种。 期权方面,目前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期权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期权均已平稳运行一年左右,涉及品种均具有经济属性强、价格波动幅度大、市场参与程度高的特征。2017年中国期货市场经历了场外期权的井喷式发展,目前场内期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三大主粮品种的期权有望进一步发展。 “保险+期货”方面,2017年,相关试点在支持规模和服务模式等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大商所支持期货公司开展“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共32个,支持资金近7000万元,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等7省区,涉及种植面积近195万亩,为188个合作社和8万多农户提供了保障。[详情]
一号文件送出土改“大礼包” 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 土地出让收益要多留出“用之于乡”部分 邵海鹏 2018年立春之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称“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了今后33年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亿万农民送来了政策的春风。 在国务院新闻办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下发的第15个一号文件,今年的最大亮点是搭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梁八柱”,该政策体系包括了一系列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的重大改革举措。 “比如,提出探索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包括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节机制等。”韩俊说。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亦已写入党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土改“大礼包”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包括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系统总结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加快修改完善有关法律。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文件要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改革原因在于现行宅基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每年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人口大量迁移,农村出现大量农房、宅基地常年闲置。 韩俊提及他在地方的调研,比如,到2016年底,武汉全市1902个行政村,农村房屋73万套,其中长期空闲的农房占到15.8%。“大量的农房和宅基地闲置,任其破败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利用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韩俊说。 为顺应社会趋势,宅基地进行“三权分置”改革探索。韩俊认为,这是借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在总结有关试点县(市)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改革需要探索的任务。宅基地的“三权分置”与承包地“三权分置”有很大不同。 比如说,承包土地经营权,鼓励流转、鼓励适度集中,宅基地就不存在鼓励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的问题。下一步,在改革试点过程当中,需要认真地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特别是农户宅基地资格权的法理研究。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形式,鼓励各地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结合下乡返乡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当然,一号文件也对改革提出了底线要求,明确提出一个“不得”和“两个严”,即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要严格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切土地出让收益的“蛋糕” 乡村振兴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因此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农村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方面,一号文件要求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韩俊解释称,长期以来,土地出让收益,可以说是“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直接用在农村建设的比重是比较低的。创新政策机制,把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切出更大的一块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是一个很大的政策,用好了就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项政策还可以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具体来说,一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的耕地,优质耕地真正可以做到“占优补优”。如果高标准农田增加的耕地指标可以跨省交易,金融机构也愿意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这样一来也可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二是这项政策可以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三是有利于生态保护。 今年一号文件还提出,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以跨省调剂。对此,韩俊表示,实际上,现在省内扶贫县搞易地搬迁,节余的指标在省内可以跨县域调节。比如,河南搞易地搬迁,其他县市的农民搬走了,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卖给郑州,一亩地可以卖到30万元左右。当然,也不能说为了卖钱就让农民“上楼”,这是不允许的,主要还是结合易地搬迁。 他认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如果允许跨省调剂,将可以形成一个更合理的价格,可以筹措更为可观的资金,可以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下一步还要进一步细化相关的政策设计。[详情]
吸引年轻人返乡 乡村振兴有了文化自信 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收入超过4400亿元,占国内游收入的14.42% 缪琦 15年前,放弃会计的高薪工作去做一名村官,余金红一万个不情愿。但现在,她说她想做到退休为止。 作为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新建社区的书记,余金红这个“外来媳妇”见证了当地村民人均收入增长数倍、大量青壮年从出走到返乡的整个过程。 在2017年底举行的中国最美村镇评选颁奖活动上,代表新建社区领奖的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新建社区由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2004年合并前,当地村民的人均收入远远不到1万元,现在已经达到了3.18万元,超过2016年舟山市的平均水平。“以前60%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现在90%的青壮年都回来了。”余金红说,让年轻人不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回家创业是村镇发展的目标,而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 舟山定海区的新建社区,多次当选为中国最美村镇。 2月4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内容再次锁定“三农”,对未来33年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在2017年“中国梦·村镇梦”县市长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发展美丽乡村一定要有灵魂、有特色、有生气。“生气”包括人气、商气和财气,要能留住人、吸引人。 在全国上下掀起乡村振兴的热潮中,越来越多的村镇改变了以往“脏乱差”和只剩老人、孩子留守的面貌,开始吸引企业落户、年轻人返乡以及大量游客的光顾。不管是沿海的村落,还是偏远的山村,都开始显现出新的气象。 基建变好,农村开始有“文化” 新建社区在打造美丽乡村的道路上已经摸索了九个年头。从2009年开始,余金红他们就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开始改善基础设施,以改变农村整体的落后面貌。 然而,基建改善后,真正能享受到的是老人和孩子。如何改变现状?就得让年轻人不要离开乡村,让他们回家创业。 新建社区的自然条件并不算优越。这里临海,但当地农民并非靠海为生,而是长期靠务农种地维持生计,加上当地陡坡多、平地少,单纯依靠农业很难脱贫致富,这迫使大量年轻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 为了冲破思维定式,余金红和班子成员决定以社区既有的自然条件为依托,形成以文化融入社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努力将社区打造成集人文、自然、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新农村产业模式。 比如,由于靠海,当地的南洞艺谷就可以打造成一个原生态海岛艺术创意项目,也可以成为全国艺术院校实习采风基地和“村官”培训实习基地等。目前,该创意项目已累计接待来写生采风的艺术院校学生1万多人次。在文化的引领下,余金红他们还组织村民学习创作渔民画、剪纸等手工艺品,试图通过市场买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素质水平,从而打造具有品位的美丽村落。 真正为新建社区打响知名度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5月的一次考察调研。 “习总书记来之前,我们每年的游客不到20万人次,总书记来了之后,2015年那年就突破了35万人次,这两年每年也都保持在35万人次以上。”余金红说。正是有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大力推动的契机,当地建设美丽乡村的脚步显著提速。 做了十多年的村官,余金红的表达相当平实。她坦言,新建社区目前的卖点并不算很抢眼,文化的部分算是“无中生有”——农民的品位和艺术理念是当地政府特地引入文化项目,结合美术馆的平台,让农民从事画画和剪纸等活动,逐渐提升和培养的。但这种“无中生有”也恰恰体现了当地领导的努力和创新。 余金红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除了让农民增收,让居住环境变美,还要让农民有文化、更文明。 一个更直观的例子是:作为浙江沿海相对落后的农村,以前当地农民想1万元卖掉村里的房子,但现在城里的不少人看中农村的房子,价格都出到了30万,也没人愿意卖。 这座越来越“有文化”的乡村,随着吸引力的增强,体现出的价值亦水涨船高。 温泉、吉他……打造有个性的乡村 国家旅游局人教司原司长、复旦大学兼职教授肖潜辉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最近的第三次农村旅游的普查数据,有4.9%的行政村在参与旅游,比10年前提高2.7个百分点,大致相当于2.8万多个行政村、约4万~5万个自然村投身其中。这个数据充分证明,旅游对乡村振兴起到的作用很大。 在他看来,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给村镇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可能性和基础。而返乡的年轻人,将带着城里的经验和认知,给当地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乡村游已经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收入份额仍将持续高速增长。智研咨询相关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占国内游收入的12.83%;2016年收入超过5700亿元,占比升至14.42%。 把生态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大西南的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的一些村落也开始尝到甜头。 用正安县副县长陈静的话来说,各村的条件不一样,特点和优势也不同:有的适合农业加旅游,有的适合工业加旅游,有的则是文化加旅游;而旅游的卖点也各不相同。 虽然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但正安县杨兴镇的桐梓村拥有罕见的天然温泉和大峡谷,还有大片的油菜花,森林覆盖率达67%。因此,当地政府决定该村主打农业加旅游,亮点就是天然温泉。 杨兴镇镇长王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以前从桐梓村里到镇里(车程)要半小时,到正安县城要2小时,因为被一条河阻隔,需要翻越两座大山。2015年,当地投入1700多万元建了大桥,把原来的2小时路程缩短到了20分钟。与此同时,正安县向外的交通也打开了,通了高速,从村里到上高速只要10分钟。 交通解决后,当地政府又做了旅游和农业方面的建设:依托天然温泉的自然资源,规划设计了景区,预计2018年正式开建;依托河流资源,规划漂流、蹦极等旅游项目;依托油菜花和木瓜等农业资源,开发农业旅游;依托当地的邹氏民居古建筑,再设计一处旅游景点等。 王楷说,2015年,当地旅游人数为零,2016年,增加到5万人次,预计2017年可以达到10万人次。当地政府计划,到2020年,可把接待旅客的能力提高到100万人次。 王楷表示,桐梓村2016年已经脱贫了,而整个正安县预计2018年也可以摘掉贫困的帽子。 桐梓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一角(图片来源:遵义日报) 随着家乡的发展,外出的年轻人逐渐归来,加入了自主创业的队伍。而当地政府也会给回乡的年轻人提供相应的扶贫资金和贷款福利。“以前农民外出打工,表面上看一个月能有3000~4000元的收入,但除去在外面的支出,结余不多,而且家里不能照顾。回家后,通过养蜂、养羊和养牛等方式,收入不比在城里打工差。比如,养一头牛就有5000~6000元的净收入,一般每家能养5~6头牛,相当于一年能净赚3万元。”王楷说。 除了杨兴镇的温泉,让陈静“炫耀”的还有正安县安场镇瑞豪村的吉他制造。“(发展乡村)肯定要依托当地产业。”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开始是瑞豪村返乡的农民工创业,当地吉他制造工厂从原先的一家扩大到了现在的27家,还把广州的优质生产企业都带过来了。现在除了每年生产500万把吉他外,还发展出了以吉他制造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 肖潜辉表示,中国的乡村几乎找不到完全一样的,总会呈现千差万别的形态。但现实中,乡村振兴的确存在简单模仿的严重问题。怎么找到独特的定位,走出有特色的路,是摆在当地领导班子面前的挑战。[详情]
去年12月1日,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青山村。靖安县是江西省首批确定的三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之一。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中农办主任解读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是长期历史任务,不是造些典型就可以收官交账 “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规变相举债” 日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2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的一号文件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韩俊指出,《意见》既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三农”政策的继承和总结,更是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 土地增值收益将更多用于支持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是造些典型或干几年就可以大功告成、收官交账的。乡村振兴讲究的是实干。必须真刀真枪地干、持之以恒地干,必须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有更加健全的制度软环境。”韩俊表示。 对于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 “公共财政首先得给力。”韩俊表示,公共财政要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振兴。 “这一方面需要说明的是,要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规违法变相举债。”韩俊提醒。 农村金融也要回归本源。《意见》要求,农村金融机构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他透露,下一步《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也将出台。 《意见》还部署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提出建立高标准农田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用好了这项政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他坦言,长期以来土地出让收益“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直接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较低,要创新政策机制,把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切出更大的一块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放活宅基地不是让城里人去买房置地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提出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即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韩俊坦言,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现行宅基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每年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人口大量迁移,在农村出现大量农房、宅基地常年闲置。 “前不久,我去河南调研,一个216户的村庄,常年闲置的农房和宅基地有46户。大量的农房和宅基地闲置,任其破败是一个很大浪费,利用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韩俊说。 他介绍,宅基地“三权分置”是借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在总结有关试点县(市)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改革需要探索的任务。不过,宅基地的“三权分置”与承包地“三权分置”会有很大不同,比如承包土地经营权,鼓励流转、鼓励适度集中,宅基地就不存在鼓励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的问题。 “改革是要鼓励大胆探索,看不清的问题先探索,但是必须守住底线。”韩俊强调,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是让城里人“下乡”去买房置地。为此,《意见》提出,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要严格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他还表示,下一步在改革试点中要认真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特别是农户宅基地资格权的法理研究。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形式,鼓励各地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结合下乡返乡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新京报记者 许雯 ■ 相关新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公布,将集中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等 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据新华社电 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旨在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出台这一方案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集中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 据该负责人介绍,从当前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看,人居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方案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集中实施整治行动。 其中,垃圾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扔乱放的问题;污水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和粪污治理,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着力解决农村污水横流、水体黑臭等问题;村容村貌提升的主要任务是以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为重点,基本解决农村通行不便、道路泥泞的问题,同时推进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 中西部村庄厕所普及率达85% 方案指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方案明确了分区域的目标要求: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较大提升,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 ■ 背景 中央一号文件连年锁定“三农”问题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下发的第15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初期,“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1982年一号文件正式承认包产到户合法性,1983年一号文件从理论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1984年一号文件提出疏通流通渠道以竞争促发展,1985年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1986年一号文件要求增加农业投入和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时隔18年后,2004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于2003年12月31日发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首次对农村、农业、农民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此后至今,中央一号文件持续锁定“三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14年间,每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不久,都会正式公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也不例外。 新京报记者 许雯[详情]
乡村振兴功在当下利在长远 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 中央一号文件4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文件昨日让A股不少股票应声而涨,主要是农业种植和种子类公司。 每年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主要讲农业问题、农村经济,今年则是全面部署包括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规划时间也更为长远,提出了阶段性计划,包括三个阶段,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多年前,有位乡干部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现在农村早已不是当年模样,马上就是春节,不少人探亲回家会感叹农村发展越来越好,农民收入提高,房子盖得越来越好。 但另一方面,农民和城市群体的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作为对比,离开乡村者大多获取了更多财富,他们往往只有春节这个节点才回乡和亲人团聚,若干年后,这种团聚将变得更为稀缺。 这种差距也鼓励农民和他们的后代转移到城市中去,即使还在农村,也要到城市务工。这显然是符合规律的,农村务农收入远低于城镇打工,人们自然要往收入高的地方去,收入高的地方劳动效率更高,资源组织更高效。 农村已经慢慢空心化,如果畅想几十年后,一个场景浮现,大多数国人居住在城市里,享受着现代化便利设施,中国农业不会是美国的农庄式耕作,也不是日本的小片种植,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是由中国土地资源所决定。山区、小片和灌溉条件不好的土地被抛弃,土地大规模流转,一个家庭管理数百亩土地成为常态,农忙时节从城市招短工,由于效率提高,足以满足国人主粮所需。 如此一看,既然大多数人都会转移走,又何必对乡村这么重视,做这么多倾斜性补贴? 应该看到,对农业的补贴是全球现象,其他国家补贴更多,农业不仅仅是和其他国家的农民竞争,更重要的是和本国的其他经济争夺资源。农业是基础性行业,其意义不但在于保证基本的粮食安全,更在于很多加工业、第三产业依托其上,而这些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农业可能还要高,如果农业不能得到保全,那么这些产业也难以得到良好发展。不能因为未来大多数人会脱离农业劳动,就对农村、农民不管不顾,农民也需要相对体面的生活,不要被这个时代落下太远。 让离开的人没有遗憾,让来的人安心。一方面,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也提出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产业留住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更有人气。 农村也不是单纯的人员流出,也会有对农业有兴趣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只有资源不断流动,农村才能产业升级。 但在这个过程中,要严防拔苗助长,比如不切实际地用行政手法消灭穷困人口,还要尊重产业规律。改革开放前中国北方农村就有使用大拖拉机,后来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买了小型拖拉机,近些年随着土地流转规模增大,大型拖拉机重新返回。生产工具走了一个圆,但这个过程是难以逾越的。[详情]
构建“四梁八柱”顶层设计 推进超50项战略行动和工程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出台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主题,极大振奋了相关产业、市场的信心。针对这个重要文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透露,作为文件具体实施方案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已经基本成型,正在进行报批。 同时,未来在构建乡村振兴战略“四梁八柱”的基础上,在人才、科技、投入、土地、制度供给等方面都将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人才要素流动,推进重大战略行动和工程。 “四梁八柱”要抓紧制定“三个一” 针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文件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搭建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顶层设计。 韩俊说,“四梁八柱”可以概括为“8个有”,即有国家战略规划引领、有党内法规保障、有日益健全的法制保障、有领导责任制保障、有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支撑、有对农民关心的关键小事的全面部署安排、有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给、有解决“钱从哪里来” 问题全面谋划。 在任务和政策方面,在“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中,韩俊表示,最基础性的支撑是“三个一”:一是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规划指导各地各部门有序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三是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的政策法定化。 据了解,“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包含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围绕这个体系,一号文件中部署的内容一共约有50多项,包括了一系列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的重大改革举措,例如提出探索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等。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程国强认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是要抓好三方面工作:制定总体规划、构建制度框架和创新完善政策体系。 “总体规划要明确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基本路径与关键措施,引领和促进城乡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生态保护、人口布局等双向互动、融合发展。”程国强说,“同时,从根本上清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尽快建立形成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制度框架与体制机制。” 振兴战略规划已基本成型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宏耀表示,作为振兴战略细化的国家乡村振兴规划已经在制定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开始同步起草,目前初稿已经基本成型,正在按照程序进行报批。 据介绍,牵头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派出调研组,深入河南、辽宁、吉林、江西、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农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诉求建议。 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近日去往福建漳州等地调研,实地查看了农村农业生产情况和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以及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情况。张勇表示,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要、资源要素活力不足、“空心化”趋势明显等问题和困难,解决方案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予以充分体现,并将在人才、科技、投入、土地、制度供给等方面拿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 日前,发改委会同民政部、农业部、文化部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专题调研,实地调研了广西等地的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开展情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必须要规划先行,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吴宏耀表示,规划将以乡村振兴战略文件为依据,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具体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文件得到贯彻落实,政策得以执行落地。 不仅在中央层面,湖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也在抓紧出台各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对此,吴宏耀表示,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并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防止出现一哄而上、急于求成、大轰大鸣的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周表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更加充实,逻辑递进关系更加清晰,为在新时代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引导更多人才流向乡村 乡村振兴不但需要钱,实际推动过程中还缺“人”。对于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中央一号文件在五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四是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五是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郜亮亮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乡村振兴离不开各类农业农村人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单列一篇强调“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提到了“首要位置”。对于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界定为农业现代化人才和农村现代化人才两类。在乡村振兴人才的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文件则创新提出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等,有助于提升职业农民的专业化水平,形成激励作用。 为了鼓励“上山下乡”,我国此前已经出台了不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返乡下乡创业等相关政策。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进一步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的一系列措施,有关文件也将于近日下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指出,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其他相关人员到农村创业的主体明显增长,创业范围覆盖一二三产业,平均每名返乡创业者能带动四名左右新的就业。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婧芳说,从我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结构来看,农民进城务工规模较大,留下来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从事的多是传统型农业生产,以现有农村人口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远远不够,促进劳动力城乡迁移势在必行。随着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持续、新型职业农民崛起,加上科技人才支撑和资本的持续注入,将带动农业生产逐渐走向现代化,进而助力农业振兴和乡村振兴。[详情]
农村置地红线不能破 来源:经济参考报 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4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提出,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但文件同时指出,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强调,这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地,而是要使农民的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等产业的载体。 对此,网民指出,国家政策体系的重心将逐渐向破解“三农”问题转移,2018年一号文件必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政策效应。在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过程中,既要让资本和人才等要素流入,更要严守置地红线,防止侵害农民的正当利益。 网民“严金明”表示,从“适度放活”的表述来看,可能会首先在一些城市化进程较快的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进行有限度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和退出试点。网民“刘守英”也认为,在城市,资本的流向也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很多资本开始往乡村走,往城市和乡村结合的地方走。而在土地的使用方面,乡村的用地开始大量增加,乡村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整个城乡的互动。 对于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网民“江濡山”认为,既不能控制太紧,妨碍资本及人才要素流入;也要以保护农民基本利益为前提,做活土地资源配置。如何通过有效的改革举措,做活产业,各方受益,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政策尺度及红线,出台积极有效的改革举措。 网民“何鼎鼎”说,让资本安农富农,具体而言,还有赖于建立更加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例如实行租金预付制度,减少土地流转风险;创新农产品价格保险,应对市场波动风险等等。很多时候,个体农民甚至村集体的谈判能力不强,也呼唤地方政府积极维护农民利益。 网民还建议,农村改革目前到了新的阶段,土地和房屋则是改革中的核心,未来关于用地和建房管理会更加严格和规范,这也是为了农村发展、合理分配农村土地资源、保障农民切实利益。(记者 曾德金 整理)[详情]
【解局】读懂中央一号文件里的这些“狠话”,很重要 来源:侠客岛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总会引发外界的强烈关注与好奇。作为新年的首份中办国办联合署名下发的文件,“一号”,总是被赋予了许多的政治意义。 我们知道,此前多年,甚至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三农”。今年这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不例外。 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意见》是对十九大“乡村振兴”这个全新提法的系统性表述。什么叫“乡村振兴”?怎么干?要达到何种目标?什么样的标准才称得上“乡村振兴”?这份文件给予了全面阐释,是新时代三农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作为一个大战略,“乡村振兴”实施起来当然不能图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端的是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份文件中的一系列“禁止性规定”,引发了岛叔的兴趣。 所谓“禁止性规定”,说白了,就是一系列的“负面清单”,也就是“勿谓言之不预也”,提前说清楚哪些事情不能干,哪些是被禁止的,哪些是会被严厉处罚、打击的。事实上,这些事情大多已有,有不少甚至大家可以想起相关的新闻事例与之对应。 换言之,对这一话题的解读,可以读出一号文件的“问题导向”。 负面清单 岛叔梳理了下,归纳如下: 1个“严禁”、1个“严格禁止”:“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这两句话很明确,乡村振兴就是乡村为主体,而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的附庸。包括严格禁止城市富人资本进入乡村侵害农民的宅基地的使用权益。 2个“不得”:“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虽然前段时间,中央明确了政府不再作为住房用地的唯一提供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可以入市,修建租赁住房,但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必须要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买卖需要一定的前提和程序。 1个“一律不准”:“除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外,各部门一律不准再组织其他检查考评”; 这点其实蛮重要的,因为最近媒体频繁曝出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搞形式主义,表格、数据满天飞,但最后恰恰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把检查考评的权力上收,就是针对地方形式主义下的刀子。 厚厚的台账 3个“不搞”:(乡村振兴)“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 同样,这句话也是在说乡村振兴一定要从中国的发展实际出发,制定符合现阶段发展标准的方案,不能好高骛远,吊高胃口,最后还实现不了,损害的必然是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所以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另外,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其实也是有明确的现实导向。现实中不少地方出于政绩和抢头功的冲动,拍脑袋决策,或者把中央政策囫囵吞枣,不照顾地方实际一刀切,这些最后都导致脱离实际,只能以形式主义应付。 2个“防止”:“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防止脱实向虚倾向,严格管控风险,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第一句话说的是维护集体资产的集体属性,不能被少数人或者村集体之外的资本变相侵吞。第二句话还是严控金融风险,把乡村金融用在刀刃上。这些年,一些资本下乡,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下乡资本“跑路”、涉农项目烂尾,土地流转出现纠纷,流转土地出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资本下乡不能变成“圈地运动”,所以,在乡村振兴中,要引入社会资本,但要给社会资本定规矩、明底线,真正让资本服务农村。 上面几条,可以看出此次一号文件关心的重点问题域。比如土地流转,1月中旬国土部出台首批13个试点城市后,宅基地可以“三权分置”,所有权归村集体,资格权归农户,使用权则放活;但同时,宅基地要经过确权,同时“城里人”不能买宅基地,尤其不能被拿来建别墅、会所。又如乡村振兴中必须要解决的“钱从哪儿来”的问题,不仅地方政府不能违规变相举债,集体资产的非法侵占也被点名。 除土地、金融、环境这三项乡村振兴的梁柱架构外,一号文件里唯一的“一律不准”,给到了扶贫领域,聚焦目前基层干部群众均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考评多、负担重的问题。 问题导向 有“禁止、不得、不准、不搞”的,也有需要“严惩”、“整治”、“打击”的。对这些问题,一号文件的措辞强烈。 1个“严惩”:“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对挪用和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1个“加大惩处力度”:“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 其实这事早已开始,中纪委已经抓了不少扶贫领域的腐败典型。怎样用好扶贫资金,让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需要的人需要的产业上,很关键。这个就是习总一直强调的精准扶贫的问题。另外,“小贪巨腐”的问题一直让老百姓深恶痛绝,惩处身边的腐败问题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总已经特意点出,这个是今年纪委工作的重点。可以想见,今年这种“苍蝇”会抓不少。而这个一号文件要管几十年,这几十年间(乡村振兴规划到2050),这项工作也不会松劲。 1个“查处”:“科学确定脱贫摘帽时间,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 这个还是量力而行的问题,脱贫摘帽有时间表,但并不是说罔顾客观规律,这叫科学。有些地方基础好,脱贫可能快,有些地方基础差,可能要更加把劲。这是很正常的,中央也允许有一个脱贫摘帽时间的先后差。想到这几年,有些地方抢着宣布提早脱贫,倒是要真的查查是不是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了。 3个“打击”: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 这个不消说,就是近期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的扫黑除恶的具体工作。岛上有文章做过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农村宗教问题的表述——既点出了农村的“非法宗教”蔓延现象,也点出了其背后“境外势力的渗透”。相关的研究论文已有不少,读之触目惊心,甚至有地方拿扶贫款去“扶教”。农村的非法宗教也是由于基层“空心化”所致,所以在严厉打击之外,仍需久久为功。 2个“整治”: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1个整顿:“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第一句话说出了现在农村文化建设的弱势,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原先的自然村落遭到肢解,空心化、老龄化成为不少农村的现实,宗教势力的渗入主要就是针对农村精神文化空虚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不可否认,这个很大程度上源自这些年来基层治理组织、基层党组织的涣散,这些阵地的后撤,自然让宗教势力得以填补空白。所以,“持续整顿村党组织”,让基层的组织建设强壮起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文/九段、无忌[详情]
2018一号文件详解: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形式 邵海鹏 2018年立春之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称“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了今后33年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亿万农民送来了政策的春风。 在国务院新闻办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下发的第15个一号文件,今年的最大亮点是搭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梁八柱”,该政策体系包括了一系列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的重大改革举措。 “比如,提出探索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包括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节机制等。”韩俊说。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亦已写入党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韩俊称,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乡村振兴讲究的是实干,必须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有更加健全的政策“软环境”。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土改“大礼包”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包括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系统总结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加快修改完善有关法律。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文件要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改革原因在于现行宅基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每年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人口大量迁移,农村出现大量农房、宅基地常年闲置。 韩俊提及他在地方的调研,比如,到2016年底,武汉全市1902个行政村,农村房屋73万套,其中长期空闲的农房占到15.8%。在河南,一个216户的村庄,常年闲置的农房和宅基地有46户。“大量的农房和宅基地闲置,任其破败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利用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韩俊说。 为顺应社会趋势,宅基地进行“三权分置”改革探索。韩俊认为,这是借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在总结有关试点县(市)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改革需要探索的任务。宅基地的“三权分置”与承包地“三权分置”有很大不同。 比如说,承包土地经营权,鼓励流转、鼓励适度集中,宅基地就不存在鼓励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的问题。下一步,在改革试点过程当中,需要认真地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特别是农户宅基地资格权的法理研究。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形式,鼓励各地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结合下乡返乡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当然,一号文件也对改革提出了底线要求,明确提出一个“不得”和“两个严”,即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要严格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切土地出让收益的“蛋糕” 乡村振兴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因此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农村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方面,一号文件要求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韩俊解释称,长期以来,土地出让收益,可以说是“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直接用在农村建设的比重是比较低的。创新政策机制,把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切出更大的一块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是一个很大的政策,用好了就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项政策还可以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图片来源: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具体来说,一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的耕地,优质耕地真正可以做到“占优补优”。如果高标准农田增加的耕地指标可以跨省交易,金融机构也愿意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这样一来也可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 二是这项政策可以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目前,一些省份后备耕地资源匮乏,补充耕地质量不高,省域内耕地占补平衡难度越来越大,也迫切要求拓宽补充耕地的来源。韩俊举例称,在东部沿海的一个省,未利用土地有900万亩,但真正可以开垦为耕地的只有40万亩,省域内搞占补平衡已经很难继续,对这项政策有很强的需求。 三是有利于生态保护。过去,很多省市是把开垦未利用土地作为补充耕地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些未利用土地的生态很多非常脆弱。下一步,要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垦,这样一来也有利于生态保护。 今年一号文件还提出,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以跨省调剂。对此,韩俊表示,实际上,现在省内扶贫县搞易地搬迁,节余的指标在省内可以跨县域调节。比如,河南搞易地搬迁,其他县市的农民搬走了,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卖给郑州,一亩地可以卖到30万元左右。比如安徽金寨县,易地搬迁节省出来增减挂钩指标1万亩,卖到合肥将近50亿元。江苏易地搬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卖到过每亩70万元。当然,也不能说为了卖钱就让农民“上楼”,这是不允许的,主要还是结合易地搬迁。 他认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如果允许跨省调剂,将可以形成一个更合理的价格,可以筹措更为可观的资金,可以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下一步还要进一步细化相关的政策设计。[详情]
社论:改革产权制度支撑乡村振兴 社论 乡村振兴正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发布,继续聚焦“三农”问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之所以要振兴乡村,是基于中国“三农”问题现状。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际,农村日益空心化,不少地区的村庄出现衰败迹象;农民成为城市劳动力的来源,收入主要依靠进城务工。 中国乡村之所以在经济崛起时出现衰败迹象,一定程度上是产权制度阻碍了发展,让资源难以成为资产。此番《意见》亦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列为重点之一,提出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中国地大物博,农村集体资产总量规模庞大。据农业部调查,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目前账面总额为3.1万亿元,村均555.4万元。大量的集体资产,如果不盘活整合,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以土地为主的产权制度完善后,农村土地可以进行集约式发展,有利于将平原地区建设成为机械化为主的现代农业,山地、丘陵则可集体种植经济作物,由此提升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和解放农村劳动力。 实际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近几年一直在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2014年审议通过后,2015年和2017年先后在100多个县区开展为期2年的试点。农业部近日亦宣布,今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将在条件成熟的省率先探索,同时选择50个地市开展整市试点,将试点县市区扩大到300个,并依托试点经验,全面实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摸清承包地以外的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家底,搞清楚权属关系。 从试点情况看,占有权和收益权落实较好,但有偿退出、抵押、担保和继承权的探索实践还不够,与农民的期望仍有差距。 因此,改革力度还需加大。以农村“三块地”为例,一般认为宅基地和耕地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因为农民大多没有养老保险,一旦农民在城里难以生活时,至少可以回农村种地。但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早已不是农耕社会,2016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已降至8%水平,且农林牧渔大部分产值依靠农业现代化。此时,可通过宅基地入市、宅基地整治盘活等方式,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合理补偿、集约利用、用途管制原则,推进建立符合农民合理需求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 而针对农业部提出的2019年基本完成清产核资目标,根据中国农村千差万别的情况和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需要差异化改革重点。如对经营性资产较多的城中村、城郊村,重点解决成员边界不清、资产家底不明的问题,明晰产权关系,量化资产股份;对资产较少或没有资产的纯农业村,重点核查确认“四荒地”、机动地等未确权到户的资产,盘活闲置资源,发展股份合作,壮大集体经济。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不论是中国经济发展经历,还是国际经验,改革和完善产权制度都是发展的基础。如今,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释放农村经济活力,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乃振兴乡村必由之路。[详情]
新华社济南2月5日电题: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农村“老大难”问题有了解决方案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席敏陈国峰叶婧 “厕所革命”“遏制大操大办”“三权分置”“造就更多乡土人才”……翻开刚刚发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一系列鲜活的关键词映入眼帘。山东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发现,过去农村的一些“老大难”问题,都在一号文件里找到了解决方案。 农村如厕将不再是痛苦记忆 “冬天四壁漏风,夏天蚊蝇成群。”不少农村群众提及家里的厕所,大脑里就不由自主地浮现这样的尴尬场景。长期以来,露天旱厕是部分农村地区群众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尤其是家里来了亲朋好友,再愉悦的聚会场景也会因如厕问题打折扣。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其中包括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今年,山东省阳信县商店镇西吕村村民吕东祥已告别了院外的露天旱厕,一家三口人足不出户就可用上全封闭的冲水式厕所。2017年,山东省农村厕所改造449万户,完成年度任务的150%,淄博、滨州整建制完成改厕,新增24个县市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底前山东省将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拒绝“大操大办”红白事不再成负担 “娶一个新娘,吃掉半年粮。”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生子升学,“大操大办”在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一顿宴请下来,不仅请客的人家里开销巨大,被宴请的人也背上沉重负担。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在山东惠民县等地一些农村地区,在村规民约等制度约束下,以及红白理事会的引导下,红白事正越来越简朴,群众负担越来越轻。 惠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玉军说,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对敦厚淳朴的乡风民风构成了严重挑战,群众内心非常反感,但在现实中又迫于传统习俗、宗族势力和人情世故等因素,只能随波逐流,非常苦恼。中央一号文件给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坚强保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进城后宅基地不再是“后顾之忧” 人进城了,破败房屋下的宅基地会不会被村里没收?如何依靠农村土地增加财产性收入?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各地农民工进城务工并在城市有了长期稳定的工作,但留下的宅基地如何处置,权益是否受到保护,成为他们的“后顾之忧”。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说,随着农民离开农村向城镇转移,宅基地空置问题越发突出,造成资源浪费。长期以来,宅基地政策没有放开,但却存在农民自发交易的行为,各种不规范行为相伴而生。另外,宅基地长期处于“沉睡”状态,也无法为农民带来财产性收益。 他认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随着后期相关政策出台,宅基地流转、交易行为将得到规范,农村各种要素将进一步激活。同时,宅基地对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说“不”,也可防止一些不良做法进入农村。 乡风乡貌乡土人才都要留得住 “乡村虽好,人才难留。”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不少基层干部都有这样的感慨。人才不足,已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一大瓶颈。相对于基础设施的更大投入,村庄环境的普遍改善,人才的需求也已迫在眉睫。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在山东省德州市,一些村内闲置的集体用房已粉刷一新,用于解决农技人员的住宿问题,被科技人才亲切称为“乡村人才公寓”。 因为有了“乡村人才公寓”,在德州市齐河县胡官屯镇纸坊村,“农科驿站”站长张博已经完全习惯了随时有农户来敲门咨询的生活。截至目前,德州市“乡村人才公寓”已达到228处、830多套,吸引了340多名农技专家、农技人才到田间地头服务。 德州市人才办主任周春华说,缺技术、盼人才是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共同面临的困境,越是基层生产一线,越是招不到、留不住人才。“别看有的公寓只是十几平方米的一间小屋,却真正给求贤若渴的农村解决了大问题。让人才沉到农村来,不仅需要良好的乡风乡貌,也要创造让他们安心奉献农村的条件。”[详情]
开启农村建设新时代,中央一号文件来了!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下发的第15个中央一号文件,其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是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的一个纲领性文件。”5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在北京表示。 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 日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内容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等方方面面,根据这份文件的部署,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始提速。 彭学平供图 图片来源:中新网 “当前,贫困人口和农村人居环境是中国发展的突出短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两个短板的补齐均取决于“三农”的建设。 2017年,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外界看来,这反映出中国官方向“三农”进一步发力的决心,从更全面的视角对中国“三农”的未来进行规划。 《意见》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在当天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韩俊指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政策含金量很高,是一个管全面、管长远的文件。” 乡村振兴蓝图美 不辞长作 “农家人” 《意见》描绘了乡村振兴的未来蓝图,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淳安摄影家协会提供 图片来源:中新网 所谓产业兴旺,即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新动能。 所谓生态宜居,即要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所谓乡风文明,即要繁荣兴盛乡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所谓治理有效,即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所谓生活富裕,即要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农业农村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发展种养业,还要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要提高农民收入,还要让农民上得起学、看得起病、老有所养,同时要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到宜居、宜业,能够吸引人们到农村创业,吸引城里人到农村度假、养生。 此外,《意见》还特别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摆脱贫困为前提,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此次中央一号文件还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时间表,使上述蓝图的实现更有保障。《意见》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乡村如何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搭好“四梁八柱” 韩俊表示,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立起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有国家战略规划引领,有党内法规保障,有日益健全的法治保障,有领导责任制保障,有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作支撑,有对农民关心的关键小事的部署安排,有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给,有对解决“钱从哪里来” 问题的全面谋划。 李佳赟/摄 图片来源:中新网 此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贯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的主线,明确了乡村振兴的实现道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在“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当中,还包含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等具体措施,加起来约有50多项。比如,提出探索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 “三分部署,七分落实。”韩俊表示,现在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有了清晰的“路线图”,接下来就是要实化、细化有关政策,制定相关配套方案,把“施工图”抓紧作好,从而使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详情]
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安蓓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重要任务之一。5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公布,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针对方案中的重要内容,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问:出台方案有何重要意义? 答: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出台这一方案,就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问:方案的重点是什么? 答:从当前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看,人居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方案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集中实施整治行动。 其中,垃圾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扔乱放的问题;污水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和粪污治理,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着力解决农村污水横流、水体黑臭等问题;村容村貌提升的主要任务是以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为重点,基本解决农村通行不便、道路泥泞的问题,同时推进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问: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如何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条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是做到干净整洁有序。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可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持续推进,不搞“一刀切”。确定实施易地搬迁的村庄、拟调整的空心村等可不列入整治范围。 方案明确了分区域的目标要求: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较大提升,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 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问:如何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 答:方案主要明确了以下渠道: 一是建立地方为主、中央补助的政府投入体系。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收益较好、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 三是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激发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自觉性、主动性 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成后如何管理运营? 答:要着力健全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激发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一,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鼓励推行多规合一。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应纳入村规民约。 第二,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第三,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将农村环境卫生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鼓励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明确农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 问:如何确保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有效落实? 答: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责任,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明确实施步骤。各省区要在摸清底数、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抓紧编制或修订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有序启动。 三是加强考核验收督查。[详情]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二论学习贯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繁荣乡村经济。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要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和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在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上取得新成绩,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兴村富民的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要抓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打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协同发力的组合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天下顺治在民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农民获得感。要坚持问题导向,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让乡亲们过上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国乡村振兴搭起“四梁八柱” 中新社北京2月5日电 (记者 陈溯)日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份文件拉开了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序幕,并为其搭建好“四梁八柱”。 资料图:初夏的西藏林芝鲁朗小镇美轮美奂。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2017年,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外界看来,这反映出中国官方向“三农”进一步发力的决心,从更全面的视角对中国“三农”的未来进行规划,其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等方方面面,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5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解读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就是牵住了“三农”工作的“牛鼻子”。 谈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特点和意义,韩俊指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下发的第15个中央一号文件,其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既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三农”政策的继承和总结,更是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政策含金量很高,是一个管全面、管长远的文件。” 韩俊表示,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确立起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 ――框架设计“八个有”:有国家战略规划引领,有党内法规保障,有日益健全的法治保障,有领导责任制保障,有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作支撑,有对农民关心的关键小事的部署安排,有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给,有对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的全面谋划。 ――政策主线“七条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贯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的主线,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其归纳为“七个之路”,即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制度支撑“三个一”: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规划指导各地各部门有序分类来推进乡村振兴;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的政策法定化。 ――具体措施“五十多项”:在“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当中,包含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等具体措施,内容加起来约有50多项。比如,提出探索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此外,要求今后每年各地党委和政府要向中央报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情况,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 “三分部署,七分落实。”韩俊表示,现在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有了清晰的“路线图”,接下来就是要实化、细化有关政策,制定相关配套方案,把“施工图”抓紧作好,从而使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形成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董峻、胡璐)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5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作出全面谋划,明确提出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韩俊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必须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没有投入作保障,喊是喊不出来的,干也是干不出名堂来的。” 据他介绍,文件明确提出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公共财政首先得给力,要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振兴。”他说,“需要说明的是,要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规违法变相举债。” 同时,农村金融要回归本源。农村金融机构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把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根据部署,下一步要出台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起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办法。 在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方面,韩俊表示,长期以来土地出让收益“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直接用在农村建设的比重较低。今后要创新政策机制,把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切出更大的部分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据韩俊介绍,文件提出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好了这项政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详情]
中农办主任韩俊:农村宅基地改革不是让城里人下乡买房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董峻、胡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5日对此表示,这项改革必须守住底线,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并不是让城里人下乡去买房置地。 韩俊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每年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农村出现大量农房、宅基地常年闲置。武汉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到2016年底,在全市1902个行政村的73万套农村房屋中,长期空闲的占15.8%。 “大量农房和宅基地闲置、任其破败,是很大的浪费,而利用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韩俊说。 文件提出,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韩俊解释说,这是借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在总结有关试点县市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改革任务。 他同时表示,宅基地“三权分置”与承包地“三权分置”有很大的不同。如,承包地的经营权鼓励流转、鼓励适度集中,而宅基地并不鼓励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据韩俊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一个“不得”和“两个严”,即: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他同时强调,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的收益分配权,不能强迫农民以放弃宅基地使用权为前提进城落户。 韩俊说,下一步在改革试点中要认真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特别是农户宅基地资格权的法理研究;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形式,鼓励各地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下乡返乡创新创业等先行先试,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详情]
中农办主任韩俊: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粗放 粮食保障水平低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恒 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今天(2月5日)在国新办一号文件说明会上表示,总的看,这么多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还比较粗放。就粮食来讲,保障水平还比较低。 经济观察网1月13日曾调查过中国的农业保险领域存在的问题。发现农业经营者对提高农业保险赔偿额度的呼声很高。安徽省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面临同样的问题,当他们的合作社遇到雨雪等灾害影响时,农险所得赔偿无法弥补投入金额。 中国农科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峭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曾说,此前中国确定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就是覆盖面要扩大,但是保障较低。现在有一个问题是覆盖面上扩大比较快,但是农险对农业的保障额度还是比较低。现在政府的思路是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扩面、提标、增品”。 韩俊在前述说明会上表示,农业保险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做的事非常多。这几年,农业保险方面有很多新的探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部署开展一系列新的探索和试点。现在农业保险发展非常快,就保费收入来讲,我国已经排在全世界第二。总的看,这么多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还比较粗放。就粮食来讲,现在保障水平还比较低。 韩俊说,今后农业保险总的思路仍是“扩面、增品、提标”。现在,很多经济作物,保险还没有覆盖,所以要“扩面”;另外保险的品种还比较少,要“增品”,即增加保险品种;还有就是要“提标”,即提高保障水平。 与国际上农险的“产量保险”不同的是,中国的种植业保险叫成本保险,核损赔偿标准是依据灾害发生的时期,比如灾害发生在苗期,就按照从种植到苗期的成本损失来赔付。保险公司按照这种模式,分别对苗期、抽穗期,灌浆期、收获期等进行核定。而国际上的产量保险模式将农业生产者的成本损失、产量损失计算在内,根据整体损失进行赔偿。 张峭认为,如果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觉得产量保险更合理,保险公司应该逐步完善这种产品。 对此韩俊表示,2018年主管部门会选择一些县市开展试点。下一步,要开展农产品产值保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方面的一些试点。特别是要探索农业保险如何和脱贫攻坚政策深度结合,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保障,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五大举措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董峻、胡璐)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宏耀5日说,乡村振兴不但需要“钱”,实际推动过程中还需要“人”,要完成乡村振兴这个宏大战略就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吴宏耀在当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通过改革打破乡村要素单向流入城市的格局,打通进城与下乡的通道,引导吸引更多的资金、管理、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五个方面作出政策部署: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二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 三是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 四是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五是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包括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以及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吴宏耀强调,一方面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引来人才,用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的新热潮。[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