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办主任韩俊: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粗放 粮食保障水平低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恒 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今天(2月5日)在国新办一号文件说明会上表示,总的看,这么多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还比较粗放。就粮食来讲,保障水平还比较低。
经济观察网1月13日曾调查过中国的农业保险领域存在的问题。发现农业经营者对提高农业保险赔偿额度的呼声很高。安徽省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面临同样的问题,当他们的合作社遇到雨雪等灾害影响时,农险所得赔偿无法弥补投入金额。
中国农科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峭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曾说,此前中国确定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就是覆盖面要扩大,但是保障较低。现在有一个问题是覆盖面上扩大比较快,但是农险对农业的保障额度还是比较低。现在政府的思路是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扩面、提标、增品”。
韩俊在前述说明会上表示,农业保险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做的事非常多。这几年,农业保险方面有很多新的探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部署开展一系列新的探索和试点。现在农业保险发展非常快,就保费收入来讲,我国已经排在全世界第二。总的看,这么多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还比较粗放。就粮食来讲,现在保障水平还比较低。
韩俊说,今后农业保险总的思路仍是“扩面、增品、提标”。现在,很多经济作物,保险还没有覆盖,所以要“扩面”;另外保险的品种还比较少,要“增品”,即增加保险品种;还有就是要“提标”,即提高保障水平。
与国际上农险的“产量保险”不同的是,中国的种植业保险叫成本保险,核损赔偿标准是依据灾害发生的时期,比如灾害发生在苗期,就按照从种植到苗期的成本损失来赔付。保险公司按照这种模式,分别对苗期、抽穗期,灌浆期、收获期等进行核定。而国际上的产量保险模式将农业生产者的成本损失、产量损失计算在内,根据整体损失进行赔偿。
张峭认为,如果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觉得产量保险更合理,保险公司应该逐步完善这种产品。
对此韩俊表示,2018年主管部门会选择一些县市开展试点。下一步,要开展农产品产值保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方面的一些试点。特别是要探索农业保险如何和脱贫攻坚政策深度结合,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保障,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责任编辑:陈永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