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方案要点(基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在5G及3D打印等领域培育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在5G及3D打印等领域培育项目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8:47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州要发挥城市引领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州要发挥城市引领作用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8:41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深圳等10城区 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深圳等10城区 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8:38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8:54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支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支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新华社|2019年02月18日  18:43
纲要: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港澳投资者行业准入限制
纲要: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港澳投资者行业准入限制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9:29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协调解决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协调解决问题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9:32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广东要抑制不具还款能力项目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广东要抑制不具还款能力项目建设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9:33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探索澳门社会保险在大湾区内使用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探索澳门社会保险在大湾区内使用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9:29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支持香港成为电影电视博览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支持香港成为电影电视博览枢纽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9:05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支持港澳投资者办养老等服务机构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支持港澳投资者办养老等服务机构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9:26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制定香港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措施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制定香港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措施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9:27
粤港澳大湾区:开发高旅游产品 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粤港澳大湾区:开发高旅游产品 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9:20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引导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引导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9:21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有效实施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有效实施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9:16

科技

平安科技:人工智能写入大湾区规划 广布局促创新
平安科技:人工智能写入大湾区规划 广布局促创新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22日  17:01
大疆创新响应大湾区战略:专注人才 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大疆创新响应大湾区战略:专注人才 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新浪科技|2019年02月22日  14:31
腾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马化腾曾多次建言
腾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马化腾曾多次建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当中提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详情]

新浪科技|2019年02月22日  18:25
粤港澳大湾区纲要“点名”深圳发展金融科技
粤港澳大湾区纲要“点名”深圳发展金融科技

证券日报|2019年02月22日  08:16

解读评析

学者:纲要明确城市定位 大湾区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学者:纲要明确城市定位 大湾区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9日  10:36
湾区发展机遇大 科技、医疗、教育领域成关注重点
湾区发展机遇大 科技、医疗、教育领域成关注重点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2月22日  01:59
人民日报海外版:大湾区 港澳发展大舞台
人民日报海外版:大湾区 港澳发展大舞台

人民日报客户端|2019年02月22日  03:00
一文读懂“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机会
一文读懂“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机会

华夏时报|2019年02月22日  13:55
英媒:大湾区将推动粤港澳深度融合
英媒:大湾区将推动粤港澳深度融合

参考消息|2019年02月22日  17:19
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与挑战: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是难点
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与挑战: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是难点

界面|2019年02月20日  13:16
人民日报评论员:抓住大机遇,建好大湾区。
人民日报评论员:抓住大机遇,建好大湾区。

新华社|2019年02月18日  18:51
普华永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香港优势
普华永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香港优势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21:07
专家: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抬高房价 不利长远发展
专家: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抬高房价 不利长远发展

新京报|2019年02月18日  20:30
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解析:10大领域培育重大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解析:10大领域培育重大项目

澎湃新闻|2019年02月18日  20:52
香港民建联陈勇:粤港澳大湾区纲要超乎预期 鼓舞人心
香港民建联陈勇:粤港澳大湾区纲要超乎预期 鼓舞人心

新浪财经|2019年02月18日  19:47
中信建投 : 粤港澳大湾区蕴含的产业机遇
中信建投 : 粤港澳大湾区蕴含的产业机遇

智通财经网|2019年02月18日  09:00
粤港澳大湾区怎么建?专家:重视中小城市企业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怎么建?专家:重视中小城市企业发展

界面|2018年11月04日  11:00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风口”:大银行们来抢生意了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风口”:大银行们来抢生意了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风口”:大银行们来抢生意了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闫军 肖君秀 深圳报道 一个企业必备的能力,就是敏锐地嗅出行业中各种商机,金融业同样如此。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日前出台,大湾区经济发展蓝图的画卷打开,通过科技创新、服务提升、规章制度对标国际、硬件设施升级等一系列举措,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其中,对金融行业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国际金融枢纽,以助推产业进一步升级转型,为此央行正在着手制定相关金融政策。 “有决心带领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香港将发挥其金融业方面的优势,助力于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 3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国际金融枢纽、科技金融、人民币国际化先行先试……这些金融关键词与粤港澳大湾区相联。面对未来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金融机构显得比其他行业更为兴奋,争先恐后布局。 大银行抢滩布局 坐拥广州、深圳、香港三大金融重镇,深交所、港交所两大证券交易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在原有基础上,等待新一轮激活提升,相关政策正在酝酿出台。 全国人大代表、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王景武在全国两会期间透露,人民银行正在联合相关部门研究提出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一揽子的政策,重点是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港澳地区开放合作,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金融行业各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将率先进行创新、开放、融合,并且列明了明确的方向与路径。 银行方面,大湾区内的银行机构可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跨境人民币拆借、人民币即远期外汇交易业务以及与人民币相关衍生品业务、理财产品交叉代理销售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保险方面,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 投融资方面,支持香港机构投资者按规定在大湾区募集人民币资金投资香港资本市场,参与投资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 此前广州政府方面透露,未来将积极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专业型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目前,四大行、招商、平安等多数股份制银行相继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孕育的金融契机。以中行为例,其去年成立了“中国银行粤港澳一体化联动发展委员会”,统筹中国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推出的“支付通”“融资通”和“服务通”三大产品体系,主要包括针对公司和个人客户推出的13项服务。 抢占市场,发卡先行。工行等多家银行发行了大湾区主题的信用卡,以满足大湾区居民跨境商务和购物消费等金融需求。 科技扛起金融创新大旗 粤港澳大湾区中不同城市的发展潜力已经释放较为充分,区域内11个城市融合效果不应该是“1+1”的简单叠加。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路径上,科技被赋予众望。 早在2017年,深圳市金融办与香港金管局分别签署金融科技合作备忘录和落地软协议,双方在金融科技发展研究、人才培训、经验交流、产业应用等多方面紧密合作,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实践与应用,促进两地金融科技稳健发展。 3月28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会见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一行,易会满提到,深圳资本市场发展势头良好,证监会将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积极支持深圳金融发展、金融改革、金融创新、风险防控,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对深圳经济发展的支持服务作用。 3月23日,粤港澳“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城” 揭牌并落地深圳福田,目的是努力打造湾区金融科技企业的聚集高地,助推企业跻身世界级湾区龙头地位。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的首份施政报告多次提及金融科技,其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开拓金融科技的理想地点。 3月2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向三家金融机构授予香港首批虚拟银行牌照,牌照当日生效。三家机构分别为Livi VB Limited、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众安虚拟金融有限公司。 根据金管局介绍,Livi VB Limited是由中银香港、京东数科、怡和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其中中银香港为控股方。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是由渣打银行(香港)、电讯盈科、香港电讯、携程金融成立的合资公司,其中渣打银行(香港)为控股方。众安虚拟金融有限公司是由众安集团、百事达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其中众安在线是控股方。 每家获得虚拟银行牌照的机构中均有科技类公司的身影。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关税区的挑战之下,科技无疑成为金融融合与创新的重要抓手。[详情]

华夏时报 | 2019年03月29日 21:18
交通运输部:构建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
交通运输部:构建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

  央视网消息: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一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在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介绍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规划。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 吴春耕:我们也将着重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对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的建设。包括铁路未来的规划设想都会在这个规划里得到体现。二是构建大湾区的快速交通网络。三是提升珠三角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建设世界级的机场群,综合协调,提高效率,提高效益,提高服务水平。五是提高货运客运的运输服务水平。六是要提升交通科技创新的能力。七是建设生态绿色的交通体系,要更加明显地体现交通发展中的绿色和生态。 吴春耕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还有广中澳、广深港高铁两个大的跨境工程的建设和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三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部也在研究制定《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实施意见》。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 吴春耕:下一步,认真落实《纲要》,特别是要推进一些大项目的落实,全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加快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大湾区建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的城市群。[详情]

央视 | 2019年03月28日 19:31
一个令人沸腾的大消息 中国这里要建世界级机场群
一个令人沸腾的大消息 中国这里要建世界级机场群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的情况下,建设成具有世界级竞争力城市群需要与之匹配的航空运力支撑。 近期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大机场建设、运行情况怎样呢? 政策加持市场需求旺  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建设提速 2018年10月,黎智和同事们一起来到了惠州,开始建设惠州机场二号航站楼,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新航站楼已经基本建成。  中建三局惠州机场扩容扩建总承包工程项目经理 黎智:开工时间是2018年10月30日,从进场至今经历了五个月,其中两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了主体结构封顶。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全面完工,然后投入运营。 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惠州市,毗邻深圳香港,西邻东莞、广州,是珠江三角洲、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主要城市之一。2015年,惠州机场正式建成启用,到目前为止,已经和国内的22个城市直接通航。 广东机场集团惠州机场公司执行董事 杨勇:这四年发展比较迅速, 2018年实现了旅客吞吐量188万人次,同比增长了96.5%,比上年度接近翻一番。两个航站楼一起用的时候,可以达到400到500万年旅客吞吐量,所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当中,惠州机场会服务于惠州市,还有周边1.5小时半径内的公务、旅游。 除了惠州平潭,另外几大机场也都在不断改扩建过程当中,巨大的航空运输需求是主要推手之一。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客货运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33亿人次、1000万吨;到2030年,客货运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87亿人次、2000万吨。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陈金祖:3号航站楼已经超过了负荷,所以去年启动了新一期的扩建,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的项目。一是第三跑道争取能够在下半年开始建设,去年12月21日,我们把卫星厅项目开工建设,这个项目实际上是3号航站楼的一个配套项目,远期要围绕着国际航空枢纽的打造规划建设四号航站楼。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嘉臣:T2在2018年投产以后,整个白云机场的运行是比较安全平稳的,T3已经启动了前期的工作,它的行业初审民航局已经通过了。这个也是今年的一项重大的工作,三期建设包括第四跑道和第五跑道,还有第三航站楼。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利好势必会直接助推湾区内轨交基建工程落地,同时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融通基金研究部交运行业研究员 戴福宏: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主要有七个机场,改扩建速度是相当快的,在改扩建过程之中,区域内的基建或者轨交公司,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在改扩建完成之后,客流量会不断地上升,区域经济会跟全球经济更加地融为一体。 “规划纲要”强调机场错位发展 世界级机场群雏形已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强调机场要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湾区内各个机场分别在大湾区机场群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和世界其它湾区的机场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又有哪些不同呢? 周先生今天要从广东惠州前往郑州出差,航班没开通之前,他必须要先到深圳或者广州转机,一来一去至少多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 广东省惠州市市民 周先生:一般提前40分钟到这就可以了, 以前可能到深圳一般提前一个半小时, 加起来应该差不多4、5个小时。现在航线也挺多的,不过开通更多航线当然更方便,因为对经常全国出差的人可能更加好一点。   像周先生一样,感受到机场建设、直飞航班便利的人不在少数。机场值班经理告诉记者,目前该机场内航班平均客座率已经达到八成以上,当地的商务、旅游、探亲旅客可以直接从惠州飞往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会城市。 广东机场集团惠州机场公司副总经理 林伟文:走差异化的路线,主要走廉价航空,走快捷。 《规划纲要》指出,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嘉臣:实际上,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已经是有一些差异化的东西在里面, 广州白云机场跟其它几个机场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广州有一个很强大的网络型航空公司,去年白云机场的中转旅客总共是1731万的国际和地区旅客,但是中转旅客达到了890万,中转比例是相当高的。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陈金祖:深圳机场最大的特色,从未来判断,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国际业务一定是在粤港澳大机场里面发展最快,也是最亮丽的。 民航资源网数据显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香港机场、澳门机场)旅客吞吐量合计超过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830万吨,运输规模居全球湾区机场群之首。 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 苏泽光:香港、澳门跟广东省政府在2017年也签订了一个框架协议,大家分工分流。对香港的期望就是,将来大湾区具备了所有的条件,商业、航运、物流、高科技、消费等等,可以同其它的湾区,东京、纽约相比, 这个潜力更大。  融通基金研究部交运研究员 戴福宏:从旧金山和东京的湾区的机场上来讲,它们数量并没有那么多,但是也可以看到,另外几个湾区的机场发展比较成熟了,它们机场之间配套以及定位都比较合理,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场群的话,它们相应的配套服务以及协同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空间。 机场群货邮吞吐量超预期增长  助力大湾区制造业发展 △央视财经《交易时间》栏目视频 机场群的建设除了方便人才流动、旅客出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打通各地之间的航空物流经脉,这对于我国制造业中心之一的珠三角地区来说,尤为关键。  下午三点,陈盛祥所在的广州白云机场一号货栈马上就要进入一天中最忙的货物封装高峰,现在开始,附近各大物流中转站暂存的货物将会被陆续送到这里,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这些货物进行安全检查、封装组板,货机一到立即装机,运往世界各地。  广州白云机场航空物流分公司国际业务收运仓主任 陈盛祥:之前可能是货物处理6个小时,现在可以降低到大概2个小时,把货物处理完,然后马上装上飞机,货站是24小时营业的, 等于说你的货物随时来,我们随时操作都没问题。 货站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3年一号货栈投入运营以来,五年的时间里他们的年货物处理量已经增长了近1.5倍,效率、规模双双大幅提高。 广州白云机场航空物流分公司副总经理 江慧涛:有一次,我们做一个一百吨的智利樱桃包机,飞机落地之后到出去装车,这个时间只用了78分钟,我们服务的国际航空公司也从原来的20多家增加到了40多家,航线也覆盖了亚洲、非洲、中东、欧美,一些主要的城市都覆盖了。 珠三角是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这里生产的鞋服产品、电子机电产品等等,很多都是从大湾区内的几个机场运往全球。 广州白云机场航空物流分公司副总经理 江慧涛:出口大概占65%,进口大概占35%,进口的主要也是这几年比较多的跨境电商的货,像奶粉医药类的,出口就是机电产品,高精密的一些仪器。   事实上,近年来全球的航空货运需求正在不断攀升,其中亚太地区在全球航空货运市场一直占据着最大份额。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数据显示,2018年12月,亚太地区航空货物运输总量所占市场份额达到了35.4%,排在首位。而在全球所有的机场当中,2018年,香港国际机场以505.0万吨的货邮吞吐量排在第一,与2017年持平。  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 苏泽光:香港得到的任务是在金融、贸易、航运方面做主力,我们的机场可以对大湾区的发展做很大的贡献。 广州白云机场及深圳机场的货邮吞吐量增长速度也不容小觑。2018年,白云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189万吨,同比增长6.2%,超过飞机起降架次及旅客吞吐量增长幅度。深圳机场2018年的货邮吞吐量则达到了121.9万吨,稳居全国第四。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嘉臣:原来说的东莞的电子产品,它到世界全球各个地方配送。说东莞一堵车,其它地方的市场的价格就上涨,这个就体现了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现在是机场有货站。另外,顺丰在白云机场也正在建设自己的货站,我们还在西边新的机场,未来在建设过程中要建设一个吞吐能力在250万吨左右的超级货站。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陈金祖:现在已经开始建设的B2货站,实际上是一个配套项目,能够提升我们的保障能力42万吨,在全球的航空物流体系里面,珠三角的物流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重点,也是支撑湾区未来战略发展。 上市机场业绩稳定 板块指数攀升后市表现可期 各大机场在二级市场中也受到了关注甚至热捧。万得数据显示,年初至今,机场板块指数已经上涨了超过20%。 接下来,板块的投资到底该如何操作?有哪些财务指标是值得投资者关注的呢? 分析师表示↓↓↓ △央视财经《交易时间》栏目视频 A股机场板块共计4家公司,截至3月21日收盘,总市值超过1688亿元。市值排名依次为上海机场、白云机场、深圳机场及厦门空港,市值分别为1118.6亿、298.6亿、200.57亿、70.28亿。万得数据显示,年初以来,机场板块指数上涨超过20%,同期上证综指则上涨超过24%。 招商证券交运行业首席分析师 苏宝亮:机场作为一个防御性的品种,在牛市里边可能进攻性稍显不足,但回撤很小,所以要想长期持股,还是要买一些机场,但是如果要追求短期的高弹性,机场弹性相对弱一些。 分析师表示,机场投资具有较强周期性。处于建设期的机场,资本支出巨大由此带来的包括利息支出等在内的财务成本不断攀升,资产项目进入运营期后,营业收入逐步增加,与此同时资本支出明显减少而使得利息支出减少,随着时间的推进,利润拐点出现。  融通基金研究部交运研究员 戴福宏:从传统上来看,机场的盈利是呈现二元结构的,就是在产能释放的时候,它的成本会上升,它的盈利性会相对下降,但是在产能利用率不断上升提高的过程中,它的盈利会逐步变好,现有机场基本上都是在盈利释放阶段。 目前,机场板块动态市盈率约24倍。对于接下来的投资,部分分析师表示将持续看好机场流量经济的发展。 融通基金研究部交运研究员 戴福宏:从全球核心机场枢纽来看,它们的市盈率在25到30倍之间,所以,从国内的核心枢纽机场来看,它们的市盈率还有上升空间。 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近几年核心机场的免税招标逐步落地,它打破了原有的单单去依靠航空性收入,这样一个比较偏刚性的局面,所以,它的利润弹性是进一步增强的。 招商证券交运行业首席分析师 苏宝亮:建议大家还是重点关注一下像粤港澳湾区、白云机场、深圳机场,就是今年基本面向上,加上夏秋航季时刻增长比较多。 “ 机会来了! [详情]

央视财经 | 2019年03月24日 14:09
大湾区金融"代理见证"落地:港人可在港网点办理手续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3月20日 12:26
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政策出炉 大湾区珠三角9市适用
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政策出炉 大湾区珠三角9市适用

  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政策出炉 大湾区珠三角九市适用 中国网 董小迪 中国网3月20日讯 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消息,两部门近日发布通知,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通知要求广东省、深圳市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下同)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认定和补贴办法,按照广东省、深圳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通知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执行,适用范围包括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和肇庆市等大湾区珠三角九市。[详情]

中国网 | 2019年03月20日 11:07
五年投资超1700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智能电网建设
五年投资超1700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智能电网建设

  央视网消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在提速。3月18日,记者了解到,2018年-2022年,珠三角地区电网投资将超过1700亿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规划建设,打造世界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湾区。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全社会用电最大负荷约9000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近5200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超过德国。记者了解到,粤港澳大湾区到2022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将率先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能电网。其中,2020年,广州、深圳的中心城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低于0.5小时,珠海、佛山、惠州等中心城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低于1小时;建成广州中新知识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新区等高可靠性供电示范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低于5分钟。 南方电网公司计划部主任 张文峰:这个5分钟就是在这个区域内所有的用户,一年所能够感受到的停电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这么一个水平应该说在目前国际上都是出于一个先进水平的。 与此同时,71家行业协会和企业发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电力合作倡议,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湾区。 南方电网公司计划部主任 张文峰:目标是到2035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的发电容量占比超过80%,实际上,整个大湾区所使用的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将会达到90%。[详情]

央视 | 2019年03月18日 20:10
粤港澳大湾区启动智能电网建设 投资1700多亿
粤港澳大湾区启动智能电网建设 投资1700多亿

  据央视新闻消息,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帷幕,南方电网宣布未来五年,投资1700多亿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规划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怎么建?1700多亿投向哪?南方电网发布了26条具体措施。重点将投向主网架优化上,包括了西电东送,将区外清洁能源送入大湾区,还将提高广东电网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大湾区11座城市的保底电网的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将重点建设广州中新知识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新区等高可靠性供电示范区,做到年均停电时间低于5分钟,达到国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南方电网公司计划部主任张文峰称:“我们在这些平台上面将对接港澳地区的建设标准和建设模式,特别是在采用这种智慧化的手段,建设一种智慧的综合能源系统,满足在用能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多沿海,常常遭遇台风的情况,沿海重要输电设施建设提高了设防标准,从设防5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同时,优化抗灾保障电源及储能布局,当外部大电网发生故障时,微电网系统自动侦测故障并断开与大电网连接,启用储能设备供电,整个过程不到0.05秒。力保在极端自然灾害情况下城市核心区域、关键用户不停电、少停电。 张文峰表示,新的储能技术也会在电网侧和用户侧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方面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另一方面清洁能源能够得到充分消纳。到2035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的发电机组的容量占比将达到80%以上,整个大湾区的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将达到90%以上。 根据规划,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将率先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能电网。[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3月18日 19:50
大湾区投资1700多亿启动智能电网建设 发布26条措施
大湾区投资1700多亿启动智能电网建设 发布26条措施

  粤港澳大湾区投资1700多亿启动智能电网建设,发布26条具体措施 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帷幕,南方电网宣布未来五年,投资1700多亿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规划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怎么建?1700多亿投向哪?南方电网发布了26条具体措施。重点将投向主网架优化上,包括了西电东送,将区外清洁能源送入大湾区,还将提高广东电网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大湾区11座城市的保底电网的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将重点建设广州中新知识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新区等高可靠性供电示范区,做到年均停电时间低于5分钟,达到国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南方电网公司计划部主任张文峰:那么我们在这些平台上面将对接港澳地区的建设标准和建设模式,特别是在采用这种智慧化的手段,建设一种智慧的综合能源系统,满足在用能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提高设防标准 优化抗灾保障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多沿海,常常遭遇台风的情况,沿海重要输电设施建设提高了设防标准,从设防5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同时,优化抗灾保障电源及储能布局,当外部大电网发生故障时,微电网系统自动侦测故障并断开与大电网连接,启用储能设备供电,整个过程不到0.05秒。力保在极端自然灾害情况下城市核心区域、关键用户不停电、少停电。 南方电网公司计划部主任张文峰:新的储能技术也会在电网侧和用户侧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方面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另一方面清洁能源能够得到充分消纳。到2035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的发电机组的容量占比将达到80%以上,那么整个大湾区的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将达到90%以上。 根据规划,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将率先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能电网。[详情]

央视 | 2019年03月18日 19:45
大湾区电网:将让深圳前海等示范区年均停电低于5分钟
大湾区电网:将让深圳前海等示范区年均停电低于5分钟

  五年投资超1700亿的大湾区电网,将让深圳前海等示范区年均停电低于5分钟 湾区发展,电力先行。 3月18日,《南方电网公司关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点举措》在北京发布。《重点举措》提出,2018~2022年南方电网在珠三角地区电网投资将超过1700亿元,到2022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2030年率先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能电网。 南方电网希望不断提升电网优质供电水平,到2020年建成广州中新知识城、深圳前海、深圳福田中心区、珠海横琴新区等高可靠性供电示范区,客户年均停电时间低于5分钟,达到国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而广州、深圳的中心城区客户,年均停电时间将低于0.5小时,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中心城区客户年均停电时间低于1小时。 南方电网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全社会最大用电负荷约9000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近5200亿千瓦时(其中香港、澳门用电量占比约10%),人均用电量超过德国。 预计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用电负荷将达到1.3亿千瓦,较2018年增长近50%;全社会用电量达7000亿千瓦时,较2018年增长超过40%;人均用电量超过8300千瓦时,超过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现有水平,其增量相当于目前港澳台三地的用电总和。 为了应对巨大的需求,南方电网公司新闻发言人徐达明介绍,2018年至2022年,南方电网公司在珠三角地区电网投资将超过1700亿元,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规划建设。 此外,粤港澳三地电网互联互通已有诸多进展,并已建立南方电网、香港中电、澳门电力、中国广核集团等三地四方电力企业的高层沟通联络机制。 [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03月18日 17:23
“一桥一铁”相继开通 拉动香港旅游业强力回暖
“一桥一铁”相继开通 拉动香港旅游业强力回暖

  “一桥一铁”开通,拉动香港旅游业强力回暖 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这两个“世纪工程”相继开通后,香港旅游业强力回暖。 文 | 每日经济新闻 张春楠 “根据香港旅游业议会统计,春节七天长假,访港旅游团达1200多个,同比上升30%左右。”提及刚刚过去的2019年春节旅游市场,香港中国旅游协会副理事长、香港中国旅行社副董事长姚柏良不禁喜上眉梢。 在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这两个“世纪工程”相继开通背景下,2018年香港旅游业强力回暖。香港旅游发展局数据显示,2018年内地访港旅客首次超过5000万人次大关,同比上升14.8%。 在香港旅游发展局看来,内地中西部市场对香港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作为西部地区核心城市之一的成都。香港旅游发展局华中-华西区首席代表鲁昭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以来,香港旅游发展局都致力于积极加强与业界伙伴的合作,联合航空公司和在线旅行社开展一系列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活动,立足成都、面向四川,辐射中西部地区,希望可以为游客提供性价比更高的自由行产品。 带动香港居民深入内地游 香港旅游发展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访港旅客超过6500万人次,较2017年增长11.4%,其中内地访港旅客首次突破5000万人次大关,同比上升14.8%。 旅游行业回暖也带动了零售行业的复苏。香港特区立法会旅游界议员姚思荣表示,内地旅客增长为香港带来可喜的经济效益。受益于零售、饮食等行业增长,香港失业率20年来首次低于3%。 在香港旅游业界看来,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开通,对拉动旅客增长功不可没。这两项“世纪工程”落成,将为香港旅游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统计数据显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运营以来,平均每月约有82万旅客乘高铁到达香港,往后若维持这个客流量,一年下来,通过高铁抵达香港的旅客数预计将达近1000万人次。 鲁昭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地出境游市场的发展、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新一代消费力量的兴起,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助力,以及区内大型基建项目落成,都为香港旅游市场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在‘一桥一铁’开通和‘一带一路’倡议下,香港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发挥更大的区域协调潜能,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鲁昭仪表示。 而在姚柏良看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除显著拉动内地游客数增长外,更带动香港居民深入内地游。“香港人工作压力大,出行往往以短途为主,这时交通的便利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姚柏良呼吁,香港政府要大力推动让香港市民能更多地到内地旅游观光。 满足成都游客个性化需求 不久前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并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及“一程多站”示范核心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描绘的大旅游产业蓝图呼之欲出。 “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在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将与其他各城市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鲁昭仪表示,香港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通过优势互补打造多元体验,携手增强旅游合作机制,联手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 “香港只有748万人口,但整个大湾区有将近7000万人口,很多香港好的旅游产品对于大湾区居民也很有吸引力。”姚柏良表示,香港在旅游专业人才和运营经验上更有优势,“我们一直在为内地和香港的旅行社互相推介旅游资源,希望能促成合作,共同把“蛋糕”做大。” “随着香港旅游向内地二、三线市场纵深发展,中西部市场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成都是中国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核心城市之一,拥有庞大的旅游客群。”鲁昭仪表示。而针对成都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香港旅游发展局也推出了特别的合作计划。 “大部分四川游客以自助游形式赴港,因此,香港旅游发展局在成都市场加强与四川航空、国泰港龙航空和香港航空合作,以推出更多、更具性价比的自由行产品,希望邀请四川游客,特别是已经成为旅游主力消费群体的中青年客群前往香港体验。”鲁昭仪表示。 姚柏良也谈道:“香港和成都好像相隔千里,但其实文化间互相吸引,例如香港人对川菜就很热衷。我们希望未来香港和成都可以根据各自特色,共同推出旅游产品。 ”旅游是一种最直观的人文交流形式。去年12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出席首届香港国际旅游论坛。在开幕致辞中,林郑月娥表示,旅游交流是推动“民心相通”十分有效的方法。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正在建设的故宫文化博物馆就相当于一个文化支点。”姚柏良表示,“外国人来到香港,除了感受本地文化,还可以通过这个支点去了解整个中华文化,其实中华文化可以通过香港这个支点辐射到全世界”。[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3月18日 14:46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风口”:大银行们来抢生意了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风口”:大银行们来抢生意了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风口”:大银行们来抢生意了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闫军 肖君秀 深圳报道 一个企业必备的能力,就是敏锐地嗅出行业中各种商机,金融业同样如此。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日前出台,大湾区经济发展蓝图的画卷打开,通过科技创新、服务提升、规章制度对标国际、硬件设施升级等一系列举措,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其中,对金融行业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国际金融枢纽,以助推产业进一步升级转型,为此央行正在着手制定相关金融政策。 “有决心带领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香港将发挥其金融业方面的优势,助力于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 3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国际金融枢纽、科技金融、人民币国际化先行先试……这些金融关键词与粤港澳大湾区相联。面对未来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金融机构显得比其他行业更为兴奋,争先恐后布局。 大银行抢滩布局 坐拥广州、深圳、香港三大金融重镇,深交所、港交所两大证券交易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在原有基础上,等待新一轮激活提升,相关政策正在酝酿出台。 全国人大代表、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王景武在全国两会期间透露,人民银行正在联合相关部门研究提出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一揽子的政策,重点是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港澳地区开放合作,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金融行业各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将率先进行创新、开放、融合,并且列明了明确的方向与路径。 银行方面,大湾区内的银行机构可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跨境人民币拆借、人民币即远期外汇交易业务以及与人民币相关衍生品业务、理财产品交叉代理销售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保险方面,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 投融资方面,支持香港机构投资者按规定在大湾区募集人民币资金投资香港资本市场,参与投资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 此前广州政府方面透露,未来将积极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专业型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目前,四大行、招商、平安等多数股份制银行相继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孕育的金融契机。以中行为例,其去年成立了“中国银行粤港澳一体化联动发展委员会”,统筹中国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推出的“支付通”“融资通”和“服务通”三大产品体系,主要包括针对公司和个人客户推出的13项服务。 抢占市场,发卡先行。工行等多家银行发行了大湾区主题的信用卡,以满足大湾区居民跨境商务和购物消费等金融需求。 科技扛起金融创新大旗 粤港澳大湾区中不同城市的发展潜力已经释放较为充分,区域内11个城市融合效果不应该是“1+1”的简单叠加。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路径上,科技被赋予众望。 早在2017年,深圳市金融办与香港金管局分别签署金融科技合作备忘录和落地软协议,双方在金融科技发展研究、人才培训、经验交流、产业应用等多方面紧密合作,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实践与应用,促进两地金融科技稳健发展。 3月28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会见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一行,易会满提到,深圳资本市场发展势头良好,证监会将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积极支持深圳金融发展、金融改革、金融创新、风险防控,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对深圳经济发展的支持服务作用。 3月23日,粤港澳“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城” 揭牌并落地深圳福田,目的是努力打造湾区金融科技企业的聚集高地,助推企业跻身世界级湾区龙头地位。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的首份施政报告多次提及金融科技,其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开拓金融科技的理想地点。 3月2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向三家金融机构授予香港首批虚拟银行牌照,牌照当日生效。三家机构分别为Livi VB Limited、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众安虚拟金融有限公司。 根据金管局介绍,Livi VB Limited是由中银香港、京东数科、怡和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其中中银香港为控股方。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是由渣打银行(香港)、电讯盈科、香港电讯、携程金融成立的合资公司,其中渣打银行(香港)为控股方。众安虚拟金融有限公司是由众安集团、百事达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其中众安在线是控股方。 每家获得虚拟银行牌照的机构中均有科技类公司的身影。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关税区的挑战之下,科技无疑成为金融融合与创新的重要抓手。[详情]

交通运输部:构建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
交通运输部:构建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

  央视网消息: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一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在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介绍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规划。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 吴春耕:我们也将着重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对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的建设。包括铁路未来的规划设想都会在这个规划里得到体现。二是构建大湾区的快速交通网络。三是提升珠三角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建设世界级的机场群,综合协调,提高效率,提高效益,提高服务水平。五是提高货运客运的运输服务水平。六是要提升交通科技创新的能力。七是建设生态绿色的交通体系,要更加明显地体现交通发展中的绿色和生态。 吴春耕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还有广中澳、广深港高铁两个大的跨境工程的建设和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三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部也在研究制定《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实施意见》。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 吴春耕:下一步,认真落实《纲要》,特别是要推进一些大项目的落实,全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加快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大湾区建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的城市群。[详情]

一个令人沸腾的大消息 中国这里要建世界级机场群
一个令人沸腾的大消息 中国这里要建世界级机场群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的情况下,建设成具有世界级竞争力城市群需要与之匹配的航空运力支撑。 近期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大机场建设、运行情况怎样呢? 政策加持市场需求旺  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建设提速 2018年10月,黎智和同事们一起来到了惠州,开始建设惠州机场二号航站楼,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新航站楼已经基本建成。  中建三局惠州机场扩容扩建总承包工程项目经理 黎智:开工时间是2018年10月30日,从进场至今经历了五个月,其中两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了主体结构封顶。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全面完工,然后投入运营。 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惠州市,毗邻深圳香港,西邻东莞、广州,是珠江三角洲、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主要城市之一。2015年,惠州机场正式建成启用,到目前为止,已经和国内的22个城市直接通航。 广东机场集团惠州机场公司执行董事 杨勇:这四年发展比较迅速, 2018年实现了旅客吞吐量188万人次,同比增长了96.5%,比上年度接近翻一番。两个航站楼一起用的时候,可以达到400到500万年旅客吞吐量,所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当中,惠州机场会服务于惠州市,还有周边1.5小时半径内的公务、旅游。 除了惠州平潭,另外几大机场也都在不断改扩建过程当中,巨大的航空运输需求是主要推手之一。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客货运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33亿人次、1000万吨;到2030年,客货运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87亿人次、2000万吨。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陈金祖:3号航站楼已经超过了负荷,所以去年启动了新一期的扩建,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的项目。一是第三跑道争取能够在下半年开始建设,去年12月21日,我们把卫星厅项目开工建设,这个项目实际上是3号航站楼的一个配套项目,远期要围绕着国际航空枢纽的打造规划建设四号航站楼。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嘉臣:T2在2018年投产以后,整个白云机场的运行是比较安全平稳的,T3已经启动了前期的工作,它的行业初审民航局已经通过了。这个也是今年的一项重大的工作,三期建设包括第四跑道和第五跑道,还有第三航站楼。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利好势必会直接助推湾区内轨交基建工程落地,同时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融通基金研究部交运行业研究员 戴福宏: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主要有七个机场,改扩建速度是相当快的,在改扩建过程之中,区域内的基建或者轨交公司,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在改扩建完成之后,客流量会不断地上升,区域经济会跟全球经济更加地融为一体。 “规划纲要”强调机场错位发展 世界级机场群雏形已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强调机场要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湾区内各个机场分别在大湾区机场群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和世界其它湾区的机场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又有哪些不同呢? 周先生今天要从广东惠州前往郑州出差,航班没开通之前,他必须要先到深圳或者广州转机,一来一去至少多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 广东省惠州市市民 周先生:一般提前40分钟到这就可以了, 以前可能到深圳一般提前一个半小时, 加起来应该差不多4、5个小时。现在航线也挺多的,不过开通更多航线当然更方便,因为对经常全国出差的人可能更加好一点。   像周先生一样,感受到机场建设、直飞航班便利的人不在少数。机场值班经理告诉记者,目前该机场内航班平均客座率已经达到八成以上,当地的商务、旅游、探亲旅客可以直接从惠州飞往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会城市。 广东机场集团惠州机场公司副总经理 林伟文:走差异化的路线,主要走廉价航空,走快捷。 《规划纲要》指出,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嘉臣:实际上,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已经是有一些差异化的东西在里面, 广州白云机场跟其它几个机场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广州有一个很强大的网络型航空公司,去年白云机场的中转旅客总共是1731万的国际和地区旅客,但是中转旅客达到了890万,中转比例是相当高的。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陈金祖:深圳机场最大的特色,从未来判断,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国际业务一定是在粤港澳大机场里面发展最快,也是最亮丽的。 民航资源网数据显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香港机场、澳门机场)旅客吞吐量合计超过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830万吨,运输规模居全球湾区机场群之首。 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 苏泽光:香港、澳门跟广东省政府在2017年也签订了一个框架协议,大家分工分流。对香港的期望就是,将来大湾区具备了所有的条件,商业、航运、物流、高科技、消费等等,可以同其它的湾区,东京、纽约相比, 这个潜力更大。  融通基金研究部交运研究员 戴福宏:从旧金山和东京的湾区的机场上来讲,它们数量并没有那么多,但是也可以看到,另外几个湾区的机场发展比较成熟了,它们机场之间配套以及定位都比较合理,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场群的话,它们相应的配套服务以及协同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空间。 机场群货邮吞吐量超预期增长  助力大湾区制造业发展 △央视财经《交易时间》栏目视频 机场群的建设除了方便人才流动、旅客出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打通各地之间的航空物流经脉,这对于我国制造业中心之一的珠三角地区来说,尤为关键。  下午三点,陈盛祥所在的广州白云机场一号货栈马上就要进入一天中最忙的货物封装高峰,现在开始,附近各大物流中转站暂存的货物将会被陆续送到这里,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这些货物进行安全检查、封装组板,货机一到立即装机,运往世界各地。  广州白云机场航空物流分公司国际业务收运仓主任 陈盛祥:之前可能是货物处理6个小时,现在可以降低到大概2个小时,把货物处理完,然后马上装上飞机,货站是24小时营业的, 等于说你的货物随时来,我们随时操作都没问题。 货站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3年一号货栈投入运营以来,五年的时间里他们的年货物处理量已经增长了近1.5倍,效率、规模双双大幅提高。 广州白云机场航空物流分公司副总经理 江慧涛:有一次,我们做一个一百吨的智利樱桃包机,飞机落地之后到出去装车,这个时间只用了78分钟,我们服务的国际航空公司也从原来的20多家增加到了40多家,航线也覆盖了亚洲、非洲、中东、欧美,一些主要的城市都覆盖了。 珠三角是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这里生产的鞋服产品、电子机电产品等等,很多都是从大湾区内的几个机场运往全球。 广州白云机场航空物流分公司副总经理 江慧涛:出口大概占65%,进口大概占35%,进口的主要也是这几年比较多的跨境电商的货,像奶粉医药类的,出口就是机电产品,高精密的一些仪器。   事实上,近年来全球的航空货运需求正在不断攀升,其中亚太地区在全球航空货运市场一直占据着最大份额。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数据显示,2018年12月,亚太地区航空货物运输总量所占市场份额达到了35.4%,排在首位。而在全球所有的机场当中,2018年,香港国际机场以505.0万吨的货邮吞吐量排在第一,与2017年持平。  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 苏泽光:香港得到的任务是在金融、贸易、航运方面做主力,我们的机场可以对大湾区的发展做很大的贡献。 广州白云机场及深圳机场的货邮吞吐量增长速度也不容小觑。2018年,白云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189万吨,同比增长6.2%,超过飞机起降架次及旅客吞吐量增长幅度。深圳机场2018年的货邮吞吐量则达到了121.9万吨,稳居全国第四。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嘉臣:原来说的东莞的电子产品,它到世界全球各个地方配送。说东莞一堵车,其它地方的市场的价格就上涨,这个就体现了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现在是机场有货站。另外,顺丰在白云机场也正在建设自己的货站,我们还在西边新的机场,未来在建设过程中要建设一个吞吐能力在250万吨左右的超级货站。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陈金祖:现在已经开始建设的B2货站,实际上是一个配套项目,能够提升我们的保障能力42万吨,在全球的航空物流体系里面,珠三角的物流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重点,也是支撑湾区未来战略发展。 上市机场业绩稳定 板块指数攀升后市表现可期 各大机场在二级市场中也受到了关注甚至热捧。万得数据显示,年初至今,机场板块指数已经上涨了超过20%。 接下来,板块的投资到底该如何操作?有哪些财务指标是值得投资者关注的呢? 分析师表示↓↓↓ △央视财经《交易时间》栏目视频 A股机场板块共计4家公司,截至3月21日收盘,总市值超过1688亿元。市值排名依次为上海机场、白云机场、深圳机场及厦门空港,市值分别为1118.6亿、298.6亿、200.57亿、70.28亿。万得数据显示,年初以来,机场板块指数上涨超过20%,同期上证综指则上涨超过24%。 招商证券交运行业首席分析师 苏宝亮:机场作为一个防御性的品种,在牛市里边可能进攻性稍显不足,但回撤很小,所以要想长期持股,还是要买一些机场,但是如果要追求短期的高弹性,机场弹性相对弱一些。 分析师表示,机场投资具有较强周期性。处于建设期的机场,资本支出巨大由此带来的包括利息支出等在内的财务成本不断攀升,资产项目进入运营期后,营业收入逐步增加,与此同时资本支出明显减少而使得利息支出减少,随着时间的推进,利润拐点出现。  融通基金研究部交运研究员 戴福宏:从传统上来看,机场的盈利是呈现二元结构的,就是在产能释放的时候,它的成本会上升,它的盈利性会相对下降,但是在产能利用率不断上升提高的过程中,它的盈利会逐步变好,现有机场基本上都是在盈利释放阶段。 目前,机场板块动态市盈率约24倍。对于接下来的投资,部分分析师表示将持续看好机场流量经济的发展。 融通基金研究部交运研究员 戴福宏:从全球核心机场枢纽来看,它们的市盈率在25到30倍之间,所以,从国内的核心枢纽机场来看,它们的市盈率还有上升空间。 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近几年核心机场的免税招标逐步落地,它打破了原有的单单去依靠航空性收入,这样一个比较偏刚性的局面,所以,它的利润弹性是进一步增强的。 招商证券交运行业首席分析师 苏宝亮:建议大家还是重点关注一下像粤港澳湾区、白云机场、深圳机场,就是今年基本面向上,加上夏秋航季时刻增长比较多。 “ 机会来了! [详情]

大湾区金融"代理见证"落地:港人可在港网点办理手续
大湾区金融

  大湾区金融“代理见证”落地:港人可在香港开立内地中行Ⅱ、Ⅲ类账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3月20日,深港首笔代理见证开户业务在中国银行深圳人民南支行成功办理。香港局民可在中银香港任一网点办理见证手续,无须亲身前往内地中国银行网点,即可开立内地中国银行个人Ⅱ、Ⅲ类账户。账户激活后便可在香港轻松管理内地中国银行账户,绑定电子支付app。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创新再次扩地。 3月20日,深港首笔代理见证开户业务在中国银行深圳人民南支行成功办理。 该业务由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同意,在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推动、协调、组织下,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中银香港推出“中银香港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账户业务”。 “中银香港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账户业务”是由中银香港在港机构提供代理见证服务,由内地中国银行提供个人账户的开户与审核,为香港居民开立内地账户的金融服务。香港客户只需携带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及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回乡证),前往中银香港任一网点办理见证手续,无须亲身前往内地中国银行网点,即可开立内地中国银行个人Ⅱ、Ⅲ类账户。账户激活后便可在香港轻松管理内地中国银行账户,绑定电子支付app,尽享大湾区消费支付便利。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行长邢毓静表示,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账户业务是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深港两地经济往来密切,每年香港居民到访广东高达7000多万人次,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对香港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账户业务有很大的实际需求。香港居民在内地通过电子支付方式进行住宿、交通和购物等消费需求强烈,但因香港本地账户无法直接绑定内地的支付工具,还需先到内地银行网点开立账户后才可绑定使用。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账户业务实现了政策创新,使得香港客户无需亲临内地银行,足不出港就可开立内地个人银行账户,满足了大湾区居民便捷移动支付服务需求,助力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 邢毓静表示,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账户业务着眼于粤澳港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不仅实现了支付场景多元化全方位覆盖,更为湾区金融基础设施改革创新起到了示范作用,为未来三地跨境金融、财富金融、消费金融等进一步联通奠定了基础。 据悉,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积极推动深港跨境金融合作,不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成多币种资金清算渠道和支票联合结算机制,深港两地美元、港币、人民币资金可实时清算,支票也可流通使用,并开办香港电子支票托收和跨境电子支票缴税业务,彻底打通两地资金流动的血脉,加快深港之间资金结算速度,大大缩短资金在途时间,为促进深港两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创新跨境移动支付服务,满足大湾区消费者现实金融服务需求。2018年10月起,微信香港钱包在大湾区先行运行,商户覆盖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消费时会自动将需要支付的人民币金额,换算为对应的港币金额进行支付,有效解决香港居民内地消费使用移动支付的难题,使得两地居民共享移动支付的安全和便捷。[详情]

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政策出炉 大湾区珠三角9市适用
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政策出炉 大湾区珠三角9市适用

  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政策出炉 大湾区珠三角九市适用 中国网 董小迪 中国网3月20日讯 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消息,两部门近日发布通知,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通知要求广东省、深圳市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下同)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认定和补贴办法,按照广东省、深圳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通知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执行,适用范围包括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和肇庆市等大湾区珠三角九市。[详情]

五年投资超1700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智能电网建设
五年投资超1700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智能电网建设

  央视网消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在提速。3月18日,记者了解到,2018年-2022年,珠三角地区电网投资将超过1700亿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规划建设,打造世界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湾区。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全社会用电最大负荷约9000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近5200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超过德国。记者了解到,粤港澳大湾区到2022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将率先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能电网。其中,2020年,广州、深圳的中心城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低于0.5小时,珠海、佛山、惠州等中心城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低于1小时;建成广州中新知识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新区等高可靠性供电示范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低于5分钟。 南方电网公司计划部主任 张文峰:这个5分钟就是在这个区域内所有的用户,一年所能够感受到的停电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这么一个水平应该说在目前国际上都是出于一个先进水平的。 与此同时,71家行业协会和企业发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电力合作倡议,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湾区。 南方电网公司计划部主任 张文峰:目标是到2035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的发电容量占比超过80%,实际上,整个大湾区所使用的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将会达到90%。[详情]

粤港澳大湾区启动智能电网建设 投资1700多亿
粤港澳大湾区启动智能电网建设 投资1700多亿

  据央视新闻消息,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帷幕,南方电网宣布未来五年,投资1700多亿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规划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怎么建?1700多亿投向哪?南方电网发布了26条具体措施。重点将投向主网架优化上,包括了西电东送,将区外清洁能源送入大湾区,还将提高广东电网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大湾区11座城市的保底电网的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将重点建设广州中新知识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新区等高可靠性供电示范区,做到年均停电时间低于5分钟,达到国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南方电网公司计划部主任张文峰称:“我们在这些平台上面将对接港澳地区的建设标准和建设模式,特别是在采用这种智慧化的手段,建设一种智慧的综合能源系统,满足在用能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多沿海,常常遭遇台风的情况,沿海重要输电设施建设提高了设防标准,从设防5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同时,优化抗灾保障电源及储能布局,当外部大电网发生故障时,微电网系统自动侦测故障并断开与大电网连接,启用储能设备供电,整个过程不到0.05秒。力保在极端自然灾害情况下城市核心区域、关键用户不停电、少停电。 张文峰表示,新的储能技术也会在电网侧和用户侧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方面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另一方面清洁能源能够得到充分消纳。到2035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的发电机组的容量占比将达到80%以上,整个大湾区的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将达到90%以上。 根据规划,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将率先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能电网。[详情]

大湾区投资1700多亿启动智能电网建设 发布26条措施
大湾区投资1700多亿启动智能电网建设 发布26条措施

  粤港澳大湾区投资1700多亿启动智能电网建设,发布26条具体措施 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帷幕,南方电网宣布未来五年,投资1700多亿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规划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怎么建?1700多亿投向哪?南方电网发布了26条具体措施。重点将投向主网架优化上,包括了西电东送,将区外清洁能源送入大湾区,还将提高广东电网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大湾区11座城市的保底电网的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将重点建设广州中新知识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新区等高可靠性供电示范区,做到年均停电时间低于5分钟,达到国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南方电网公司计划部主任张文峰:那么我们在这些平台上面将对接港澳地区的建设标准和建设模式,特别是在采用这种智慧化的手段,建设一种智慧的综合能源系统,满足在用能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提高设防标准 优化抗灾保障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多沿海,常常遭遇台风的情况,沿海重要输电设施建设提高了设防标准,从设防5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同时,优化抗灾保障电源及储能布局,当外部大电网发生故障时,微电网系统自动侦测故障并断开与大电网连接,启用储能设备供电,整个过程不到0.05秒。力保在极端自然灾害情况下城市核心区域、关键用户不停电、少停电。 南方电网公司计划部主任张文峰:新的储能技术也会在电网侧和用户侧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方面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另一方面清洁能源能够得到充分消纳。到2035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的发电机组的容量占比将达到80%以上,那么整个大湾区的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将达到90%以上。 根据规划,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将率先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能电网。[详情]

大湾区电网:将让深圳前海等示范区年均停电低于5分钟
大湾区电网:将让深圳前海等示范区年均停电低于5分钟

  五年投资超1700亿的大湾区电网,将让深圳前海等示范区年均停电低于5分钟 湾区发展,电力先行。 3月18日,《南方电网公司关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点举措》在北京发布。《重点举措》提出,2018~2022年南方电网在珠三角地区电网投资将超过1700亿元,到2022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2030年率先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智能电网。 南方电网希望不断提升电网优质供电水平,到2020年建成广州中新知识城、深圳前海、深圳福田中心区、珠海横琴新区等高可靠性供电示范区,客户年均停电时间低于5分钟,达到国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而广州、深圳的中心城区客户,年均停电时间将低于0.5小时,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中心城区客户年均停电时间低于1小时。 南方电网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全社会最大用电负荷约9000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近5200亿千瓦时(其中香港、澳门用电量占比约10%),人均用电量超过德国。 预计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用电负荷将达到1.3亿千瓦,较2018年增长近50%;全社会用电量达7000亿千瓦时,较2018年增长超过40%;人均用电量超过8300千瓦时,超过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现有水平,其增量相当于目前港澳台三地的用电总和。 为了应对巨大的需求,南方电网公司新闻发言人徐达明介绍,2018年至2022年,南方电网公司在珠三角地区电网投资将超过1700亿元,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规划建设。 此外,粤港澳三地电网互联互通已有诸多进展,并已建立南方电网、香港中电、澳门电力、中国广核集团等三地四方电力企业的高层沟通联络机制。 [详情]

“一桥一铁”相继开通 拉动香港旅游业强力回暖
“一桥一铁”相继开通 拉动香港旅游业强力回暖

  “一桥一铁”开通,拉动香港旅游业强力回暖 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这两个“世纪工程”相继开通后,香港旅游业强力回暖。 文 | 每日经济新闻 张春楠 “根据香港旅游业议会统计,春节七天长假,访港旅游团达1200多个,同比上升30%左右。”提及刚刚过去的2019年春节旅游市场,香港中国旅游协会副理事长、香港中国旅行社副董事长姚柏良不禁喜上眉梢。 在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这两个“世纪工程”相继开通背景下,2018年香港旅游业强力回暖。香港旅游发展局数据显示,2018年内地访港旅客首次超过5000万人次大关,同比上升14.8%。 在香港旅游发展局看来,内地中西部市场对香港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作为西部地区核心城市之一的成都。香港旅游发展局华中-华西区首席代表鲁昭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以来,香港旅游发展局都致力于积极加强与业界伙伴的合作,联合航空公司和在线旅行社开展一系列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活动,立足成都、面向四川,辐射中西部地区,希望可以为游客提供性价比更高的自由行产品。 带动香港居民深入内地游 香港旅游发展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访港旅客超过6500万人次,较2017年增长11.4%,其中内地访港旅客首次突破5000万人次大关,同比上升14.8%。 旅游行业回暖也带动了零售行业的复苏。香港特区立法会旅游界议员姚思荣表示,内地旅客增长为香港带来可喜的经济效益。受益于零售、饮食等行业增长,香港失业率20年来首次低于3%。 在香港旅游业界看来,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开通,对拉动旅客增长功不可没。这两项“世纪工程”落成,将为香港旅游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统计数据显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运营以来,平均每月约有82万旅客乘高铁到达香港,往后若维持这个客流量,一年下来,通过高铁抵达香港的旅客数预计将达近1000万人次。 鲁昭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地出境游市场的发展、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新一代消费力量的兴起,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助力,以及区内大型基建项目落成,都为香港旅游市场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在‘一桥一铁’开通和‘一带一路’倡议下,香港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发挥更大的区域协调潜能,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鲁昭仪表示。 而在姚柏良看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除显著拉动内地游客数增长外,更带动香港居民深入内地游。“香港人工作压力大,出行往往以短途为主,这时交通的便利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姚柏良呼吁,香港政府要大力推动让香港市民能更多地到内地旅游观光。 满足成都游客个性化需求 不久前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并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及“一程多站”示范核心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描绘的大旅游产业蓝图呼之欲出。 “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在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将与其他各城市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鲁昭仪表示,香港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通过优势互补打造多元体验,携手增强旅游合作机制,联手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 “香港只有748万人口,但整个大湾区有将近7000万人口,很多香港好的旅游产品对于大湾区居民也很有吸引力。”姚柏良表示,香港在旅游专业人才和运营经验上更有优势,“我们一直在为内地和香港的旅行社互相推介旅游资源,希望能促成合作,共同把“蛋糕”做大。” “随着香港旅游向内地二、三线市场纵深发展,中西部市场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成都是中国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核心城市之一,拥有庞大的旅游客群。”鲁昭仪表示。而针对成都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香港旅游发展局也推出了特别的合作计划。 “大部分四川游客以自助游形式赴港,因此,香港旅游发展局在成都市场加强与四川航空、国泰港龙航空和香港航空合作,以推出更多、更具性价比的自由行产品,希望邀请四川游客,特别是已经成为旅游主力消费群体的中青年客群前往香港体验。”鲁昭仪表示。 姚柏良也谈道:“香港和成都好像相隔千里,但其实文化间互相吸引,例如香港人对川菜就很热衷。我们希望未来香港和成都可以根据各自特色,共同推出旅游产品。 ”旅游是一种最直观的人文交流形式。去年12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出席首届香港国际旅游论坛。在开幕致辞中,林郑月娥表示,旅游交流是推动“民心相通”十分有效的方法。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正在建设的故宫文化博物馆就相当于一个文化支点。”姚柏良表示,“外国人来到香港,除了感受本地文化,还可以通过这个支点去了解整个中华文化,其实中华文化可以通过香港这个支点辐射到全世界”。[详情]

大湾区境外人才为何可享个税优惠?官方解读来了
大湾区境外人才为何可享个税优惠?官方解读来了

  粤港澳大湾区境外人才为何可享个税优惠?官方解读来了 新京报讯 (记者 沙璐)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印发《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广东省、深圳市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该优惠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执行,为期4年。 《通知》中称,其适用范围包括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和肇庆市等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并指出,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认定和补贴办法,按照广东省、深圳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于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是如何认定的? 据财政部税政司、税务总局所得税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国际上和我国对于“人才”并无统一适用的判定标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界定也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满足大湾区的实际需要,《通知》规定,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认定办法,按照广东省、深圳市的有关规定执行,即由广东省、深圳市确定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认定办法。这样使优惠政策与地方的实际需求相吻合,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激励效果。 为何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吸引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来大湾区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财政部、税务总局制定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该负责人表示,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人才实际的税负水平明显降低,对于大湾区广聚英才将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新京报记者 沙璐 编辑 于音 校对 范锦春[详情]

民主党派建言粤港澳协同创新:各企业联合技术攻关
民主党派建言粤港澳协同创新:各企业联合技术攻关

  民主党派建言粤港澳协同创新:区域高效开放促进企业牵手技术攻关 在受访专家看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型全球化背景下,多主体协同、多要素集聚、区域高效开放才是打造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关键。 文 |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振 今年全国两会上,两份建言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的提案备受关注。 一份提案来自民建中央。民建中央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 为提出一份高质量提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辜胜阻曾在两会前带队赴香港、澳门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地,连续开展了近10次专题调研和20多场研讨会。 无独有偶,另一份来自民进中央的提案同样将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聚焦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上。 民进中央的提案认为,平台建设是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新格局的关键。因此,民进中央建议,建立区域创新合作平台,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新格局。 在受访专家看来,单靠大湾区之中的任何一个或者两个城市的作用是难以实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个目标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型全球化背景下,多主体协同、多要素集聚、区域高效开放才是打造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关键。 双城联动打通创新链条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早在发布之初就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3月13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因粤港澳三地之间存在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不同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导致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流通依旧不便、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仍然不足。 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当前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如何实现协同创新,通过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最终实现湾区内部城市群共同推进创新。 民建中央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这一点,民建中央建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要促进深港、广深、珠澳等城市间在创新领域的“双城联动”,进一步完善湾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链发展。 汪云兴分析,创新链条是一个有机体系,从上游到下游包含了无数环节,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覆盖创新链的全过程。“无论从空间布局还是产业链角度,大湾区各城市之间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过程都应该存在区域的分工和协同。”他说。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则认为,要打通湾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双城联动确实是一个突破口。 他拿港深两城举例称,香港作为国际城市,其基础研究实力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首屈一指,但缺乏产业支撑体系和市场;深圳背靠国内庞大的市场,在应用技术开发上具有优势,却受制于科研力量的短板。 具体而言,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如果深圳的科技创新模式更有成效,可以引进到香港;如果香港在国际城市建设、连接国际等的运作模式效率更高,也可以推广到大湾区的九个内地城市。 大中小企业联合技术攻关 民建中央在调研中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内既有类似华为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而大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领域技术创新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民建中央在前述提案中提出要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体系。 汪云兴与林江也有类似发现。汪云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基础科学研究的周期长、风险大,相对于中小企业,科技型大企业有更充足的能力和资源去部署前沿的科技创新,进军科技“无人区”。 林江则认为,科技型大企业进军“无人区”背后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支撑。“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遍地恰恰是广东的优势和基础,中小企业为广东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他说。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强调,“平台建设是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新格局的关键”,提出应探索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合作平台。 民进中央建议,借助“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辐射,打造国际化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推进国内国际科技成果向大湾区转移并实现快速产业化,形成优质创新要素的“栖息地”。 在汪云兴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选择一个独特的地理空间,率先开展一些科技创新制度改革,并逐步向大湾区拓展,形成“小范围安全改革试验、大范围高效推广示范”的良性发展态势。[详情]

程萍:借势粤港澳大湾区 筹建广州种业国家实验室
程萍:借势粤港澳大湾区 筹建广州种业国家实验室

  程萍:“借势”粤港澳大湾区,筹建广州种业国家实验室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程萍建议,建立广州种业国家实验室,聚焦种业发展研究方向,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种业科学发展。 “要筹建种业国家实验室,就需打破科技资源分散局面,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资源共享平台”。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程萍建议,建立广州种业国家实验室,聚焦种业发展研究方向,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种业科学发展。 程萍表示,虽然我国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国种业行业寡头尚未出现。种业科技创新公共投入大,但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与育种实践的结合还面临着多重挑战;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善,导致科技资源过于分散而难以被有效利用。 国家实验室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程萍认为,种业国家实验室建设是顶层设计,有利于集中资源开展种业科技创新;同时,构建企业参与的种业国家实验室建设可为种业下游产业壮大提供原创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在程萍看来,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拥有一批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科研机构,如以种业为核心的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为种业国家实验室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广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地带,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国际一流科技资源的集聚中心、丰厚的科技创新链中端资源和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利于推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而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为代表的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走廊也可以为种业国家实验室提供人才支撑。此外,广东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具备满足种业快速发展的区域资源。 为实现筹建广州种业国家实验室的目标,程萍建议,一方面要打破科技资源分散的局面,构建种业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公共平台,发挥集聚效应;另一方面,要紧扣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加快人才培养,尤其是在分子育种方面,要加强全能型人才的培养。[详情]

科技巨头掘金粤港澳大湾区 微软:非常关注大湾区发展
科技巨头掘金粤港澳大湾区 微软:非常关注大湾区发展

  科技巨头掘金粤港澳大湾区 3月11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个战略规划和建设布局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早已是国内外科技巨头抢占的高地,公司也因地制宜地设计发展路径。微软公司副总裁、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邹作基对第一财经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有个特点,很多企业都会出海,出海企业数量比别的地区要多;其次,粤港澳大湾区代表城市深圳,是一个硬件产业十分发达的城市,全球高科技产业都会把相关技术带到深圳,微软在全球拥有四个物联网实验室,深圳即是其中之一。 掘金大湾区 3月6日,微软在深圳举办“大湾区-微软科技创新峰会”论坛,这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顶层设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发尚不足一个月。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由来许久的话题,代表城市深圳是全国乃至全球创新高地,亦是微软布局良久的地方。 邹作基对第一财经表示,微软一直非常关注大湾区发展,希望把微软在香港、华南的团队联系起来,给客户和合作伙伴更好的服务。早在2007年,微软在深圳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2016年6月,微软在深圳设立了物联网实验室,并发布了针对中国客户定制的物联网开发套件,以进一步构建本土物联网开发生态;2017年11月,微软云暨移动技术孵化计划-广州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在广州市南沙区启动;2018年9月,微软宣布与600多家企业携手合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电脑视觉、产品认可和语音识别能力三方面解决方案,并针对大湾区制定市场推广计划;2018年12月,深圳成为微软IoT In Action全球巡展的重要一站。 不只是国外巨头,在大湾区萌芽并逐渐成长为互联网巨头的腾讯,同样布局大湾区良久。 2017年、2018年、2019年两会期间,作为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已经连续三年提交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建议。2017年,腾讯承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以“共建中国的世界级湾区”为主题,围绕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区域融合等多项议题进行交流探讨。马化在腾论坛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最近10年,尤其是最近五六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正在赶超全世界。 马化腾称,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是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不管是电子产品还是软件开发,已经不能孤立发展,一定是整合在智能设备里,软硬结合,同时又连接到云端,与后端的云服务进行整合,这是大势所趋。而这个趋势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很多珠三角企业、刚好具有这三者优势。 作为全球金融、贸易、货运中心,同时又是全球洲际网络覆盖的核心节点,香港也逐渐成为科技公司、云服务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枢纽。腾讯云亦在利用这个机会拓展市场,香港本地知名金融工程技术公司eBroker、东海国际、富通投资管理等香港金融企业有多项业务部署在腾讯云上。 金融科技是另一个方向。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金融科技业务负责人赖智明表示曾表示,“金融科技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金融科技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概念,而是大湾区发展的基础设施,通过打通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实现一个有粤港澳特色的世界级大湾区。” 2018年6月6日,腾讯宣布成立腾讯金融学院(香港),并于今年3月6日和香港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培育本地金融科技人才。 移动支付是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以腾讯、蚂蚁金服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在向香港输出移动支付技术。2018年9月,微信香港钱包成为首家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的香港电子钱包。 为什么是粤港澳? 和东京湾、旧金山湾区这两个已经成熟的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又在哪里? 微软业务遍布全球,在邹作基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在硬件上有优势,效率是这个城市的重要名片之一。 “旧金山没有制造业,”邹作基称,“IoT是个很特殊的行业,硬件需要不断试错,在别的城市一台设备要上万台才能找到人做,深圳别说一百、五十台,就是一台也有人帮你做。” 深圳也是全球制造业落子的重阵,这些企业带着技术来到深圳,快速地生产和迭代产品。微软在全球设立了4个物联网实验室,分别在微软西雅图总部、德国慕尼黑、中国的深圳和上海,每一个物联网实验室都在和合作伙伴一起做芯片层面的嵌入式设备。 邹作基同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另一个特点是湾区很多企业会出海,这和其它湾区或中国其它城市不一样。 微软在中国落地了26个“云暨移动技术孵化项目”,会和政府部门合作,看当地政府或公司偏向哪个行业,微软会提供相应行业的支持服务。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包嘉峰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微软想做的是把深圳或珠海初创企业和香港上市企业联合起来,或者让香港数码港初创公司和华为、腾讯、平安等大企业互动,配合形成co-sell(联合销售)模式。 “从我们的经验看,初创企业有的是创新和科技,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是销售渠道,这是他们比较薄弱的地方,因为他们没有这么多钱请这么多销售,也不可能找大企业谈他们的项目,微软就是要搭一座桥。”邹作基称。[详情]

梁华委员:澳门特区政府应尽快参与大湾区建设规划
梁华委员:澳门特区政府应尽快参与大湾区建设规划

  梁华委员:澳门特区政府应尽快研究参与大湾区建设规划 梁华委员发言。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新京报快讯(记者 何强 倪伟)3月11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大会发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梁华表示,澳门特区政府应尽快组织力量深入研究澳门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实施规划和步骤。  他建议,要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十年来,按照中央政府开发横琴岛决策部署,横琴粤港澳合作示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大湾区建设中,澳门可以通过在横琴建设澳门青年创业谷、專澳合作产业园、粤澳信息港、粤港澳物流园以及合作建设集养老、居住、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澳门生活园区等,加快推进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详情]

太平洋咖啡推出大湾区首个创业培训计划
太平洋咖啡推出大湾区首个创业培训计划

  新浪财经讯 3月8日,华润旗下太平洋咖啡与港专学院合作开展“冲”出梦想—太平洋咖啡x港专@大湾区首个培训计划,该计划将帮助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事业的香港青年进行创业,更快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此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提到,要鼓励“在大湾区为青年人提供创业、就业、实习和志愿工作等机会,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在此背景下,创业培训计划结合华润在大湾区的产业资源,以及港专学院在人才培育及学科研究的特长,共同推进大湾区专业人才的发展。 据主办方介绍,该计划将为香港青年提供各项支持,包含培训和实习机会,提供生活补贴,并为具潜质的年轻人提供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他们在大湾区内创业和生活。 据悉,华润旗下的太平洋咖啡未来将为香港青年提供多元的实习机会,帮助他们在大湾区积累打拼奋斗的经验,并提供资源支持年轻人创业发展。[详情]

报告:大湾区金融融合建议抓转型升级和金融科技机遇
报告:大湾区金融融合建议抓转型升级和金融科技机遇

  大湾区金融融合要怎么做?这份报告建议抓住转型升级和金融科技机遇 深圳金融学会建议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推进路径,可以从英国脱欧模式过渡到欧盟模式,最终达到国内单一市场的理想状态。 实习记者 | 朱佳方 近日,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在2019年学术年会上,联合多家机构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研究》的报告。《研究》课题组认为,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面临多重历史机遇,包括“产业专业和结构升级催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以及“科技和金融高度的融合促进金融科技的快速迭代”。 该报告在介绍了主要机遇的同时,还介绍了大湾区金融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参照国内国际经验给出了融合发展七大政策建议,基本呼应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金融领域的内容。 “金融融合是大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提高大湾区作为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报告中这样强调金融融合的重要性,呼应了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建设国际性金融枢纽的规划。 报告中分析大湾区的金融融合发展有着历史性机遇: 一是转型升级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将完成两个转型,分别是从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转型,以及从原来的金融中心(香港为代表)、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向金融中心、科创中心转型。而这样的转型升级将会催生基础建设融资需求大量增加,各类政府产业基金急剧增加,资产管理需求集中迸发; 二是科技+金融的发展机遇,世界前五大金融科技企业有四家是中国公司,而其中深圳拥有创新驱动的先发优势,香港具有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和制度优势,有利于在大湾区内形成“科技+金融”的双轮驱动。 在肯定了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取得的良好现状的同时,报告也指出了当前存在七个方面的问题,认为粤港澳湾区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内地和港澳金融法制需要进一步对接和协调,部分政策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跨境资本流动的价格调节机制尚未理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力度有待提升,较为复杂的银行账户体系影响金融运行的效率,满足港澳居民在内陆的金融需求存在一定政策障碍等。 该报告还设想了一条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推进路径:从英国脱欧模式过渡到欧盟模式,最终达到国内单一市场的理想状态。 报告最后给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提出了七大建议: 一是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谋划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二是寻找各方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惠及各方,凝心聚力;三是以服务湾区实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统一金融市场;五是坚持市场化、平台化、标准化导向,保持政策设计的激励相容;六是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拓展金融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边界;七是选好时机,设计好适当容错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详情]

马逢国代表:粤港澳大湾区潜力在于激发不同制度优势
马逢国代表:粤港澳大湾区潜力在于激发不同制度优势

  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雪良)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团长马逢国3月7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在于激发不同制度的优势,它不会危及“一国两制”。 3月7日上午,马逢国代表在香港团全体会议上。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3月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香港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并接受中外记者采访。其间,代表们纷纷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精准扶贫、科技教育文化等主题发表意见。 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团长马逢国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仅是香港的事,而是国家的战略,如何打造一个有潜力、有竞争力、有活力的大湾区,可以跟国际上的其他湾区竞争。大湾区内粤港澳三地可以充分优势互补,发挥三个关税区、两种制度的优势。 他举例说,香港有制度优势,还有人才优势,人口达700万,但土地资源稀缺,香港要发展产业必须要依靠内地其他城市。 有媒体提出,大湾区有没有可能影响到“一国两制”? “不可能威胁到‘一国两制’。”马逢国代表提出,大湾区的优势,就在于充分发挥不同制度的优势,如果威胁了“一国两制”,就没有优势了。 他认为,香港有很大的灵活度,包括金融、社会环境、法制等方面,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也熟悉内地的情况,这是加分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提供了更多空间、更多机会,打造一个更新、更好的平台,而不是威胁“一国两制”的发展。 马逢国代表还提出,大湾区要发挥香港的人才优势,帮助香港年轻人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等问题。[详情]

姚奕生:拓展横琴“分线管理” 医疗健康先行先试
姚奕生:拓展横琴“分线管理” 医疗健康先行先试

  珠海市长姚奕生:拓展横琴“分线管理”,医疗健康先行先试 珠海将重点是把优化拓展横琴“分线管理”政策具体化、清单化,争取医疗健康政策先行先试和中医药材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所落户,研究横琴与澳门GDP和税收共享分成的政策安排。 文 | 21世纪经济报道 振、杜弘禹  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市长姚奕生在会上发言时表示,将以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为契机推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重点是把优化拓展横琴“分线管理”政策具体化、清单化,争取医疗健康政策先行先试和中医药材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所落户,研究横琴与澳门GDP和税收共享分成的政策安排。 因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和与澳门之间方方面面的密切关联,以及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7座重要节点城市之一的珠海,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明星城市”。 姚奕生说,“ 对珠海来说,这是大机遇,也是大考验、大挑战。接下来,珠海将做好几方面文章。” 做好横琴开发建设文章 姚奕生表示,横琴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要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澳门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珠海将汇聚全市之力,竭尽珠海所能,营造澳人澳企愿意来、适合来的发展环境,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据了解,横琴不少重点项目今年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新注册40家企业,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新入驻30个澳门团队。未来,还将促成中科院智能超算中心、澳门大学科技研究院落户,澳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横琴设分部。 接下来,珠海将以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为契机推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重点是把优化拓展横琴“分线管理”政策具体化、清单化,争取医疗健康政策先行先试和中医药材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所落户,研究横琴与澳门GDP和税收共享分成的政策安排。 尤其是,2019年年底前,珠海将完成横琴口岸旅检大厅、青茂口岸建设,将澳门莲花口岸整体搬迁至横琴口岸,实施“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新模式,让通关更加便利。 姚奕生还透露,珠海将以促进规则衔接,探索合作建设集居住、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民生项目。探索澳门就医券、医保在珠海使用。提供10万平方米楼宇和1万套租赁住房,开通跨境通勤专线,制定专项政策鼓励澳企在横琴跨境办公。 做好港珠澳大桥文章 大桥开通以来,港珠澳大桥穿梭巴士日均运送旅客约5万人次。姚奕生认为,珠海要利用好大桥直通家门口的优势,充分发挥大桥综合效益。接下来,珠海、澳门融入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将成为重点工作。 首先是“两铁”,争取把广珠澳高铁、广州地铁18号珠澳延长线纳入湾区相关规划、尽快实施;其次是“两桥”,争取尽早启动伶仃洋深珠通道前期工作,早日开工建设黄茅海大桥。 姚奕生透露,接下来还要提升珠澳极点的能级量级,努力在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他提出,在装备制造业、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深化与港澳合作,促进珠海先进制造业与港澳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化机场、港口与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建设粤港澳国际物流园,带动跨境电商发展。 携手港澳推进大桥蓝海豚岛旅游开发,把大桥、万山群岛、长隆等串珠成链,合力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发挥珠海航展品牌和自有会展场馆优势,叠加港澳会展业国际化优势,开展一展多地、一展多站合作,打造知名会展城市。[详情]

广深珠市长谈大湾区建设:规则衔接先行 科创协同推进
广深珠市长谈大湾区建设:规则衔接先行 科创协同推进

  广深珠市长详解大湾区建设: 规则衔接先行,科创协同推进 大湾区的规则衔接和科技创新正被视为推进重点,如广州将探索推进穗港澳三地单一窗口系统对接合作,深圳将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创新要素流动最便捷、创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 文 | 21世纪经济报道  弘禹、李振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的审议,他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的工作,要求广东的同志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 一年后的3月6日,又逢两会广东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风,经济大省广东正在科技创新上大做文章,深耕“智造”,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以谋求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审议发言时说,携手港澳抓住大机遇、建好大湾区,牵引带动广东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几乎没有疑问,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 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多位人大代表在进行发言或回答提问时都围绕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而展开。 这在意料之中。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3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这也是大湾区连续第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的两会记者会、代表通道上,包括国家发改委在内的有关方面,也释放了诸多信息。 一个现实背景是,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炉,大湾区建设正式进入全面实施和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随着顶层设计明朗,人们开始关注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的粤港澳大湾区,现阶段具体将从何着手,率先要从哪些重点领域突破?尤其是广东的9个城市在定位和任务获得明确后,具体将有何动作? 对此,广州、深圳和珠海三市市长在开放日上均作出相应介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大湾区的规则衔接和科技创新正被视为推进重点,如广州将探索推进穗港澳三地单一窗口系统对接合作,深圳将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创新要素流动最便捷、创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审议发言时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携手港澳抓住大机遇、建好大湾区,牵引带动广东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对比往年,重点清晰。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提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时也强调,要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 从广东来看,近期也多次强调,要以推动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要强化机制“软联通”。 开放日当天,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长温国辉介绍了下一步该市围绕大湾区将重点开展的工作,并将聚焦营商环境规则体系对接放在第一点。 “广州要着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温国辉说,香港营商环境一直在全球前列,广州要对标港澳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法治保障和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具体而言,下一步,广州将探索推进穗港澳三地的单一窗口系统对接合作,推进与港澳在法律、金融、医疗、建筑等领域的规则对接,以及深化与港澳在人才培养、资格互认、标准制定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 温国辉说,目前广州已认可港澳16个工种的职业资格,同时在注册建筑师、房地产估价师等六项建筑领域职业资格上与香港互认。“这将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既加快广州与港澳在制度规则方面的‘软联通’,又能更好推动广州营商环境持续得到优化。” 无独有偶,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长陈如桂在谈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时也首先表示,最迫切的是要破除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障碍。 “为此,我们在深港边界规划建设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努力在科研物质通关、科研资金流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先行先试。”陈如桂说,并且希望中央支持在此建设国际开放创新的先导区,探索实施特殊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国际合作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并将实施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加强广、深、港、澳高等教育开放合作。 此外,与此相联系的便利性方面,当前深圳还正在谋划出台一批便利港澳居民的服务措施,将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尽可能享受市民待遇,为港澳居民,特别是港澳青年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3月5日“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常务副省长林少春还表示,广东将重点在规则方面推动连通、贯通和融通,“港澳的城市管理经验很好,营商环境一流,我们可以学习借鉴,拿到大湾区其他城市实践,这样就实现连通。港澳在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方面也有好做法、好经验,但其它城市一下子做不到的,我们将学习、细化研究、制定规则,争取贯通”。 科创“1+1+1远远大于3” 科创是另一个核心主题。 粤港澳大湾区一大战略定位是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3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两会记者会上就表示,最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在抓紧细化有关具体工作方案,重点有两方面: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重点推进有利于港澳居民进出内地和到内地发展的便利措施。 并且,针对国际科创中心,他强调“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而在广东代表团开放日上,从广深珠三市市长的介绍来看,均已有较为成型的落地思路。以深圳为例,除上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外,陈如桂还介绍,深圳正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建设一百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为光明科学城和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瞄准世界科技最前沿和国家重要需求,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高端科研机构,目标是打造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心。 此外,深圳还规划了1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 广州亦有部署。温国辉介绍,广州将全力培育提升科技中心功能,包括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中科院广州科学园,建设大湾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依托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和港大等高校共建研究中心;依托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和港科大在香港合作设立香港分部等。 同时,他还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港科大广州校区建设,支持港澳高校在广州设立研究机构,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广州设置医疗机构,鼓励港澳医师在广州执业注册,并长期执业,谋划打造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等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市长姚奕生也表示,2019年珠海要推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新注册40家企业,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新入驻30个澳门团队。同时,还要争取促成中科院智能超算中心、澳门大学科技研究院落户,澳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横琴设分部。此外,加强珠海与港澳高端产业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围绕科创中心这一大湾区战略定位,各市布局既立足于自身特色和优势,也突出协同创新。对此,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分析,注重协同创新是必然的,因为单靠大湾区之中任何一个或者两个城市的作用是难以实现诸多科技创新目标的,只能协同创新。 何立峰针对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也有重点强调,广东9市和港澳都有比较好的基础,三地密切配合,将产生“1+1+1远远大于3”的效果。[详情]

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大湾区发展将完成两个转型
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大湾区发展将完成两个转型

  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完成两个转型,金融融合应从七方面着手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述红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不久,大湾区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的互联互通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金融的互联互通是其发展的关键之一。那么,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深度融合该如何进行? 3月6日上午,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研究》课题报告。该报告对标国际三大湾区,全面总结粤港澳金融融合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中将完成两个转型,一是从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转型,二是从原来的金融中心(以香港为代表)、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向金融中心、科创中心转型,而这将使得基础建设融资需求大量增加、各类政府产业基金急剧增加、资产管理需求集中迸发。 同时,课题报告从顶层设计,全局视角、激励机制、服务实体经济导向、金融市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方向和七大政策建议,包括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委员会,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金”,积极探索跨境资产管理联动合作机制,建立大湾区内部保险跨境服务机制,允许港澳居民购买大湾区内地人民币理财产品,建立湾区高端金融人才市场,降低港澳人才在湾区内地工作的个人所得税,研究推动建立湾区内金融机构的“通行证”机制+“异地分支”机制,建立大湾区汇率风险管理基金等等。 公开信息显示,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是中国金融学会和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2018年9月开始,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汇聚一百多家金融机构研究力量,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研究”为年度课题,由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会长邢毓静,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联合主持开展研究。 现状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研究》课题对标国际三大湾区,全面总结粤港澳金融融合发展现状。该课题报告指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以CEPA为核心的大湾区金融融合框架性政策正在不断完善,多类账户系统可以满足跨境主体金融需求,外汇管理改革持续推进,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取得较大进展,本外币资金跨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内跨境资本流动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发展。 不过,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也存在不少挑战。 上述课题报告指出,粤港澳湾区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尚未完全实现差异化、互补性发展,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粤港澳三地生产要素流动渠道仍需进一步畅通;推动湾区国家战略在落实中的共同规划和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加强。 同时,内地和港澳金融法制需要进一步对接和协调。香港受英美法系判例法的影响较深,成文法律较少,设计人性化,应用相对灵活;内地渊源于大陆法系,遵循法律的明确规定,在经营模式和金融监管上明确分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各自对应的监管机构。 另外,部分政策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报告指出,现在大湾区政策执行缺乏稳定性,导致政策信号及市场预期一度出现紊乱,继而导致“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状态,影响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课题报告还指出,跨境资本流动的价格调节机制尚未理顺。如今三地货币体系、汇率形成机制和资本流动管理方式导致湾区内的金融交易难以出清;港澳金融机构缺乏长期稳定的人民币流动性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力度也有待提升。现在湾区内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市场融资机制还不完善,过去10年,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企业中,创新企业市值占比超过五成;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不足两成,香港交易所占比更低。同时,从对科创企业的包容度来看,国外成熟市场基本都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而国内还在试点推进中。内地中小企业在港上市、发债也存在不便利。 此外,目前,较为复杂的银行账户体系影响了金融运行的效率,本外币业务系统(包括NRA账户)、海外(离岸)业务系统(OSA账户)、上海自贸区FT账户业务系统并存,操作和管理都十分复杂,成本较高。而满足港澳居民在内陆的金融需求也存在一定政策障碍,包括电子支付互联互通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大陆支付工具在港澳的使用仍存不便,港澳支付工具在内地的使用方面也存在政策障碍,个人金融服务政策不能满足便利生活圈的要求,包括跨境汇款、港澳居民在境内购买理财产品、保险金融服务等方面。 七方面政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研究》课题报告综合国际国内经验、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实证研究,从顶层设计,全局视角、激励机制、服务实体经济导向、金融市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的发展方向和七大政策建议。 一是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谋划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推动大湾区粤港澳三地签订多边协议,进一步细化和拓展CEPA协议、自贸区政策。建立大湾区金融多边合作机制和机构,建立对话和争议解决机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委员会,谋划总体发展方向,下设执行委员会,负责政策落地。突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导向,在账户体系设置、跨境交易结算安排等方面,顺应市场需求,坚持人民币优先原则,扩大人民币在大湾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跨境使用。 二是寻找各方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惠及各方,凝心聚力。赋予粤港澳金融管理部门探索金融创新的一定权限,允许其在一定额度内管理资金跨境自由流动,核准金融机构在大湾区开展跨境业务创新。在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其他自贸区金融创新形成协同效应。设计政策充分考虑港澳同胞福祉,更加便利港澳金融机构在大湾区开展业务,更加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生活、工作和投资。鼓励港深合作先试先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合作示范区。 三是以服务湾区实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入湾区三地保险资金、财政资金,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金”,支持湾区中长期项目建设,鼓励设立更多人民币投贷基金,拓宽大湾区区内跨境投融资资金来源和渠道。发展好湾区绿色金融。积极探索跨境资产管理联动合作机制,积极促进大湾区三地金融机构在人民币计价的海外发债、股票、基金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大湾区内部保险跨境服务机制。允许港澳居民购买大湾区内地人民币理财产品,在自贸区南沙、前海蛇口、横琴片区内试点允许港澳居民使用闭环账户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切实提升大湾区金融人才跨境流动便利,建立湾区高端金融人才市场,降低港澳人才在湾区内地工作的个人所得税。 四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统一金融市场。研究推动建立湾区内金融机构的“通行证”机制+“异地分支”机制,设立金融监管联合协调机构,联合开展跨境沙盒监管试点,开展广泛的监管对话与合作,推动绿色金融标准、第三方支付标准、保险偿付疾病认定和检测标准的互认,推动建设单一金融市场。综合自由贸易账户(FT)、非居民境内账户(NRA)和离岸账户(OSA)功能,实现本外币账户一体化,提高跨境结算便利化水平。给予港澳法律、会计、税务、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机构“国民待遇”,推动更为便利、更为广泛的专业资格互认,推动金融法律事务处理规则的趋同,探索设立大湾区内地跨境金融事务法庭。 五是坚持市场化、平台化、标准化导向,保持政策设计的激励相容。联合筹建跨境金融一体化平台,平台使用人民币结算,由中央登记机构代持交易,资金形成闭环,避免增加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逐步丰富金融产品标的,将基金、期权、期货、ETF、大宗商品、债券、票据、保险、贸易融资产品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碳排放权等纳入平台标的,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探索依托平台建立大湾区汇率风险管理基金,探索发行基于平台交易标的的汇率避险工具,便利化管理汇率波动风险。 六是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拓展金融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边界。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信息透明共享的特点,提高金融交易效率、降低成本、强化风控,助力大湾区民生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探索开展金融科技创新“沙盒试验”,实现在风险可控下更高效率、更快速度的金融创新和扩大开放。运用区块链、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RegTech”建设,提升对复杂跨境套利、洗钱、逃税、非法外汇业务等违规风险识别的智能化水平和实时监测分析能力。运用“智能边界”技术,建立基于征信大数据基础上的可信赖贸易主体和可信赖旅行者计划,大幅提升跨境人流物流通关的便利性。 七是选好时机,设计好适当容错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一方面选择较为有利的时间窗口,把握好政策出台的节奏,充分发挥特殊区域政策试验田的功能,减少象征意义更强的试点内容,设计好金融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从总量上评估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适时开展逆周期调控,调控的规则事先向社会公布,使政策的调整符合市场预期,不引发市场的无序震动。不对具体单项金融创新设置额度等限制,促进湾区更加系统、更大步伐开展金融创新。探索建立和完善湾区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及时共享金融风险信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合作。在反洗钱、反避税、反恐怖融资审查、打击非法外汇业务等方面,加强三地联合监管。[详情]

大湾区民营企业迎新机遇 电子市场或将呈爆发式增长
大湾区民营企业迎新机遇 电子市场或将呈爆发式增长

  特别呈现 | 大湾区民营企业迎新机遇 电子市场或将呈爆发式增长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向着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在此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科技、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产业也迎来了一个重大发展机遇。 战略定位加速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未来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 规划纲要中明确,科技创新力量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依靠,“创新驱动、改革发展”是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如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创新科技走廊建设,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以及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这些无不透露着科技创新将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际上,在大湾区的规划出台之前,珠三角地区就一直是国内高精尖技术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而本次大湾区的建设,将进一步集中优势力量,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助力粤港澳地区的科技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近年来,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迅速,如华为、比亚迪等在通讯、新能源、电子、汽车等领域已经开始进入全球竞争的行列。 与此同时,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发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核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区域创新,实现区域内“9+2”城市群共发展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在这方面,比亚迪已经做到了提前布局。目前已经在惠州、东莞等地设立了一批创新工业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并且已经在全球设立了30多个工业园,实现了全球六大洲的战略布局。 专家表示,这种城市间合作的新发展、新推动必然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更有效率地流动和互补,更好地形成合力,带动整个区域和周边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必然更加有利于企业在资源方面的调配,在更大空间、更多选择下配置资源,推动企业更有效发展,并带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表示,“9+2”城市群发展将充分整合香港、澳门与珠三角的科技创新的优势,促进区内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在带动区域创新的同时,推动区域内共发展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共享。 大湾区电子产业群力争上游 2018被看作是5G元年,随着5G的大规模推广,中国电子产业将迎来一个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尤其是在今年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而中国市场将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发展潜力巨大。 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各类应用电子产品升级。 对此,众多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中国电子消费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年复合增长率达15.5%,电子消费在稳增长、促消费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企业在电声器件、触摸屏、面板、电池等多个领域已跻身全球领先行列,已形成全产业链布局优势。 分析认为,此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确立必将推动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赶超世界一流水平,进一步形成国际竞争力方面更进一步。 根据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基础和投入严重不足,也造成了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短板。近来,在政府政策的不断推动下,在众多企业的努力下,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越来越成为国际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例如,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产品制造服务商,比亚迪已经在包括精密金属加工在内的多个领域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比亚迪自主研发的Pmh技术,实现了金属与塑胶无缝超强融合,解决了手机金属外壳的天线信号问题,为金属手机轻、薄、有质感、高档次等设计理念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比亚迪应用该技术为三星、华为、VIVO、摩托、谷歌、HTC、小米等全球客户制造了多款金属外观件产品。 推进高技术走出去 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速开拓国际市场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一个重点内容,而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走出去则显得尤为突出。可喜的是,一部分高科技企业已经开始了努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今年央视春晚的深圳分会场,主持人乘坐比亚迪自主研发的轨道交通产品“云巴”“云轨”向观众拜年,为未来城市的立体交通、智能出行带来了解决方案。 “云轨”和“云巴”是比亚迪经过多年自主创新研发,先后推出的中小运量城市轨道交通产品,均搭载无人驾驶、多功能深度集成的综合调度系统、人脸识别等高科技配置。“云轨”和“云巴”通过高架的方式,能够与地铁、公交等其他公共交通系统完美衔接,助力城市交通新升级。 目前,除巴西外,还有来自菲律宾、埃及、柬埔寨等国家的多个合作伙伴与比亚迪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新能源领域,依据比亚迪发布的业绩数据,比亚迪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近2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90%,实现了全球销量的四连冠。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城市,2015年正式将电动车引入日本,成为我国首家成功登陆日本市场的汽车品牌。 依靠全球领先的电池、电子技术和高级研发团队,比亚迪积极布局新能源,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再到应用,全方位构建零排放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详情]

深圳市长陈如桂:深港边界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合作区
深圳市长陈如桂:深港边界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合作区

  大湾区最具创新活力城市如何行动?深圳市长陈如桂:深港边界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合作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振,杜弘禹 北京报道 深圳与香港已经在深港边界规划建设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希望探索在科研物质通关、科研资金流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破除当前创新要素流通的障碍问题。 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已经开始先行先试。 3月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在首都大酒店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长陈如桂在会上发言时透露,深港目前在深港边界规划建设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希望在科研物资通关、科研资金流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把合作区域打造成为创新要素流动最便捷、创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 按照此前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被确定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对于深圳的定位为,“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陈如桂表示,深圳作为大湾区中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有责任、有能力在大湾区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他提出,深圳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深化深港澳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发展的能级。 深圳与香港已经在深港边界规划建设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希望探索在科研物资通关、科研资金流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破除当前创新要素流通的障碍问题。 未来,港深将围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难点,将这一合作区建设成国际开放创新的先导区,探索实施特殊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国际合作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为大湾区更好地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抢占科技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探索新路。 陈如桂还透露,深圳正在规划建设1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更多具有颠覆性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在人工智能、健康科技和新材料品前沿技术领域抢占先机。 [详情]

发改委:部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1+N”政策体系设计
发改委:部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1+N”政策体系设计

  发改委:部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1+N”政策体系设计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后,国家发改委目前正部署抓紧推动粤港澳大湾区“1+N”的政策体系设计,其中科技创新有多项重大举措。 3月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宁吉喆、连维良分别就促进外商投资、更好形成国内强大市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等问题作出了政策解读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1+N”政策体系设计 何立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后,国家发改委目前正部署抓紧推动粤港澳大湾区“1+N”的政策体系设计,其中科技创新有多项重大举措。他特别指出,在创建国际科学技术中心这方面,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在硬件建设方面,香港和深圳靠近的河套地区,大体上3.89平方公里,要加快规划,主要是深圳方面配合香港方面,加快规划,时机条件成熟以后推进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的再一个方面就是在广州、深圳到香港,广州、珠海到澳门,建设两条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走廊。”何立峰说。 除此之外,发改委还将支持中国科学院创办香港创新研究院。总之,要继续大力推进,三地密切配合,产生1+1+1远远大于3的效果。 何立峰还指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有利于港澳居民进出内地和到内地发展的便利措施。3月1日的会议上已经公布了八项措施,下面成熟一项要公布一项。比如,在跨境车辆进出、人员进出、海关通关便利等方面,特别是有利于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广东这一侧就业创业,要提供更好的便利。对于这些创新型企业的人才,在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方面,也会有一些新的重大举措。要落实好便民措施,造福于港澳居民的民生福祉。 为外资构建更好的营商环境 宁吉喆在发布会上表示,2019年,中国将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为外资构建更好的营商环境。 公开数据显示,在世界跨国投资复苏缓慢、国际贸易关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2018年中国利用外资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了1350亿美元(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增长了3%。同时,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增长了将近70%。 宁吉喆表示,下一步中国将从多个方面推动对外开放。包括缩减负面清单,将在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领域推出更加开放的措施,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资独资经营;发布新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充分发挥外资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据宁吉喆介绍,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全面清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的对外资单独设置的准入限制,确保市场准入内外资标准一致,这就是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 他特别指出,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即将审议的《外商投资法》草案,确立了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制度,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这必将为外商投资权益提供更全面、更有力的法治保障。立法通过后,将狠抓遵照执行。 多维度形成国内强大市场 在外需走弱、国内消费放缓的形势下,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外界也在关心,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有哪些维度。 “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在昨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用专门一个章节讲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可见这个问题非常之重要。”何立峰表示。 他指出,中国是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市场主体据不完全统计达1.1亿户,其中有企业3470多万户,这就说明中国有庞大的生产资料消费市场,也有非常庞大的生活资料消费市场。 何立峰表示,首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是一个增长非常快的市场。2015年到201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年均增幅达到28%,“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5.7%。 他同时指出,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超过110万亿元,按照正常的设备更新改造升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再叠加不断快速发展的科技包括互联网等影响,设备更新改造升级的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市场空间是巨大的。 何立峰特别指出,养老是下一步要大力推动的服务性产业,抚幼也是个非常庞大的产业,需求量非常之大。现在私人汽车保有量超过两亿辆,还有几亿台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等,每年更新和普及都有巨大的市场。 [详情]

对话越秀地产:大湾区产业升级将提升土地价值
对话越秀地产:大湾区产业升级将提升土地价值

  对话越秀地产:大湾区产业升级将提升土地价值 新浪财经 王茜 【导语】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给区内房地产企业带来了一波红利。 机构普遍对大湾区地产前景持乐观态度。招商证券认为,“在大湾区规划的促进下,我们预计未来10年区域内人口将增加2000万左右,GDP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房地产市场规模将扩大3倍。” 时代的机会,是否能成为企业的机会?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行业格局重塑。随着行业集中度上升,一方面可能将有无数房企从舞台退场,一方面部分龙头企业也寻求多元化经营抵御下行风险。 珠三角云集了全国最多的重量级房企。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房地产企业将如何捕捉湾区机遇?它们能否给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教案? 大湾区产业升级将提升土地价值 新浪财经:公司如何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给地产以及相关产业带来的影响?哪些规划或政策是公司尤其看重的? 越秀地产: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区域建设将进入全面提速的阶段,未来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根据规划,未来区域将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极具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促进人口由数量汇聚向质量提升迈进。 此外,纲要规划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加强大湾区内产业协同与资源流动,同时也将进一步加速人口汇聚。大湾区交通路网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升级及人口汇聚,将为区域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越秀集团致力于成为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平台公司和支撑广州市成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中坚力量,越秀地产深耕大湾区,着力推动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基于以上发展定位,集团及地产尤其看重湾区内重点城市的区域布局及产业分工,以不断优化在大湾区的业务布局,并探索建立多元化业务发展模式。 新浪财经: 机构普遍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地产前景持乐观态度,有分析认为未来10年大湾区地产市场规模有望成倍增长。对此,公司是如何看待的?对于市场前景持积极还是谨慎态度?为什么? 越秀地产: 2月18日,国家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总部和主要业务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越秀地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期。 粤港澳大湾区实力雄厚,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对区内城市的房地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大湾区建设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将进一步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利好土地价值;另一方面,大湾区建设将吸引高技术人才流入,形成核心城市聚集效应,从而创造更多土地和房地产需求。 公司认真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纲要,认为大湾区的规划完全契合越秀地产传统优势市场,是越秀地产踏入发展高速路的良好机遇。越秀地产已确立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后续发展最重要的区域之一。 目前大湾区城市中,越秀地产已经进入广州、香港、佛山、中山、江门,土地储备达到942万平方米,占总土地储备的48%,未来将深耕已经进入的城市,并积极谋求进入其他大湾区城市。越秀地产2018年合同销售中,大湾区约占60%(385亿元),其中广州占52%,佛山中山江门三个城市约占8%。 引广州地铁入股推进‘轨交+物业’ 新浪财经:公司近日引入广州地铁作为战略股东持股19.9%。轨道交通是大湾区发展重点之一,此举与公司大湾区战略是否相关?具体对公司中长期规划、土储和项目开发等有哪些影响? 越秀地产: 通过引入广州地铁作为战略股东,公司‘轨交+物业’的战略顺利推进,亦进一步夯实了公司的资本实力,有利于巩固公司的股东基础,为未来发展带来更大的协同效应。广州地铁以较大溢价入股,也充分显示广州地铁对公司管理团队和未来经营前景的信心。 交易完成后越秀地产在广州的土地储备将增加至近900万平方米,约占总土储的43%。广州地铁成为战略股东有利于公司深耕大湾区业务发展。 新浪财经:纲要强调了产业结构升级,业内对于大湾区内产业地产发展较为看好。贵司目前已经在汽车小镇有所涉猎,未来是否会扩大规模?有哪些产业是贵司重点关注的? 越秀地产: 在产业地产/特色小镇方面母公司越秀集团联手广汽集团、珠江实业集团、保利发展集团共同推进的广汽小镇项目在2018年12月23日已举行奠基仪式。项目处于番禺区化龙镇广汽智联新能源产业园东部,位于龙丰路东侧,凯德山海连城西侧,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 项目公司为广汽集团、珠实集团、越秀集团各自指定的下属公司按30%:40%:30%的股权比例组建,我司权益金额为87752万元;由三方联合操盘,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董事全数通过。项目具体的经营管理由项目公司团队负责,我司派出一名副总经理,管理工程和营销。 该项目是广州最大的市属国企首次联合开发的项目,项目70%住宅定向销售对象为广汽员工,将进一步巩固与广汽的关系,对集团后续业务合作具有示范效应,为后续双方在智能、新能源产业合作打下基础。 新浪财经:大湾区人口已有7000万,未来有望过亿,业内认为,大湾区的房屋租赁市场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贵司的长租公寓均布局在大湾区,未来是否会扩大布局? 越秀地产: 许多房企都在试水长租公寓,但是利润回报低,利润周期长始终是一个阻碍。在公司看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租公寓是否能迎来红利期。越秀长租公寓致力成为具有核心运营能力以及资产管理能力、行业领先的运营管理公司。 在项目拓展方面,越秀长租公寓将在轻重资产双平台发力,轻资产以包租改造、品牌输出、协同租赁、资产接管等4种路径为主;重资产以国企合作共同开发国有闲置土地、集体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获取政府租赁用地、参与地产项目开发运营等4种路径为主。 2018年以来,住房租赁行业继续获得国家政策支持,越秀地产把握政策利好,持续跟进多个优质项目,目前已有三个项目落地,另外还储备8个项目。 新浪财经:中央全面推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给房企带来新的机会。大湾区的城镇化水平较高,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有望增加工业用地,旅游地产用地供给。公司目前在此领域是否有所涉足?是否有相关发展计划? 越秀地产:我们在密切关注,具体将视政策推进力度而定。目前,在养老、长租、产业园等业态领域,我们也在积极思考如何推进与村集体合作,提高和发挥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 在香港寻找优质投资机会 新浪财经:公司是否会考虑在香港或者澳门开展地产或公司其他产业项目? 越秀地产: 公司对2019年香港楼市持谨慎乐观态度,2019年受内地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带动,香港经济的增长会保持稳健,楼市也会稳健发展,受外围经济、市场的影响,价格有可能从高位适度调整。 公司一直在香港寻找优质的投资机会,如遇到适合的机会将积极争取,稳健投资。 新浪财经: 大湾区规划将带动区内各产业领域发展,也为房企提供了多元化业务拓展机遇和空间,公司是否也在拓展多元化业务?如有,可否介绍下业务的情况和发展前瞻?如果没有,未来是否有相关计划? 越秀地产: 越秀地产除全面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市场的投入外,还将突破传统开发模式,积极介入城市更新、养老地产、TOD、特色小镇等项目发展,相应的管理架构均已基本建立完成,各项工作均已全面开展。 新浪财经: 随着房地产行业利润高增长时代结束,“去地产化”话题引发业内外热议,公司如何看待大湾区地产企业的定位?未来十年的行业格局会有何变化? 越秀地产: 我们始终坚定贯彻商住并举的战略,大湾区的发展将给居住、消费、商务带来新的发展,满足这些需求的形态、产品、模式会发生变化,但这三类需求将持续存在,因此,地产商需要思考的是在新时代下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要求,提供更好的产品去满足和匹配这些新的需求。比如如何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如何满足租赁需求,如何满足共享办公的需求,如何满足人们对消费升级的需求等等。[详情]

粤港澳大湾区八项新政推出:互通有望产生集聚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八项新政推出:互通有望产生集聚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八项新政推出 加强联通有望产生集聚效应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朱丽娜 林郑月娥表示:“这次推出的政策措施涵盖范围广泛,亦是特区政府一直努力争取的范畴。我们会切实与相关部委和广东省政府跟进,落实有关政策,未来亦会继续与内地有关部委和香港各界别加强联系和沟通,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在大湾区生活和工作的香港居民推出更多便利措施。” 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大型基建项目陆续启用,大湾区内的设施联通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华社) 随着期待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的出台,大湾区建设正式扬帆起航。 据香港政府网消息,3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以成员身份出席了由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并欢迎中央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出的八项政策措施。她指出,这些措施将便利香港居民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就业和居住,并加强大湾区内人流、物流等方面的便捷流通。 有关措施涵盖在内地缴纳个人所得税相关“183天”的计算方法(即在境内停留的当天不足24小时不计入中国境内居住天数)、当地政府为境外(包括香港)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提供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即“港人港税”)、支持大湾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鼓励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九市创新创业、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科技计划、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便利化改革试点、便利港澳车辆进出内地口岸,以及扩大海关跨境快速通关对接项目的实施范围。 林郑月娥表示:“这次推出的政策措施涵盖范围广泛,亦是特区政府一直努力争取的范畴。我们会切实与相关部委和广东省政府跟进,落实有关政策,未来亦会继续与内地有关部委和香港各界别加强联系和沟通,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在大湾区生活和工作的香港居民推出更多便利措施。” 据悉,目前境外人才所得税补贴已在前海和横琴推行,由当地市政府对所得税差额进行补贴,相关政策将扩大至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但仅适用于指定人才。 据悉,2017年,广东省已通过开展税收合作,为符合协定待遇条件的香港、澳门企业分别减免税款近35亿元、1500万元,有效优化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营商环境,释放了经济发展新动能。 基建互联互通明显加强 规划纲要指出:“发挥香港、澳门的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9市加快建立与国际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市场综合监管,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普华永道中国税务及商务咨询合伙人曾惠贤坦言:“如果说成群的现代化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和枢纽是大湾区发展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基础设施,那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绝对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隐形基础。”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香港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第四,超越大多数发达经济体。 “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各方人才的支持,而优质的居住环境,包括医疗、教育、低税制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应加强和香港交流沟通,力争短期内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营商环境,保持和提升大湾区对企业、创业者以及人才的吸引力。”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大型基建项目陆续启用,大湾区内的设施联通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普华永道中国审计合伙人彭浩贤认为,大湾区多维度的交通网络构建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核心关键,“它可以促进人流、物流,从而促进资金流、资讯流的高效流通。规划纲要为湾区内不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提供了互联的理想蓝图,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交通基建项目提供了宏观及战略指导。” “大湾区基础设施的打造和设计需要具有前瞻性与突破性,通过联通网络化,极大促进沿线经济要素的流动,形成规模化的集聚效应。大湾区东岸与西岸的横向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广深港、港珠澳、广珠澳三大骨架的运输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快捷迅速的基础设施,将是打造大湾区一小时优质生活圈的基础。为此,彭浩贤建议,大湾区内应该提升多式联运,“做好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与接驳,一体化的联运管理,如一票式联程、一卡通和一单制联运服务等,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等手段,不断提高粤港澳三地来往的便利化水平。” 事实上,近年来,大湾区主要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已有明显改善,也为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目前香港富豪郑裕彤家族旗下的新创建集团在内地经营15条道路,其中7条位于大湾区,分别为广州市北环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京珠高速公路(广珠北段)、广肇高速公路、深圳惠州高速公路(惠州段)、广州市东新高速公路、广州市南沙港快速路。新创建集团作为新世界集团发展旗下的基建及服务旗舰平台,业务涉及道路、环境、物流及航空四大范畴。 新创建集团执行董事何智恒向本报记者透露,截至去年12月底的6个月内,大湾区的7条收费公路日均车流量最高上升 28%,“未来大湾区会有更多公路或大桥项目落成启用,随着交通网络愈完善,交通需求便会愈大。” 以广州北环高速公路为例,这条总长22公里的双向六车道公路,连接西部的广佛高速公路以及东部的广深高速公路,车流非常繁忙,每日交通流量高达36万辆次,是香港红磡隧道的3倍。 何智恒坦言:“未来我们希望继续寻找一些成熟的公路项目,(在这些项目中)我们要能看到车流量明显上升的趋势,能够符合我们要求的高单位数,低双位数的投资回报目标。目前亦有愈来愈多的民营企业因为融资紧张而出售公路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投资机遇。” 推进大湾区保险互联互通 近年香港保险市场发展蓬勃,投保额度不断上升,内地旅客已成为香港保险市场最重要的增长动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香港保监局正在积极准备去北京拜访内地相关监管机构,商讨如何尽快落实大湾区内设立寿险售后服务中心的相关事宜。- 由于设立服务中心既不涉及市场对接,亦不涉及销售行为,而是将现有服务转移提供地点,牵涉的改变不大而且两地互惠,因此两地政策协调可操作性较强。据悉,大湾区服务中心在首阶段将以客户服务为主,比如处理售后保险索赔、相关投诉等,而其后再拓展至收取保费、发放理赔款等涉及资金往来的服务。 “允许香港保险公司在大湾区设立寿险售后服务中心提供理赔及其他售后服务,无疑将为香港保险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将香港的保险业由一个700万人口的市场拓展至大湾区7000万人口的庞大市场。香港本地保险业逐渐趋于饱和,大湾区将提供一个新的机遇。”新创建集团行政总裁马绍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大湾区规划在方向上对保险业肯定是重大利好,我们比较期待具体的政策如何落地。” 新创建集团早已有所动作,在去年底宣布以215亿港元收购富通保险,首次进军保险业。富通主要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目前拥有约2500名保险代理。未来希望与新创建旗下港怡医院和内地9个医疗中心,及新世界集团旗下的医疗保健、养生等不同业务板块产生协同效应。 根据瑞士再保险发表的报告,2017 年香港保险密度为 8320 美元,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保险渗透率为 18%,亚洲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三,香港作为亚太区保险枢纽当之无愧。 “香港的很多保险产品比较先进,可以考虑一些安全、简单的保险产品进行试点,提供一些平台或解决方案。”普华永道中国南部及香港审计主管合伙人周世强指出。 事实上,太平洋保险集团已经主动配合保险监管和港珠澳大桥管理部门为跨境车辆提供完善的风险保障服务,并积极研究跨境车辆保险三地通保通赔等便利措施,创新性地推出了“港珠澳大桥跨境车辆保险方案”,实现了跨境承保和三地通赔的“一小步”突破。  [详情]

蔡冠深建言:汇粤港澳三地之力 保护大湾区生态环境
蔡冠深建言:汇粤港澳三地之力 保护大湾区生态环境

  全国政协常委蔡冠深建言: 汇粤港澳三地之力 保护大湾区生态环境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若萌 深圳报道 3月4日,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递交了多份关于大湾区与香港未来建设发展的提案。 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力区域,然而虽说近年来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一定成效,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均面临挑战。他建议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下称环科院)和粤港澳地区企业家等各方优势,推进大湾区绿色发展。此外,他还提出香港和云南加强深度合作,助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中国首个陆上边境自贸区。 建议加强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 在蔡冠深委员提交的几份提案中,有两份内容跟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蔡冠深在4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湾区如果要对标其它世界湾区,不但要在GDP、科技等方面发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要向世界其它几大湾区看齐。 “珠三角地区2017年PM2.5年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在全国三大城市群中率先实现连续三年稳定达标。但粤港澳大湾区大气PM2.5年均浓度与国际上其他三大湾区相比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协调机制。”蔡冠深坦言。 蔡冠深在书面提案中建议,由地方政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牵头,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监管方面的职能优势,环科院在理论支撑和技术研发创新方面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发展、高端人才和国际交流的优势,以及企业家联盟在金融资本支持和对外合作方面的优势,共同推进大湾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同时在治理海洋污染方面,需要由广东省、香港、澳门三地政府建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各城市任务分工,进行顶层设计,统筹以海定陆,标本兼治,根治大湾区海洋污染。 他建议,具体措施包括由三地政府联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及早编制大湾区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坚持区域统筹、流域统筹、陆海统筹,形成责任到人的区域环境管理新模式。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鼓励企业家参与投资,共同推动在大湾区实现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经济、技术研发、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先进环保产业。加快环保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主要污染物监测及防治等一批关键治理技术,加快形成成套装备、核心零部件及配套材料本地化生产能力,促进科技环保产业发展。发展以绿色金融、环保产品展示和交易为主体的环保服务业,推广合同环境服务,支持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抓住“一带一路”契机,完善环保产业海外引资、投资的相关规则、标准、交易模式和优惠政策,推动湾区环保产业走出去。 “区域内香港、广州和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较好,但生态环保科研力量分散,整合程度不高,更缺乏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机制下的核心成果转化和落地。因此各级单位和部门之间需要联动和合作机制,大湾区环境污染才能真正得到系统化治理,才能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居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蔡冠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建议加强滇港深度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因此,蔡冠深委员还向大会提交了《加强滇港深度合作,助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提案。谈起这份提案,蔡冠深表示,香港和云南各具独特优势,如果双方能够立足云南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定位,充分发挥香港的技术、人才、融资等优势,有利于共同应对贸易摩擦风险,增进我国与周边国家政治经贸互信,构建命运共同体示范区。 蔡冠深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这份提案时指出,香港具有国际金融、航运、商贸中心地位,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同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而云南作为中国西南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近年来,云南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推动澜湄机制,在国家开放格局中作用日益凸显。 其提案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香港在云南投资项目1,877个,实际到资约123.99亿美元。香港也是云南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然而云南迄今仅有5家企业在港上市。且2018年同云南发生结算的63个国家(地区)中,云南与香港的结算量远远排在与缅甸之后,反映出滇港金融合作停留在初步阶段。蔡冠深认为,香港作为与伦敦、纽约齐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大批来自东盟以及南亚,尤其是印度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人脉丰沛,渊源深厚,可与云南携手南向拓展。 他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国际政治经贸形势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政策措施》,全力推动跨境经济合作区创新发展,既促进自由贸易,也因应了西南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时代要求。 因此蔡冠深建议,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香港中华总商会等商协会作用,及时宣介云南区位、资源及后发优势,鼓励长三角、珠三角港企及民企积极投资云南,实现双赢。同时发挥香港商企界在海外的影响力,以及云南-东盟商企合作委员会的桥梁作用,为云南对外沟通提供香港助力。还要设立双边机制,深化滇港合作,推动云南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 [详情]

香港嘉里董事长郭孔丞:已制定参与大湾区相关计划
香港嘉里董事长郭孔丞:已制定参与大湾区相关计划

  香港嘉里董事长郭孔丞:已制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计划丨2019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嘉里集团董事长郭孔丞4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参与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集团已经制定相关计划。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旨在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拥有香格里拉酒店、金龙鱼等众多知名品牌的香港嘉里集团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积极拓展香港和中国内地市场,经营酒店、房地产、货仓、食品工业、保险、运输、贸易等多个业务。 此次规划纲要的出台,被认为是各方市场主体全面参与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行动纲领。“我们也有这个想法,并制定了相关计划,只是目前还不方便透露具体的内容。”郭孔丞说。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全面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我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 郭孔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集团今年会扩大在内地的投资。 [详情]

港媒:大湾区“点亮”粤港澳民生议题
港媒:大湾区“点亮”粤港澳民生议题

  参考消息网3月4日报道 港媒称,2019年全国两会正式启幕。在众多备受瞩目的议题中,近期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 据香港《明报》网站3月2日报道,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2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郭卫民在回答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问题时说,全国政协高度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去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递交了很多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案,其中有158项提案被立案。他表示,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将以大湾区建设为主题开展小组讨论。全国政协还将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大湾区内部青少年交流等主题,组织委员开展专题调研,支持推动大湾区建设扎实向前推进。 另据香港星岛环球网3月3日报道,2018年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内容引发热议。一年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港珠澳大桥通车、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为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可以预见,港澳代表委员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进行更多讨论。 报道称,香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民建联)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提出24项议案及提案,主要关注民生议题。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他们主要聚焦在便利港人在内地生活方面,包括为港人提供内地身份证明等。 报道注意到,民建联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针对取消港人在内地的就业许可制度积极建言献策。2018年8月,国务院公布取消“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港人北上内地寻求机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添利好。 报道还称,建立澳门与内地防灾救灾合作机制,用好中葡合作发展基金、深化与葡语国家合作,培育澳门特色金融业、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推动澳门科普事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些都是萧志伟和其他几名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关心的内容,并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联名提出议案。[详情]

李小鹏:正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交运发展实施意见
李小鹏:正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交运发展实施意见

  李小鹏:正研究制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实施意见丨2019两会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3日透露,该部正研究制定《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发展,将要采取一系列工作措施。 李小鹏做客《央广会客厅》,与听众朋友畅谈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新成就、新愿景。 在回答有关粤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行运行情况的问题时,李小鹏介绍,粤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行以来,交通运输部积极指导广东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加强对大桥运营监测工作,科学规范实施养护和运营管理工作,加强桥区水域的船舶通航秩序管理和通航环境维护。截至2019年2月20日24时,大桥客运量共约871.98万人,平均每日约7.27万人次;大桥总车流44.54万车次,日均3712车次。 李小鹏说,港珠澳大桥通行车辆呈现三个特点:通行车辆以客车为主,其中穿梭巴士和小客车占比较大,分别达到37.09%和38.03%;非现金支付比例高,电子不停车收费占收费车辆的77.11%;周末和节假日高峰特征明显,单日车流量最高峰为6967车次,最高约17万5600人次。 “一桥拉动,珠三角西部棋子全盘皆活”。港珠澳大桥把香港、珠海、澳门三地时空距离大大缩短。据了解,过去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需要3小时,现在只需要45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 李小鹏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基础支撑。目前大湾区已基本建成了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有利于促进三地经济社会发展。 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 李小鹏说,交通运输部正在据此研究制定《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发展,将要采取一系列工作措施。 他透露,交通运输部将推进对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畅通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运输大通道,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打造多方式、多通道、复合型交通走廊,完善区域城际轨道网,推进深中通道建设,确保虎门二桥年内建成通车。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港口群。 同时,推进粤港澳三地机场协同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建立一体便捷、包容友好、现代智慧、绿色宜游的高品质客运出行体系,打造城市群内城际间高效便捷的货物快运网络。提升交通科技创新的能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应用,打造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高地。七是建设绿色生态交通。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过程当中都要体现节能环保、绿色生态。 李小鹏表示,交通运输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大湾区建设富有国际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详情]

大湾区7000万人口1.5万亿美元市场 “钱”景如何?
大湾区7000万人口1.5万亿美元市场 “钱”景如何?

  7000万人口,1.5万亿美元市场,粤港澳大湾区“钱”景如何? 中国新闻周刊  向经济共同体,再向社会共同体的转变 2月21日上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在香港海洋公园万豪酒店举行。图/视觉中国 落子大湾区 本刊记者/贺斌 本文首发于总第889期《中国新闻周刊》 2月21日一早,香港海洋公园万豪酒店的大宴会厅里人头攒动,很多嘉宾早早到场。宴会厅门口,一块大湾区展板吸引了不少人观看,很多人举起手机拍照留念。 会场内,近800个座位几乎座无虚席,在每位参会人员的座位上,都摆放着一个文件夹,里面装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的中文版、英文版和概要简介三份文件。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月18日公布后的首场官方宣讲会。参会嘉宾除了各级政府官员外,还有港澳特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学者与企业界人士等,此外,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也有代表出席。 上午10:30,宣讲会正式开始,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林念修、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和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依次发言,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期间,国家发改委的官员对规划纲要进行介绍。 首场宣讲会选在香港举办,显得别有深意,正如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所说,“香港在建设大湾区的角色需要从联系人转向更加积极的参与者、促成者和推广者,这有利于香港参与大湾区的建设,让全港市民都成为大湾区的受惠者。”  随着规划纲要的出台,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涉及“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有着7000万人口,经济总量达到1.5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迎来了相互“拆墙”、彼此深度融合的契机。 国家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原副司长陈宣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广东省面对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提出来的。 当前,世界上有三大国际一流湾区,即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都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等重要特征,湾区内以其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彼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广东省逐渐形成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城市群。 香港中环街头。图/中新 2008年底,国务院下发《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这九个城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 但在实践中,由于体制机制的障碍,港澳并未完全参与到珠三角的建设中。而在民间,已经出现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声音,并通过学者的文章,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声势。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广东省有些着急——三大区域性重点战略都在北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的广东却参与不进来,加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即将结束,接下来该如何发展无所适从。能不能从中央层面出台一个专门的规划,推动港澳和广东的合作发展? 2016年8月,广东省找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委托其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可行性研究。为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宣庆担任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集合了国内顶级的经济研究机构,还包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科院、中科院、中山大学港澳研究院等院所和学者,参与深入讨论的团队成员达六七十人。之后,课题组多次赴珠三角九市以及香港、澳门调研,还到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考察。这一课题也引起国家发改委的重视,在课题组调研时,国家发改委都至少会派一名处级干部参与研究。 2017年,国家发改委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规划列入当年上报国务院的计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正式被提上了议程。2017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在后来做课题讨论时,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提法陈宣庆并不认同,他的理由是“十三五”规划纲要已经提出要打造13个国家级城市群。 “城市群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人口大国城镇化推进进程问题。因为城市群是城镇化人口最大的载体,但对于香港、澳门来说,没有农村人口,也就没有城镇化,再叫城市群不太合适。”陈宣庆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当时的想法。 陈宣庆建议用“合作发展”这一提法,事实上,在接受广东省委托时,用的也是“合作发展”,“城市群的特点是高度的融合,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框架,用‘合作发展’更为合适。” 这一意见最终被国家发改委采纳,去掉了“城市群”三个字,尽管没提“合作”,但基本确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提法。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广泛征求国务院各部门、港澳办和粤港澳三地政府的意见,数易其稿,最终形成现在所看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用好香港优势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即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在过去40年,粤港澳地区是我们国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未来40年怎么发展是核心问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分析,从规划来讲,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如何在未来变成现实?对此,规划分2022年和2035年的两个阶段,对粤港澳大湾区近期和中长期的目标进行了规划。 根据规划,到2022年,“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从一开始,粤港澳大湾区就已经直接对标国际一流湾区。早在2017年7月,在课题组提交的课题报告开篇,曾这样表述,“无论是经济规模、外向程度、产业形态,还是在城市竞争力和区域一体化水平,都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如何学习借鉴对标国际一流湾区,是这次规划纲要中的一大亮点。”张燕生说,旧金山湾区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创新,纽约湾区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金融,东京湾区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如何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使得湾区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以及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方面进入国际一流水平,是这次规划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这就涉及如何发挥香港的作用。在张燕生看来,香港是目前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经济体之一,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四,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其货运效率全球第一。香港有着一流的金融,在1997年面对金融大鳄索罗斯,成功打赢了金融的“光荣之战”。香港还拥有一流的现代教育,拥有4所世界一流大学。 “这些充分证明香港有着非常好的商业模式、管理制度和治理模式,如果能通过粤港澳大湾区,通过珠三角,甚至整个内地和港澳的合作,从而实现中国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价值。”张燕生认为,在从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方面,香港具有独特的优势。 过去40年,广东通过与香港合作,成为中国内地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和法制化最高的地区,但在张燕生看来,此前广东和香港的合作,还没有真正用到香港的高增值优势。 “而在新的40年,我们要真正用到香港的优势,通过香港与内地的合作来推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张燕生表示,在规划纲要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词,“巩固提升”,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巩固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高端会议展览及采购中心的地位。 “也就是说,在香港的优势领域,规划纲要将其放在一个重点位置上,而将广州、深圳放在一个配合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家终于认识到要用好香港这一点。”张燕生认为,未来40年,中国应该更多地用好香港优势,以700万人口的香港,带动7000万人口的大湾区,从而辐射撬动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内地实现国际化、现代化和法制化。 然而,目前香港的资质、标准、规则等都是按照英美体系,也正因为如此,张燕生认为,香港的优势是国际化,因此应该更多地向外走,进一步开放,而非更多地向内地开放。对标借鉴香港,更多的是联合香港的优势一块向外走,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 极点带动,轴带支撑 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简称“珠三角九市”)。 实际上,目前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香港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稳固支撑,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步减退。 此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粤港澳三地对于自身的定位尤为关注,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香港此前一直有较大顾虑,担心自己的三大中心和航空枢纽地位被取代,而这一定位是写在香港基本法中,不能动摇。 而江门、肇庆、佛山几个城市则为自己是否是辐射粤西的门户城市而争辩。此外,各个城市关注于自身的发展重点,特别是产业方面,希望国家能支持某一种产业,某个产业集群,某一个项目在某个地方落地,明确每个地方的发展方向。 “因此,在定位的时候,要考虑各城市的现实性、前瞻性和继承性。”王福强说,也正因为如此,在规划纲要中,只对四个中心城市予以定位,对于其他各节点城市,只是从总体上指出了一个方向,并没有强制要求珠江东岸一定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珠江西岸一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规划纲要”中作出这样的安排也是考虑与广东省现有的产业规划进行衔接。 王福强认为,产业的定位不宜通过规划纲要的方式予以明确,而应让各地根据自己的现实基础,技术条件,结合自身的谋划,市场主体的参与度,以及国内外的外部环境,形成自身定位。“在一种此长彼消的发展过程中,由市场主导自动形成。”  在“规划纲要”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被定位为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据陈宣庆介绍,成为中心城市,不光是要考虑经济规模,地理位置,还要考虑国际影响力和政治因素。也正因为如此,澳门尽管经济规模在大湾区并不靠前,但因特殊的地位及与葡语国家的联系,在规划中,将其定位为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对香港的定位则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之所以这样定位,在张燕生看来,香港正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短板,亟待转型。从物流和运输角度,广州和深圳的集装箱吞吐量都远超香港,主要原因是香港的航运太过昂贵,因此,从规划而言,希望香港在航运方面更多转向租赁、注册、融资、保险、仲裁,即转向跟航运相关的现代服务业。而从金融角度,目前香港的金融更多的是财富管理,为最高端最高增值的一小部分人服务,从“规划纲要”角度,希望香港的金融今后能够转向更多为实体经济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绿色发展服务,为普惠金融服务。 而对于广东两个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而言,分别被定位为国际大都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也与两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重点息息相关。 四个中心城市确定后,规划通过三个极点,将七个节点城市带动起来。张燕生认为,三个极点实际上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个都市圈,一是港深加上惠州、东莞形成的都市圈,主要面向珠三角东岸,更多的是发挥好香港的金融优势,香港的国际化、法制化、现代化的优势和深圳的创新优势,辐射带动像东莞、惠州这个地区,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二是广佛加上肇庆形成的都市圈,集合广州的商贸,佛山的制造,肇庆的宜居优势,共同构筑这个地区成为国际商贸中心,成为综合交通枢纽,成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而广佛肇与港澳的合作,决定珠三角西岸形成重要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三是澳珠带动中山、江门形成的都市圈,主要立足于绿色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张燕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从表面看是由四个中心城市和七个支点城市构成的,其实是由三个都市圈组成,而三个都市圈连接的合作点就是港澳。从空间的布局来看,如何让三个都市圈,对外对标国际的三个一流湾区,对内形成三个交错的城市群,与港澳开展合作,是规划空间布局的逻辑所在。 这11个城市,通过陆海以及公路、铁路、高铁、机场所形成了轴带的支撑作用,辐射粤西粤东粤北地区和9+2城市周边地区的辐射,最终通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向东南亚地区辐射。 协同合作是规划的核心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副组长王福强看来,规划纲要是一个跨越制度的规划,是首次由国家规范性文件进行两种制度的规划,也是首次将港澳放进规划之中。此前,在“十五”“十一五”的规划中,都只是有一段涉及港澳内容。在“十二五”“十三五”的时候,将港澳做成专门的一章。而这次是将港澳统一放在规划方案的规划范围内,体现了中央深入推动港澳融合发展大局的导向。 同时,在指导思想或推动理念上,过去多是单一行政区的规划,更多强调发展,而此次规划是跨区域跨制度的规划,更加强调合作。 “要解决单一城市单元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污染共防、环境共治、产业协作等,必须各方协商合作,携手共赢。”王福强说。 在合作发展的主题之下,创新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主线。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过,建设大湾区的关键在于创新。在王福强看来,创新不光是传统理解层面的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一个是代表国际先进规则的港澳自由市场制度体系,一个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种制度各有优劣,如何发挥两种制度的优势,形成集合两种制度优势的一个大湾区治理规则,这是创新的主线。” 在规划纲要中,首要的合作就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王福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上海的科创中心不同,北京的科创中心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因为有大院大所,有很好的国家级科创资源。上海的科创中心则更加重视国际影响力,发挥上海的影响力,整合国际国内的创新资源,提升科创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中心则定位为协同创新,重点就要利用好港澳的创新资源,整合国际的产业资源,因此,除了地域的协同以外,还有创新链条的协同。比如广州在基础研究领域有一定的优势,深圳在创新链的前端和后端都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对相关科创成果进行转化。 3年前,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在成立之初,就对大湾区科创就有布局,他们立足香港,在前海设立港深合作总部基地,聚焦创业孵化、创投及科研实验室等业务范围。 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联合创办人、香港大学陈冠华教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为了加深大湾区科创布局,香港X计划在深圳前海建立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实验室,利用香港高校教授资源,在深圳做应用导向的研究。最终也在深圳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及项目孵化。 张燕生习惯于从三个指标评估一个地区的创新力,一是看创新的投入,即研发强度,也就是全社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二是看产出,也就是创新投入所带来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增长和授权的增长;三是看影响,看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看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增长。 张燕生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从研发强度这一个指标来看,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的研发强度是4.13%,2017年投入创新的经费是900亿人民币,广州的研发强度是2.5%,超过了OECD的平均水平(2.4%)。而香港的研发强度只有0.76%。2016年的时候,香港的研发投入只有155亿人民币。香港特区政府尽管提出在2022年,研发强度达到1.5%,但从投入来看,也只有450亿港元,不及深圳目前的一半。 “仅从科技创新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但即使深圳有如此高的研发强度,依然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而香港有四所。”张燕生说。 对此,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深有感触,他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香港受限于地域、历史等因素,经济形态比较单一,大湾区的建设可以让香港的创新创业在更丰富健康的形态下发展,有助于科技初创企业的成长。 “香港在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国际金融方面的优势有目共睹,但目前香港大部分的科研主要集中于各大专院校,而中游的技术转移及下游的工业创新仍比较缓慢,政府除了要在中下游加大资源投放,也需要更加积极与工商界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创生态链。”史维表示。 科创如此,金融也是如此,在广东,间接金融比较强,而直接金融比较弱,香港则强于直接金融。此外,从产业来看,香港现代服务业虽发达,但制造业空心化,澳门则是产业结构单一,随着周边其他国家博彩业的逐渐放开,势必会遭到巨大冲击。而珠三角九市则发展不平衡,处于不同阶段,有的在工业化后期,有的在创新经济发展阶段,有的在服务经济阶段,形成了一定梯队。 从现代产业体系来说,就会形成一种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的局面,比如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必须依托内地的制造业基础,才能发挥其优势。而内地的制造业要转型升级,占领更广阔的市场,也要走出去,需要更高的平台。 因此,“无论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四个中心城市来看,还是七个节点城市,彼此存在较大差异。一旦合作,就会发挥强强联合的综合优势。因此,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现代产业体系等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强强联合以后所形成的区域发展优势和前景非常看好。”张燕生说。 “可以说,这是科创和创投的新起点、新篇章!”陈冠华认为,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深厚的科研沉淀及人才培养,配合大湾区的产业基础,将会促使大量人才涌入,同时,规划将为香港及大湾区发展带来新空间、新机会,激发香港与大湾区城市合作的新形式和新内容。而大湾区本身拥有巨大的市场,市场驱动型科技创新在大湾区能找到众多的应用场景,向全国全世界推广的潜力更大,这无疑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及创新型人才的大好机会,必将推动社会对科技的重视和推崇。 尽管目前中央和香港都在科创合作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但在史维看来,大湾区各个城市不可单靠这些政策就完全自成一体,他建议在科创方面,各城市可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比如共建大湾区人才库等,形成一个竞争合作的良性体系。 除了陆域的协同合作,王福强更看重的是海域的协同合作。在他看来,大湾区的基色是蓝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色也是蓝色,中国必须实现从一个陆权国家走向海权国家的转变。而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大湾区应有所担当。 航拍港珠澳大桥人工岛。港珠澳大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中新 一是海洋经济,积极推动路上科技下海,提升海洋经济的技术保障能力,通过产业的支撑,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保障实施区。同时,要积极谋划,携手港澳共建海洋协同发展区,以这个平台为载体,承载大湾区由浅蓝走向深蓝的各种探索。 二是对外开放要实现一个重大转变,从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性开放,向规则等制度性开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端,通过粤港澳三地携手,借助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三、第六和第七的三大港口,形成合力,在代表中国参与国际航运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发出大湾区的声音,参与国际海事行业规则的制定,国际航运体系规则的制定,“我们所争取和对标的,应该是伦敦,是赫尔辛基,是哥本哈根,至少是新加坡,推动国际海洋国际航运规则体系的重塑,由一个搬运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王福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做好这件事情的物理本体,只是缺少协同和向航运价值链高端演化的规划设计,而在这次规划纲要中,对海洋经济的着墨,使得这种合作协同成为可能。 三道“关”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座经过6年论证,9年建设完成的跨海大桥,却因通车率不高而受到诟病。按照规定,凡是能够通关的私家车和货车都可以上桥,但目前这部分车辆数量并不多。为了满足更多旅客的需求,特别开通了穿梭巴士和跨境直通巴士两种客车交通方式,此外,还有少数具备两地牌照的商务出租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港珠澳大桥横跨三地,涉及三个海关,三种制度,尤其是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规则不一致。 按照“规划纲要”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但在王福强看来,根据规划,未来除了注重硬连接外,更应注重软连接,即通关的便利化。 以港珠澳大桥为例,过去的重点是建设,今后的重点则是运营,如何让三地的车更便利地通行,如何激发港澳单排车的用桥热情,如何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都是软连接。 张燕生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有三道“关”,一道是物理的“关”,即海关;一道是信息技术的“关”;还有一道是规则的“关”。“所谓的要素自由流动,是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自由流动,是在多个关税区的框架下自由流动,一定是有界的。” 在张燕生看来,内地和港澳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三道“关”的存在。香港是国际化的,是低税率的,商品供给是有限的,如果取消海关,势必造成走私泛滥。“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就在于‘一国两制’,是在多个单独关税区之间建立起的合作,因此,开放是一个方面,便利化是一个方面,但是怎么能够保证有序,我认为才是更重要的。”张燕生说。 张燕生认为,从通关便利化来说,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珠海、澳门之间采取“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模式,取消了两地口岸之间的缓冲区,直接把两个口岸连在一起。 除此之外,海关和边检共用“一站式”电子验放系统采集的信息,通过指纹和人脸识别系统对同一台出入境车辆和驾驶员进行同步验证、自动放行等方式;此外,内地和港澳推行电子签名证书等文件互认,一个文件只需给海关审核一次就可以,这些都大大提高了通关的效率。  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了解决港澳长期发展稳定的问题,给港澳打开发展的物理空间和产业空间,因此,“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目前,为了有效拓展港澳的发展空间,珠海的横琴、广州的南沙和深圳的前海,三个自贸区都为港澳提供了多元的物理载体,珠三角九市为港澳提供了若干平台,包括飞地、园区等,支撑港澳的再工业化。 这些合作平台不但支撑了港澳的发展,解决了就业,也为内地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引入香港的一些元素进来,比如鼓励港澳医师在内地执业,香港教育机构在内地独立办学等,既解决港澳的空间问题,也有助于倒逼国内深层次改革。  然而,物理空间拓展的背后,需要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的便捷有序流动,而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有形和无形的壁垒。王福强认为,以行政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客观造成了内地区域分割,无法形成统一市场,不但是内地与港澳的要素流动存在障碍,珠三角九市之间也存在要素流动的障碍。 而从未来的愿景来看,大湾区将实现从行政区域发展的模式,向功能区域发展模式转变。从一个地理的共同体,向经济的共同体,再向社会的共同体转变。在王福强看来,除了四个方面的要素自由流动外,还需要粤港澳三地实现资质互认、标准对接、民生合作、治理协同、税制改革、空间拓展,“这十个方面,将是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工作。” 由市场起主导作用 无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远景目标还是战略定位,宜居宜业宜游都成为规划纲要中的一个亮点。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共同关切!”王福强表示,经过了40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积留了若干深层次的矛盾,透支了环境的容量,如果后续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话,必须补足生态环保这一个短板,对港澳民众而言,大湾区经济发展怎样并非他们的首要关注,相比之下,这个地方是不是生态环保,是不是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湾区,才是他们的共同期望。 因此,建设一个生态湾区、绿色园区、人文湾区、教育高地和健康园区、民生湾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前瞻性愿景。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医疗教育这些香港绝对领先于内地的优势领域,是否能利用香港的教育、医疗资源,打造一个教育高地,建成一个面向国内,甚至整个东亚市场需求的世界级诊疗中心,推动港澳的长者到内地旅游、休闲、养老。这些,都是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最好体现。 然而,在规划推动过程中,内地与港澳发展模式有着巨大差异,内地的相关规划更多是行政力量起主导作用,社会各界参与,而港澳因为奉行自由经济的政策,愿景的实现是多主体推动的结果,由市场起主导作用。在这样不匹配的动力机制之下,如何推动大湾区规划顺利落实? 对此,王福强认为应该更多地向港澳借鉴,用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推动规划落地,更多的是要体现民意,也就是说,在任何一种决策的过程中,要倾听民意,征询民情,力图形成最大公约数。 而在三地政府协同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管理模式,从中央层面有个专责小组,协调中央各部门和港澳的关系,在地方层面,有粤港澳三地办公室,具体执行层面有大桥管理局。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需要中央跨制度协调的问题,由专责小组负责协调,日常工作由三地办解决,具体的落实则由大桥管理局执行。 “这一方式可以用在今后规划的推动执行上。”王福强表示,现在中央层面已经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港澳特首被吸纳到领导小组中参与中央的决策与协调,大大增加了沟通的效率。三地和珠三角九市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协调机构。 “但从推进路径上来说,更多的事情,尤其是港澳的事情,最好还是让市场主体来做,让行会协会来做,让专业机构来做,将决策权更多的交给民众。”王福强说,比如,邀请专业人士参与大湾区的建设,这些专业人士,既包括律师、会计师、税务师,也包括社会义工,共同发挥市场的力量,凝聚共识。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已经水到渠成,建设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一美好前景只需顺势而为。”张燕生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实现三地共享共治,还需要一段较长的过程,“有可能是40年,有可能是50年,甚至更长。” [详情]

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划重点” 广东瞄准科创等领域
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划重点” 广东瞄准科创等领域

  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划重点” 广东瞄准科创、金融等四大领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伍素文 广州 广东在推动三地规则衔接上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接下来将在营商环境、科技创新政策、金融市场以及民生领域重点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条件下,如何实现制度规则衔接,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3月2日上午举行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葛长伟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广东在推动三地规则衔接上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接下来将在营商环境、科技创新政策、金融市场以及民生领域重点推进。 在当前取得的成效中,科技创新领域的对接颇为突出。据介绍,广东省出台了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办法,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科技计划的若干规定,省财政科研资金可以划定在港澳使用,港澳高校科研机构可以牵头或参与申报广东省的科技计划项目。 目前已经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到151个。 此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也在有序推进中。比如银联云闪付APP落地港澳,微信香港钱包正式给香港用户提供移动支付服务。两地保险业在横琴率先实现两地保险异地购买。粤澳首次共同成立了首期200亿元的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 对于广东下一步在规则衔接上的举措,葛长伟表示,将与港澳充分沟通连接,共同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机制,加快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个是营商环境规则对接。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放宽金融业、制造业等领域外资准入政策,深化粤港澳在人才培养、资格互认、标准制定等服务贸易相关领域的合作,对标港澳进一步优化大湾区内地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法制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着力解决企业在开办、施工许可等方面的痛点难点。 二是科技创新政策的对接。落实好国家允许科研仪器设备在港澳和珠三角九市异地购置使用的政策,推动建立健全大湾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使用机制,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广州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珠海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平台为重点,争取国家支持开展便利粤港澳三地科研人员、仪器设备、生物样品等便捷流动的政策措施。 三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金融机构,推动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推动跨境电子支票联合结算,推进跨境电子账单直接缴费,支付工具跨境使用等金融服务创新。 四是民生领域规则对接。推动持有居住证的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享受与内地居民同等的财政补贴和社保待遇。推动粤港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互认,推进降低港澳专业人才职业门槛,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大湾区出入境便利化改革的制度。[详情]

广东:66项重点任务100条行动举措推进大湾区建设
广东:66项重点任务100条行动举措推进大湾区建设

  即将官宣!广东66项重点任务、100条行动举措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伍素文 广州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于近期向社会公布。 3月2日上午,广东省召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等配套文件将于近期两天向社会公布。 据了解,《实施意见》主要是对应中央规划纲要对广东,以及对广东省内九个城市功能定位和职责提出的一些要求。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葛长伟介绍,实施意见的整个框架结构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主要阐述了大湾区建设对于广东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意义,以及我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发展目标,强调我省推动大湾区的建设要做到五坚持,坚持严格遵循中央顶层设计,坚持一国两制,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互利共赢五项原则。  据了解,《实施意见》明确了九大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包括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强化大湾区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等,是《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细化、实化,共66项。《三年行动计划》则是围绕上述九大重点任务展开的100条具体行动举措。 “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就是重点工作任务,包括九个方面,基本上也是对应国家的规划要。 ”葛长伟表示,今后三年广东将围绕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明确的任务下来做什么、怎么做。上述两个文件已经过省委、省政府审定,将于近期正式对社会公布。[详情]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两周 深莞惠成交量明显回升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两周 深莞惠成交量明显回升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两周 深莞惠成交量明显回升 本报实习记者 黄琼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袁晓澜 深圳报道 据深圳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2月22日开盘的华润深圳湾瑞府共推售146套227-583㎡公寓,当天去化约76套,230平、400平户型售罄。2月23日开盘的深圳佳兆业·E立方共备案2722套房源,当天去化约220套。 每年春节过后,楼市迎来一波“小阳春”好像是约定俗成的戏码。 深莞惠三地新房成交量也回升。据深圳贝壳研究院发布的深圳第三周(2月18日至2月24日)新房周报数据显示,深圳住宅成交616套,环比上涨75.0%;东莞住宅成交402套,环比上涨82.7%;惠州成交1334套(惠阳、仲恺、大亚湾数据缺失2天),环比上涨48.7%。 《华夏时报》近期走访也发现,深圳二手房市场也颇显“傲娇”,2018年年底的“降价戏码”摇身变为2019年的小幅上涨,各门店的中介人员近期又开始加班加点了,看二手房的人数比去年年底又多了几分起色。 深圳“网红盘”成交量可观 据深圳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2月22日开盘的华润深圳湾瑞府共推售146套227-583㎡公寓,备案均价为15.8万/㎡,额外收装修20000元/㎡,当天去化约76套,230平、400平户型售罄; 2月23日开盘的深圳佳兆业·E立方共备案2722套房源,其中1680套安居房,14套商铺,1039套31-84㎡可售商业产品,成交均价约4.2万/㎡,赠送精装。当天去化约220套。 自《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公布之后,深圳楼市开始出现回暖迹象,比如链家网上看房量从单日1000次,涨至破10000次,周六日两天合计突破2.1万次,换算来看整体深圳市场周末看量在7-8万次。从安居客线上用户找房热度指数的变化来看,2019年2月环比1月的确出现明确上涨,全国的环比上涨幅度达到18%,其中三四线城市上升的热度达22.6%,一二线城市分别上涨14.1% 和13.5%。一线城市中上海上涨最高达到19.7%,北京最低达到7.3%。 成交方面,深圳东部、西部均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火爆,不少新盘出现热销,比如西部万科星城单周热销110套。 二手房房价议价空间变小 2018年11月份,中介人员多次因业主降价而给发消息给记者,称目前议价空间较大。 2019年春节过后,《华夏时报》记者发现,深圳福田区缔梦园小区同户型同朝向,并且较低楼层的二手住宅在安居客APP的标价比去年年底贵了4万。记者在看房的过程中同成宏地产的中介人员交谈得知,由于今年已经确定该房带学位,现下一套41平米的一居室,总价290万,若诚心想要可以谈一下,具体得看房东。 而在2018年的11月份,该房售价286万,据当时乐有家的中介人员表示,和房东谈一下,280万应该没有问题。而年后要从标价的290万,谈到280万以下并不容易。 同时,深圳中原地产荣超分行的中介人员也向记者介绍,今年看二手房的人数比去年年年底多了一些,和今年贷款利息下降有很大关系。国家降准后,房贷利率下降,房贷门槛降低,但是二手房价还没上涨,但是也没下跌。 1月4日,央行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 乐有家的中介人员也表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还有房贷利率下调,很多利好政策,有较多业主可能在三月份上调价格。 Q房网数据研究中心监控显示,2019年第8周深圳全市二手住宅共成交791套环比上涨111.50%成交面积6.55万㎡环比上涨108.88%。假期结束后第二个完整周二手房过户数据翻倍增长日成交量逐步接近节前的两百套水平。 中原地产深圳公司董事总经理郑叔伦向记者表示,各地房地产虽然现状不一,但年后一二线多地二手市场回暖。一方面是年后一般为传统的小阳春,购房需求有增加。另一方面在于:政策面预期转向,利率、税费降低等利好,深圳市场大湾区规划纲要出台等。 保持稳定是大趋势 据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8周(2月18日--2月24日)百城二手住宅挂牌均价14810元/平方米,均价环比下降0.01%,近乎持平,市场稳定态势显著。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月的二手房价格已经开始略有抬头,因此市场回暖前的房价筑底已经基本达成,2019年一季度的市场热情有望提升,但房价的上行动力依然不够强劲,换言之市场的回暖并不足以用全面回暖来形容。 张波认为,本轮楼市的最大趋势就是全国走稳,期待小阳春之后全国普涨并不现实,各城市之间的差异将依然存在,楼市上半年大概率上会相比去年四季度有所回温,但很难回归到去年上半年水平,换言之楼市目前回暖更多是淡季之后的楼市逐步回归正常,换言之,二季度楼市也很难出现大面积升温。 郑叔伦表示,深圳市场压抑的需求有望继续释放,同时豪宅税标准有望提高,对二手市场也是一大利好,上半年有望保持回升态势,然后保持稳定。 但同时,郑叔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大湾区房价是一个利好。一方面对于大湾区经济发展有一个很大的推动力,未来大湾区经济会更加开放更加活跃,人才吸引力也会越来越足,投资刚需增加,购房需求将增加;另一方面,大湾区融合一体化将会加速,港澳人在内地工作越来越多,两岸人才流动更加频繁,跨区域购房需求加大,也更加便捷。随着大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落地,经济增长、人才聚集,房价也会水涨船高。[详情]

粤港澳大湾区:推动降低甚至取消手机长途和漫游费
粤港澳大湾区:推动降低甚至取消手机长途和漫游费

  粤港澳大湾区:将推动降低甚至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 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将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推动降低甚至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赋予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为大湾区居民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 这份纲领性文件明确,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文件描绘的宏伟蓝图,让各界对于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抱有更充分的期待。而接下来大湾区又该如何建设?会在哪些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取得突破? 2月28日下午,国新办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在此次发布会上,大湾区建设的多项重点任务得以披露。 推进大湾区建设多项工作已开展 此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根据出席此次发布会的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介绍,目前广东省已在推进大湾区建设上做了多项工作。 据介绍,目前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化;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广州南沙,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并已出台广东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办法等政策文件。 此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港珠澳大桥已于去年10月正式开通,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并实现西九龙站“一地两检”,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开建,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 与此同时,营商环境加快对接。广东省对港澳服务业开放部门达到153个,涉及世贸组织服务贸易160个类别中的95.6%。开办企业的办理时间实现了不超过5个工作日。 加强跨境公共服务衔接 一个蓬勃发展的大湾区,离不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未来,在大湾区交通建设上,将会有哪些突出动作?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在发布会上表示,要统筹基础设施布局,抓紧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和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社会,构建信息通信层面的互联互通也一样重要。对此,罗文在现场表示:“推动降低甚至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 罗文表示,要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赋予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为大湾区居民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推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要战略地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大湾区内对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哪些构想? 对此林少春在发布会上表示,大湾区内要探索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畅通。他指出:“广东省内,我们对财政性的科研资金不再实行限制,港澳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的,拿到财政性资金以后可以跨境使用,也就是说,广东的财政资金支持科研的可以过到港澳去使用。另外,广东的科研机构、实验室也要对港澳全面开放,对港澳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有需要使用广东设备的,都可以申请使用。”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在发布会上表示:“展望未来,我们继续大力推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体的工作包括:一是鼓励全力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二是联系国内外顶尖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合作基地。同时,我们积极推进在香港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两个创新平台。”[详情]

佳都科技CEO刘伟: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大湾区大出行建设
佳都科技CEO刘伟: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大湾区大出行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CEO刘伟: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大湾区大出行建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振 广州报道 2019年,人工智能将进入大规模场景应用落地的黄金爆发期,AI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人工智能与生产性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将催化未来3-5年产业格局成型,诞生行业龙头。 去年,在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CEO刘伟的5份建议中有2份涉及人工智能话题。他曾在全国“两会”建言,在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上,中国要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城市交通治理。 3月1日,刘伟跟随首批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再次飞抵北京。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刘伟今年的建议中也将再次关注人工智能。 而就在一天前,刘伟在2019年佳都科技战略发布会上表示,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将成为未来5年产业发展的引擎。“2019年,人工智能将进入大规模场景应用落地的黄金爆发期,AI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人工智能与生产性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将催化未来3-5年产业格局成型,诞生行业龙头。”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已迈入实质性阶段。《规划纲要》中强调,要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 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而在2018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基建”中,也强调了要加强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 在佳都科技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李德紘看来,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有序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这给人工智能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向着规模化、结构网络化、装备智能化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未来发展方向将不断智能化、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在轨道交通方面运用也将越来越多,制造设计、制造、工艺、管理的水平向柔性、智能、精细化的转变。”他说。 刘伟也认为,粤港澳的全面深化建设,“新基建”加强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而人工智能技术,完全能够以大湾区公共出行互联互通为切入点,聚焦城市出行服务需求,搭建湾区大出行服务平台,实现湾区公共出行“一张网、一座城、一码通”。人工智能在此过程中将极大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大出行建设。 据了解,未来三年,佳都科技将从智慧新地铁、智慧新警务、智慧新交管、智慧新引擎(引进人才和技术、创新组织流程)、智慧新生态(围绕佳都科技全球智能研究院-上下游技术合作企业-产业基金构建AI生态)五个方面入手。 [详情]

林少春:大湾区将打造12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林少春:大湾区将打造12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林少春:大湾区将打造12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在2月28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介绍,下一步广东省政府将建立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国务院新闻办2月28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介绍,下一步广东省政府将建立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同时,总结前海、南沙、横琴创新创业平台运行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创业的服务力。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其他的六个市,也准备建立这个平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打造12个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林少春介绍,在政策方面,第一,香港、澳门青年也可以享受广东本省青年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 第二,将会在营商环境、工商登记便利化方面,更好为港澳青年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第三,进一步研究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新创业涉及到的居住、医疗保障、税务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 按照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自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设立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以来,港澳青年的创业团队已经达到了360多个,涉及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从业人员接近4千人。[详情]

广州市政府学习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部署落实工作
广州市政府学习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部署落实工作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 深入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部署落实工作 何涛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何涛 通讯员穗府信)昨天上午,广州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深入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研究部署推进落实工作,研究防范价格领域风险,审定市政府党组学习计划、《市政府党组2018年度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方案》及分工安排。 会议强调,要提高站位,着眼未来,深刻领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要找准定位,科学谋划,坚决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要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凝聚合力推进各项具体工作。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市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在广州“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上聚焦聚力,善作善成。 要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加快建设重大平台,列出任务清单,细化工作措施,编排时间进度,加强督促检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涉及广州的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会议研究防范价格领域风险工作,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在摸清价格领域各项风险的同时,研究提出处置、应对、化解风险的具体预案措施。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市政府党组学习计划,强调要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严肃性和计划性,在学懂弄通悟透做实上下功夫。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市政府党组2018年度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方案》及分工安排,要求按照分工逐项抓好整改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会议还研究其他事项。市政府党组成员参加会议,副市长王东列席会议。[详情]

GDP落后深圳财政盈余缩六成 香港如何投资大湾区?
GDP落后深圳财政盈余缩六成 香港如何投资大湾区?

  GDP落后深圳,财政盈余缩六成,香港如何投资大湾区? 原创: 焦建  与对市民纾困方面的财政预算“走甜”不同,为应对外部诸种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在拓宽经济发展渠道、鼓励创新及推动产业多元化方面,香港特区政府新年度的预算案表现了一些新特点。 《财经》记者 焦建 | 文  苏琦 | 编辑 2月27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公布香港特区政府新年度的财政预算案。如何延续以往数年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派糖”纾困措施,以及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关的一系列谋划将获得多少“真金白银”的投入,是这份预算案备受各方关注的两大焦点领域。 香港本财政年度盈余预为587亿元(港元,下同),比上年度的1489亿元回落近六成。部分受制于此,上述两大领域获得的财政投入“一减一增”:预算案虽对前者提出了薪俸税、差饷宽减等“派糖”措施,亦被陈茂波称之为“平衡方案”,但仍被各界解读为有所“减甜”,如减税上限就由去年的3万元调低至2万元等。 与之相比,科技创新则成为了该预算案亮点之一,相关词汇在整份报告中出现了40次以上,其亦与金融服务业一起被列为香港未来发展多元经济的重点。“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市场,以及转化科研成果和先进制造的能力,为本港创科企业提供更多合作机会。我们可以透过促进技术合作、产业互动和科技成果产品化,推动大湾区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预算案指出。 “作为‘大市场、小政府’行政体制的范例,香港特区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做得不错,但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其实仍显得捉襟见肘。一年一次的财政预算案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宏观调控’措施之一。今年的效果如何,能否摆脱往年‘多想法、少办法’的老问题,仍有待观察。”长期关注香港财税体系的一位内地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分析称。 盈余缩水与被赶超 “在编制预算案时,环球政经格局出现巨大变化,外围环境复杂多变,充斥不明朗因素。香港作为全开放的细小经济体,近月经济受到影响,增长显著放缓,企业对前景的信心转弱。在这情况下,对当前国际政经局势作出正确判断,并立足香港本身优势拟订经济发展方向尤为重要。”2月27日,陈茂波在香港立法会宣读《财政预算案》时称。 这份主题为“撑企业、保就业、稳经济、利民生”的预算案封面主色调为浅绿色,全长52页近200段文字,宣读共计耗费约2小时左右。而在各方普遍关注的香港2018年经济增速方面,预算案显示:2018年上半年增速为4.1%,下半年则减慢至2.1%,第四季度增幅更只有1.3%(属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最低)。 整体来看:受贸易摩擦、楼市降温、印花税收入减少等因素影响,2018年香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53.17亿港元,GDP同比增长3%(折合人民币约为24000.98亿元)。3%这一数字处于前一份预算案中预测范围的下限,但仍高于香港以往10年平均2.8%的增速。陈茂波还预测称:2019年香港经济会有2%至3%的实质增长。 另据广东省统计局最新数据则显示:2018年,深圳市GDP为24221.98亿元,同比增长7.6%。按人民币比较,超出香港221亿元。这既是深圳市的GDP首次超越香港,也意味着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虽香港财政储备在2019年3月31日仍预计将有11616亿港元。但在经济增速放缓之下,香港2018/19年度政府的财务盈余仅为587亿元,比2017/18年度盈余的1489亿元少近千亿元。 “受制于此,今年的预算案又回归了前些年‘为预留子弹不惜库房水浸’的审慎风格。比如从整体而言,预算案中旨在为市民纾困的措施仅安排了428.7亿元,总额比前一年的641.6亿元少了不少。也没再像去年一样提出类似公交补贴等较为普惠、可以让大部分市民都享受得到的补贴种类。当然,全球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市民此前也已经经历了部分老龄人士补贴被削减等一系列事件,今年对‘派糖’的普遍预期都并不太高。”前述人士分析称。 按照陈茂波的分析:今年合共预备动用的新资源约1500亿元,还预留资源作多项用途,在提升公共服务、支援企业、利民纾困和投资未来方面“毫不吝啬”。如税务宽减、综援“出双粮”、免差饷、免中学文凭考试费用等,相关占比达到盈余的70%,体现了与民共享的公共理财理念。 此外,今年度预算案将回拨212亿元房屋储备金,因若非如此这会是一份“赤字预算案”,在财政政策上属轻微扩张。“面对现时经济环境,政府做法合适,亦不是结构上的大变化。”陈茂波称。 据其预估:本次预算案提出的各项措施,对香港经济会贡献约1.7%的百分点。 把握“黄金机遇”多策略 与对市民纾困方面的财政预算“走甜”不同,为应对外部诸种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在拓宽经济发展渠道、鼓励创新及推动产业多元化方面,预算案表现了一些新特点: 其中,为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香港今年将继续推行宽减利得税的措施,此外还将加大对企业的财政支持。不仅如此,为了缓解企业经营压力,还特别针对创科研发,提出了扩大扣税的措施。 实际上,在近日在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香港被赋予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定位除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航空枢纽外,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亦是其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为把握能够作为产业开拓新空间的这一“黄金机会”,预算案将重点放在金融服务和创科发展两大主项,并罗列了发行绿色债券、推动与其他地区的基金互认安排、吸引私募基金来港成立与营运等较为具体的用钱方向,并从发展创科基建、推动研发、汇聚人才、支援企业、推动再工业化等方面入手,加强对科研和业界的支援。 这些实际上是对此前香港特区政府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延续:例如,在前一届香港特区政府设立创新及科技局后,从2018年开始,为争夺科技人才之际,本届香港特区政府也推出了“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加快输入科技人才来港从事研发活动,推出至今已批出超过二百个配额。 但近年来对于香港对科技投入“缺乏大手笔”的声音其实并不鲜见。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一位港大学者此前就曾公开指出:“香港汇聚国际科研人才,但一直过分依赖金融产业,令创科发展落后,如今是‘亚洲四小龙’中唯一不以科技为支柱产业的经济体;港府在2016年至2019年3年来拨款给八大院校的总经费只有179亿港元,还不及清华大学2018年一年的经费(269亿元人民币),难以挽留人才。” 由于多年来形成了“量入为出”的观念,香港特区政府在投入资源扶持科技创新等产业门类方面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一个是会有立场争执,比如是否‘被规划’,有的官员为避免麻烦就愿意打着‘市场调节’的口号不太愿意捅马蜂窝。这是香港多年来在创新科技、新经济等面向未来产业的发展动力缺乏的一部分主要原因。”香港理工大学一位研究人员此前对《财经》记者曾表示。 两相对比之下:深圳从2000年开始,每年投入超过4%的GDP研发经费,香港只有1.5%左右。而2018年时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9109.54亿元,同比增长9.5%,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6564.83亿元和6131.20亿元,分别增长12.0%和13.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升至72.1%和67.3%。 深圳市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进一步明确称:今年是“城市质量提升年”,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学城,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深圳将努力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的“最佳首选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建设光明科学城和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谋求加快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和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在香港特区政府今年的预算案中,上述情况应算有所改观。据陈茂波指出:连同841亿元配合施政报告各项措施的拨款,预算案合共预备动用的新资源约1500亿元。创科领域成为获得投入的“大户”,其中预算案向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辖下研究资助局研究基金注资200亿元,提供研究经费;预留160亿元供大学增建或翻新校舍设施,尤其是科研设备;预留55亿元发展数码港第五期,以容纳更多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 此前《财经》记者前往数码港时发现:因为近年来香港的创新创业人士开始不断增多,初创企业愿意前往,故目前数码港内的各类办公室实际上已经处于接近饱和的状态。“扩建的事项其实已经讨论很久。位置和规划也几经商量,新的投资下来后,规模大概能有6万平方米左右面积,容纳近千家企业。现在我们担心的就是因为建设新办公地点的选址一部分属于公园,一部分则是未经整治的土地,还得再走几道程序。”一位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跟进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事务,预算案还指出:在未来4个财政年度中,将预留共1.11亿元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香港探索新路向、开拓新空间、增添新动力的黄金机会。香港在资产管理、创科等方面都有优势,而且人才集中,要在大湾区好好发挥,有需要成立办公室,由专责同事继续推动工作。”陈茂波称。 据《财经》记者获悉:此此预算案中提及的这个办公室编制为20人左右,会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专员领导。实际上其早在2017年时便开始了部分运作,负责统筹香港特区政府与大湾区相关的各项政策,并搜集各类可行性建议。 但问题在于:此办公室的成立需要送交香港立法会相关委员会审议后再经批准。虽有消息称希望有关其的拨款能够在2019年立法会暑假休会前通过,“但实际上各方的态度并不统一: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希望继续对科技创新投放资源,但对市民派糖减少会使得一部分人有所异议。如果接下来的形势不能很快好转的话,特区政府可能会要动用财政储备,这带来的影响和阻力会更大。” 此外,因为“香港融入大湾区推动创新更多还在纸上谈兵,预算案自然无法提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大规模投资规划。”香港亦有传媒指出。 “新预算案中很多措施为本港今年将面对经济下行风险及外围不稳定因素作好准备,且政府愿意为香港未来作出投资,为市民解困。预算案中很多措施和施政报告提出的重点一脉相承,例如在创科方面,因一年来创新科技发展势头非常好,所以必须持续作出投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起一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7日谈及此份预算案时表示。[详情]

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最高薪的城市群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最高薪的城市群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最高薪的城市群之一 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来说,人才是重要基石之一。那么,在这“9+2”城市群内,吸引人才的状况如何?吸引人才的要素配置如何? 近日,普华永道发布《人才政策决胜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报告,从工资待遇、就业机会、城市人才竞争指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对人才的吸引非常明显。其中一大因素是就业机会众多:众多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无论是全球500强,还是民营企业500强,或是创业企业,都为人才提供了各自合适的机会。 根据普华永道的最新报告,深圳和广州分别聚集了超过40和20家这类企业。 此外,整个大湾区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相当有竞争力,尤其是香港和澳门,薪资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高范围。 智联招聘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春季求职期平均薪酬全国最高的几个内地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广州,东莞和佛山排在全国第六和第九。 若对比各省份工资水平,广东省平均工资虽然高于国内多个省份,但不及浙江和江苏;但如果比较城市群,大湾区可能是全国最高薪的地区之一。 以智联招聘统计的数据为基础,全国前10个高薪城市大湾区占据一半,依次为香港、澳门、深圳、广州、东莞。 此前,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全球城市人才竞争指数,深圳排名全球第73名,国内被纳入该研究的城市排名依次为北京55名、杭州66名、上海70名、广州77名、天津83名。 整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经济发展优势长期维持着人口及人才的净流入,而且常住人口远多于户籍人口。因此,其老龄化挑战远没有全国多数地区那么严重,但其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却滞后于经济发展。 普华永道的报告建议,“9+2”城市在研发和教育方面各有所长。不过,香港在教育方面拥有一定优势,可以带动大湾区教育迈向国际一流水准。 [详情]

广州地铁入股越秀地产 大湾区轨道沿线土地值得开发
广州地铁入股越秀地产 大湾区轨道沿线土地值得开发

  广州地铁入股越秀地产 大湾区轨道沿线土地开发空间大 随着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轨道交通沿线开发正激发出极大的潜力,目前深圳、广州地铁公司先后入股当地上市房地产公司,轨交+房地产的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广州地铁入股地产企业 2月27日晚间,越秀地产(00123.HK )发布公告称,越秀地产与广州地铁全资附属公司广州地铁投融资(香港)有限公司订立有条件认购协议。协议显示,广州地铁认购方按每股认购股份2.00港元的认购价(即总代价61.62亿港元),认购30.81亿股越秀地产股份。交易完成后,广州地铁将成为越秀地产的第二大股东。 公告显示,认购股份相当于通过配发及发行认购股份经扩大的已发行股份总数约19.9%。该公司表示,通过引入广州地铁作为战略股东,可以证实并实现其“轨交+房地产”的均衡业务战略。 近年来广州地铁在沿线土地开发方面动作频频。2017年12月,广州地铁13号线官湖车辆段及上盖地块被广州地铁集团以131.5517亿的底价拿下,楼面价15937元/平。同期出让的地铁汉溪长隆地块,也同样被广州地铁集团以63.8亿元的底价拍得,楼面价2.2万/平。 2018年12月6日,广州成功出让10宗商住用地,揽金259.2亿,其中广州地铁豪掷135.5亿拿下白云区白云湖车辆段、番禺区陈头岗停车场场站综合体两宗地块。 今年2月26日,广州地铁集团与天河城集团“强强联合,跨界共融”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南海天河城招商大会举行。南海天河城作为两个集团合资成立的天与地公司的首个地铁上盖商业项目,将开启广佛商业新模式,打造轨道交通商业的行业风向标。 资料显示,广州地铁集团与天河城集团合资成立广东天与地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南海天河城作为天与地公司的首个地铁上盖商业项目,将开启广佛商业新模式,打造轨道交通商业的行业风向标。南海天河城总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位于广佛同城的核心区域,是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唯一省级金融高新区里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标性建筑。 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对第一财经分析,对房地产公司来说,通过与地铁公司合作进行轨道沿线土地开发,意味着可以获得大量的优质土地资源。地铁上盖的物业开发,不仅易于销售,而且也有很高的持有价值。 广州之外,在深圳,万科(万科A,000002.SZ)先是在2014年底参与了深铁红树湾物业开发项目。2017年6月,随着恒大(中国恒大,03333.HK)转让万科股权,深圳地铁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在核心城市土地资源稀缺的背景下,通过紧密参与轨道交通上盖开发,也为万科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各自发挥所长 对广州、深圳这样的超大城市来说,未来轨道沿线开发的空间巨大。 例如,按照今年1月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2018-2035年)》,未来到2035年,广州将形成2000公里左右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是478公里,也就是说,未来每年广州将增加90公里的城市轨交里程。按照一公里8亿元测算,则一年在城市轨交的投资需要约700亿元。 在深圳,2019年深圳迎来地铁建设“井喷”期,共有地铁三期、四期工程的14条线路(含延长线,不含4号线北延段)约273公里项目同时在建,总投资超过2600亿元,创历年之最。根据最新的规划方案,到2035年,深圳将拥有33条地铁线路,计划总里程1335公里,是目前已开通长度的4.7倍。 另一方面,在广深这些超大城市严格划定城市边界的情况下,未来轨道沿线土地资源开发将成为城市更新、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战场,稀缺性日益凸显。张大伟说,轨道沿线土地都是优质资源,位置好,交通十分便利,很多房地产企业都在关注轨交物业领域的开发。 不过,对一般地产企业来说,进入轨道沿线土地开发市场并不容易。尤其是轨道建设都有特殊施工资质需求,因此跟地铁公司合作,对双方都是利好。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公司擅长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修和保养等,但对于精细化的房地产开发的经验尚不如专业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专业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轨道交通的建设的相关专业又不擅长。因此轨道公司与大型房企的携手合作就成为必然。 “地铁场站开发,对城市地铁建设发展也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可以带来土地的升值,缓解地铁建设资金的缺口。”张大伟说。 实际上,不光是在大城市内部的地铁上盖物业开发,在都市圈、城市群方面的市域铁路、城际铁路、高铁沿线的场站开发,亦同样有较大的空间。 本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要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有序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分析,轨道交通是一个城市群发展的基础,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接近7000万,今后可能超过1个亿,发展潜力很大,如果有发达的高铁、城际轨道网络,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和产业布局。 在这个过程中,城际轨道、高铁沿线的场站开发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商机。胡刚说,未来在高铁周边居住和办公的人,去到另外一个大城市出差十分方便,从而加速人流、信息流等各种资源的快速流动。在大城市,未来高铁周边将很可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产业中心、居住中心。这也是整个城市转型升级和发展的结果。“现在高铁对城市带来的效益和影响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未来大城市高铁站附近将可能是市中心。” 本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统筹考虑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在有条件地区编制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探索都市圈中心城市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城市(镇)延伸。 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说,随着都市圈交通的协同发展,中心城市到周边中小城市卫星城的地铁、快轨等轨道交通的建设,会利好相应的住宅项目,包括地铁沿线的土地开发,如地铁上盖物业等,都有不错的发展机会。 在这方面,广东铁投集团也与相关企业合作,积极推进场站开发。广东铁投集团官网发布的信息称,2月19日,该集团董事长朱耀忠、副总经理黄贵生一行拜访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曾宪川、副院长陈雄,并召开座谈会。会上,双方对广东省城际铁路TOD土地综合开发挖掘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工作思路建议进行了交流。 另外,近日朱耀忠海会见了复星集团(复星国际,00656.HK)全球合伙人、总裁高级助理、复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温晓东一行。朱耀忠表示,广东省铁投集团热烈欢迎复星集团等社会投资人全面进入铁路领域,共同构建“铁路+土地”综合回报模式,促进广东省铁路事业加快发展。 早在2012年,广东省政府就已出台关于支持城际铁路土地开发的意见,并已经在珠三角地区实施。2018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土地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意见》,明确今后铁路与站场周边的土地进行捆绑,实施土地综合开发。“这是国际上的TOD发展模式,就是把居住、就业、产业通过铁路联系起来。”朱耀忠此前公开表示,这一发展理念能兼顾社会效益和铁路自身经济效益。要通过铁路建设,带动土地升值,升值的小部分内化为铁路项目的收益,从而建立一种综合的回报模式。[详情]

粤港澳融合过程中人员过分涌入港澳?澳门这样回应
粤港澳融合过程中人员过分涌入港澳?澳门这样回应

  担心粤港澳融合过程中人员过分涌入港澳?澳门这样回应 中国网 董小迪 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介绍情况。中国网 宗超 摄 中国网2月28日讯(记者 吴佳潼)国务院新闻办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相关情况进行介绍。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表示,越来越开放是时代大势,澳门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其是开放的国际化城市。 米健指出,必须要面对这种越来越开放的时代大势。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进步,如果它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可能再有新的前进。 “最近几年港澳都在面临游客的进入。这次我看到整个澳门春节是爆关、爆城,都满了。香港也有同样的压力。”米健认为,“澳门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是开放的,是国际化城市。这同样适用于香港。”  米健强调,对于大湾区发展建设可能带来的人流压力,必须要有思想准备。但这并不等于特区政府就没有措施,三地的合作也是必要的,这就考验政府管理部门的智慧。[详情]

张建宗:香港投资1000亿港元助力大湾区国际科创建设
张建宗:香港投资1000亿港元助力大湾区国际科创建设

  张建宗:香港投资1000亿港元助力大湾区国际科创建设 中国网 董小迪 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中国网 宗超 摄 中国网2月28日讯(记者 吴佳潼)国务院新闻办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相关情况进行介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表示,本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高度重视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建设的发展,投资1000亿港元,相当于861亿人民币。 张建宗指出,香港有丰富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汇聚内地以及全球的创新资源。一方面,将国际创科企业引进大湾区,另一方面帮助内地的创科企业“走出去”,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张建宗透露,本届特区政府大力投资1000亿港元,相当于861亿人民币,对创新科技的发展高度重视。香港已准备好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中担当重要角色。 未来,香港将全力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联系国内外顶尖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合作基地。推进在香港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两个创新平台,发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以及金融科技。[详情]

港澳青年如何在大湾区创业就业?粤港澳三地有话说
港澳青年如何在大湾区创业就业?粤港澳三地有话说

  港澳青年如何在大湾区创业就业?粤港澳三地有话说 中国网 董小迪 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中国网 宗超 摄 中国网2月28日讯(记者 吴佳潼)国务院新闻办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12个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指出,自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地设立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以来,港澳青年在这里的创业团队达360多个,涉及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从业就业人员近4千人。 未来,广东省将从省政府层面,在广东建立一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基地。在总结前海、南沙、横琴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创业的服务力。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打造12个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此外,广东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支持和服务。广东省支持本省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香港澳门青年也可以享受。对港澳青年在内地办企业、登记,包括申请税务办理、银行贷款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将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全面梳理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新创业涉及到的居住、医疗保障、税务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  香港:与广东省政府合作 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指出,香港将通过和民间机构合作,为在大湾区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创业补助、支援、辅导、引路及孵化的服务。 同时,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建立一站式的宣传与兼容平台,支持香港平台创业者到大湾区发展、落户。  澳门:提供30万元上限的免息创业贷款 支持青年创业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表示,澳门实施“千人计划”,让青年到内地交流学习,为他们创新创业做好准备。 “澳门的青年有个特点,就是比较安逸,不愿意走出去。现在我们告诉他,你必须面对这个时代,必须面对大湾区时代的到来。”米健说。  米健指出,澳门实施青年湾区创业创新计划。提供30万元上限的免息创业贷款,支持青年创业。连续几年组织“澳门青年创业创新考察团”到内地,学习创新创业的经验。此外,澳门还在中山设立了一站式的青年创新创业平台。[详情]

国新办:将积极鼓励港澳地区电信运营企业开展5G商用
国新办:将积极鼓励港澳地区电信运营企业开展5G商用

  国新办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2月28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和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袭艳春: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各界对此非常关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先生,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先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先请罗文先生作介绍。 罗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感谢各位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借此机会,向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诚挚地谢意!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提出了“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的目标要求,为我们推进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面临着世界上其他湾区建设所没有的新情况。因此,它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各自优势,注重合作共赢,为港澳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力支撑。基于以上,《规划纲要》的编制主要作了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明确大湾区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始终坚持全球视野和全局站位,研究提出五大战略定位,进一步发挥大湾区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 二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规划纲要》编制突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着眼于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拓展港澳发展空间,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 三是发挥粤港澳比较优势,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规划纲要》强调善用“两制”之利,让体制的活力、市场的动力更加迸发出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划纲要》突出创新的关键性作用,着眼破解制约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在一些重大改革上先行先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解决大湾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以上概括起来,《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一个愿景,七大重点,四项措施”。“一个中心”,就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愿景”,就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七大重点”,就是明确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七个重点领域。“四项措施”,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重点工作、防范化解风险、扩大社会参与。 事实上,我们已经会同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正在有力有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比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加速形成;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取得新进展,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就业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大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沟通协调,精心组织实施,进行跟踪分析评估,把《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落地落实,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谢谢大家! 袭艳春: 下面有请林少春先生作介绍。 林少春: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同新闻界的朋友们见面。首先,感谢各位对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的有关情况。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成立由省委书记李希同志担任组长、省长马兴瑞同志担任常务副组长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6个专项小组,协调推进相关重点领域专项工作。制定了我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系列配套文件,系统推进规划贯彻实施。 二是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化。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广州南沙。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出台广东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办法等政策文件。 三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港珠澳大桥已于去年10月正式开通,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并实现西九龙站“一地两检”,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开建,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 四是营商环境加快对接。我省对港澳服务业开放部门达到153个,涉及世贸组织服务贸易160个类别中的95.6%。开办企业的办理时间实现了不超过5个工作日。 五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银联云闪付APP落地港澳,微信香港钱包正式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粤澳首次共同成立首期200亿元的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 六是港澳居民到广东发展更加便利。先后推出18项、35项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举措。全省可招收港澳学生高校达到了50所,港澳资医疗机构有48家。港澳居民居住证受理申领量达9万张。 下一步,我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总牵引,切实担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职责,为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广东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袭艳春: 下面有请张建宗先生作介绍。 张建宗: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区内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的作用。 “一国两制”是香港在大湾区的优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中央领导已多次重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推进大湾区建设,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内涵,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并不会像有些人担忧会导致“两制”界限模糊,也不会影响香港的单独关税区的地位。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拥有独特的双重优势。香港既是国家的一部分,同时拥有不同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香港是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拥有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及优质的专业服务。我们可以把这些优势与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广阔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科技实力较强等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 香港的角色,将会是积极的“参与者”、“促成者”及“推广者”。香港可以将丰富的国际联系经验延伸至内地,协助引进外资,也可以与内地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拼船出海,寻找发展机遇,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互利共赢。 袭艳春: 感谢张建宗先生,下面有请米健先生作介绍。 米健: 谢谢主持人。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意义、重要性及其基本内容,刚才发改委的领导、广东省委省长,还有张建宗司长已经讲的很充分,我就不讲了。下面我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角度谈谈我们两方面的认识。特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是基于这些认识而展开。 第一,澳门的担当与挑战。此次《规划纲要》赋予澳门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整个《规划纲要》中直接指向澳门的,据我们目前统计的有49项,说明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下面我简单概括一下。 一是《规划纲要》将澳门列为大湾区发展建设四个中心城市之一,使其具有“核心引擎”的地位。以澳门这样小的体量,担当这样大的一个角色,无疑是国家对澳门的高度信任和期待。 二是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对澳门已经明确了“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的定位,这次《规划纲要》对澳门作为这一平台的作用进一步予以明确。前期49项内有9项涉及这一平台。 三是除“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之外,《规划纲要》还赋予澳门一个十分光荣的时代使命,即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显然是对澳门特殊的历史地位、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且成功的多元文化共存的高度肯定。 四是规划纲要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的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而澳门也成为这一走廊中的支撑点。 以上是简单概括所有的定位和任务,既是澳门的担当,同样也是对澳门的挑战。 第二,澳门的机遇与责任。《规划纲要》公布与实施,给澳门自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通过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建设,获得自身的跨越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多元,从而为澳门社会长久的繁荣稳定、澳门子孙后代的民生福祉创造条件和打下牢固基础,这是澳门特区政府必须承担的社会和历史责任。 谢谢大家! 袭艳春: 感谢米健先生,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粤港澳分别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也分属于不同的关税区域,法律制度不同。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挑战是很多的,如何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推进大湾区的建设,请问有什么考虑?谢谢。 罗文: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际一流湾区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国两制”,它涉及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也是它的挑战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澳门是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体,是自由贸易港,它在经济运行、社会治理、规则标准、政府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更加接轨。广东省是内地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上述三个地方同处一个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经济方面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彼此紧密合作,必将产生协同效应和放大效应。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体制机制衔接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下一步,要更好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确保“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变形、不走样。 二是坚持依法办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环境独特,政策敏感性强,我们要坚持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特别要注意尊重港澳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尊重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在处理涉及港澳的事务时,充分征询和吸纳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确保程序正当、权责统一和依法依规。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思想要再解放,行政干预要再减少,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和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推进广东与香港、澳门在商贸投资、科技教育、人员交流、青年发展、设施联通、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互利合作。 四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港澳国际化的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优势,妥善化解“两制”差异下可能产生的发展障碍。突出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探索制度对接,搭建“政策桥”,促进粤港澳三地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通,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 张建宗: 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我们有健全的法治和完善的国际联系,还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开放的市场。在国际竞争力的排行中,我们是名列前茅的。香港连续25年被评选为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一国两制”是香港在大湾区的优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香港特区政府将继续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不遗余力,竭尽所能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把国家所需、香港所长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发挥市场化的机制作用。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也为香港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为香港的居民提供更广阔的生活和发展的空间。《规划纲要》明确的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大力的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这些工作都有利于打造香港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谢谢。 米健: 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我们不是第一天面对。确实,“一国两制”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过程当中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可能就会对我们整个大湾区的工作产生影响。我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么长时间里酝酿,对这个问题就我们澳门方面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和准备。如何在《规划纲要》公布之后拿出实际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现在最好的出路是把看似十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至于什么叫简单化,我们都在探讨。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你关注到去年习主席在接见纪念改革开放港澳代表团的时候,他的讲话中已经有了,习主席表达的核心思想:第一,港澳对内地改革开放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第二,它之所以起到这么大的贡献作用,就是因为它有“一国两制”这种最大的优势;第三,希望港澳在未来的新一轮国家改革开放过程当中继续发挥作用,前提条件肯定是“一国两制”。所以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还是要坚守“一国两制”,还有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逻辑联系。在这方面不用过多担心。 南方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港澳科研院校众多,青年人才资源丰富,他们到大湾区内地创新创业的意愿和需求都非常强烈,《规划纲要》里面也明确提出,要支持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请问广东省在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如何协助港澳青年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 袭艳春:很关注年轻人。 林少春: 谢谢您提的问题。广东省历来都欢迎港澳青年到广东就业、创新创业,按照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自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这三个地方设立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以来,港澳青年在这里的创业团队已经达到了360多个,落户在这个地方。这360多个团队里,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从业人员、就业人员接近4千人,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下一步,广东省仍然会把平台优化提升,把相关鼓励创业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说,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完善。首先,在广东建立一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基地,是从省政府层面。同时,我们会把前海、南沙、横琴,在原有的基础上,总结他们这一段时间运行的经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创业的服务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其他的六个市,我们也都准备建立这个平台。下一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打造12个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在政策方面,我们将完善相关的支持和服务。第一,广东省支持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对港澳青年在湾区内的创业全覆盖,我们支持本省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香港澳门青年也可以享受这个政策,只要符合规定,我们都会支持。第二,我们将会在营商环境、工商登记便利化方面,更好的为港澳青年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因为我们平常和港澳青年接触,他们很多对在内地办企业、登记,包括申请税务办理、银行贷款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我们将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第三,我们将会进一步的研究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新创业涉及到的居住、医疗保障、税务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这一方面我们也正在进行全面的梳理、全面的研究。总之,广东省对港澳青年到内地创新创业将继续给予大力的支持,也欢迎广大青年到广东来创业,取得成就。 谢谢大家! 张建宗: 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年的发展,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希望香港的青年有国家的观念,有香港的情怀,有世界的视野,同时希望他们能够登高望远,发掘香港以外的机遇。我们鼓励香港青年参与大湾区的发展,并着力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及机遇,努力使大湾区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创新创业平台,同时促进香港青年的向上流动,也让他们参与大湾区以及国家的发展大局。香港特区政府将整合聚集香港青年大湾区双创的资源,以大湾区青年双创基地为核心,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支持香港青年双创的生态系统。具体来说,香港特区政府将通过和民间机构合作,为在大湾区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创业补助、支援、辅导、引路及孵化的服务,也会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建立一站式的宣传与兼容平台,支持香港平台创业者到大湾区发展、落户。 谢谢。 米健: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对青年工作很重视,这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议题,也是很久以来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给行政长官决策、政府施政提供建议方案的一个部门,我们深深知道特区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去年特首带领政府代表团走访大湾区九个城市的时候,特别带了青年代表团,随着政府代表团走了大湾区九个城市。去年我们还举行了一次大湾区的青年论坛。在青年论坛上,给大湾区青年提供了交流机会,而且特别让澳门的青年意识到,大湾区的到来对于我们澳门青年的要求,对他们的挑战。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有一句话,可能在座的都知道,当时有一句话是“少年强则中国强”。当时我们在会上也提出,未来的大湾区是青年的大湾区,所以如果大湾区的青年强,那么大湾区才会强。在这方面,特区政府做了很多工作,第一,实施“千人计划”,让青年到内地交流学习,为他们创新创业做好准备。澳门的青年有个特点,就是比较安逸,不愿意走出去。现在我们告诉他,你必须面对这个时代,必须面对大湾区时代的到来。第二,实施青年湾区创业创新计划。第三,我们提供30万元上限的免息创业贷款,支持青年创业。很多青年靠着政府的这个政策到横琴,到大湾区其他的城市创业。第四,连续几年组织“澳门青年创业创新考察团”到内地,学习创新创业的经验。第五,我们在中山设立了一站式的青年创新创业平台。除此之外,刚才林省长已经讲了,我们在横琴、南沙、前海都为青年提供了实践平台。具体工作很多,我不占用大家时间。 大公报记者: 我们看《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在5G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我们想了解5G会不会在港澳地区率先实现商业应用?谢谢。 罗文: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5G被誉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代表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实现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我国高度重视5G发展,提出了加快5G商用步伐。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关部门正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引导,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力量,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利益,超前布局加快推动5G技术研发和商用事业。我们积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之间加强对接和交流,共享发展成果,积极鼓励港澳地区电信运营企业开展5G商用,让5G技术发展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港澳地区人民群众。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次《规划纲要》中也将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列入了具体工作任务的第一章。我的问题是中央为什么要支持粤港澳三地打造国际科创中心?下一步的工作考虑是什么?三地将如何推进?谢谢。 罗文: 感谢您提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描绘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愿景,那将是一个富有活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是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要做到和实现这一点,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首要任务,是重中之重,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有共识、最具优势的地方。它肩负着构筑我们国家创新发展新高地、引领和带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创新转型的历史重任。中央之所以要支持粤港澳三地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这是完善我国区域创新总体布局,加快经济发展率先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迫切需要。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是继北京、上海两个科创中心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又一个科创中心。通过科创中心的建设,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经济总量占全国近四成的超级城市群,建设为创新型经济体,引领带动我国经济整体向创新驱动转型。 第二,发挥粤港澳三地比较优势,保持香港和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要求。粤港澳三地在创新功能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共建科创中心,将放大香港、澳门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现代金融和知识密集型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广东的实体经济互动,延伸产业链和创新链,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保持港澳长期繁荣与稳定。 第三,发挥港澳国际化优势,带动大湾区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必由之路。香港、澳门是世界自由贸易港,市场机制灵活,国际化程度高,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广泛的创新联系,通过共建科创中心、吸引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企业和科研机构到大湾区集聚,推动大湾区企业、技术、标准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下一步,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由我委牵头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专责小组,强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规划、政策、任务、资源的统筹,汇集国家相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力。 二是推动政策对接,支持深港、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三个创新特别合作区先行先试,推动粤港澳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对接,打造要素流通、设施联通、创新融通、人员互通的跨境合作平台,带动大湾区乃至全国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三是抓好重大项目。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依托,统筹用好中央、地方和社会资源,集中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高水平创新项目,打造高度国际化发展的科学中心,引导地方和社会资本加大创新投入,吸引国内外顶尖水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到大湾区发展,提升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四是深化改革和创新合作,聚焦破除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数据和样品等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粤港澳深度合作,开展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改革试点,形成粤港澳交流互动、协同创新的新局面。坚持国际化方向,充分吸纳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支持大湾区的企业、标准、技术和产品走向全球,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林少春: 我理解,在大湾区科技创新,既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补短板的需要。大湾区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千万,经济总量超过1.5万亿美金。跟世界上的湾区来比较,跟旧金山湾区比,我们的短板恰恰就是在科技创新,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各个分校,重点实验室、科技机构非常发达。如果和东京湾区比,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主,这个湾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比比皆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好、面积广、人口多、产业门类齐全,制造业特别发达,所以国家从战略的角度把科技引领摆在第一位,作为引领未来的发展,补我们这个湾区的短板,我认为是抓到了点子上,抓到了要点上。 广东在这里怎么做,我想我们有几个方面,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一方面是要推动建立和完善跨境的科研合作机制。广东有自己的优势,香港、澳门也有他们的优势,广东的优势就是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产业体系,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香港、澳门的优势就是高端的科研力量比较强,国际化、市场化的水平比较高。这两方面的优势怎么结合起来?第一,组织、引导湾区内三地的重点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深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引导积极参与的广东正在实施的九个方面的应用技术的攻关计划。我们这九个方面,按照总书记给广东提出的要求,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数字经济,还有新材料、海洋经济、工程技术、现代农业的种苗业这九个方面的攻坚计划,这是第一个,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把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起来。第二,协同港澳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点就是要加快在走廊里推动重大科技的基础设施、交叉研究的平台和前沿学科的研究。同时要把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产业园、横琴中医药产业园等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支点来建设。同时,在这里面我们有庞大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要把它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孵化的基地来建设,这是第二个,我们想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的平台。第三,三地要探索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畅通。首先是广东省内,我们对财政性的科研资金不再实行限制,港澳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的,拿到财政性资金以后可以跨境使用,也就是说,广东的财政资金支持科研的可以过到港澳去使用。另外,对广东的科研机构、实验室也要对港澳全面开放,对港澳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有需要使用广东设备的,都可以申请使用。像东莞的散裂中子源就是全面开放,你有需要,可以申请使用广东的设备。 下一步,我们将在中央的主导下,积极加强和港澳的沟通,在科技创新方面更多的研究支持政策和措施,谢谢大家。 张建宗: 香港拥有多所世界级的大学,我们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健全的司法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香港可以利用丰富的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汇聚内地以及全球的创新资源。一方面,将国际创科企业引进大湾区,另一方面我们帮助内地的创科企业“走出去”,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本届特区政府大力地投资1000亿港元,相当于861亿人民币,对创新科技的发展高度重视。香港已经准备好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工作中担当重要的角色。特区政府衷心感谢国家积极大力支持香港的创新及科技的发展。2018年5月,习近平主席亲自作出批示,肯定香港拥有较雄厚的科技基础和高技术的科技人才,以及香港科技界为香港和国家发展作出的重要奉献,明确表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特区政府在过去一年获中央政府支持多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中央科研基金跨境拨付到香港来,确立中国科学院在香港设立院校机构,推动其研究院所落户在香港科学园的两个科技创新平台。 展望未来,我们继续大力推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体的工作包括:一是鼓励我们全力的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二是联系国内外顶尖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合作基地。同时,我们积极推进在香港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两个创新平台。香港特区政府,我们推动创科发展,是发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以及金融科技四个大的范畴。特区政府会继续全力发展创科基建,推动研发汇聚人才,推动再工业化,加强对科研界的支援。我想强调的是香港的创新生态,在去年一年有明显的改善、明显的进步。谢谢。 米健: 刚才我在介绍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担当的时候提到,《规划纲要》提到要一个国际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澳门在其中也是一个支撑点,这是我们澳门引以为荣的一点。跟刚才林省长、张司长相比,澳门可能没有那么多可以说的,但是我们澳门有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在珠三角城市群里,尤其是在珠江西岸是比较特殊的。现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这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我们现在正在酝酿、探讨、协商合作方案。除此之外,政府在整个工作安排上也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去年,我们成立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今年我们成立了创新科技及智慧城市发展专责组,在这个小组的负责下,我们要展开一系列的科技创新的工作。第二,加速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尤其是横琴,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和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平台。第三,特区政府历年来对高校的投入,在他自身的GDP当中占比是相当大的,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投入非常大。我们准备进一步地加大投入,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第四,我们加强与国家科技部和科协的合作,已经有了基本草案,就是加强利用内地科技发展的力量,完成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中国际创新走廊建设的历史重任。 最后对于记者的问题,我直接回答一句话,这次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把国际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内容之一,真的是时代大势。可以说,《规划纲要》洞察天下大势。从最近一系列的发展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未来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而我们国家只有在科技创新方面下功夫,才能促进我们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更有实力地走向世界。谢谢。 香港电台记者: 想了解一下有关大湾区发展的时候,怎么样可以减轻在融合过程之中港澳的压力,担心人员过分的涌进香港和澳门,有什么措施可以使香港和澳门的居民可以放心参与大湾区的发展?谢谢。 罗文: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一小时生活圈”,就是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不断便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规划纲要》里专门列出了一章,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积极构建“一小时生活圈”。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三个方面具体举措: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通达。 二是在通关便利化方面。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的便利化水平。研究在粤港澳主要陆路口岸增加自助查验通道,推进更多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加强内地与港澳海关部门协作,进一步提升跨境物流效率。 三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推动降低甚至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赋予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为大湾区居民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米健: 这位记者的问题,因为从澳门方面,我了解你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首先有一点,必须面对这种越来越开放的时代大势,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进步,如果它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可能再有新的前进。我们必须面对这个过程中确实产生的一些压力。最近几年港澳都在面对这个问题,就是游客的进入。这次我看到整个澳门春节是爆关、爆城,都满了。香港也有同样的压力。但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我经常和澳门的青年在一起谈这个问题。澳门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你是开放的,你是国际化城市。这同样适用于香港。香港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你是国际化的,是开放的。所以,对于大湾区发展建设可能带来的人流压力,必须要有思想准备。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就没有措施,任其失控。这是要避免的。这就考验政府管理部门的智慧。三地的合作也是必要的,但总的来说,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趋势。谢谢。 袭艳春: 《纲要》的推出也是为了让三地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也会统筹兼顾三地多方面的需求。 澳门澳广视记者: 想问一下《纲要》里面提到,要求澳门和临近的城市一起共同做好预防防灾害的工作,想问一下,目前粤港澳三地这方面的工作具体有什么进展?谢谢。 林少春: 谢谢你的问题。因为大湾区中,粤澳在这方面确实非常密切,我理解您是注意到前年的台风,一个是供电断电两天,还有是海水倒灌。怎么样防止自然灾害?目前我们有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我们建立了一个气象信息共享机制,对自然灾害天气预报信息,三地现在已经建立起来了,对没到来之前怎么样做到预测、预报准确气象自然灾害的相关信息。第二,建立了一个在灾害来之前及时互通互报的机制,也就是说广东有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及时通报给港澳有关机构,港澳有这方面的信息,也及时给我们通报过来。然后在通报过程中,需要三地协调共同解决的灾害的预防问题,我们共同商量。第三,具体来说,现在对澳门的供电,我们已经实现了双回路,是通过地下电缆,确保澳门电力供应的完善。再有,你可能比较关心挡潮闸,特首特别关心,崔特首专门来广东跟兴瑞省长一起商量,广东支持澳门开展这一项工作,下来之后,两地将会根据项目的建设,充分论证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有海潮、天文潮的数据要进行准确的测量,拿出一个科学有效的防控办法。我们现在都在建立这些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设施,共同做好防御自然灾害的工作。谢谢。 米健: 补充一点澳门方面做的工作。你的话题的由来就是8·23天鸽风灾,百年不遇,引起了澳门人员财产的伤亡,对澳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对特区政府真的是教训深刻。所以三个月之内,立刻就批了挡潮闸的设计,半年,整个过程特首一直全程参与,跟马省长、林省长的协调,水利部也支持,应该在区域合作当中是效率最高的一项工程。具体现在到什么阶段,我们十年防灾减灾的计划,已经到了第六稿,其中重要是之一就是挡潮闸,挡潮闸已经到了技术论证阶段,虽然这个挡潮闸基本方案可行,但真正把这个挡潮闸建起来,需要有天文、气象、海潮,还有洪水,所有数据的综合分析,才能管控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但是请你转告澳门居民放心,这件事情特区政府是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不允许再发生一次像8·23天鸽那样的事情。 第一财经记者: 我这个问题跟资本市场有关,我们知道大湾区汇聚了两大交易所,港交所、深交所,我们想了解一下,在大湾区建设过程当中,两大交易所将会如何来助力大湾区的建设?此外,也特别重视关于深交所创业板下一步的改革,因为我们知道在支持科创企业上市方面,在上海以及香港都有一些制度的突破。深交所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什么?谢谢。 林少春: 谢谢您提的问题。确实向您所说,湾区里面的建设,金融方面特别重要,金融业在广东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我们去年经济重量9.7233万亿,金融增加值超过8%。怎么样在湾区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我想,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金融必须是稳健的,不能出问题,如果金融出问题,对整个经济影响太大了。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金融的政策这个前提下来推动湾区的金融业发展。第二,你关心的上海科创板从审批登记改为注册制,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国家要求,完善相关方面的必备条件。第三,我们也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强监管,防止金融方面的风险。按照国家的部署,在打好三大攻坚战里面,第一个就是防控金融风险,我们之后要确保金融业既服务于经济发展,又是健康的发展。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加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支撑,但是除了硬件连通之外,社会各界也期待更加便利的管理措施,方便粤港澳人员车辆往来,推进要素的高效便捷的流通,请问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  罗文: 感谢你的问题。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既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反映比较集中、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设施的“硬联通”和机制的“软联通”。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具体来说,我们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方面,统筹基础设施布局,抓紧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和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二是在体制机制“软联通”方面,要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带动,聚焦科技创新、人员交流等关键领域,推进出台系统性的创新支持政策,实现科技人才便捷流动、科研合作更加紧密。加强内地与港澳口岸部门协作,扩展和完善口岸功能,依法推动在粤港澳口岸实施更便利的通关模式,进一步便利港澳与内地居民往来。研究制定和优化香港、澳门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政策措施。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和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谢谢。  袭艳春: 再次感谢四位发布人,也谢谢大家,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详情]

港深交易所如何助力大湾区发展?广东常务副省长回应
港深交易所如何助力大湾区发展?广东常务副省长回应

  港深交易所如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东常务副省长回应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中国网 宗超摄) 中国网财经2月28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2月28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和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以下为文字实录: 记者:我这个问题跟资本市场有关,我们知道大湾区汇聚了两大交易所,港交所、深交所,我们想了解一下,在大湾区建设过程当中,两大交易所将会如何来助力大湾区的建设?此外,也特别重视关于深交所创业板下一步的改革,因为我们知道在支持科创企业上市方面,在上海以及香港都有一些制度的突破。深交所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什么?谢谢。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谢谢您提的问题。确实向您所说,湾区里面的建设,金融方面特别重要,金融业在广东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我们去年经济重量9.7233万亿,金融增加值超过8%。怎么样在湾区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我想,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金融必须是稳健的,不能出问题,如果金融出问题,对整个经济影响太大了。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金融的政策这个前提下来推动湾区的金融业发展。第二,你关心的上海科创板从审批登记改为注册制,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国家要求,完善相关方面的必备条件。第三,我们也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强监管,防止金融方面的风险。按照国家的部署,在打好三大攻坚战里面,第一个就是防控金融风险,我们之后要确保金融业既服务于经济发展,又是健康的发展。谢谢。[详情]

新闻办就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新闻办就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新闻办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2月28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和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新办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中国网 宗超 摄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邀请记者提问 中国网 宗超 摄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各界对此非常关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先生,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先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先请罗文先生作介绍。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中国网 宗超 摄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感谢各位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借此机会,向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诚挚地谢意!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提出了“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的目标要求,为我们推进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面临着世界上其他湾区建设所没有的新情况。因此,它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各自优势,注重合作共赢,为港澳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力支撑。基于以上,《规划纲要》的编制主要作了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明确大湾区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始终坚持全球视野和全局站位,研究提出五大战略定位,进一步发挥大湾区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 二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规划纲要》编制突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着眼于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拓展港澳发展空间,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 三是发挥粤港澳比较优势,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规划纲要》强调善用“两制”之利,让体制的活力、市场的动力更加迸发出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划纲要》突出创新的关键性作用,着眼破解制约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在一些重大改革上先行先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解决大湾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以上概括起来,《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一个愿景,七大重点,四项措施”。“一个中心”,就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愿景”,就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七大重点”,就是明确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七个重点领域。“四项措施”,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重点工作、防范化解风险、扩大社会参与。 事实上,我们已经会同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正在有力有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比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加速形成;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取得新进展,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就业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大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沟通协调,精心组织实施,进行跟踪分析评估,把《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落地落实,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谢谢大家! 袭艳春: 下面有请林少春先生作介绍。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中国网 宗超 摄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同新闻界的朋友们见面。首先,感谢各位对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的有关情况。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成立由省委书记李希同志担任组长、省长马兴瑞同志担任常务副组长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6个专项小组,协调推进相关重点领域专项工作。制定了我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系列配套文件,系统推进规划贯彻实施。 二是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化。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广州南沙。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出台广东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办法等政策文件。 三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港珠澳大桥已于去年10月正式开通,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并实现西九龙站“一地两检”,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开建,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 四是营商环境加快对接。我省对港澳服务业开放部门达到153个,涉及世贸组织服务贸易160个类别中的95.6%。开办企业的办理时间实现了不超过5个工作日。 五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银联云闪付APP落地港澳,微信香港钱包正式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粤澳首次共同成立首期200亿元的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 六是港澳居民到广东发展更加便利。先后推出18项、35项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举措。全省可招收港澳学生高校达到了50所,港澳资医疗机构有48家。港澳居民居住证受理申领量达9万张。 下一步,我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总牵引,切实担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职责,为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广东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袭艳春: 下面有请张建宗先生作介绍。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中国网 宗超 摄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区内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的作用。 “一国两制”是香港在大湾区的优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中央领导已多次重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推进大湾区建设,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内涵,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并不会像有些人担忧会导致“两制”界限模糊,也不会影响香港的单独关税区的地位。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拥有独特的双重优势。香港既是国家的一部分,同时拥有不同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香港是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拥有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及优质的专业服务。我们可以把这些优势与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广阔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科技实力较强等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 香港的角色,将会是积极的“参与者”、“促成者”及“推广者”。香港可以将丰富的国际联系经验延伸至内地,协助引进外资,也可以与内地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拼船出海,寻找发展机遇,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互利共赢。 袭艳春: 感谢张建宗先生,下面有请米健先生作介绍。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中国网 宗超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 谢谢主持人。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意义、重要性及其基本内容,刚才发改委的领导、广东省委省长,还有张建宗司长已经讲的很充分,我就不讲了。下面我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角度谈谈我们两方面的认识。特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是基于这些认识而展开。 第一,澳门的担当与挑战。此次《规划纲要》赋予澳门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整个《规划纲要》中直接指向澳门的,据我们目前统计的有49项,说明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下面我简单概括一下。 一是《规划纲要》将澳门列为大湾区发展建设四个中心城市之一,使其具有“核心引擎”的地位。以澳门这样小的体量,担当这样大的一个角色,无疑是国家对澳门的高度信任和期待。 二是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对澳门已经明确了“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的定位,这次《规划纲要》对澳门作为这一平台的作用进一步予以明确。前期49项内有9项涉及这一平台。 三是除“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之外,《规划纲要》还赋予澳门一个十分光荣的时代使命,即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显然是对澳门特殊的历史地位、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且成功的多元文化共存的高度肯定。 四是规划纲要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的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而澳门也成为这一走廊中的支撑点。 以上是简单概括所有的定位和任务,既是澳门的担当,同样也是对澳门的挑战。 第二,澳门的机遇与责任。《规划纲要》公布与实施,给澳门自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通过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建设,获得自身的跨越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多元,从而为澳门社会长久的繁荣稳定、澳门子孙后代的民生福祉创造条件和打下牢固基础,这是澳门特区政府必须承担的社会和历史责任。 谢谢大家! 袭艳春: 感谢米健先生,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粤港澳分别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也分属于不同的关税区域,法律制度不同。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挑战是很多的,如何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推进大湾区的建设,请问有什么考虑?谢谢。 罗文: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际一流湾区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国两制”,它涉及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也是它的挑战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澳门是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体,是自由贸易港,它在经济运行、社会治理、规则标准、政府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更加接轨。广东省是内地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上述三个地方同处一个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经济方面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彼此紧密合作,必将产生协同效应和放大效应。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体制机制衔接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下一步,要更好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确保“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变形、不走样。 二是坚持依法办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环境独特,政策敏感性强,我们要坚持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特别要注意尊重港澳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尊重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在处理涉及港澳的事务时,充分征询和吸纳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确保程序正当、权责统一和依法依规。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思想要再解放,行政干预要再减少,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和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推进广东与香港、澳门在商贸投资、科技教育、人员交流、青年发展、设施联通、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互利合作。 四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港澳国际化的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优势,妥善化解“两制”差异下可能产生的发展障碍。突出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探索制度对接,搭建“政策桥”,促进粤港澳三地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通,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 张建宗: 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我们有健全的法治和完善的国际联系,还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开放的市场。在国际竞争力的排行中,我们是名列前茅的。香港连续25年被评选为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一国两制”是香港在大湾区的优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香港特区政府将继续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不遗余力,竭尽所能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把国家所需、香港所长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发挥市场化的机制作用。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也为香港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为香港的居民提供更广阔的生活和发展的空间。《规划纲要》明确的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大力的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这些工作都有利于打造香港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谢谢。 米健: 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我们不是第一天面对。确实,“一国两制”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过程当中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可能就会对我们整个大湾区的工作产生影响。我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么长时间里酝酿,对这个问题就我们澳门方面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和准备。如何在《规划纲要》公布之后拿出实际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现在最好的出路是把看似十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至于什么叫简单化,我们都在探讨。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你关注到去年习主席在接见纪念改革开放港澳代表团的时候,他的讲话中已经有了,习主席表达的核心思想:第一,港澳对内地改革开放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第二,它之所以起到这么大的贡献作用,就是因为它有“一国两制”这种最大的优势;第三,希望港澳在未来的新一轮国家改革开放过程当中继续发挥作用,前提条件肯定是“一国两制”。所以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还是要坚守“一国两制”,还有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逻辑联系。在这方面不用过多担心。 南方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港澳科研院校众多,青年人才资源丰富,他们到大湾区内地创新创业的意愿和需求都非常强烈,《规划纲要》里面也明确提出,要支持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请问广东省在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如何协助港澳青年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 袭艳春: 很关注年轻人。 林少春: 谢谢您提的问题。广东省历来都欢迎港澳青年到广东就业、创新创业,按照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自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这三个地方设立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以来,港澳青年在这里的创业团队已经达到了360多个,落户在这个地方。这360多个团队里,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从业人员、就业人员接近4千人,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下一步,广东省仍然会把平台优化提升,把相关鼓励创业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说,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完善。首先,在广东建立一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基地,是从省政府层面。同时,我们会把前海、南沙、横琴,在原有的基础上,总结他们这一段时间运行的经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创业的服务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其他的六个市,我们也都准备建立这个平台。下一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打造12个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在政策方面,我们将完善相关的支持和服务。第一,广东省支持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对港澳青年在湾区内的创业全覆盖,我们支持本省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香港澳门青年也可以享受这个政策,只要符合规定,我们都会支持。第二,我们将会在营商环境、工商登记便利化方面,更好的为港澳青年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因为我们平常和港澳青年接触,他们很多对在内地办企业、登记,包括申请税务办理、银行贷款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我们将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第三,我们将会进一步的研究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新创业涉及到的居住、医疗保障、税务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这一方面我们也正在进行全面的梳理、全面的研究。总之,广东省对港澳青年到内地创新创业将继续给予大力的支持,也欢迎广大青年到广东来创业,取得成就。 谢谢大家! 张建宗: 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年的发展,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希望香港的青年有国家的观念,有香港的情怀,有世界的视野,同时希望他们能够登高望远,发掘香港以外的机遇。我们鼓励香港青年参与大湾区的发展,并着力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及机遇,努力使大湾区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创新创业平台,同时促进香港青年的向上流动,也让他们参与大湾区以及国家的发展大局。香港特区政府将整合聚集香港青年大湾区双创的资源,以大湾区青年双创基地为核心,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支持香港青年双创的生态系统。具体来说,香港特区政府将通过和民间机构合作,为在大湾区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创业补助、支援、辅导、引路及孵化的服务,也会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建立一站式的宣传与兼容平台,支持香港平台创业者到大湾区发展、落户。 谢谢。 米健: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对青年工作很重视,这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议题,也是很久以来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给行政长官决策、政府施政提供建议方案的一个部门,我们深深知道特区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去年特首带领政府代表团走访大湾区九个城市的时候,特别带了青年代表团,随着政府代表团走了大湾区九个城市。去年我们还举行了一次大湾区的青年论坛。在青年论坛上,给大湾区青年提供了交流机会,而且特别让澳门的青年意识到,大湾区的到来对于我们澳门青年的要求,对他们的挑战。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有一句话,可能在座的都知道,当时有一句话是“少年强则中国强”。当时我们在会上也提出,未来的大湾区是青年的大湾区,所以如果大湾区的青年强,那么大湾区才会强。在这方面,特区政府做了很多工作,第一,实施“千人计划”,让青年到内地交流学习,为他们创新创业做好准备。澳门的青年有个特点,就是比较安逸,不愿意走出去。现在我们告诉他,你必须面对这个时代,必须面对大湾区时代的到来。第二,实施青年湾区创业创新计划。第三,我们提供30万元上限的免息创业贷款,支持青年创业。很多青年靠着政府的这个政策到横琴,到大湾区其他的城市创业。第四,连续几年组织“澳门青年创业创新考察团”到内地,学习创新创业的经验。第五,我们在中山设立了一站式的青年创新创业平台。除此之外,刚才林省长已经讲了,我们在横琴、南沙、前海都为青年提供了实践平台。具体工作很多,我不占用大家时间。 大公报记者: 我们看《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在5G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我们想了解5G会不会在港澳地区率先实现商业应用?谢谢。 罗文: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5G被誉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代表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实现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我国高度重视5G发展,提出了加快5G商用步伐。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关部门正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引导,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力量,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利益,超前布局加快推动5G技术研发和商用事业。我们积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之间加强对接和交流,共享发展成果,积极鼓励港澳地区电信运营企业开展5G商用,让5G技术发展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港澳地区人民群众。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次《规划纲要》中也将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列入了具体工作任务的第一章。我的问题是中央为什么要支持粤港澳三地打造国际科创中心?下一步的工作考虑是什么?三地将如何推进?谢谢。 罗文: 感谢您提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描绘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愿景,那将是一个富有活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是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要做到和实现这一点,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首要任务,是重中之重,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有共识、最具优势的地方。它肩负着构筑我们国家创新发展新高地、引领和带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创新转型的历史重任。中央之所以要支持粤港澳三地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这是完善我国区域创新总体布局,加快经济发展率先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迫切需要。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是继北京、上海两个科创中心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又一个科创中心。通过科创中心的建设,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经济总量占全国近四成的超级城市群,建设为创新型经济体,引领带动我国经济整体向创新驱动转型。 第二,发挥粤港澳三地比较优势,保持香港和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要求。粤港澳三地在创新功能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共建科创中心,将放大香港、澳门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现代金融和知识密集型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广东的实体经济互动,延伸产业链和创新链,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保持港澳长期繁荣与稳定。 第三,发挥港澳国际化优势,带动大湾区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必由之路。香港、澳门是世界自由贸易港,市场机制灵活,国际化程度高,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广泛的创新联系,通过共建科创中心、吸引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企业和科研机构到大湾区集聚,推动大湾区企业、技术、标准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下一步,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由我委牵头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专责小组,强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规划、政策、任务、资源的统筹,汇集国家相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力。 二是推动政策对接,支持深港、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三个创新特别合作区先行先试,推动粤港澳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对接,打造要素流通、设施联通、创新融通、人员互通的跨境合作平台,带动大湾区乃至全国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三是抓好重大项目。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依托,统筹用好中央、地方和社会资源,集中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高水平创新项目,打造高度国际化发展的科学中心,引导地方和社会资本加大创新投入,吸引国内外顶尖水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到大湾区发展,提升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四是深化改革和创新合作,聚焦破除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数据和样品等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粤港澳深度合作,开展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改革试点,形成粤港澳交流互动、协同创新的新局面。坚持国际化方向,充分吸纳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支持大湾区的企业、标准、技术和产品走向全球,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林少春: 我理解,在大湾区科技创新,既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补短板的需要。大湾区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千万,经济总量超过1.5万亿美金。跟世界上的湾区来比较,跟旧金山湾区比,我们的短板恰恰就是在科技创新,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各个分校,重点实验室、科技机构非常发达。如果和东京湾区比,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主,这个湾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比比皆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好、面积广、人口多、产业门类齐全,制造业特别发达,所以国家从战略的角度把科技引领摆在第一位,作为引领未来的发展,补我们这个湾区的短板,我认为是抓到了点子上,抓到了要点上。 广东在这里怎么做,我想我们有几个方面,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一方面是要推动建立和完善跨境的科研合作机制。广东有自己的优势,香港、澳门也有他们的优势,广东的优势就是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产业体系,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香港、澳门的优势就是高端的科研力量比较强,国际化、市场化的水平比较高。这两方面的优势怎么结合起来?第一,组织、引导湾区内三地的重点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深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引导积极参与的广东正在实施的九个方面的应用技术的攻关计划。我们这九个方面,按照总书记给广东提出的要求,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数字经济,还有新材料、海洋经济、工程技术、现代农业的种苗业这九个方面的攻坚计划,这是第一个,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把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起来。第二,协同港澳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点就是要加快在走廊里推动重大科技的基础设施、交叉研究的平台和前沿学科的研究。同时要把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产业园、横琴中医药产业园等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支点来建设。同时,在这里面我们有庞大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要把它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孵化的基地来建设,这是第二个,我们想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的平台。第三,三地要探索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畅通。首先是广东省内,我们对财政性的科研资金不再实行限制,港澳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的,拿到财政性资金以后可以跨境使用,也就是说,广东的财政资金支持科研的可以过到港澳去使用。另外,对广东的科研机构、实验室也要对港澳全面开放,对港澳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有需要使用广东设备的,都可以申请使用。像东莞的散裂中子源就是全面开放,你有需要,可以申请使用广东的设备。 下一步,我们将在中央的主导下,积极加强和港澳的沟通,在科技创新方面更多的研究支持政策和措施,谢谢大家。 张建宗: 香港拥有多所世界级的大学,我们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健全的司法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香港可以利用丰富的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汇聚内地以及全球的创新资源。一方面,将国际创科企业引进大湾区,另一方面我们帮助内地的创科企业“走出去”,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本届特区政府大力地投资1000亿港元,相当于861亿人民币,对创新科技的发展高度重视。香港已经准备好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工作中担当重要的角色。特区政府衷心感谢国家积极大力支持香港的创新及科技的发展。2018年5月,习近平主席亲自作出批示,肯定香港拥有较雄厚的科技基础和高技术的科技人才,以及香港科技界为香港和国家发展作出的重要奉献,明确表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特区政府在过去一年获中央政府支持多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中央科研基金跨境拨付到香港来,确立中国科学院在香港设立院校机构,推动其研究院所落户在香港科学园的两个科技创新平台。 展望未来,我们继续大力推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体的工作包括:一是鼓励我们全力的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二是联系国内外顶尖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合作基地。同时,我们积极推进在香港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两个创新平台。香港特区政府,我们推动创科发展,是发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以及金融科技四个大的范畴。特区政府会继续全力发展创科基建,推动研发汇聚人才,推动再工业化,加强对科研界的支援。我想强调的是香港的创新生态,在去年一年有明显的改善、明显的进步。谢谢。 米健: 刚才我在介绍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担当的时候提到,《规划纲要》提到要一个国际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澳门在其中也是一个支撑点,这是我们澳门引以为荣的一点。跟刚才林省长、张司长相比,澳门可能没有那么多可以说的,但是我们澳门有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在珠三角城市群里,尤其是在珠江西岸是比较特殊的。现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这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我们现在正在酝酿、探讨、协商合作方案。除此之外,政府在整个工作安排上也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去年,我们成立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今年我们成立了创新科技及智慧城市发展专责组,在这个小组的负责下,我们要展开一系列的科技创新的工作。第二,加速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尤其是横琴,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和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平台。第三,特区政府历年来对高校的投入,在他自身的GDP当中占比是相当大的,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投入非常大。我们准备进一步地加大投入,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第四,我们加强与国家科技部和科协的合作,已经有了基本草案,就是加强利用内地科技发展的力量,完成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中国际创新走廊建设的历史重任。 最后对于记者的问题,我直接回答一句话,这次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把国际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内容之一,真的是时代大势。可以说,《规划纲要》洞察天下大势。从最近一系列的发展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未来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而我们国家只有在科技创新方面下功夫,才能促进我们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更有实力地走向世界。谢谢。 香港电台记者: 想了解一下有关大湾区发展的时候,怎么样可以减轻在融合过程之中港澳的压力,担心人员过分的涌进香港和澳门,有什么措施可以使香港和澳门的居民可以放心参与大湾区的发展?谢谢。 罗文: 感谢你提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一小时生活圈”,就是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不断便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规划纲要》里专门列出了一章,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积极构建“一小时生活圈”。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三个方面具体举措: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通达。 二是在通关便利化方面。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的便利化水平。研究在粤港澳主要陆路口岸增加自助查验通道,推进更多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加强内地与港澳海关部门协作,进一步提升跨境物流效率。 三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推动降低甚至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赋予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为大湾区居民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米健: 这位记者的问题,因为从澳门方面,我了解你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首先有一点,必须面对这种越来越开放的时代大势,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进步,如果它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可能再有新的前进。我们必须面对这个过程中确实产生的一些压力。最近几年港澳都在面对这个问题,就是游客的进入。这次我看到整个澳门春节是爆关、爆城,都满了。香港也有同样的压力。但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我经常和澳门的青年在一起谈这个问题。澳门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你是开放的,你是国际化城市。这同样适用于香港。香港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你是国际化的,是开放的。所以,对于大湾区发展建设可能带来的人流压力,必须要有思想准备。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就没有措施,任其失控。这是要避免的。这就考验政府管理部门的智慧。三地的合作也是必要的,但总的来说,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趋势。谢谢。 袭艳春: 《纲要》的推出也是为了让三地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也会统筹兼顾三地多方面的需求。 澳门澳广视记者: 想问一下《纲要》里面提到,要求澳门和临近的城市一起共同做好预防防灾害的工作,想问一下,目前粤港澳三地这方面的工作具体有什么进展?谢谢。 林少春: 谢谢你的问题。因为大湾区中,粤澳在这方面确实非常密切,我理解您是注意到前年的台风,一个是供电断电两天,还有是海水倒灌。怎么样防止自然灾害?目前我们有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我们建立了一个气象信息共享机制,对自然灾害天气预报信息,三地现在已经建立起来了,对没到来之前怎么样做到预测、预报准确气象自然灾害的相关信息。第二,建立了一个在灾害来之前及时互通互报的机制,也就是说广东有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及时通报给港澳有关机构,港澳有这方面的信息,也及时给我们通报过来。然后在通报过程中,需要三地协调共同解决的灾害的预防问题,我们共同商量。第三,具体来说,现在对澳门的供电,我们已经实现了双回路,是通过地下电缆,确保澳门电力供应的完善。再有,你可能比较关心挡潮闸,特首特别关心,崔特首专门来广东跟兴瑞省长一起商量,广东支持澳门开展这一项工作,下来之后,两地将会根据项目的建设,充分论证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有海潮、天文潮的数据要进行准确的测量,拿出一个科学有效的防控办法。我们现在都在建立这些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设施,共同做好防御自然灾害的工作。谢谢。 米健: 补充一点澳门方面做的工作。你的话题的由来就是8·23天鸽风灾,百年不遇,引起了澳门人员财产的伤亡,对澳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对特区政府真的是教训深刻。所以三个月之内,立刻就批了挡潮闸的设计,半年,整个过程特首一直全程参与,跟马省长、林省长的协调,水利部也支持,应该在区域合作当中是效率最高的一项工程。具体现在到什么阶段,我们十年防灾减灾的计划,已经到了第六稿,其中重要是之一就是挡潮闸,挡潮闸已经到了技术论证阶段,虽然这个挡潮闸基本方案可行,但真正把这个挡潮闸建起来,需要有天文、气象、海潮,还有洪水,所有数据的综合分析,才能管控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但是请你转告澳门居民放心,这件事情特区政府是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不允许再发生一次像8·23天鸽那样的事情。 第一财经记者: 我这个问题跟资本市场有关,我们知道大湾区汇聚了两大交易所,港交所、深交所,我们想了解一下,在大湾区建设过程当中,两大交易所将会如何来助力大湾区的建设?此外,也特别重视关于深交所创业板下一步的改革,因为我们知道在支持科创企业上市方面,在上海以及香港都有一些制度的突破。深交所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什么?谢谢。 林少春: 谢谢您提的问题。确实向您所说,湾区里面的建设,金融方面特别重要,金融业在广东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我们去年经济重量9.7233万亿,金融增加值超过8%。怎么样在湾区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我想,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金融必须是稳健的,不能出问题,如果金融出问题,对整个经济影响太大了。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金融的政策这个前提下来推动湾区的金融业发展。第二,你关心的上海科创板从审批登记改为注册制,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国家要求,完善相关方面的必备条件。第三,我们也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强监管,防止金融方面的风险。按照国家的部署,在打好三大攻坚战里面,第一个就是防控金融风险,我们之后要确保金融业既服务于经济发展,又是健康的发展。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加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支撑,但是除了硬件连通之外,社会各界也期待更加便利的管理措施,方便粤港澳人员车辆往来,推进要素的高效便捷的流通,请问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 罗文: 感谢你的问题。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既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反映比较集中、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设施的“硬联通”和机制的“软联通”。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具体来说,我们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方面,统筹基础设施布局,抓紧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和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二是在体制机制“软联通”方面,要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带动,聚焦科技创新、人员交流等关键领域,推进出台系统性的创新支持政策,实现科技人才便捷流动、科研合作更加紧密。加强内地与港澳口岸部门协作,扩展和完善口岸功能,依法推动在粤港澳口岸实施更便利的通关模式,进一步便利港澳与内地居民往来。研究制定和优化香港、澳门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政策措施。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和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谢谢。 袭艳春: 再次感谢四位发布人,也谢谢大家,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详情]

罗文:粤港澳大湾区将在部分重大改革上做“排头兵”
罗文:粤港澳大湾区将在部分重大改革上做“排头兵”

  粤港澳大湾区将在部分重大改革上成为“排头兵” 发改委副主任罗文指出,要着眼破解制约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在一些重大改革上先行先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解决大湾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罗文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规划纲要》)的专题发布会上介绍称,未来发改委将从六方面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在部分重大改革上成为“排头兵”。 罗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编制《规划纲要》的时候,除了考虑到国家发展大局、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以及发挥粤港澳比较优势外,还有一点就是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他特别指出,《规划纲要》突出创新的关键性作用,着眼破解制约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在一些重大改革上先行先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解决大湾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罗文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积极推进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二是有力有序地推进要素高效流动,三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四是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态圈,五是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六是加快推进重大平台建设。 对于《规划纲要》提出将粤港澳三地打造成为国际科创中心,罗文表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是继北京、上海两个科创中心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又一个科创中心。通过科创中心的建设,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经济总量占全国近四成的超级城市群,建设为创新型经济体,引领带动我国经济整体向创新驱动转型。 他表示,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接下来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建立工作机制。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由发改委牵头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专责小组,强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规划、政策、任务、资源的统筹,汇集国家相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力。 推动政策对接。支持深港、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三个创新特别合作区先行先试,推动粤港澳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对接,打造要素流通、设施联通、创新融通、人员互通的跨境合作平台,带动大湾区乃至全国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抓好重大项目。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依托,统筹用好中央、地方和社会资源,集中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高水平创新项目,打造高度国际化发展的科学中心,引导地方和社会资本加大创新投入,吸引国内外顶尖水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到大湾区发展,提升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深化改革和创新合作。聚焦破除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数据和样品等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粤港澳深度合作,开展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改革试点,形成粤港澳交流互动、协同创新的新局面。坚持国际化方向,充分吸纳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支持大湾区的企业、标准、技术和产品走向全球,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详情]

林少春:正研究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税收等优惠措施
林少春:正研究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税收等优惠措施

  广东常务副省长:正研究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税收等优惠措施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中国网 宗超摄) 中国网财经2月28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2月28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和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以下为文字实录: 记者:我的问题是港澳科研院校众多,青年人才资源丰富,他们到大湾区内地创新创业的意愿和需求都非常强烈,《规划纲要》里面也明确提出,要支持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请问广东省在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如何协助港澳青年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 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谢谢您提的问题。广东省历来都欢迎港澳青年到广东就业、创新创业,按照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自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这三个地方设立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以来,港澳青年在这里的创业团队已经达到了360多个,落户在这个地方。这360多个团队里,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从业人员、就业人员接近4千人,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下一步,广东省仍然会把平台优化提升,把相关鼓励创业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说,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完善。首先,在广东建立一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基地,是从省政府层面。同时,我们会把前海、南沙、横琴,在原有的基础上,总结他们这一段时间运行的经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创业的服务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其他的六个市,我们也都准备建立这个平台。下一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打造12个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在政策方面,我们将完善相关的支持和服务。第一,广东省支持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对港澳青年在湾区内的创业全覆盖,我们支持本省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香港澳门青年也可以享受这个政策,只要符合规定,我们都会支持。第二,我们将会在营商环境、工商登记便利化方面,更好的为港澳青年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因为我们平常和港澳青年接触,他们很多对在内地办企业、登记,包括申请税务办理、银行贷款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我们将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第三,我们将会进一步的研究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新创业涉及到的居住、医疗保障、税务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这一方面我们也正在进行全面的梳理、全面的研究。总之,广东省对港澳青年到内地创新创业将继续给予大力的支持,也欢迎广大青年到广东来创业,取得成就。[详情]

北上杭强烈关注大湾区 节点城市“早上车早受益”
北上杭强烈关注大湾区 节点城市“早上车早受益”

  盘一盘大湾区,我们神奇地发现北上杭人也强烈关注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正式公布。这一世界级智慧城市群规划一经出世,就吸引了大量专家、学者和民众的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一词更是上了当日热搜榜首。可见,比肩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不再是抽象的国家战略,更是聚集了大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和关注。 北京、上海、杭州和成都等城市人群最关注粤港澳大湾区 通过选取“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关键词开展人群画像,我们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仍然很“热,”不仅区内人群十分关注大湾区的发展,相距千里之外的北京、上海、杭州和成都等城市人群似乎对粤港澳大湾区也十分感兴趣,搜索热度均进入了排行榜前十。 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搜索热度图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北京、上海、杭州和成都等城市汇聚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劳动人员,吸引着大批的就业者。通过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智慧城市发挥在那潜力研究报告》,我们发现,北京、上海、杭州和成都均是我国人口净流入超过百万的大城市(不计算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九城在内),难道这些人才储备军已经“身在曹营心在汉”了吗? 2017年我国城市人口流入量和增速变化排名 注:粤港澳大湾区大陆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九城不计算在内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除去杭州拥有较高的人口流入增长速度外,上海、北京和成都均显示了下行压力。虽然上海和北京的人口净流入体量庞大,接近千万量级,但是增长速度却仅有0.27%、0.18%。需要解释的是,成都较上年出现负增长,这与成都的人口转化能力有着极大关系。2017年成都户籍人口同比增量36.43万人,常住人口的基数降低才导致人口流入增速的测算下降。这表明劳动就业人口的“迁移”早已并非传言。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否会对我国的人口流向形成影响?或者说,引起诸如上述城市人群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一轮的人才迁移大戏呢? 人才引入和保留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据初步统计,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超10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超5%,约占比全国GDP的12%。而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1]指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力从业人数1969.3万人,同比上年增长0.24%。 显然,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大幅快于劳动就业的增长速度。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以预见,在未来会有不断加持的投资和政策倾向,随着规划的具体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将全面盘整域内的各种资源,经济总量的增长空间不言而喻。 当中,人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满足区域人才需求是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问题。若要保障区内经济总量的上行空间,必然需要就业量的增长速度与其相得益彰。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国际人才流入流出比 注:人才流入流出比=人才流入人数/人才流出人数,比值大于1表示城市处于人才静流入状态,小于1则表示处于人才净流出状态 报告进一步显示,整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在高水平与数字人才上处于净流入状态,深圳、佛山、东莞和香港是区域内最大的人才流入获益方,深圳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流入流出比最高的城市,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和保留力都居于前列。然而,澳门、广州、珠海和惠州等城市却在人才引入和保留力上表现吃力。可见,不平衡的区域发展,也将是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正视的问题。 节点城市“早上车早受益” 规划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同时,规划对“9+2”十一城的未来发展路径作出了明确布局。通过对规划文本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香港、澳门、深圳和广州既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由规划全文中各城市名称的出现频次可见一斑。 规划全文中各城市名称的出现频次统计 显然,香港、澳门、深圳和广州不但要作为大湾区经济总量的体量担当,也是推动珠海、佛山等节点城市的辐射担当。而节点城市是否只能受惠于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获得较小比例的收益,笔者倒是认为答案未必那么绝对。 就如东莞一样,早期受益于深圳的“东进”战略,不断发展制造业和高精尖技术,如今也跻身一跃“新一线”城市,可谓之最早期的“溢出拾益者”案例。所以,利用此次智慧城市群的建设机遇,粤港澳大湾区节点城市应大力发展硬实力,引入和留住人才,进而缩小财富差距,应该也只是有没有“上车”的问题。 所以,这场人才迁移大戏,你“上车买票”了吗? □王霄(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详情]

纲要全文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