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打通科创走廊:大湾区四大创新极串珠成链

港珠澳大桥打通科创走廊:大湾区四大创新极串珠成链
2018年10月25日 02:10 21世纪经济报道

  港珠澳大桥打通科创走廊“关键段”: 大湾区四大创新极“串珠成链”

  本报记者 杜弘禹 李振 广州报道

  导读

  作为大湾区四大创新极点,广深港澳协同创新有赖于交通互联互通支撑,这在近期相继突破。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这座大桥被誉为“世纪工程”,长约55公里,为目前全球最长跨海大桥。15年来,港珠澳大桥备受关注与期待,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将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东省连为一体,被认为将开启这一区域的发展新格局,带来无限机遇。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工程。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说,大桥经济价值远超本身1000多亿港元的投资,会为大湾区内经济产生几十万亿港元的经济效益。

  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港珠澳大桥从现实空间意义上打通了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关键一段”,再加上前不久刚刚开通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这4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极点,终于真正地实现“串珠成链”。

  粤港澳大湾区一大目标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需强化三地协同和吸引对接全球创新资源,这一科创走廊无疑是重要依托。

  事实上,近期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实质建设阶段,三地政企学各界的一些动作、举措和布局正开始围绕于此层层推进,资源整合有明显提速迹象,并且诸如半导体、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立足于本地基础优势和全球发展趋势的前沿科技产业被一一“点题”。

  10月24日,多位学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桥开通将有力推动三地科创协同,而背后一体化科创体系的构建则将增强全球创新资源吸引和承接能力。这还需创新机制体制来助推,作为“硬件”的大桥,未来将倒逼“软件”升级,同时作为三地共建的产物,“大桥经验”极具复制借鉴意义。

  打通科创走廊

  伴随着港珠澳大桥开通,许多人心中再次浮现出一个朴素愿景:路通财通。

  港珠澳大桥开通进一步将粤港澳三地连为一体,更精确来看,它打通了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关键一段”,也就是从现实空间意义上强化了与澳门的连接。

  2017年广东提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随后随着大湾区建设推进,又进一步扩容纳入港澳,并被列为大湾区建设重点。此前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已明确强调,要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认为,当前中国正加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依托更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层次升级,大湾区具备相应的良好基础,自然需承担探索重任。并且,从全球其它湾区来看,也无一不是以开放、创新作为引领。

  作为大湾区四大创新极点,广深港澳协同创新有赖于交通互联互通支撑,这在近期相继突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此番澳门也跨越珠江口与广深港成功“握手”。

  “这意味着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真正打通了。”10月24日,区域经济学者、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说,由此将加速创新要素便捷流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完善。

  强化澳门的融入被认为意义重大,一方面澳门有着不错的科技创新实力,如集成电路、中医药等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能够提升科创走廊整体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澳门科研及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亦越来越需要大湾区其它城市配套支撑。

  以集成电路为例,澳门大学拥有华南惟一微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且最近5年,这个实验室在国际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最高级别会议上发布的论文数量超过内地所有大学的总和,实力不容小觑。

  “很多人以为澳门只有博彩和旅游,其实不是这样。”澳门大学教授、澳门微电子协会会长余成斌经历了澳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他表示,当前澳门集成电路正加速从学术走向产业,近年也有意识地加强与深圳一些芯片设计公司进行合作,陆续探索了不少研发成果转化,也联合突破一些问题,不过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接和推进合作。

  余成斌说,澳门人力资源和市场都很有限,不过现在有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和落地,给澳门创造出巨大空间,并有力地糅合了各方资源力量。

  10月11日,广深珠港澳5个城市的半导体产业界和学术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产业联盟”,联手构建大湾区半导体产业新生态,这一科创力量整合的案例背后,看中的正是包括香港、澳门在内,大湾区各城市在科创方面的所长和所需,以及协同前景。

  申明浩表示,受制于自身空间狭小,澳门科研及科技产业发展一直存在着产业链、创新路不完善,上下游一体化程度不够的掣肘,透过港珠澳大桥,对接资源更为丰富的珠江东岸地区,可将产业链空前延长,这是澳门的现实突破路径,也将直接推动大湾区科创一体化。

  此前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也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而以“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为目标定位的广州南沙更动作频频,迎接其“第三次机遇”。早前,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已落地南沙,数年间有超过50位香港科大知名教授在国内参与科研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广深港高铁开通后,香港科技大学拟于广州南沙区高铁庆盛站旁筹办广州分校,科技成果转化将成为重要内容;港珠澳大桥开通前后,南沙则明显加速了其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上的布局,谋求加强与港澳合作。

  “大桥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基于交通连接所支撑和强化的创新协同发展,并不只是粤港澳三地间,更表现在珠江东西两岸,此番港珠澳大桥就直接加强了两岸连接。长期以来,珠三角东西两岸发展不均,东强西弱,这被认为是大湾区建设中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申明浩指出,从诸多关键指标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科创资源和产业更多集中在珠江东岸,而未来需加快向西岸流动和扩散,港珠澳大桥将发挥重要的通道作用。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长期观察城市群发展状况,他发现大湾区内城市正处于一个从集聚向扩散发展的节点,而其扩散效应已超过集聚效应。

  这意味着珠江东西两岸的资源要素流动有着内在力量。申明浩分析,目前珠江东岸城市的开发强度高,比如深圳,未来高端产业发展面临空间制约,需向西岸寻求扩散。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分析,从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这几个大湾区科创强市来看,各自优势明显,但也在科研成果转化、发展空间等有突出需求,特别是香港和澳门。他注意到,近年香港其实一直在筹谋“西进”,从2017年开始,香港特首曾多次率团访问珠西城市群,了解各市在基础建设、城市规划和创新科技等方面的最新发展。

  当然,对西岸来说,随着“通道”顺畅,机遇将逐步显现。多位受访学者指出,若东岸创新资源能够与西岸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海洋产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结合,将极大地提升大湾区整体产业层次和优势。这也是官方致力于推动实现的效果,近年广东着力推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而西岸城市则纷纷布局平台意图承接创新资源,如中山的火炬高新区和翠亨新区、珠海高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等。

  申明浩分析,未来珠江西岸或在获得东岸创新资源辐射并加速发展后,将形成以珠澳为桥头堡,辐射带动粤西乃至大西南地区发展,为大湾区创造更广阔腹地。

  不过,陈鸿宇提醒,要发挥粤港澳科技创新合力,并非只靠一条大桥,并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大突破方向是眼光“向外”,不能只盯着“内部”资源。

  陈鸿宇进一步指出,三地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能单纯理解为“内地能够从港澳拿到多少科创资源”,这是相当狭隘的,应该要更多地通过粤港、粤澳合作,更好发挥港澳在集聚吸引、运用国际创新资源方面发挥的独特优势,合力做大做强做优。

  事实上,不管是《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也均强调大湾区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至关重要的是,依照上述逻辑,未来大湾区科创应如何协同?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港珠澳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只是迈出第一步,未来还需创新机制体制配套。

  陈鸿宇认为,这将有两个突破方向,一方面是“硬件”完善后将倒逼“软件”的加速升级;另一方面则或将来自于“大桥经验”的启示转化成科创合作的经验。粤港澳共建大桥过程中,三方都派代表协商解决大桥建设中的问题,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的时候则请中央协调,这个经验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以后其他方面合作的突破提供模式参考。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也曾公开表示,港珠澳大桥建设管理模式是一种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解决了三地法律法规差异、技术标准衔接、建设程序规范、思维模式碰撞。(编辑:张星)

责任编辑:万露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21 永冠新材 603681 --
  • 02-20 青农商行 002958 --
  • 02-19 西安银行 600928 4.68
  • 02-13 华阳国际 002949 10.51
  • 02-13 七彩化学 300758 22.0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