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李克强:鼓励民企外企社会资本参与物流枢纽建设运营
李克强:鼓励民企外企社会资本参与物流枢纽建设运营

“物流枢纽布局建设要更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所谓制定‘规划’并不等于‘计划’,现有的许多物流枢纽形成的原因多样而复杂,不是事先可以‘计划’出来的。”李克强总理在11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鼓励包括民企、外企在内的社会资本参与物流枢纽建设运营。”[详情]

中国政府网|2018年11月24日  12:58
4000亿民企纾困基金到位 A股质押数量年内首降
4000亿民企纾困基金到位 A股质押数量年内首降

截至11月23日,全市场质押股数6424.93亿股, 较10月底减少5.4亿股,结束了2018年以来单月持续增长态势。[详情]

证券时报网|2018年11月25日  09:32
税务部门陆续出台具体措施化解民企发展痛点
税务部门陆续出台具体措施化解民企发展痛点

“中央给的定心丸,我们吃下了!近期党中央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定心丸’一颗接着一颗,税务等部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一项接着一项,我们感到这个冬天不会寒冷。”江西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强一席话道出民营企业家们的心声。[详情]

法制日报|2018年11月24日  19:51
习近平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

11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他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详情]

|2018年11月01日  18:27
李克强: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缓解融资难
李克强: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缓解融资难

部署根据督查发现和企业关切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决定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以市场化方式帮助缓解企业融资难。[详情]

中国政府网|2018年10月22日  19:36
多地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政策密集落地:提供低成本资金
多地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政策密集落地:提供低成本资金

在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方面,推动银行资金向民营企业倾斜、直接为民营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完善融资担保制度等成为各地政策清单上的重要选项。[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8年11月06日  00:40
五大行表态加大信贷投放支持民企 增强民营发展信心
五大行表态加大信贷投放支持民企 增强民营发展信心

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11月16日  00:29
福建书记:坚决制止对民企一切不必要的检查督查
福建书记:坚决制止对民企一切不必要的检查督查

新华网|2018年11月18日  19:21
北京市向民企民资推介60多个项目 总投资超1000亿
北京市向民企民资推介60多个项目 总投资超1000亿

第一财经|2018年11月13日  14:26
苏省委书记:推动江苏民营经济规模质量走在前列
苏省委书记:推动江苏民营经济规模质量走在前列

新华网|2018年11月16日  15:32
新华社:企业座谈会是民营企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一笔
新华社:企业座谈会是民营企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一笔

新华网|2018年11月04日  02:46
人民日报: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发展困难
人民日报: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发展困难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04日  04:01

支持民营企业在行动

人民银行:三箭齐发 支持民企融资
人民银行:三箭齐发 支持民企融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今天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银行将从信贷、发债、股权融资三方面精准发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11月07日  10:58
招商银行:发扬服务中小企业禀赋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招商银行:发扬服务中小企业禀赋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招商银行因为出生之日起,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把眼光更多的投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企业跟人一样也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个性,时间越长,它的特色就越鲜明。[详情]

央广网|2018年11月25日  07:00
工商银行:创新举措服务民营企业
工商银行:创新举措服务民营企业

近期工商银行制定了服务民营企业的10条具体举措,加大对民营企业倾斜力度,给予民营企业一定优惠,并运用创新工具,引导多元化的市场资金投资民企债券。[详情]

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  09:49
建设银行:多举措保障民企资金需求
建设银行:多举措保障民企资金需求

从考核上,建设银行还将专门拿出7亿元奖励基金,引导各分行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的投入。同时,还要求各家分行严格清理对民营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详情]

澎湃新闻|2018年11月23日  10:06
北京:精准制导 用创新为民企赋能
北京:精准制导 用创新为民企赋能

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市围绕民营企业在运营、融资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精准制导,在着力解决流动性问题的同时,服务和引导企业布局硬科技,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详情]

央视|2018年11月12日  19:55
天津海关支持民企在行动 让企业尽享退税红利
天津海关支持民企在行动 让企业尽享退税红利

海关主动向我们推出税则调研这项服务举措,帮助我们享受到出口退税提高的红利,减轻了企业税负,为我们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及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气象!”[详情]

央广网|2018年11月07日  13:58
四川:政策组合拳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四川:政策组合拳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的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突破2万亿大关,占全省GDP的半壁江山。省委书记彭清华说,将通过新政打破“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这三扇门。[详情]

央广网|2018年11月22日  07:00
广东:精准施策民企发展痛难点 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广东:精准施策民企发展痛难点 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民营经济占广东GDP的比重去年超过53%,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详情]

央广网|2018年11月21日  07:00
山东:着力解决制约民企发展的难题
山东:着力解决制约民企发展的难题

山东将创新政策举措和方式方法,把企业的内生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政府的外部推动力结合起来,着力破解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钱、地、人”等问题,加强要素保障。[详情]

央广网|2018年11月20日  00:12
福建:助力产业转型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福建:助力产业转型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福建省委书记 于伟国:福建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将近三分之二,可能大家还不太了解的是,福建的民营企业每年创造的生产总值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二,他们是茂密的森林,支撑福建经济的发展。[详情]

央视|2018年11月19日  09:25
浙江:做民营经济发展最坚强的后盾
浙江:做民营经济发展最坚强的后盾

2017年,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生产总值、80%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详情]

央广网|2018年11月18日  07:10
江苏: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推动江苏经济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推动江苏经济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根据统计显示,江苏去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超过4.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5.4%,位居全国前列。[详情]

央广网|2018年11月17日  07:00

专家解读

刘哲:本轮扶持民企政策已显效 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是抓手
刘哲:本轮扶持民企政策已显效 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是抓手

当流动性风险化解之后,不能将这些短期救急措施当成中长期的改革政策。要持续拓展信贷、发债、股权融资这三大融资渠道,激发企业的经营活力,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来实现。[详情]

中新经纬|2018年11月25日  14:12
辜胜阻:民企是实体经济顶梁柱 金控集团要一视同仁
辜胜阻:民企是实体经济顶梁柱 金控集团要一视同仁

对中小民营企业不敢贷、不愿贷,甚至抽贷断贷。而结构复杂、多层嵌套的金融创新业务,又会拉长资金流转链条,抬高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详情]

新京报|2018年11月24日  11:19
黄孟复:否定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是自乱阵脚
黄孟复:否定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是自乱阵脚

黄孟复认为,“民营企业家群体应该是受人尊敬的群体,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创新发展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本质特性,他们应该得到关注关心。[详情]

澎湃新闻|2018年09月30日  16:29
管清友:民营经济定位无需讨论 是重要组成部分
管清友:民营经济定位无需讨论 是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经济的定位无需讨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09月13日  22:44
樊纲:下一阶段改革开放需进一步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樊纲:下一阶段改革开放需进一步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下一阶段的改革开放确实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最重要的不在于其天生具有活力,而是能对自己的风险负责,花自己的钱来承担自己的风险。”樊纲说。[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09月17日  00:02
胡锡进:老胡在体制内从没有听说过要遏制民企的声音
胡锡进:老胡在体制内从没有听说过要遏制民企的声音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颇具活力的部分。积极发展民企既是党的坚定政策,也是国家的现实需求,同时受到民意的广泛支持。[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9月25日  14:33
姚洋:内忧外患凑到一起 民营企业危机或引发连锁反应
姚洋:内忧外患凑到一起 民营企业危机或引发连锁反应

内忧外患凑到一起,对大家的信心影响非常大。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科学地处置风险,特别是股票质押爆仓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下一步整个经济发展的压力会非常非常大。[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8年09月21日  19:08

要点一览

习近平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

11月1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详情]

新华社|2018年11月01日  18:04
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
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详情]

新华社|2018年11月01日  19:49
参加习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的10位企业家背后的故事
参加习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的10位企业家背后的故事

刘积仁、鲁伟鼎、王小兰、孙飘扬、卢勇、汤晓鸥、刘汉元、谈剑锋、刘屹、耿哲等10位企业家代表先后发言,就新形势下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1日  21:13
习近平谈民营经济 这些话真给力!
习近平谈民营经济 这些话真给力!

①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②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③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④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详情]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01日  19:02
习近平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只能壮大、不能弱化!
习近平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只能壮大、不能弱化!

这次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广阔舞台。[详情]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01日  21:13

官方表态

刘鹤: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行为有很大政治取向问题
刘鹤: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行为有很大政治取向问题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民营企业体系,就没有现代产业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就是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详情]

新华社|2018年10月19日  13:12
央行: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 支持民企融资
央行: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 支持民企融资

为改善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人民银行今年6月增加了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详情]

央行|2018年10月22日  20:44
发改委:民营经济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发改委:民营经济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截至2017年底,中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了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0%,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详情]

中国新闻网|2018年09月06日  11:49
央行:设立债券融资支持工具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央行:设立债券融资支持工具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人民银行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详情]

央行|2018年10月22日  20:41

企业家感言

刘积仁:给信心比政策更重要
刘积仁:给信心比政策更重要

“我认为这就是是给我们民营企业家的一个信心。我相信这样的一种信心,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比我们的政策或者给我们某一种帮助更为重要。”[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1日  22:34
鲁伟鼎:给民企了更大鼓励和更明确给民营企业的地位
鲁伟鼎:给民企了更大鼓励和更明确给民营企业的地位

总书记亲口来告诉我们,中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不仅仅是没有变,而是更大的鼓励,而是更明确给了民营企业的地位。[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1日  22:12
王小兰:中关村企业更应该首当其冲去发挥自己作用
王小兰:中关村企业更应该首当其冲去发挥自己作用

时代集团负责人王小兰表示,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这个关键期,中关村的企业更应该首当其冲去发挥自己的作用。[详情]

央视|2018年11月01日  21:50
刘屹:实现高质量发展 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要适应转变
刘屹:实现高质量发展 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要适应转变

在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肯定有些问题是现实的、严峻的,但是无论对国企还是对民企都要适应这样一种转变,联想到我自己从事的产业,结合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我们对这个事业是有必胜的信心的。[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1日  22:27
叶青: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民营企业家始终心连着心
叶青: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民营企业家始终心连着心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是真心实意在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劳心劳力,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民营企业家始终心连着心。[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1日  23:02
南存辉:民营企业座谈会道出了我们的所思所忧所盼
南存辉:民营企业座谈会道出了我们的所思所忧所盼

习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作用,批评了不符合中央大政方针的错误言论。就正确认识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六方面重要指示要求。[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1日  23:08
总书记与民营企业家座谈 易会满:六条措施都非常实在
总书记与民营企业家座谈 易会满:六条措施都非常实在

“六条措施,每一条措施我觉得都非常实在,那么总书记在这六条措施里面第二条是,提出如何进一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里面的措施我觉得非常具体,任务也非常明确。”[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1日  22:32

媒体评论

人民日报评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民营经济不会离场
人民日报评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民营经济不会离场

“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大。”[详情]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0日  03:31
央视快评: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繁荣发展
央视快评: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繁荣发展

全社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指示,以制度呵护,用信心浇灌,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健康的环境,开创中国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详情]

央视|2018年10月22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开创民营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华工商时报:开创民营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8年10月22日  12:11
经济日报:民营企业的疑惑和迷茫 这么办!
经济日报:民营企业的疑惑和迷茫 这么办!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中最富活力、最具潜力、最有创造力、最具成长性的市场主体。[详情]

澎湃新闻|2018年10月19日  19:54
媒体:民营经济稳了 中国经济也就稳了
媒体:民营经济稳了 中国经济也就稳了

真正要让民营企业、让市场放宽心,需要把焦点放在如何更好厘清国企民企各自的职责、如何切实解决民企的困境上,规范国企投资管理,加强对民企发展的保护和支持。[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10月22日  00:02
经济日报:民企纾困关键在抓落实 关心支持只是第一步
经济日报:民企纾困关键在抓落实 关心支持只是第一步

  民企纾困关键在抓好落实 来源:经济日报林火灿 政策措施的出台只是关心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步,关键在于抓落实。各地应进一步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在狠抓政策落实中见真章,使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实际调研,不断结合实践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升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结合本地区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税收、成本、营商环境方面着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短时间内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为民营企业纾困的利好政策,给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有利于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各地区陆续出台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看,这些政策举措重点比较突出,针对性也比较强,对于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融化市场的“冰山”、削低融资的“高山”、跨越转型的“火山”,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制度重在建设,贵在落实,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有效执行。出台这些政策措施只是关心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步,关键还在于抓落实。因此,各地不能以为政策出台就算交差了事,应该进一步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在狠抓各项政策落实中见真章,使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不能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挂在嘴边上、停留在纸面上,沦为一句口号。 更重要的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实际调研,充分听取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结合实践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使各项政策更高效地服务民营企业,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舒适的环境,让民营经济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面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沉着冷静地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信心,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聚焦实业,做精主业;不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压缩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助推企业发展壮大,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8年12月19日 06:24
学者猛批一窝蜂式保护民企:过犹不及 造成道德风险
学者猛批一窝蜂式保护民企:过犹不及 造成道德风险

   学者猛批一窝蜂式保护民企 来源:一见财经 针对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大力度措施扶持民营企业,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华生警惕,出于政治正确而一窝蜂保全民营企业将会过犹不及,甚至造成高杠杆民企的道德风险。 华生12月8日在“复旦大学EMBA 2018中国企业家高峰论坛”上呼吁,不给企业贴所有制标签,而是通过加强产权保护、法治和权力制约,才是在营造好的营商环境。 以下是演讲节选: 这段时间以来,在中央空前明确的肯定了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之后,各部门和各地方都出台了各种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力度之大,措施之密集,使人目不暇接。民营企业一改之前往往让人避之三舍的窘境,似乎一时成了香饽饽。 不讲价钱地保护民企和民营企业家成了政治正确。有的地方甚至下令对民营企业的账户,不能诉讼保全。以至有人感叹:我也是民企,别的民企欠我的债不能诉讼保全,如何保护我这个民企的利益?显然,过犹不及。这种一风吹的摇摆,难以持久。 在历史上,对激进高杠杆企业的救援往往还会助长道德风险,增加经济全局的风险性。这些其实并不是真正稳定和理想的营商环境。 那么,什么是好的营商环境呢? 首先是对产权的真正尊重和法律保护。市场经济表面上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实际上交换的是各自的财产权利。我放弃了自己的货币产权,换来你放弃了拥有自己货物或服务的权利。这里的关键是双方地位平等,不能强取,不能豪夺。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便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麻烦的是,平等和产权这个东西在中国传统中从来最缺乏。 中国自西汉起就有“盐铁官营”,赚钱的事朝廷自家就直接垄断了。从春秋末期孔子感叹的“苛政猛于虎”到大唐白居易的《卖炭翁》都可知,就是老百姓维持生计的家当,遇到官府,也绝无平等和产权保护可言。即便各朝各代的巨商大贾,若不识时务,或不知进退,常有性命之虞。 中国古代的工商业者,想自立于朝廷做生意,不行。像胡雪岩那样当红顶商人也没有好下场。产权得不到保护,无产者无恒心,这是中国社会财富和资本的积累总被打断,经济发展在历史上长期停滞、在近代严重落伍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我们也迎来了过去不敢想象的国民财富和国家实力空前强盛的中国。因此,今天其实并不需要对民营企业的特殊扶持和倾斜,而是需要一个竞争中性、不贴政治和所有制标签的营商环境。实际上凡需要扶持和倾斜的对象就已经说明了其弱势地位,本身就是问题。况且,与其他任何群体一样,民营企业本身也参差不齐。不偏不倚,依法办事、惩恶扬善,才是竞争中性。须知财产权本身就是一个法律概念。 故而其二,讲营商环境无法离开法治。法治在这里是指依照明确可依、一视同仁的规则管理市场。规则要改变也要有一定的程序,使人们能够建立合理预期。法治是尊重和保护产权的必然延伸。否则,政府自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那就没有公平可言。或者政府自己倒是不直接下场,但随意横征暴敛,政策出尔反尔,产权保护也会成了空话。 现在,中国的法治在经济领域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一是高标准立法,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我们很多法规要求很高。由于标准太高,不切实际,这样大家都只能想办法变通,规避绕道,乃至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由于大家都打折扣没真做,你要老老实实,那基本就要在竞争中出局。地方政府也知道这个情况,故而一些地方也大出土政策,变通执行,进而造成不公平竞争。同时由于法规上明文写在那儿,办事难免要走关系融通。如果突然上面来阵风要严格执行,各级就跟着一齐变脸,老账新账一起从头算。有时甚至刚摆出要严格执行的架式,大家就被吓得魂飞魄散。这次社保基金改由税务部门依法征收,引起全面恐慌就是其中一例。 我这些年来年年呼吁不仅要大幅降低增值税、所得税,特别是要大幅降低各项社保缴费,取消强制性的住房公积金。去年我还在中国经济学家2017年年会上强调,我们要从高税费率、低实际缴纳额,普遍违法变通,改为低税费率、宽税费基,严格依法缴纳。这样,由于把更多的人纳入了真实缴纳范围,扩大了社保覆盖的领域和人群,最后收到的税费也未必减少,还有利于公平竞争和增进法治。许多时候,少才是多。财政学上所谓的拉弗尔曲线,讲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二是所谓窗口指导。近年来政府精简和废止了不少繁文缛节,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减轻了市场主体的麻烦和负担,这受到了普遍欢迎。但政府为了救火或为了提高自己办事效率亦或执行力度,又出台了许多不成文的窗口指导即行政干预,让人们无所适从,非常苦恼,但面对强势管理者,又敢怒而不敢言。现在一些部门说,他们准备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但人们不知道过去他们的这些干预都是依据什么、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他们说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哪些,必要的又准备保留哪些,以后还会随时有什么新名堂。不合时宜的法规当然不好,但毕竟还算知道要去拜哪些佛,烧什么香。而这些来无踪去无影的行政干预则更厉害更无章法,让人更无所适从。 三是人大这样相对超脱的正规立法机构因缺乏资源因而自己不立法,大部分立法工作委托政府部门去做。立出来的法当然都是方便政府部门的,而不是从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角度考虑,实行起来政府机关怎么做都是他们的理,想整谁一整一个准。这样的机构,人坐在办公室里都有人上供,挡都挡不住。 一些原本与经济部门无直接关系的清水衙门,当然也不甘寂寞,抓住机会就挤进审批、发证、备案的队伍,随即也过得风光起来。制度扭曲造成过去公务员们正式收入很低,但家里名酒名烟名牌从不断档,隐性收入更无法统计。这些都成为腐败滋生不息的土壤。 营商环境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条是权力制约。不受约束的权力会被滥用,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信任任何国家机器的原因。因此,法治的最后一道安全门是权力制约。没有权力制约的法规颁布再多,也不会是法治,而是人治。因为权力没有约束,今天可以这么说,明天又可以那么说,一切随自己需要,自己意愿,自己高兴,结果还是人治。 最高层说过:“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有没有笼子就是法治与否的试金石。因为法是可以改的,条文也要人去解读。法治是当你认为办事、政策或执法不公的时候,还有说理的地方,还有不怕被打击报复、不怕被穿小鞋,能指望有人主持正义的地方。如果谁有权谁说了算,朝令夕改,你也没有什么办法,利益受损了也不敢吭声。有笼子也是关别人的,钥匙拿在自己手上。这当然就没有法治,也不会有稳定的营商环境。 因此,如果我们想有一个稳定的营商环境,就不能没有对权力的制约。而且其意义,也绝不仅仅在一个营商环境。因为营商环境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整个经济环境、司法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产物。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特权,人人平等和受尊重的理想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将这一理想变为现实,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比光荣。 我们今天还没法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用人民的自我武装和直接民主自治管理取代国家机器,因而设计和发展完善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机制、制约制度,保证权力从上到下无一例外地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更为关键和重要。实际上,即便是在古代中国,中下层官府及各级官员也不能为所欲为,其权力也还是多少受到制约的。 所谓没有权力制约主要是指对顶层权力没有制约。近代以来在权力的使用和制约方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最终解体以及我们自己过去的经历中,都有过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百年以来极为曲折起伏的道路充分说明,能否建立起对国家权力特别是最高权力的有效制约制度,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国家机器仍然需要长期存在的新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必然内容和要求。[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8年12月10日 05:57
民企频遭银行抽贷:好企业得罪不起 差企业死给你看
民企频遭银行抽贷:好企业得罪不起 差企业死给你看

  好企业“得罪不起”,差企业“死给你看”:“不上不下”民企遭抽贷挺“冤”  来源:半月谈 导读 党和国家近期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在这些措施中,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无疑是最受关注的重中之重。半月谈记者近期在部分民营企业采访发现,在融资的问题上,民企存在切肤之痛。尤其在近年降杠杆的大背景下,银行抽贷“好企业不舍得动,差企业不敢动”,致使一些本可健康发展的“中间地带”民企频遭误伤。 “中间地带”健康民企频遭抽贷 谈产销形势笑容可掬,但只要提到资金,脸色立马凝重起来——这是山东一家大型民营集团公司董事长近期受访时表情变化的常态。 他告诉半月谈记者,集团近年一直发展良好,只是由于集团为当地另一家企业的多笔贷款提供了担保,被担保企业2016年出现债务问题,致使集团尽管自身经营并无问题,仍被多家金融机构抽贷。 与去年同期相比,该集团融资规模减小约90亿元。“我现在是咬牙硬撑。”他说,如今企业资金高度紧张。“只要出现一天的逾期,所有合作银行都能找上门。” 贷款、贷款,还是贷款。被问到企业发展最大制约是什么时,不少受访民企负责人的回答异口同声。在纺织、电解铝、化工等产能相对过剩的基础性产业中,企业“喊渴”的现象尤其明显。即使一些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市场占比较高、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仍会被贷款卡住脖子。 尤其在近年降杠杆的大背景下,一些金融机构停贷不分时候,抽贷不问缘由,部分发展健康的民企负责人表示很受伤。 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半月谈记者在公司印染车间看到,现场一台台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不需太多工作人员,也没有传统印染车间难闻的味道和如同蒸笼的环境。 公司董事长陈队范介绍,这项技术可使印染成本降低约30%,并且可节水70%、节电45%。然而,只因身在产能问题敏感的纺织行业,资金压力如影随形。陈队范说,近年来企业被银行陆续抽贷三四亿元,已对这一技术突破的后续转化形成严重制约。 一名金融机构信贷部门负责人总结降杠杆在基层的实际情况时说,最难的是明知道一些企业应该压减贷款,但没办法操作:好企业不舍得动,因为那是各家银行争抢的优质客户,得罪不起;差企业不敢动,它们真敢“死给你看”,抽贷不成形成坏账银行更难受。银行真正能抽贷的往往是“不上不下”的民营企业,因为“抽得动”还不必担心其“猝死”。他坦言:“这些企业其实挺冤的,本来‘给点阳光就能灿烂’,但抽贷之后可能就‘乌云压顶’了。” 一场跑不动的“跨栏” 部分民企负责人感慨,尽管中央花大力气引导资金流向实体企业,但实际上,即便民营企业经营形势良好、债务水平可控、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比较高,想融资仍如同“跨栏”,要翻越金融机构设置的重重关卡。 第一道关卡:地域“特别关照”。 近年来,山东日照、滨州等多地都有企业破产导致银行资产受损的案例,催生“一家出事,同乡连坐”的现象。以邹平市为例,有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透露,2014年当地企业长星集团破产以来,这一区域内其他企业融资整体被收紧。尤其是新增担保贷款,很难通过审批。 “现在银行总喜欢说区域金融风险,我们这里的企业要融资,银行基本上就不研究了。”邹平一家企业负责人对此感到非常困惑,“冤有头债有主,为什么要不分好坏搞连坐呢?” 第二道关卡:行业“特别关心”。 一位民企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属于装备制造业范畴,节能、环保效果突出。但由于公司主业属于“两高”行业,银行按照“两高”行业标准严格限贷、抽贷,“只要和受限行业沾点边,就要受影响”。 除“两高”行业外,身处产能过剩行业的中小企业融资也格外困难。多家金融机构负责人向半月谈记者证实,此类行业金融机构通常只支持龙头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 第三道关卡:风险“特别关注”。 部分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对企业的“风吹草动”极为敏感,往往不打招呼就限贷,甚至多家“一哄而上”抽贷,往往将一些企业的“小毛病”激化为“大问题”。 山东中部一位民企负责人回忆,公司接手一家破产企业的事宜“八字还没一撇”,就被银行抽贷18亿元。另一家食品企业负责人则更感冤枉:他肺部发现结节需要做手术,竟然也成为抽贷的“导火索”,企业10多亿元贷款被多家银行紧急抽走约4亿。在当地银监部门的紧急协调下,抽贷问题才暂时缓解。 破解融资难,实招在哪里 山东省一份官方分析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加约3937亿元,同比少增2059亿元;国有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98%,民营企业新增贷款仅占2%。 近期,党中央重申民营经济贡献和地位,相关部门提出实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有效治理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问题等措施,带动民营企业整体融资恢复。这些措施受到了民营企业负责人的一致欢迎。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在制定政策过程中,人民银行将注重实地调研,充分听取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意见;对需稳妥实施的政策,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对利于长远的规范措施,设置合理的过渡期,避免“一刀切”,便于企业适应调整。 一些民企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前最期盼的,就是中央精神能够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尤其希望尽快纠正部分金融机构在降杠杆过程中“板子打偏”“好经念歪”的行为。 “一放贷就面临终身追责的风险,那只有不放贷才是最安全的。”有民企负责人认为,当前一些银行在贷款审批上过度强调责任,又缺乏贷前尽职调查等科学的防风险措施,没有“一企一策”的精确判断,单纯以地域和行业为标准“无差别打击”。监管部门应当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纠正部分不合理规定。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建议,应进一步健全完善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机制,促进债权银行协商决策,对短期出现问题的企业能否增加支持、是否收回贷款等形成共同判断,以减少个别银行非理性抽贷、停贷行为引发市场震动,进而,形成债权人委员会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企业股东积极保护金融债权安全、地方财税支持金融防范化解风险有机联动的格局。 半月谈记者:陈灏 袁军宝 席敏[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8年11月29日 11:31
湖北省委书记: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政策含金又含情
经济日报 | 2018年11月29日 06:44
券商险资政府联手 逾5000亿元纾困资金加速支持民企
券商险资政府联手 逾5000亿元纾困资金加速支持民企

  券商、险资、地方政府联手—— 逾5000亿元纾困资金加速进场 本报记者 温济聪 连日来,各路纾困资金加速进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28日,券商、险资以及各个地方政府成立或拟成立的纾困专项基金规模超5000亿元。 截至11月28日,券商支持民营企业系列资管计划落地规模超700亿元。其中,兴业证券、光大证券、中泰证券、湘财证券等15家证券公司均已完成协议签署,并承诺自愿出资,承诺出资规模累计达440亿元。同时,各券商也在有序推进系列资管计划具体落地,已有15家券商共成立了16只系列资管计划和1只子计划,出资规模总计约315亿元。 国泰君安证券在行业中率先出资25亿元,于11月5日成立“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系列之国君资管1号资产管理计划”,专项用于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纾解股权质押困难,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运用将以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财务投资为主要方式,以保持上市公司控制权和治理结构相对稳定为主要目标,通过市场化、多样化、个性化方式,为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 11月6日,广发证券以自有出资10亿元成立“证券行业支持民企发展系列之广发资管FOF单一资产管理计划”,积极为优质民营企业纾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广发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产品管理方面,该计划将发挥广发证券强大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优质丰富的投行及并购资源以及广发资管主动投研管理优势,增强标的上市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优化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冀透露,未来随着资管计划落地,银行业、保险业以及地方政府部门纷纷参与其中,证券公司在挑选需要支持的民企项目时,或将不会局限于自家的股权质押相关项目。 除了券商外,各大保险公司也密集设立了约860亿元纾困专项产品。继国寿、太平、人保、新华、阳光等五家保险资管成立共计780亿元规模的纾困专项产品后,日前泰康也设立了80亿元规模的纾困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优质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积极服务实体经济。 此外,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宁夏、江西等17个省区市地方政府和国资委均已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成立或拟成立纾困专项基金规模合计约2560亿元。比如,近日河北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河北省上市公司新动力纾困基金,并将引入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产业资本等共同参与,旨在帮助河北省民营企业、民营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纾解股票质押及流动性风险,支持河北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有关专家表示,随着各纾困专项基金纷纷成立并开展运作,民营企业股权质押风险有望得到缓解。[详情]

经济日报 | 2018年11月29日 06:44
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民企的难点痛点就是工作切入点
新华社 | 2018年11月28日 18:08
评论:政策公平无疑是民营企业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评论:政策公平无疑是民营企业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从纾困帮扶民营经济“成都样本” 看如何更精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每经编辑 张杨运 谭浩俊 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内部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矛盾,企业运行困难增多。特别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多。因此,近一段时间以来,高层反复强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肯定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不仅中央,地方也在积极行动。不少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出台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如四川省成都市就出台了纾困帮扶民营经济的25条措施,其中不乏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举措,设立100亿元的上市公司纾困帮扶基金、20亿元知识产权运营基金、20亿元四板基金和10亿元天使投资基金等,还设立了规模100亿元的“应急周转基金”,等等。也就是说,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在如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行动起来,拿出实实在在的动作与举措了。 众所周知,民营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民本经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毋庸赘述,高层的表态和要求,已经把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说得十分透彻,也表达得十分清楚。关键就在于,能否把高层的要求变成行动,让民营企业能够真正在平等、公平的环境下发展,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都成为“自家人”。 政策公平,无疑是民营企业最希望看到的局面。日前,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指出,下一步,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将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这句话的内涵很深,表达的意思也很清楚,那就是“国企民企一视同仁”的意思。对民营企业来说,并没有期待更多特殊的照顾,要的就是享受公平的政策待遇。“竞争中性”无疑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而从近一段时间以来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来看,很明显地,都突出了“公平”二字,展示了高层公平对待民企的决心。所以,民企发展的春天确实已经到来了。 除了政策公平,还必须做到地位平等,让民企在资源配置、营商环境、服务效率等方面,能够享受与国企平等的待遇。不少民营企业希望看到的景象是,能够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不利于民企发展的政策、措施、手段、环境等。该纠偏的纠偏,该放宽的放宽,该维持的维持,该提升的提升,切不要搞“一招走遍天下”“一张处方包治百病”的扶持方法。民营企业需要的还是平等的市场环境、竞争环境和发展环境,是一视同仁,而不是特殊待遇。能够平等,就是民企最大的希望。 事实也是如此,对民企来说,政策多寡并不是最主要的,能够精准制定、精准到位、精准实施,并保持可持续性,是更加关键的问题。公平也好,平等也罢,追求的都不只是眼前,而是长远,是能够持续永久地在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市场环境、营商环境中发展,能够让企业、特别是企业家不要因为发展环境产生焦虑,能够让企业家树立长远目光,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且不担心政策和地位发生变化,不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民营企业的发展就会更加健康、稳定、有序。 应当说,随着中央和地方的纷纷表态,很多实实在在的举措也都在出台,作用也在显现。如融资方面,按照金融机构提供的数据,9月末,全国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7.73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比上年末高8.3个百分点。在资金成本方面,9月新发放的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水平为6.25%,比上半年低0.17个百分点。交易商协会在新发布的《微小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2018版)》上,将原有“单笔入池贷款合同金额不超过100万”的标准提升为“借款人单户授信不超过500万”。而国税总局出台的支持民企的26条税收政策,更是给予了“依法为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办理延期缴纳税款”的特殊待遇。可见,民企已经从各个方面得到了呵护与支持。 虽然从政策角度已经给予了民企很大的支持和帮扶,认识方面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关键就看行动了。尤其要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不造“万能药”,而看精准性,不搞急风骤雨,而看细水长流,不重某一指标、某一环节的好看,而看综合水平、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民营企业,就是要坚持“竞争中性”和“支持长久”,要有公平的政策待遇和平等的市场环境。 (作者为知名财经评论员)[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 | 2018年11月27日 02:23
成都等地真金白银纾困民营经济 寒冷冬日也有春天
每日经济新闻 | 2018年11月27日 02:23
成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到哪 城市边界就到哪
成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到哪 城市边界就到哪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成都样本:企业发展到哪里,城市边界就到哪里 编者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对中国GDP的贡献超过60%,提供8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民营经济,正在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的春天。 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之后,各地纷纷推出“地方版”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11月3日,北京开展民营企业大走访,听取支持民企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同日,上海发布《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11月4日,广东省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并宣布即将发布“民营经济十条”。近日,四川省召开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 11月以来,多位地方主政者密集针对民营经济发声,对各地的地方特色和主要问题,给出了不同的侧重点和解决办法。 11月24日,一个冬日暖阳照射下的普通周六,对众多成都民营企业家而言,已然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当天,成都市召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强调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用对症下药的政策和真金白银表达了成都支持民营经济的决心。在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说:企业的发展一定是伴随城市的成长而成长,城市的发展机遇也就是企业的机遇,鼓励企业家和城市一起开疆拓土。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杨弃非 每经编辑 王可然 ●关键词1:健康 企业健康、土壤健康、政商关系健康 目前,各地密集出台的支持民营企业措施,集中在降低成本和金融支持方面。 比如,北京提出“长短结合、精准服务”,短期,救急纾困,着力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长期,建设公平、法治和便利的营商环境,服务和引导企业聚焦主业、练好内功,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又比如,浙江以稳企业为重点,针对当前发展的新情况,提振民营企业为重点打出一套“稳中求进”的组合拳。 纳爱斯成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应鹏是一名浙江籍在川企业家,至今他已在成都生活、创业了16年。既感受过东部沿海的开放,也参与了西部省份的“快进”,对于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难题,应鹏有发言权。 在他看来,是否解放思想,营商环境是否优良,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浙江过去进行了多次思想解放,现在四川、成都也正在解放思想。” 11月24日,在成都市召开的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上,记者了解到,此前成都的地方主政者密集到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考察学习,拿回“先进地区”的经验,对照本地的问题一个个梳理、一条条解决。 围绕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6个方面,成都的政策举措不一而足。 推进成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领导小组的一位负责人现场表态:“外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做到,绝不会低于他们的标准,还会有更加突破性、实质性的举措!” 和其他省市不同的是,成都强调的民营经济发展,专门提到了“健康”二字。 当被问到“您认为什么样的民营经济才是‘健康’的”时,极米科技董事长、CEO钟波表示:“我认为,民营经济一定要守法、合规,踏踏实实做好企业本身业务,承担经济发展相应的责任,这样才能持续。” 而在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执行会长苏非看来,“健康”则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方面,企业主体要走出健康的“发展之路”,在创新、转型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民营经济需要的“成长土壤”要健康,这需要政府、商协会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力,落实到位;再一方面则是政商关系的健康,“亲”与“清”,真诚搞服务、实在解难题。 ●关键词2:机遇 走出成都、走出四川,到更大范围配置资源 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经验,民营企业的成长史就是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历史。城市的机会就是企业的机会,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仅取决于企业和企业家本身如何有效利用市场资源,更取决于他们如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发挥对城市发展机遇善加利用的能力。 现如今,成都正处于多重机遇叠加期。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3.1亿元,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8%以上,是全国仅有的4个增速保持8%以上的城市之一。 在企业最迫切需要的人才领域,成都的聚集效应尤为明显。2017年来,成都“人才新政”红利持续释放,累计吸引25.1万本科以上青年人才落户;到目前为止,成都实际管理人口已达到2050万,增加值相当于北京、上海发展顶峰时期吸引管理人口的数量。 如果说,改革开放过去的40年,主要是借助沿海开放之力东向发展,那么,未来40年,随着“一带一路”构建的新开放格局,“内陆腹地”已经变成开放前沿。这才是成都面临的最大的新机遇。 在四川科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文飞看来,成都的市场环境能够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和定力,他也感受到,位于成都的公司总部,将能够与成都城市一道发展壮大。 而对于成都来说,与企业共成长,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范锐平提出,作为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成都,企业投资到哪里、企业的产品卖到哪里、服务发展到哪里,决定了国家中心城市的边界到哪里。没有经济的辐射与覆盖,难以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鼓励企业家和城市一起开疆拓土。 会上,范锐平甚至提到,外地很多城市来成都招商引资,有些人表示担心,怕企业资源被抢走。但他底气十足地回应:改革开放40年,内地城市到沿海招商,国内走出国门引资,回过头来看,越招越强、越引越好!大会上,成都直接向民营企业发出“召集令”,加强对全省的投资,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进军西部,第三步要进军海外市场,“走出成都、走出四川,到更大范围配置资源”。 同时,当下成都的民营经济发展不得不正视另一个问题,尽管民营企业已占成都市场主体总量的97%,但多而不大、大而不强,议价能力、市场拓展能力、资源运用能力较弱。所以,成都呼吁:“我们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让大家一提起这个企业,马上就能和成都联系起来。” 一座城市一系列的积极变化,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也必将为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演绎更多的产业业态、创构广阔的市场空间、激发巨大的消费需求。这正是成都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俞顺红口中,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难得的“窗口期”和“机遇期”。 ●关键词3:决心 25条政策对症下药、4个100亿真金白银 城市的机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振了信心。而在更具体的领域,民营经济也需要城市提供更多支持。基于此,成都出台《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讨论稿)》,其中涉及的25条政策对症下药,均针对民营企业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时代浪潮奔腾而至,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创业主体从“草根小众”变为“全民大众”、发展动能从“要素依赖”变为“创新驱动”、商业模式从“市场+”变为“互联网+”……创新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题,也需要城市构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 在成都,传统要素成本高与新型要素获得难的问题并存。不少企业反馈,与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存在的,是引进高端人才、先进技术方面的瓶颈,而这反过来也需要更多资金支持。这两座“融资的冰山”和“转型的火山”,需要用智慧的方式和强有力的支持来化解。 在新网银行副董事江海看来,许多民营企业由于体量小、生命周期不够长,难以提供融资所需的授信信息,阻碍其融资进程。作为落户成都的中西部首家互联网银行,新网银行找到的办法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授信对象提供操作性更强的画像方式,也由此降低授信成本。 面对这一问题,成都则拿出4个100亿元,从多角度帮助企业顺利通过过渡期。这其中,包括了100亿元规模的“应急周转基金”,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短期应急周转;100亿元规模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帮助民营企业处置不良资产;10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帮扶基金,积极化解上市公司和实际控制人流动性风险;以及100亿元规模的新经济发展基金,以对新经济企业成长段进行引导投资。 不仅如此,成都还降低民营企业的准入门槛,编制政府采购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指导性预算。在其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中,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 此外,成都也在推进更多创新资源在民营企业生根落地,为后者找到更多转型发展的机会。 例如,成都正在组织成都企业家市州行,鼓励成都企业家跟党委政府一起到各市州“开疆拓土”;同时,将组织成都企业家大学校园行,让企业家进校园,也让大学创新资源,找到应用市场。 成都的目的是,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原则,建立5000家成长型企业培育库和500家“隐形冠军”培育库,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隐形冠军”。 成都希望,到2022年,成都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超过300万户,民营经济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台阶,民间投资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本土民营企业实现“世界500强”零突破,打造一批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世界级企业。  [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 | 2018年11月26日 00:33
媒体: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石在于降成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8年11月23日 01:56
经济日报:民企纾困关键在抓落实 关心支持只是第一步
经济日报:民企纾困关键在抓落实 关心支持只是第一步

  民企纾困关键在抓好落实 来源:经济日报林火灿 政策措施的出台只是关心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步,关键在于抓落实。各地应进一步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在狠抓政策落实中见真章,使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实际调研,不断结合实践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升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结合本地区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税收、成本、营商环境方面着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短时间内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为民营企业纾困的利好政策,给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有利于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各地区陆续出台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看,这些政策举措重点比较突出,针对性也比较强,对于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融化市场的“冰山”、削低融资的“高山”、跨越转型的“火山”,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制度重在建设,贵在落实,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有效执行。出台这些政策措施只是关心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步,关键还在于抓落实。因此,各地不能以为政策出台就算交差了事,应该进一步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在狠抓各项政策落实中见真章,使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不能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挂在嘴边上、停留在纸面上,沦为一句口号。 更重要的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实际调研,充分听取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结合实践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使各项政策更高效地服务民营企业,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舒适的环境,让民营经济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面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沉着冷静地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信心,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聚焦实业,做精主业;不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压缩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助推企业发展壮大,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详情]

学者猛批一窝蜂式保护民企:过犹不及 造成道德风险
学者猛批一窝蜂式保护民企:过犹不及 造成道德风险

   学者猛批一窝蜂式保护民企 来源:一见财经 针对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大力度措施扶持民营企业,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华生警惕,出于政治正确而一窝蜂保全民营企业将会过犹不及,甚至造成高杠杆民企的道德风险。 华生12月8日在“复旦大学EMBA 2018中国企业家高峰论坛”上呼吁,不给企业贴所有制标签,而是通过加强产权保护、法治和权力制约,才是在营造好的营商环境。 以下是演讲节选: 这段时间以来,在中央空前明确的肯定了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之后,各部门和各地方都出台了各种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力度之大,措施之密集,使人目不暇接。民营企业一改之前往往让人避之三舍的窘境,似乎一时成了香饽饽。 不讲价钱地保护民企和民营企业家成了政治正确。有的地方甚至下令对民营企业的账户,不能诉讼保全。以至有人感叹:我也是民企,别的民企欠我的债不能诉讼保全,如何保护我这个民企的利益?显然,过犹不及。这种一风吹的摇摆,难以持久。 在历史上,对激进高杠杆企业的救援往往还会助长道德风险,增加经济全局的风险性。这些其实并不是真正稳定和理想的营商环境。 那么,什么是好的营商环境呢? 首先是对产权的真正尊重和法律保护。市场经济表面上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实际上交换的是各自的财产权利。我放弃了自己的货币产权,换来你放弃了拥有自己货物或服务的权利。这里的关键是双方地位平等,不能强取,不能豪夺。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便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麻烦的是,平等和产权这个东西在中国传统中从来最缺乏。 中国自西汉起就有“盐铁官营”,赚钱的事朝廷自家就直接垄断了。从春秋末期孔子感叹的“苛政猛于虎”到大唐白居易的《卖炭翁》都可知,就是老百姓维持生计的家当,遇到官府,也绝无平等和产权保护可言。即便各朝各代的巨商大贾,若不识时务,或不知进退,常有性命之虞。 中国古代的工商业者,想自立于朝廷做生意,不行。像胡雪岩那样当红顶商人也没有好下场。产权得不到保护,无产者无恒心,这是中国社会财富和资本的积累总被打断,经济发展在历史上长期停滞、在近代严重落伍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我们也迎来了过去不敢想象的国民财富和国家实力空前强盛的中国。因此,今天其实并不需要对民营企业的特殊扶持和倾斜,而是需要一个竞争中性、不贴政治和所有制标签的营商环境。实际上凡需要扶持和倾斜的对象就已经说明了其弱势地位,本身就是问题。况且,与其他任何群体一样,民营企业本身也参差不齐。不偏不倚,依法办事、惩恶扬善,才是竞争中性。须知财产权本身就是一个法律概念。 故而其二,讲营商环境无法离开法治。法治在这里是指依照明确可依、一视同仁的规则管理市场。规则要改变也要有一定的程序,使人们能够建立合理预期。法治是尊重和保护产权的必然延伸。否则,政府自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那就没有公平可言。或者政府自己倒是不直接下场,但随意横征暴敛,政策出尔反尔,产权保护也会成了空话。 现在,中国的法治在经济领域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一是高标准立法,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我们很多法规要求很高。由于标准太高,不切实际,这样大家都只能想办法变通,规避绕道,乃至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由于大家都打折扣没真做,你要老老实实,那基本就要在竞争中出局。地方政府也知道这个情况,故而一些地方也大出土政策,变通执行,进而造成不公平竞争。同时由于法规上明文写在那儿,办事难免要走关系融通。如果突然上面来阵风要严格执行,各级就跟着一齐变脸,老账新账一起从头算。有时甚至刚摆出要严格执行的架式,大家就被吓得魂飞魄散。这次社保基金改由税务部门依法征收,引起全面恐慌就是其中一例。 我这些年来年年呼吁不仅要大幅降低增值税、所得税,特别是要大幅降低各项社保缴费,取消强制性的住房公积金。去年我还在中国经济学家2017年年会上强调,我们要从高税费率、低实际缴纳额,普遍违法变通,改为低税费率、宽税费基,严格依法缴纳。这样,由于把更多的人纳入了真实缴纳范围,扩大了社保覆盖的领域和人群,最后收到的税费也未必减少,还有利于公平竞争和增进法治。许多时候,少才是多。财政学上所谓的拉弗尔曲线,讲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二是所谓窗口指导。近年来政府精简和废止了不少繁文缛节,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减轻了市场主体的麻烦和负担,这受到了普遍欢迎。但政府为了救火或为了提高自己办事效率亦或执行力度,又出台了许多不成文的窗口指导即行政干预,让人们无所适从,非常苦恼,但面对强势管理者,又敢怒而不敢言。现在一些部门说,他们准备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但人们不知道过去他们的这些干预都是依据什么、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他们说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哪些,必要的又准备保留哪些,以后还会随时有什么新名堂。不合时宜的法规当然不好,但毕竟还算知道要去拜哪些佛,烧什么香。而这些来无踪去无影的行政干预则更厉害更无章法,让人更无所适从。 三是人大这样相对超脱的正规立法机构因缺乏资源因而自己不立法,大部分立法工作委托政府部门去做。立出来的法当然都是方便政府部门的,而不是从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角度考虑,实行起来政府机关怎么做都是他们的理,想整谁一整一个准。这样的机构,人坐在办公室里都有人上供,挡都挡不住。 一些原本与经济部门无直接关系的清水衙门,当然也不甘寂寞,抓住机会就挤进审批、发证、备案的队伍,随即也过得风光起来。制度扭曲造成过去公务员们正式收入很低,但家里名酒名烟名牌从不断档,隐性收入更无法统计。这些都成为腐败滋生不息的土壤。 营商环境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条是权力制约。不受约束的权力会被滥用,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信任任何国家机器的原因。因此,法治的最后一道安全门是权力制约。没有权力制约的法规颁布再多,也不会是法治,而是人治。因为权力没有约束,今天可以这么说,明天又可以那么说,一切随自己需要,自己意愿,自己高兴,结果还是人治。 最高层说过:“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有没有笼子就是法治与否的试金石。因为法是可以改的,条文也要人去解读。法治是当你认为办事、政策或执法不公的时候,还有说理的地方,还有不怕被打击报复、不怕被穿小鞋,能指望有人主持正义的地方。如果谁有权谁说了算,朝令夕改,你也没有什么办法,利益受损了也不敢吭声。有笼子也是关别人的,钥匙拿在自己手上。这当然就没有法治,也不会有稳定的营商环境。 因此,如果我们想有一个稳定的营商环境,就不能没有对权力的制约。而且其意义,也绝不仅仅在一个营商环境。因为营商环境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整个经济环境、司法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产物。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特权,人人平等和受尊重的理想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将这一理想变为现实,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比光荣。 我们今天还没法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用人民的自我武装和直接民主自治管理取代国家机器,因而设计和发展完善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机制、制约制度,保证权力从上到下无一例外地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更为关键和重要。实际上,即便是在古代中国,中下层官府及各级官员也不能为所欲为,其权力也还是多少受到制约的。 所谓没有权力制约主要是指对顶层权力没有制约。近代以来在权力的使用和制约方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最终解体以及我们自己过去的经历中,都有过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百年以来极为曲折起伏的道路充分说明,能否建立起对国家权力特别是最高权力的有效制约制度,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国家机器仍然需要长期存在的新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必然内容和要求。[详情]

民企频遭银行抽贷:好企业得罪不起 差企业死给你看
民企频遭银行抽贷:好企业得罪不起 差企业死给你看

  好企业“得罪不起”,差企业“死给你看”:“不上不下”民企遭抽贷挺“冤”  来源:半月谈 导读 党和国家近期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在这些措施中,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无疑是最受关注的重中之重。半月谈记者近期在部分民营企业采访发现,在融资的问题上,民企存在切肤之痛。尤其在近年降杠杆的大背景下,银行抽贷“好企业不舍得动,差企业不敢动”,致使一些本可健康发展的“中间地带”民企频遭误伤。 “中间地带”健康民企频遭抽贷 谈产销形势笑容可掬,但只要提到资金,脸色立马凝重起来——这是山东一家大型民营集团公司董事长近期受访时表情变化的常态。 他告诉半月谈记者,集团近年一直发展良好,只是由于集团为当地另一家企业的多笔贷款提供了担保,被担保企业2016年出现债务问题,致使集团尽管自身经营并无问题,仍被多家金融机构抽贷。 与去年同期相比,该集团融资规模减小约90亿元。“我现在是咬牙硬撑。”他说,如今企业资金高度紧张。“只要出现一天的逾期,所有合作银行都能找上门。” 贷款、贷款,还是贷款。被问到企业发展最大制约是什么时,不少受访民企负责人的回答异口同声。在纺织、电解铝、化工等产能相对过剩的基础性产业中,企业“喊渴”的现象尤其明显。即使一些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市场占比较高、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仍会被贷款卡住脖子。 尤其在近年降杠杆的大背景下,一些金融机构停贷不分时候,抽贷不问缘由,部分发展健康的民企负责人表示很受伤。 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半月谈记者在公司印染车间看到,现场一台台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不需太多工作人员,也没有传统印染车间难闻的味道和如同蒸笼的环境。 公司董事长陈队范介绍,这项技术可使印染成本降低约30%,并且可节水70%、节电45%。然而,只因身在产能问题敏感的纺织行业,资金压力如影随形。陈队范说,近年来企业被银行陆续抽贷三四亿元,已对这一技术突破的后续转化形成严重制约。 一名金融机构信贷部门负责人总结降杠杆在基层的实际情况时说,最难的是明知道一些企业应该压减贷款,但没办法操作:好企业不舍得动,因为那是各家银行争抢的优质客户,得罪不起;差企业不敢动,它们真敢“死给你看”,抽贷不成形成坏账银行更难受。银行真正能抽贷的往往是“不上不下”的民营企业,因为“抽得动”还不必担心其“猝死”。他坦言:“这些企业其实挺冤的,本来‘给点阳光就能灿烂’,但抽贷之后可能就‘乌云压顶’了。” 一场跑不动的“跨栏” 部分民企负责人感慨,尽管中央花大力气引导资金流向实体企业,但实际上,即便民营企业经营形势良好、债务水平可控、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比较高,想融资仍如同“跨栏”,要翻越金融机构设置的重重关卡。 第一道关卡:地域“特别关照”。 近年来,山东日照、滨州等多地都有企业破产导致银行资产受损的案例,催生“一家出事,同乡连坐”的现象。以邹平市为例,有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透露,2014年当地企业长星集团破产以来,这一区域内其他企业融资整体被收紧。尤其是新增担保贷款,很难通过审批。 “现在银行总喜欢说区域金融风险,我们这里的企业要融资,银行基本上就不研究了。”邹平一家企业负责人对此感到非常困惑,“冤有头债有主,为什么要不分好坏搞连坐呢?” 第二道关卡:行业“特别关心”。 一位民企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属于装备制造业范畴,节能、环保效果突出。但由于公司主业属于“两高”行业,银行按照“两高”行业标准严格限贷、抽贷,“只要和受限行业沾点边,就要受影响”。 除“两高”行业外,身处产能过剩行业的中小企业融资也格外困难。多家金融机构负责人向半月谈记者证实,此类行业金融机构通常只支持龙头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 第三道关卡:风险“特别关注”。 部分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对企业的“风吹草动”极为敏感,往往不打招呼就限贷,甚至多家“一哄而上”抽贷,往往将一些企业的“小毛病”激化为“大问题”。 山东中部一位民企负责人回忆,公司接手一家破产企业的事宜“八字还没一撇”,就被银行抽贷18亿元。另一家食品企业负责人则更感冤枉:他肺部发现结节需要做手术,竟然也成为抽贷的“导火索”,企业10多亿元贷款被多家银行紧急抽走约4亿。在当地银监部门的紧急协调下,抽贷问题才暂时缓解。 破解融资难,实招在哪里 山东省一份官方分析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加约3937亿元,同比少增2059亿元;国有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98%,民营企业新增贷款仅占2%。 近期,党中央重申民营经济贡献和地位,相关部门提出实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有效治理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问题等措施,带动民营企业整体融资恢复。这些措施受到了民营企业负责人的一致欢迎。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在制定政策过程中,人民银行将注重实地调研,充分听取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意见;对需稳妥实施的政策,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对利于长远的规范措施,设置合理的过渡期,避免“一刀切”,便于企业适应调整。 一些民企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前最期盼的,就是中央精神能够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尤其希望尽快纠正部分金融机构在降杠杆过程中“板子打偏”“好经念歪”的行为。 “一放贷就面临终身追责的风险,那只有不放贷才是最安全的。”有民企负责人认为,当前一些银行在贷款审批上过度强调责任,又缺乏贷前尽职调查等科学的防风险措施,没有“一企一策”的精确判断,单纯以地域和行业为标准“无差别打击”。监管部门应当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纠正部分不合理规定。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建议,应进一步健全完善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机制,促进债权银行协商决策,对短期出现问题的企业能否增加支持、是否收回贷款等形成共同判断,以减少个别银行非理性抽贷、停贷行为引发市场震动,进而,形成债权人委员会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企业股东积极保护金融债权安全、地方财税支持金融防范化解风险有机联动的格局。 半月谈记者:陈灏 袁军宝 席敏[详情]

湖北省委书记: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政策含金又含情
湖北省委书记: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政策含金又含情

  创新创优营商环境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访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 □ 本报记者 郑明桥 柳 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引发湖北各界强烈反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春风吹遍荆楚大地。湖北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部署安排和过硬举措?近日,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 在春天培植沃土 记者:当前,借民营企业座谈会东风,湖北如何培植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 蒋超良:湖北是“近代工业的摇篮”,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有“货到汉口活”的美誉。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民营经济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成为全省经济稳定增长的“千斤顶”、繁荣市场的支撑力量、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社会责任的积极践行者。全省民营经济创造了5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60%左右的税收,70%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投入,80%以上新增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可以说民企兴,则湖北兴;民企强,则湖北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作出一系列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正本清源、解疑释惑、振聋发聩,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创新性、针对性、操作性,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坚定信心,为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省民营企业遇到不少困难,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湖北省委、省政府将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转化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真正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作为自己人,做到在认识上同样重视、政策上同等对待、工作上同步推进,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让湖北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 政策含金又含情 记者:湖北采取了哪些精准有效的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蒋超良: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些政策措施。最近,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财税、金融、社保、交通、土地等方面,推出了27条政策举措,含金又含情。 ——全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采取股债并举、成立救助基金等办法,设立100亿元县域发展引导基金、10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基金、100亿元担保再担保资金等,以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式驰援民营企业。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找准源头着力解决“三角债”问题。 ——全力帮助企业降本减负。对中央明确的减税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企业,对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率政策。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明显降低用地和物流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省纪委监委出台了服务保障企业发展的“12条”,督促职能部门做好涉企服务,规范审慎查办涉企案件,把服务和保障企业发展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和执纪执法的全过程、各方面。 ——全力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解决好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增强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的获得感。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执行同样标准去产能、去杠杆,绝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对民营企业断贷抽贷,安监、环保等领域执法和执行政策过程中避免简单化,杜绝“一刀切”“一关了之”“一律不批”。 政商关系“亲”又“清” 记者:湖北如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引导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蒋超良:“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是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志,来之不易,需要大家共同呵护。 对于党政干部而言,要“清”上加“亲”,把企业家当成自家人,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事,及时回应民营企业家的正当要求,以“店小二”的姿态和作风积极作为、靠前服务,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做到有工作交往但没有利益交结,有正常交流但没有权钱交易。 对于企业家而言,要“亲”上加“清”,既要积极主动地同各级党委、政府沟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谏诤言;也要洁身自好,不走旁门左道,不搞歪门邪道,光明正大搞经营,遵纪守法办企业。 总之,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核心问题是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坚持“君子之交”,做到“交而有度”,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我们还应当看到,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是湖北最稀缺的资源。我们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家,讲正气、走正道,做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的标杆。 一是明晰和坚定企业发展战略。聚精会神、心无旁骛,聚焦主业、坚守实业,发扬“工匠精神”,在提高企业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打造“百年老店”。 二是依法合规。把守法经营作为基本原则和一条底线,学法、知法、懂法、用法,自觉遵纪守法搞经营、谋发展,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是审慎经营。审慎稳健是每个企业都应遵守的市场法则,民营企业要树立审慎经营观念,防止激进经营、过度举债。 四是练好内功。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培育涵养企业文化,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重视和支持民营企业党建工作,让企业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全面落实来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五是担当社会责任。弘扬楚商精神,勇担社会责任,以家国情怀报效国家、回报桑梓。积极投身精准扶贫、生态环保、光彩事业、公益慈善事业,参与融入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工作,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详情]

券商险资政府联手 逾5000亿元纾困资金加速支持民企
券商险资政府联手 逾5000亿元纾困资金加速支持民企

  券商、险资、地方政府联手—— 逾5000亿元纾困资金加速进场 本报记者 温济聪 连日来,各路纾困资金加速进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28日,券商、险资以及各个地方政府成立或拟成立的纾困专项基金规模超5000亿元。 截至11月28日,券商支持民营企业系列资管计划落地规模超700亿元。其中,兴业证券、光大证券、中泰证券、湘财证券等15家证券公司均已完成协议签署,并承诺自愿出资,承诺出资规模累计达440亿元。同时,各券商也在有序推进系列资管计划具体落地,已有15家券商共成立了16只系列资管计划和1只子计划,出资规模总计约315亿元。 国泰君安证券在行业中率先出资25亿元,于11月5日成立“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系列之国君资管1号资产管理计划”,专项用于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纾解股权质押困难,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运用将以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财务投资为主要方式,以保持上市公司控制权和治理结构相对稳定为主要目标,通过市场化、多样化、个性化方式,为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 11月6日,广发证券以自有出资10亿元成立“证券行业支持民企发展系列之广发资管FOF单一资产管理计划”,积极为优质民营企业纾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广发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产品管理方面,该计划将发挥广发证券强大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优质丰富的投行及并购资源以及广发资管主动投研管理优势,增强标的上市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优化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冀透露,未来随着资管计划落地,银行业、保险业以及地方政府部门纷纷参与其中,证券公司在挑选需要支持的民企项目时,或将不会局限于自家的股权质押相关项目。 除了券商外,各大保险公司也密集设立了约860亿元纾困专项产品。继国寿、太平、人保、新华、阳光等五家保险资管成立共计780亿元规模的纾困专项产品后,日前泰康也设立了80亿元规模的纾困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优质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积极服务实体经济。 此外,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宁夏、江西等17个省区市地方政府和国资委均已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成立或拟成立纾困专项基金规模合计约2560亿元。比如,近日河北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河北省上市公司新动力纾困基金,并将引入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产业资本等共同参与,旨在帮助河北省民营企业、民营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纾解股票质押及流动性风险,支持河北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有关专家表示,随着各纾困专项基金纷纷成立并开展运作,民营企业股权质押风险有望得到缓解。[详情]

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民企的难点痛点就是工作切入点
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民企的难点痛点就是工作切入点

  新华社武汉11月28日电 题:民营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就是我们工作的切入点——访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 新华社记者唐卫彬 李鹏翔 徐海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湖北省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可以说民企兴,则湖北兴;民企强,则湖北强。围绕落实座谈会精神,湖北有哪些措施和行动?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中共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民营经济成湖北经济“千斤顶”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湖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总体考虑。 蒋超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作出一系列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在我国外部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民营经济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 湖北是“近代工业的摇篮”,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有“货到汉口活”的美誉。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成为全省经济稳定增长的“千斤顶”、繁荣市场的支撑力量、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社会责任的积极践行者。全省民营经济创造了50%以上的GDP、60%左右的税收、70%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投入、80%以上新增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 我曾在金融系统工作几十年,与企业家也打了几十年交道,对这个群体怀有特殊的感情。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打拼,吃常人吃不了的苦,干常人干不了的活,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艰辛,他们身上那种天然的市场敏感性、执着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当前,我省民营企业遇到不少困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些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湖北省委省政府将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转化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真正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作为自己人,做到在认识上同样重视、政策上同等对待、工作上同步推进,将民营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作为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遗余力推进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破解“三山、三门、三荒” 记者:湖北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上有哪些具体政策举措? 蒋超良:正如有些民营企业家所说的,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着“三山”“三门”“三荒”等问题。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市场准入门槛高如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企业面临用工荒、用钱荒、用地荒;还有“两高一低”即成本高、税费高、利润低。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近些年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最近,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财税、金融、社保、交通、土地等方面,推出了27条政策举措,重点包括以下方面: ——全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采取股债并举、成立救助基金等办法,以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式驰援民营企业。比如实施“三个100亿”措施,设立100亿元县域发展引导基金、10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基金、100亿元担保再担保资金等。 ——全力帮助企业降本减负。对中央明确的减税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企业,对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率政策。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明显降低用地和物流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省纪委监委出台了服务保障企业发展的“12条”,督促职能部门做好涉企服务,规范审慎查办涉企案件,把服务和保障企业发展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和执纪执法的全过程、各方面。 ——全力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解决好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增强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的获得感。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执行同样标准去产能、去杠杆,绝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对民营企业断贷抽贷,安监、环保等领域执法和执行政策过程中避免简单化,杜绝“一刀切”“一关了之”“一律不批”。 既要“清”上加“亲” 也要“亲”上加“清” 记者:湖北如何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引导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蒋超良:“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是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志,来之不易,需要大家共同呵护。 对于党政干部而言,要“清”上加“亲”,把企业家当成自家人,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事,及时回应民营企业家的正当要求,积极作为、靠前服务,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做到有工作交往但没有利益交结,有正常交流但没有权钱交易。 对于企业家而言,要“亲”上加“清”,既要积极主动地同各级党委政府沟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谏诤言;也要洁身自好,不走旁门左道,不搞歪门邪道,光明正大搞经营,遵纪守法办企业。 我们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家做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的标杆。明晰和坚定企业发展战略,聚焦主业、坚守实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打造“百年老店”。自觉遵纪守法搞经营、谋发展,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力。 民营企业既要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更要重视和支持企业党建工作,让企业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全面落实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同时,要以家国情怀报效国家、回报桑梓,积极投身精准扶贫、生态环保、光彩事业、公益慈善事业,参与融入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工作,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详情]

评论:政策公平无疑是民营企业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评论:政策公平无疑是民营企业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从纾困帮扶民营经济“成都样本” 看如何更精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每经编辑 张杨运 谭浩俊 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内部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矛盾,企业运行困难增多。特别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多。因此,近一段时间以来,高层反复强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肯定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不仅中央,地方也在积极行动。不少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出台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如四川省成都市就出台了纾困帮扶民营经济的25条措施,其中不乏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举措,设立100亿元的上市公司纾困帮扶基金、20亿元知识产权运营基金、20亿元四板基金和10亿元天使投资基金等,还设立了规模100亿元的“应急周转基金”,等等。也就是说,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在如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行动起来,拿出实实在在的动作与举措了。 众所周知,民营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民本经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毋庸赘述,高层的表态和要求,已经把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说得十分透彻,也表达得十分清楚。关键就在于,能否把高层的要求变成行动,让民营企业能够真正在平等、公平的环境下发展,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都成为“自家人”。 政策公平,无疑是民营企业最希望看到的局面。日前,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指出,下一步,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将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这句话的内涵很深,表达的意思也很清楚,那就是“国企民企一视同仁”的意思。对民营企业来说,并没有期待更多特殊的照顾,要的就是享受公平的政策待遇。“竞争中性”无疑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而从近一段时间以来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来看,很明显地,都突出了“公平”二字,展示了高层公平对待民企的决心。所以,民企发展的春天确实已经到来了。 除了政策公平,还必须做到地位平等,让民企在资源配置、营商环境、服务效率等方面,能够享受与国企平等的待遇。不少民营企业希望看到的景象是,能够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不利于民企发展的政策、措施、手段、环境等。该纠偏的纠偏,该放宽的放宽,该维持的维持,该提升的提升,切不要搞“一招走遍天下”“一张处方包治百病”的扶持方法。民营企业需要的还是平等的市场环境、竞争环境和发展环境,是一视同仁,而不是特殊待遇。能够平等,就是民企最大的希望。 事实也是如此,对民企来说,政策多寡并不是最主要的,能够精准制定、精准到位、精准实施,并保持可持续性,是更加关键的问题。公平也好,平等也罢,追求的都不只是眼前,而是长远,是能够持续永久地在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市场环境、营商环境中发展,能够让企业、特别是企业家不要因为发展环境产生焦虑,能够让企业家树立长远目光,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且不担心政策和地位发生变化,不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民营企业的发展就会更加健康、稳定、有序。 应当说,随着中央和地方的纷纷表态,很多实实在在的举措也都在出台,作用也在显现。如融资方面,按照金融机构提供的数据,9月末,全国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7.73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比上年末高8.3个百分点。在资金成本方面,9月新发放的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水平为6.25%,比上半年低0.17个百分点。交易商协会在新发布的《微小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2018版)》上,将原有“单笔入池贷款合同金额不超过100万”的标准提升为“借款人单户授信不超过500万”。而国税总局出台的支持民企的26条税收政策,更是给予了“依法为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办理延期缴纳税款”的特殊待遇。可见,民企已经从各个方面得到了呵护与支持。 虽然从政策角度已经给予了民企很大的支持和帮扶,认识方面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关键就看行动了。尤其要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不造“万能药”,而看精准性,不搞急风骤雨,而看细水长流,不重某一指标、某一环节的好看,而看综合水平、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民营企业,就是要坚持“竞争中性”和“支持长久”,要有公平的政策待遇和平等的市场环境。 (作者为知名财经评论员)[详情]

成都等地真金白银纾困民营经济 寒冷冬日也有春天
成都等地真金白银纾困民营经济 寒冷冬日也有春天

  成都等地真金白银纾困民营经济寒冷的冬日里也有“春天” 每经编辑 张杨运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之后,各地纷纷推出“地方版”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比如,11月24日,成都市召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强调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用对症下药的政策和真金白银表达了成都支持民营经济的决心。 扶持政策惠企、利企、便企,对众多成都民营企业家而言,已然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用四川科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文飞的话来说,成都的市场环境能够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和定力,他也感受到,位于成都的公司总部,将能够与成都城市一道发展壮大。如何看待成都等地对于民营经济的扶持政策,如何把相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对此,多名财经评论人士进行了观察和解读。 周子勋 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接连给民营经济发展打气: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为中国经济撑起“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支持民企发展成为热议话题,政策力度正不断加码,各地纷纷推出“地方版”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 比如,11月24日,成都市召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强调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用对症下药的政策和真金白银表达了成都支持民营经济的决心。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更是强调,要营造新环境,努力建设优商重商亲商的标杆城市。坚持把创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拿出真金白银的干货实货,全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要素市场、对标国际先进的营商环境、尊商重企的社会环境,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要素支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保障、为企业家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包括成都在内的多个地方,出台真金白银的各种纾解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措施,无疑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冬日的“暖意”、行业的“春意”。这样的“暖意”“春意”,也让企业家们对未来有了更大的信心。 因而在四川科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文飞看来,成都的市场环境能够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和定力,他也感受到,位于成都的公司总部,将能够与成都城市一道发展壮大。 民营经济迎来又一个“春天”背后,我们也不讳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此,10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对经济形势给出了基本判断: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对此要高度重视,增强预见性,及时采取措施。 在笔者看来,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包括去杠杆使得基建投资放缓、中小企融资难等内部问题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外在困难。央行最近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指出,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中多年累积的周期性、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风险正在水落石出,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国内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仍然艰巨。调整体制机制性因素需要一个过程,化解潜在的风险隐患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甚至经历一定阵痛,任务依然艰巨。 面对这种经济现实局面,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韧性、创新力成为当务之急,因为微观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它们是否具有活力既是经济景气度的体现,又左右着经济转型升级能否顺利实现。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激活占据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地位的民营企业发展活力。眼下民企遭遇困境的原因既有融资难、税负偏重的老问题,也有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社保规范征缴等新问题。有民营企业反映,“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一些部门为民营企业办事效率不高,仍有“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的阻隔。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占25%,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超过60%。民营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和它在经济中的比重还不相匹配、不相适应。此外,一些隐形壁垒一定程度上造成很多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偏高,有的年化利率甚至高达30%以上,使不少民营企业不堪重负,加大了信用违约概率,同时也将风险传染到银行体系。 正因如此,中央将提升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自身发展能力和经营活力作为稳定经济增长、应对外部挑战的政策着力点。自本月初民营企业座谈会后,一波利好民企融资的政策密集出台。从央行行长易纲说的民企融资从债券、信贷、股权三个主要融资渠道发力,用好“三支箭”,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考虑推出的民企贷款“一二五”目标,让银行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到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推动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户数增加、投入增加、成本下降、风险可控”目标,再到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以及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加大金融支持的诸多举措,可以说,民企正迎来空前利好的融资环境。 引人注目的是,为纾缓民企融资困境,承担着纾解债市风险和民企融资困境等重要任务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W)已于近日正式重启。11月9日,央行营管部表示,正协调交易商协会、中债信用增进、主承销商,促成首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尽快发行。同步梳理第二批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做好后续项目储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更多地方、更多部门出台更多可操作性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民营经济的“春天”必然更加绚烂。当然,还需要大力推行简政、减税、降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 而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排名较上年跃升了32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减税降负应该更加倾向于中小企业,通过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实现企业投资的增长和个人消费的增加,释放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除了减税降费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推动政府改革。唯有深化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扩大市场能力,提供一个更强劲的、可持续的财税支撑体系,同时形成有利于企业的宽松发展环境。 (作者为资深财经评论员)[详情]

成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到哪 城市边界就到哪
成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到哪 城市边界就到哪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成都样本:企业发展到哪里,城市边界就到哪里 编者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对中国GDP的贡献超过60%,提供8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民营经济,正在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的春天。 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之后,各地纷纷推出“地方版”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11月3日,北京开展民营企业大走访,听取支持民企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同日,上海发布《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11月4日,广东省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并宣布即将发布“民营经济十条”。近日,四川省召开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 11月以来,多位地方主政者密集针对民营经济发声,对各地的地方特色和主要问题,给出了不同的侧重点和解决办法。 11月24日,一个冬日暖阳照射下的普通周六,对众多成都民营企业家而言,已然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当天,成都市召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强调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用对症下药的政策和真金白银表达了成都支持民营经济的决心。在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说:企业的发展一定是伴随城市的成长而成长,城市的发展机遇也就是企业的机遇,鼓励企业家和城市一起开疆拓土。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杨弃非 每经编辑 王可然 ●关键词1:健康 企业健康、土壤健康、政商关系健康 目前,各地密集出台的支持民营企业措施,集中在降低成本和金融支持方面。 比如,北京提出“长短结合、精准服务”,短期,救急纾困,着力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长期,建设公平、法治和便利的营商环境,服务和引导企业聚焦主业、练好内功,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又比如,浙江以稳企业为重点,针对当前发展的新情况,提振民营企业为重点打出一套“稳中求进”的组合拳。 纳爱斯成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应鹏是一名浙江籍在川企业家,至今他已在成都生活、创业了16年。既感受过东部沿海的开放,也参与了西部省份的“快进”,对于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难题,应鹏有发言权。 在他看来,是否解放思想,营商环境是否优良,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浙江过去进行了多次思想解放,现在四川、成都也正在解放思想。” 11月24日,在成都市召开的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上,记者了解到,此前成都的地方主政者密集到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考察学习,拿回“先进地区”的经验,对照本地的问题一个个梳理、一条条解决。 围绕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6个方面,成都的政策举措不一而足。 推进成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领导小组的一位负责人现场表态:“外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做到,绝不会低于他们的标准,还会有更加突破性、实质性的举措!” 和其他省市不同的是,成都强调的民营经济发展,专门提到了“健康”二字。 当被问到“您认为什么样的民营经济才是‘健康’的”时,极米科技董事长、CEO钟波表示:“我认为,民营经济一定要守法、合规,踏踏实实做好企业本身业务,承担经济发展相应的责任,这样才能持续。” 而在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执行会长苏非看来,“健康”则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方面,企业主体要走出健康的“发展之路”,在创新、转型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民营经济需要的“成长土壤”要健康,这需要政府、商协会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力,落实到位;再一方面则是政商关系的健康,“亲”与“清”,真诚搞服务、实在解难题。 ●关键词2:机遇 走出成都、走出四川,到更大范围配置资源 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经验,民营企业的成长史就是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历史。城市的机会就是企业的机会,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仅取决于企业和企业家本身如何有效利用市场资源,更取决于他们如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发挥对城市发展机遇善加利用的能力。 现如今,成都正处于多重机遇叠加期。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3.1亿元,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8%以上,是全国仅有的4个增速保持8%以上的城市之一。 在企业最迫切需要的人才领域,成都的聚集效应尤为明显。2017年来,成都“人才新政”红利持续释放,累计吸引25.1万本科以上青年人才落户;到目前为止,成都实际管理人口已达到2050万,增加值相当于北京、上海发展顶峰时期吸引管理人口的数量。 如果说,改革开放过去的40年,主要是借助沿海开放之力东向发展,那么,未来40年,随着“一带一路”构建的新开放格局,“内陆腹地”已经变成开放前沿。这才是成都面临的最大的新机遇。 在四川科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文飞看来,成都的市场环境能够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和定力,他也感受到,位于成都的公司总部,将能够与成都城市一道发展壮大。 而对于成都来说,与企业共成长,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范锐平提出,作为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成都,企业投资到哪里、企业的产品卖到哪里、服务发展到哪里,决定了国家中心城市的边界到哪里。没有经济的辐射与覆盖,难以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鼓励企业家和城市一起开疆拓土。 会上,范锐平甚至提到,外地很多城市来成都招商引资,有些人表示担心,怕企业资源被抢走。但他底气十足地回应:改革开放40年,内地城市到沿海招商,国内走出国门引资,回过头来看,越招越强、越引越好!大会上,成都直接向民营企业发出“召集令”,加强对全省的投资,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进军西部,第三步要进军海外市场,“走出成都、走出四川,到更大范围配置资源”。 同时,当下成都的民营经济发展不得不正视另一个问题,尽管民营企业已占成都市场主体总量的97%,但多而不大、大而不强,议价能力、市场拓展能力、资源运用能力较弱。所以,成都呼吁:“我们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让大家一提起这个企业,马上就能和成都联系起来。” 一座城市一系列的积极变化,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也必将为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演绎更多的产业业态、创构广阔的市场空间、激发巨大的消费需求。这正是成都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俞顺红口中,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难得的“窗口期”和“机遇期”。 ●关键词3:决心 25条政策对症下药、4个100亿真金白银 城市的机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振了信心。而在更具体的领域,民营经济也需要城市提供更多支持。基于此,成都出台《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讨论稿)》,其中涉及的25条政策对症下药,均针对民营企业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时代浪潮奔腾而至,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创业主体从“草根小众”变为“全民大众”、发展动能从“要素依赖”变为“创新驱动”、商业模式从“市场+”变为“互联网+”……创新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题,也需要城市构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 在成都,传统要素成本高与新型要素获得难的问题并存。不少企业反馈,与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存在的,是引进高端人才、先进技术方面的瓶颈,而这反过来也需要更多资金支持。这两座“融资的冰山”和“转型的火山”,需要用智慧的方式和强有力的支持来化解。 在新网银行副董事江海看来,许多民营企业由于体量小、生命周期不够长,难以提供融资所需的授信信息,阻碍其融资进程。作为落户成都的中西部首家互联网银行,新网银行找到的办法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授信对象提供操作性更强的画像方式,也由此降低授信成本。 面对这一问题,成都则拿出4个100亿元,从多角度帮助企业顺利通过过渡期。这其中,包括了100亿元规模的“应急周转基金”,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短期应急周转;100亿元规模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帮助民营企业处置不良资产;10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帮扶基金,积极化解上市公司和实际控制人流动性风险;以及100亿元规模的新经济发展基金,以对新经济企业成长段进行引导投资。 不仅如此,成都还降低民营企业的准入门槛,编制政府采购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指导性预算。在其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中,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 此外,成都也在推进更多创新资源在民营企业生根落地,为后者找到更多转型发展的机会。 例如,成都正在组织成都企业家市州行,鼓励成都企业家跟党委政府一起到各市州“开疆拓土”;同时,将组织成都企业家大学校园行,让企业家进校园,也让大学创新资源,找到应用市场。 成都的目的是,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原则,建立5000家成长型企业培育库和500家“隐形冠军”培育库,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隐形冠军”。 成都希望,到2022年,成都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超过300万户,民营经济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台阶,民间投资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本土民营企业实现“世界500强”零突破,打造一批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世界级企业。  [详情]

媒体: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石在于降成本
媒体: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石在于降成本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石在于降成本 特约评论员 王东宾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发展中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是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的形象概括。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为此,要抓好6个方面政策举措落实,为民营企业爬坡过坎、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环境。综观六大举措,推动政策落地、落细、落实的基石在于降成本,使得企业能够减负前行、轻装转型。 “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位列六大举措之首,凸显了降成本的重要性。包括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加大减税力度、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等措施,均指向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成本之政策目标。与降成本相对应,浙江等地推出“最多跑一次”、“就近跑一次”、“零跑腿”改革,精简、清理审批事项。只有这两者结合,才能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减少行政干预、让企业能够聚精会神谋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能够增加留存利润,增强自主创新、开拓市场的能力,塑造谋求长期发展的战略定力。从国际经验来看,依托留存利润的自我资本能力,是中小微企业良性发展、成长为“隐形冠军”的重要法宝。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高山”难题。如何实现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极为考验金融治理能力。近年来,顶层设计层面连续出台新政策、新机制、新工具,不断疏通拓宽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的通道。然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的高山”难题,需要金融机构将业绩考核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也需要将考核与授权相结合,给予地方分支机构必要的权限空间和快速响应能力,进一步打通地方层面尤其是县域的金融通道。 要实现该目标,要更加重视发挥地方作用。今年8-9月份的地方专项债发行呈井喷式增长,两个月内全国各地区共发行新增专项债1.06万亿元,而且自9月起央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置换债券基本收官之际,专项债的发展尤为值得重视。专项债更多指向的是地方隐性债务,如果通过专项债逐步解决隐性债务问题,一方面可以减少地方债务对于地方信贷资源的占用,拓宽民营企业更多的金融空间;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引导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地方债务和长期投资的期限错配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地方金融短期化给民营企业带来的“卡脖子”等难题,增强地方经济长期发展能力。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还需要解决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外部性成本问题。环保、安全等领域的问题,具有外部性、公共性,也具有内在的规模性要求,单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独立解决。解决这些领域的外部性、公共性问题既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介入,也需要正面疏导,在公共平台和基础服务下功夫。目前来看,转型较为成功的地区,均是现代工业园区做得较好的地区。通过现代工业园区,统筹解决环保、生产等领域的共性和规模性难题,与企业练好内功相结合,让遵规守法、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企业脱颖而出,可以根本解决过去“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增强地方工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降低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性成本,也是通过专项债推动地方平台市场化转型的重要战略方向。 总体来看,实质性降成本是支持民营企业翻越“三座大山”的基础举措。通过降成本,才能赢得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空间和时间,从容爬坡过坎、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引导民营企业保持战略定力,做到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市场机会,帮助民营企业拓展更大市场。进一步而言,“低成本”是民营经济良好发展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详情]

李稻葵:不能以保护民营经济为借口来保护落后产能
李稻葵:不能以保护民营经济为借口来保护落后产能

  李稻葵 不能以保护民营经济为借口来保护落后产能 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民企从未像现在这样引发关注。为何这两年民企处境艰难?一系列现象背后的实质是什么?该如何为民企纾困?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建议,应该按照市场的原则一视同仁对待民企——既不要歧视,也不要专门地保护。尤其不能以保护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为借口,来扶持一些本来就该淘汰的企业,不能以保护民营为借口来保护落后。 李稻葵认为,中国经济最困难的调整的阶段恐怕已经过去了。总的来讲,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要比改革开放40年以来许多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小很多。 民企的困境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经历的痛苦 新京报:为什么最近两年民企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你看来,民企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李稻葵:坦率地讲,民企面临的困境在本质上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或者集中表现。 中国经济要转型,各个行业都要升级、调整。与之相对应的,传统行业的集中度要提高。比如,汽车行业有上百家企业,随着集中度提高,很多汽车企业活不下去,这个过程当然是很痛苦的。此外,还有一部分企业要升级,从过去比较低的质量向高质量提升,以适应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或者国际竞争。 转型升级带来的痛苦对所有企业都“一视同仁”,人人都苦,人人都难,与国企、民企性质无关——比如,格力电器是国企,做手机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现在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在行业集中度提高的过程中,很多手机企业必然要破产,就剩那么一两家,下一步手机行业还会进一步整合。 但为什么国企没有面临这些问题,没有听到国企的抱怨?这是因为,此次中国经济调整的焦点在下游,是下游的产业要转型升级,而大部分民企集中在下游,国企大部分集中在上游。而且,国企在前些年去产能的过程中已经经历了转型的痛苦了。现在国企的日子好过了,今年国企利润增速在15%左右。 民企面临困境还与金融政策以及金融结构改革不到位有关。我们前段时间的金融政策有点操之过急了。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有一个错误的理念,即把化解金融风险等于降杠杆。但实际上,化解风险的本质是什么?是去掉那些坏的杠杆、烂的杠杆。风险低的、高回报、高质量的好杠杆为什么不能增加?好杠杆的债券和贷款还应该增加。我们此前的金融政策希望把整个杠杆率降下来就行了,这种“一刀切”的去杠杆是懒政行为,也属于金融政策不到位。现在为什么民企得不到贷款?因为去杠杆之下政策收紧,其实不应该这么收紧。 应该给相关的金融机构明确一个目标,采取定向治疗、靶向治疗、精准治疗。比如,三年之内把已经报的烂账、呆账都给处理掉。 金融结构要调整、要改革。现在为什么民企得不到贷款?除了去杠杆之下政策的收紧,还有一个因素是——银行大量的贷款实际上最终流向了地方政府。 在过去这七八年,地方政府一直在搞建设,修地铁、修高速公路、修高铁站。地方政府哪来的钱搞这些建设?当然大量的是从银行借的钱,但这些项目都是长期项目,地方政府借的这个钱短期内肯定还不起。所以,地方政府找的出路是——找一个跟地方政府关系比较近的国有企业,拉一个国有企业搞一个PPP。哪有那么多的PPP?本质上不都是企业替政府去贷款吗?对于银行来说,他们都知道这些贷款最后都是由地方政府承担的,而在我们国家地方政府肯定不会破产的,没有违约风险,因此银行不用在贷款前做调查,而且这些处在上游的国有企业目前经营情况也不错。这些因素一摆,银行当然愿意把这些钱给国企了,而且是大额数量的贷款。而如果贷款给民企的话,还要做调查、还要评估风险、还要负责任。 新京报:那金融结构如何改革? 李稻葵:我们首先要承认地方政府现在借了很多钱,承认已经形成了一大笔的债务,其次要把这些债务明确化,变成长期债务,而不去从银行借贷,不去影响正常的企业贷款。必须专门给地方政府的债务设一个通道做长期的(比如20年、30年的)地方债,让地方政府在这个市场上去借钱。 我的建议是设立一个相当于世界银行一样的银行机构,专门用于向地方政府发放贷款。在一只手在金融市场发债融资的同时,另一只手去监管地方政府,去查地方政府的项目——如果项目合适,就发放贷款,项目不合适,就不贷款。 通过这个方式,把地方政府加给银行的借贷压力化解了。如果这事做成了,银行就解放了,就可以专心致志地给企业服务了,民营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根本上也会得到缓解。否则,银行会永远围着地方政府的项目和企业转圈,这就影响到了民企融资了。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因为国企和民企的地位不平等,导致银行采取了一个差异化的信贷政策。 李稻葵:这个看法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问题本质是什么?本质是银行也是追逐利润的,目前国有企业处在产业上游,利润好。因为此前经营不好的国企在上一轮去产能中已经被淘汰了,现在留下来的国企都是经营不错的大型国企。此外,银行也明白,国企的贷款会有地方政府兜底。对于“嫌贫爱富”的银行来说,当然把这些国企当作优质资源。 所以,民企融资难并不是因为身份,没有那么复杂,银行其实也是在商言商。 新京报:前一段时期,资本市场一度出现了“国进民退”的争议,你如何看这一说法? 李稻葵:我不同意这个看法,这一现象同样不是政策导向的意识形态问题,也是在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的现象。所谓的“国进民退”这个现象和民企融资难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但怎么解释这一现象?现在一些国企和央企因为产业结构布局在上游,以及周期性等因素,现在还是能盈利的状态。但与此同时,很多民企在经济转型中碰到了困难,要重组合并或者破产出局。 既不要歧视民企,也不要专门地保护,一视同仁最好 新京报:最近监管出了很多支持民企的政策。在你看来,应该怎样救民企? 李稻葵:按照市场的原则一视同仁最好。一视同仁就是——既不要歧视,也不要专门地保护。我想强调的是,目前在中国经济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肯定会死一批企业的。不能以保护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为借口,来扶持一些本来就该淘汰的企业,不能以保护民营为借口来保护落后产能。在上一轮去产能的过程中,国企已经调整了一轮。现在很多下游的企业产能过剩,在民企集中的下游产业调整的过程中,很多高杠杆、面临破产的企业,该出清的企业要坚决出清。 此外,对于目前民企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只要做对两件事就行了——第一,把金融政策搞对了,不要一刀切地收那么紧,不要盲目地把去杠杆作为目标;第二,把地方政府借贷从银行那里“割走”,让地方政府去债券市场融资。只要把这两件事处理好了,处在第一线的银行自然会判断什么样的企业值得放贷,什么样的企业不值得放贷。 新京报:很多人批评监管的手伸得太长了,微观行政干预痕迹过强。如何能够实现“既尊重市场,又能够弥补市场失灵”? 李稻葵:从大的方面看,要调整金融结构,把加在银行身上的地方融资的压力拿走就行了,使得银行真正为企业服务。在具体政策上,监管政策动不动是次要的。 监管只要做一件事就行了,即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不要把企业的控股身份作为放贷的标准,作为判断企业金融风险高低的标准。 新京报:现在监管出的措施,主要集中在银行、股市、债市等金融领域。现在支持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是不是只能从融资方面入手,你是否有其他的一些建议? 李稻葵:其他的建议就是要尊重市场。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法宝就是,地方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家解决问题,这一条不能丢。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因为反腐等原因,政府不敢和民营企业家来往了。我们在调研中碰到很多民营企业家,他们反映现在政府不管企业了,政府把民企当成路人,甚至病人,这是不对的。 市场不是真空存在的,不是说企业一点都不需要政府管,还是需要政府来发挥作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这一条可能比融资还重要。 中国经济最困难的调整阶段恐怕已经过去了 新京报:今年很多人为中国经济忧虑,你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 李稻葵:我觉得,中国经济最困难的调整阶段恐怕已经过去了。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历程有三个阶段:首先是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是高通货膨胀之后的经济低迷;第二个阶段是在90年代末,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加上国企改革,上千万的职工下岗,而在当时商业银行出现了资不抵债的局面;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至2015年这段时期,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很多企业利润下滑,出现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50多个月负增长。 回顾历史看今天,我们今天面临的困难相对之前的困难要小多了,容易多了。现在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基本稳定,上游企业利润可观。中美贸易摩擦还在持续中,现在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在GDP的占比是4%,而在金融危机时,这一占比远比这个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有了大幅提高,研发在GDP的占比到了2.1%了,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了。中国的研发的总量,按照美元计算,也和美国差不多很接近了。中国在科研创新上在往上升级,换位想一下,美国人为什么着急引发贸易摩擦?因为美国有一种不安全感,认为受到了中国的威胁。 当然中国经济还面临很多问题——要调整金融结构,结构调整了,很多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要合理应付中美贸易摩擦。今年很多企业抢出口,所以外贸在今年不会拖经济后腿,但明年就可能拖后腿了;要在经济转型期帮助能转型的企业转型,妥善安排要出清的企业;国企改革也要到位,现在很多国企因为占据上游的资源,所以利润可观,但国企的效率还要进一步提高。此外,科研的创新能力也要进一步激活,目前科研创新潜力还有很多没有发挥出来,比如给科研人员的回报不够。 但总的来讲,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要比过去面临的困难小很多。从经济增长目标看,今年经济增速预计在6.6%、6.7%,实现年初的目标没有问题。我也呼吁大家不要着急,沉下心来。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2018年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经济事件是什么? 李稻葵:中美贸易摩擦。美国今年在中美贸易方面咄咄逼人,咄咄逼人的背后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如果美国还像从前那样自信的话,还用得着怕中国吗? 中美贸易摩擦还会持续,中美关系也开始进入矛盾频发的新阶段。但总的来说,我觉得不会进入“冷战”,因为中国方面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2 新京报:2018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一个亮点是什么? 李稻葵:2018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是经济结构有所调整,研发投入、创新能力在上升。此外,从4月的博鳌论坛到近期的进博会,中国摆出了进一步开放的姿态。 3 新京报:2018年的哪项改革措施是你最关注的? 李稻葵:我最关注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改革。比如,汽车的关税要逐步下降。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等有较强的抗打击能力,竞争力较强,不必担心金融开放带来的冲击,金融业的开放还有很大的空间。我觉得,证券业应该完全开放,中国的证券公司完全扛得住外资“走进来”。但资金方面不要乱动,资本不能在境内外“乱窜”,资本项目的开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详情]

陈清泰:摘掉企业头上的所有制标签
陈清泰:摘掉企业头上的所有制标签

  陈清泰 摘掉企业头上的所有制标签 陈清泰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近期,多家国资驰援上市民企,一度引发“国进民退”的争议。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这背后深层次的忧虑? 新京报采访了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在陈清泰看来,这些年“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的争论此起彼伏。这一争论的实质是国企和民企是不是具有平等的地位、能不能公平地竞争。 “如果要消除‘进退’的争论,核心在于政府管资本,在竞争性领域不再管企业;各级政府不再承担‘做大做强’责任,才有望对各类企业‘一碗水端平’。”陈清泰说。 国企民企“进退”之争为何反复出现? 新京报:最近资本市场上一度有“国进民退”的说法,而在此前也出现过“民进国退”的说法,如何看待这两种说法的出现? 陈清泰: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经济从“傻子瓜子”和“雇工是不是剥削”的争论开始。从“允许存在”、“有益的补充”,经历一次次理论突破。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理论政策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大推进了“抓大放小”、“产权制度改革”,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调整。国有企业很快从轻工纺织等领域退出,给民营经济发展留出了空间,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作为改革的成果,“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在重要政策文件不断重复出现。有关所有制的理论政策就定格在这里了。 进入新世纪,2003年国资委成立,把目标集中在做大做强国企。但此时,民营经济原有的空间和领域已经不足以让他们施展,要求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从此,国企要求“做大做强”,民企要求扩大自己的业务领域,于是开始了“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的争论。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写了一段很到位的话,允许非公资本平等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非公经济36条”。但实施还没有到位,2006年政府权威部门宣布,国有企业在七大行业中保持“绝对控制”、九大产业“保持较强控制”。紧接着2008年左右,国有资产法出台。这样,民企的直接感受就是“非公经济36条”是一道玻璃门、旋转门,看得见但进不去。此前民企进入民航、煤炭等领域的又一个个被挤出来了。2010年,为拉动经济,国务院再次发布非公经济“新36条”,释放出支持民企的信号。十年之内政策摇摆,进退之争此起彼伏。 种种迹象显示,此前所有制理论政策改革的红利逐渐消失,有待与时俱进地再改革。 一是现有理论自身的矛盾不断显现。“公有制为主体”、“在数量上占优势”;“国有经济为主导,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的冲突日益明显。不同所有制在经济总量所占比重、在各个产业哪种所有制企业具有控制力,这是市场竞争发展的结果,还是政府政策必须保障实现的目标? 二是在维持既有规定和照顾现实之间释放了矛盾信号。一方面,保障国有企业“控制经济命脉”、“做大做强”的政策在强化;另一方面,给民营经济“平等竞争地位”的文件频频出台。 三是政策信号很不一致的情况下,“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的争论此起彼伏。面对轮番的政策调整,各类企业都没有稳定预期、民营企业缺乏安全感。 “民企融资难本质在于国企、民企不平等地位” 新京报:“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的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陈清泰:“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是个伪命题。但反映出的却是市场的割裂。为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在经济总量占优势,政府就会显性或者隐性地实行差异化政策;为保障国有经济控制力,政府就会设定诸多行政性垄断和和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就会对不同企业有亲有疏。 国企民企“进退之争”的实质不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而是各类市场主体是不是具有平等的竞争地位、能不能公平地开展竞争。 人为地认定各类所有制成分在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和由哪种所有制保持“控制地位”,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公平、效率原则是有冲突的。除少数极特殊领域外,各类企业在各个产业所占比重应当是市场竞争的结果,高一点、低一点是动态的,无需特别关注。不能将那些人为规定放到超越经济发展的高度,不惜扭曲市场、降低效率,刻意实现。 现在,社会舆论、政府管理和涉及的诸多政策都打上了“所有制烙印”,包括已经上市的公众公司,每家企业都有一个“所有制标签”,分作“体制内”和“体制外”,国有企业有行政级别,“央企”、“央媒”已经成为专有名词。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获取土地、矿权等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政府项目、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企业之间也形成了一条很深的“所有制鸿沟”,国有企业为规避风险倾向在体制内交易,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阻碍。 面对这样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民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对未来缺乏信心和安全感。 “解决民企融资问题 还需在所有制理论政策上有新突破” 新京报:所以,近期引发关注的民企融资难、融资贵与国企民企“进退之争”的实质是一致的吗? 陈清泰:是的。“融资难、融资贵”不是问题的本质。银行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分配资金,规避信贷风险。按照这个原则,银行应当对客户保持“所有制中性”,只有公平看待各类企业配置资金,才能保障资金效率。对不同企业有亲有疏,就会错配。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有关联性,国有企业背后还有政府的背书,这就使不同所有制企业贷款的风险性出现差异,银行因此会区别对待。这就出现了民企深陷融资难、融资贵的同时,多家银行竟与某央企一次签下共计一万多亿元的“意向性授信”。 我国的民营企业,包括大企业、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活力和创新力。释放这一巨大潜力并不需要什么吃偏饭,只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等政策,能真正落地,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新京报:最近针对民企融资难的问题,密集出台了很多政策。你怎么看? 陈清泰:我认为,要求银行去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不对的。 银行还是要让它要回归本位,追求收益、规避风险。政府不能强制要求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因为小微企业的风险确实比较大。但是小微企业对活跃经济、创新和就业有很强大的正外部性。所以,政府应该承担起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责任。 对银行来说,给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具有风险防控问题,也有成本效益问题。政府可以建议大银行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贷部,还可以支持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银行,还可以设立有政府背景的贷款担保基金。更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风险投资基金,拓展多种直接融资渠道。政府自身应研究出台减免税政策,鼓励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供给侧改革是推动建立破产机制的好机会,但我们错过了” 新京报:近期,我们就国资入股上市民企问题采访过企业家曹德旺,他认为,“国进民退”真相是地方政府为了拯救这些民营企业,让国资出手把这些企业先收下来,国企不听不行,必须执行。你怎么看这一说法? 陈清泰:我对曹总讲的情况不了解。对于国企来说,“抄底”还是“救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如果国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而下手,这是无可争议的。但如果国企去“救市”,我认为这是一种扭曲,最后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如果一个企业真的活不下去了,就应该进入破产程序;还有挽救希望的可以实行破产重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很重要,“死”同样重要。有死的威胁才会促使企业慎重决策、防范风险。 供给侧改革是推动建立破产机制的好机会,但我们错过了。企业的生生死死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动态优化的过程,员工的可流动性是经济活力的表现。但企业和员工的流动性需要社会基础设施的保障,特别是员工可携带的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的制度支撑。在政府管企业的体制下,没有哪届政府愿意让一个国企在自己任期内死掉,所以就不惜成本地输血、挽救,很多成了僵尸企业。如果这是个别现象,无足轻重,如果带有普遍性、持续性,就会资源错配,拖累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在目前供给侧改革的大规模调整中,并没有看到多少企业破产,说明我们还有很多制度性改革没有到位。 “消除国企民企进退之争,核心在于政府管资本、不管企业” 新京报:在您看来,争论的原因在哪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陈清泰:最近争论再起。种种迹象显示,争论背后存在一些深层次原因,需要对症下药地推进改革。 第一,梳理相关理论或政策的重要表述。其中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等表述不一致的部分,需要进行新的解读和调整。 第二,加快管资本为主的改革。国企改革了40年但至今还没有到位。对于各级政府来说,作为公共管理最主要机构,如果分别管理着一个国有企业群,承担着对他们做大做强的责任,就很难站在超脱的地位公平对待各类企业。消除“进退”的争论,核心要转向管资本,在竞争领域不再管企业、不再承担“做大做强”责任,才可能对各类企业“一碗水端平”。 第三,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有经济有两大功能,一个是政策性功能。较长时期以来,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经济调控的工具、推动增长的抓手,使我们较快地走过了追赶期。当前在转向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时候,在竞争领域国有资本,要转向聚焦投资收益,不再因非经济因素谋求对产业企业的控制。 第四,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摘掉企业头上的所有制标签,改变对企业按所有制成分进行分类、统计和区别对待的做法。转向按法定企业制度将企业分为公司企业、合伙企业、独资企业和按企业法注册的国有企业。 第五,进一步明确阐明“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内在含义。经充分论证,列出“国有企业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清单。 90年代初“姓资姓社”问题的突破,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障碍,极大地调动了经济增长的潜力。今天,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时期,特别需要释放亿万人民求富创业的内在动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如果能摘掉企业“所有制标签”,消除“所有制鸿沟”,突破“姓国姓民”的桎梏,对企业“一碗水端平”,将是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为奔向高收入国家奠定基础。 ★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2018年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经济事件是什么?为什么? 陈清泰:中美贸易摩擦。这促使我们更深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问题。 2 新京报:你认为2018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是什么?2019是否会延续? 陈清泰:经济上较大跨度的对外开放,上了一个新台阶。这符合我国改革开放方向,是可持续的。 3 新京报:2018年哪项改革措施你最关注?为什么? 陈清泰:民营经济的发展引起进一步的关注,通过改革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的问题提到重要日程。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详情]

黄益平:要用市场化手段解决民企融资问题
黄益平:要用市场化手段解决民企融资问题

  黄益平 要用市场化手段解决民企融资问题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近期,随着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空前关注。今年以来民企生存困境问题加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黄益平认为,要帮助民企发展,首先从政策的角度可以发力;第二,要从市场化的角度,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为民企服务;第三,要从技术和金融创新的角度,帮助改变民企融资难的问题。 不要行政性要求金融机构降低对民企的融资成本 新京报:最近出现了一些讨论,认为去杠杆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影响到经济增长。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如何把握金融去杠杆与服务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黄益平:我认为去杠杆的方向应该是坚定不移的,因为杠杆率不断升高会有一系列的后遗症,我们要高度警惕这一点,高杠杆率在长期是不可持续的。但是,在去杠杆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也确实要考虑到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平稳。说一句比较直白的话,所有的去杠杆政策都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但是不能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而捅出一个更大的金融风险,这不是政策想要达到的目的。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考虑相对平稳地过渡。 过去这段时间,大家说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我认为可能与我们的政策执行是有关的,但现在其实政策层面已经出现了一些调整。归根到底,还是要在经济稳定和去金融风险之间求得一个平衡。 新京报:现在的政策确实已经出现了一些调整,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都出台了一些政策去支持民营企业融资,你认为这些政策对民营企业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金融业支持民营企业是否只能从融资方面入手? 黄益平:短期内提供融资当然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政府现在采取了很多措施,除了金融部门,还有财政部门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现在民营企业确实很困难,不是一般性的困难,在这个时候,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一起出手来扶持民营企业,我觉得也是应该的。 但是从长期来看,更多还是应该从市场的方向来考虑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好处,是让金融机构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对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如果政府一味地把融资成本压得非常低,其实是不利于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提高融资的,因为民营企业本身风险比较大,这是它天生的特点,既然风险比较大,那么融资成本就应该高一些,这才是符合金融规律的。我们在政策上,不要行政性地去要求金融机构降低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成本降低听起来是比较好,但是金融机构这样的交易不能持续,长期是不利于对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因此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市场。当然,如果政府认为某些民营企业对社会稳定、经济稳定很重要,需要提供特定的政策支持,我是举双手赞同,但我认为这样的一些责任应该是由政府来承担,至少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承担,而不是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来承担。 最后一点,还是要想一些办法去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技术性问题,技术性问题就是指获客难和风控难。这方面实际上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比较好的创新,其中有一些我觉得甚至是世界性的贡献。简单来说是两个方面的技术,线下主要是依靠软信息,对民营企业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软信息可以解决民营企业没有传统银行做风控所需的评估基础的问题,我们国内其实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第二个,线上依靠大数据,国内已经有3家银保监会下发牌照的网络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都做得非常不错。 所以,要帮助民营企业发展,首先从政策的角度可以发力;第二,要从市场化的角度,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服务;第三,要从技术和金融创新的角度,帮助改变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可以快一些,资本项目开放更谨慎些 新京报:今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开放措施不断落地,你认为这些开放举措对我国金融业有何影响?我国金融业还有哪些开放空间? 黄益平:我们讨论金融开放一般是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二是资本项目的开放。我国正在进行的主要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涉及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这些机构的开放,这其实是和我国在2001年年底加入WTO时所作的承诺在方向上是一致的,而且是更进一步的开放。 在这两个方面的开放中,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可以走得比较快一些。因为金融服务业开放之后,外资金融机构到中国来经营,更多的是对中国金融业的一种直接投资,一般持续时间比较长期化,而且受到我国境内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一方面可以给我国金融业增加竞争;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的规范的经营管理经验。对于境内金融机构来说,竞争的压力应该还是比较有限,因为外资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境外机构到国内市场来开展业务,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业务规模,与境内机构相比还是有相当大距离。所以,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对于我国总体金融稳定的冲击是比较小的。 所以,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可以快一些,而资本项目的开放要更加谨慎一些。一个主要的担忧是资本大进大出,有时会冲击金融稳定。 新京报:资本项目的开放应该如何去推进? 黄益平:对于资本项目开放,我国过去的策略长期都是这样定的:优先进来,“先进后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投资后投资组合”。我认为现在还是应该遵循这样的方向。 当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资本项目开放的程度肯定也要不断提高,但是一个客观的问题是,我国现在的金融改革尤其是监管体系的改革还没有完成,所以在开放上还是需要相对谨慎一些,要防止资本项目开放过快。一方面,开放可以带来各方面的好处,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另一方面,开放也可能会带来短期内资本的大进大出,尤其是一些热钱的大进大出,这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就会比较大。所以,我国应该进一步地推进稳健的资本项目开放,同时要对其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有高度的警惕,在资本项目开放的策略上要比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更加稳健一些才好。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汇率灵活性问题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和难点是什么? 黄益平:2016年人民币加入SDR,我觉得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人民币国际化,归根到底,无非就是让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一种国际货币被接受,这就涉及人民币在支付系统中的使用,在结算中尤其是贸易和投资结算中的使用,以及作为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应该说,人民币国际化从2009年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就开始加速,取得了很多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个比较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我国的汇率不够灵活。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人民币的进出、资本的进出应该变得更加自由灵活,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的一个客观问题是,人民币汇率弹性总是不够,汇率一波动市场就比较紧张,形成贬值预期,因此2015年的时候央行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稳定汇率,包括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这意味着资本流动不那么自由,结果客观上导致人民币国际化是走了回头路。所以,我认为现在要重新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恐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汇率灵活性的问题。 与汇率灵活性相伴随的是资本项目开放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要让别人愿意持有人民币,除了人民币是一个有价值的、值得投资的资产以外,还要让海外的非居民(个人和机构)拥有持有人民币的渠道,离岸市场是一个方面;对很多机构尤其是主权财富基金和各国央行来说,他们可能要购买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主要是人民币国债,就要通过资本市场。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说,我国的资本市场确实还需要进一步开放。 新京报:我国央行的工作目标始终将“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相并列,你认为增强弹性和保持稳定能否同时做到? 黄益平:我觉得这有点像哲学问题。从理论上来说,我们还是应该走向更加灵活的汇率,我们的政策语言里确实这两点是同时说的,但是不见得这两点就一定是矛盾的。央行其实是三句话同时说的,第一句话是要逐步增加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第二句话是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第三句话是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的稳定。我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币汇率越来越多地由基本面来决定,也就是说由市场来决定,这实际上同时也要求在未来汇率的灵活性要不断增大;但是在短期内,可能我们还是不愿意看到汇率水平的大起大落。所以这是一个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之间的区别,短期内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汇率的灵活性要提高。 从目前我们已经看到的状况来看,我认为更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进一步提高汇率的灵活度。因为我们的汇率改革最终是要逐步走向所谓的“清洁浮动”,如果一直死守着一个非常小的区间,这会给其他很多政策造成很大的制约,包括前面说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同时现在还有另外一点,就是美联储加息给我国的货币政策带来很大制约。美联储最近一直在加息,导致中美之间的利差在缩小,如果我国不跟随加息,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就会上升。现在实际上国内经济比较疲软,需要货币政策对经济有适度的支持,虽然宽松的空间不是很大,但适度的支持也是应该的。但目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无法进一步的宽松,原因就在于美联储加息。为什么美联储加息我国无法宽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汇率不够灵活。 新京报:美联储加息进程中人民币的贬值在今年下半年以来表现很明显,市场再度论及是否“破7”。央行也先后采取了多项干预措施。如何评价这些干预措施?你认为“破7”这一点是否重要? 黄益平:我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央行采取措施保持汇率水平的相对稳定,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毕竟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是那么稳健,金融市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顺周期机制,或者说很容易“超调”,如果放任人民币贬值有可能在短期内造成一些冲击。所以央行采取一些逆周期的调控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把可以接受的汇率浮动区间放得有多宽,或者放得有多窄。如果太窄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和固定汇率差不多,实际上就导致了我刚才说的一系列政策的制约。这也涉及“7能不能破”的问题。我认为,对于“破7”这一点肯定要谨慎,因为现在整个市场对“7”是比较敏感的。但是如果一直不让它破,一直“守着7”,这是不是最好的结果,恐怕也不见得。我认为,如果让人民币破了7,但不是崩盘式的调整,市场是会慢慢适应的。汇率的波动和市场的恐慌,其实是相互对应的关系。如果原来汇率一直不动,突然一动,市场当然会紧张得不得了;但如果汇率本来就比较灵活,来来回回地动,那么中间波动一下,市场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要慢慢地让市场接受汇率是要波动的,在增加汇率灵活性的同时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其实在很多国家,汇率上上下下幅度很大,也没有出现很大的问题,所以在这两者之间要求得一个平衡。 ★精彩观点 1 我们在政策上,不要行政性地去要求金融机构降低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成本降低听起来是比较好,但是金融机构这样的交易不能持续,长期是不利于对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因此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市场。 2 我国应该进一步地推进稳健的资本项目开放,同时要对其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有高度的警惕,在资本项目开放的策略上要比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更加稳健一些才好。 3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币汇率越来越多地由基本面来决定,也就是说由市场来决定,这实际上同时也要求在未来汇率的灵活性要不断增大;但是在短期内,可能我们还是不愿意看到汇率水平的大起大落。所以这是一个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之间的区别,短期内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汇率的灵活性要提高。 新京报记者 顾志娟[详情]

王小鲁:减少不必要的政府支出 与企业减税并进
王小鲁:减少不必要的政府支出 与企业减税并进

  王小鲁 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新京报记者 陈鹏 摄 即将告别的2018年,有很多热议的经济话题,包括民企纾困、减税降负、消费降级等等。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中央再次提出来公平对待民营企业,重新肯定民营企业的作用,鼓励民营企业继续做好”是其这一年间印象最深刻的经济事件。针对减轻民企负担,他建议,不能征过头税,也要避免预征预缴。企业社保缴费负担需要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关键是拿出足够多的国有资产补充社保基金,同时减轻企业缴费率。对于“消费降级”的说法,王小鲁认为,消费走缓也不必过于惊慌。让老百姓敢花钱,经济才能增长。 公平对待民营企业 用市场的办法为民企纾困 新京报:2018年你印象最深刻的经济事件是什么? 王小鲁:比较重要的还是中央再次提出来公平对待民营企业,重新肯定民营企业的作用,鼓励民营企业继续做好。这至少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因为此前确实有很多混乱的认识。过去媒体总是宣传国有企业要做大做强,有些地方说混改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会让人产生疑虑,把民营企业放在什么位置上?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不澄清认识的话,民营企业觉得没有前途、没有信心。 我认为,中央及时给出这么一个信息非常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公平的企业经营环境。要实实在在让民营企业处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同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都一样公平竞争。 新京报:融资困境是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时常面临的一个问题,近期备受关注,也有一些针对性措施落地。对于纾解这个世界性难题,你有哪些建议? 王小鲁: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其他国家也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国家可能显得更突出一些。我觉得主要一个问题是银行体制限制太多、门槛太高,而且往往用限制进入来代替事后监管,因此我国小型、民间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没怎么发展起来。但是市场上的大中型银行,特别国有大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除了政策导向可能有不公平的因素,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大银行面向全国、网络分布很广,要去一家一家地收集信息,了解各地方小微企业的情况,可能很困难。对它们来说,给小微企业贷款,相对来说可能成本比较高、风险比较大,要是专门去做调查、做评估,最后贷个3万、5万,就得不偿失。 实际上,小型金融机构在这方面有很多长处,因为它可能就是在某个地区,在局部的一个区域从事经营,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哪些企业经营得好,心里有数。所以,怎么样在监管的同时,做到让这些草根型金融机构能够进入、参与金融竞争。政策以后可能要更多往这个方向考虑。 此外,我觉得,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下个命令让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但是银行又要考虑到规避风险,要考虑成本问题,那么在这几种因素之间做选择,往往就达不到主管当局希望的结果。所以,我觉得要想市场能接受的办法,尽量少用行政命令。 企业社保缴费负担要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 新京报:除了融资,被关注比较多的是怎么实现“实质性降低民营企业负担”。今年政策层面围绕“减税降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减负的呼声并未消减,甚至出现“税负增多论”,依据是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 王小鲁:这种情况一直存在,但近一两个月的财政收入增速减慢了。未来怎样还需要观察。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一个问题,对财税部门来讲,首先要考虑的是完成任务,完成多少税收,能够保证政府必要的预算收入。那么带着这种任务观去考虑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税收不光是政府获得收入的手段,同时还是一个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 如果上级税务部门对下级只有数量要求,不检查征税合理与否,就很难避免出现基层部门征“过头税”的现象。 不能征过头税,也要避免这种预征预缴,给企业造成过重的负担。对企业而言,若今年经营不好,本来应该交100万,你收了200万,可能就是雪上加霜。 除了税以外,还有缴费,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社保缴费。如果一个企业给职工缴齐了的话,可能就是工资总额的40%,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而我们国家为什么社保缴费有这么重的负担?这里头有历史原因。 改革以前,国有企业不存在社会保障的问题。改革以后,因为要靠后来征缴来满足老一代的退休职工的需要,才有了养老保险。前一个时期,(政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事,即拿出一部分国有资产来划拨给社保基金,减轻社保基金的资金压力。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力度还是需要加大。同时要降低企业社保费率。我觉得要有一个相当大幅度的下降,这样企业才能松一口气,才会觉得负担减轻了。 这里面还涉及一个问题。国有资产划拨给社保基金,因为现在国有资产的盈利状况不太好,利润率通常很低,那么看起来是划拨了一大笔国有资产,但真正能够用的是它获得的盈利。盈利非常有限,所以远水解不了近渴,解决不了燃眉之急。 在市场上直接转让,比把国有资产划拨给社保基金,可能起作用会更快一点。比如说,混改中有一些国有企业要出让股权,有些经营不好的国有企业要退出,都可以通过市场渠道,把国有资产变现。假定说,原来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组成一家企业,可能要拿出一部分股份来进行转让,那转让获得的收入是不是可以直接用来弥补社保基金的不足? 新京报:减税减到何种程度才合适? 王小鲁:我个人觉得我国企业税费负担还是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减少。 经常有人拿我们国家政府收入和发达国家政府收入做对比,说我们不算太高。如果我们把财政预算收入加上其他收入,比如说政府卖地的收入、社保基金收入,还有国有资本的收入都加上的话,大概至少是GDP的1/3。 这个比例高不高?有些人说不高,因为有些发达国家可能超过三分之一,可能到40%乃至更高。但发达国家这么高的政府收入主要用在社会保障,用在老百姓身上。 这些年我国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虽有改善,社会保障有改善,但以国际水平衡量,我国这些方面的政府支出比例仍然是偏低的。 主要财政支出则是政府的行政支出,发达国家的行政支出可能占财政支出的10%左右,我国大约在20%以上。这么高的行政支出,其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政府机构人员冗杂,人浮于事。行政支出压缩的余地很大。 再一点就是政府的投资支出。当然这个投资支出来源不一,不光是来自财政预算,还有来自卖地的收入、来自银行的贷款,或者建立融资平台来借款,大量的借款最后都变成政府负担。因此,过多的政府投资支出,而且其中有相当数量是效率很低的,或者是无效的投资。 过去,我们在一些产业领域里不断投资,最后造成大量过剩产能,然后又要靠行政手段去产能,造成重大资源浪费。在城市建设投资中也有大量浪费。 所以,要把不必要的投资减下来,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拿出一部分政府收入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那么多农民工在城市里没有户口,怎么能尽快改变这个状况,尽快地转化成市民,能够在城市里安家落户,这是政府首当其冲要解决的。 新京报:目前来看,减少财政收入的环境是不是已经形成了? 王小鲁:这恐怕取决于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政府支出结构要变,要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与此同时,减少企业的缴费负担并加快推进城市户籍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和社保全覆盖。这两件事需要同时并进,都需要做,单做一件可能效果都不好。现在整个经济形势不算好,经济增长还在走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会面临很多困难,那么政府收入下行也会带来一些麻烦。 但毕竟这是暂时的,现在下决心给企业减轻负担,减少政府收入,带来了一些当前的困难。也许一下子还看不到效果,要有一个恢复期。所以,未来几年就得准备过苦日子,但这是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未来几年消费走缓不奇怪 新京报:刚才说政府准备过苦日子,实际上民众现在也有反应“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目前我国家庭债务的水平会不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 王小鲁:前一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起了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说整个经济在逐渐走缓,消费很难始终保持一枝独秀。只不过它是一个滞后变量,可能反应会慢一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几年消费继续走缓也不奇怪。但是只要坚持市场导向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未来经济发展仍然会有前途,还会恢复。所以,消费走缓也不必过于惊慌。 另一个方面,高杠杆率和高房价造成了很多问题。居民杠杆率居高不下,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而这一方面高杠杆带来高风险,另一方面给老百姓造成了很重的负担,同时也挤压了未来的消费。 而房价只升不降,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觉得两个原因很重要。一个是,过去很长时间,货币一直宽松。如果不去股市,可能就去房市。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现行的土地制度推高了地价,进而推高了房价。因为房价都和地价连在一起。 因为我们现在土地市场没开放,土地的一级供应商就是政府。政府先从农村征地,再卖地。要扩大政府收入,就得把地价抬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这种土地制度鼓励各级政府抬高地价、扩大政府卖地收入,我认为不能再维持下去。其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早就说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而且讲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应该和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利。这几年这方面改革没有多少进展,我觉得这是需要推进的。 新京报: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王小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消费率(GDP中最终消费占的比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上都是百分之六十几,就是说2/3是消费,1/3是投资。在世界上,这个消费率相比而言是低的,但我们储蓄率、投资率是高的。好处是,八九十年代拿GDP的1/3来投资,经济增长很快。 但2000年以后发生一次大变化,储蓄率和投资率急剧上升,消费率急剧下降。与八九十年代相比,消费率降低了十几个百分点,投资率提升了十几个百分点。那这么一升一降带来什么?经济增长更快了?没有。 我们过去形成了一个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状况,这是结构失衡的核心。其实现在要恢复到一个更合理的水平,经济增长反而可以更快。过去投资很多,但是大量的无效投资,造成了过剩产能,反而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担。如果说让消费率再回升十个百分点,到百分之六十多,经济增长会更快,而且会更可持续。 因为老百姓敢消费,企业的产品才能卖得出去,经济才能增长。不要老等到企业卖不出东西了,然后再政府大举投资来拉动增长,结果投资又造成了一些没有用的项目,造成过剩。这是得不偿失的。让老百姓敢花钱,经济才能增长。 ★精彩观点 1 比较重要的还是中央再次提出来公平对待民营企业,重新肯定民营企业的作用,鼓励民营企业继续做好。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公平的企业经营环境。要实实在在让民营企业处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同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都一样公平竞争。 2 不能征过头税,也要避免这种预征预缴,给企业造成过重的负担。对企业而言,若今年经营不好,本来应该交100万,你收了200万,可能就是雪上加霜。 3 在市场上直接转让,比把国有资产划拨给社保基金,可能起作用会更快一点。比如说,混改中有一些国有企业要出让股权,有些经营不好的国有企业要退出,都可以通过市场渠道,把国有资产变现。 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鹏 实习生程子娇 朱思雨[详情]

曹远征:不能让国企、也不能让民企有超国民待遇
曹远征:不能让国企、也不能让民企有超国民待遇

  曹远征 不能让国企、也不能让民企有超国民待遇 曹远征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图/视觉中国 近期,民营企业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政策层面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陆续出台,这样能否解决民企的融资问题?去杠杆是不是加剧民企生存困境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对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曹远征进行了专访。曹远征认为,民营企业的困难与资金的期限错配有关,要解决民企的融资难题,可以从增加资本、缓解期限错配入手。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对民企贷款可持续关键是把利率放开 新京报:今年以来,围绕去杠杆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很多政策,起到什么作用?最近有观点认为,去杠杆加剧了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你是否赞同? 曹远征:去杠杆并不只是金融去杠杆,而是整体宏观经济去杠杆,我国选择从金融部门开始去杠杆。金融杠杆率过高,一旦收缩会传导到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困难。金融的本质是用杠杆经营的,金融去杠杆有赖实体经济去杠杆。宏观杠杆降低,金融杠杆自然会降低。所以,去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明确了这点,就是国有企业降杠杆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 去年以来,宏观杠杆率降了2个百分点,企业负债率有所降低。如果宏观杠杆和实体经济杠杆下降速度不快,光靠金融去杠杆会导致更大问题。如果金融杠杆快速收缩,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很大困难。这也是为什么今年所有企业,包括国有和民营企业,都感觉到资金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变得更突出。 这使我们认识到,去杠杆是系统性工程,最重要的是实体经济去杠杆。金融是作为配合的,在金融方面的去杠杆,意味着是要把杠杆稳住,不让它快速收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国基本上开始转向稳杠杆,创造条件为实体经济去杠杆,而不是单纯的金融去杠杆。 新京报:近期,金融监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民企融资。例如,央行设立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你认为,这些政策能否降低民营企业杠杆率? 曹远征:为什么企业杠杆率高?因为资本不足。要去杠杆,除了减少债务,更重要的是增加资本。很多民企是中小型的,企业本身资本不足,如果再借债加杠杆,杠杆率会更高。所以降低企业杠杆率最重要的是增加资本,这时金融服务就变得尤其重要,要发展资本市场、股权市场等。 我们看到民企遇到了特殊的困难,这牵涉到更深层次的金融体系的问题。企业的债务基本都是从银行借的,银行提供的是短期债务而不是长期债务。企业其实是在“借短贷长”,借短期债务来投资长期项目,最终导致出现期限错配问题。也就是说,厂房还没盖起来,贷款就到期了,那企业就还不起贷款了。因此,解决期限错配问题也是缓解当前债务的重要方式,债务长期化也是稳杠杆的重要议题。 目前政策措施的目的,是要解决民企期限错配的问题。银行业的办法是短期流动性不抽贷,贷款到期时还可以再缓一下。央行的办法是将债务长期化。尽管这不是“治本”的办法,但对缓解当前的债务有帮助。 “治本”的办法很简单,企业要有活力要有竞争力,企业在盈利在创新。因为有了利润,代表企业的销售收入在增长,付息现金流就会充沛,就算面对较高的债务也不会出现债务危机。并且利润上升意味着资本增加负债率下降。所以,去杠杆的核心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企业。企业一定要有经营能力有竞争力,这是所有命题的核心。这也是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说的,支持民企创新。 新京报:近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你认为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可以长期持续下去吗?如何保障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可持续性? 曹远征:(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是可以做到可持续的,关键是要把利率放开。利率其实是风险溢价。银行对企业的风险有自己的评价,如果有想要贷款的民营企业,目前经营不是很好但是很有前景,那么可以,银行以比较高的利率来放贷。企业也会认真考虑,我贷这么多钱是不是项目真的能赚钱,也会考虑其他可能的损失,是否值得承担这样的利率。 利率是对风险的覆盖。利率市场化之后,贷款过程就是商业谈判的过程,最后会达到一个平衡。如果贷款利率没有放开,没有风险溢价,就变成行政指令了。利率市场化之后,有多种金融产品支持,企业融资有多方选择而不完全依赖银行贷款。所以要做到对民企融资的可持续性支持,第一要利率市场化,第二要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 税收应该是中性的,不应偏向民企或国企 新京报:关于国企与民企的关系,近期讨论比较多的是“竞争中性原则”。你认为“竞争中性”能否消除国有和民营的所有制二元对立格局?在金融、财税领域,如何实现“竞争中性”? 曹远征:“竞争中性”的核心含义是,政府不袒护任何一类企业,政策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实现国民待遇。从这方面来说,“竞争中性”是可以做到的。 对于中国来说,“竞争中性”似乎更多地变成理念问题,是在观念上有“心魔”。为什么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无论国有、民营都是中国企业,都得有国民待遇,而不应该片面强调所有制不同。他们本来就不同,但不同并不构成歧视的理由和基础。 所有政策、实践都应该按照市场标准,比如金融就是看风险,利率市场化就是所有企业都依据风险来确定溢价。税收也应该是中性的,我不认为财税政策要对民企做出特殊安排,不应该偏向于国企,也不应该偏向于民企。我们经常批评国企有超国民待遇,但是也不能让民企有超国民待遇。我反对一个倾向,就是国企有困难就支持国企,民企有困难就支持民企。 新京报:你曾经提出,今后的改革中国企和财政体制的改革最为重要。你认为国企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曹远征:经过多年改革,国企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国企多是亏损的,现在大家都说国企赚钱赚得太多了,这本身就是很大的变化,说明国企有效率了。 所以,现在改革的重点不是企业改革的问题,而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就是国有资产的使用方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有资产是人民的资产。中国现在人口在老龄化、社保的负担在加重,国有资产最合适的使用方向就是划转社保。国有企业赚的钱转为老百姓的养老金,既可以解决社保缺口,又可以解决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加快国有资产向养老金方向划转,这可能是一个新的改革方向。 金融机构要真正发挥应有责任,国内金融市场一定要改革 新京报:你曾经把中国金融改革历程分成三个阶段,我们目前处于第三个阶段。你认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金融改革的重点有哪些?难点有哪些? 曹远征:我国金融改革第一阶段,是1984年四大行从央行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独立以后金融机构自负盈亏,其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因此要进行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造,这是第二阶段。随后,中国金融体制与国际金融机制基本接轨,开始面临国际金融核心问题,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这是第三个阶段。 从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人民币加入SDR开始,中国金融机构就不再只是中国的金融机构,也是国际的金融机构。我国也开始面临一些国际性的金融问题,包括金融去杠杆、金融中性问题,也包括宏观审慎管理、应对金融危机、参与国际秩序改善等等。 中国金融机构要真正发挥应有责任,国内金融市场一定要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不外乎三点,一是利率市场化,以及与之相关汇率市场化,这样才能实现价格引导资源配置。第二是资本项目开放,这样能使资金自由流动,人民币可兑换。第三是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各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参与人民币的业务,人民币自然就变成了国际货币。 当然,这些改革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注意到,今年4月份博鳌亚洲论坛以后,我国在金融服务业方面有很多开放措施,鼓励外资参与国内市场,放松了对人民币业务的经营限制。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和资金自由化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还需要持续深化。 新京报:你认为在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稳汇率? 曹远征: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资本项目不开放,资金不能自由流动,真实汇率是什么水平其实没人知道,于是就变成一个“拍脑袋”的心理汇率。比如,大家现在都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能“破7”,一旦“破7”资本就会外流。“7”到底是不是合适的底线,我们其实是不知道的。 另一方面,从现实情况来说,即使是心理汇率也应该考虑,很可能到了某一个点上,老百姓觉得美元比人民币更值钱,就大量去换美元,这时候汇率就会出现急剧变化。这确实会带来风险,这种情况在2015年、2016年我们都看到过。因此,为防止这一点,汇率必须得稳在某一个水平上。 人民银行其实在做两项工作,一是通过资本项目开放,使得外资更加方便进入和流出,通过资金真实的供求关系寻找到定价点。二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要捍卫心理上的界限,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 其中,我们看到的最重要的代表,就是汇率定价机制中的逆周期调节因子今年重启了。逆周期因子完全是为了稳预期的。如果说收盘价和一篮子汇率,是在寻找人民币真实价格方面的努力,逆周期因子就是相反的,是用来控制人民币短期升值或贬值预期的。 新京报:所以,你认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应该去稳汇率,是吗? 曹远征:不是,这变成了另一个问题。从长远来看,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人民币将不仅是大宗商品计价和结算工具,还是投融资工具,还进入了国际储备,这时候人民币利率就变得非常重要,汇率问题相信就不重要了。比如,美元是没有汇率的,美元的价格就是十年期国债利率。换言之,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国债利率和人民币的利率就变成人民币的价格,汇率重要性就大大减弱。 同时,人民币可兑换的问题也变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锚货币,而不是单纯的国内货币与外币的可兑换。比如美国说,“你的价格挂在我的货币上,那么就不是我的货币的问题,而是你应该升值或者贬值。”所以,最重要的是看人民币能不能成为锚货币。 但是,如果人民币成为锚货币,中国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就变多了,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到那时候,中国货币政策就不仅是中国一国的货币政策,而应该是全球性的货币政策。 现在,国际上对美国的批评不就是因为这件事吗?按照美元的地位,美联储应该是全球的中央银行,但实际上美联储只是美国的中央银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就开始大量放水,把全球资金价格升高了。现在美国经济好转,美联储又开始加息缩表,全球变得很紧张,担心新的金融危机出现。 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矛盾,就是一国的中央银行如何去承担国际义务的矛盾。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成为国际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同样会面临这样的矛盾。这时候的货币政策,不仅要考虑中国问题,还要考虑世界问题。这个挑战是巨大的。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宏观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关联影响,所以,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不能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来讨论,而应该从国际的角度来考虑。 ★精彩观点 1 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宏观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关联影响,所以,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不能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来讨论,而应该从国际的角度来考虑。 2 所有政策、实践都应该按照市场标准,比如金融就是看风险,利率市场化就是所有企业都依据风险来确定溢价。 3 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保负担在加重,国有资产最合适的使用方式就是划转社保。今后一段时间,应加快国有资产向养老金划转。 新京报记者 顾志娟[详情]

潘光伟:建议利用数字化技术破解民企融资难题
潘光伟:建议利用数字化技术破解民企融资难题

  潘光伟:利用数字化技术破解民企融资难题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张末冬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第二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表示,充分利用数字化改变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探索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有效途径。 潘光伟表示,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银行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支付、获客、信贷、智能投顾及财富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实现了经营成本降低、服务效率提高、业务流程优化、风险管控加强、业务模式创新,全面提升了客户体验和服务质效,重新定义了银行服务。 但与此同时,数字化之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有一些问题与挑战需要着力去克服。例如,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依然面临传统银行体制机制上的掣肘。目前,在传统商业银行中还存在以部门和条线为主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导致客户需求、产品设计、技术支持脱节,数字化发展效果难以有效体现;缺乏数字化思维,在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惯性下,银行服务离客户的真正需求依然有差距,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既懂银行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数字化转型人才支持还需要加强。 潘光伟认为,鉴于上述问题,银行应当将数字化转型战略上升为全行战略,以客户为中心、以数字化转型加快产品与服务的优化与创新,同时加强数据治理,严密防范数字化风险。另外,加强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重吸引和培养数字化人才,并加强与监管的沟通等。 潘光伟建议,可以契合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特点,探索使用数字化技术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新模式。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以数字化手段为依托,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开发符合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特点的业务和产品模式,切实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他表示,第一,利用金融科技使金融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将业务延伸至物理网点不能服务的区域和无法覆盖的时间,提升服务可能性。 第二,借用数据科学、行为分析等手段深层次挖掘金融需求,实现个性化风险定价,精准画像、精准服务、精准营销,将服务覆盖到传统银行想做不敢做的“长尾客户”,其中大部分是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的民营和中小企业客户,实现金融资源的精准化配置。例如,平安银行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了金融产品,其打造的KYB方案以小企业数据征信平台为核心的线上化模式,不再强调传统的企业财务报表和业务流水表现,而是更多关注通过第三方渠道获取的真实、有价值的企业经营数据,借助发票贷、税金贷、产业链融资项目等产品,为民营和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第三,运用大数据技术,基于对日常交易数据流、信息流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信用水平,显著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授信审批效率,解决民营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微众银行的“微粒贷”,建设银行的“小微快贷”,均是基于大数据线上贷款,实现了7×24小时运行,秒批秒贷。第四,与实体网点相比,金融科技的推广应用,使得资金供求双方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完成信息搜寻、定价和交易等流程,减少了对人员和设备的占用,大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这使客户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取金融服务。[详情]

金融时报:民企不能成温室花朵 长期生活在特殊扶持中
金融时报:民企不能成温室花朵 长期生活在特殊扶持中

  公平环境更重要 来源:金融时报  王一彤 近期,各地方政府举措频出,以降费、补贴、放宽市场准入等手段支持民企纾解困难,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正在逐步改善。 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为民企发“红包”,对民企自然是利好。但是,民营企业不能永远生活在“短期红包”营造的特殊环境中。较之暂时性的资金补贴政策等,民企更需要减税、优化营商环境等手段所营造公平环境。 这里所说的“特权”,指的是各地推出的专属民企的财政“红包”。比如,福建省提出要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技改项目完成投产后,按企业新增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的40%予以奖励,并建立80亿元企业技改基金。此外,还将筹建科技成果转化创投基金,对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给予1000万元资金扶持。在山东省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5条措施”中,提出对于成功创建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企业,省财政将给予每家符合条件的企业1000万元至3000万元的经费支持。 这些财政补贴政策,均体现出各地方政府对支持民企发展的满满诚意。民企收到“真金白银”,也有助于更快摆脱发展中的困窘。总之,在各部委宏观政策以及各地方财政支持“几家抬”之下,民企的生存环境正日渐改善。 但是也应认识到,短期的财政补贴终究不是长效机制。事实上,各地方针对民企的财政补贴多带有时限,是暂时性的短期政策,民企不可能永远享受地方财政红利。并且,长期在财政补贴营造的“特权”中发展,于民企自身而言也非长久之策。如果民营企业总是需要政策的特殊补贴与关照,那么民企就无法健康长久的发展。而许多民营企业家也表示,民企最需要的是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及健康的长效生态。换言之,政策的确应扶持民企发展,但最终,市场应当成为民企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要素。一个各种所有制企业“平权”的市场,才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理想环境。 在营造对民企的公平环境上,减税与优化营商环境是题中应有之义。对此,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印发了《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为民企优化税收和营商环境方面拿出了具体举措。《通知》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坚决贯彻依法征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落实减免税政策,对符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民营企业与其他纳税人一律平等对待。《通知》提出,要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公平竞争审查,进一步规范税务检查,充分保障民营企业法律救济权利。 《通知》中的举措,反映出监管层为民企营造公平中性市场环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而为民企优化营商环境,根本在于从制度上提升民企的地位,使民企在吸纳人才、风险担保、融资、行政事务等方面享受与国企平等的待遇。国企不比民企优越,民企也不比国企特殊,它们都是竞争中性原则下平等的市场主体,这是“公平”的要义。 民营企业近来的确遇到了一定压力,但中国的民企自立自强,它们并不羸弱,也不能成为温室的花朵,长期生活在各种特殊扶持政策的襁褓中。政府和政策,应当在民企需要时出手相助,扶上马、送一程,而后将舞台交给市场,把重心放在为民企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与机制上,这样才能帮助民企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中成长为参天大树。[详情]

银行支持民企积极性制约因素: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银行支持民企积极性制约因素: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破除“不敢贷”:银行如何建立服务民企长效机制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孟扬 在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六项政策举措。 围绕这六项政策举措落实,各方迅速行动。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银保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决不能搞简单化“一刀切”,要客观对待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采取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摆脱困境。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考核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一直是制约银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为此,各家银行纷纷表示,在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资源倾斜的同时,将进一步完善信贷政策,健全内部考核和服务机制,形成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加大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纾解“发展中的困难”,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关注“成长中的烦恼”,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 记者从中国工商银行了解到,自10月16日工行与百家民营骨干企业签署《总对总合作协议》以来,已通过多种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近百亿元的融资支持,其中净增贷款42亿元,增幅5.15%;新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券24.5亿元;首批创设民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成功帮助3家民营企业完成共计15亿元的债券发行。截至10月末,在工行有融资余额的民营企业近8万户,较年初增长8%,占全部融资企业客户数量近八成;融资余额2.1万亿元,平均贷款利率5.1%,处于市场较低水平。 中国农业银行表示,通过建立总、省、市三级行民营企业“白名单”、增配战略性信贷计划、单列小微企业信贷增长计划等多种方式,充分保障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资源投入。从明年起,实现民营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稳步提升,力争3年后,民营企业贷款增量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符合监管要求。 中国建设银行也表示,今年发放小微金融贷款数量预计将有大幅提高。“过去,建行在小微金融领域一年大约发放贷款200多亿元,今年已在小微领域发放贷款1600多亿元,预计全年可达2000亿元,同时,不良贷款率至少可以控制在1%以下。”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透露。 除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外,扶持优质民营企业发展成为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注重分类施策,对主业突出、治理优良、负债率低的龙头企业,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稳定上下游经营和市场信心的作用。特别是对首批100家总行级合作客户,真正做实‘总对总’沟通协调、业务需求跨区域跨条线响应等服务机制,力争在全行乃至全社会形成服务民营企业的样板示范效应。”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破除“惧贷、难贷、惜贷” 激励机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指挥棒”,是指导各微观主体行为的“牛鼻子”。 对此,郭树清强调,关键是要推动形成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并贯彻落实到信贷工作全过程,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愿意做、能够做、也会做民营企业业务。 中国银行明确,将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制定《中国银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涉农、扶贫授信业务责任认定尽职免责操作指引(2018年版)》,明确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涉农、扶贫授信业务尽职免责的情形,以及从轻、减轻责任情形,为全辖各级机构做好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梳理授信服务全流程、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厘清各环节责任,打消全辖各级机构服务民营和中小企业的顾虑。 “要针对当前银行激励机制中短期指标占比过高、尽职免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下大力气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实施中长期穿透式考核,引导分支机构减少短期行为,提升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通过明确的授信尽职免责细则,厘清各环节责任,切实解决基层业务人员‘不敢贷’问题。”中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四清表示。 农行表示,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确保服务民营企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落实到位。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增强正向激励,引导各级行加大服务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力度。 “止血”更要“输血”“造血” 应该强调的是,银行与民营企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服务民营企业与银行自身稳健发展的目标也是相一致的。 正如郭树清所说,服务民营企业是银行的战略性业务,成长潜力极大,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因此可以说民营企业好,则金融好;民营企业兴,则金融兴。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就是帮助金融业迈过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这个重大关口。金融机构要充分、清醒地认识到服务好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构建银企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同兴共荣,共同发展。 对此,工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易会满表示,银行与企业是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的,没有好的企业就不会有好的银行。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工行将深入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等重要论断,始终坚持“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不唯行业、只唯客户优劣”的指导思想,把改进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作为落实中央“六稳”要求、促进货币政策传导的突破口,走出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新路子,发挥好支持民营经济的大行引领作用和“头雁”效应。 陈四清也认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建立长效机制。短期内,要着重为民营企业“止血”“输血”。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公司治理良好、生产经营正常、负债率合理、还款能力及意愿良好的民营企业,可通过风险可控的借新还旧、展期、变更借款人、调整还款计划等再融资方式,解决客户临时性资金周转问题。中国银行将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民营企业授信流程,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强化政策传导,实现总分支行一致行动。中长期看,要着力提升民营企业的“造血”能力。通过内部改革创新,降低风险成本、资金成本、服务成本,增强服务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详情]

商务部等密集调研民营经济 多项支持民企政策正酝酿
商务部等密集调研民营经济 多项支持民企政策正酝酿

  多部委深入调研民营经济 为进一步扶持政策“备料” ⊙陈芳 记者 梁敏 ○编辑 林坚 上证报记者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部委近期密集赴湖北、广东等地调研民营经济。与此同时,多项支持民企政策正在酝酿,涉及促进贸易融资、放宽市场准入等方面。 商务部19日在广州召开内外贸民营企业座谈会。与会民营企业反映了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的痛点、堵点,就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座谈会上表示,商务部将在搭建发展平台、加大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研究出台更多务实举措,协调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在具体措施方面,商务部部长钟山此前表示要推动出口退税、贸易融资、便利化等政策落实,让民营企业更有活力。 “在贸易融资方面,要规范订单融资、仓单质押融资等方式,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促进民营企业融资方案的完善。”商务部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张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支持民营企业建设社区便民中心和特色商贸小镇也是未来的政策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率领的调研组此前也在陕西等地密集调研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情况。 张威说:“商贸流通领域民企的比重本来就比较大,未来要更加推动民企在促消费方面发挥作用。” 此外,11月16日至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司长杨洁带队赴湖北省荆门市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当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方面的情况。 据了解,围绕营商环境的改善,国家发展改革委接下来也将有相应举措,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目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已经上报国务院,待批复后将印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实施。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出要平等对待所有市场主体,打破国企对某些行业的垄断,既能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也能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倪红福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 新版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放开了一二三产业的市场准入,并且明确了汽车、金融等领域的开放时间表。“新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有利于提供准确的信息,促进民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落实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地位,打造公平竞争、信息透明的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张菲表示。 另据了解,工信部也在抓紧拟定出台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减税降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搭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协调各省份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等。系列政策已于本月初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预计很快就会出台。[详情]

应勇:推进上海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7条举措落地
应勇:推进上海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7条举措落地

  应勇:切实为民企降本减负 推动更多民企 在上海做大做强、走向世界 图为今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 摄影记者/任玉明 本报讯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21日下午走访调研本市部分民营企业。应勇指出,民营经济作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上海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和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的领导下,加快推进本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7条”举措落实落地,努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切实为民营企业降本减负,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动更多民营企业在上海做大做强、走向世界。 当天下午,应勇与上海市副市长吴清一行首先来到上海随易网络有限公司。该企业打造的食行生鲜社区智慧微菜场,采用“互联网+菜篮子”新模式,已覆盖全市1700多个社区站点,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购买生鲜食品。市领导听取企业发展情况介绍,察看大数据平台,了解农产品采购、物流配送等情况,询问企业发展中还有什么困难。对于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洪良提出的需求,市区两级领导现场讨论研究。应勇指出,民营经济是增强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为更好满足市民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部门要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细化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产医疗设备行业领军企业,已攻克了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领域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多个细分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市领导详细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察看最新研发产品。联影医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薛敏介绍说,公司近期成功开发出世界首台全景扫描PET-CT,可实现全身成像,对临床诊断和新药研发具有重大意义。应勇充分肯定并指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上海将大力培育龙头和骨干企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希望联影扎根上海,不断创新发展,成为行业的国际领先企业。 得益于上海良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环境与政策支持,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已在上海设立了全球研发总部。市领导走进企业展厅,详细了解AI超算中心项目进展,察看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并与商汤科技总裁张文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其他行业、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机遇,希望企业加快形成业态、做大规模。应勇指出,民营经济是促进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上海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加快发展。 均瑶集团是一家以实业投资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现已形成航空运输、金融服务、现代消费、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等业务板块。市领导听取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的相关情况介绍,对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并取得重要成果表示肯定,详细了解企业发展还遇到哪些问题。应勇指出,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关心民营企业发展,问需于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支持更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详情]

盘和林:民企融资难不能怪机构嫌贫爱富 可用金融科技
盘和林:民企融资难不能怪机构嫌贫爱富 可用金融科技

  让金融科技成为纾解民企融资难的生力军 来源:盘和林经济观察 盘和林 在刚刚过去的第九届财新峰会金融创新与融合分论坛上,行业大佬以及专业学者就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借力金融科技、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展开了讨论,为传统金融行业发展、以及如何支持民企融资探索着科技的答案。 确实,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行,金融监管加强,使得之前老生常谈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年初以来,多位国家领导人均表示出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注。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数据,截至2017年11月,我国中小微企业已经超过73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99%,并且贡献了我国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增加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可以说,中小企业无论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企业的经营仅靠自有资金很难有大的发展,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管理结构不健全、可抵质押物少、发展存在不确定性等特点让其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即使政府不断呼吁金融机构对他们的支持,并配合出台新的支持政策,中小型企业仍然很难从银行、信托、证券等金融机构筹措到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 而同时,我们并不能责怪金融机构的嫌贫爱富,金融机构作为独立经营的个体,他们也是自负盈亏的独立机构,同样一笔交易,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有着天然的劣势。第一,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如大型企业,市场竞争劣势较为明显,企业信用等级较低;第二,中小企业很少拥有可抵押的房产或可质押的其他资产;第三,中小企业缺少信用良好且规模较大集团作担保。除此之外,就金融机构的高管来说,每一笔交易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薪金,甚至是未来职业前途,这使得不管是整个金融机构还是从业者个人而言都持有不愿向中小企业借贷的想法。 其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仅影响到企业自身的运营,还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以及资源使用效率。由于金融机构的“一视同仁”,无论好和坏的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融资困境,这让他们无奈之下寻求社会资本的支持,这不仅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同时也滋生了社会违规贷款的发生,更催生了非法集资平台的出现。毫不夸张的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是企业经营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深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实源头来自于信息不对称,这也是为何现阶段诸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发展,能为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提供机遇的原因。截止2018年9月底,已有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近978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者获得了网商银行的贷款服务,累计贷款金额超过1.19万亿元,平均单笔贷款约9900元,不良贷款率仅1%左右。 在科技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银行引进了智能设备,越来越多的业务被机器所取代,然而,信用层面上,银行的改变步履维艰,服务成本高、风险识别困难以及总揽全局的征信系统不健全都限制着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开展。而蚂蚁金服借助购物消费平台、支付宝和网商银行进行基础的数据沉淀,继而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云计算处理得出信用报告,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芝麻信用。因此,借鉴金融科技的发展模式,引入大数据与区块链等新技术便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金融科技公司与与银行的关系,并非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生态关系。今年双11,网商银行携手50家金融机构一共为343万商家从网商银行获得了2020亿的资金支持,贷款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7.4%,网商银行累计投入3000万补贴帮助降低商家融资成本,超过50%的商家可获贷款提额。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科技的助力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也拓宽了银行的业务范围,为当下金融机构不振再添活力。 因此,窃以为,我们在解决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多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时候,除了在传统金融机构发力以外,还要金融科技更多助力,通过监管创新,让金融科技公司成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支生力军。(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详情]

雄安新区:将支持民企作为干部工作能力检验标准之一
雄安新区:将支持民企作为干部工作能力检验标准之一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雄安新区在行动 来源:雄安发布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雄安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民营经济是推动雄安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雄安新区如何创造条件来保证民营经济在新区发展壮大。近日,记者就此在新区进行了采访。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汪军摄 优化政务服务,将支持民企作为干部工作能力检验标准之一 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雄安新区相关部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为民营企业投资发展创造便利条件,助力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8月以来,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开展了系列恳谈会,听取企业情况,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6期,在民营企业中获得良好反响。新区公共服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结合恳谈会了解的情况,雄安正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旨在放出活力、管出效率、服务出效益,为民营企业家在雄安更好地创业打造良好的制度软环境。 据介绍,公共服务局正抓紧梳理雄安新区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未来将以“晒权力清单”的形式进行公布。清单中,既有对河北省下放雄安新区的199项行政许可事项的梳理承接,又有对保定市托管和移交的200多项行政许可事项的接收梳理。同时,该局还将根据业务链条,按照相近、相同、相类的方式整合,力推“一枚印章管审批”的行政审批局模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群众。 雄安新区还将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政务“一网、一门、一次”服务。“我们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加强互联网政务建设,把线下的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和线上互联网政务大厅结合起来,力争实现雄安新区有关的政务服务事项‘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实现投资贸易服务便利化。”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按照《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的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新区相关部门加强与企业主动对接服务,联合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创新和示范平台,拓宽民营企业发展路径。在雄县,科技局精心组织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加快各类科技平台建设步伐,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培育并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雄安新区还明确表示,鼓励干部与企业家正常交往,服务得“亲”关系要“清”,将把支持民营企业作为新区干部工作能力,特别是驾驭市场能力、抓落实能力、推动发展能力的重要检验标准之一。 为给企业提供便利,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政务大厅内内设置了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平台。施云娟摄 银企、央企主动作为,助民企发展、解后顾之忧 如何给予雄安新区民营企业发展更有效的金融支持?在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方面有哪些举措?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驻新区各大银行除了通过普惠金融的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外,还根据自身情况为新区企业推出各类“定制服务”,不断推进构建银企命运共同体,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作为第一家在雄安新区落地挂牌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河北雄安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探索以绿色产业基金形式,支持符合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具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企业和各类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同时,对来新区干事创业的企业,该行将定制专属方案服务企业,如对入驻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首批12家节能环保及智慧城市服务企业,专门设计了综合性服务方案来支持企业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河北雄安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遗余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一心一意做实业的企业,优先配给信贷资源。“除在信贷、融资等资源方面优先配给民营企业外,还在监管部门指导价格及政府指导优惠利率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信贷给予额外的优惠,尽量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相关负责人表示,工行雄安分行还将基于区块链、网贷通、票据池等金融创新成果,推动最先进金融产品和技术在新区落地,更好地服务企业。 中国建设银行河北雄安分行借助金融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企业纳税、结算交易、产品签约、征信采集等,推出“小微快贷”系列信用贷款产品,打造“建行惠懂你”APP,实现了全流程线上融资服务,真正实现了“秒贷”,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更好地服务进驻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该行与雄安双创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资金结算、供应链融资等一揽子精准服务。该行已累计支持新区小企业500余户,发放贷款10亿元以上。 中国银行河北雄安分行充分发挥全球化优势,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跨境金融产品和跨境撮合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贸易交往。“雄安分行还主动加强与本地民营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实地了解他们的业务发展需要和金融服务需求,加强对民营企业家金融知识和产品的培训和宣导,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新区传统企业亟需转型升级的现状,中行雄安分行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通过降息减费、优化授信审批流程、产品创新等多种方式大力支持,做到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 除银企外,入驻雄安新区的央企也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助力民营企业发展。近日,国网雄安金融科技集团搭建了雄安新区双创双服金融科技平台“金融科技港 雄安信时代”,开启了新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难题的创新之路。此外,中建二局、中建设计与容城县雄源服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雄安新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力雄安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据悉,雄安新区将不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续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大力开展税费清理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速释放投资活力,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和雄安新区共成长。 报道:雄媒中心记者施云娟、王红[详情]

专家: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所蕴藏机遇良多
专家: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所蕴藏机遇良多

  业界专家热议:支持民营小微企业蕴藏中小银行转型机遇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赵萌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从监管机构到各家商业银行,探讨研究的重点都落脚于如何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发展,而它们恰恰是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其中潜藏着大量的发展机会。”原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近日在“中小银行发展论坛暨直销银行联盟第三届年会”上表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近年来,中小银行发展环境正在重构。金融业的高速增长期已过,中小银行面临着优质资产缺失、不良加速暴露、资本金捉襟见肘的重重挑战。值得关注的是,中央与监管层要求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对本就生存不易的中小银行来说,究竟是机遇还是负担? “应该说,两者都存在的同时,机遇更大一些,而怎么把握这些机遇则非常重要。”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认为。 中小银行发展环境正在重构 “目前,中小银行正在面对一个新的市场情况,我把它归纳为市场重构、监管重构和模式重构。”李礼辉表示,市场重构将表现为证券业、保险业市场比重上升,银行业比重相对下降,未来有可能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三业相对均衡的市场结构;监管重构是指综合化监管的趋势愈加明显,实现跨机构、跨产品、跨平台、跨市场监管的一致性;模式重构则表现为依托于金融科技手段的银行服务将更加普惠。 在上述市场情况下,中小银行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和挑战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张健华认为:“中小银行的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了。” 随着资管新规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约束和引导,中小银行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开始重新重视存贷业务。然而,进入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美贸易摩擦加剧,部分民营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中小银行不良率开始攀升。 据wind统计,在2016年一季度环保、去产能政策开始落地时,国有大行的不良率是1.72%,到2018年年中下降到了1.48%,不良压力整体来看有所缓解;但同期,城商行不良率却从1.46%上升至1.57%,农商行更是从2.56%大幅上升至4.29%。 张健华强调,“再过10年或20年,我相信在银行支持的民营小微企业中,一定会有一批脱颖而出,成长为未来的大型骨干型企业。一方面,支持民企蕴藏着大量的机遇;另一方面,民营小微企业不良率偏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这个机遇与挑战的问题,银行需要思考。” 支持民营小微企业蕴藏机遇 多数与会专家认为,目前来看,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所蕴藏的机遇良多。除了有相当一部分民营小微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会给银行带来更多发展机会以外,监管政策与金融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对银行信贷业务也构成利好。 “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理财新规等政策的出台,推动表外融资重回表内,资管、信托项目更加规范,这使得银行信贷更‘值钱’了,考虑到信贷业务是中小银行传统业务,同时也是优势业务,所以对中小银行来说,是个利好。”张健华认为。 此外,基于目前的穿透式监管,原来不受约束的一些非正规金融业务正在面临规范和清理,例如对民间借贷的规范,推动整个金融市场越来越有秩序,资源在向银行业集中。 那么,中小银行如何才能够把握住这些利好,化挑战为机遇呢?“实际上,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应分开看待,融资难是个更加突出、更加紧迫的问题。”张健华对此分析认为,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主要是由于高利息的民间借贷推升所致,银行机构的贷款平均利率大约只在6%左右。目前,正规银行贷款在小微企业里的融资占比很低,如果能够解决融资难,提升融资占比,融资贵的问题便可得到极大的缓解。“因此,还是要抓主要矛盾,想尽一切办法扩大正规金融的信贷供给。”张健华说。 既要增加信贷投放,又要做好风险防控,二者如何兼得?多位与会专家建言献策,而借力金融科技几乎成为业内共识。专家普遍认为,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因此,认知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是评判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核心命题,产业互联网金融则是中小微金融服务的必然趋势。 零售转型趋势广受关注 “光有机遇还不够,把握机遇需要能力建设,对中小银行来说,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便是零售转型。”张健华表示,实际上,除了个人客户,民营小微企业也可以被划到一个大的零售板块之中,做强零售业务既符合未来银行发展方向,同时也对银行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李奇霖认为,银行可以重点做大民营小微企业零售业务,原因在于:一方面,民营小微企业在资本占用上要比传统大型企业更低,可以节省资本金;另一方面,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符合政策导向。 那么,中小银行如何向零售转型呢?李奇霖认为,首先,零售的有效展开需要“前中后台联动”,为前台营销、服务人员提供人性化的组织架构、考核机制、风险控制和系统支持。因此,要转型零售,就需要银行打通整个业务条线,做深层次的改革,否则容易陷入“画皮难画骨”的陷阱。 其次,地区性的中小银行需要凭借地区优势,通过感情培育,深入客户社区,掌握更多大型银行不容易掌握的信息,在信用分析和风险控制上培养优势,深耕当地。 最后,要根据灵活的产品设计,做符合当地特色的金融服务,发展“特色银行”。[详情]

学者谈民营企业原罪论:试图以简单道德定性否定民企
学者谈民营企业原罪论:试图以简单道德定性否定民企

  民营企业的司法保护应当成为法治重点 王秉乾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近几个月来,民营企业的相关话题一直是舆论热点。一时间,各种否定民营企业的舆论四处流传,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的一系列讲话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拨云见日、一锤定音的论述,有关民营企业的各种争议就此可以休矣。 但是,在实践中,民营企业的司法保护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不少冤假错案的出现对民营企业家与企业而言都有不利影响,亟待系统解决。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已经终审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案件,还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司法部等部门分别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来提供规则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有利的契机。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可以用“5、6、7、8、9”来说明,即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 如此大的比重充分说明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民营企业体系,就没有现代产业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就是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毋庸讳言,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在依法经营、守法经营等方面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各种违法乱象一直是层出不穷,对国家、社会、消费者等方面造成了不少问题,确实需要法律的严格监管,以趋利避害。 但是,这一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国家、社会、企业等共同进步与发展才能逐步解决。司法在其中当然要扮演主要角色,无论是公、检、法、司以及其他政府部门,都应当在法治的框架下依法办事,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这才是对民营企业的最优保护。 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仍在于思想认识与制度改革,法治是唯一的选择。所谓思想认识,就是如何认识民营企业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准确的认识与定性,才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想资源。 民营企业在自身素质与整体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出现各种问题原本就是正常的,所谓的民营企业“原罪论”是将复杂的制度与经济简单化处理,试图以简单的道德定性来否定民营企业,而看不到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民营企业的出现与崛起。 民营企业尽管本身有很多问题,但其贡献是不能抹杀与否定的。只有以法治的思路来认识与解决这一复杂的问题,才能确立对民营企业的正确认识与定位,才能防止在这一问题上反反复复,造成很多不应当出现的问题。 从制度上而言,法治也是解决民营企业司法保护的核心部分。法治的根本要求在于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司法部门必须依法处理案件,以法律为核心来运行,从而为民营企业与企业家提供稳定与公开的制度环境,尽可能减少冤假错案的可能性。 这就意味着,不能以个人意志、部门利益、政绩要求等原因随意处置民营企业。由于这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司法实践中确实造成了若干具有消极影响的案例,有的案件甚至于长期得不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这才出现了种种争议。 从法治的根本出发,公权力的守法是法治的根本要求与必要条件,公权力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是对民营企业的根本司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民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成功的重要部分,其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自身不断优化,更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司法部门虽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但其运作却经常可以决定个体企业的兴衰。 因此,依法办事仍然是司法部门最为重要的核心理念。可以说,我国司法部门最近以来一系列的举措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正确体现,也是对民营企业的重要保护,值得大力贯彻。[详情]

评论:优化营商环境 在当前民企经营遭困境时更迫切
评论:优化营商环境 在当前民企经营遭困境时更迫切

  优化营商环境解决民企“痛点” 近日,在中央及金融、税务主管部委表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之际,各地也纷纷出台为民企纾难解困的一系列政策,上演了从中央到地方支持民企发展的浪潮。 从各地发布的政策来看,优化营商环境乃重中之重。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日前发布“民营经济35条”,六个方面有四个与营商环境有关: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面优化政务服务;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类似的还有浙江推出20项举措服务民营经济做强做优,亮点内容是构建高效便捷公平的准入环境;四川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条”,重点是通过降门槛、拓领域、促公平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以税收优惠、规范收费、降低成本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以及保护财产权、创新权、自主经营权,加强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 如果说国有企业关乎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那么民营企业就是地方经济活力的体现。印象中山东作为北方省份,民企分量可能没有南方省份重,然而数据显示,山东同样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投资、70%以上的税收,占市场主体的90%以上。浙江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省份更不用说,足见民企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与重要性。 然而,民企在地方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已是公开的秘密,如“新官不理旧账”现象、用消防等问题恶意卡住企业经营,在执法中对民营企业采取“一刀切”,动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为。在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民企发展势头向好时,这些问题没有伤及民营经济的整体势头,但现如今内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民企经营整体遭遇困难,这些问题有可能成为压倒民企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营商环境也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如果不解决好,民企本身再强健,也难以有如愿的发展势头。而优化营商环境必须解决好服务民企的“痛点”,近期各地政策亦主要致力于此。 如“弹簧门”、“玻璃门”等久治不愈的问题,四川就发文要求降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取消和减少阻碍民间投资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的附加条件,严禁在政府采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公开招标中,单独对民营企业设置特殊条款。同时,为促进民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要求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和废止阻碍民营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严禁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民间资本进入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 以“放管服”改革主导的建设服务型政府也十分重要。此次山东为进一步营造提升企业家信心的环境,就以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为统领,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未来还需要对标世界银行“企业营商环境指标”标准,对各市开展营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公布评价结果,倒逼环境改善。 至于政商关系,则通过制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划清“安全区”,鼓励干部服务企业、与企业家正常交往,探索建立政商关系“亲”和“清”机制。这对于“官本位”思想较重的地区尤为重要。 可以说,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任何时候都需要做,只是在当前民企经营遭遇困境之际,显得更为迫切。[详情]

四川发布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条:真金白银实货干货
四川发布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条:真金白银实货干货

  四川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条”“这都是真金白银的实货、干货”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王可然 11月20日,四川省召开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这场会可谓“声势浩大”,除了1500余名民营企业家在主会场现场参会外,还有3万多人在各地分会场视频参会。 这场会也是“构思精巧”。据透露,会场的座位、会议的请柬都是四川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在谋划。主会场的座位安排,特别让民营企业家坐前排、坐中间;会前向企业家们发出“邀请函”,不是去通知他们来开会,而是邀请企业家参会,还专门用竹简给每位企业家做了请柬;会上表彰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优秀民营企业,给每个人胸前挂上了硕大的红花,格外喜庆。 会议的细节感染着与会的民营企业家们,而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会上的讲话更是让企业家们重拾了信心。“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民营经济的绝大多数,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当市场环境变幻的时候,他们面临的困难更大,应给予特别关注、特别支持、特别呵护。满腔热情地切实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话音刚落,会场自发响起掌声。 这次大会上,四川省委、省政府还出台《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彭清华在会上说:“我们要正视差距、对标一流,支持一批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跨上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台阶,支持少量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中国500强、冲击世界500强。” ●阳光、空气、土壤都有了,剩下就看民营企业的了 近来,民营企业家们的心情似是坐了一场过山车。 毫不避讳地说,此前社会上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确实影响了民营企业家们。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米康董事长张菀说:“以前有段时间,作为民营企业家,我是比较迷茫的。” 不过,近一个月来,党中央关于“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等声音频发,让民营企业家们备受鼓舞。如今四川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的召开,让包括张菀在内的不少企业家,都提到现在“逐步重拾信心,未来更有发展的动力”。 昨日的大会上,彭清华提到,民营经济是典型的草根经济、小船经济、头雁经济、民本经济,具有包袱轻、机制活、转向快等独特发展优势。“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要把创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激发民营企业在参与公平竞争中焕发生机活力,营商环境是企业成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如何完成这个“头号工程”?围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实力、加强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加强组织保障等6个方面,聚焦四川省民营企业突出反映的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意见》。 《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60%,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发展环境显著优化。 《意见》的最后一页还标注着:此件公开发布。对此,彭清华特别在会上解释:“这20条都是真金白银的实货、干货。(之所以公开发布)我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要好好地研究这20条,自己有哪些职责,真正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我也希望民营企业家也研究下这20条,看看其中哪些对你是有用的,对号入座,把这个政策作为企业维护自身权益、争取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 “今天我们看见了这‘20条’,我们很多问题里面都有了表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给我们很多的信心。我感到民营企业正迎来新的春天。” 接受记者采访时,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讲“民营企业是自己人”,这让民营企业感受到了拨云见日的力量和太阳般的温暖;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肯定与支持,犹如空气一般无所不在、不可或缺;而四川八千万人民的信任以及巨大的消费升级的市场,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土壤。“有了阳光、空气、土壤,怎样把我们企业自身办好,这是接下来更重要的。” ●“玻璃门”“弹簧门”“拦路虎”,四川对此开三张“药方” 改革开放40年,四川民营经济就是一部与四川省经济同频共振的发展史。如今,四川民营经济总量每年以千亿元速度递增,呈现“双五双九”的特征——创造了全省50%以上的经济总量,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拥有90%以上的企业数量,提供了9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 不过,虽然民营经济体量庞大、作用巨大,但大家也看到了“不容乐观”的发展形势。《意见》中条条指向问题所在——“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降低民企经营成本”“缓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融资的问题,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还有就是民营企业家对财产权利的隐性担忧。记者注意到,解决民营经济企业在税费、信贷、融资、投资等方面的难题,就占据了《意见》的大半篇幅。 大会之后,安排了三场分论坛,其中一场便是探讨如何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欧阳泽华在论坛上分析,在金融服务方面,四川省民营企业面临三个问题。 首先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尤其是面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现有金融服务体系还不能有效地提供充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其次是融资条件更加严格,在当前结构性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企业融资越加趋紧,民企首当其冲,个别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融资条件较为苛刻,停贷、压贷、抽贷、断贷时有发生。第三是融资成本普遍较高,民营企业难以享受中长期、低利率的贷款,有些民营企业反映平均融资成本超过了10%。 针对这些“拦路虎”,《意见》提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投资领域和促进公平竞争,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和推动降低要素成本,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同时明确系列“真金白银”的奖补政策,开出加强信贷支持、鼓励直接融资和加强融资服务三张“药方”。 与此同时,一些金融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也提到,针对小微企业的特征,融合金融科技的手段,不少地方银行或银行的地方机构已经着手针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普惠金融服务。 比如,新网银行副董事长江海介绍,以往银行对小微企业做授信,需要上门尽调、线下作业、纸质进件、人工审批,粗略计算,一次的授信成本在1000元以上。“如果是这样的成本,很难向小微企业发放几千、几万元的短期贷款。”江海说,“但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关系网等技术的沉淀,再造授信流程,调整风控系统,将成本降低到30~50元一次。这样一来,对小微企业的授信就有了经济可行性。” ●10亿、50亿、100亿,支持一批民企跨上这个台阶 相比东部地区,四川的民营经济仍存差距。从总量上看,2017年四川民营经济增加值为广东的43%、浙江的60%,比有些经济总量比四川小的省份也有差距。从质量看,全省民营企业75%以上是个体工商户,在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中只有8家,还没有一家本土的世界500强。 于是,彭清华在会上提出:“我们要正视差距、对标一流,支持一批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跨上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台阶,支持少量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中国500强、冲击世界500强。” 作为川商“老大哥”,刘永好同样也认为“实现世界500强零的突破”是一个摆在四川面前的大命题。在他看来,不管是中国500强,还是世界500强,本土培养出超大企业,意味着能够带动更多当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地发展,能够迅速带动产业链的提升。“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特大企业一起,才能形成四川产业发展的大军,四川经济的腾飞更有期望。” 为了进一步提升民企竞争实力,《意见》提出,大力支持和培育“个转企”“小升规”“行业小巨人”“隐形冠军”,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加强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引导民营企业走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之路。 其实,不论企业大小,四川这一次尤其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能带领企业走得更远,才能支撑四川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另一份数据在大会上被披露:四川省民营研发投入强度只有0.56%,比全国低1.57个百分点,绝大多数企业无自主申请专利。 对此,四川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范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次大会的召开、《意见》的出台,就是希望能够为构建一流的营商环境贡献一份力量,然后在好的营商环境中,培育、吸引更多的企业在四川创新、创业。 范波表示:“四川的发展一定是靠创新发展。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对四川经济的长远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支持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比如发改委牵头推动‘全创改革’,也搭建了一系列的创新平台。” 近几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不断加大在成都的投资。作为一家“外来的巨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资深副总裁俞学良昨日在大会上分享了落地四川的感受。他说:“创新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核心技术是用钱买不来的,而且会越买越被动,越用越依赖,必须自己研发,持续创新才有未来。”而四川,是西部地区列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唯一省份,拥有自贸试验区、天府新区等众多创新平台,以及为数不多的国家级中心城市成都,发展机遇交汇叠加。[详情]

央行媒体:金融支持民企不能一刀切 不要一窝蜂
央行媒体:金融支持民企不能一刀切 不要一窝蜂

  不能“一刀切” 不要“一窝蜂” 马若梅/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支持民企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 在密集的高层讲话、连续的支持政策、频繁的相关解读出炉后,金融支持民企已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监管层坚定的姿态背后,此前出现的“民企退场论”等倾向得到纠偏,市场信心得到提振。 然而,市场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有人担忧政策隔靴搔痒、“雷声大雨点小”,实际落地困难,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民企特别是中小企业长期的融资困境;有人则恐惧强力政策演变为行政指令,把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转化为银行乃至金融系统的风险。 两种担忧的方向看似迥异,实则都是担心政策效应叠加市场周期造成的“运动式”发展。“一刀切”抽贷断贷停贷的担忧,通常出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或产业发展遇到阶段性困难时期,例如,前期去产能时期各金融机构贷款收紧,又比如周期性可见的资本寒冬中遇到的“资金大撤退”,在这种流动性收紧时期,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往往最容易受伤;而“一窝蜂”放贷则有可能出现在鼓励性政策密集出台或产业热点过度聚焦阶段。以至于下一轮政策热点或市场热点出现后,前期企业得到的支持可能会骤然撤离,反而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应当说,上述担忧不无道理,监管层对此也早有警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11月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既要防止“运动式”收紧,也要防止“运动式”放松;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防止行政干预和道德风险。而早在市场担忧“一二五”标准会对银行机构承压之前,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10月底也明确表示,改善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缓解融资难问题,不能靠放松风险管控,不能靠降低信贷标准。 由此可见,监管层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类问题重点强调,但本意是针对当时市场普遍问题的“纠偏”,而非鼓励极端性举措。那么,为什么总会出现政策解读、执行过程中的“偏离本意”呢? 从商业逻辑角度看,风险成本匹配失衡让机构产生了“畏难心理”。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财务体制、信息披露程度往往较弱,但经营风险却更高,这就意味着需要更高的风险补偿利率。而更高利率又推高了小微企业可持续经营的成本。为打破这一困境,本次会议也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就是通过对小微、“三农”的增信,避免让“风险补偿”的重负落在亟待支持的企业上,也避免给金融机构带来中长期不利影响。 从执行层面看,是错把手段当目的。监管层无论是风险提示、监管强化,还是支持、强调和引导,本质上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成长。然而,部分基层员工在执行层面存在把手段当目的,把指标当结果,把文件汇报当落实的误解,在第一时间追抢“首单效应”,尽快垒高相关领域的数字指标。同样,除了会议文件,部分机构没有真正把政策鼓励的领域纳入中长期的战略规划中去,没有把政策执行的效果纳入考核的体系中去,导致“以小额资金支持撬动大发展”,不如“以短期的密集投入来证明决心”的错位现象时有发生。 从机制设计角度看,是激励约束标准的偏离。实际上,执行层面的本末倒置、政策设计与实践过程的脱节,部分源自过度聚焦某一目标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了一条“发展的捷径”,无论机构还是个人,都有可能通过集中资源做一件事而获得认可,而在其他未被强调的领域即使有疏忽,也因为“法不责众”或权重系数过低而不用承担责任。 实际上,上述多重矛盾不仅存在于银行信贷考核领域,类似困境也存在于宏观经济发展考核体系。从此前数十年的以GDP为纲,到正在研究、确立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本质上就是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丰富性的全面考核指标,避免过度强调某一指标所造成的发展失衡。 有鉴于此,要避免周而复始的“一刀切”恐慌,消弥“一窝蜂”的疯狂,就要避免政策对单一类别指标在一个时期内的过度强调。当前,需以金融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契机,实现更综合性的考核机制改革。不仅要把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标准细化,更要综合性考虑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系统性梳理问题,动态优化解决方案;而金融机构也当正确理解决策层的意图,打破“唯所有制论”“唯规模论”“唯行业论”的窠臼,以“竞争中性”的标准、以企业自身的资质、以企业发展的潜力作为业务标准,更以优化服务、提升产品与市场需求匹配程度为自我要求。[详情]

税总放大招!经营困难民企可延期缴税 详解10关键点
税总放大招!经营困难民企可延期缴税 详解10关键点

   推荐阅读: 国税总局:抓紧对个税6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进行完善 税务总局:将与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费率建议 税务总局:税务机关不得自行组织清缴民企欠费社保 26条减税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有哪些干货? 税总放大招!经营困难民企可延期缴税,详解十大关键点 来源:Wind 驰援民企的步伐没有停。 11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将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减税降负放在首要位置,要依法依规执行好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利息收入及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收入免征增值税等主要惠及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 而在政策支持下,民企融资或已有所放松。 十大关键点 从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来看,下一步减税降费将从这些方面发力: 1、不折不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机关要坚决贯彻依法征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落实减免税政策。 2、税务总局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费率等建议,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 3、税务总局要配合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出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的建议。 4、进一步清理税务证明事项和精简涉税资料报送。2018年底前,税务总局再取消20项涉税证明事项。2019年,对民营企业等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的资料再精简25%以上。 5、各级税务机关要持续更新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2018年底前,实现50%以上涉税事项一次办结;2019年底前,实现70%以上涉税事项一次办结。 6、按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的纳税时间标准,在上年度已较大幅度压缩的基础上,2018年再压缩10%以上,并持续推进为民营企业等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的提速工作。 7、丰富多元化缴退库方式,税务总局积极研究推动通过第三方非银行支付机构缴纳税费,为从事个体经营的民营纳税人办理缴款提供便利;尽快推进税收电子退库全联网、全覆盖。 8、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进一步落实好与11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的税收协定,积极与主要投资地国家和地区开展税收协定谈签,通过税收协定帮助“走出去”民营企业降低在投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税收负担,提高税收争议解决质效,避免重复征税。 9、依法为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办理延期缴纳税款。对确有特殊困难而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民营企业,税务机关要通过依法办理税款延期缴纳等方式,积极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10、积极支持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各级税务机关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积极培育民营企业新兴经济增长点,大力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减税降负,推出真金白银“硬举措” 11月1日,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其中“五”指的就是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民营企业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发挥减税政策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税务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不折不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通知》将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减税降负放在首要位置,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坚决贯彻依法征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落实减免税政策,对符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民营企业与其他纳税人一律平等对待。 “一直以来,税务部门都坚持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今年前三季度,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小微企业共享受减税1437亿元,同比增长41.3%。”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黄运介绍,《通知》明确,各级税务机关要依法依规执行好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主要惠及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民营企业应享尽享。 稳定社会保险费缴费方式。社保费征管职责划转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对于民营企业普遍关心的社保费负担问题,《通知》进一步明确,税务总局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费率等建议,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 积极研究提出减税政策建议。在落实好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负力度,让减税政策更加“解渴”,同样是税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此,《通知》指出,税务总局将配合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出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的建议,统筹提出解决税制改革和推进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建议;并且要根据公开征求意见情况,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对个人所得税6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政策进行完善。 “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税收政策宣传辅导力度,做到系统辅导与专题辅导相结合,动态编写、修订和发布《税收优惠政策汇编》及分类别的税收优惠指引,帮助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广大纳税人熟悉掌握、用足用好相关优惠政策。”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司长孙玉山介绍。 精准帮扶,健全纾困解难“暖机制” 当前一些民营企业遇到市场、融资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通知》要求,各级税务机构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开展精准帮扶,助力民营企业纾困解难。 听需问难出实招。为进一步畅通税企沟通渠道,《通知》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会同工商联和协会商会等,经常性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面对面征询民营企业意见。 “《通知》的一大亮点,就是要求建立中小企业跨区域涉税诉求受理和解决机制,在税务总局和省税务局明确专门部门,组织专门力量,集中受理和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跨区域税收执法标准不统一、政策执行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北京君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继泉认为,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个重大利好。 “《通知》明确,各级税务机关要对纳税信用良好、生产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进一步研究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税收帮扶措施,并积极推动纳入地方政府的统筹安排中。”饶立新说,对确有特殊困难而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民营企业,要通过依法办理税款延期缴纳等方式,积极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此外,为切实保障纳税人正常生产经营,《通知》强调要根据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合理确定增值税发票领用数量和最高开票限额,切实保障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发票,严禁在发票领用中对民营企业设置不合理限制,除税收征管法规定的情形外,不得停供发票。 助力解决融资难题。资金就像人体的血液,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针对当前不少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通知》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联合银保监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银税互动”活动,并由“线下”向“线上”拓展,鼓励和推动银行依托纳税信用创新信贷产品,深化税务、银行信息互通,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政策暖冬 在11月1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从中央到地方各层面的政策相继出台,预示着未来对民企的支持力度有所增强。 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通知提出,要推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人社部等要抓紧制定出台降低社保费率具体实施办法,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 同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专访时表示,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11月6日,央行行长易纲表示,针对民企、小微企业融资难将采用信贷、发债、股权融资“三支箭”政策组合,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途径,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 其中,“第一支箭”是将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试点范围,帮助更多民营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获得融资;第二支箭是信贷支持,也就是综合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增加信贷投放;“第三支箭”是研究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为出现资金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阶段性的股权融资支持。 9月以来,新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进一步向民营经济领域聚集,节奏显著加快,推动层级越来越高,各方面逐渐形成合力,而化解民企融资困境、纾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是主要着力点。 据不完全统计,从10月19日资金,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民企发展的支持,并推出扩大再贷款再贴现、设立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创设专项资管计划、鼓励机构发行专项公司债、加快信贷投放等多项举措。 证监会表示,组织交易所债券市场启动了信用保护工具试点,探索通过信用增进工具减少投资者购买民营企业债券的顾虑,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首批已推出四单民营企业信用保护合约,涉及3家非上市民营企业和1家上市民营企业。 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工信部将进一步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扩大小微企业股权融资规模,为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同时,推动研究出台防止大企业拖欠小微企业款项的行政法规。 民企之困 2018年上半年以来,外部环境变化剧烈,国内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在经济周期下行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经营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根据东北证券研报显示,一是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民营企业利润以及收入绝对数额计算得到的增速和统计局公布的增速出现背离,反映出不少民营企业正在离场,亏损企业增多,但市场出清速度太快并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二是民营企业的融资情况出现困难,表现在信用利差持续走高,目前已达到360BP,超过了2011年下半年的峰值。 三是上市民企大规模的股权质押面临平仓风险,目前A股全市场3558只股票质押市值约在4.55万亿元左右,其中大股东质押市值在2.6万亿元左右。2177家民企股票质押市值约在3.4万亿元左右,其中大股东质押市值约为2.13万亿元左右。 民企融资问题是造成民企经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分别涉及“难”和“贵”两方面。 东北证券研究发现,当前民企的盈利能力虽不及2012年,但融资成本却更贵,这是此轮债务“违约潮”的主要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去杠杆环境下国企部门对民企部门的融资挤兑。 东北证券用4年期中票到期收益率来表示国企融资成本。目前,国企融资成本与2012年相当,约为5.5%,民企利差则较2012年高出了近0.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当前的民企融资成本较之2012年更贵了。与之相反的是,2012年名义GDP增速中枢在10.5%附近,而2018年二季度时名义GDP增速仅为9.98%,较2012年低了近0.5个百分点。两者合计相差0.8个百分点,再考虑到方差作用下尾部风险进一步放大,近期的民企债务违约呈现井喷实属情理之中。 今年民企发债规模 在政策支持下,后期民企发债有望活跃。截至11月19日,民企总体发债规模并不是很小。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民企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共发行了1445只债券,主要包括公司债、企业债、可转债、中期票据、短融、定向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各种类型。预计发行规模为8322.44亿元,而实际发行了8676.87亿元,此外还有部分正在发行中,还未公布发行规模,实际发行金额会更大一些。 从发债类型上看,今年以来民企发行的ABS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合计发行了654只,募资3317.6亿元。紧随其后是短期融资劵,共发行314只,实现融资2025.5亿元。此外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发行规模也不小,而民企中企业债发行最少,仅有15亿元,几乎可以忽略。如下图: 民企上市公司发债情况 进一步细分到民企上市公司来看,Wind数据显示,今年143家上市公司共发行了341只债券,合计募资2507.04亿元,整体规模也不小。其中金额最大的是康美药业,今年共发行了13只债券,涉及公司债、中票和短融,累计发行182.5亿元。此外还有新城控股、华夏幸福和比亚迪等发债融资均超过100亿元。 发行数量上,今年共有85家上市公司只发行了1只债券,平均发债规模为5.95亿元。而剩余58家发行2只及以上债券的上市公司,平均发债规模达34.5亿元。可见各家发债规模差距巨大,龙头企业融资活跃。 民企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情况 股权融资方面,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新股IPO、增发和配股三种方式进行融资。Wind数据显示,今年共有219只个股成功完成股权融资,共募资3739.95亿元,规模不小。其中新股合计募资516.22亿元,而增发完成3103.55亿元规模最大,此外还有规模较小的配股融资共实施了120.18亿。可见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主要集中在增发上,若没有再融资新规的限制,其规模有望更大。 综上来看,对比民企上市公司发债融资和股权融资,股权融资依然是大于同期的各类债券融资。今年以来股权融资大于发债融资1000多亿,但两者差距已经在缩小了。在政策支持下,优质民企发行债券有望出现较大的改善,发债融资规模有望大幅增长。早期股权融资独大的局面或被取代,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有望并驾齐驱,值得关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局内各单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作出重要指示,为税收工作更好地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税务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履行好税务部门职责,现就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措施: 一、认真落实和完善政策,促进民营企业减税降负 (一)不折不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机关要坚决贯彻依法征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落实减免税政策。对符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民营企业与其他纳税人一律平等对待,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要依法依规执行好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利息收入及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收入免征增值税等主要惠及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持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确保民营企业应享尽享。 (二)稳定社会保险费缴费方式。税务总局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费率等建议,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各级税务机关在社保费征管机制改革过程中,要确保缴费方式稳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合理编制体现减费要求的社保费收入预算,严格按照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负责征收。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缴费人以前年度欠费,一律不得自行组织开展集中清缴。 (三)积极研究提出减税政策建议。税务总局要配合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出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的建议,统筹提出解决税制改革和推进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建议;要根据公开征求意见情况,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对个人所得税6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政策进行完善。各省税务局要围绕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深入组织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四)加强税收政策宣传辅导。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运用纳税人学堂等载体,专门组织开展面向民营企业的政策辅导。对面上普遍适用的政策要进行系统辅导,对重要专项政策要进行专题辅导,对持续经营的民营企业要及时开展政策更新辅导,对新开办的民营企业要及时送政策上门,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充分适用。税务总局要持续做好税收政策文件清理和税收政策视频解读,动态编写、修订和发布《税收优惠政策汇编》及分类别的税收优惠指引,并在12366纳税服务平台开辟税收优惠政策专题栏目,帮助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广大纳税人熟悉掌握、用足用好相关优惠政策。 (五)强化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反馈。税务总局和各省税务局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反馈机制。各基层税务机关要充分发挥直接面对纳税人的优势,深入民营企业征询意见并及时反馈,特别是对操作性不强、获益面受限等政策,要积极研究提出简明易行好操作的改进完善建议。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进民营企业办税便利 (六)开展新一轮大调研大走访活动。结合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新机构 新服务 新形象”活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税务总局再组织开展新一轮针对民营企业的大调研、大走访活动,深入民营企业广泛收集涉税诉求,听取意见建议并认真梳理分析,对反映较多的问题,统一出台措施进行解决,推动税收管理和服务朝着更贴近民营企业需求、更顺应民营企业关切的方向不断优化升级。 (七)精简压缩办税资料。进一步清理税务证明事项和精简涉税资料报送。2018年底前,税务总局再取消20项涉税证明事项。2019年,对民营企业等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的资料再精简25%以上;简并优化增值税、消费税等纳税申报表,并推进实施增值税申报“一表集成”、消费税“一键申报”。 (八)拓宽一次办结事项。各级税务机关要持续更新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2018年底前,实现50%以上涉税事项一次办结;2019年底前,实现70%以上涉税事项一次办结。 (九)大幅简化办税程序。探索推行纳税申报“提醒纠错制”。在税务注销等环节推行“承诺制”容缺办理,凡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等纳税人,如相关资料不全,可在其作出承诺后,即时办理相关业务。简化税务注销办理流程,税务总局配合有关部门编制和公布统一的企业注销操作指南。 (十)继续压缩办税时间。按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的纳税时间标准,在上年度已较大幅度压缩的基础上,2018年再压缩10%以上,并持续推进为民营企业等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的提速工作。2018年底前,实现无纸化出口退税申报覆盖所有地域和所有信用评级高、纳税记录良好的一类、二类出口企业,将审核办理出口退税的平均时间从目前13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 (十一)积极推进电子办税和多元化缴退库。整合各地面向纳税人的网上办税服务厅,2018年底前,推出实施全国范围规范统一的优化版电子税务局,实现界面标准统一、业务标准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财务报表转换等关键创新事项统一的优化版电子税务局,进一步拓展“一网通办”的范围。丰富多元化缴退库方式,税务总局积极研究推动通过第三方非银行支付机构缴纳税费,为从事个体经营的民营纳税人办理缴款提供便利;尽快推进税收电子退库全联网、全覆盖,实现申报、证明办理、核准、退库等业务网上办理,提高资金退付和使用效率,增强民营企业等纳税人的资金流动性。加强税收信息系统整合优化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办税服务质效。 (十二)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进一步落实好与11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的税收协定,积极与主要投资地国家和地区开展税收协定谈签,通过税收协定帮助“走出去”民营企业降低在投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税收负担,提高税收争议解决质效,避免重复征税。充分运用好国际税收合作机制和平台,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税收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为民营企业扩大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提供有力支持。税务总局适时更新完善《“走出去”企业税收指引》,在目前已发布81份国别税收投资指南的基础上,2018年底前,再更新和发布20份左右,基本覆盖“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和地区。各地税务机关要积极帮助“走出去”民营企业利用税收协定、国际税收合作机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用好委托境外研发费用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企业境外所得税综合抵免等政策,切实减轻税收负担。 三、积极开展精准帮扶,助力民营企业纾困解难 (十三)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各级税务机关要会同工商联和协会商会等部门,进一步扩展税企双方沟通渠道和平台。要经常性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面对面征询民营企业意见,及时回应关切。税务总局通过12366纳税服务热线、12366纳税服务平台等渠道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民营企业需求专项调查。 (十四)建立中小企业跨区域涉税诉求受理和解决机制。在税务总局和省税务局明确专门部门,组织专门力量,集中受理和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跨区域税收执法标准不统一、政策执行口径不一致等问题。 (十五)依法为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办理延期缴纳税款。各级税务机关对生产经营困难、纳税信用良好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研究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税收帮扶措施,并积极推动纳入地方政府的统筹安排中,帮助其实现更好发展。对确有特殊困难而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民营企业,税务机关要通过依法办理税款延期缴纳等方式,积极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十六)切实保障纳税人正常经营的发票需求。根据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合理确定增值税发票领用数量和最高开票限额,切实保障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发票,严禁在发票领用中对民营企业设置不合理限制。进一步推行电子发票。持续扩大小规模纳税人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范围。对民营企业增值税异常扣税凭证要依法依规进行认定和处理,除税收征管法规定的情形外,不得停供发票。 (十七)深化“银税互动”助力民营企业便利融资。各级税务机关要联合银保监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银税互动”活动,并由“线下”向“线上”拓展,鼓励和推动银行依托纳税信用创新信贷产品,深化税务、银行信息互通,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十八)积极支持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各级税务机关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积极培育民营企业新兴经济增长点,大力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切实执行好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无票免税”政策,落实鼓励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的措施,积极支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发展,不断研究完善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要求的税收政策、管理和服务措施,助力民营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严格规范税收执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十九)加强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定税收规范性文件要充分评估可能产生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影响,对违反公平竞争审查要求、可能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应调整完善或不予出台。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规范性文件清理中,对有违市场公平竞争的内容,要一律修改或废止。 (二十)进一步规范税务检查。各级税务机关在实施税务检查中,必须做到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坚持“无风险不检查、无审批不进户、无违法不停票”。对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要少打扰乃至不打扰,避免因为不当征税导致正常运行的企业停摆。除举报等违法线索明显的案件外,一律运用税收大数据开展评估分析发现税收风险后,采取税务检查措施。对涉税事项需要到企业实地了解核查的,必须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二十一)妥善处理依法征管和支持企业发展的关系。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逃避税,为守法经营的民营企业等纳税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断健全以税收风险为导向、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方式的新型稽查监管机制。坚决依法打击恶意偷逃税特别是没有实际经营业务只为虚开发票的“假企业”和没有实际出口只为骗取出口退税的“假出口”。严格落实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对民营企业等纳税人有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等情形的,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二十二)充分保障民营企业法律救济权利。抓紧研究建立纳税人诉求和意见受理快速反应机制。税务总局在12366纳税服务热线设立专线,受理民营企业纳税人的税收法律咨询、投诉举报等。各级税务机关对民营企业反映的执法问题、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要积极依法受理、及时办理。对民营企业因经营困难一时无力缴清税款、滞纳金或无法提供担保等原因,不符合行政复议受理条件的,复议机关在依法处理的同时,要甄别情况,发现主管税务机关税收执法行为确有错误的,应及时督促其依法纠正。 (二十三)加强税收执法监督。全面推行税务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税收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税收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统筹加大税收执法督察力度,强化执法责任追究,坚决查处税务人员简单粗暴执法、任性任意执法、选择执法、情绪执法等行为,坚决查处税务人员吃拿卡要等损害民营企业等纳税人利益的不正之风。 五、切实加强组织实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见效 (二十四)加强党的领导。各级税务机关党委要高度重视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组织、亲自部署、亲自过问,统筹研究工作安排并认真抓好督导落实。各级税务机关党委在年度工作报告中,要专门就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情况进行报告,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自觉接受评议和监督,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二十五)细化工作落实。税务总局办公厅要加强对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办,并纳入绩效考核;各司局要结合分管工作,明确责任分工,一项一项组织实施,对标对表加以推进,确保按时保质落实到位。各省税务局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细化实化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办法,层层压实责任,一级一级抓好贯彻落实。特别是在地方党委、政府制定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时,要积极承担应尽职责,根据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主动依法提出税收支持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服务手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二十六)务求实效长效。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各级税务机关务必常抓不懈,融入日常工作常抓常新、常抓常进。在落实已有措施的基础上,要不断谋划和推出新的举措;在取得积极效果的基础上,要不断深化和拓展新的成效;在积累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和丰富新的制度安排,确保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有实招、显实效、见长效。 各级税务机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讲政治的高度,坚定不移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工作落实,以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积极成效,促进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为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意见建议,要及时向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报告。 国家税务总局                                                                                                               2018年11月16日[详情]

银行业掀起纾困民企潮 民企融资环境一天天变暖
银行业掀起纾困民企潮 民企融资环境一天天变暖

  银行业掀起纾困民企潮 民企融资环境一天天变暖 宋易康 [截至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8.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较各项贷款同比增速高7个百分点。] 天气转冷,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却在一天天变暖。随着近期中央纾困民企政策渐次落地,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发声,无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行动起来了。 近期,金融监管频频喊话纾困民企,从央行行长易纲的“三支箭”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125导向目标”,银行业金融机构“敢贷、能贷、愿贷”意识空前明显提高。 “光说不练假把式”,在监管层密集发声之后,各银行陆续出台了针对民企的金融支持举措。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后发现,从11月9日~15日,国有大行中,中行、农行、建行三家大行分别出台二十余项措施支持民企发展。股份行中,恒丰银行近日与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民营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小银行中,金华银行(城商行)、江阴农商行也从尽职免责、转贷创新多维发力,出台硬举措助力民企发展。 大行跟进措施 总结看,大行主要是发布行内专门支持民企发展措施。 中行是率先拿出“20条具体措施”支持民企发展的国有大行,措施包括八大方面:优化授信政策、提高服务质效、加强资源配置、健全尽职免责、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费用、完善服务模式、创新产品服务。 随后,农行也祭出22条举措响应“一二五”民企信贷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农行在其举措中强调了“商业可持续”的理念。15日,第一财经记者从建设银行获悉,该行连续出台《进一步加大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通知》和《中国建设银行支持民营经济指导意见》,26条举措的目标就是纾困民企。 从大行出台的政策倾斜措施看,“强化信贷政策支持”“优化绩效考核”“加强科技驱动”是三家大行都强调的纾困民企发力点。 首先是真金白银的信贷支持。数据显示,当前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截至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8.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较各项贷款同比增速高7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户数超过1600万户,同比增加406万户,阶段性地实现了“两增”的目标。 其中,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余额目前已经达到了30.4万亿元,增长幅度还在不断上升。18家主要商业银行三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已经控制在6.23%,较一季度下降了0.7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10月30日在国新办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要为小微企业融资设立正面清单,只要符合标准,那就过,就可以放贷。 工行签署战略合作 与此同时,股份行也不甘示弱。上周四(15日),恒丰银行与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民营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夏银行对政府机构大力扶持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实行“白名单”服务制,划拨专项信贷资源全力支持。 签署战略合作是它们的主要做法,而在这一波纾困民企潮中,最为风生水起的是工商银行。 第一财经从接近工行人士获悉,上个月,中国工商银行与100家民营骨干企业签署《总对总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工行将通过专属服务团队,签约民营企业提供“融资+融智”全方位金融服务。同时,工行还将与其中的部分企业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业务合作,助力民营企业优化财务结构、提升市场价值、增强发展后劲。 京东金融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很多银行与民企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未必一定有贷款发放落地,两者有区别。他认为,银行内部对员工的激励考核机制需要改变,接下来还要有配套措施,这样才可能扭转目前银行倾向于只贷款给国企不贷给民企的现象。 从“尽职免责”到“续贷” 从签战略协议到出台二十条政策纾困民企,近期市场上动作频频的虽然以大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但作为地方民营经济主要融资渠道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其实一直在做这些事。 “尽职免责”问题,一直是困扰银行不敢给民企贷款的绊脚石,但是目前一些内部改制方面,城商行走在前列。 例如浙江某城商行,去年专门针对“尽职免责”修改了行内章程,出现不良后,通过尽职评议、损失评议“两步走”考察信贷经理。如果过程中尽责,就可以免责;而“结果评议”是指,如果过两年将不良贷款收回来,就可以不赔、免受处罚。 “行规修改后,已经明显感觉到行里更加重视尽职和信贷员的道德风险了。”该行信贷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另一方面,对于一直困扰民企的转贷问题(上一笔贷款到期),一些民企由于借高利贷,又遇到银行不续贷,压死了不少企业。针对上述民企痛点,该行创新推出了年审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予年审制贷款入库,贷款到期前通过年审,原本期限为1年的贷款,可以自动续期1年。 此外,还进一步推出“转贷宝”业务,针对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到期时,帮助企业缓解因经营收入未及时回款而造成还款续贷困难,降低企业转贷资金成本,目前产品余额已经达到13亿元。 不只是资产规模较小的城商行,股份制银行中,第一财经从华夏银行深圳分行获悉,该行推出“及时贷”产品,专项服务“两增”小微企业;积极推广“年审制”、“循环贷”等产品,减轻企业长期融资负担。[详情]

多地频发红包支持民企 专家称不少政策伴有有效时限
多地频发红包支持民企 专家称不少政策伴有有效时限

  多地频发“红包”支持民企发展 民企负责人称最关键是公平竞争 本报记者 卢常乐 上海报道 导读 “应该兼顾市场公平原则的维护。”一位民企负责人直截了当地表示,应该更多地让市场成为民企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 发真金白银的“红包”,成为地方政府支持民企发展最常见的手段之一。 近一段时间来,各地方政府针对民企发展密集出台了一揽子举措,聚焦在减税降费、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企参与混改、纾解民企融资困境等重点领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通过直接向受困民营企业“输血”的方式来支撑其“渡过难关”,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选择。而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不少地方政府将支持民营企业补贴与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人才引进等要求相结合。 比如,11月15日,山东省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5条措施”中,就明确提出为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对成功创建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企业,省财政给予每个符合条件的企业1000万-3000万元的经费支持。 “奖补政策的标准非常关键,不然亦会导致另一种不公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小微企业民企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民企的降费与补贴政策在推动民企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平,特别是处理好上下游配套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 同时他表示,和短期的支持资金相比,他更期待的是进一步降税。这位企业负责人拿出一本打印着企业资金进出的储蓄簿,上面的资金划扣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降税对我们来说是更长期的利好”。 受访专家表示,在当前民营企业经营受困的情况下,通过降费、补贴等方式支撑其发展“无可厚非”,也是地方政府在现有“营改增”的税收制度下能够推行并实施的具体举措。“但从根本上来说,降费与补贴只是暂时性的政策,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掣肘民企发展的融资、成本与产权保护等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做更多的尝试与探索。” 降费、补贴“红包”不断 各地方正在快马加鞭地出台系列针对民企的新支持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降费补贴成为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出台支撑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地方政府通过一定程度地降低民企经营所需的电力、物流、租金等关键生产要素成本价格,来减少当前民企生产经营所肩负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地方政府直接通过向民企资金补贴的方式,对满足条件的民企进行“输血”式支撑。 深圳11月19日出台了《深圳市工商业用电降成本暂行办法》,预计未来3年内补贴工商业电价约125亿元,实现工商业平均用电成本下降10%。据深圳市经贸信息委预估,此次降电价将为深圳超过1.5万家企业降低用电成本。 近期同样“降费”的涉及到物流运输领域。10月29日,浙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若干意见》,其中对物流运输成本给出了一系列“降费”举措,提出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省属及市、县(市)属国有全资可控股的高速公路路段,对使用浙江省货车非现金支付卡的合法装载货运车辆试行通行费八五折;并鼓励其他高速公路路段业主同步试行通行费八五折优惠。 除了主动“降费”之外,不少地方政府近期出台的政策则更多地是聚焦在财政补贴领域,比如福建和山东两省。在山东,通过财政补贴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高则可以获得补助3000万元;而在福建,全省有近千家企业近200亿元研发投入获得补助,其中绝大多数为民企。 当然,领取财政补贴“红包”的关键是要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导向。如山东省是根据开展“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对认定创新型企业分档给予奖励和融资支持。福建厦门市则是对民企的研发投入费用的基础部分给予10%补助,增量部分给予12%的补助,以此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祥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民营企业经营受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通过降费与补贴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也是在当前“营改增”税收体系下,地方政府主动有所作为的重要体现。 除了补贴降费,另一个更为直接的“输血”是组建上市公司纾困基金,比如山东将设百亿元纾困基金,首期规模约40亿元;上海设立百亿规模上市公司纾困基金等等。 “总体而言,地方政府的降费与补贴新政也仅是暂时性的政策。”金祥荣告诉记者,地方上出台的降费补贴政策属于短期政策,不少政策在出台的同时,也伴有“有效时限”。 生态是关键 短期政策终究不能完全解决长期问题。 在采访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相较于地方政府频频推出的降费补贴新政,民企则更加关注降费、补贴制度的平等性,以及市场的公平性等关键“生态”要素的创建。 “应该兼顾市场公平原则的维护。”上述民企负责人直截了当地表示,应该更多地让市场成为民企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 金祥荣也表示,民企在融资难、融资贵等关键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短期才出现的,而是长期的难题,这是由民企的“制度地位”所决定的。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民企发展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平等问题,主要包括相关市场准入的放开、金融市场上国企所具有的隐形担保对民企构成的“挤出效应”等。 “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而言,无法提供传统的融资抵押。”徐奇渊告诉记者,当前中小创新型企业成为民企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支持这类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降费补贴之外,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来维护这类企业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 此外,不少具有创新与发展实力的民营企业则更多地是关注留住人才、知识产权保护、行业交流渠道以及企业信用等关键领域。 一位从事大数据服务行业的民企创始人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方面,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力度明显还不够,目前很多都需要民企自己去争取,缺少真正方便高效的支持平台;二是行业间交流渠道的不畅,导致涉及人才培训、行业标准、行业规则和上下游产业链的打通等问题无法得到持续有效地推进;三是信用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特别是推动部分国企和地方政府建立诚信机制等领域。 “这些都是目前民企发展真正面临的关键创建要素。”该民企创始人认为,相较于降费补贴等新政,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更加至关重要。 他也明确提出,最终应该让市场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 “如果企业家总是需要政府给予扶持、关照,那反而未必是健康的模式。”徐奇渊总结说。[详情]

税总26条支持民营经济措施:避免不当征税致企业停摆
税总26条支持民营经济措施:避免不当征税致企业停摆

  税务总局:避免不当征税致企业停摆 税务总局昨发布26条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具体措施,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 每经记者 张钟尹 每经编辑 贾运可 民营经济再迎利好政策。11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税收“堵点”“难点”问题,提出“认真落实和完善政策,促进民营企业减税降负”等5个方面共26条具体措施,精准助力民营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其中提到,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缴费人以前年度欠费,一律不得自行组织开展集中清缴。对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要少打扰乃至不打扰,避免因为不当征税导致正常运行的企业停摆。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通知》对落实民营企业减税政策的痛点和难点都有所提及,是一份兼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文件。民营企业当前的税费负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有税制、税率、管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政策指向明确,内容具体,全面执行下来,有助于大幅度改善民营企业税费负担问题。 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通知》要求,不折不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机关要坚决贯彻依法征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落实减免税政策。对符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民营企业与其他纳税人一律平等对待,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通知》指出,要依法依规执行好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利息收入及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收入免征增值税等主要惠及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持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确保民营企业应享尽享。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近日在民营企业税收座谈会上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减税特别是民营企业减税情况主要体现“三个受益”:一是小微企业受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共减税1437亿元,同比增长41.3%。二是大型民营企业受益。税务总局重点服务的732户大型民营实体企业集团合计减税714亿元,同比增长19.3%。三是创新型企业受益。支持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共减税4016亿元,同比增长22.6%。 对于未来的减税方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税务总局要配合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出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的建议,统筹提出解决税制改革和推进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建议。 对正常生产企业少打扰随着社保征管改革的推进,明年起社保费用征缴将由社保部门全面移交税务部门征收。前段时间,一些社会舆论担忧税务部门征收社保费后负担可能增加。 对于相关问题,此次《通知》提出,税务总局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费率等建议,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各级税务机关在社保费征管机制改革过程中,要确保缴费方式稳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合理编制体现减费要求的社保费收入预算,严格按照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负责征收。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缴费人以前年度欠费,一律不得自行组织开展集中清缴。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10月底,在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谈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提到,将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研究提出继续降低社保费率具体办法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降低养老保险费率具体方案。 何代欣向记者表示,现阶段反应较多的社保缴费负担过重,增值税税率存在下调空间、企业纳税成本高和税费减免比较复杂等问题,各级税务部门面临全面改革和提升效率的压力,但同时也要避免过急和懈怠两种局面的出现。 《通知》还提出了严格规范税收执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五项措施:加强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公平竞争审查;进一步规范税务检查:妥善处理依法征管和支持企业发展的关系;充分保障民营企业法律救济权利;加强税收执法监督。 其中提到,各级税务机关在实施税务检查中,必须做到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坚持“无风险不检查、无审批不进户、无违法不停票”。对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要少打扰乃至不打扰,避免因为不当征税导致正常运行的企业停摆。除举报等违法线索明显的案件外,一律运用税收大数据开展评估分析发现税收风险后,采取税务检查措施。对涉税事项需要到企业实地了解核查的,必须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同时,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逃避税,为守法经营的民营企业等纳税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详情]

社科院研究员:民企主要问题在内部 需直面家族化问题
社科院研究员:民企主要问题在内部 需直面家族化问题

  剧锦文:民企需直面家族化问题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民营企业座谈会后,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一系列政策,使民营企业迎来再次大发展的机遇。在外部环境转好同时,广大民营企业家也须直面企业内部的问题,尤其是单一的产权结构和“家族化”的治理模式。 从企业的产权结构来看,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依然是以家族为主的“一股独大”。根据全国工商联2016年第十二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数据,2016年,由本人或家族持有的企业权益资本的情况是:“一人企业”占到93.5%,“独资企业”占到92.9%,“合伙企业”占71.%,“有限责任公司”占83.1%,“股份有限公司”占68.8%。《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以下简称《报告》)也指出,近些年来,民营企业的去“家族化”倾向并不明显,而是呈波动状态。 产权结构的单一性和僵滞性,已经成为民营企业从外部获取资金、人才和信息等关键生产要素的主要障碍。在这种产权结构下,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必然存在更多家族成员担任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我们不妨看一下设有“新三会”的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情况。2016年民营企业设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比例分别为54.4%、42.6%和25.5%,这甚至比前些年都有所下降。而担任企业董事长的人选则主要是出资人本人或家族成员。《报告》的数据显示,企业董事长由出资人本人担任的占到样本量的87.9%,出资人家族成员担任的达到10%,外聘人才出任的仅占1.3%。 上述《报告》就“企业重大决策”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主要由“主要出资人本人”做出的占53.9%,“股东会”的占21.8%,“董事会”的占14.1%,“高层管理会议”的占8.8%,“职业经理人”的仅占1.13%。显然,目前民营企业的重大决策不仅更多地由出资人本人或家族成员做出,而且出资人本人或家族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管理。《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主要出资人本人”、“高层管理会议”和“职业经理人”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管理的比例分别为65.2%、17.6%和11.4%。与前些年的相同指标数据相比,均显示出“集权”而不是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分权”趋势。 所有者直接进行日常管理通常会致使企业管理混乱,不按规章行事甚至根本就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已经成为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常态。实践表明,这是十分不利于企业有效运行的,凡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企业经营绩效通常也不好,特别是当企业遇到外部市场不好时,这类企业往往没有应对能力。 时至今日,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停留在表面,企业依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的古典企业。当然,这也不是说所有民营企业都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置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财务制度等则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广大民营企业家面临的主要问题还在于企业内部,企业家们应当重点关注自己企业本身的事,对于那些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构建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相配套的组织管理体制;要努力实现企业产权的社会化和多元化、控制权的去家族化,以及企业文化的契约化。在优化制度安排的前提下,应高度重视引进人才,并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创造更好的环境;也应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来安排。只有这样,当外部环境改善时,企业才能够借势而发。(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来自于环球网)[详情]

北京环保局服务上门:帮年纳税额超亿元民企解决环评
北京环保局服务上门:帮年纳税额超亿元民企解决环评

   房山为民营企业送服务上门 重点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同时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 本报讯(记者  刘婧)房山区日前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房山区要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为民营企业送服务上门,重点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据房山区委书记陈清介绍,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带头抓好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决不打丝毫折扣,让企业切实享受到减负政策的红利,重点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在产业政策和执行过程中,都要做到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进一步推动 “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22 项举措、72条政策,继续念好服务这本经,全力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陈清重点强调,各单位要按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要求,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困难,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和执行方式,促进房山区民营经济迸发新的活力。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房山区政府的号召下,房山区环保局已经提前试行了“上门服务”。北京远大九和药业有限公司就是被服务的民营企业之一。该公司于2003年与房山区窦店村合资建厂,主要从事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和销售,属于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年纳税额过亿元的纳税大户。因企业在2003年建厂之时,存在一系列报批手续不完善的历史问题,制约了未来投资扩产和新产品、新剂型的引进,尤其是下一步的投资扩产已经迫在眉睫,现有的环保治理工艺和治理手段是否与新标准相吻合、未来进一步扩产后的环评如何展开,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一道瓶颈。 为了给高新民营企业支招,房山环保局多次前往企业一线调查,变“监督员”为“服务员”,详细了解公司的环保工作现状、污染物排放情况,同时深入探讨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经营目标,提出既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又确保企业经营的整改治理方案。同时,根据企业未来的扩产需求拟定环评计划,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与公司对接,上门服务。经过房山区环保局上门“把脉问诊”,这个年纳税额超亿元的高新民营企业,在环评方面的发展瓶颈得到解决,企业投资扩产得以顺利进行。 [详情]

福建:助力产业转型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福建:助力产业转型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建全力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等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并着力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 民营经济在福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福建经济的活力所在、优势所在。 福建省委书记 于伟国:福建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将近三分之二,可能大家还不太了解的是,福建的民营企业每年创造的生产总值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二,他们是茂密的森林,支撑福建经济的发展。 但是,福建民营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在产业结构中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研发投入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必须转型升级。 福建省委书记 于伟国:不转型就被淘汰,就死了,转过来就活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技术改造是一条非常切实可行的路径,比如说省政府设立了80亿元的企业技术改造基金,支持企业创新。 目前,福建省设立的技术改造基金,带动全省制造业项目总投资超过660亿元,助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同时,针对人才短缺的问题,福建省将设立“首席专家岗位补助”,民营企业中的首席专家,除了拿企业薪酬外,还将连续三年拿到政府补助金;对预期能实现重大产业突破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最高一亿元的综合支持。 福建省委书记 于伟国:党委政府的人才政策跟着企业走。我们根据企业对这些人才肯定、激励措施,政府再来添加相应的奖励政策。 于伟国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近18年,总结出“晋江经验”,尤其是“亲”、“清”政商关系等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做法,为此,福建省进一步完善“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将支持民营企业纳入干部考核。 福建省委书记 于伟国:总书记在福建工作一直强调,各级干部要大胆地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要跟民营企业家广交朋友。当然这是交诤友,就是总书记强调的“亲”、“清”二字。经常到企业当中去关心支持企业发展,同时又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关心。[详情]

福建书记:坚决制止对民企一切不必要的检查督查
福建书记:坚决制止对民企一切不必要的检查督查

  新华社福州11月18日电 题:打好政策“组合拳”精准帮扶促发展——访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 新华社记者刘亢顾钱江涂洪长 民营企业座谈会近日在京召开,为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记者采访了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 福建民营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 记者: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福建民营经济有哪些突出特点和亮点? 于伟国:改革开放40年来,从白手起家到“乡镇企业一枝花”,再到相互配套、集群挺进,福建民营经济比重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是比重高。2017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2.17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7.2%;民间投资1.57万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60.2%。 二是实力强。2018年,有20家福建民营企业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有54家民营企业入选全省百强企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数占全省的96.2%,全省132家上市公司有89家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占全省工业制造业龙头企业的92.2%;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29家,占72.5%。 三是重创新。去年福建省73%的科技成果来源于民营企业,9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拥有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占全省的78%和92%,获得的专利占全省专利授权量的57%,拥有的著名商标占全省总数的95%。 四是后劲足。2017年以来全省民营企业完成“机器换工”约1.7万台套,重点行业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15%。宁德时代新能源、厦门联芯等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快速崛起,为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新生动力。 五是贡献大。去年,民营企业提供了福建全省70%以上的税收,吸纳82%的就业,民营经济对福建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努力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记者:福建采取哪些有效举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于伟国:近年来,福建始终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结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主动、有效作为,先后出台30余份政策文件,打出了一套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组合拳”。 ——优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多证合一,90%以上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努力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扩投资。坚持公开透明、一视同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PPP项目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审批流程,激活民间投资活力。今年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长19.2%,对全省投资贡献率达77.8%。 ——促创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智造,设立80亿元规模的企业技改基金,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推动传统产业“老树长新芽”。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增长11%、28%。 ——降成本。健全“1+N”降本减负政策体系,大力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2018年可降低企业成本700亿元。 ——解难题。全面开辟“政企直通车”,收集并精准帮助民企解决实际困难。加快建立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构建知识产权“大服务+大保护”发展模式,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 多措并举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记者: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当前民营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福建省如何解决? 于伟国:福建省高度重视企业融资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形成“1+N”降本减负政策体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采取大力措施,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为企业发展助力护航。 ——加大纾困力度。福建省级设立总规模150亿元的纾困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设立20亿元的纾困专项债,首期10亿元,用于帮助有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民营企业。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企进行必要的财务救助。 ——拓展融资渠道。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加快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各类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向优质民营企业,推动全省“产融云”平台上线运营。 ——降低融资成本。加大无还本续贷模式推广力度,提高无还本续贷笔数及金额占比,推广知识产权等新型融资方式。扩大政策性担保机构县区覆盖面,增加各级政府应急周转金规模,降低民营企业“过桥”融资成本。加快妥善处理民营企业不动产权登记遗留问题,形成企业可抵押资产。 ——保护民企合法权益。支持民营企业清欠三角债,纠正拖欠民营企业款项行为,对已发生的拖欠款项要限期支付到位。对不诚信履约的企业要列入诚信“黑名单”,取消财政性项目资金等支持。 坚决制止对民企一切不必要的检查、督查和考核 记者: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方面,福建有哪些举措? 于伟国:一是正确导向。将支持民企克服困难、创新发展等工作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考察内容,促进党员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坦荡真诚同企业家接触交往。 二是精准服务。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让民营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开展帮扶民营企业专项行动,建立重点帮扶企业名单,实行“一企一策”、点对点精准帮扶。 三是完善机制。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针对民营企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与民营企业家恳谈机制、民企困难和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帮扶和支持机制等。 四是抓好落实。建立统一的政策发布平台,打造“政企直通车”等服务载体,完善政策执行方式,严肃问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制止对民企一切不必要的检查、督查和考核,给企业“宁静时间”生产经营。[详情]

浙江:做民营经济发展最坚强的后盾
浙江:做民营经济发展最坚强的后盾

  【支持民营企业在行动】浙江:做民营经济发展最坚强的后盾 央广网杭州11月18日消息(记者王贵山 陈瑜艳)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表示,要做民营经济发展最坚强的后盾,为新时代浙江省民营经济再创辉煌再立新功,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2017年,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生产总值、80%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强调,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名片,这一点,今后也不会变。 车俊也坦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在浙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近期浙江已密集采取措施。 车俊:在过去的基础上,今年再降费1500亿元,减轻企业的负担,我们决定由省政府增资50亿元,到省担保基金,用于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解决一些龙头企业发债难问题。 同时,车俊表示,浙江省还将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详情]

浙江省委书记:把民营经济搞得香香的 做得好好的
浙江省委书记:把民营经济搞得香香的 做得好好的

  以实际行动推动民营经济再创辉煌 激发民营企业家再立新功(支持民营企业在行动) ——专访浙江省委书记车俊 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新时代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强音。日前,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就如何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接受了记者专访。 问: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也是民营经济强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必将对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对此,您有什么感受? 车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始终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民营经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掷地有声,发出了新时代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强音,是特殊时期就特殊对象所作的特殊重要讲话,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定海神针,是纾解民营经济“成长中烦恼”、滋养民营经济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是推动民营经济再创辉煌、激发民营企业家再立新功的浩荡东风,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浙江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引起了巨大反响,给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浙江发展能有今天的成就,民营经济厥功至伟。民营经济强则浙江强,民营企业好则浙江好。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中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要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做到认识上更深一层、举措上更实一点,把民营经济搞得香香的、做得好好的,扎实推进民营经济新发展、新飞跃。 问:浙江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民营企业松绑解忧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车俊: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内部转型升级等原因,浙江和全国一样,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些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对此,省委和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针对当前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提振民营企业为重点打好稳中求进组合拳,以稳企业为重点全面落实中央“六个稳”的要求,更大力度鼓励、引导、支持和帮扶民营企业发展。为此,我们推出多项举措: 落实中央政策,在全面落实国家简政减税降负等一系列政策的同时,精准出台浙江企业减负、小微企业成长、稳定外贸、投资新政、人才新政、化解风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及时把中央的关怀和温暖传递到位。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强化对省直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督促检查,既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又严肃督查问责,确保中央以及省委和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精准帮扶企业,省市县三级联动,组织开展“市县党政主要领导与民营企业百场座谈”“百名厅局长精准服务百家龙头企业”“百名处长下基层宣读政策”“百名行长走进企业”“百家民营龙头企业结对”等“五个一百”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把重点企业都跑一遍,为民营企业加油鼓劲、排忧解难。更大力度简政、放权、减税、降负,在2016年以来累计减负3000亿元的基础上,近期又出台新一轮企业减负政策,力争全年企业再减负1500亿元。 化解企业流动性问题,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持续化解企业“两链”风险,围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新组建省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由省政府对省担保集团增资50亿元,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龙头骨干企业发债。新组建省上市公司稳健发展支持基金,首期融资100亿元,用于化解股权质押风险,支持上市公司健康发展。9月末,不良贷款率降至1.27%。 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聚焦三大攻坚战和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探索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政策体系,特别是聚焦数字经济、“凤凰行动”和金融稳定等重点领域,打造政府产业基金2.0版,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省市县三级共1449项办事事项全面标准化,可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分别占同级总事项数的100%、99.6%、99.2%。“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在浙江自贸区、舟山群岛新区和29个国家级开发区全面推进,统筹推进多证合一、证照联办、并联审批等。制定企业投资审批操作指引、完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动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其他改革,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力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加强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改革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前三季度新设企业增长19.3%。 问:除了松绑解忧,做强做优民营经济方面,浙江有哪些新做法? 车俊: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大力推进“互联网+”“标准化+”“机器人+”技术改造,前三季度纺织等10个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1%、利润增长25.1%;加强小微企业园建设,力争年底新增50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成200个小微企业园区。全面整治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低散乱”企业,前三季度全省淘汰1204家企业的落后产能,整治2.4万家“低散乱”企业(作坊)。 重点扶持数字经济,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制定出台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建设方案和数字经济5年倍增计划。前三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占GDP的9.7%。以数字经济为龙头引领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实施科技新政、人才新政,加快建设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加快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G60科创走廊,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切实加大引才育才用才力度,努力打造最佳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此外,浙江实施“投资新政”,继续提升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效,全面推开“标准地”制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扩大有效投资来调结构增后劲。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7.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8%。10月19日再次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项目567个、总投资8130亿元;制定应对贸易摩擦确保外贸稳定增长的实施意见,明确了10条具体措施,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增长12.5%,其中出口增长9.7%,出口增量占全国的19.1%;制定实施促进外资增长的若干意见,加快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前三季度,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实施放心消费示范创建、放心消费补短板工程等重大举措,积极培育壮大养老、旅游等消费。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7%。 问:如何推动民营经济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篇章中再创辉煌、再立新功? 车俊: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期望,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进一步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工作,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创新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详情]

监管者应信奉:对民企来说 最大利好永远是公平待遇
监管者应信奉:对民企来说 最大利好永远是公平待遇

  我们应该怎样对民营经济好? 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之后,一大波利好民企的政策在路上。央行承诺拓宽民企融资途径,银保监会设定新目标,在新增贷款中大幅提高对民企贷款比例。最高法通报,将继续加大甄别纠正涉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冤错案件,尽快发布保护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第二批典型案例。 政策预期空前提升之时,我们却愿意看到更多理性和冷静。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首次提出“一二五”目标时,银行股应声大跌。直到监管人士出面澄清才算消停。“一二五”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根据监管人士的说法,这并非硬性考核目标,也不会要求每家银行必须达到。这种“误读”或属偶然,但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该怎样对民营经济好?扶持民企应该拿出怎样的政策?一位民营企业家说,我们只需要公平待遇,不需要特别的优惠。我们相信这代表了企业家的普遍诉求。 为了扶持与鼓励民营经济,决策部门曾先后发布了若干“非公经济36条”,这些政策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视同仁或非歧视的公平待遇,没有一项政策包含特殊的偏向和优厚。这与最近热议的“监管中性”基本理念大体相似。银行业集体误读监管言论并引发市场恐慌,就是误认为行政力量将介入银行微观管理,甚而直接决定信贷投向。作为上市公司,这些银行当然应自主为其经营决策负责,为股东创造价值。一旦原有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定价原则被打破,谁为可能的风险担责? 当前一些民企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政府出手救助可谓非常举措,意在可以让这些企业缓一口气,助其度一时之困厄。即使如此,我们也不期望各地政府主动走上前台,我们希望他们可以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市场主体参与进来,以商业方式完成救助,让利益相关者各得其所。政府之手介入,重要的是帮助市场参与者修复信心,使市场这架机器恢复正常运行。不打破市场通行规则,不破坏市场定价原则,是这种救助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 监管者应该信奉这样的理念:对民企来说,最大的利好永远是公平待遇。实事求是地说,民企眼前的困难与前期政策偏差有一定关系。央行行长易纲曾坦陈,前期一些政策制定考虑不周、缺乏协调、执行偏离,强监管政策效应叠加,导致了一定的信用紧缩,加大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即使从这个角度看,民企需要的也绝非更为特殊的政策优惠。 我们以为,就扶持民企的政策措施而言,监管者应该有足够的诚意反省前期政策的缺失和不足。市场需要看到监管者正在做出的调整和改变。比如,如何保证今后的政策制定更多地听取来自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执行中一旦出现偏差,谁来纠正,纠错机制怎样触发?强监管效应叠加说到底是监管协调的问题。过去我们关注的重点是避免监管盲区,现在怎样更好地协调各监管部门的动作,避免因监管叠加触发处置风险的风险?对民企来说,如果监管者秉持对市场的敬畏之心,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制定和执行政策,其实也是一大利好。提升民企信心,监管者可以做的显然更多。 简而言之,有利于民企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应该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都应该符合市场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个别或者部分企业的特殊优惠,意味着对大部分企业的不公平。当市场的选择权被剥夺的时候,没有真赢家。历史早已告诉我们,一旦市场无法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民企会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民企生来就属于市场,也只有市场能够成就他们的梦想。[详情]

江苏: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江苏: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支持民营企业在行动】江苏: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推动江苏经济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央广网南京11月17日消息(记者杨明 杨守华)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江苏民营经济已占据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接受央广记者专访时表示,江苏将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亲清和谐的营商环境、简明有效的政策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在规模上、质量上都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根据统计显示,江苏去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超过4.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5.4%,位居全国前列。娄勤俭说,民营工业已经是江苏规上工业的重要支柱,全省科技计划项目、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值均已占到全省的90%,同时,民营企业安置职工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比例超过了80%。 娄勤俭:在当下,民营经济作为重要经济主体的地位也不容置疑;从长远来讲,民营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可替代。江苏的发展,只有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才能走在前列。 江苏始终坚定贯彻中央为企业降本减负的各项部署,近三年已累计为实体经济企业降本减负超过3300亿元,其中今年前三季度超过940亿元。娄勤俭说,江苏正在逐条对照总书记提出的6个方面政策举措,结合江苏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切实把政策“温暖”和惠企“礼包”直接传递到企业。 娄勤俭:近期,我们出台了8个方面28条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初步统计,江苏这28条减负举措可为企业降本减负600亿元左右。娄勤俭指出,对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支持,就是要把民营企业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 娄勤俭:我们相信,通过政企携手、多方努力,一定能够把“市场的冰山”化为“市场的海洋”、“融资的高山”化为“融资的高地”、“转型的火山”化为“转型的动能”,江苏的民营经济一定能够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详情]

北京纾困行动疾进:上市民企获量身定制“服务包”
北京纾困行动疾进:上市民企获量身定制“服务包”

  北京纾困行动疾进: 上市民企获量身定制“服务包”   本报记者 饶守春 北京报道 “纾困”新解法 随着纾困民企行动的推进,更多契合各地实际以及民企具体需求的政策开始落地,除了资金层面,纾困政策也延展至业务和人才等多方面。与此同时,企业也采取“组合拳”来解决流动风险,包括回购,国资驰援,引进战投等方式。(巫燕玲) 导读 “不仅是通过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在对企业的走访调研过程中,对应政府部门还将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服务包’,在业务、人才等多个方面以此起到支援作用。”一位接近朝阳区监管部门的人士说。 继海淀区后,北京其它区县支援上市民营企业的措施正逐步开展与落实。 11月14日,北京证监局在官网披露,在10月下旬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后,北京多个区县已通过新设基金、扩展已有基金平台的功能、提供担保及落实产业政策等多种方式,纾解民营企业困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针对北京地区上市民营企业,各区县政府除对存在流动性风险的企业进行纾解外,对一些目前并不存在类似风险,但具有优质资产和发展潜力的民企,也将提供多个方面政策的支持。“不仅是通过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在对企业的走访调研过程中,对应政府部门还将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服务包’,在业务、人才等多个方面以此起到支援作用。”11月15日,一位接近朝阳区监管部门的人士说。 各区县相继出手 在北京各区县支援上市民营企业的过程中,海淀区无疑走在了最前列。 早在10月中旬,海淀区政府就与东兴证券(601198.SH)发起设立了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发展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首期20亿元已完成募资。据悉,目前已有40多家上市公司寻求基金合作。 11月15日,东兴证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基金已开始运作,但主要由海淀区政府方面负责,同时已陆续完成多次尽职调查,后期将逐步参与到化解上市民企的股权质押风险中。 不过对于上述基金将如何遴选支援的上市民企,截至发稿东兴证券暂未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去的采访传真。 除通过收购股权、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方式外,海淀区还通过与有关银行的合作,来为上市民企提供融资支持。 一周前,海淀区国资委与江苏银行北京分行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者将为单一优质科技上市公司的股东提供最高2亿元的配套贷款,并向海淀区优质科技上市公司提供总计200亿元的融资额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江苏银行北京分行将上市民企股权质押率提高至最多可达7折,综合成本将低于市场水平1个百分点左右。而在签约当天,博天环境(603603.SH)就收到了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的首笔贷款5000万元。 继海淀区后,朝阳区和顺义区也随之在支援上市民企方面展开动作。 其中,朝阳区将设立总资金规模达250亿元的各类基金,重点投资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加强对文化、科技等领域民企的支持。 接近朝阳区监管部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设立的基金将包括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两个方面,前者总规模为100亿元,后者则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的建设、设施的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文化科技方向的“独角兽”和上市企业。 此外,顺义区金融办则披露了三个举措来支援民企的平稳健康发展,除发挥地方融资平台作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联手,为上市民企注入短期流动性资金外,还将积极组建由上市公司、国资平台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区级平准基金,鼓励上市民企在二级市场定向增发,撮合区属国企等认购上市民企股权。 同时,顺义区金融办表示,还将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通过优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上市政策等,破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 多家民企受益 在北京各区县相继下发政策对所属上市民企进行支援时,掌阅科技(603533.SH)成为受益的典型代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掌阅科技处了解到,上周朝阳区区委书记王灏曾赴公司进行走访调研,并向企业送上了为其量身定制的“服务包”。 11月15日,掌阅科技创始人、总裁张凌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上述“服务包”共包含三大方面的支持,分别为政务服务、产业发展和人才服务,共涉及15个小项。 其中,政务服务方面,朝阳区政府将为掌阅科技提供“一口受理”、“一事一议”等三个方面的服务;产业发展层面,除对其给予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外,还将对其投融资进行资金补贴支持,和上文提及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支持。 而在人才服务上,更将对掌阅科技进行应届毕业生落户、员工住房以及高管就医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支持。 “资金方面,公司目前并不存在流动性风险,股权质押比例也很低。所以从公司角度来说,人才服务方面的支持是最大的,因为掌阅本身就是一个人才导向型的企业。”张凌云说,“另外在政府服务方面,由于掌阅已经在这一方面开展了新业务,这方面的支持也将有利于公司下一步的发展和新利润点的构建。” 除掌阅科技外,嘉寓股份(300117.SZ)也最新披露了顺义区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11月14日晚间,嘉寓股份称北京市顺义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下称“顺义国资中心”)与大股东嘉寓新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嘉寓集团”)签订了4.5亿元资金支持的框架协议,为上市公司补充流动资金。 资料显示,顺义国资中心系顺义区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由区国资委监管。 此前,嘉寓集团一定程度存在股权质押风险。据三季报披露,嘉寓集团共持有嘉寓股份2.98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1.66%,累计被质押股份数量为2.89亿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比例96.78%。 嘉寓股份证券部人士表示,顺义国资中心的驰援将改善公司现金流,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对公司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长期积极影响。 此外,碧水源(300070.SZ)、大北农(002385.SZ)和东方园林(002310.SZ)三家上市民企,在多个部门支持下发行债券融资也即将落地。碧水源有关人士表示,发债事宜正在推进,其余支持措施也在与政府部门积极商谈之中。 “除解决民企短期流动性风险外,通过为相应上市民企量身定制‘服务包’,民企的长期发展环境也有望得到改观。”11月15日,北京一家私募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详情]

央行金融时报:支持民企政策需注重商业可持续性
央行金融时报:支持民企政策需注重商业可持续性

  支持民企政策需注重商业可持续性 来源:金融时报 王一彤 近来,各方持续释放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号,各种政策与措施频繁出台,形成热潮。央行行长易纲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支持民营企业,设计的政策一定要注重商业上可持续,要让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有长期持续地给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这样的政策才是可持续的政策。 这样的发声冷静客观,值得深思。事实上,一定要将支持民营企业做成长久永续的工程,切忌其成为“运动式”的短暂风潮。具体来看,政府、监管层以及金融机构推出的支持政策,都应成为支持民营企业长效机制建设的一部分,保证各项支持政策的延续性与商业可持续性。 支持民企是金融机构的天职,它们理应真心诚意、拿出真金白银助力民企发展。但追求利润也是金融机构的“天性”,无可厚非。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归根结底仍是商业行为,没有脱离市场范畴,应当符合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规律。所以,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应当是保本微利或最起码是保本的,只有这样的政策才是商业上可持续的,金融机构也才能具备持续的内生动力为民企贷款。对此,易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解决融资贵问题的时候还得有一根弦,就是一定要让资金在商业上实现可持续,要 “几家抬”,就是财政、人民银行、监管部门要帮助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降低成本,使得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有积极性给小微企业贷款。 作为监管部门,在对金融机构进行要求与监管时,出发点应是从根源上激励金融机构服务民企,同时从机制上清理金融机构服务民企的各种乱象与壁垒,切忌“运动式”监管与行政命令式要求。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是一个市场主体向另一个市场主体融资的市场化行为。因此,作为监管部门,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市场化、法制化是首要原则,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与完善资本市场改革是关键,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约束与管控时,监管部门应坚持法治化,建立宽严相济的可持续机制。严,应严在金融机构变相提高融资成本的不合规行为和所有制歧视上;宽,应落实“尽职免责”要求,提高民企金融服务方面的容忍度与容错率。总之,无论宽严,监管政策都应做到有法可依,合情合理,保持延续,令人信服,这样的监管政策才能成为长效机制,而避免成为“一阵风运动式监管”。 政府的各项民企支持措施,也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例如风险的补偿,易纲表示,对于民营企业的风险,我们必须要承认。在承认风险的同时,要对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进行补偿,补偿了以后能使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实现可持续,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这个风险的补偿有可能反映在价格上,也可能反映在其他一些条件上。要考虑把风险补偿好,使得金融机构在商业上、经营上实现可持续,这样我们的政策就能够持续落实。 总之,无论是央行、监管部门、财政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应想方设法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民企,将资金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不直接干预资金具体使用。这样,才能避免支持民企发展流于“运动式”的一阵风,而是用有效的激励约束安排和风险共担机制提高民企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性,用长效的制度设计使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都安心。[详情]

国资委披露驰援民企数据:国资并购民企上市公司占32%
国资委披露驰援民企数据:国资并购民企上市公司占32%

  国资委将增加重点领域混改试点数量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刘丽靓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14日在国资委召开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通气会上表示,增加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数量,选取更多重点领域企业开展混改。扩大试点企业规模,选取一批层级更高、规模更大的重点领域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 对于近期北京、浙江等地国资入股民营上市公司,翁杰明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A股市场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项目确实大幅增加,其中,国企并购民营上市公司项目占并购项目总量的32%,民营企业并购民营上市公司的项目占比为61%。 1.1万亿元民资参与央企混改 翁杰明表示,上海、深圳等地国企采取相应方法参与上市公司改造,一大特点是对于股权质押的解套,客观上有利于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现有困境。企业运行正常后,在符合市场和企业发展规律基础上决定国有资本去留。 翁杰明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身就应该是双向的,既大胆“引进来”,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也积极“走出去”,支持帮助非公企业发展,其中关键核心点在于尊重市场、企业发展规律,实现互利双赢。 据介绍,2013年至2017年,民营资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中央企业混改,投资金额超过1.1万亿元,省级国有企业引入非公有资本也超过5000亿元。同期,国有企业积极投资入股非国有企业,其中省级国有企业投资参股非公有企业金额超过6000亿元。中央企业“压减”减少的11650户法人中,超过2000户的控股权转让给了非国有资本。 翁杰明指出,将按照法律的要求,体现同股同权的原则,对各类资本的合法权益给予同等保护。涉及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相关事项,可以采取金股或特殊管理股的方式保障国有资本的权益。 更多重点领域企业开展混改 翁杰明表示,深化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用好用足配套政策,加大力度引入民营资本。针对企业的不同层级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引导在子公司层面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统筹规划,避免企业内部层层股权多元化加大管理难度。同时,提高重点领域开放力度,向非公有资本有序扩大开放的领域和范围,增加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增加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数量,选取更多重点领域企业开展混改。扩大试点企业规模,选取一批层级更高、规模更大的重点领域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并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切实保护各类所有制的合法产权,科学依规进行资产定价。 他指出,要以混改为契机开展综合性改革,加强改革联动,更好放大国企改革乘数效应。目前正在制定国有资本授权经营改革方案,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企业重点推进所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资本流动性,促进组织框架和运营模式不断完善。“双百行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点企业将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各类资本,促进综合施策,利用好改革“工具箱”“政策包”,打好改革“组合拳”,打造国企改革“企业尖兵”“区域高地”。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东北地区中央企业综合改革等试点中,也将统筹考虑、重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保质保量推出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先进范例。 多形式探索混改路径 中国联通总会计师朱可炳介绍,中国联通在扭亏攻坚上动真格,对自成立以来从未盈利且亏损持续恶化的三级公司,探索“民营投资承包运营”模式。(下转A02版)[详情]

国资委披露驰援民企数据:并购民企上市公司占比32%
国资委披露驰援民企数据:并购民企上市公司占比32%

  国资委披露驰援民企数据:国资并购民企上市公司占比32%,纾困后按市场规律决定去留 国资驰援民企行动正持续进行! 今日(11月14日)午间,嘉寓股份公告称,获北京市顺义区国资4.5亿元资金支持。 而在今天国资委召开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通气会上,针对当前二级市场国资频频入股民营上市公司的现象,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A股市场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项目确实大幅增加,目前,国企并购民营上市公司项目占并购项目总量的32%,民营企业并购民营上市公司的项目占比为61%。 上海、深圳等地国企采取相应方法参与上市公司改造,一大特点是对于股权质押的解套,客观上有利于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现有困境。企业运行正常后,在符合市场和企业发展规律基础上来决定国有资本去留。 对各类资本合法权益给予同等保护 翁杰明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身就应该是双向的,既大胆“引进来”,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也积极“走出去”,支持帮助非公企业发展,其中关键核心点在于是否尊重市场、企业发展规律,实现互利双赢。 据介绍,2013年~2017年,民营资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中央企业混改,投资金额超过1.1万亿元,省级国有企业引入非公有资本也超过5000亿元。同期,国有企业积极投资入股非国有企业,其中省级国有企业投资参股非公有企业金额超过6000亿元。中央企业“压减”减少的11650户法人中,超过2000户的控股权转让给了非国有资本。 翁杰明指出,将按照法律的要求,体现同股同权的原则,对各类资本的合法权益给予同等保护。涉及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相关事项,可以采取金股或特殊管理股的方式保障国有资本的权益。 图片来源:摄图网 增加重点领域混改试点企业数量 翁杰明表示,深化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用好用足配套政策,加大力度引入民营资本。 针对企业的不同层级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引导在子公司层面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统筹规划,避免企业内部层层股权多元化加大管理难度。同时,提高重点领域开放力度,向非公有资本有序扩大开放的领域和范围,增加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增加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数量,选取更多重点领域企业开展混改。扩大试点企业规模,选取一批层级更高、规模更大的重点领域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切实保护各类所有制的合法产权,科学依规进行资产定价。 多家企业混改新进展 会上,多家央企及国企介绍了混改最新进展。 中国联通总会计师朱可炳表示,中国联通在扭亏攻坚上动真格,对自成立以来从未盈利且亏损持续恶化的三级公司,探索“民营投资承包运营”模式,云南省纣市分公司正在开展试点,已扭转“越投越亏、不投也亏”的局面,经营业绩开始改善。 中电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表示,公司核心员工跟投创新业务机制落地实施。在海康威视互联网视频(萤石)、汽车电子、海康机器人及其他创新业务上,公司和员工以6:4的股权比例共创子公司,使一大批核心员工和技术骨干成为与公司创新业务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事业合伙人”。截至2018年6月,智能家居业务占威视总营收比重已达3.48%,同比增长57.84%,其他创新业务占威视总营收比重达1.82%,同比增长147.2%。 宝钢金属总经理助理李长春表示,通过对外转让宝钢气体51%控股权,实践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了非核心业务的“战略性有序进退”。宝钢金属在退出宝钢气体控股权后,还将作为积极的小股东继续参与到公司的成长发展中,努力实现长期享有高额而稳定的投资回报。 东航物流总经理助理万巍指出,东航物流围绕“自我发展为主,借力发展为辅”的方式和“一个平台,两个服务提供商”的发展战略,引入在快递快运、仓储物流、第三方物流、财务资本等领域能够为东航物流赋能并支撑公司战略落地的联想控股(25%)、普洛斯(10%)、德邦物流(5%)、绿地集团(5%)等战略和财务投资者。东航物流与各方股东开展深度战略协同与业务合作,共同布局产业生态圈、领跑物流行业发展。 万华集团常务副总裁寇光武表示,中诚投资和中凯信投资两个员工持股公司,利用整体上市的机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员工持股进行了调整和规范。建立健全规范的股权内部流转和退出机制,并设置了员工持股权不可上市套现的防火墙,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长期绑定在一起。 市场人士认为,国企混改将是未来10年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域,大混改时代正在开启。未来双向混改是大趋势,优势互补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另外,国企改革将与产业升级以及科技创新和资本运作结合在一起。 中国证券报 刘丽靓[详情]

陈吉宁:政府应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支持民企壮大
陈吉宁:政府应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支持民企壮大

  支持民营企业在行动 精准施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访北京市市长陈吉宁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 围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采取积极措施帮助遇到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经济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市市长陈吉宁。 北京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记者:北京市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发展的整体态势如何? 陈吉宁:民营经济是首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新一版城市总规的落实,我们在市场准入、要素供给、降低成本、产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依法保障民营企业权益,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的看,北京的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实力强、活力足、业态新、贡献大、辐射广等突出特点。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13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解决了6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2.45万家,年营业收入3.6万亿元,实现利润2500多亿元;北京辖区内民营上市企业163家,占全市上市公司比例过半。 北京民营企业中,第三产业占80%以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今年1月至9月,北京新设科技型企业5万多户。 北京的民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2017年完成进出口279.6亿美元。截至今年8月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7300多家。 精准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记者:北京市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遇到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 陈吉宁: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拨云见日,在思想上纠正了社会上的一些模糊认识,在行动上画出了支持民营企业的“行军图”和“作战图”,极大地提振了信心、巩固了决心、聚拢了人心,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要逐项对标,把每一项任务都落实落细。 近一段时间,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一些民营企业在运营、融资等方面遇到了困难。北京市区两级四套班子都开展了民营企业深入走访活动,既帮助重点企业解决了突出问题,也深化了各级干部对产业、对企业的理解。 对于当前支持民营企业的措施,我们总的思路是长短结合、精准服务。短期,就是救急纾困,着力解决流动性问题;长期,就是推进公平、法治和便利的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和引导企业聚焦主业、练好内功,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精准服务,一是对象要精准,重点帮扶符合“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有市场、有技术、有前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二是措施要精准,既要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更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依靠市场机制和手段,实施企业救助。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通过五个“一批”精确制导,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是送出一批含金量十足的“服务包”。一企一策、一业一策,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用地、用房、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各部门全力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共同推动“服务包”承诺事项落地。 二是拿出一批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纾困的实招硬招。对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问题,建立了“股+债”的支持方案。市区和社会资金基金共同建立总规模超过350亿元的纾困“资金池”,由专业化投资团队进行市场化运营,支持上市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同时,鼓励北京地区符合条件的平台和机构,在沪深交易所发行纾困专项债,支持民营企业进行债券融资。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我们扩大市级融资担保基金到100亿元,同时建立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针对性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信用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时设立70亿元的再贴现额度专项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继续用好300亿元的常备借贷便利额度。 三是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医疗、养老、旅游、便民商业等领域60多个项目向民间资本公开推介,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我们要拆掉各种隐形门槛,鼓励民企参与或控股。 四是落实一批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政策。在国家规定幅度内降到法定税率最低水平,2018年预计新增减税约400亿元,2019年将进一步扩大。适度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确保征收方式调整后企业社保负担不增加。进一步清理规范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涉企收费,逐步实现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 五是更大力度地清理一批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近期我们将市级原来的2298项,通过取消、整合、调整,一次性减到1130项,区级同步压缩50%至60%,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为高科技企业营造更好发展空间 记者:北京的民营企业很多都是高科技创新企业,如何为高科技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陈吉宁:在北京,以中关村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这些企业大多是轻资产、新业态,很多都是经历一定时间积淀后,突然爆发性增长。对这些企业的服务,必须针对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不能“一张方子,包治百病”。 一是做好政策引导,布局“硬技术”和“深技术”。去年我们设立了规模300亿元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放大后基金总规模将达1000亿元以上,专注于原始创新领域和创新早期投资,做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支持民营企业深耕硬科技、黑科技、深科技。 二是完善创新生态。创新是个生态,需要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工程师等的深度合作,政府要搭建好各要素的融合与服务平台,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我们积极引进中介服务、产品经理、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团队,打造全过程的科技孵化服务链条。同时,推动创新技术资源的开放共享。去年以来,我们同高校院所和企业合作,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方面成立了一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平台的链接,加强产学研的交叉合作。市里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设中专门听取了企业的意见,建成后也将对民营机构开放。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好的、普惠性的营商环境是对企业的最大支持;营商环境好了,中小企业最受益。去年以来,北京的营商环境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如说,企业开办环节从原来的7个压缩为2个,时间由24天压减到了5天。 四是降低企业成本。在土地使用上,我们明确产业用地不是用来“炒”的,推行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方式,努力降低“高精尖”企业产业用地成本,我们探索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通过农民集体自建,政府趸租并提供补贴的方式,为初创企业提供低价办公和生活用房。我们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新增研发部分给予10%奖励。开展创新型企业引进人才专项计划,今年1月至10月,已引进紧缺急需人才近2500人,其中民营企业引进占比80%。 五是提供应用场景。落实首台套政府采购等政策,研究完善单一来源采购政策,通过政府创新带动创新型企业发展。去年12月,北京在全国最早向多家民营企业发放了自动驾驶车辆测试牌照,截至目前,累计道路测试里程达到7.5万公里。下一步,还将围绕冬奥会、世园会、城市副中心、新机场等重大工程,推动5G、自动驾驶、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建设,为创新企业、创新产品拓展市场空间。[详情]

经济日报:民企,请踢好创新的“临门一脚”
经济日报:民企,请踢好创新的“临门一脚”

  民企,请踢好创新的“临门一脚” □ 牛 瑾 最近,蓝箭航天发射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的消息频频刷屏。虽然最终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的结果令人惋惜,收拾心情之余,也应认识到,在人类航天史和商业航天发展进程中,挫折一直是激励前进并取得成功的“磨刀石”。就像蓝箭航天CEO张昌武说的那样:“首飞不算完美,但关键步骤均取得了成功,这仍然是值得被中国航天纪念的日子。”经此一役,我国民营航天企业的无穷活力,任谁也无法忽视;我国民营企业群体的创新能力,任谁都必须重视。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之魂,也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一批批民营企业凭借敢想敢试的创新意识,通过技术升级、产品颠覆、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时代发展,引领了行业及社会变革,民营经济在变得越来越好。然而当前,在多重矛盾问题碰头的情况下,一些民营企业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些甚至相当严峻;在技术更新周期缩短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依赖模仿和复制继续领跑整个行业。此时,唯有踢好创新的“临门一脚”,才有可能化危为机,才有可能保持竞争优势并实现跨越发展。 踢好创新的“临门一脚”,落脚到具体实践中,就是发挥民营企业在运用创新规律方面更有优势、在技术创新活动方面更具效率的特点,紧跟甚至引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层面形成突破,以此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改造传统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催生更多活跃于市场前沿的“单打冠军”,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同时,也要持续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将创新创业作为终身追求,不断增强创新自信。 当然,踢好创新的“临门一脚”,除了民营企业自身有需要,国家经济发展同样需要,“中国创新”离不开民营经济。民营经济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如果没有民营企业的创新勃发,就没有整个中国经济的锐意进取。目前,全球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倚重创新能力的增强。此时的中国,尤其需要民营经济释放出巨大潜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创新步伐,民营企业要发力,政府也要提供有力支撑。要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稳定的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和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解除民营企业后顾之忧。总之,既要有“及时雨”式的救急举措、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更要着眼长远面向未来,为民营企业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 眼下,蓝箭航天已经发布了关于“朱雀一号”飞行试验结果的初步解读,不久以后会通过“朱雀”的眼睛再次回望地球。对我国民营企业群体来说,机遇也摆在眼前,只要继续砥砺前行、在创新领域多多得分,终会战胜暂时的困难、擦亮“中国创新”的名片。[详情]

北京:精准制导 用创新为民企赋能
北京:精准制导 用创新为民企赋能

  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市围绕民营企业在运营、融资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精准制导,在着力解决流动性问题的同时,服务和引导企业布局硬科技,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陈吉宁表示,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北京在行动上画出了支持民营企业的行军图和作战图。 北京市市长 陈吉宁:可以说是拨云见日,在思想上纠正了社会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政府就是做好“店小二”,就是要转变观念,解决好企业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陈吉宁向记者透露,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北京市将市级融资担保基金扩大到100亿,同时设立70亿元的再贴现额度专项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并推出了60多个包括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拆掉各种隐形门槛,鼓励民企参与或控股,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同时在国家规定幅度内,把法定税率降到最低水平,预计今年新增减税400多亿元。 北京市市长 陈吉宁:北京民营企业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以中关村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你不能一张方子包治百病。我们给民营企业送出一批含金量高的综合服务包,一企一策、一业一策,针对性地解决好企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融资、土地、人才落地等等的具体问题。 陈吉宁说,产业用地是发展高精尖产业的,不是用来炒的,将通过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方式,为创新企业降低用地成本。为了支持民营企业深耕硬科技、黑科技,北京市设立了300亿元规模的科技创新基金,专注于原始创新领域;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成后也将对民营机构开放。 北京市市长 陈吉宁:创新不仅是企业敢吃螃蟹,政府也要敢吃螃蟹,所以政府呢,要推出一系列的应用情景。比如说马上要召开的世园会、冬奥会、城市副中心、新机场等等很多重点项目,我们都要把它作为新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所,让他们能够加快市场化的进程。[详情]

国税总局局长:尽快研究更大规模减税政策帮企业减负
国税总局局长:尽快研究更大规模减税政策帮企业减负

  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优税收环境 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等6个方面政策举措。当前形势下,如何增强民营企业对减税降负的获得感?如何更好发挥税收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记者采访了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 持续用力,尽快研究更大规模减税政策建议 问: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负政策提升企业发展动能,请问目前整体减税情况怎样?税务部门下一步如何更好帮助企业减税降负? 王军: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对发挥税收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将尽快研究更大规模减税政策建议,尽力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办税服务,尽心帮助企业解决更多实际困难。 今年以来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和减税数据总的特点是“一降一升”,即减税规模提升较多,相应带来税收增速下降较大。今年前10个月,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增幅为10.7%,但5月1日实施增值税降率等系列减税举措前后增幅变化明显。前4个月税收收入增幅为16.8%,后6个月税收收入增幅回落到6.4%。今年后两个月,随着个人所得税减税和提高出口退税率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年减税规模将大于计划规模,全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增幅将继续回落,预计与现价GDP增幅大体相当。 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减税特别是民营企业减税情况主要体现“三个受益”:一是小微企业受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共减税1437亿元,同比增长41.3%。二是大型民营企业受益。税务总局重点服务的732户大型民营实体企业集团合计减税714亿元,同比增长19.3%。三是创新型企业受益。支持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共减税4016亿元,同比增长22.6%。 下一步,税务部门将在进一步落实好已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与有关部门一起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尽快提出体现更大规模、实质性、普惠性减税降负要求的政策建议。同时,不断提高税收政策执行的精准性、实效性,“减”出企业发展之力。 前段时间,社会舆论担忧税务部门征收社保费后负担可能增加。对此,我们有四点考虑:一是税务总局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费率等建议,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二是各级税务机关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合理编制社保费收入预算并严格按人大通过的预算负责征收,体现减费要求,确保缴费方式稳定;三是各级税务机关均不得自行组织开展以前年度集中清欠;四是一经发现税务机关违反规定的,轻则批评纠正,重则查处问责。 优化服务,办税时间将再压缩10% 问:减税政策的落实,离不开高效的服务作保障。请问税务部门在优化纳税服务、改善办税体验方面还将有哪些实招、硬招? 王军:党的十八大以来,税务总局高度重视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纳税人服务工作。连续5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总局累计推出31类110项便民办税措施,各地税务局累计出台2万多项具体措施。 税务部门将针对民营企业和广大纳税人在办税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开展新一轮针对民营企业的大调研、大走访活动,更广泛地听诉求、更深入地找问题、更实在地出措施。开展新一轮纳税服务优化工作,今年年底前再取消20项资料证明事项;将办税时间在去年基础上再压缩10%;探索推行纳税人办税“容缺”制、纳税申报“提醒纠错”制;配合有关部门编制和公布统一的企业注销操作指南,破解企业注销难题。开展新一轮信息系统整合优化,推出实施全国规范统一的优化版电子税务局,继续扩大小规模纳税人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范围,进一步推行电子发票,用简化的办税流程,增进民营企业满意度。 问:营商环境对民营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税务部门如何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王军:在规范税收执法方面,税务部门将正确处理好依法征税和支持企业发展的关系,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守法纳税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一是对逃避税行为,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不断健全以税收风险为导向,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方式的新型稽查监管机制,加大精准查处力度,为守法纳税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是对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少打扰再少打扰乃至不打扰,特别是坚决避免因为不当征税导致正常运行的企业停摆。坚持无风险不检查,无审批不进户,无违法不停票。 三是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坚持依法征税,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纠正损害纳税人利益的不正之风,决不允许出现吃拿卡要等行为。研究在税务总局和省局指定专门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跨区域税收执法标准不统一、政策执行口径不一致等问题。 纾困解难,帮助民营企业实现更好发展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当前一些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是现实的,甚至相当严峻,必须高度重视。税务部门将从哪些方面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 王军:税收是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税务部门将尽心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更多实际困难,“助”出发展之势。具体来说: 一是助力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对生产经营确有困难、纳税信用良好的民营企业,进一步研究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税收帮扶措施,帮助其实现更好发展。 二是助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方面,进一步落实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收入免征增值税等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展好“银税互动”活动,推动税务、银行信息互通,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题,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助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助力“走出去”企业发展。落实和完善企业境外所得税收综合抵免政策,减轻“走出去”企业税收负担。在目前发布81份国别税收投资指南的基础上,今年内再更新和发布20份左右。认真落实已与11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的税收协定,同时加大谈签力度,扩大税收协定网络,避免重复征税,解决跨境税收争端,消除税收歧视。切实落实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无票免税”政策,助力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详情]

经济日报四发评论员文章,帮你悟透民企座谈会精神
经济日报四发评论员文章,帮你悟透民企座谈会精神

  经济日报四发评论员文章,帮你悟透民企座谈会精神 经济日报 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与民营企业家们进行深入交流,向他们传递了无比明确的信号:一段时间以来的“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等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经济日报连续刊发评论员文章,深度解读会议精神。 ▶ 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 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说到底,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 民营经济的创造活力一定会充分迸发,汇聚成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力量。 我国民营经济要走向更加广阔舞台 11月1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与民营企业家们进行深入交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舞台。”总书记一语道出广大民营企业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 从东北到广东、再到连日密集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重申党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一再强调“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他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总书记再次送上的“定心丸”,令广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倍感亲切、深受鼓舞。 长期以来,广大民营企业家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组织带领千百万劳动者奋发努力、艰苦创业、不断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予高度肯定:“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当前,撑起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投资增长有所下滑的形势下,民间投资增速保持在8%以上。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呈领涨态势,增速分别高于全部投资1.4个、2.4个和3.3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一大亮点。同时还要看到,近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市场、融资、转型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也是不可小觑的现实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碰头、共同作用的结果。说到底,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 发展中的困难,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变压力为动力,多管齐下抓落实,是我们化解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各级政府部门要抓紧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各项工作,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及时纠正拖欠民营企业款项的行为;要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要加强政策协调性,制定相关配套举措,完善政策执行方式,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要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切实保障企业合法经营,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机构要从大局出发,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改革和完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进行必要财务救助,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和条件。 面对发展进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民营经济人士要观大势、识大局,讲正气、走正道,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要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练好内功、提升经营,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不断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动力,民营经济的创新源泉一定能够充分涌流,民营经济的创造活力一定会充分迸发,汇聚成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力量。 ▶ 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 民营企业有所望,政府有所应;民营企业有所求,政府有所为。 ▶ 广大民营企业家应该有信心、有定力,经受住暂时困难的挑战。 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来自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10位企业家代表先后发言。其间,总书记不断提问和插话,就一些问题同他们深入交流,并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妥善解决,体现出党中央对民营企业的关注和关爱。“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表态,给了我们一颗‘定心丸’。”与会代表的感言,代表着大多数企业家的感受。 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个形象的“五六七八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但也要看到,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问题碰头的情况下,一些民营企业近来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甚至相当严峻。此时召开这样一次座谈会,对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也为当前经济发展注入信心与动力。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三个没有变”:“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此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东北三省、广东考察,给民营企业家回信,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就民营经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研究解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事实充分证明,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有所望,政府有所应;民营企业有所求,政府有所为。座谈会提出要抓好6个方面政策举措,其中每一项都直指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并将其落实为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政策执行方式等实实在在的行动。可以预见,当一系列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当相关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现在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民营企业要渡过难关,除了需要政策支撑,更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加座谈会的一位企业家代表表示,中国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好,关键在于自我提升。换句话说,民营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练好内功,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努力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弘扬企业家精神,艰苦奋斗、敢闯敢干,力争创造新的辉煌。 目前,舆论场出现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杂音、噪音。但是,有党中央的关怀支持、有政策举措的有力保障,广大民营企业家应该有信心、有定力,经受住暂时困难的挑战。届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的中国民营经济,定能为中国经济成绩单增添更加亮眼的一笔。 ▶ 按照基本经济制度办事,前提是彻底扭转思想认识上的谬误。 ▶ 按照基本经济制度办事,关键在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 ▶ 按照基本经济制度办事,重点在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 坚定不移按照基本经济制度办事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三个没有变”的重要论断,再次宣示“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从来没有动摇”。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消弭了舆论中的杂音,廓清了认识上的迷雾,我国民营经济走向更广阔舞台的信心倍增。 一个多月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就民营经济作出发言表态。从辽宁、广东考察,到给民营企业家回信、召开座谈会,对民营经济的肯定和支持贯穿始终。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逻辑主线,就是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要求,就是必须按照基本经济制度办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背离了这一逻辑主线和任务要求,就是背离了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政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背道而驰。 近期,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有内外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因素,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存在误解和偏差的原因。比如,有的部门戴着“有色眼镜”落实政策,视民营企业为“二等公民”;有的地方利用优势地位“以大欺小”,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切身利益;还有个别干部为了所谓的“个人安全”,不担当、不作为,不愿意满足民营企业贷款、经营等正当需求。出现这些不当行为,归根结底是在工作中没能理解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按照基本经济制度办事,前提是彻底扭转思想认识上的谬误,对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要认识到位,理解好、处理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以正确的思想认识指导具体工作,不断提升履职水平;按照基本经济制度办事,关键在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尤其要在平等保护产权、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上切实发力,打破形形色色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平等机会,坚决清理各种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做法;按照基本经济制度办事,重点在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回应民营企业的所思所想所盼,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反映较为突出的“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民营企业变压力为动力,成功跨越“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 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已经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对执行中的偏差及时纠正,对政策的实际影响加强调研,使先期政策的红利充分释放,做好后期跟踪和政策配套。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让“两个毫不动摇”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更为生动的体现。 ▶ 我们只要树立解决困难的必胜信心,对症下药,就能变压力为动力,让广大民营企业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和保障广大民营企业不断提升实力、做优做强,让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不断涌现,为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贡献非凡之力。 下大力气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民营企业座谈时,提到了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当前一些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是现实的,甚至相当严峻,必须高度重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总书记至真恳切的话语,充分说明了党中央重视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不会改变,也阐明了下大力气解决民营经济困难的决心信心。 施策“用药”之前,弄清征候成因是前提,更是关键。我国民营经济目前遇到的市场、融资和转型方面的困境,既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给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源于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长期调整压力,还与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部分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有关。显而易见,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碰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重矛盾相互影响的复杂局面。 不过,正如总书记所言,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困难,是“前进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我们只要树立解决困难的必胜信心,对症下药,就能变压力为动力,让广大民营企业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解决民营企业当前困难和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下大力气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6个方面政策举措。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加强政策协调性,制定相关配套举措,从减轻税费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经常听取民营企业反映和诉求,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为民营企业家成长保驾护航。 各类金融机构要下大力气解决反映较为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为民营企业赋能,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自身更好发展。要对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加以改革和完善,将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拓宽民营经济融资途径;对经营陷入困境,但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要进行必要财务救助。近来,金融部门按照中央要求,正在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必将对民营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正面影响。 广大民营企业家也要下大力气练好内功,从自身做起,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一方面,民营经济人士要不断努力增强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本领,根据各自企业具体情况,大力提升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要讲正气、走正道,守法经营,在合法合规中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更上一层楼”。正如一位与会企业家所言:“我们要坚定依靠创新驱动,俯下身子抓创新发展,做更多‘从0到1’的开创性研发工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征程上,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面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和保障广大民营企业不断提升实力、做优做强,让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不断涌现,为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贡献非凡之力。[详情]

李克强鼓励专家企业家:敞开说,此处无禁忌
李克强鼓励专家企业家:敞开说,此处无禁忌

  李克强鼓励专家企业家:敞开说,此处无禁忌 中国政府网  “没关系,你敞开说,此处无禁忌。”李克强总理在11月8日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说。 此前,一位参会企业家在发言开场白中表示,自己的发言涉及许多问题,“不知是否妥当”。李克强总理的直接鼓励,让现场气氛迅速“升温”,也让受邀参会的专家和企业家更加畅所欲言。 请大家务必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座谈会甫一开始,李克强开宗明义说:“我们需要听取真实的意见,来客观分析经济形势、判断未来经济的走势,请大家务必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提出,中国经济要应对下行压力,主要应靠民营企业支持。但当前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并不十分理想,建议相关政策要更多向民营企业倾斜,促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建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着力提高积极财政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也对如何更好发挥减税降费政策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就技术创新等问题作了发言。 在每位专家和企业家发言结束后,李克强都与他们提问互动,进一步深入交流。 你多讲几条意见,我们听了会更高兴 “这是我的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请原谅。”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水荣在发言最后时说。此前,他讲述了自己投资的民营石化基地项目遇到的一些障碍,并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你不用紧张,我们大家坐在这里都是为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得更好。”李克强语重心长地说,“你多讲几条意见,我们听了会更高兴。” 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郭盛说,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显示,第三季度就业景气度为1.97,环比略有回升。李克强鼓励他们与国家统计局加强沟通,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完整的参考信息。 谈及的许多问题和建议对我们很有启发 “由于时间关系,可能大家还‘言犹未尽’。但大家都对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谈及的许多问题和建议对我们很有启发。感谢你们!”李克强在座谈会最后说。 事实上,这场时长两个半小时的座谈会,专家和企业家的发言时间超过了两个小时。 一位参会企业家会后对媒体表示,由于总理的鼓励,自己“讲的都是实话,都是行业里最真实的感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说,今天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和企业家发言“都没有禁忌,非常坦诚”。 “大家提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都得到了总理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我觉得这样的座谈会非常好。”黄益平说。[详情]

北大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
北大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

  为民营经济重塑信心 总书记讲话释放了关乎民营经济的多个重要信号。 文/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苏剑 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市场经济的重要一环,这是因为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驱动力,而民营经济的主角正是企业家。企业家在追求自身利润的过程中会引致一些外部效应,例如就业岗位的创造、技术的创新、社会财富的积累等。这些外部效应从而带动了他人的财富积累,从某种程度上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也证明了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近期,中央多次对民营经济表态。如9月27日习近平在辽宁调研考察时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关心爱护民营企业;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现在的很多改革举措都是围绕怎么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对这一点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信心。”10月20日习近平给民营企业家的回信中又明确表示:“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研究解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随后,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与之前关于民营经济的论述相比,本次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表态更显正式、明确。 释放重要信号 本次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了几位民营企业代表的发言后作出讲话。从讲话内容看,主要从中央支持态度、当前民企困难、后续解决措施等角度展开,并释放了关乎民营经济的多个重要信号。 第一,中央支持民营经济态度不变,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民营经济的“五六七八九”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充分显示了民营经济在国内经济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但当下民营经济在国内去杠杆和国际经贸摩擦不断的大环境下,显得焦虑不安和信心缺失。此次座谈会的目的则是给民营经济吃一颗“定心丸”,帮助民营经济坚定信心、卸下包袱、安心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第二,阐述了中央对民企困难,以及困难产生根源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近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而针对这些问题又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原因,即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结果、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结果,以及企业自身的原因。尤其是就第三点原因,措辞严厉,例如“工作中存在不应该有的政策偏差”“有些政策制定过程中前期调研不够”“有些政策相互不协调”等。 第三,阐述了中央已经着手制定的实施方案,并给出了对民营经济的六大利好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认为,当前需要抓好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这六个方面政策举措落实。其中,部分措施已在稳步进行中,例如,关于减税措施,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将增值税税率由原先的17%下调1个百分点;关于民营企业融资难,将施行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实施降费奖补政策、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关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中央下发文件指明各地区和各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时确保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包括金融服务工作;关于政策执行方式,禁止环保“一刀切”相关工作意见的提出等。 第四,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上升、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我国当前应对这些困难的六大有利条件,即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巨大,发展条件和物质基础较好,人力资源丰富,国土面积辽阔和土地总量资源丰富,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基本面,独特的制度优势,这些有利条件在增强我国经济发展信心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外部压力的不惧。 体制机制改革 在具体落实上述政策时,应更多地落脚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因为当前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是造成民营经济困难的根源之一。 首先,银行贷款对民营企业存在制度性歧视,一旦破除了这方面的体制性因素,相信民营经济的困境便会得到较大的改善。 其次,我国应当进一步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正如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这为资本市场的价格信号功能提供支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 再次,应该切实推进依法治国,从而切实保护包括民营企业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加强制度建设,确保依法行政,防止某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乱作为、不作为,尤其是防止对民营企业的违法行为。 第四,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动摇,合理引进外资,一方面帮助民营经济向国外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倒逼民营经济提升竞争力,最终实现民营经济的长久发展。[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