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进会

朱鹤新:央行将通过四项措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朱鹤新:央行将通过四项措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0:47
杨伟中:小微企业贷款呈现数量增利率降结构优的态势
杨伟中:小微企业贷款呈现数量增利率降结构优的态势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1:05
殷勇:北京市将抓紧建立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殷勇:北京市将抓紧建立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1:33
北京多部门发布20条举措促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
北京多部门发布20条举措促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0:19
央行营管部设70亿再贴现额度专项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
央行营管部设70亿再贴现额度专项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0:23
央行发文:MPA中增专项指标引导机构投放小微贷款
央行发文:MPA中增专项指标引导机构投放小微贷款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0:22
央行召开北京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进会
央行召开北京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进会

人民银行朱鹤新副行长、北京市殷勇副市长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北京地区各相关部门、30余家金融机构、60余家民营和小微企业代表约200人参会。[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0:11
北京证监局王建平:将加大对质押风险企业支持工作
北京证监局王建平:将加大对质押风险企业支持工作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5:17
霍学文:用组合金融解决银行与企业贷款对接不上问题
霍学文:用组合金融解决银行与企业贷款对接不上问题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4:23
北京工商联郑勇男:要正视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北京工商联郑勇男:要正视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4:13
李明肖:北京将尽快推出小微企业的续贷政策相关意见
李明肖:北京将尽快推出小微企业的续贷政策相关意见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4:26

中国资本市场峰会

经济学家宋宇:减税是好事 要担心行政成本更高等隐忧
经济学家宋宇:减税是好事 要担心行政成本更高等隐忧

减税是好事,但背后有几方面的隐忧。第一,行政成本更高,要拿出大量的财力、时间准备各种报表。第二,任何一个政策搞得越复杂,自由裁量权就越大,自由裁量权越大对我们长期的制度性反哺都是不利的。[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4:39
光大徐高:不要强制平仓 避免第一大股东失去控制权
光大徐高:不要强制平仓  避免第一大股东失去控制权

接下来政策未来的调整方向,首先是调整政策,不能把政策变成人为制造垄断的工具,去杠杆要调整融资结构,缓解实特经济融资难。要求证券公司不要强制平仓,以免引发踩踏性的恶性事件,避免使大量第一大股东失去公司的控制权。[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5:03
中阅孙建波:享受泡沫 躲过崩溃 才有资格谈价值成长
中阅孙建波:享受泡沫 躲过崩溃 才有资格谈价值成长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5:15
中海软银潘世梁:专业的股权投资者才能在寒冬中生存
中海软银潘世梁:专业的股权投资者才能在寒冬中生存

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私募股权基金的机会有几方面。第一方面是资产管理行业进一步回归本源,私募行业当中,专业的机构必将受益。这次严监管,去杠杆就是要去泡沫,就是要把风险意识给强化。[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5:28
首创证券研究所王剑辉:金融服务已经上升为刚性需求
首创证券研究所王剑辉:金融服务已经上升为刚性需求

金融市场也好地资本市场也好,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普通人对金融服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已经上升为刚性需求。现在如果说断掉金融服务,很多人出门打不上车,因为手机不能用了,钱包不能用了。金融成了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大刚性需求。[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6:01
万博兄弟资管刘哲:个人消费需求受存量财富效应影响
万博兄弟资管刘哲:个人消费需求受存量财富效应影响

个税起征点调整后,大家手里拿到的钱多了一些,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需求,扩大内需。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个人的消费需求除了增量和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还会受到存量的财富效应的影响。[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6:14
华创证券王君:历史性看待资本市场 进行成长性筛选
华创证券王君:历史性看待资本市场 进行成长性筛选

要从历史和经验来看待资本市场,建议以创投进行成长性筛选。为了不使仓位风险暴露过大,必须要有一个压仓石。现在看金融板块尤其是银行和保险现阶段仍然是大家作为规避过度风险高的一个压仓石。银行这些机构都是杠杆,低资金成本、低利率的驱使下,金融行业可以做大家的压仓石。[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6:34
格雷资管冯立辉:优质企业强调竞争力和好的企业文化
格雷资管冯立辉:优质企业强调竞争力和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为什么成长?成长看历史是没有用的。过去30%-50%的成长,很可能明年、今年就是下滑的。第一有周期,第二企业的竞争力变化,所以一定要选择好的商业模式,强调竞争力,具备真正好的管理团队及好的企业文化。[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6:47
华融证券肖波:外资进入金融领域最容的是券商和保险
华融证券肖波:外资进入金融领域最容的是券商和保险

券商在这几年熊市中最惨,哀鸿遍野。但从数据分析所有券商大多数都跌到了PE之下,很多在1或者0.7、0.8,跌破了净资产。51%的股权突破意味着外资最愿意看到的资产开始出现。[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7:33
申万宏源李一民:要提供给企业更丰富的融资工具
申万宏源李一民:要提供给企业更丰富的融资工具

我们需要更多的给企业提供资金供给的方式,不是我们传统提的银行信贷,不是影子银行、票据融资,而是更丰富的融资工具。[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7:55

中国保险行业年度峰会

降彩石:保险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上是不可或缺的
降彩石:保险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上是不可或缺的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0:57
刘经纶:科技驱动已成为商业变革发展的关键核心
刘经纶:科技驱动已成为商业变革发展的关键核心

目前中国正步入后互联网时代,流量红利已经触达边界。而保险业未来的发展,都需要依靠新型科技技术,通过科技来赋能业务的变革发展,形成新动能、打造新引擎。首先,科技将助力保险经营模式变革;第二,助力保险关联产业的腾飞;第三,技助力保险信息化的模式探索,聚合生态链、推动产业升级。[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1:47
孙健:拓展保险投资渠道 允许保险公司成立夹层基金
孙健:拓展保险投资渠道 允许保险公司成立夹层基金

保险资金的来源包括自有资金、责任准备金及其他资金,不同的资金具有不同的性性质,其中,自有资金具有稳定性、责任准备金具有安全性和流动性,不同的资金来源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形式,如自有资金可以用来投资长期的项目,而责任准备金则需要变现能力强的项目。但我国目前保险投资大多数是短期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4:20
党均章:目前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尚在初级阶段
党均章:目前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尚在初级阶段

国内目前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对此他对寿险主体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制定实施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二是要将资产负债管理提升到涵盖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债券管理整个管理链条中;第三个方面还是要加大研发的力度;第四个方面是要建立专门的地理风险管理。[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1:29
中国信保王东: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程度还有差距
中国信保王东: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程度还有差距

保险业天然就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的优势,金融业要服务实体经济。财产保险本来就是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今天服务实体经济的程度、方式和深度与国家的期望相比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7:01
李晓林:保险是重要的治理工具 助推社会跨越风险陷井
李晓林:保险是重要的治理工具 助推社会跨越风险陷井

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风险成为主要矛盾,风险管理成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保险是风险治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应该应用保险来助推社会跨越风险陷阱。风险管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到了现在的这个复杂阶段的重中之重,特别又加上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矛盾,处理风险陷阱的跨越的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02日  12:11

最新新闻

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亮相金博会
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亮相金博会

  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亮相金博会 2018年11月1日-4日,第十四届北京金融国际博览会暨北京国际金融投资理财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担保公司(以下简称:文化担保公司)将亮相金博会,借此契机,文化担保公司还主办了2018北京文创产业投融资创新发展论坛暨北京文化科技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大会。 据介绍,文化担保公司成立于2013年11月,是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指导,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联合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文化资产经营公司等11家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国有股占比95%。 文化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做投资型担保公司”的战略定位,坚持与优秀文化企业共担、共享、共成长的战略理念,立足文化、科技产业,不断打造以担保增信业务为核心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保-贷-投-管”一体化、综合性金融服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业务体量不断攀升。截至2018年9月底,文担公司在保余额108.5亿元,累计扶持768户企业,其中,支持文化科技类企业465户,占总户数比约60%,累计实现放款293亿元。公司资产总额扩大至31.05亿元,净资产增至  19.95亿元。北京市担保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文化担保公司已成为北京市业务增速最快、创新力最强的国有专业化担保公司。2017年12月22日,文化担保公司获得2017年度中国金融机构金牌榜“年度最具创新力担保公司”。 ——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文化担保公司陆续推出“文创保”、影视投资基金保、文化园区保、“798画廊通”“创赢保”、画家通、票房宝等20余个面向细分产业、覆盖特色领域的个性化需求产品。业务由传统信贷担保扩展到信托担保、基金担保、租赁担保、履约保函、投资投行等多领域,反担保措施也在传统的房产抵押、车辆抵押的基础上,增加了股权质押、艺术品质押、黄金质押、版权质押等多种方式,满足文创市场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业务模式不断创新。文化担保公司发挥与旗下龙德基金的业务联动优势,大力发展投贷联动业务,通过“债权+股权”的方式为客户提供长短期匹配的融资服务,支持了一批以四达时代、大业传媒、恒业影业为代表的优质文创企业,支持了《惊天魔盗团2》《天将雄狮》《盗墓笔记》《功夫瑜伽》《大闹天竺》《湄公河行动》等几十个叫座又叫好的影视项目的制作发行,实现了公司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目标。 ——资金渠道不断拓宽。获得31家银行323亿元授信、资本市场主体长期信用评级AA等级,是北京银行认可的可开展全国各地分行业务的两家担保公司之一;加入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投贷联动共同体;获杭州银行投贷联动基金;获浦发银行“银保合作开展直投业务的资格”;与华夏银行北京分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多家主流金融机构、要素市场机构、投资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建立合作关系,为业务的广泛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业界交流不断深化。文化担保公司已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统贷平台指定担保机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担保机构;是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北京市融资担保业协会理事单位、首都文化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首都影金会发起单位;拥有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会员、首都金融服务商会、中关村信用促进会会员等14家协会会员资格。 ——合作资源不断聚集。公司先后与银行、业内主流券商、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金融机构以及同业担保、资产管理、小贷、典当、P2P融资平台等金融服务机构建立联系与合作,融入大金融市场体系;公司与北京市再担保、中关村科技担保、首创担保、农业担保等5家行业龙头政策性担保公司共同发起、联合北京市26家优质担保公司共同成立了北京市融资担保联盟,并牵头组建文创专业委员会;公司与文创金服和文创板合作,积极参与政府“投贷奖”联动体系建设。 此外,文化担保公司将继续牢牢依托北京城市定位,抓住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借助金融改革持续深化的有利时机,深耕文创市场、发掘市场需求潜力,优化自身战略架构、提升资产规模实力,不断增强服务优秀文创企业的实力,帮助更多文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快速融资,以充足的资金抓住商机,获得先发优势,从而推动我国文创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本次金博会论坛上,文化担保公司进行了产品信息发布、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配合高品质展台,全方位展示文化担保公司5年的发展历程![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8年11月07日 15:30
申万宏源李一民:要提供给企业更丰富的融资工具
申万宏源李一民:要提供给企业更丰富的融资工具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于11月1日-2日在北京举行。申万宏源研究所国际经验与配置研究主管李一民出席11月2日“中国资本市场峰会”。 李一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的给企业提供资金供给的方式,不是我们传统提的银行信贷,不是影子银行、票据融资,而是更丰富的融资工具。 以下为李一民言实录: 谢谢秘书长也感谢主办方再次邀请做今天的分享。 前面很多嘉宾讲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我只讲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今年年末到明年全年会跟资本市场交流最集中的问题--企业盈利。前几位嘉宾都有提到企业盈利,我们更多从宏观层面对企业盈利进行判断,我们认为中国的企业盈利在明年大多数时间还是下行的。 首先从去杠杆展开,去杠杆应该是我们目前大家都在关注的指标,这个指标中国到底处在什么位置?这个指标有两个机构比较权威,一是国际机构BIS,第二是中国社科院。我们这里采用的是BIS的指标,没有优劣,只是BIS指标年限长有助于开展研究。我们把杠杆率和经济增长率放在一起衡量,如果有增长,有收入来源可以偿债,而且可以维持经济正常运行,因此这个杠杆率所处的位置会持续。其他经济体我们看到会出现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比较缓慢甚至说有比较高的增长率,这个过程就不能持续。其实我们想说的是杠杆率是动态的过程,不是绝对的。 中国的杠杆率从2011年开始出现主要的拐点。我们谈一下计算方法,杠杆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并不是有严格的关系,很多人认为中国要去杠杆必须做减法,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和投入。所以我们采取了比较严厉的限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方法,限制地方融资,增加对企业负债率增长的控制和规范,但这张图找到的时候我们也很意外。2011年开始,中国的杠杆率加速上行,但固定资产的投入在减速。这跟企业盈利和投资效率有关,投资增速总量下来,但里面的结构不健康,仍然会出现杠杆率上升。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是2011年到2016年政策清醒地找到了矛盾点。这个矛盾点后面怎么走?就会谈到今天提的问题,企业盈利。既然投资效率不高,投资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这个公式看起来复杂,其实很简单,企业做投资的时候要考虑项目是否挣钱。是否好项目也是看项目是否挣钱。项目是否挣钱跟平时老百姓的投资不一样,分子是收益,分母是你做的投资,这个项目放大到经济体,一个国家和企业是完全一样的,你做的投资是否挣钱,就是这么简单。分母是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分子是GDP里的营业利率。发现2011年-2016年中国经济所处的位置体现了刚刚说的问题,固定资产增速相比2009年、2010年减速,从27%年平均增速降到了16%,杠杆率显著上升。09年到2010年杠杆率没有太多的上升,2011年到2016年杠杆率上升了14%,固定资产增速控制,但杠杆率在上升,回报率在显著降低。说明企业家、政府、经济部门投资了很多不挣钱的项目。 同时看到这个趋势的时候可以做这个列式,就回到了刚刚我们回到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解决方式是让企业挣钱,让我们的投资项目挣钱,这是动态化解杠杆率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并不是用某一类的限制企业融资行为,就可以解决杠杆率。2011年到2016年告诉我们这条路行不通,而且有可能适得其反,良性循环是让企业挣钱,同时让挣钱的企业做更多的投资,更好的投资,让他们挣更多的钱,这样整个经济体的效率是提升的,我们的杠杆率反而可能提高。这个情况跟我们今年看到的情况不那么乐观。 刚刚几个嘉宾也讲到了,企业的盈利是走低的,同时我们看到企业盈利在后面还会走低。这个判断是怎么得出的?我们看到企业盈利和PPI的增速相关,即价格走低的时候企业卖的产品的价格会走低,企业的收入自然会受到相应负面的影响,而这个状态同时有了进一步的佐证。我们看到企业产成品周转天数增长,库存在囤积。意味着降价的同时还发生了销路不畅的状态。之前放在库里10天可以卖出,今天产出要16.9天,对比历史是很高的数据。库存的数量也在保持比较高的状态,这里显现的是企业不挣钱,同时销路不畅,而且这个问题会进一步伤害企业盈利。因为当销路不畅就要降价,就要甩卖,那时候会出现进一步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状态,我们也在这一年的经济周期中的特征,目前的库存水平和PPI水平在明年还有进一步的下行,在不乐观的前景下,可能看到量价齐跌的工业状态,这样削弱企业的盈利状态,甚至如果不加控制可能形成破产或者就业等等问题。这也是我今天2018年所经历问题的一个外退的状态。这个状态一方面反映在经济上,一方面也会反映到资本市场的表现上。刚刚前面嘉宾分享的时候,还在说股价是怎么形成的,是盈利和估值共同决定的。 以美股为例,美国标普500的增长到底是盈利贡献还是估值贡献的,我们做了一个拆分。2016年之后的状态尤其明显,2016年大家都在提美股比较贵,是否要谨慎。我们经历了两年时间,发现美股在2016年不是高点,后面经历了最高点,这个发现不是估值的推动而是企业盈利的推动。我们看到红线是12月,反映的是估值水平,估值水平2018年跟2016年比没有显著的提升,股价上升是来源于企业收获了更多的盈利。2016年美国企业收入不错,2017年底对企业做了减税措施,但2016年底形成了预期,上市公司有回购的操作,各种原因最终构成的结果就是大家手里拿着好公司的股票,大多数公司出现了盈利的改善。这种情况在中国我们没有画类似的图,但中国公司盈利的状况前面已经谈到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谈到2018年存在的问题,包括给2019年出谋划策的时候,第一融资要收紧,央行可以做流动性的回报,银行要做更多的信贷支持,但这种状态其实并不是很新的提法,从2017年就开始提,到2018年还在坚持。我们看到最近银监会包括政治局会议谈到更多的邀请各监管机关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到政策的落实起码显现得并没有那么乐观。我们看到社融还在收缩,而且收缩的量并不小。我们看到社融相比去年同期收缩了5000多亿,而且结构里出现表外三项即影子银行收缩了6000多亿,整个社融收缩5000多亿,表外收缩6000多亿,证明表内承接得并不好。而做政策的时候,是希望表内融资承接好表外融资,表外融资进入表内融资的过程中,不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不会让企业融不到钱,但2018年的结果并不是很好的结果。信贷没有很快增长,信贷不增长,表外又收缩,让老百姓从哪里融资?这是老百姓包括企业的盈利受到压力的同时,大家很难获得低成本的融资。 我觉得很高兴的是在昨天的会议上,是一个创新,我将之称为广义融资渠道供给侧改革。我们要有融资需求,让企业有钱,让企业想借钱,降低准备金让更多的企业满足需求。现在发现问题不在这儿,而是资金的供给结构有问题。资金的供给结构按目前的社融结构是三大部分。表面信贷、表外三项和直接融资。 表外三项就不用提了,我们的资管限制下确实要收缩,表内信贷目前依赖于银行可以把表外的收缩承接下来,但并没有承接起来,意味着这条路没有那么通畅,而直接融资也会受到资本市场表现的影响,所以其实我们需要更多的给企业提供资金供给的方式,不是我们传统提的银行信贷,不是影子银行、票据融资,而是更丰富的融资工具。 所以我们不单单是昨天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到的六点举措,我们更想找到的是六点举措中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时候,我们做了哪些举措,而这些举措其实不是昨天显现的,而是大家回顾过往半个月时间银保证包括信托业,包括国资委一起出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工具,这些工具有很多是全新的,有很多的我们还没有接触过,另外贴现这是央行的传统方法,融资担保和信用体系是央行提出的整个融资生态的方法,这也是传统方式。但是有些工具比如民企的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这是银监提出的方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这是证监提出的,定向可转债、转向公司债等绿色通道也是证监提出来的。 昨天我们已经有了好的改变,已经做了广义融资渠道供给侧改革而且是整个金融业各条线在竭尽所能用自己权责范围内的创新,给中小企业包括全部企业提供传统信贷、影子银行、直接融资等传统方式之外,更为丰富、更为创新的融资工具。这是今天这个时间点可以适当乐观的理由。但后面来看,进一步需要观察,包括市场在哪里,整个企业盈利在哪里,我们要看一看这些工具能否帮助中小企业受惠,能否帮助企业盈利,出现建底回升的现象,那才是走出来的迹象。 时间刚刚好,祝论坛越来越好。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02日 17:55
华融证券肖波:外资进入金融领域最容的是券商和保险
华融证券肖波:外资进入金融领域最容的是券商和保险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于11月1日-2日在北京举行。华融证券财富管理中心副总经理肖波出席11月2日“中国资本市场峰会”。 肖波认为,券商在这几年熊市中最惨,哀鸿遍野。但从数据分析所有券商大多数都跌到了PE之下,很多在1或者0.7、0.8,跌破了净资产。51%的股权突破意味着外资最愿意看到的资产开始出现。 肖波认为,外资进入金融领域最容的是券商和保险,券商有足够大的规模是最重要的领域。其次我们要看铁建,另外科技创新是电子元器件、智能和通讯。 以下为肖波发言实录: 再次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报告的名字“经济持久战下的投资策略”,大家可能一看都很忐忑,我认为持久战的过程中可能是一个逐步转向中国的过程。 一、美国为什么搅乱世界 二、中国经济已现压力 三、整体求稳政策趋松 四、投资策略:相机操作灵活操作。 2017年6月特朗普开始搅局,逐步退出巴黎协定、人权组织,这是要开战的节奏,美国有契约的时候遵守契约,要开战的时候就退出契约。美国失业率在下降,经济在上升,通胀情况也非常好,经济一直处于相对良性的范围。 为什么对中国的出口感兴趣呢?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曾经要挑战美国,采取大幅宽松把产品打入全球,美国联合五个国家做了协议日元升值后,阻断了日本经济大幅上升的轨迹。上世纪九十年代星球大战等手段让前苏联也发生挖掘,美国现在在慢慢针对中国展开攻击。美国控制日元二、三十年,控制了日本经济二、三十年,日本在安倍的领导下,走了全新的道路,在日本的科技创新上下了很多工夫。大家可以看到日本的短板。美国前期就是搞日本的短板,资源、市场、内需、人员,逼迫日元升值冲击日本市场,日本市场内需又不足。从欧洲的情况看,欧洲实际上很无奈,政治和经济的选择上会倾向于政治。最近美国在欧洲、中东等地搅局的东西既针对俄罗斯,更针对中国,针对中国的短板。从竞争来说美国拉欧洲打击中国。日本是前车之鉴。 这张表红色是英国和美国,他们成功进入市值第一、二位。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出现在英国,有效解决了第一次国际分工,美国利用民主、平等、移民、科技和市场化机制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超越了英国。其他失败的,不是战争就是体制或者暴力,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最主要的是国家机制、市场机制以及科技。中国的外贸依存度33.6%非常高,前几年达到了五十多,但现在对美国的依赖度也有20.4%,所以美国打击中国的短板,供给中国的创新和技术、外需。通过贸易战把企业债务和房产债、金融债、金融债、政府债都打爆使中国陷入金融危机,丧失跟美国较劲的力量。 中国现在受到什么影响?投资、M2增速下滑,房地产平稳。美元在加息,人民币在贬值,如果M2增速,房地产会下降,房地产在这么紧缩的状态下,依然是非常好的状态的上涨,说明房地产市场靠自有资金已经可以很好地运作。工业增加值从这条线就可以看出很低迷,昨天习总书记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也可以一窥端倪。内需不稳,外需压力将增大。外需14.5%是近一段时间,贸易战没有正式实施,还处于抢单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明年全年一旦实施,这个数字会掉得很惨。 看影响数据,如果三轮加起来5000亿,2000亿,2670亿,占GDP比重1%,会使得GDP由6.5%下降到5.5%,这意味着企业要裁员,个人债、企业债爆发,按刚才的链传导下去,这是很危险的,中央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从原来降杠杆的氛围下,逐步趋暖。企业效益也在下降,2017年1、2月合并计算,利润率从17.2%下降到14.7%我认为下降还会加速,下来企业不挣钱,很难发工资,就得裁员,就会引起债的爆发。美国的加息周期还没完全结束。前两个黄色的框表示美国前两次加息节奏,第二次的节奏持续的时间更长,这次可以看到,美国加息比较平缓,有可能把周期拉得比较长,节奏比较慢。所以2019和2020年是我们最危险的阶段,2020年加息才会真正放缓。 中国央行如何应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提出三元悖论,左边是资本自由、流动、货币独立和政策性,央行现在是在左边这条线上。时间关系来不及给大家讲完三元悖论,我们要搞资本流动,赴港通,最重要的是在金融领域51%控股权的放开,这在金融领域是很重要的爆点,后五年一定是围绕这51%在运作。第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把住,央行不能放弃准备金的调整权。 下一阶段2019年人民币还要承压,对重要的是央行要放弃汇率这一块,人民币还要出现贬值的可能性,但这两天在反弹。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买入美元的时候。央行的目的就是对冲出口压力,改善预期。政策措施我个人认为都是悖论三角中最主要要保的两个方面。 准备金有下跌空间,但利率调整会非常谨慎,因为加息就意味这债务链出现危机,央行明年是最难的。利率在2019年可能会有一次加息,但大家要清楚,跟随加息不是央行的选择,还是稳定,少加。 针对下滑采取了六轮措施。也在放钱,但放钱很谨慎,从1.84万亿到1.38万亿的水平。贷款增量说明是一个稳的被动的防御特征。经济现在在冷的区间,不能加息,但又不能放松,放松意味着人民币大幅贬值,对中国整个经济崩溃会带来更大的冲击,但政策在不断地回软。 做报告的时候,一把手问转动股市要想转好哪方面最重要,我告诉他必须监管环境有大幅改善。一直到习大大出面跟全国私营企业主交谈,这反映在慢慢调转方向。投资者不用过度悲观,在这样一个外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内部肯定要聚集全国的力量来对抗。但是我个人认为市场还是要看流动性的。通过多年的观察,2014年6月之后市场非常依赖融资,但最近看虽然市场在触底反弹过程中融资还是非常谨慎。融资筑底了横向在走,但是还没有向上走,说明市场增加额外杠杆的信心还不足。 政策由紧向松的过程。我不单独说明了。最主要的是金融领域,其次是结构化的投资领域和建设领域、科技双创。这几个领域也代表着未来大的投资方向。一带一路讲了很多年,我们非常看重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成长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几十年一个新的历史。从18.8%的增长来看,未来市场培育出来我们就不惧怕美国用贸易战的方式了。现在中国班列开了1万列,增速惊人,原来一年不足一百列。三产和服务业占60%之上,已经接近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增长数据都是高科技领域,受到贸易战的影响下跌,但增长幅度一很高,就说明前面的增长是非常真实的。这张图是美股,我认为美股正在走向顶部,大家对美国股市不要有太多的高估。原因是欧洲、俄和中国正座联手建立新体系,抗拒美元。美国为什么要围绕欧洲、俄罗斯、追动整体搅局?就是为了搅乱。第一为了美国的石油和美元体系。而国内的市场市场筑底反弹,我们认为2450-2950是这次重要的反弹机遇期。 这是我们的预期管理系统,基本环境和宏观经济还会下行,行业前景我们认为金融、铁建、建材、信息、军工这些领域是机会更多的领域。另外在六点五国家战略这块,对外开放加大,另外财政这块我个人认为还要再加大力度。货币方向不会很大,结构化的配置下一阶段行业配置策略,中期2450到2950的判断,一定要相机择优,灵活操作配置。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给出的总体投资逻辑与策略是围绕稳的政策加“一带一路”加结构化投资,加科技创新。重点讲券商,就是围绕51%的股权问题,券商在这几年熊市中最惨,哀鸿遍野。但从数据分析所有券商大多数都跌到了PE之下,很多在1或者0.7、0.8,跌破了净资产。51%的股权突破意味着外资最愿意看到的资产开始出现。外资进入金融领域我个人认为最容易进入的是券商和保险,券商有足够大的规模是最重要的领域。其次我们要看铁建,另外科技创新是电子元器件、智能和通讯。[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02日 17:33
中国信保王东: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程度还有差距
中国信保王东: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程度还有差距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于11月1日-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国别风险研究中心王东出席11月2日“2018中国保险行业年度峰会”并演讲。 王东表示,保险业天然就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的优势,金融业要服务实体经济。财产保险本来就是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今天服务实体经济的程度、方式和深度与国家的期望相比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王东:各位嘉宾上午好!很高兴今天来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对保险业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今天跟大家主要交流一个主题就是在改革开放40年之后的今天,保险业的发展大概面临着什么样的趋势和挑战,以及未来在哪些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职能和作用。 第一个问题是,今年是我们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可能马上11月份、12月份中央会组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保险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今天我们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保险市场了,我们的保险业服务国民经济的力度和深度都比40年前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站在今天这个起点上,特别是站在今天银保监会监管体系改革的背景下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会面临哪些趋势呢?想谈一下我们自己的一点看法和观点。 第一,今年2018年保险业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我们银保监会监管体制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从原来的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监管到今天有银保监会合并之后成立了新的银保监会对银行业和保险业实行统一监管,这个变化带来的冲击就不仅仅是一个监管机构合并带来的影响了,更多的可能就是我们对未来保险业的发展,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有一个变化。 这种挑战可能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要把原来的两个分业监管的机构合并呢?可能未来要考虑到,特别是今天中国的金融业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个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我们的保险业也出现了保险集团,很多保险公司现在已经是基本上具备了金融的全牌照,在这种情况下,对这类保险公司如何进行监管,可能是未来我们监管机构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随着未来综合性监管的挑战,对保险业的影响是我们未来所关注的。 第二,专业化的监管。虽然我们现在保险公司、保险集团是综合化经营,但对每一类业务专业化的监管,监管的深度和力度以及未来的前瞻性的监管方面,这是未来保险业面临的一个很重的挑战。 第三,创新化的监管。大家知道在今天金融科技快速发展,我们想从原来的很多都是通过人工方式来进行,到今天我们通过科技手段,包括我们原来看到的在移动互联时代,一直到今天我们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以及前天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专门提到了人工智能,所有的这些金融科技的变化,可能对未来我们的监管服务又提出了新的挑战。监管在这方面,在创新性监管方面的转变,可能对保险业的发展也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 我们认为从监管的角度来考虑,这是需要未来关注的问题。 另外随着监管思路的变化,可能我们未来保险的发展第一个问题是更加注重激发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力。十九大之后,政治局几次会议都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激发市场活力。这个在我们保险业来看,在未来我们在监管转型的同时,如何来激发市场的活力,以及我们的市场经营主体如何来顺应监管的变化,促进保险业未来的发展,可能这是我们未来保险业面临的另外一个很好的挑战。 第二,可能就是在整个今天中国都在强调一个金融去杠杆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保险业如何在更好地防范风险的同时,促进行业的发展这应该也是一个行业都需要来思考的问题。 第三,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的需求。保险业在西方国家是作为市场化手段来维护市场公平和市场均衡的一个市场手段。保险天生就应该是为消费者服务的,在未来如何更好地适应为消费者来服务,对我们来说,这既是我们监管机构改革之后所带来的监管思路的变化,另外也是我们市场主体自身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是第一个想跟大家交流的,随着今年银保监会监管机构的变化,对保险业未来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二,我想专门跟大家交流一下保险科技的发展对保险的影响。 可能在前几年的时候我们还是强调移动互联,我们看到出现了很多新的金融产品以及很多新的金融机构,比较突出的就是前些年对银行业形成很大冲击的支付宝,支付宝刚成立的时候也没有人想到它会成为今天中国金融业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成果。 前几天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专门提到了人工智能的问题。其实我们知道从去年开始,西方很多研究机构都提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金融业的冲击。包括了高盛现在的研究报告,我们知道高盛作为世界的重要推手很多的研究报告今天已经开始用机器写了,很多高盛的研究报告已经不是研究员在写了,实际上是高盛的业务系统,他们自己开发了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和机器写作的手段,可以产出一个基本上成型的研究报告,再经过人来审核就可以的。同时,我们看到国外的机构发布了很多的研究报告,提到了未来对可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岗位,在未来都面临着人工智能的冲击。像金融行业之外的例子,之前我们知道在医院里拍片,看片子有什么问题的话,就要靠医师的经验,今天人工智能之下,完全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来判断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病。所以说未来可能医院中影像科看片的技师这个职业可能会很快消失。标准化的岗位未来都会消失。 率先采用金融科技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未来在成本的节省上一定是很大的一笔很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业务系统,通过我们的机器和计算机来操作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重新来思考保险业的人力资本和人力成本的时候,这可能会成为未来行业里面出现一个行业分化的很重要的激化点。包括我们提到的区块链,从去年以来,发展一直是很迅速的,尽管我们看到了比特币炒作的影响,可能把区块链对金融行业的改变和影响,有些地方会妖魔化,区块链特别是中国的比特币市场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从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而言,跟保险的结合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保险未来的发展。 第三,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消费者对保险业需求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今天,我们做保险的通常有一个感受是做保险的时候发现卖产品是很困难的,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整个行业的人工费率也是很高的。但另一个方面,很多的保险消费者要跑到香港去买保险,前些年去香港购物,这些年香港的实物产品是没有什么竞争力了,很多的产品比内地便宜不了太多,这些年很大一个趋势是去香港买保险,第二是去香港打疫苗,很多的药在香港上市了,在内地没有上市。同时去香港买保险是最近两三年很重要的一个趋势。我们专门发布了,年底到海外刷信用卡买保险,或者是来刷银联卡来买保险。其实我们的消费者对我们的市场保险业,最近在我们体现保险消费者需求的很重要的事件就是最近几天刚刚爆出来的消费宝,它时间很短,但几千时间大概1000万的用户,在中国保险业史上还没有。当年支付宝刚出来的时候,也没有想到支付宝会到今天这个局面。对保险业来说,如何迎合我们消费者对保险需求的变化以及如何抓住保险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对我们来说这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个专门的问题。就是说既然有一些产品有一个需求,如果我们在市场上用没有能服务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呢,可能这个问题可能需要考虑一下这个挑战,如何来迎合保险消费者的变化。 最后,我们之前说的问题都是国内的问题的话,那么随着中国十九大确立了“一带一路”进入党章,中国要搭建一个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我们来说,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保险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另外一个挑战。如果说之前跟大家交流的问题还是局限在国内的话,这个问题的挑战也来自于国际。毕竟,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我们来说未来中国的保险业不可能只经营国内市场,因为当中国的企业在大量的走出国门的时候,当中国的消费者大量地走出国门的时候,其实我们的保险业应该是完全跟随企业和消费者的脚步来实现我们的国际化的经营。 这个过程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个是“一带一路”,这个作为我们写入《党章》的国家重大战略来说,保险业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可能是这些年来行业内一直在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但我们看到的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上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而言,目前基本上还是我们的银行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与国家对保险业的定位,与保险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相比目前还是有所欠缺的。这个是国内市场也要关注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作为写入《党章》的重大战略来说,未来保险业如何在这个战略实行的过程中,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这可能会关注到未来市场的时间内,保险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在国家的重大战略中,我们的作用发挥不出来,慢慢我们的行业会被边缘化。而且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已经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民族和国内的保险业无法为民族企业提供支持的话,这块空白就会被外国的保险业填补。这样相当于我们本来拥有的一块市场会被丢掉。 2018年另外一个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的一个问题是中美贸易战,可能马上美国中期选举就要进行,昨天的时候,习近平主席应邀与特朗普总统通了电话双方表达了要解决当前贸易摩擦局面的愿望。中美贸易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世界应该是影响2018年中国经济的重大事件中,保险业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当美国制裁中国企业的时候,我们保险业号称是作为整个市场经济的风险管理的提供者,我们有没有为我们这个企业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其实这些问题,可能讲在短期来看是一个个例,可是如果放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大背景下,放在中国未来长期开放的大背景下的话,国际政治军事局势的变化对保险业的冲击和影响,是我们未来不可回避的问题。 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和我们觉得在今天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保险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我们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们对未来保险业发展的一些看法,或者说未来保险业发展在哪些方面可能需要加强。 第一,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来,中央一直提到要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业要服务实体经济,保险业天然就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的优势,因为我们的财产保险本来就是与我们的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只不过与国家对保险业的定位相比,今天服务实体经济的程度、方式和我们的深度与国家的期望相比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保险业作为一个市场经济里面风险管理、风险保障的提供者,未来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我们行业未来获得一个更高的定位,或者说我们在金融业里面的定位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二,是服务国家的规划战略。 我们刚才提到了,一个是“一带一路”的建设,一个是中美贸易战,包括我们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整个的过程中面临着保险业在其中发挥作用。刚才几位领导都提到了,比如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现在保险机构作为拥有大量资金的机构,其实在这个行业国家还是对保险业如何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很多的期望。作为保险业来说,在这个方面如何能把保险业的资金优势和国家在建设方面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管控好风险的前提下,真正地为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发挥融资支持作用,这个也是我们来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第三,我们认为未来可能需要关注一下保险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保险科技带来的行业裂变效应。像我们看到,几天内我们的消费宝有1000万,未来会不会达到1亿客户呢?这个产品好还是坏,当时支付宝出来的时候也没有人想到支付宝会成为今天这个局面。因为保险科技的发展,给行业的组织架构、产品形式和经营所带来的冲击,需要高度地重视。这个过程本身随着保险科技的发展,我们保险也是在干中学的过程。 第四,我们需要加强一下保险业的人才培养。与保险业的长期发展相比,今天保险业的人才还远远不够,至少我们现在与银行业相比,我们保险业的人才比例,我们的人才密度相比的话,可能还差得很远。所以我们觉得,未来保险业的人才培养,无论是我们说的学校、保险专业的培养,还是保险公司的职业培养等等这些问题可能都是未来影响我们保险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简单聊一下,我们对保险业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的一个简单的判断。这些内容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02日 17:01
格雷资管冯立辉:优质企业强调竞争力和好的企业文化
格雷资管冯立辉:优质企业强调竞争力和好的企业文化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于11月1日-2日在北京举行。北京格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立辉出席11月2日“中国资本市场峰会”。 冯立辉表示,价值是寻找持续上涨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好公司,要记得一定要选好的商业模式,具备护城河。企业为什么成长?成长看历史是没有用的。过去30%-50%的成长,很可能明年、今年就是下滑的。第一有周期,第二企业的竞争力变化,所以一定要选择好的商业模式,强调竞争力,具备真正好的管理团队及好的企业文化。 以下为冯立辉发言实录: 首先很高兴在金融市场特别是A股市场持续低迷的时间可以跟各位进行交流。大家看我的标题应该能知道我要表达的观点。实际上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刚才大家都在讲周期,实际上这个周期是有规律的。往往投资特别是证券投资最坏的时候,可能就是最好的时候,而在我个人认知或者投资认知最好的时候,它反而是最坏的时候。比如2015年5月份,所有投资者热血沸腾,所有股票都在涨,但它是风险最高的时候,反过来今年,尤其是9、10月股市不断创出新低。从投资来说地可能是最好的时候,有人说周期股不好把握,其实有很多规律,我们看最简单的一条估值规律,我们看股价到底有什么决定,或者说股市整体的涨跌由什么决定?我们认为决定股价有非常简单的公式,EPS×PE,即利润乘估值两个因素决定股价是多少。 我先谈谈周期和股值。其实这张表是上证等权重,A股和全球股市权重不一样,A股银行、金融股占了一半的权重,等权重是把所有股票按单一权重来做。大家说逃顶和抄底真的很难吗?两条线,你要抄在最低的尖和逃在最顶的尖非常困难,但抄在每一次底部区间和卖在顶部区间真的没那么难。所以投资是什么?投资比得是远见和耐心。也就是说,抄在了底不一定是最底的尖,但要拿得住,卖在顶也不一定卖在尖上,我上面这条线画得比较好,其实向下画画也可以,因为画在2001年、2007年的尖上了。但是并不难,你需要保持理性。 现在大家对市场都很恐慌,在恐慌中要保持一份冷静。我们刚刚说了投资周期只是一部分,真正投资是什么?证券投资难道每天仅仅关注波动吗?我们赚的是波动的钱吗?股价变化的钱,波动只是其中一部分,尤其是估值波动带来的,市场永远不变交替带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钱是由企业的成长带来的。为什么说在熊末牛初底部区间最好的投资策略是投资真正具备长期成长空间,短期成长确定,长期成长也定的超跌成长股或者叫卓越企业?为什么这么说?还是回到刚刚的股价共识。熊市我们说现在是底部区间,这两天表现不错,但是大家知道熊市真的见底了吗?政策底差不多。真正的市场底呢?比如熊市维持到明年、后年,你如何实现盈利?基于这条公式,你在熊市区间可以盈利,很多股票估值区间是有底线的,当一支股票估不能再下降,或者企业业绩成长高于估值可能下降的幅度,无论市场多么差,都会上涨。因为这是股价这条公式决定的。 回想2015年第一轮股灾第二轮股灾,想想熔断那轮2638,前段时间指数已经跌破2638,有一批股票比如格力、茅台、海天股价是前几轮股灾的两倍或者更高。这不是本次熊市特有的,回顾2001年到2005年,2003年到2005年,这些股票同样翻倍。因为PE不能再下跌,企业的业绩成长就会带着股价上涨,所以投资本质上是投资卓越企业的成长。当然一个周期中的成长,可能的收益是有限的,但是穿越周期的成长大家看一下,大家都说A股不遵循成长规律或者说价值规律,我这是去年的表,一些股价比表上还高,看一下企业利润上涨,现在的利润上涨倍数已经很高了,股价上涨,无论是五百倍的腾讯还是127倍的茅台还是200倍的伊利包括格力。这些公司真的很难选吗?其实并不难选。你在十年前就知道它是这个行业最好的公司,可是你就是不知道,原来一个企业的股价是由企业最终的盈利来的决定,虽然经历了几轮牛熊,可以看到涨了五百倍的腾讯,这几个月跌了多少?接近腰斩。474跌到251,今天看又回到三百。但大家知道腾讯历史上有多少次在熊市中或者在业绩周期不是如意区时波动20%以上吗?14年的上市时间,八次回撤超过20%,两次接近腰斩。茅台同样如此,两次腰斩以上,多次回调30%以上,这就是股价。股价在周期中是有波动的,而且波动幅度会很大。但是用价值投资很常用的例子,股票的价格和价值就像主人跟狗的关系。主人代表价值,价格是狗。当一条狗离主人很远,大家情绪低迷的时候,会离价值很远,但始终这条狗会跟着价值(主人)走。无论市场怎么波动,低迷的时候可以把一家公司估值杀得很低,股价很便宜,但是在高亢的市场股价就会跟上价值向上走,这是永远不变的规律,格雷公司的名字也是来源于价值投资的鼻祖格雷厄姆。 价值投资就比较简单了,投什么?寻找持续上涨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好公司。我刚刚列了A股中国包括港股里中国的公司。这里有几百倍的股票甚至上千倍。美国资本市场时间比较长,已经有万倍和十万倍,就是企业盈利带动企业上涨。巴菲特上市公司的股价是30万美元一股,合两百多万人民币。五十年前巴非特买入时只有十几美金,四万多倍的回报。还有可口可乐十万倍的成长。市场是高估的,但是过去涨了多少倍,一定不是不做继续上涨的原因。一支股票下跌,能不能再下跌,过去跌了多少也不是原因,有的股价跌了90%还可以再跌90%,因为股价是估值乘企业盈利,一个企业没有盈利,或者接近破产的时候,一分钱不值。我们做港股十几年,港股和美股有很多股票跌了99.99%,一分钱、几分钱,几毛钱的股票很多。所以选股要选择真正具备核心竞争优势和长期成长的企业。 我有很多选股指标,时间关系不能展开讲,但大家要记得一定要选好的商业模式,具备护城河。企业为什么成长?成长看历史是没有用的。过去30%-50%的成长,很可能明年、今年就是下滑的。第一有周期,第二企业的竞争力变化,所以一定要选择好的商业模式,强调竞争力,具备真正好的管理团队及好的企业文化。 这里列举了一些格雷选股票的原则,这里有排除的东西,大家提到股权质押的风险,大家记得投资永远是做减法。我刚刚讲了巴菲特先生的例子,4万多倍的回报,但是大家注意年化收益率只有十九点多,这是复利的力量造成的,而且巴菲特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第一大从来不炒股,或者说不像大家这样炒股,今天买,下星期卖。巴菲特平均持股时间,最早做合伙基金的时候是四年,现在变成十几年。有没有各位持一直股票四年?没有吧?他是真正在投资。投资最大的盈利确定性是来自两点,第一是牛熊周期,牛市上升期间卖出,熊市底部买入,一个牛市涨跌是否需要几年?第二企业的成长是否需要好多年?具体的选股指标我不说了,不同的行业要有不同行业的选择方法。哪个行业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下一步老百姓就会为他的企业付费,第二投资消费的成长。当然互联网有互联网的方法,格雷对我们研究的行业有不同的选择标准。 最后做投资有风险控制,止损是需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事前发现有风险,我们叫风险规避。发现有风险的时候别过去。大股东质押股权的我不选,资金断链风险的股票风险屏蔽在股票池之外,第二风险识别,持有任何股票和组合,一定要识别现在有没有市场严重高估有没有系统性风险,各种行业有没有风险。要在风险发生前,不断识别,这是风险控制。 最后想给大家讲讲市场。未来的市场是磨底分化的市场,大家不要再指望鸡犬升天的牛市,这一轮不会一下子完成,特别像美股涨了十年,但如果各位炒美股赚钱的不会很多。我们做了十几年美股,盈利还不错,十年牛市就五大科技公司在涨,错过五大科技公司错过美股十年牛市。当然我们统计不止这五价上涨,纳斯达克2500家上市公司,有20%是上涨的,这意味着80%是不涨甚至下跌。并且三千多个美股上市公司有726支这十年腰斩,跌幅50%以上。第三56支跌幅99%以上的,各位当年会买几百美金一股的谷歌吗?会买10万一股的巴菲特的公司吗?我们觉得几百一股的茅台都很贵,你买的股票很可能是下跌、腰斩的700多支股票。2018年到现在,A股上涨的股票从比例来看,远远大于美股,从个数上讲是这样,美股上涨只有20%,A股有接近90%。所以分化是成熟市场一个必然原则,港股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分化,有几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改革开放进入了今天,各行业成熟了,二八原则已经开始了。未来几千家上市公司,不是所有上市公司的利润都能成长,任何行业,只有少数公司利润可以持续增长,利润不但下跌的公司,会带动股价不断向下走。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格雷的张可兴张总的《买入持有富有》。对价值投资感兴趣的可以买来看一看,这是我们十几年投资经验的积累。[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02日 16:47
华创证券王君:历史性看待资本市场 进行成长性筛选
华创证券王君:历史性看待资本市场 进行成长性筛选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于11月1日-2日在北京举行。华创证券首席策略王君出席11月2日“中国资本市场峰会”。 王君认为,要从历史和经验来看待资本市场,建议以创投进行成长性筛选。为了不使仓位风险暴露过大,必须要有一个压仓石。现在看金融板块尤其是银行和保险现阶段仍然是大家作为规避过度风险高的一个压仓石。银行这些机构都是杠杆,低资金成本、低利率的驱使下,金融行业可以做大家的压仓石。 对后周期的消费板块,白酒等未来最大的压力是业绩。现在其判断经济还是在下行的周期中,明年的业绩低于预期可能是比较大的,白酒不是加仓板块而是逐渐兑现收益的板块,另外减税降费肯定是一个维度。 以下为王君发言实录: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刚才嘉宾从比较宏观,从历史和经验来看待资本市场,我们是一线从业人员,接下来我务实一些,讲讲年内的市场机会和明年大的资产配置从哪些方面可以获得不错收益的板块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是自上而下的宏观配置视角做证券市场研究,我们的家是一个周期框架,从这个框架出发,2016年以来的市场非常明确,2016年到2017年上半年配置最好的是期货市场,大家配的是增长,配的是盈利,当时钢铁板块涨幅非常好。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是后周期的金融、能源、必须消费板块增长好,有投资经验的人会非常清楚。但2018年下半年到明年,大家的资产应该配置到一些流动性因素,国债期货、货币基金,接下来从明年全年的角度大家更要关注资产流动性。当所有风险资产超跌的时候,现金有抄底的流动性溢价。 微观波动传导的反馈,今年2月美股的大跌已经冲击了一波A股,包括国庆期间外市崩盘对股市的影响。其实都和我们现在比较强或者说不太弱的美元周期有关。今年市场遭受三点冲击压力,第一是三年的库存周期伴随库存体系下行的过程。二是中周期经济去杠杆,无论是居民层面、地方政府层面都进行了去杠杆率。三是长周期的末端,在没有增量需求情况下,贸易战也体现了这点。在这种情况下上证跌幅30%就不奇怪了。明年的情况要比今年好一些,甚至比大家预期得更好,就是我们判断明年的盈利周期应该会在年中出现触底企稳的阶段,美元伴随明年短周期的见底美元也相对走弱。今年中国经济基本面在下面,美元在上面的情况明年会出现颠倒,相对应的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所代表的资产,A股都要较海外发达国家更好。所以我对明年的市场是相对比较乐观,只是需要时间过程。 9月存在若反弹窗口,9月中下旬美元的反弹趋势已经起来了,只是国庆期间,反弹被终止了。政策现在不遗余力地呵护股市,贸易战的缓解,美股恢复性反弹,我们觉得接下来是今年投资A股最好的时间段。明年机构的调仓换股以及大家对基本面的判断,可能会出现重新的下滑。行业配置上讲,现在是非常聚焦的时点。这个时候要看弹性巨大的品种,未来一个月肯定是以成长为代表的中小市值在政策影响下充分解决的方向。 我们觉得TMP方向肯定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这里还要细分一下,配龙头还是配创300指数?我们觉得还是创50为代表,未来肯定是先提估值再提业绩的机会。2012年、2013年的成长机会是业绩提起来,因为2014年、2015年保证金交易扩大带来的估值提升,只有细分领域的龙头才可以享受。 我们建议以创投进行成长性筛选。为了不使仓位风险暴露过大,必须要有一个压仓石。现在看金融板块尤其是银行和保险现阶段仍然是大家作为规避过度风险高的一个压仓石。银行这些机构都是杠杆,低资金成本、低利率的驱使下,金融行业可以做大家的压仓石。对后周期的消费板块,白酒等未来最大的压力是业绩。现在我们判断经济还是在下行的周期中,明年的业绩低于预期可能是比较大的,白酒不是加仓板块而是逐渐兑现收益的板块,另外减税降费肯定是一个维度。 长波衰退二次冲击前的回光。长波周期按创新股划分。我们看消费领域代表的技术红利已经进入创新尾声,无论是硅谷还是BAT。下一步要有新的方向,一个是以硬件为更新的物联网,如果物联网成为现实,很多基础设施要重新更新,包括光纤都要重新设计,这个规模体量非常大,另外是软件算法的更新。此外区块链更多的是底层的类似HTTP协议一样,未来零散的技术都会形成新的范式变更从而成为主导产业。目前我们处于创新下降的阶段,这个阶段预测持续到2025年之后进入新一轮技术创新,那时候人工智能、量子通讯领域都会形成非常好的主导产业的机会。 长波周期中的价值特征,我们经历了长波衰退危机。2018年、2019年我们要经历长波从衰退到箫条的二次冲击,如果说一次冲击发生在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根据历史经验二次冲击一般是发生在以新兴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今年有一些资本项目过度开放,土耳其阿根廷不同程度遭遇大的汇率波动,资产价格波动,就业波动,证实了长波二次冲击的表现。这次危机程度如果明年上半年爆发,我们判断比2008年弱。因为毕竟发达国家的风险主要是来于价格波动。实体经济三大部门的杠杆已经进行了一个比较大的修复,冲击力度对全球来讲小于2008年。 中周期10年,就是固定资产形成的周期。红线是中周期的代表。2015年四季度是这一轮美国或者全球资本支出的高峰。虽然说2016年资本开支有一个半升的上涨,但没有冲到高位。也就是说这一轮美国的资本开支并没有出现大幅扩张。美国企业这些盈利去哪儿了?都去标普500上市公司回购,美国每年回购规模作3万亿左右,中国只是几百亿的规模,这也是美股市场持续向好的原因。从短周期来看,从PMI衡量,现在是处于过去30年的高点。高利率、高汇率和油价已经暗含了明年转折期向下回归的过程。这张图(PMI)可以大致看到,明年蓝线会跟着红线走。第三库存周期下行阶段股票表现是很差的。 波动率传导讲这张图,这是今年创业板成长不好的原因。2016年中小创投没有伴随很强的业绩增长,对估值非常敏感,这取决于流动性,当负周期起来,这些预期都会对估值产生向下的影响,这对波动率和创业板指数产生影响。如果创业板真正起来以后,首先要打破出人民币贬值的预期,这也是我刚刚提到美元明年走弱的趋势。 从风险偏好的角度讲,单一企业债和国债的差值来看,上证指数在这个位置会出现10-15%的反弹。4季度会有一个修复,但是长期股债平衡机制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由于经济还没见底,至少明年上半年,债市还是比股市好。大家在权益市场可以慢慢观察,等待明年最后一波超跌反弹机会的参与。现在暴露了一些风险,企业流动性收窄,要预防明年企业现金流出现恶化。 机构持仓情况,4季度仓位变化,前三季度低配的行业,四季度都会超配。回顾A股市场,股息率非常低,业绩贡献还是估值贡献,2016年A股走出了价值投资为代表的行情,业绩贡献是咫尺之书走高的根本原因,但估值是持续下跌,这也是为什么A股在过去两年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分化的原因。明年我们判断流动性是好转的,业绩是走的,明年估值的贡献会转正,而业绩的贡献会转负。相对来说过去两年表现非常出色的上证红利指数,上证50指数可能要留一份担心。 低配的方法是电子和食品,电子是过去两年盈利周期高点过度资本开支,现在行业要经过两、三年下行出清的过程。大家的交易过度拥挤,人民币贬值,使得外资板块有压力。另外上游的价格上涨,下游的消费在降低,对中游的制造业产生挤压。 我们把28各行业拆分,波动率和收益做了对比,今年比沪深300更高的收益,一定有更高的波动性,今年没有一个行业比沪深300收益高,波动低,这也是今年行情不好做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们对整个行业的说法。最后说一下明年的主线,大家回顾2018年A股市场有一个模糊的逻辑,主要配后周期,包括必须消费、金融,今年波动放大没有绝对收益但相对收益还是有的。站在今年年底看明年的主线是什么?现在看一是全年的主线,伴随美元走弱和美债国内债券市场下行带来的成长科技的机会。成长科技是轻资产的,前端产业的机会,不像电子是资产负债表达到70%的机会。它主要受益于利率下行对估值的增长,对长期的成长企业他们的盈利和经济波动周期的相关性很低,业绩不会出现大幅低预期,明年从5G、人工智能这些前端去找,还有值已经在20倍以下的,但业绩还在保持增长的。另外传媒行业,现在可转债放开,可以并购重组,传媒行业有百分之五、六十的增长,估值只有十一二倍,这都是捡金子的机会。另外我谈到中国短周期经济见底一定有一些行业和板块是先见底。明年要部署一些早周期的行业,汽车、家电、地产,这其实是阶段性的配置机会。对于明年来讲,主线就这两条,我们要观察周期性的机会,伴随中央加杠杆。最后多说一句,我们觉得明年黄金是有大的机会,可以买现货黄金,也可以买黄金股。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02日 16:34
万博兄弟资管刘哲:个人消费需求受存量财富效应影响
万博兄弟资管刘哲:个人消费需求受存量财富效应影响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于11月1日-2日在北京举行。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刘哲出席11月2日“中国资本市场峰会”。 刘哲认为,个税起征点调整后,大家手里拿到的钱多了一些,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需求,扩大内需。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个人的消费需求除了增量和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还会受到存量的财富效应的影响。 什么是存量的财富效应?那就是已有资产,无非是资本市场和资产市场。资产市场就是房地产。我们想一下普通人通常都会通过杠杆来购买居住性住房,如果以三成首付的人为例,房地产价格下降10%,大家觉得自己的净资产少了多少?减少了三分之一。通过加杠杆购买房地产,如果房地产出现波动的时候,实际上对自己存量财富的预期就发生变化,那这种预期的变化也会导致人们在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当中做出一个抉择,这就是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影响。 以下为刘哲发言实录: 各位来宾下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再次来参加金融年度论坛,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关于2019年宏观经济形势判断以及对资本市场配置建议。展望2019年,首先需要看一下2018年前三个季度都发生了什么?我认为有三个新的特点值得关注。 第一个新特点是房地产投资出乎意料的坚挺。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出台之后,人们年初对于房地产投资的预期就已经开始下降,三个季度过去了,房地产投资并没有出现下滑,并且非常稳定的保持了10%的增速,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房地产投资会继续坚挺下去吗?房地产投资的坚挺又会给2019年带来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新特点跟我们更加密切相关——消费出乎意料的下滑。消费在中国非常重要,承担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之所以重要在于消费在中国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因素,但意外的是2018年消费创下历史最低8.5%,2018年7月是8.8%,现在9月是9.2%,有所恢复,但依旧偏弱。为什么消费下滑?还会回到10%的平台吗?这是我们要问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新特点是出口,中美贸易摩擦之后,预期会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从2018年4月到2018年9月,出口增速都在10%左右,9月为14.5%。 那么这三个2018年的新特点意味着什么,又会给2019年带来什么样的新影响呢?首先来看投资。 先看投资,我们看到房地产投资虽然还没有出现下滑,但是房地产销售面积的增速已经从2016年的平均20%增速,下降到2017年的平均10%增速,下降到现在9月份2.9%的增速,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目前房价处于高位盘整,楼市销售量出现明显下降,没有足够交易量支撑的投资难以持续,投资作为销售的滞后指标,2019年可能面临下行压力。其实人们对于房地产投资下行已经有比较充分的预期了,只是现实比预期可能会晚一年。但是对于成本冲击的预期,我认为还没有充分体现。成本冲击有两个层次的影响: 成本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利润的影响,这一点已经在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体现出来。2018年前三季度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长14.7%,主要利润来源是上游行业,比如钢铁、建材、石油(包括开采和加工)、化工等,这四个行业对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这意味着其他中下游行业的利润增速贡献不足30%。 其实我们对成本冲击利润已经相对有预期了,因为数据已经摆在那儿了,但是第二个层次的预期,因为还没有在数据上体现出来——就是成本冲击对投资的滞后影响。企业当期的利润是下一期进行投资的资金基础,当前利润结构的扭曲可能对下期投资带来负面影响。2018年上半年高利润的上游行业和传统制造业,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很低;固定资产增速较高的高端制造业,其利润却远远低于上游的传统制造业。这就意味着,受到当期利润的拖累,高端制造业的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难以持续。当前的成本冲击之后,下一步的冲击是什么?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投资。 再看消费,个税起征点调整后,大家手里拿到的钱多了一些,个税起征点提高确实可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需求。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个人的消费需求除了增量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还会受到存量的财富效应的影响。 财富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价格的财富效应,近期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波动迹象,居民加杠杆买房实际上也透支了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掉了减税的利好。如果房地产价格能够稳定,消费的财富效应不会发生变化,抵消并不明显。但若房地产价格出现明显下降,那么居民的消费能力就会成倍受到影响。以三成首付为例,房地产价格下降10%,就相当于居民的净资产下降三分之一,进而会使得居民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上重新进行权衡,导致可选消费品的需求下降。 另一个是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股市的财富效应也不可忽视。资本市场吸纳了大量的货币,伴随着股市的下跌,也导致居民持有股票的账面市值出现缩水,进而影响到消费者信心,对总需求形成负面打击。这也是为什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3月份达到10.1%的年内高点后,一直维持在9%左右上下波动的又一重要因素。未来中国消费会怎么走?依然是看人们增量收入和存量财富效应的叠加。 最后来看出口。我们先看一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的出口怎么变化?2008年10月美国次贷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性危机,但当时中国出口仍然保持了19%的增长。但是到2009年1月出口增速出现了17%的断崖式下滑。这说明了什么?当然历史不能预测未来,但有一点值得重视,出口的变动有可能是非线性的。不像消费一样,坡型变动,可能是跳跃性的。所以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出口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我们要充分重视,不能低估。 尽管2018年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特点,而这些新的变化也会给2019年提出新的挑战,但是从结构上看,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还是非常突出,比如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这些新增长点是否能够带动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需要看增长的条件的。什么是增长的条件呢?我们不妨回到“黄金四十年”的实践中,去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是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当时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意义,不仅在于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更在于打破思想上的桎梏和观念上的局限,这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改革很难走向深化,即使推行了,也很可能因为被意识形态所累,而或被扭曲、或被扩大化、或被利益集团利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个条件,是市场的激活。还记得当年小岗村分田到户的改革吗?之后很多农村和城市纷纷进行承包制改革,在人口、土地资源和生产技术短期都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迅速提高了粮食产量,人们在短时间内,从吃不饱饭里变成吃饱饭了,为什么?这就是市场激活的力量。 第三个条件是价格体系的作用。市场中形成独立的经济主体之后,如何进行主体之间产品交换和要素配置,是接下来面临的迫切问题。1984年莫干山会议,正是在市场车轮扑面而来的大背景下召开的,随着价格的逐步放开,市场化的改革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真正得以发挥。 第四个条件是市场的拓展。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四大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了中国对外开放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而2001年加入WTO更是将中国本土的市场与全球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紧密的对接,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市场的深化和拓展,这是经济发挥乘数效应,增长的重要条件。 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背景下,看今天新的经济增长点能不能继续增长,我觉得还可以回到第四个条件上。我们都知道传统的制造业和传统的房地产业是如何增长的,他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人民日常的一些工业品的需求和日常居住的需求。但反观现在的新经济行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等等,这些行业创造的价值似乎跟之前有了很大的差别,他们满足的不再是简单的物质需求而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那这种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新鲜行业,他们的融资模式、盈利模式、发展模式都和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促进这些新经济增长,首先要在思想上有所转变,与时俱进把握新经济发展的特点。 其次,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从回到市场激活的角度,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衡量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改革的重要的标准。 第三,如何看待2016年、2017年原材料价格发生的变化?需要放松行政管制,让价格在市场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最后是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市场,这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条件。 最后,简单谈一下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目前有一个共识,A股在底部振荡,既不是基本面约束,也不是估值约束,关键是信心的约束。信心是隐性指标,看不到、摸不着,如何观测?每出来一个数据或者公告,都喜欢问这是利好还是利空?是涨还是跌?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消息的主要功能并不是来预测涨跌的,更重要的功能是用来测试市场信心强弱的:如果一再出利好的消息,结果市场还是下跌,那么说明这个市场或者这个行业或者这个公司是弱的,如果一再出利空消息,市场还是很坚挺,说明市场的信心在增强。 如何恢复信心呢?区分中长期预期和短期恐慌之间的关系,短期恐慌需要启动应急机制,防止流动性枯竭。但是如果中长期预期没有变化,每一次拉升都成为了出货的机会,如果中长期预期改变了,每一次拉升都是情绪的一次恢复。信心一步一步的积累,市场就会慢慢回暖。只有把上市公司或民营企业的根本问题解决了,悲观预期才能扭转,股价才有恢复的基础,人们的信心才能恢复。所以,首先要克服市场失灵,其次,要有政策的“组合拳”人们担心的因素多方面的,所以也不能指望一颗药就包治百病。轮胎扎了三个洞,拼命把一个洞堵的密不透风,其余两个洞视而不见,车子还是会跑气。内外双重冲击下的A股市场,需要政策的“组合拳”。信心有自我强化和羊群效应的特点,恢复信心,要建立预期和信心的三个正反馈机制。 一是沟通与信心的正反馈机制。很多人忽略了,其实信息的沟通本身就是提升信心的一种方式。往往导致事情向最坏情况发展的,不是最坏的结果,而是更坏的预期。二是,信心与增量资金的正反馈。股票市场与实物买卖不同,实物买卖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是基本确定的,我是这个桌子的需求方,厂商是供给方,一般较长时间内不会改变。但是股票却不一样,供求关系是测不准的,昨天认为一只股票好,今天可能就出利空,供需关系瞬间切换。股市供求关系是随着风险收益以及信心波动而随时变化的。在关键时刻,引入增量资金,补充市场流动性,有效改变投资者的悲观预期,引导市场向理性方向发展。资金可以带来信心,信心可以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第三个,是盈利与信心的正反馈机制。现金分红制度也有利于提升居民信心,因为可以为股民提供实际的收益,实现股票的投资价值,所以分红制度很重要。再比如,推行超预期的减税制度,本质上是提升企业利润,降低估值水平,提升公司价值。 最后,我认为股市的春天比经济的复苏会来的更早,因为预期的改变会提前。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投资有所收获。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02日 16:14
首创证券研究所王剑辉:金融服务已经上升为刚性需求
首创证券研究所王剑辉:金融服务已经上升为刚性需求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于11月1日-2日在北京举行。首创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出席11月2日“中国资本市场峰会”。 王建辉表示,金融市场也好地资本市场也好,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普通人对金融服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已经上升为刚性需求。六十年代大家谈金融的概念,可能这个词都不太了解什么意思。当时大家对金融的概念就是去银行存取个十几二十块钱。现在如果说断掉金融服务,在座有一半的人出门打不上车,因为手机不能用了,钱包不能用了。金融成了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大刚性需求。 以下为王剑辉发言实录: 各位下午好!来之前朋友来电话向我咨询怎么进行尽职调查。我问你想去哪儿调研?他说我想去相亲,就是想拿研究员的方法判断未来的进展是否有发展前景,我说真是不把我们研究员当研究员看。 现在大家讲了很多对市场的判断,对行情的展望,其实都是基于基本面,技术层面评判。今天的讨论换一个角度,从务虚的角度,或者从市场供给侧缺失的层面来研究一下未来市场会出现很低迷的状态,或者说在低迷的状态下,投资者如何判断下一轮景气何时到来? 说到市场供给,金融市场也好地资本市场也好,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普通人对金融服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已经上升为刚性需求。六十年代大家谈金融的概念,可能这个词都不太了解什么意思。当时大家对金融的概念就是去银行存取个十几二十块钱,但是现在大家已经不能想象,你生活中没有金融。现在如果说断掉金融服务,在座有一半的人出门打不上车,因为手机不能用了,钱包不能用了。金融成了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大刚性需求,如何满足这个需求?或者说是否满足这个需求?在今天的经济社会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决定了金融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同时由于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其管制相对严格,这种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跟其他行业巨大的不同是不是先有需求或者很明显先有需求后有供给。通常是出现供给的情况下需求才会被释放。就像刚刚提到的例子,七十年代只知道银行存款,不知道股市,更别提保险、信托,因为没人给我们提供,也没有其他的渠道,当然我们就没有这个需求或者说需求没办法释放。在当今市场,金融领域是供给先行。三年前我们认为政府党和中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经济理念的转变,供给侧改变的原则,我认为同样适用于资本市场。 简单回顾一下供需状况的发展历程,在1976年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是计划经济主导,计划经济没有非计划领域。1957年居民消费占GDP消费62%,这个数字表明当时的经济相当于现在刚刚工作年轻人,是月光族,吃饱喝足兜里一分钱没有。不可能有储蓄,不客观有富余的资产调配,经济也是一样,增长波动性非常大。当时要打破西方经济传统思维,所以我们讲既无外债也无内债,那是作为新中国的名片,向所有的国家宣称既无内债也无外债。我当时在外交部工作,外交使节非常佩服我们,问中国怎么做到的。但是没有内债、没有外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没办法为后续增长积蓄力量。 改革开放之后,财富积累有所增加,可以看到1977年的时候,居民消费占比已经开始有所下降,在下降的同时国内总储蓄(这是经济学概念)有所提升。但只提升了1.7个百分点。为什么总储蓄增长这么慢呢?那二十年其实是农业发展的二十年和民营企业发展的二十年。城市银行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开放后突然出现工商银行。金融行业在那些年发展不是特别充分,双方的关系没有得到充分的匹配,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尽管有速度,但是波动比较大。可以看出1977年到1997年的二十年,增长中值比较高,百分之九点几,但最低只有百分之三点几。如果没有金融市场支撑,就没办法有效的调控,因为手里没有底牌。 90年代以后情况大大不同,1998年到2017年,中值八点八,最低六点七,好像还是非典时期的数据。经济的韧性出来了,跟金融市场的关系改善造成,总储蓄2017年超过了46%,这是长足进步。 影响的具体显示,A股市场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毕竟是从八支股票,按现在的估值是200亿元的市值成长到3600家公司,50万亿市值,还是非常巨大的历史成就。而且市场尽管有很多问题,但逐步被外界认同,在德国现在也开设了D股,说明中国市场逐步在国际得到认同。新三板是潜在的增长领域,这都是发展的成果。债券市场从13支发展到现在近4万支,余额83万亿元,都是非常显著的净值。使得大量的居民财富有相应的渠道配置,给居民、家庭增加了财产性的收入。由于债券、股市的发展,使得各种衍生市场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基金就是通过债券、股票的配置形成。基金现在规模达到了27万亿,有将近8万支基金产品,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数来说,大致推算股民的数量在5400万到6700万。大概每十人就跟资本投资市场相关。 从潜力看,我们有需求,需求的潜力在哪儿?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家庭金融资产140万亿,我理解这里是指净资产,一半银行存款和现金,理财占52%。不到28%的证券资产,养老资产只有百分之十点五。整体规模金融资产相当于GDP的1.7到2.2倍。听起来很高,但因为前期有很多评论,说中国在什么时候要赶上美国,但这个差距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美国家庭金融资产85.3万亿,现金资产只占14.2%,政权机权益类资产50.8%,权益类很多是非公司股权,可能是投资了一个机构或者工作室。保险类资产占了百分之三十以上。50%的资产提供的是高成长,当然也有高风险的收益。同时有30%的保守投资是放在未来生活保障上的。所以相对来讲,这个结构还是比较强的。净资产将近70万亿,是GDP的3.6倍。所以我们要赶上这个差距还需要较多的时间。 我们最主要的差距是结构,证券资产少,更少的是养老资产。为什么这么少?有统计在居民存款利,有相当一部分是养老储备,可是把养老放在存款这儿,收益率还是非常低的,不能满足要求。为什么会造成这种错配或者供需失衡?有客观原因。A股90年代到现在三分之二是下跌,再看看标普,一半的时间在上涨,即使印度市场都45%的时间,收益率受置疑,差异化供给很少,同质化供给很多,多到投资者都不想看。养老产品的推出没有,大家自然就没有配置。 高发的金融诈骗可以看出居民对于投资理财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2004年的时候,万亩造林诈骗20亿用了两年时间,是全国最大的诈骗案。而最近钱宝诈骗只用了三百多天就达到了500亿。犯罪很猖狂,也说明需求也很旺盛。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首先市场定位特别是A股市场承担了太多历史责任。不是说市场部应该承担责任,而是在太年轻的时候承担太多的责任,不利于发展。第二投资者的认识要进一步提升。第三行业过早集中,前十家券商占营业收入70%,造成市场认同度非常高。只要这十家公司串通,别家不可能跟它们竞争,所以市场层面的博弈不充分,反倒会产生系统性风险。另外投资文化也需要长时间建立。 提振市场所需要的供给侧改革应该做些什么呢?应该做好投资者群体的关爱、关注,竞争层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监管要提升市场效率。我们发现美国并没有因为监管处罚引起市场的大波动,处罚的过程中并不影响市场运行,这点我们要借鉴。减负减税,放水养鱼。 供给侧改革到底应该提供一些什么新的需求呢?我觉得有三大类比较重要,第一类房产投资的替代品或衍生品。不是鼓励大家买房,而是房产投资还有很多的文章可以做,很多的产品可以涉及。二是养老收入多元化。三是教育方面,有个人教育和子女未来教育。教育个税抵扣,教育储备和教育基金将成为未来教育产品开发的热点,也需要更多的专业服务来支撑。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02日 16:01
央行营管部完善MPA 增设临时性专项指标引导支持小微
央行营管部完善MPA 增设临时性专项指标引导支持小微

  央行营管部完善MPA 增设临时性专项指标引导支持小微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张奇 北京报道 11月2日,央行营业管理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北京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从货币政策、政策协同、激励机制、考核评估和营商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20条支持措施,加强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货币政策方面,《意见》将未经央行内部(企业)评级的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纳入常备借贷便利(SLF)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完善宏观审慎评估(MPA),在“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中增设临时性专项指标,引导定向降准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将净释放资金用于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并要求该类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不高于2018年第一季度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意见》还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将小微企业贷款基础资产由单户授信100万元及以下放宽至500万元及以下。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放宽发行条件。将不低于AA级的小微金融债券纳入再贷款合格担保品范围。 目前北京市首批3家民营企业已经与主承销商、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中债信用增进公司达成意向协议。11月2日,东方园林、北京大北农、北京碧水源,与交通银行、民生银行、中债信用增信公司、北京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共同签订意向书。同时,《意见》提出将设立市融资担保基金,构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推动建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 附:进一步深化北京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银发〔2018〕162号)和北京市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要求,增强辖区内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引导更多资金用于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 (一)为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创造良好货币信贷环境。 贯彻落实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用好300亿元的常备借贷便利额度,为辖区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放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流动性支持。将未经央行内部(企业)评级的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纳入常备借贷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完善宏观审慎评估(MPA),在“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中增设临时性专项指标,引导定向降准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将净释放资金用于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并要求该类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不高于2018年第一季度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二)强化再贴现政策导向作用。 将不少于70亿元的再贴现额度专项用于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力争每年累计办理小微和民营企业票据再贴现不少于120亿元。简化再贴现审批流程,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小额再贴现审批时间缩减至2个工作日以内。增设人民银行中关村中心支行再贴现窗口,重点支持注册在中关村示范区内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民营企业。 (三)发挥再贷款政策工具效应。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降低支小再贷款利率和申请门槛的要求,引导符合条件的辖区内银行用好再贷款政策。用足支小再贷款额度,为银行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 (四)鼓励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市场工具增强服务小微企业能力。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将小微企业贷款基础资产由单户授信100万元及以下放宽至500万元及以下。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放宽发行条件。将不低于AA级的小微金融债券纳入再贷款合格担保品范围。加强后督管理,确保筹集资金用于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鼓励辖区内银行支持北京市企业发行“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指导银行加强对小微企业应对汇率波动和管理汇率风险的服务。 二、强化政策协同效应 (五)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积极贯彻落实“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相关政策,集合金融管理部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债券市场专业机构等多方合力,发挥央行再贷款初始资金的撬动效应,利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积极协调北京市拟参与“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各市场主体,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力度,推动债券融资工具加快落地。积极搭建政金企交流互动平台,支持民营企业通过银行信贷、资本市场多渠道融资。 (六)推动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扩面增量。 组织面向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融资政策宣传推广活动,提高核心企业参与积极性。引导供应链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与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北京市政府采购网确认合同真实性,开展基于政府采购合同形成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推动政府采购单位对金额、账期、回款账号等要素进行确认。支持市场化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构建服务平台,参与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场景,通过多方合作、线上运作的方式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 (七)利用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服务“首贷”企业。 鼓励辖区内银行充分利用北京市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向满足一定条件且未获得过贷款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提供“首贷”服务。对在本市注册经营符合条件的个人借款人,最高可贷款30万元;个人合伙创业的,最高可贷款100万元;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借款人,根据实际招用符合条件人员的人数确定贷款额度,最高可贷款200万元。按规定享受政策性担保和贷款贴息政策。 (八)提升小微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支持中关村示范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利用外债便利化政策,提高试点企业外债便利化程度,简化外债注销登记程序。在中关村示范区试点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办理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的境内支付时,无需事前向银行逐笔提供真实性证明材料。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跨境电子商务结算业务为小微企业提供本外币跨境贸易结算服务。 (九)拓宽民营和小微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联合开展培训、推介活动,帮助小微企业了解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引导企业增强融资能力。鼓励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将自身发展和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相结合,为小微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等基金的社会带动和放大效应,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直接融资支持。 三、健全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突出业务重点 (十)疏通小微企业贷款定价内部传导机制。 辖区内各银行应积极推行小微企业贷款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措施,建立健全内部差异化考核和激励机制。降低小微金融从业人员利润指标考核权重,增加贷款户数考核权重,并从资源配置、费用保障、考核倾斜等方面调动相关部门和基层从业人员积极性。建立小微贷款成本、利率、收益分配跟踪监测机制,确保相关激励措施向分支机构有效传导。各银行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应较实施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措施前有所下降。 (十一)突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重点。 2018年第四季度起,辖区内各银行应确保季末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季末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在全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不低于上季末水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余额在全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不低于上季末水平;季度新增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贷款在各项贷款(剔除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新增额中的占比不低于15%。重点支持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普惠型小微企业发展。 (十二)持续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 支持辖区内银行利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政策,开展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业务。充分发挥保险增信分险功能,稳步推动北京地区小微企业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发展,不断完善“政府+银行+保险”合作机制。鼓励银行积极改进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科学设定授信审批条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进一步压缩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时间。 四、完善考核评估制度 (十三)全面衡量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情况。 在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宏观审慎评估(MPA)、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金融市场管理等工作中,将小微企业票据贴现、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等实际用于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信贷业务均视同小微企业贷款。各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统计制度规定,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合规。 (十四)加强政策评估和激励约束。 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贷工作“季度通报、半年预评估、年度评估”制度。自2018年度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开始,将小微信贷评估权重提升至30%。重点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以及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对未达监管要求的银行积极采取约谈、提示、通报等监管措施。 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十五)推动减少小微企业税费。 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和“两禁两限”要求,对金融服务收费减免政策落实情况,在商业银行自查的基础上,通过“双随机”的方式开展随机抽查。支持银行在授信审批过程中合理简化抵质押物评估、公证等程序性要求,尽量减少评估费、公证费等附加手续收费。鼓励银行免收在京融资担保机构保证金。鼓励在京融资担保机构免收小微企业客户保证金;确需收取的,应于还贷解保后5个工作日内退还。强化考核督察,确保国家各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十六)加快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设立市融资担保基金,构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推动建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推动落实各项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机构开展小微融资相关业务给予业务奖励、风险分担。 (十七)推进企业网上金融服务。 将企业开户申请在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端审批时间缩减至1个工作日。加快推进与市政府“e窗通”系统对接,2018年底前实现辖区内银行“企业开户在线预约”功能。积极扩大中关村示范区外汇业务网上预审批系统服务范围,2018年11月1日起在中关村“一区十六园”推行外汇业务网上预审批系统。 (十八)支持小微企业票据业务发展。 在涉及小微企业的贸易结算中,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签发、承兑商业汇票,便利小微企业票据融资。支持金融机构设立小微企业票据贴现中心,配置专项资金额度,专门为小微企业办理票据贴现业务,并对小微企业票据贴现实行优惠利率。根据小微企业票据融资特点和需求,探索建立规范化的票据经纪、增信、评级等多元化票据服务机构体系,创造良好的票据市场环境。 (十九)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北京市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小微企业信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征信机构作用,加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服务。整合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探索搭建北京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 (二十)加大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宣传力度。 通过网站、报纸、杂志等媒体,借助博览会、对接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加强各相关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组织辖区内银行积极开展针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有效融资需求,强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正规渠道融资。 中国人民银行          北京银保监局筹备组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营业管理部           (北京银监局代章)            北京监管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 2018年11月1日[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8年11月02日 15:55
中海软银潘世梁:专业的股权投资者才能在寒冬中生存
中海软银潘世梁:专业的股权投资者才能在寒冬中生存

  新浪财经讯 “2018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于11月1日-2日在北京举行。中海软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潘世梁出席11月2日“2018中国保险行业年度峰会”并演讲。 潘世梁表示,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私募股权基金的机会有几方面。第一方面是资产管理行业进一步回归本源,私募行业当中,专业的机构必将受益。这次严监管,去杠杆就是要去泡沫,就是要把风险意识给强化。过去金融机构改革,让金融的门槛越来越低,大大小小的创投公司和资本公司出现了很多。但金融行业的投资专业性和风险要求都非常高。所以我认为未来基本还是要回归到本源。 这里所谓的本源,我觉得只有真正专业的股权投资者才能在寒冬中生存。这次的监管实质上相当于金融行业供给侧出清,去表外泡沫,去机构数量。真正的私募股权基金未来一是向规模企业发展,一是向更细分的行业发展。 以下为潘世梁发言实录: 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参加今天的论坛,今天来做演讲的基本是以宏观经济和经济学家为主,我所在的公司是做私募基金,所以来聚焦一下,讲一下私募基金的现状以及面临这种现状的挑战和未来的机会。在此之前中海软银投资有限公司,跟中海没关系,跟软银更没关系,这家公司跟风水大师有关,这是风水师给我们起的名字。我们公司2012年开始做地产基金,干到现在是纯粹的本土的一家PE机构,现在管理的存款基金规模30亿,聚焦的行业是医疗、教育和影视文化,跟在座的相关的行业。 我们公司规模以发展六、七年的维度,代表了当下相当一部分私募股权机构,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民营本土投资机构,公司经营六、七年的时间,没有哪一年像今年这样碰到的问题这么多。今年贸易战开端,国内去杠杆、政策调控,让私募股权机构产生了非常大的波动。宏观贸易调整背景下有几点,刚刚几位专家也讲了国内外的贸易、经济形势和民营企业的困境。通过种种的信息以及今年时间轴所看到的发生的变革,我觉得可以有几点体会。第一大的世界经济格局在复苏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两极分化。去年美国和欧洲共振,经济有些复苏。今年以来美国经济上涨速度明显加快很多。根据今年整体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整个中国的经济仍然处于一个底部,我不敢讲它会继续下行,但我觉得它仍然处于底部,但这个底部会持续多久,或者哪些行业会率先走出来,跟国家的宏观调控出台的政策以及每个行业面临的状况不同。第三我想讲讲私募股权背景和运行。 徐总有讲到中国民营企业的困境,图表中统计到的是上市公司,其实目前整个中国民营企业的困境,远超我们坐在这儿感受到的。我经常出差到南方,南方的现状更惨一些。很多企业面临倒闭、失业,今年以来资金链收缩,经济下滑,利润降低,税收政策的变化,让企业大大压缩了利润空间,现在民营企业越来越艰难。民营企业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这两天出台的政策以及主席的一些讲话,大的方向和舆论引导是有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实际传递、传导到实体企业里去,并且让实体企业有变化需要观察和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企业现在已经到了比较危险的境地,这个我们需要观察一段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VC和PE的力量非常强大。虽然我们讲去杠杆,挤泡沫,但企业是离不开金融的。在过去接近10年的时间,私募股权基金有非常迅速的发展,而其发展远远超过国际的水平。现在的市场相当于美国80年代中期。过去十年,私募股权的发展,其实速度非常快。远超美国发展速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方面的数据。 一方面信息化时代,各种生命周期和维度在缩短,我们的接受程度、传播速度会更快。另外过去十年,投资机会、投资意识的提升,大大小小的金融改革,带来投资公司的出现,也加快了投资者效应。对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有一定的触动。2004年整个VC行业只有十多家运营公司,管理规模不超过10亿美金。市场创投机构有两千多家,每年投资金额在五百多亿。发展迅猛的状态下,除了500多亿的创投规模,正是迅猛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风险。从去年十九大提出去杠杆到今年一系列的政策落地,所有的通道被掐断,很多抗压能力比较小的公司纷纷出现问题。也是这些年迅猛发展导致的现状。 今年针对私募股权出现了几方面的困难,我们从一线的市场,无论是同行交流还是面对一线的投资人、投资标的、企业等等,我们最大的感受有两点。第一是募资难,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但是今天提出来意义是不一样的。因为之前的募资难更多的体现在单一品牌,单一标的,单一项目的知名度或者说基金管理公司的规模。今年整个市场普遍难。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数据,之前私募基金,主要是银行、国有引导资金,企业还有很多的高净值人事,资管新规的出台对私募股权行业最核心的影响是原本银行通过理财资金错配和结构化的配置流入到私募股权市场的潜亏现金切断。再加上民营企业家有关股票流动性的问题,这些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主力或多或少都遭遇了流动危机。我本身也是券商出身,和很多的上市公司都有打交道,今年以来很多上市公司老总反馈企业的资金链条崩得非常紧,这表明企业的资金链条出现了危机。市场上的私募股权基金募集渠道和来源,以及很多资金构成的已经被政策影响,信心和各种各样的问题,叫持币观望也好,叫丧失信心也好。400多支基金的募集规模同比下降了接近75%,只募集到300亿美金。这对实体企业和股权投资标的而言,其实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是数字上可以看到的,因为社会上的流动性被切断。今年私募股权基金募集尤为困难。 第二个困难,退出难。大家都知道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最主要的还是退出难,退出是展现专业的时候。中国政策变化情况非常快,去年还有一些绿色通道,今年出台高科技,还有独角兽,所有的政策都像短期刺激,没有太遵循市场规律,短期内提振几天,带来的负面的消息,远比当下短期的效应更强一些。虽然我觉得市场整体的退出依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之前基本是希望由二级市场退出,二级市场的发行量对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来说越来越难。并购市场未来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或者说给私募股权退出提供通道,但无论如何通过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状况来看,当前私募股权机构都过得很尴尬。一些大大小小的基金公司、私募公司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我在想基于今年的这种现状,基于在座各位所从事的中间服务机构,今年的窘境每个人都有深刻的体会。对我们细分和聚焦的私募股权基金来讲,尤为明显。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做投资贪婪和恐惧的对比。任何市场环境下,做投资的都可以抓住机会。在困难的情况下,在政策面、资金面都收得比较紧的情况下,私募股权基金还有哪些机会? 对我们从业十几年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来讲,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机会,只不过这个机会分化,跟以前任何一个阶段所呈现出的机会都不太一样。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私募股权基金的机会有几方面,第一方面是资产管理行业进一步回归本源,私募行业当中,专业的机构必将受益。我们可以知道这次严监管,去杠杆就是要去泡沫,就是要把风险意识给强化。过去金融机构改革,让金融的门槛越来越低,大大小小的创投公司和资本公司出现了很多。但金融行业的投资专业性和风险要求都非常高。所以我认为未来基本还是要回归到本源。 这里所谓的本源,我觉得只有真正专业的股权投资者才能在寒冬中生存。这次的监管实质上相当于金融行业供给侧出清,去表外泡沫,去机构数量。真正的私募股权基金未来一是向规模企业发展,一是向更细分的行业发展。前几天跟东方邦信(音)交流,他们有七个行业创投公司,这次开会也是压缩到三个。未来私募股权基金可能向更加细分的领域靠拢。二是并购退出方式上,最后的退出带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占据主流的方式,而不是以前IPO退出。三是虽然我们不愿意提国进民退,但金融行业是有必要把央企、国企和政府主导的投资公司推起来或者设立起来。而很多民营机构我们认为未来的基金或者我刚刚讲到非常细分的领域,可能会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你可以选择跟政府基金做一些创投,做一些产业的引导基金,也可以选择和央企、国企的投资公司设一些GP专门做。独立操作空间会越来越窄,因为寻找资金的能力,以及未来退出的方向上,都没有以前投资性机会。未来几年机会性投资机会会被压缩得越来越少,要向国有资本靠拢。 有几个行业的投资机会,我们公司投医疗、教育和影视文化。未来仍然在这个行业取得投资。我们看消费升级,健康、服务和快乐是我们最大的需求。前几天央视李咏去世,只有五十岁,他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第二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在国家经济转型和经济改革当中充当了主要的力量。第三是科技驱动,人工智能投资回报周期太长,短期内我们还没有太好的机会,包括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但未来十年、二十年一定是非常迅猛发展的过程。 基于以上这下,当下最需要的是信心和机会,底部才是抓住机遇最好的时机,而私募股权基金会对市场和中小企业都带来非常大的活力。当下最重要的是信心和专业性的保持,也许拉长到三、五年的周期,给我们带来的回报远不是恐惧可以替代的。[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02日 15:28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组委会

支持单位: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 西城区人民政府

2017年回顾

2016回顾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