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主要问题在于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了,甚至处于一种“敲诈”环境的状态。北京要是发展中低端产业,可能四五千万人也打不住。很多人都愿意到北京来,因为它公共服务太好了。
“投资者是上帝,引荐者是功臣”,“让投资者赚大钱、保安全、有尊严”、“亲商、富商、安商”……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新语境下,地方政府的招商热情亦再次被点燃,而被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出北京的产业成为猎物。不过与此同时,地方官员也呼吁,顶层设计固然要有,但须尊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界反映不一,如何破题,尚未达成共识。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地方城市正处于成绩北京产业和功能转移的兴奋期,各类开发区“建设了一堆”,盲目势头值得关注。
河北省要把自己摆在和京津同等地位的省级行政区,不是谁服务谁,而是相互之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北京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河北,天津的发展也离不开河北,河北的发展也需要京津的支持。建立这样一种关系应该说对未来关系的协调很有好处。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具体规划尚未出台,社会舆论臆测纷纷。瞭望智库获悉,舆论普遍关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规划出台期限可能延后。相关知情人士表示,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并非是舆论普遍认为的在今年6月份出台,而是“什么时候编好,什么时候出台”。
现在京津冀地区农村发展状况不好,农村发展慢其实说明城市发展得不够好。未来农村的发展的方向是家庭农场加合作社。因为单个农民或者农场主力量都太小了。农产品往往需要大批量流通,个体的力量太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都让流通领域把钱挣了,农民合作起来参与流通参与...
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推进下,京津冀的产业分工和承接转移中,铁路轨交、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利用、地产、社会保障和养老产业、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社会服务业将面临新的投资机会。
我们现在热衷于炒作“副中心”,是想极力表示我这个副中心是相对于首都核心区而言,是想通过“挂钩”来证明本身的含金量。这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我们区域发展中的根深蒂固的单一中心崇拜的思想。
伴随着京津冀大首都经济圈上升至国家战略,未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思路将更加开阔,这不仅意味着交通更加便利,产业布局一体化,更会体现在户籍制度、公共资源均等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等多方面或将作出大胆尝试,以此作为重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