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江濡山
从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层面来考量,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意图:一是为首都减压,剥离北京的“负担”、净化首都的城市环境,并把一些资源和产能,缓释到河北。二是优化京津冀区域资源配置,以此实现角色各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三是“双城记”的背后是打造现代化城市群:冀中平原版图上矗立起2大风格各异的国际化大都市和许多功能各异的中小城镇。四是新型城镇化试水。
早在一年多前,习近平就开始酝酿和深思“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问题,并于2013年5月在天津考察时公开提出了“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的战略构想。然而京津要唱好“双城记”,必须以冀中大平原为平台,于是全面而深入地运筹如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便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层面。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并给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市的一把手布置了作业。2014年3月26日,习近平在京召开专题座谈会郑重其事地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并让京津冀三省市一把手“交作业”汇报各自的想法。
其实,习近平就此问题,已经“私下”与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研究思考,三省市一把手的汇报,是否正中下怀、是否合乎科学发展之逻辑,实在很难说。
习近平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这个问题上,到底是怎么考虑的,不妨先看看习近平的以下言论: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
重点要抓好7项工作:一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二是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三是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等等。”
习近平还特别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
透过上述言论深入思考,应当体悟到习近平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着力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有更深远的意图,当然也有很多现实困难。
从战略层面来考量,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意图:
一是为首都减压,剥离北京的“负担”、净化首都的城市环境,并把一些资源和产能,缓释到河北。
“京津冀经济圈”突然升级,其必然结果是直接取代了当年炙手可热的“环渤海经济圈”。北京作为首都、作为政治、权力中心无可争辩,但是若作为经济中心,则要承载太多的人口及产业负担。北京近年来的大城市病日渐突出:城市交通拥挤、空气质量恶化、城市秩序混乱、公共资源配给短板。对于新一代领导集团来说,自己门前的闹心事接连不断,怎么能静下心来治理国家?这或许是习近平不得不高度重视和破解这一问题的直接动因。由此看来,“京津冀”协调发展,最终为北京解困,是被总书记直接过问的重大课题,被境外媒体称为“一号工程”。
二是优化京津冀区域资源配置,以此实现角色各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长期以来,北京作为首都,一直独享诸多有形和无形资源优势,因此导致北京市的发展,出现“畸形膨胀”的特征。而北京所处的地盘---冀中平原,却因为资源稀缺而发展缓慢。2012年我在河北调研时发现,自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与河北在产业水准、产业结构、公共服务、人均收入、财富聚集等方面的差距明显加大,京津冀各自为政、地缘分割的特征非常明显,很多看似很小的事情,相互协调起来都很费劲。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北京的经济资源过渡聚集而发展空间明显不足,虽然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却遇到人力及场地成本不断升高,却无法向外部扩散辐射。而天津还处于设法聚集资源阶段,工业化水准残差不齐;河北省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缺乏产能优势的钢铁、水泥等工业过渡发展,传统产业比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建立有效的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三是双城记”的背后是打造现代化城市群:冀中平原版图上矗立起2大风格各异的国际化大都市和许多功能各异的中小城镇。
自上世纪初以来,北京与天津就是功能定位明显不同且高度互补的城市,改革开放前30年,天津的发展一直处于弱化状态,指导戴相龙担任天津市长后,天津的城市基础建设和商贸物流两大产业,才有了快速发展,总体来看,天津的城市化建设还有很多功能缺失。如何提高天津的国际港口地位,强化对华北及西北的商贸辐射功能,有很大的文章可做。
如果形成冀中平原“双城记”发展格局,对于这一区域的快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些专业人士已经提出,在北京、天津及河北形成“国际城市-国际港口—冀中平台”、“研发-转化-生产”、“高端制造-高端服务”等发展模式、发展亮点,必然大大推动京津冀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良性循环阶段。
四是新型城镇化试水。
《2014-2020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已经出台,到底如何实施,各个省市尚不知所措。京在这一背景下,把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或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特殊样板,从完善大城市功能、打造区域城市群,到建设中小城镇,研究探讨出科学合理的实施理念、流程及方法。事实上,国家“十二五”规划就已经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然而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快速发展相比,京津冀区域合作并不理想,尤其河北与京津梯度大,融合程度低,京津聚集力强而导致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被“空吸”。
此外,京津冀产业格局存在同构现象,强大的环境约束和经济转型诉求令京津冀协同发展迫在眉睫。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对目前各自的发展目标进行整合,根据比较优势与城市功能定位,共同确立可行、具体、详实的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加强区域间的相互联合协作,以错位、互补式发展为目标,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或将充分体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生态环境优化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本文作者介绍: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政府及财团大型投资项目顾问,产业项目风险及可行性评估专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