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中国经济去杠杆,是一把钥匙开两把锁!

2017年04月24日13:27    作者:中欧视角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机构专栏 中欧视角 作者 姜建清(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

  世纪之交,曾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会在金融脱媒和网络技术的双重挤压下走向灭亡。可是十多年时间过去了,商业银行模式不仅没有没落,反而进一步确立了在金融业中的主导地位。

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姜建清:中国经济去杠杆,是一把钥匙开两把锁!

  1.全球经济“五低四高”

  发源于十年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其深层次影响尚未根除,总体上看全球经济依然处在长期低速发展状态,具体表现为“五低四高”。所谓的“五低”:

  一是低增长。2008-2016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1%,远低于1980-2007年均3.6%的平均增速。

  二是低利率。主要发达经济体保持历史最低的利率水平,全球量化宽松的整体格局还在延续,负面作用逐渐凸显,退出导致衰退的风险难以预判。

  三是低通胀。宽货币、低利率下依然低通胀。2016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通胀水平有所回升,再通胀担忧上升。

  四是低就业。2016年全球失业率为5.8%,失业总人数2亿左右,发达经济体失业人数占全球失业总数约四分之一,国家之间就业情况分化明显。

  五是低贸易流动性。国际贸易年均增速趋降,2012年以来连年低于3%,贸易增长疲软成为常态。国际贸易增速低于全球GDP增速,贸易的GDP创造效应大大下降,甚至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拖累。

  所谓的“四高”:

  一是高政治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英国“脱欧”、欧洲主要国家大选、美国特朗普新政等都会给现有政策走向带来变数,投资环境日趋不确定,贸易和投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

  二是高地缘政治风险。地缘政治动荡起伏,政经风险双升,国际经济金融运行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三是高公共债务水平。为应对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这一轮各国更多依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杠杆的结果导致了公共债务危机的恶化,这是一个长期趋势,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对未来全球治理模式、各国政治过程和社会福利制度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是高金融市场波动性。突发事件、政策取向引致的“黑天鹅事件”更加备受关注,世界经济环境愈加不明朗和不确定,经济增长可能反复上下波动,未来预期与前景更加难以预料,市场风险险恶程度进一步加大,尤其是舆论引导的预期心理期待加大。

  2.在中国去杠杆,一把钥匙开两把锁

  银行业是顺周期产业,全球已经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一是盈利增长“低速期”。当前,经济持续疲软和企业经营困难导致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风险成本增加;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利差收窄,净利息收益率下降,面临资产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双重冲击。今后几年中国银行业盈利率会逐步降至正常年份全球银行业的平均盈利率(12%)甚至以下,高成本的中小商业银行的财务压力会逐步显现。若同时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风险处置能力又下降,一些银行可能会遭遇危机。

  二是国际金融监管“紧周期”。金融危机的教训让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监管当局对其现有监管体系进行反思,对金融监管体系实施“亡羊补牢”式变革,旨在改善金融体系的透明性和增强金融机构的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限制大金融机构的投机性交易,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设立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简称“TLAC规则”),确保银行在压力情景下具有充足的流动性。

  三是结构调整与经营转型“阵痛期”。目前中国企业杠杆率过高问题较为突出,上升较快,已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经合组织成员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平均负债率为90%),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去杠杆的问题所在。由于中国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在中国去杠杆的过程,是一把钥匙开两把锁。企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金融表现为银行业要去杠杆。不仅银行面对巨大压力,近年来银行业之外的金融杠杆上升很快,透明度还较低。平衡好去杠杆和稳经济的关系是难点。

  3.金融科技正发起全面挑战

  以云计算、互联网、移动化、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风起云涌,金融科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技术优势并构筑场景,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甚至是中介功能提出了全面挑战。主要表现在支付、融资、财富管理和数据信息四个领域。

  支付市场竞争是竞争的前哨战场。目前数字化货币替代现金功能在加速,第三方支付通过场景构建,远程移动支付和手机扫码等近场支付成为争夺银行支付职能进程的重要方式。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总量超过38万亿元,是美国市场体量的五倍。

  目前在支付领域银行业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是势均力敌,两者在支付市场金额之比是520:26,笔数之比是365:440,并呈现相互渗透的趋势。银行在需较高信任、信用的大额支付市场占优,正向低信任、信用需求的个人小额支付市场进军。互联网金融企业则反之,在个人小额移动支付方面已经占优,而且个人小额支付在不仅线上,在线下也越来越习惯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

  融资市场是竞争的决胜战场。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仍未过好风控这一关,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信任短缺和风控软肋。一些不自律的企业还败坏了互联网金融行业风气,导致行业信誉受损。无论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是商业银行,虽然创新路径会有不同,但最终将殊途同归,在信用风险控制两端隔墙相望,谁能最大限度地服务客户,并能最终能控制风险,谁才是最后的成功者。

  财富管理领域是未来的蓝海。支付交易是切入点,互联网金融企业逐步将支付账户与理财账户结合,推出基金买卖、收单汇兑、保险销售、缴费服务等业务,进入交易撮合、支付代理、资产管理等金融领域,走向了综合金融业务服务商,对商业银行基础性存款的分流和理财业务压力越来越大。较为典型的如余额宝,自2013年6月上线以来,截至2017年1月,余额宝用户数已超3亿,资金规突破8000亿元,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单只基金。

  互联网金融产品将“支付交易”与“资产增值”相结合,实现了分散、零星资金的“万涓成海”;相比而言,传统金融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制体制及创新活力的不足。未来,智能理财将是竞争的重点市场,很多信息透明和标准化的理财产品适合于线上作业,以后银行柜员可能只处理那些复杂的理财业务。因此,未来谁能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抢占先机,赢得客户的信任,谁就能率先建立优势,进而形成强大的财富管理品牌。

  更深层次的数据信息资源争夺战刚刚开始。商业机会就源自信息不对称,谁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控和利用信息资源,谁将成为商业的强者。互联网金融企业控制电商平台,运用金融科技,依靠场景掌握了用户的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而延伸至支付、融资等金融服务领域,最终成为信息服务提供商。客户的网上搜索、在线沟通、支付交易等行为,注册信息、交易信誉、社交关系及习惯偏好等数据被互联网企业获取,构成支付闭环,逐步形成对客户信息的部分优势。

  但相比银行,目前电商平台的数据仍存在较大局限性,更偏重于场景交易和社交信息,客户黏性不强,挖掘成本较高,缺乏商户在金融活动、项目发展、销售上下游、专业咨询、投资银行及国际化等方面的专业信息。

  银行虽有数据信息的历史积累和先行优势,但若不重视数据化建设,不补缺数据信息短板,缺少对客户行为、资金动态、市场及交易动态信息数据的把握,也会形成信息数据“碎片化”,坐享海量信息同时患上信息数据“贫血症”。

  4.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

  不少人给互联网企业贴上了“创新者”、“颠覆者”的标签,同时认为银行业是个传统色彩很浓的行业。世纪之交,曾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会在金融脱媒和网络技术的双重挤压下走向灭亡。可是十多年时间过去了,商业银行模式不仅没有没落,反而进一步确立了在金融业中的主导地位。

  除了银行业的不断变革与调整之外,更重要的还应该归功于信息技术在银行经营管理中深入而广泛的应用,使得银行创新服务和风险管理模式的重构成为一种可能。大部分金融创新门槛并不高,关键在于认识、决心和执行。银行要巩固和发展中介功能优势,须尽快从支付中介、融资中介向信息中介升级。

  银行不是高枕无忧的,传统的经营方式、风控模式和信息数据使用越来越不适应复杂、多样、多变的经营环境。未来成功银行一定是数据大行,是数据分析、数据解读的优秀银行,从数据中获得洞察力,攫取价值。数据应用将从分散、被动、辅助的地位,上升为银行的经营核心和创新来源,成为银行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本文作者介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由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共同创办,专门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的非营利性高等学府。微信号:CEIBS6688)

责任编辑:冯梦雪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经济 银行 金融科技 金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