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要鼓励生二胎?

2015年11月13日 13:38  作者:李光斗  (0)+1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李光斗

  现在中国的“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了,从限制生育到鼓励生育,中国即将迎来新一轮的人口增长热潮——尽管这股热潮并不是很高。人力资源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如何培育人才,管理人才,将人口资源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国家为什么要鼓励生二胎?国家为什么要鼓励生二胎?

  在中国经济受到日益老龄化和人口红利锐减等因素的冲击情况下,中央政府放开了生育二胎的口子。全面二孩政策虽然放开,但生还是不生,是个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了30多年。当时受“人口爆炸”理论的影响,整个社会陷入了“人满为患”的恐慌当中。我们一直认为人就是负担,“用世界上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超过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既是农业大国的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无奈。

  然而庞大的人口真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负担吗?

  惊醒梦中人的“亚洲大专辩论会”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台湾的关系迎来了一个拐点。当时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向海峡两岸建议举行一场针对两岸大学生的辩论赛,以此来增进双方的文化交流。海峡两岸积极响应,分别派出各自的青年才俊前往新加坡参加这场“亚洲大专辩论会”。当时笔者正在上海复旦[微博]大学新闻系读四年级,躬逢其盛,有幸成为了中国大学生辩论队的一员。

  亚洲大专辩论会期间,中国大学生队与马来亚大学生队就人口是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负担展开了辩论。辩论赛一开始,马来亚大学的代表就明确提出:人口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负担,而是第三世界国家最大的一笔财富,人口密度越高的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往往越快。马来亚大学代表的发言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之前准备的很多辩词完全派不上用场。

  眼见就要处于下风,笔者只好站起来答道:“我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看看我们一个个骨瘦如柴、面黄肌瘦的样子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虽然最后险胜,但这场关于“人口资源价值”的辩论给我们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让笔者开始思考“人口负担”之说的真伪。

  睁眼看世界

  以地广人稀的蒙古国为例,在拥有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00多万的人民,平均每平方公里两个人,可以说绝不存在人口负担的问题,但是其到目前为止,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周边国家。如果以每平方公里两个人的标准计算,城区面积为700多平方公里的北京市就只有1400人,试问1400人能支撑起北京的发展吗?反观日本,对于弹丸之地的日本来说,人口密度之大远远超过中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却在没有实行人口计划政策的情况下迅速实现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实施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到目前为止人口被控制在14亿左右。有人说,假如没有计划生育,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人口也就15亿人左右。可见,实不实行计划生育,中国人口的数量增加都不会太多,虽然多了一亿人,但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却是巨大的。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还会再出几个诺贝尔奖天才也不是不可能。与中国的“人多压力大”观点相悖的美国一直以来始终坚信“人多力量大”,在中国大刀阔斧地准备压缩人口数量的时候,美国正在为一波波的移民涌入创造生存机会和梦想捷径。

  从“飞机上产子”洞悉美国的国籍政策

2

  美国实行出生优先的政策,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规定:一个人只要出生在美国境内就可以自动取得美国国籍而获得美国公民资格,而不问其父母的国籍。

  正是这样的国家政策,才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于此,在享受美好生活之余,更为这个国家创造无限的价值。对于美国来说,人是这个国家最大的资源,人才远远胜于石油、金矿等所谓的自然资源。而那些以自然资源引以为豪的国家却往往难逃发展极限的厄运,在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里,人会越来越懒,躺在资源上过日子,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整个国家陷入“石油诅咒”当中。

  而对于资源相对贫乏的以色列来说,在没有矿产资源的情况下,人们不断进行创新,用科技改变生活,反而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新发动机。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发展资源。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美国的获奖人数就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比排名第二、第三的英国和德国的总和还要多,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在于它对人才的重视。美国重视人才是因为很早以前美国学者就已经发现人作为生产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上世纪60年代,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就发现了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有一个神秘的元素是不可度量的——那就是人。一个企业交给不同的人进行管理,其最终创造的价值、焕发出的能量也会有所不同。

  美苏打响抢人大战

  在此项经济理论问世之前,美国在人才储备上已经有了先见之明,甚至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抢先苏联一步,实行人才招募计划,制定“回形针行动”,将纳粹科学人才带回美国,为此后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1944年末,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第三帝国的大势已去,敏感的政治家们已经嗅到了战后的世界格局形态。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国家在集中力量消灭希特勒的残余势力之际,还加紧进行战利品的搜寻工作,试图将战争利益最大化。

  苏联红军一路缴获了战败德国军队的大量先进武器,拆装纳粹德国留下来的设备运回国内,用于发展民族工业。在苏联掠夺飞机大炮的时候,美国看到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战利品——世界尖端的科学精英。

  众所周知,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拥有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战败的纳粹德国留下的一笔遗产就包括那些尖端的科技人才。对于这些尖端科技人才,希特勒和美国一样都十分重视,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希特勒就命令盖世太保的一名高级警察奥森伯格整理一份德国科学家的名单,以备日后东山再起,卷土重来。这份名单在攻占波恩时被奥森伯格遗忘在战争废墟当中,最后落到了美国的手中。

  “奥森伯格名单”上的V-2火箭功臣

  “奥森伯格名单”是一份详细的人员记录名单,上面记录了1500多名纳粹重要领域科研工作者信息,美国政府对这份名单上的人十分重视,命令前线工作人员务必按照名单上的记录,找到相关人员,以躲避战犯审判为诱饵,将他们悉数带往美国。

  在这个名单上,位居榜首的就是德国的著名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效力希特勒,帮助纳粹德国研发出威力巨大的V-2火箭。V-2火箭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行武器被希特勒称为纳粹的“奇迹武器”,早在德国战败的前一年,V-2火箭就被应用于攻击英国的本土,给英国伦敦造成重创。

  导弹飞行速度之快,以至于地面部队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但此时盟军对这种武器一无所知。战争胜利前夕,英国首相丘吉尔致信斯大林,信中说道:经过侦查,英国的皇家空军发现的了德国V-2火箭的生产基地位于德国中部的山区。希望双方本着盟军协同作战的原则,允许英军进入苏占区,进行火箭武器的追踪。出于对西方国家的防范,斯大林婉拒了丘吉尔的请求。

  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早已制定了“回形针行动”的美国早已拿着“奥森伯格名单”进行V-2火箭设计者——沃纳·冯·布劳恩的招徕工作。

  从毁灭工程师到登月功臣

  此时的布劳恩早已明白第三帝国的大势已去,他在想着如何自保。他让自己的助手将重达几吨的火箭图纸等重要的资料藏匿起来,然后待价而沽,准备与美军进行谈判,因为布莱恩深信,美国人一定不会轻易放弃这项落后德国20年的发明技术,一定会优待自己。

  美国人在找到布劳恩后对其非常重视,,为此,美国还特别成立了一个36位专家组成的调查团奔赴前线,甄别布劳恩所提及的火箭技术的真正价值。这36位专家组中,其中就有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作为火箭组长被授予陆军航空队上校军衔,在美国陆军航空兵的安排下审讯了冯·布劳恩。经审讯,钱学森觉得冯·布劳恩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科技人才,就上书美国,请求批准将其带回美国。

  “回形针行动”计划进行得轰轰烈烈,延续了数年,一直到对德军的纽伦堡审判之后,包括布劳恩在内的1500多名纳粹科学家被陆续送往美国。对于这些科学家,美国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人尽其才地安排在了各自擅长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安心从事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

  布劳恩的太空文明探索在美国得到认可, 1955年,他领导设计了美国的木星-C火箭,该火箭最终在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将西方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送上太空。很快布劳恩又被提升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空间研究开发项目负责人,成功启动完成了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项目。有了这样的成绩,这位前纳粹分子一下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航天教父。

  与科学天才失之交臂

  在美国大肆抢夺人才的同时,苏联也渐渐醒悟过来,意识到机器设备并不是最重要的,人才才是在重要的。为此苏军前线统帅朱可夫开放苏占区并实行“面包换人”计划。当时战后的德国经济一片凋敝,民不聊生,所有德国人最需要的就是活命的面包和赖以维持全家老小生活的稳定工作。

  朱可夫在实行了“面包换人”计划后,当时,纳粹德国最著名的细菌战专家——瓦尔特·施莱伯走入了苏联阵营。但是对待这样的科学天才,苏联人并没有像美国人那样人尽其才,各为所用。而是让瓦尔特·施莱伯去当警察。这让瓦尔特·施莱伯很是郁闷,看到他的一些昔日好友被美国挖去委以重任,瓦尔特·施莱伯便产生了逃往美国的想法。经过一番辗转,瓦尔特·施莱伯也终于到了美国,并被美国政府重用。

  可见不同的人才政策,会给一个国家的发展带来不同的结果。美国和苏联在人才使用上的战略差异最终导致了双方的此消彼长。苏联最后解体,而美国却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之所以强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将人作为最大的一笔资源,在向世界各国的人才张开怀抱的同时,将人才合理利用,为美国的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

  现在中国的“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了,从限制生育到鼓励生育,中国即将迎来新一轮的人口增长热潮——尽管这股热潮并不是很高。人力资源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如何培育人才,管理人才,将人口资源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微信号:Lgdbrand)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计划生育二胎人口政策人才德国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为什么该给公务员涨涨工资 A股强推注册制后果比股灾更严重 世界气候大会为啥一直没卵用 国企工作将不再是铁饭碗 一个低学历北漂的炒股梦 一文看懂雾霾到底从哪儿来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若你非要杀入P2P:请练就慧眼捂紧钱袋 东南亚工人没有中国工人好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