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斯·罗格夫:2019年的全球经济风险

2019年01月25日07:21    作者:Project Syndicate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机构专栏 Project Syndicate 作者 肯尼斯·罗格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及公共政策学教授。

  外部风险并未使全球增长前景黯淡。美国仍有望保持强劲增长,欧洲的增长也可能高于趋势,因为它还将继续从世纪初的债务危机中漫长而缓慢地复苏。而中国经济多年来也一直让怀疑者大跌眼镜。

  正如马克·吐温从未说过的那样,“让我们陷入困境的并非无知,而是自以为十拿九稳的荒谬论断。”而在今年和明年的进程中,最大的经济风险将出现在那些投资者认为当前模式不太可能改变的领域——其中会包括中国的经济衰退,全球长期实际利率的上升,以及破坏中央银行独立性信誉,并导致“安全”发达国家政府债券利率上升的民粹主义经济政策高潮。

  中国经济的显著放缓可能已经开始显现。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已经令信心遭到了动摇,但对一个正在实施由出口和投资拉动型增长转向更可持续的国内消费拉动型增长的经济体来说,这只是放缓过程中的一次下行而已。中国经济将放缓多少还个未解之谜;但鉴于日益集权的一党主导型政治体系与逐步去中心化的消费者主导型经济体系之间的内生性矛盾,中国的长期增长可能会大幅下降。

  不幸的是,相对于避免向消费者主导型增长过渡来说,继续推动出口与房地产投资的选项也不是很有吸引力。中国已经是一个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出口大国,因此也缺乏足够的市场空间和政治宽容度去让其保持先前的出口扩张速度。通过投资——特别是住宅房地产(占中国建筑产能的最大份额)——来促进增长也变得更具挑战性。

  房价的下行压力(尤其是一线城市以外)使得人们越来越不愿更多的财富投入住房。虽然中国或许比任何西方经济体都能更轻易地将因此造成银行业损失社会化,但房价和建筑业的急剧萎缩可能是极为难以承受的。

  任何一次中国经济增长显著衰退都将严重打击亚洲其他地区以及那些出口大宗商品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欧洲——尤其是德国——也无法幸免。尽管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较低,但在金融市场的和政治敏感型出口产品方面的损失将令中国经济放缓的冲击要比美国领导人似乎意识到的更加痛苦。

  而如果多年来一直走在下行通道的全球长期实际利率出现逆转并大幅上升,那么另一个可能性较小但风险更大的外部风险将会现身。我说的可不仅仅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19年会出现的大规模过度紧缩状况。这一状况导致一些问题,但它主要影响的是短期实际利率,原则上也可以及时扭转。更为严重的风险其实在于对长期实际利率的冲击,这种利率当前低于当代所有时段的位置(二战后的金融抑制期除外,当时市场发展也远不及今日) 。

  虽然长期实际利率持续上升是一个低概率事件,但这绝非不可能。尽管对长期趋势性下降存在很多解释,但有些因素可能是暂时的,很难凭经验去确定不同可能性作用的影响程度。

  而有一个可能令全球利率出现良性上升的因素是生产率的突飞猛进,比如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以较当前预期更快的速度影响增长。这对全球经济来说当然是好的,但它可能会对落后地区和群体造成很大的压力。但全球利率的上行压力可能源自于一个不那么良性的因素:亚洲经济增长的急剧下降(例如中国的长期放缓)导致该地区长期存在的外部盈余转为赤字。

  但导致全球实际利率进一步高涨的最可能原因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民粹主义爆发。如果民粹主义者能够击败过去几十年来的市场友好型经济政策,他们可能会开始质疑全球市场上对发达国家债务究竟有多“安全”。这可能会提高风险溢价和利率,如果政府对此应对缓慢,预算赤字会上升,市场会更加怀疑政府,整个事件可能会陷入死循环。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同意当前较低的长期利率让各发达经济体得以承受比正常情况下更多的债务。但千万别把这些额外债务当成了免费午餐。高债务水平使得政府更难以积极应对冲击。而无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网络攻击,流行病疫情或贸易战的状况则大大加剧了长期停滞的风险,也是大多数严肃学术研究发现高债务水平与更缓慢长期增长相关联的重要原因。

  如果政策制定者过分依赖债务(而不是对富人征收更高税收)去实施重新分配收入的渐进政策,那么可想而知市场会逐渐质疑各国是否有能力用增长来摆脱极高的债务水平。而投资者的怀疑态度可能会将利率推高至令人不安的水平。

  此外当然还存在其他许多全球增长风险,包括不断加剧的美国政治乱局,一地鸡毛的英国退欧,摇摇欲坠的意大利银行业以及日益恶化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但这些外部风险并未使全球增长前景黯淡。美国仍有望保持强劲增长,欧洲的增长也可能高于趋势,因为它还将继续从世纪初的债务危机中漫长而缓慢地复苏。而中国经济多年来也一直让怀疑者大跌眼镜。

  因此2019年可能会成为另一个全球稳健增长的年份。但不幸的是,它也可能是折磨众人神经的一年。

  (本文作者介绍: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被称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专栏”,作者来自全球顶级经济学者、诺奖得主、政界领袖,主题包括全球政治、经济、科学与文化塑造者的观点,为全球读者提供来自全球最高端的原创文章、最具深度的评论,为解读“变动中的世界”提供帮助。)

责任编辑:杨希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科技公司 创新 垄断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杭州女销售1年卖106套豪宅总价12亿 年收入约100万 12306技术部主任:第三方抢票软件会导致系统服务瘫痪 新主席三把火:科创板、两融平仓线、鼓励券商买A股 女子超市买10瓶海天酱油 3瓶瓶盖内都有活蛆 许家印比王健林强在哪儿:不懂政治的土豪不是好商人 雏鹰农牧亏33亿要饿死多少猪? 154万or251万or4000万 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车厘子自由"背后不是真贫穷 中国最赚钱企业来了:一年1.2万亿利税 3亿人买单 美财长:中美贸易高级别谈判将取得“重大进展” 千股涨停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后 A股迎来了千股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