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英国对欧洲统一心存疑虑数十年,这几年,崇尚国际化,和反移民提倡自治成为两个流派。这场全民公投更多是在找回对民族与国家认同感,重新审视贸易自由化的代价,而非考量英国的政治经济前途。
3300万英国人民以52%对48%选择了离开欧盟。亲欧派气愤地说指责“脱欧派”是英国穷人,甚至是“种族歧视者”。可如果仅以社会阶层和家庭财富划分“脱欧派”和“留欧派”,也太过简单粗暴了。
对欧洲大一统的爱恨情仇,表面看是社会阶层的分裂,实为文化,种族,与民族主义的冲突。
英国对欧洲统一心存疑虑数十年,这几年,崇尚国际化,和反移民提倡自治成为两个流派。这场全民公投更多是在找回对民族与国家认同感,重新审视贸易自由化的代价,而非考量英国的政治经济前途。
公投背后分裂的英国
之前,英国首相卡梅伦,财政大臣奥斯本,以及几乎所有英国都还在世的前首相们,甚至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在警告英国民众离开欧盟有损英国经济,各种危言耸听。事实证明越是警告,民众的逆反心理越强烈。甚至让很多英国人深感被欺骗:既然之前这四五十年英国从欧盟得益这么多,怎么我什么都没有?
先看看谁选择了脱欧。
从数据统计来看,少数几个“一线城市”相对亲欧,“二三线城市”排斥欧洲;年轻的大学城比较亲欧,受到全球化挤压而穷困潦倒的老工业区却坚决脱欧。例如,在英国东部,几乎6成的选民都是坚定的脱欧派,因为这里有英国最贫穷的地区,年轻人失业率高达33%。支持脱欧的约克郡的赫尔(Hull),虽然是个港口城市,却因为渔业衰落而产业萧条,被冠以“欧洲最贫穷的城市之一”,这两年经济刚有起色。赫尔对英式文化和本土白人利益的捍卫是非常强烈的。此外,英国很多穷困之地都享受欧盟诸多补贴,但当地人依然将自己的贫穷都归咎到欧洲一统化。
脱欧派并不只是“穷人”。以英国中部(Midlands)为例,这一地区是英国传统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捷豹路虎、罗尔斯罗伊斯、阿尔斯通等众多成功的跨国企业,占英国制造业总产出的近两成,制造业从业人员63.7万。除了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在交通技术,健康护理,还在生命科学,制药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也都所建树。这样一种产业结构,理应视全球化作为生命线——无论是贸易还是资本。不,这个区域坚决支持脱欧。
最后看看六成选民投了留欧的英国首都伦敦。伦敦是很多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坐拥金融城。考虑到贸易和资金流动的便利,金融界和大公司绝大多数都支持英国留在欧盟,他们还以各种方式鼓励员工支持英国留在欧盟。23日全天和24日的凌晨,金融城附近的酒店几乎都爆满,几乎每个交易员彻夜未眠,最终结果宣布时,很多人哭了。
作为英国的经济龙头,伦敦是个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860万的人口中有300万都是外来人口,其中200万是近二十年移民到英国的新移民:四成来自欧洲,三成来自中东和亚洲,两成来自非洲。
这样一个多文化,多种族的国际化都市,几个中心区的选民有七成都愿意留在欧盟。平均到大伦敦板块,还剩六成。以伦敦的地位来论,这个比例并不高。在其他几个留欧派险胜的城市,例如曼彻斯特,也仅是亲欧派占比略高而已。
脱欧公投这件事,与钱有关,但真并不全是钱的事。
自由贸易的代价
首先,全球化给英国社会资源分配带来的危机。
当全球都在关心英镑跳水或是上市公司股价自由落体时,普通的英国人更关心他们在社区诊所(全科医生GP)能不能挂上号,生个孩子是不是等到最后连产房都进不去,他们的孩子会不会因为家门口的小学满员了而插不进去班,房价会不会恨比天高。脱欧派并不是都歧视外来人口,但他们关心社会资源因越来越多的移民涌入而被稀释,而房价还发疯一样地涨。
一位支持脱欧的英国选民对我说,公投结果出来后,她的朋友抱怨说支持英国离开欧盟的都是好吃懒做不努力的本地人,这让她十分气愤。她本人家庭收入在英国属于中高产,在伦敦也不止一处房产,可她看到的,是家庭收入一半用于缴税,却很少享受到应有的福利。相反,家里盖房子时用的东欧工人,都是现金结账,从不缴税,还照样领取英国的子女福利寄回本国。
“若真是如此,为了社会资源更好的分配,子孙后代可以在一个治理更高效更文明的国家生活,英镑的暂时贬值和生活成本上升,这些风险我可以承担。”
她的观点说出了很多“脱欧派”的心声,这也是此次公投的最主要冲突,即移民到底多少是好?用多大程度的移民自由流动换取自由贸易才合算?移民的问题直接引发诸多社会矛盾:从社会就业到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卡梅伦政府一直在努力降低移民人数,但很难实现。所以,“脱欧派”这次拉选票的宣传重点,不是经济,不是主权,就是移民占用社会资源。
之前“脱欧派”为了拉选票,把公交车上印上“我们每周交给布鲁塞尔3.5亿英镑,让我们把这钱花到NHS(英国公共医疗体系)上。”这个数据事后证明被严重夸大,那又如何?很多英国人还是表示乐意看到英国人的钱被花在英国,不管多少钱。
回归光荣的孤立
第二,英国人的自治精神和法治精神是脱欧的根结所在。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欧洲更多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英国对欧盟的疑心病主要出于四个文化历史背景:
一,今天的欧盟是在1993年从马萨杜塞协议后成立,从一个经济联盟拓展为一个包括外事,司法和政策制定充分融合的联盟。但英国自从撒切尔夫人执政以来就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大市场小政府”,遏制国家权力的扩张和其对经济的干预。这几乎定义了现代英国社会的治理模式。当欧盟日渐扩张时,维护国家主权,不使国家政策被欧盟左右,一直是英国人纠结的重要问题。
二,作为对这种“自治”理念的践行,英国在19世纪后期曾提出“光荣的孤立”,当时一是工业革命让英帝国实力大增,二是重点向远东和非洲扩张所以不愿与欧洲有过多纠葛。现在的全球形势早就今非昔比,但往日的荣光并未消失。当然,“孤立”是实现了,是不是“光荣”就未可知了。
三,传统议会制在英国社会的根深蒂固,“胜选者拥有一切”,可英国人选出的议员最终却要听从于欧盟那些政治精英的指挥,这在英国的社会文化中是很难被接受的。离开欧盟也就意味着英国终于可以摆脱欧盟的官员,因为英国选民认为,布鲁塞尔那些政治精英不是英国人民民主选举出来的,也不代表英国人民的利益。
这就像苏格兰一直有想法要脱离英国一样,无论是经济好差,英国要脱欧的想法从未消失过。在梅杰政府,布莱尔政府,对欧洲的质疑都是党内分裂的隐患。所以到了卡梅伦这一届,他已经抵制不住来自党内右翼和党外的压力——英国极右翼独立党的崛起——让公投成为必然。
四,1975年公投,英国人决定留在欧共体,这并不是内心的认知,而是短期利益之举。当年英国的情况和现在不同:英国经济不景气,高通胀,高失业率。相反,西欧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经济正在腾飞。但现在如同英国独立党所称的,欧盟与40年前的欧共体有太多不同,很多待解的难题,负担也越来越重。
脱欧派认为,这是他们的机会,离开一个他们从来没有特别认可的联盟。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工作十余年,从社会新闻到财经新闻,从上海到伦敦,从第一财经日报到新浪财经。)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