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豪要买下欧洲?

2015年08月21日 14:10  作者:郝倩  (0)+1

  文/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微博]

  去年,中国公司宣布在欧洲的收购达79起。最大的五笔每个都超过10亿英镑级别,收购总值相加折合66亿英镑。中国土豪在欧洲“采购”企业确实让很多欧洲人很焦虑。在最近一年,“中国要买下欧洲”的新闻频繁上头条。

中国人要买下欧洲?中国人要买下欧洲?

  8月8日,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在英国完成一笔价值超过4亿英镑的收购。这家中国央企港中旅集团全资子公司买了英国大型酒店集团Kew Green Hotels——Holiday Inn在欧洲最大的管理运营商——迄今中国企业在英国酒店业最大一笔收购。

  从港中旅知道这一英国酒店集团待售,到最终收购完成,前后不超过2个半月。这一大手笔的收购争分夺秒,在8月8日那个周六尘埃落定。一个工作日后,8月11日(周二),央行[微博]宣布中间价下调超过1000个基点,人民币兑美元连跌三天。

  在港中旅之前,另一笔中资在欧洲的收购也是在7月底8月初敲定。海航集团在7月底确定买下瑞士苏黎世的Swissport,全球最大的地面和货运服务商。这一收购价值27.3亿瑞郎,约合28亿美元。收购确认时,这笔收购价值175亿人民币。因为人民币贬值,如按照昨日(20日)汇率计算,昨日这笔收购所耗资金超过180亿人民币。

  当然,选在欧洲资产最昂贵,并拥有坚挺货币的瑞士进行这笔收购,显然海航不差钱。

  人民币贬值,欧洲各大机构开始分析对欧洲经济带来的实质性影响,从欧洲名包名表的销售前景,到欧洲大批待售的资产。之前,北到瑞典南到塞浦路斯,在欧洲的边边角角,猎食的中国企业都几乎无处不在,投资的项目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我发现,这两年,前往欧洲“采购”的中国企业会对两类项目尤为心动:成熟的技术,或是知名的品牌,这两类收购的目的要么是为了加强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要么就是加快海外市场扩张。或者二者兼有。转型中的“中国制造”求贤若渴,去年,中国企业在欧洲发起的收购几乎达到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总和。

  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收购开始渐入佳境,现在仅占到欧洲外资直接投资的1%,此时中国买家的胃口会因为汇率的小幅波动而变小么?可能性不大。有市场分析机构认为,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人民币的贬值只会推进这一进程,而不是放缓。彭博情报(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预估更令人嗔目结舌:人民币兑美元每贬值1%,就可能引发400亿美元资金外流。

  即使事实没那么极端,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趋势短期内不会发生逆转也是是可以确定的。英国凯帝(Christie+Co)公司亚洲区投资总监贾琼对新浪财经称,她每天依然收到很多中国投资机构询问可收购项目的电话电邮。人民币小幅下跌不大可能影响这些中国投资人的的投资决议,甚至会促使更多的中国投资人投资到海外,以分散风险,实现资产保值。

  中国人在欧洲买了多少?

  从最传统的房地产开始说起。去年,中国投资人在伦敦楼市总共投入了22亿英镑,占所有百万英镑以上交易总量的11%。2012年,这一比例还仅是4%。此外,从西班牙到德国的地产中介机构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中国个人与企业在楼市的投资总额稳步上升,投资门类从住宅到商业,以及酒店,甚至学生公寓。

  很多中国人花费数十欧元到上百万欧元在葡萄牙,甚至是拉脱维亚购买房产,就可以换一张进入欧盟的“黄金签证”。这太划算了。欧洲分析机构认为即使抛开“移民”的目的不说,这也是因为中国楼市停滞不前,中国投资人在多元化他们的资产,同时对抗人民币贬值的风险。

  与上述这些“小额”投资相比,真正令欧洲人震惊的是中国企业去年在欧洲市场“扫货”之疯狂。

  以会计师事务所德勤(Deloitte)的统计数据为例。去年,中国公司宣布了在欧洲79起收购。最大的五笔每个都超过10亿英镑级别,收购总值相加折合66亿英镑。10亿英镑级别的大手笔投资一般都来自中国国企,但在79起收购中,中国私营企业有45笔,以量取胜。

  德国是中国公司最热衷的收购目的地,去年吸收了16笔来自中国的大单,主要是对工业和汽车企业的收购。中国人还很热衷在欧洲收购科技公司,以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在79起收购中,有31个都是与工业技术相关的,此外是服务业,酒店业以及新能源产业。

  德勤做一个有趣的对比,发现虽然欧洲人投资中国和亚太也是热门,但去年同期,欧洲人不过在中国成交了54笔,平均每起收购价值不足中国人投入的一半。

  国际市场调研公司Rhodium Group与德勤在统计数字上略有不同,去年中国企业参与了欧洲153桩收购。而在过去4年,中国年均对欧洲直接投资为100亿英镑,以西欧为最理想投资地。该机构称:去年,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达到180亿美元,是2013年的一倍。

  无论德勤和Rhodium的统计数据是否有出入,中国人现金充沛,投资心情迫切,是无需赘言的。去年,中国企业在欧洲设了16个销售中心,7个研发机构,6个分销中心以及5个总部。有中国企业在意大利买下一批发电厂,意大利总理都亲自出席了签字仪式。

  中国人要买下欧洲的信号让很多欧洲人很焦虑。巴黎香街LV门口排队等着买包的中国长龙只会让欧洲媒体乐呵一把,但中国土豪在欧洲“采购”企业确实让很多欧洲人很焦虑。在最近一年,“中国要买下欧洲”的新闻频繁上头条。

  法国著名政治讽刺木偶剧《人偶新闻》(Les Guignols de L’info)曾在一两年前做过一档有关中国投资人的短剧《中国人》(Les Thinois,取法语“中国人”的谐音)。这部“恐怖片”设想中国人收购了整个欧洲甚至美国,从地产到机场,以至于所有欧洲人都沦落为中国人的工人。这个恶搞剧反映了欧洲人对中国崛起的焦虑。

2

  人民币出海的黄金时期

  瑞银集团(UBS)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王涛之前发文称,从2012年到截止2014年第二季度前这两年半是人民币的黄金时期,这其中又以2013年全年和去年年初为甚。当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加上国内外的利息差,国内很多企业不惜运用各种方式离岸借贷。这让很多企业短期内债台高筑,而且很多是外汇短期债务。

  与此同时,王涛所提及的这段黄金时期也是人民币涌入欧洲的黄金时期。欧债危机令欧元区资产缩水,欧元快速贬值,诸多政府纠结于如何快速实现国有资产私有化。就连之前一直对买家挑挑拣拣的欧洲企业也不是那么在乎潜在投资人的身家背景了。

  甚至在欧洲坊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论调:再不招人待见的中国企业,也比俄罗斯企业更加和善可亲。

  如果没有上述这么多利好,中国企业估计不会那么顺利买下很多代表着欧洲国家“荣耀”的公司和品牌。从伦敦的酒店集团,到柏林市中心波茨坦广场的18幢楼,图卢兹的机场,苏黎世的货运公司,再到意大利名牌轮胎,瑞典的老牌车企。能让中国“土豪”动心的项目几乎都在当地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

  如之前所言:技术,或是品牌。这都是转型中的“中国制造”最亟需的。

  更早的一笔欧洲商界的大事件也和中资公司有关。半年前,中国化工集团以超过70亿欧元的收购价格,买入意大利轮胎生产商倍耐力(Pirelli)26%的股份。倍耐力是拥有143年历史的全球第五大轮胎公司。航母级规模的中国化工集团旗下的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轮胎生产商,却几乎没什么有名的品牌,相比之下,倍耐力规模小,但有传奇的历史,响亮的品牌,是意大利国宝级的公司。

  与英法政府一样,意大利政府对于中国资本也是十分欢迎的。虽然意大利媒体一阵唏嘘,认为中国企业买下了意大利人的骄傲,但意大利政府几乎没有发出任何“保护主义”的声音。意大利知名企业和品牌众多,陷入困境的不少,被看做欧洲最被低估的地区之一。

  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KPMG)的统计报告,在过去5年,中国在意大利的并购总值超过100亿欧元,其中一半是在去年完成的。去年,意大利接近1/3的外资收购来自中国人。

  这种对制造企业,科技,以及品牌的饥渴会因为人民币小幅贬值而停止么?中国Sunrise免税店曾对贝纳通家族旗下的“全球免税店”(World Duty Free)垂涎已久,可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有钱投资,韩国乐天集团也盯着这个项目,只可惜最终得手的是瑞士Dufry公司。

  如伦敦一位投资中介机构专业人士对新浪财经所称,在近两年,任何一个有价值的项目放出,都被全球的投资人盯着,不只是中国的投资人。项目收购的成功不仅在于竞价,还要取决于专业的团队和当地的人脉。在任何一个环节偏差,都可能导致收购失败。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工作十余年,从社会新闻到财经新闻,从上海到伦敦,从第一财经日报到新浪财经。)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新浪财经能源频道官方微信“能见派”(微信号nengjianpai),阅读更多精彩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能见派,关注高端与前沿,描绘美好能源未来。

新浪财经能见派

文章关键词: 中国欧洲企业人民币出海投资人民币贬值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小散请照镜子别替大王养女人 收入差距大影响现代化进程吗 假如马云考试成绩好一点 8-18千股跌停是再走牛的开始 中国富二代从父辈那继承了什么 为啥大多数人喜欢炒楼发财? 老百姓怎样借汇改赚钱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不可任由所谓的“财富效应”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