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将会像希腊一样爆发债务危机?

2014年03月11日 11:36  作者:彭琳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不少人可能还记得,就在几年前香港还因为库房收入过多,在为应该直接全民发钱还是向退休金注资扰攘不休。然而,由于人口结构迅速步入老龄化,政府在医疗、福利等方面的经常性开支不断加大,政府顾问估算,香港最快7年后出现赤字,到2041年赤字将占GDP22%,比债务危机时的希腊还要高出一倍以上。

香港会变成希腊吗?香港会变成希腊吗?

  不少人记忆中的香港,有一个库房“水漫金山”的政府,几年前还在为直接全民发钱还是向退休金注资扰攘不休。然而,随着经常性开支不断加大,今年的财政预算案发布后,政府财政顾问“长远财政计划工作小组”警告最快7年后就会出现赤字,到2041年会像希腊一样债务缠身,结构性赤字达到1.54万亿港币,占GDP的22%。而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这一比例仅10%。

  与许多国家进行经济刺激时的短期预算赤字完全不同,香港即将出现的赤字是长期而“结构性”的——依照香港人口自然老化的进程,政府经常开支平均每年约上升7.5%,而预计政府收入增长的幅度,每年只有4.5%,入不敷出,此消彼长。

  香港五六年后面目全非?

  就在财政案宣布的两天后,一直被香港市民戏称为“李特首施政报告”的长和系全年业绩发布会。与往常一样,李嘉诚在发布会上接到的业绩相关问题极少,更像是一场宏观经济展望报告,而李嘉诚反复警示香港经济必须“提高竞争力”。在财新传媒随后推出的李嘉诚专访中,他更直接地表示,自己担心“五、六年后,香港将会面目全非 ”。

  眼看香港社会的烦躁不安和经济的原地踏步,许多人都意识到长远会酿成恶果,但恐怕还很少人意识到这一天或许很近。在过去的专栏文章中,我曾多次提到香港产业结构的问题与危机。其实,政府财政潜在的困境,也正显示着未被重视的问题另一面。

  今天港府的开支正在不可避免地迅速上升。在特首梁振英一月份宣布施政报告时,我曾用“福利化”来概括这份报告的特色,因为其中社会福利的政府经常性开支,由他上任前的400多亿元(港币,下同)显著跳升至近600亿。这一份施政报告更曾被舆论讥讽为“讨好”底层市民,以收买人心和未来连任特首的选票。

  然而随着其后披露的数据和财政预算案的发表,大家才发现各开支几乎都是不能不花。在福利、医疗等方面的开支迅速加大,并非毫无原则地扩大福利,实质原因在于香港正踏入老龄化社会,需要政府照顾的老人数量迅速增加。据估算,劳动人口的数量在2018年达至370万后将开始下降,而65岁及以上的人口会由不足100万上升至2041年的超过250万,占香港人口的1/3以上。面对香港大量老人缺乏退休保障的现状,钱不但不能不花,还很可能花得不够。

  简而言之,赤字未来的出现,并非开支过多的问题,而避免赤字的唯一办法,则是增加收入。“长远财政计划工作小组”成员、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雷鼎鸣指出,加税的政治阻力巨大,并且对经济增长的伤害非常巨大,与政府促进香港发展的目的背道而驰。小组研究的结论,是要将香港GDP市值增长率推高到年均5.4%的水平,以此抵消开支的持续扩大。不过,自1997年至今,香港GDP的年增长率仅有3.4%,离这一目标还有整整两个百分点。

  财政危机是“狼来了”吗?

  财政预算公布之后,并不意外社会上又是一片嘲讽批评之声。对于财政司长警示的“结构性赤字”,不少人都表示这只是“狼来了”,并不会真正发生。

  12年前的2002年2月21日,时任库务局局长俞仲怡率领“检讨公共财政专责小组”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其中声称香港已经出现结构性财政赤字,按此情形,到2008年将消耗近4000亿元财政储备。这一声音当时令人震惊,紧接着的SARS危机更令香港经济猝不及防,2003/04年度出现了490亿元的赤字。随着香港经济复苏,第二年的赤字急剧减少,到了2005/06年度就恢复了财政平衡。

  赤字的突然消失,是因为香港楼市出现了巨大反弹,而且这个反弹令人意外地挺过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并在随后的5年中出现更惊人的升幅。地产市场的复苏和上升,令港府得到了大笔地价收入和物业交易印花税,不但消除了“结构性财政赤字”,甚至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屡次出现数百至千亿港元的财政盈余。

  有舆论因此质疑,财政司长曾俊华重提“结构性财赤”,其中隐含的前提是否本届政府压抑房地产市场,改变供求结构?如果未来赤字情况严重难以解决,政策是否会随之改变,赤字也就应声消失?但是多名经济学家都指出,政府收入增加取决于众多因素,并非只要政府改变调控那么简单,而且近年来土地收入已经很高,即便放弃调控,也难以再创高峰。而且,香港房地产畸形膨胀的问题已经造成尖锐的社会矛盾,未来更难以选择再走回前届政府“托市”的老路。

  更严重的是,这一经济预测中,还没有包括任何可能的经济低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指出,未来不但持续赤字会花光财政储备,而且只要“突然有一年经济很差,可能已经多花几百亿”,他认为,香港政府必须学会审慎理财。

  如何避免财政危机?

  既然缩减开支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改变黯淡前景的唯一的方向是增加政府收入。

  小组成员雷鼎鸣指出,香港的经济要实现报告所建议的5.4%的增长相当困难,因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外乎是劳动力、投资增加、生产效率提升。他认为,在生产效率方面,香港与外国先进国家技术水平已差异不大,很难再像几十年前那样通过学习他人改进效率。不要说香港科研水平有限,即便美国、日本等国那样拥有强大科研实力,也远远不能把经济增长推到5.4%的水平。

  至于其他两个方面,目前香港劳动力不但不会上升,而且即将下降,对提高GDP增幅毫无助力。投资额占香港GDP的比重,则近二、三十年来都没有上升过,而且还有一定幅度下降。

  由于逐渐老化的人口结构和越来越缺乏的劳动力,其实今天就已经在饮食、建筑等多个行业显示出影响。在去年底的专栏《香港四大最热高薪低门槛工作》中,我写到过业界以天价都请不到洗碗工、建筑工的情况。事实上,不少高端职业也面临着缺人状况,例如由于海外医生来港工作门坎甚高,目前香港每千人仅有1.8名医生,远低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甚至略低于中国内地。

  目前也多个业界团体都在呼吁从海外、内地输入低端劳工及高端人才。然而,作为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地区之一,香港输入劳工的建议遭到众多民众组织乃至一些党派的反对,认为将剥夺本地人的工作机会,进一步降低工资水平,因此这一建议短期内难有进展。

  在吸引资金方面,香港过去数十年背靠中国内地吸引外资的情况也难以为继。更糟的是,受困于产业结构不佳,香港吸引资金的能力还在继续下滑。即便是香港最引以为傲的金融业,也由于过高的地价和租金而遭遇瓶颈。近日,香港刚被跨国地产机构列为全球金融业安置员工最为昂贵的地方(仅指居住和工作单位租金),安置每个员工费用平均高达14.4万美元,是新加坡的1.6倍,上海的3.8倍,仅此一项已让香港在区内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中处于极大的劣势。

  为了不让未来的赤字伤害政府的施政,目前能够着手的唯一选择似乎是“积谷防饥”,财政司长已建议将土地基金及每年拨出部分盈余成立“未来基金”,持续投资增值,在未来政府财政捉襟见肘时用于支持重要的基建和支出。有学者也建议在养老、医疗等开销逐渐增大的方面设立类似的基金。然而,积谷防饥的方法,在一个经济体而言仅仅能延迟困境到来的时间,如果不能提高经济的增长以扩大收入,再多的储蓄显然也终将坐吃山空。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香港政府赤字希腊财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