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的“特色社会主义保险经济学”

2016年01月12日10:18    作者:燕梳新青年  (0)+1

  文/新浪财经金融e观察(微信公众号:sinaeguancha)专栏作家 燕梳新青年

  王和断言,保险的模式创新,从形态上将沿着产品的“点时代”,到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链时代”,再到场景的“景时代”,最后过渡到生态圈的“圈时代”。

  2015年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上。王和认为是不是可以从保险的角度去考虑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险经济学?

  写在前面:从《万峰的寿险世界观》到《王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险经济学》,《燕梳新青年》对于“思想性”文章确实有着不吝笔墨、不计阅读量的选题偏好。我们偏执地认为,在更看重埋头拉车的保险行业,思想有如“圣光”的存在,将会照亮目前稍显混沌的保险业转型进程。

  虽然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在当下全新的保险业发展语境中,没有对环境趋势、战略方向的深刻理解,闷头就干绝对只能是个悲剧。当然,理论总是要以指导实践为要务,在梳理行业发展理论框架的同时,《燕梳新青年》也会陆续关注包括大型保险公司、中小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的各类转型、创新实践。

  王和,中国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可能是业内最高产的高管,有名为“菩提树下普洱茶”的微博,天天保持更新。下文根据王和在1月9日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与和讯网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财经风云榜保险分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提炼而来。

  1新技术叠加新资本倒逼传统险企必须以客户为中心

  未来保险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实现从关注“保险产品”到关注“客户体验”、“客户收益”和社会福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客户为中心”,将完善客户体验作为创新的着眼点和核心诉求。

  “以客户为中心”几乎是所有保险公司的口头禅,但长期以来,并未落实在实际行动上。相反,依靠强大的推销能力,保险公司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但现在,这一情况显然已经发生了变化,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正成为保险公司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

  最重要的根源在于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进入保险行业,新兴险企没有历史包袱,通过传统方式发展又过于缓慢,因此创新意识极强,更加关注客户实际需求,这也倒逼传统险企转变发展理念。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保险公司与保险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大为缓解,保险公司依靠信息不对称牟取利润变得不再容易,提升客户体验,逐渐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成为必然选择。

  从王和的这一论断,再联想到目前业界热议的是应该侧重保障还是应该强化理财的问题,思路也许会变得更加清晰——一切应“以客户为中心“。

  2基于风险等量管理的“差价模式”全面转向基于风险减量管理的“溢价模式”

  传统保险的基本理论和经营逻辑是基于“等量管理”,即通过保险制度,集合广大投保人的保险基金,在扣除了运营管理费用之后,再进行二次分配。未来的保险需要从“等量管理”进化到“减量管理”,即通过对于风险的集合,以及专门和专业的管理,从总量上降低社会风险的暴露及其成本,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如果说“等量管理”拼的是死差、费差和利差,那么“减量管理”更注重的是专业性,通过专业的服务,专业的风险管控,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现如今,减量管理的思维体现最为明显之处莫过于健康保险领域,为降低赔付率,很多险企已经在产品当中附加了健康管理的功能。养老社区通过各种措施,改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延长其寿命,也是一种减量管理。

  减量管理产生的根源在于客户需求的变化,生活水平提高,客户对于服务对于保险服务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保险公司有必要提供更多的附加值服务。

  减量管理势必成为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将改变保险公司原有的盈利模式,即基于死差、费差和利差的“差价模式“,全面转向基于风险减量管理的“溢价模式”。

  3保险创新将从经营效率的提升,走向基于新技术应用的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

  传统保险的创新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内向型思维,如在产品、理赔和服务等领域,开展创新活动,这种创新往往是局部的、局限的和不彻底的。未来的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外向型,是跨界和融合的创新。

  以往保险公司的创新往往集中体现在对于经营环节的改良,比如提高产品的预定收益率、提升理赔反应速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所谓附加值服务等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这一类型的改良推向了一个高潮,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保险公司运营效率大为改善,这在很多传统渠道健全的大公司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总体而言,这种改良也只是一种改良,并未触及保险经营模式的根本。

  伴随保险产业链的延伸,场景化销售模式的出现,保险行业的创新开始从一种内向型的创新转向外向型的创新,具体表现就是与其他产业的跨界与融合,如与地产行业的结合,与医疗产业的结合,根据互联网特征而设计的社交类产品的出现等等。

  王和断言,保险的模式创新,从形态上将沿着产品的“点时代”,到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链时代”,再到场景的“景时代”,最后过渡到生态圈的“圈时代”。这种演进过程,改变的不仅是保险经营模式,而且是存在的形态与方式,是行业的理念和境界,同时,挑战行业的开放心态、学习能力和融合智慧。

  4产品的定价将从依赖行业内部的历史数据转向从不同维度的外部数据

  大数据时代将从根本上改变预测科学的基础,实现从“预测”到“预知”的飞跃。这无疑将改变保险精算的基础,继而挑战传统保险的经营逻辑。如果“前定价技术”难以为继,那么,为什么不能回归到本源,采用“后定价”、“混合定价”,甚至是“自定价”技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促进了数据集合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预测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各种平台的出现,也让人们在互联网上留下了更多的数据,这让数据集合技术出现了突破。如果说原来的数据集合是粗放的、被动的,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让数据的集合更加自主、自愿、自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又让预知成为可能,而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保险行业的核保、理赔、风险管理、客户服务、反欺诈等。

  传统保险行业的精算,乃至经营的基础主要是依赖行业内部的历史数据,而未来,行业需要更多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关注外部数据,这不仅将改变精算,改变营销和服务,更将改变保险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情况之下,保险行业一贯的“前定价”有可能被颠覆,“后定价”成为可能。

  5保险将从一种经济现象演变为一种社会范畴,助推社会迈进现代化

  “保险社会”是指随着保险意识的普及,保险以经济契约关系重组人与人原本较为孤立和松散的相互关系,带来“社会联结本质”的根本性转变。当保险从一种经济现象演变为一种社会范畴,当社会契约成为一种类似保险合同的关系,保险处于现代社会的核心,社会就迈进现代社会。

  保险行业天然具有社会治理的功能,这是其他任何金融业态都不具备的功能。例如借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环境污染的难题;通过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以有效管控食品安全风险事故;而通过医疗责任保险,又能很好地解决医患纠纷。十八大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及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这无疑给保险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当然,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保险行业也能发挥巨大作用。

  当保险行业深入地融入社会生活,融入社会治理体系,保险就不再单单是一个行业,而是成为了连结社会的纽带之一,成为社会的核心因素,而此时的社会也才能真正的成为现代化社会。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保险行业无疑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正外部性“,积极主动的、科学有效的参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当然,这离不开国家对于保险行业独特作用的重视,并从政策层面予以支持。

  (本文作者介绍:燕梳新青年,保险锐力量。)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范晓军 SF096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王和 保险公司 保险行业 投资

推荐阅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细数熔断事件中监管层五大错 老艾侃股:管理层应出手救市 弥补熔断所犯过错 对中国经济失望时看看深圳吧 股市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股市转型阵痛在于清理僵尸企业 股市下跌与熔断机制无关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A股熔断机制就是东施效颦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