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燕梳新青年
相比中国平安的赤裸裸挑衅,不知为何中国人寿总透着股拧巴、欲说还休的矛盾心情。解释吧,显得无聊、太过在意,有被牵着鼻子走的嫌疑;不解释吧,当大哥好多年,面子总要有的,况且是个汉子总有点血性吧。
没成想,四个月前《燕梳新青年》一篇《平安五年超越中国人寿?》可引起如此轩然之波,众媒体持续发酵,双方当事人虽未直接回应,但两者相继召开的2014年全球媒体开放日,还是让人嗅到了期间的火药味。
先是新任国寿股份总裁林岱仁捉急放风“三定”(即定岗、定编、定职)方案,“国寿正在酝酿一场大规模的人事及组织架构调整,主要内容包括,裁撤部分非一线部门;将非业务部门人员下放至业务部门挂职锻炼;调整组织架构、加强个险部门、中心城市的建设力量等”,众新闻人士为之取名“大象瘦身”OR“大象转身”。
接着,中国平安[微博]保险板块的老大李源祥表示,“下一阶段将加大对县域市场的投入,未来五年进一步提升平安寿险在县域市场的份额占比”。尤其是那句回应《平安五年超越中国人寿?》的“我个人风格一向都是比较积极的,在平安不积极进取是行不通的”,那份傲娇、那份直抒胸臆,司马昭之心也。
双方几度交手,《燕梳新青年》发现了个有意思的地方:相比中国平安的赤裸裸挑衅,不知为何中国人寿总透着股拧巴、欲说还休的矛盾心情。解释吧,显得无聊、太过在意,有被牵着鼻子走的嫌疑;不解释吧,当大哥好多年,面子总要有的,况且是个汉子总有点血性吧。这种纠结当以集团老大杨明生半年业绩发布会上的“不再提三分天下有其一,提业务结构的优化、价值优先、适度的规模”最具代表性。
其实平安的“超人计划”算不得新闻,早在2008年就已存在。“始作俑者”还是李源祥,那一年底,还是平安人寿[微博]一把手的他就已提出了“5年超人寿”计划。只不过,那时属于秘而不宣,且仅限于寿险板块。至于产险的“超人计划”则要等到2010,因为当时平安产险尚居市场老三之位,正死磕太保财险。2010年,马大教主拍板启动“超人计划”——产险超中国人保、寿险超中国人寿,时任平安产、寿险一把手的任汇川、李源祥分别成为“超人计划”的实施者。
面对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国寿所说所做为何皆是如此纠结与被动?本是针对人保、国寿的双重超越计划,如今舆论何以将火力全部集中于国寿?原本五年之前,甚至七年之前就已经提出的计划,何以如今发酵壮大,形成如斯市场舆论?
面对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国寿所说所做为何皆是如此纠结与被动?
坦率的讲,《燕梳新青年》认为平安、国寿之间不太具有可比性。两者除了均是寿险企业外,无论是企业性质,还是体制机制、组织机构,甚至是集团地位,平安人寿和中国人寿都不具有可比性。
通常中国人寿四个字,足以代表整个国寿集团;而平安人寿显然不能代表中国平安。这背后的意义,可以一根筷子和一捆筷子为喻。如此行文并非是在替中国人寿寻求说辞,相反《燕梳新青年》也认为平安人寿超越中国人寿是个大概率事件,因此才会撰写《平安五年超越中国人寿?》。
只不过,我们认为用一根粗筷子和一捆筷子进行博弈,有失公允。好似明知结果,还要打赌一样。或许这些也正是国寿面对这波舆论攻击唯诺的原因吧。当然,唯诺也是有着更深层次原因的,看下文。
回到第二个问题,本是针对人保、国寿的双重超越计划,如今舆论何以将火力全部集中于国寿?
简单回答这是由体量决定的。截止到今年10月,人保财险[微博]的保费收入为2098亿元,市场占比34%;同期平安产险的保费规模为1164亿元,市场占比18.8%。近千亿元的保费差距、15%的市场份额差距,总规模不过6000亿元的市场中这样的差距将决定着平安产险短期内无法对人保财险的江湖地位构成有效冲击。
同期,中国人寿的保费规模是3007亿元,市场占比为20.6%;平安人寿为2175亿元,市场份额为14.9%。不足900亿元的保费差距,5.7%的市场份额差距,同比14.4%和0.4%的保费增速,对比上述数据自是可以理解为何舆论将炮火单程指向超越国寿的“超人计划”。
数字的比对仅是表面上的果,要想知悉因恐怕要从人保和国寿新世纪之后的路径谈起。都知道中国人寿脱胎于老人保,其实中国人寿新世纪之后的路径也和人保十分的相似,甚至可以说一样。只不过,中国人寿走得更顺,发家更早。中国人寿大肆风光之时,中国人保着实过了一段捉襟见肘的苦日子。
两者的幸福均是发端于2003年,这一年二者相继完成海外上市。操作的手法亦如出一辙,均是通过设立集团公司或者控股公司的形式,将不良资产剥离至母公司,拿出保险业务相关的优质资产推向海外市场。
然而风光上市的第二年,人保财险就赶上了中国车险费率市场化,市场份额和投资收益双双下降。2004年人保财险市场份额降至58.1%,前两年分别为70. 5 %、66.8%。直至2007年,保监会再度收回车险定价权,人保财险市场份额方才出现下滑减缓的趋势,这时人保财险的市场份额仅剩42.5%。
同期的中国人寿风生水起。占据市场四成江山的保费规模,A股第一保险股的荣誉,2006年首度扭亏后的连续盈利……这一阶段的中国人寿迎来高光时刻,独家认购中信证券定向增发、拿下南方电网、竞购广发银行[微博]、投资中国首只官办产业基金,中国人寿携中国最大机构投资者头衔,风头一时无两。
再看中国人保,2008年资本市场与巨灾导致的承保亏损的双重利空令之出现4亿元亏损,迅猛发展的人保寿险亦在快速消耗并不富裕的资本金,堂堂人保一度忧心偿付能力问题。或许是跌倒了谷底,之后的人保开始反弹。不过人保的救赎还要等待一对组合,擅长资本整合的吴焰和保险业务出身的王银成。
2007年,不知是带着何种心情空降人保集团的吴焰以改制、引资、上市三部曲,展示了他的铁腕和资源协调能力。先是拿回“人民”二字,人保控股复名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后引入战投,完成集团H股上市。同时邀李良温回归人保,改制人保寿险,并将之迅速做大,增加集团上市筹码。
主要盈利业务板块,人保财险亦在新帅王银成的主导下,完成了从全球财险业的中等企业,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非寿险类公司的转变。作为一名老保险人,2008年成为人保财险总裁的王银成6年任期中相继推出了数百项改革措施,涉及管理框架、运营平台、企业文化、企业产品等诸多领域。其中的最大政绩当属其盈利能力,甚至得到了主要竞争对手的赞许。2012年,人保财险净利润即突破百亿元,为人保集团整体上市填色不少。
不能否认的是,以财险板块为主的人保集团恰好赶上了一轮绝无仅有的财险盈利周期。
回到第三个问题,原本五年之前,甚至七年之前就已经提出的计划,何以如今发酵壮大,形成如斯市场舆论?
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的同时,势必也会对你关闭一扇门。相比中国人保的幸运,中国人寿的不幸早在2003年就已埋下伏笔。中国人保凭借历次分家已将大量不良资产进行剥离,例如将海外不良保单分离至中再集团。2003年上市前的不良资产主要是乱投资时代的大量“三产”和坏账,日后随着自身的做大也有了消化的能力。同期的中国人寿显然无法消化那高达千亿元的利差损保单,只能依靠财政部的帮助共同成立一只特殊基金来化解利差损,而这股来自财政部的资金也终成为一股左右国寿复杂格局的力量之一。直至今日,国寿集团始终不能上市亦是受此影响。
然而这并不足以影响国寿未来的格局,至少“十一五”期间的中国人寿荣光之耀眼,就连中国平安也是避其锋芒。那五年,国寿集团合并保费收入增长了93%,2010年底的总资产是2005年的2.45倍。特别是集团财务状况极大改观,从当初合并亏损、净资产为负的困难境地,到2006年首次扭亏为盈,至2010年集团合并及集团本级已经连续五年实现盈利。有知名财经媒体恭维当时的国寿掌门杨超“2005年成为坐拥中国寿险业半壁江山的人寿集团掌门人之后,杨超成为影响保险业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环顾今日中国保险行业的大格局,可谓多处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1年,方才是中国人寿的劫点。那一年5月6日下午,时任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亲自到场,向中国人寿集团和各子公司总裁室成员宣布:保监会原主席助理、新闻发言人袁力接任中国人寿集团总裁。
至此,一代强人杨超在中国人寿集团的任期画上了句号,由时年49岁的袁力继任。面对寿险主业业务与盈利增速双双下滑的窘境,袁力开出关注基层的内部改革方子不足一年,即在2012年3月卸任,57岁的原保监会副主席杨明生成为中国人寿集团当家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守土战略随之诞生。
相比中国人保吴焰+王银成的稳定,中国人寿动荡的人事格局恐怕很难保证策略的连续性,而这也为2014年的国寿人事调整埋下了伏笔。王银成的老朋友,亦做过老人保深圳分公司总经理的万峰任职国寿股份总裁7年之后黯然离开,加盟新华保险。期间,国寿集团对国寿财险、养老、资产管理、电商等重要子公司进行一把手调整,同期国寿股份领导班子焕然一新。
这三年,中国人寿保费增幅日渐放缓,甚至一度出现年中负增长现象。2011年,中国人寿保费同比增长仅有0.1%;2012年,这一数字略有回升1.38%;2013年,中国人寿保费同比增长1.23%,其中开年阶段曾一度下滑至负8.2%。或许正是这三年的表现,让平安人寿看到了超越的希望,给了舆论话舌。
最后还是要重复之前的一句话,“这一阶段的中国保险行业处于行业转型调整期,中国人寿的命运正是整个行业的命运,几乎大部分公司都面临和中国人寿类似的境况,只不过作为最大的寿险公司,因之过大的体量所显现的放大镜作用,受牵连更重而已。”
(本文作者介绍:燕梳新青年,保险锐力量。)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