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挑动着每一个雇员、每一家企业的神经,更关乎我国社保制度的改革方向。住房公积金到底该不该取消?关于《住房公积金存废之辩》,新浪财经意见领袖邀请专栏作家/广大网友展开深入讨论,欢迎公平对话、理性探讨。投稿邮箱:zhuanlan@ staff.sina.com.cn,money@ staff.sina.com.cn】
【思辨·来信】
本篇文章为网友优秀投稿,作者:李仲达
相信大家都知道,公积金是90年代房改期间的产物,设立它的初衷是为了改善住房问题。当然,最开始它只作为一种资金筹措的手段,因为那时候商业并不发达,资金贷款和筹措的方式没有现在多重多样。但公积金除了作为资金筹措的方式,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责任,下面我们会细细道来。
用好公积金,它是一份很好的宝库;没用好它也不要把它当做鸡肋,只是你没用好而已。要用好公积金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缺乏这些条件,你会用得很吃力,而且不讨好。如建立和完善征信系统,缺乏这个你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各种资料审核,既费钱又费时。缺乏统一的管理方法,各地为政,影响公积金的流通和广泛的适用性。以下我们进行分析和建议如何利用公积金。
完善法律,保证公民享有平等的居住权,且不用支付土地使用金
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推翻不平等条约,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把土地收归国有和集体所有,把土地交给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其中,农民以集体形式持有土地,以宅基地的形式获得居住权;工人为国家/企业工作,国家/企业为职工解决住房问题,从而获得居住权。后来,国家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朱镕基总理进行改革。改革不影响农民对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民仍然享有宅基地的居住权。但改革后,工人和城市居民没有实物分房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货币方式支付,居住问题需自己在市场上寻找并解决。这项改革对增加住房供应和改善居住环境确实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最核心的土地使用权却慢慢地以土地使用金的方式转嫁到普通居民身上。
其实改革之初,朱镕基总理的设想是“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因为经济适用房是不用支付土地使用金的,这样的改革也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土地的全民所有制。但后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包括政府资金筹措问题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问题,以上方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后来2003年的SCARS,政府为了激活经济,把商业性质的房地产作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后面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接下来房价的变化。
这里想说的是,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之一,土地的国有和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在自己的土地上获取最基本的居住权也要支付土地使用金?而且这种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还要拍卖,价高者得?当然,如果超过基本生活需求的土地使用,支付一定土地使用金那是必须的,以示公平。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每人20平方米),那是公平的,每个公民都应当可以平等享有。如果说社会管理需要照顾弱小群体,低收入人群可以优先使用这项权利,我们也认同,但不能忽视所有人的这项平等的权利。应当以共同宣言的方式,不论贫富贵贱,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居住权,且不用支付土地使用金,将其写入宪法。
这是对土地/住房制度改革的建议,是一个制度框架的基础设定。不是公积金管理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对后面公积金的普适性有作用。
逐步完善征信系统,实现全国联网
征信系统犹如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硬件,汇集各方物流;而征信系统是软件,汇集各方信息。征信系统犹如人的筋络脉搏,把所有与你相关的信息全部汇集到“大脑”,把你塑造成社会上的“人”。
所以,征信系统包括一切的个人信息,包括资金、房产、其它资产和贷款等信息。它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还是一个人工大脑,结合大数据分析得出你的社会关系,消费习惯等等。为了避免一些人通过大额现金支付逃避监管,应当立法规定:无论公司对个人还是个人之间的超过一定限额资金来往,必须通过系统操作,不允许进行大额的现金往来,特殊情况需向银行申报,否则影响征信甚至触犯刑法。只要银行不支付大额现金,社会上的现金应该还好控制。目前的征信系统虽然有些个人资金和消费信息,但在资产信息联网和甄别上仍待完善。目前最迫切的是征信系统与全国房管所的联网,把房产信息全国联网并纳入征信系统。这样可以减少很多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审核工作,简化流程和节省时间,为未来完全取消人工审核做准备。
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征信系统结合在一起,符合规定的全部房贷通过公积金账户每月自动还款,包括指定消费和指定还贷全部划入个人所得税免缴范围。
公积金账户是征信系统中个人资金账户中的一个子账户,这个在人民银行的系统中应该很容易实现。原则上你可以把它定义为:所有与住房相关的资金往来均需通过该账户。当你没买房时,公积金就沉积在那里,作为你的最后保障。当你买房时,又分为首次购房和逐月还款。先说逐月还款吧,公司和个人每月会把资金划拨到公积金账户,银行通过该账户扣款,优先扣缴公积金缴费部分,不足部分自动关联个人资金主账户扣款(或者自己提前把资金划入公积金账户,自己主动二选一),这些都是后台操作,不用个人操心,但每一笔记录你都可以看见。再说首次购房,在上面征信系统没有完全完善前,公积金贷款估计还是要通过人工审核。审核通过后你的公积金账户在一定时期内获得额度。额度不够怎么办?再申请商业贷款,你的公积金额度再次增加。额度只是你的账户里的一串数字,除了原先的公积金中心和银行,谁也不能拿走。地产公司需完成一系列销售操作,包括把资产注册到个人名下(甚至要获得个人好评,类似支付宝第三方存管功能),激活系统功能后才能获取资金。至于房本押在公积金中心还是银行,其实并不重要,房本/资产只是系统的一串号码,没有被激活前谁也动不了。没有符合特定的监管要求,银行也别想把它拿去证券化,再搞一回次贷危机。
再说个税抵扣,待系统完善后,凡是符合首次购房的房贷、医疗、学费等指定消费都列入个税抵扣范围,个税也不用公司计算和代缴了,系统每月月末自动计算扣款,年末再整合,多退少补。如果月末余额不够怎么办?你也不想自己账户每月出现负数影响自己征信吧!
公积金申购期房
期房相信大家都有听过,就是拿着图纸去买房,一点施工都没做的那种。它可是90年代中国的一个烫手山芋,也是导致那次房产风暴的一个重要棋子。但造成当时混乱的局面也有监管方面的原因,对一个信用不清楚的房产公司销售期房,确实是一件冒险的事情。所以不要把期房看做十恶不赦的魔鬼,趋而辟之,那是要看你怎么用,其中政府自己就可以做。
期房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在设计之初就看清未来的销售情况,是十拿九稳的好生意。而我们后来的经济适用房为什么如此被人诟病呢?除了管理和成本控制问题,其中很多设计不合民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为什么不把两者结合起来?期房+经济适用房。
这里不展开,参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政府如何不花一分钱完成保障房建设》,大概思路是:市民缴纳公积金,提交用房申请,政府划拨土地,设计方案评选,购房者确定方案,申购期房并申请公积金贷款,国家提供担保并委派房委会监督保证工程落成,交付使用。这里的公积金是你进入保障房系统的敲门砖,如果你自己不贡献,又何来国家给你担保?而这里的保障房不只是保障低收入群体,是所有人平等享有的基本住房保障。这里的房价没有土地使用金,只有建筑成本,包括房屋本身和一些公共设施的公摊费用。公积金缴纳的时长、家庭状况是决定排队的因素,但家庭收入不是一个主要指标,因为大家都要公平地负担建筑成本。
如果人人申请,那得要多少房子才够呢?政府只需考虑用地问题,要以一定的容积率容纳1千万人口的城市,平均每人多少面积,一共需要多少面积的地,这个数学题应该可以算出来,不够就部分调整容积率或把地域向周围扩张。我们不是地大物博吗?何时会有用地问题,就算有也是局部的暂时的,不要把自己划在一个小区域里坐井观天。支持建房划拨的土地,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在郊区或欠发达区域,但只要社区规划足够大,大到形成屋邨或小型市镇,配套完善就行,不要忘记社区规划最初是你自己选的,不满意你可以不投票,选到满意为止。完善的小区/屋邨规划,香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不用担心目前的不繁荣,只要规划得当就行。想想深圳当年也只是一个小渔村,今天不就脱变成国际大都市,人多了自然就成“市”。
公积金支付相关费用(包括购房、医疗和教育支出等)
公积金未来的改革应该是完善,而不是取消。住房公积金直接改名为公积金,作为一种强制性储蓄,拓展其用途,除了有购房功能外,还可以支付医疗和教育费用等。公积金的缴纳只设比率下限,不设上限。
在一个征信系统完善的社会,不用担心纳税人通过这种方式避税。纳税人早存和晚存公积金对交税效果是一样的,甚至是早存比晚存对个人更有利。因为他后面要购房,你还是要给他免税的。公积金账户是一个只进不出的账户,除了必要的指定的支出之外是不能随意动用的。你也犯不着一次过存几千万进去,自己又用不了,可能就当给国家做贡献了。公积金账户就是一个电子钱包,只是在你钱包底下冻结了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只有符合一定要求才能使用。只要通过指定刷卡或二维码消费,系统通过消费代码确定消费性质,自动扣减,不需要审批手续。为了保证你的权益,你甚至可以申请信用额度(以你冻结部分相同的额度为上限)为应急使用。但这个毕竟是信用消费,是要定期还回去的(期限未必是一个月,可以是半年或一年,根据申请的额度比率而定),不然会影响你的征信。通过这种方式盘活账户里的闲置资金,保证你的权益,使你有更大的自由度。
既然蚂蚁金服都能管理好那么多零钱,只要公积金存入一个全国通用的资金池,结合完善的征信系统,相信公积金也可以用一种开放的态度管理好,使其变得更加活跃和积极。
缴纳公积金是你为国家住房体系建设所出的一份力。你在不使用它的时候是在帮助别人;你想使用它的时候别人也会同样帮助你。你为人人,人人为你!不忘初心,希望完善公积金能改善人民住房问题,改善人民生活。
欢迎更多的对话加入我们,我们相信理性探讨、凝聚共识是推进改革的必经之路。
投稿邮箱:
zhuanlan@ staff.sina.com.cn,
money@ staff.sina.com.cn
相关文章:
【网友投稿】公积金完善建议:拓展购房外其他用途 不设上限
【网友投稿】取消公积金真的能为企业减负吗?
(本文作者介绍:欢迎更多的理性探讨加入到新浪财经意见领袖的对话中。投稿邮箱:zhuanlan@ staff.sina.com.cn,money@ staff.sina.com.cn)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