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程实、涂振声、王宇哲
2018年香港经济的强势复苏有望延续,增长率预估值为2.7%,通胀水平将略有提升,预估值为2.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香港软实力雄厚,主要体现为法制健全、产权保护有力、社会安全、政府透明度高。回归二十年来,香港经济在振荡中显示出特有的韧性,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发达经济体。2017年,借力于全球强势复苏和内地稳健增长,香港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5%。
展望未来,同舟共济的“狮子山精神”将助力香港乘风起航,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合意搭配:多元化涨潮是香港发展的“天时”,作为开放经济体,香港将受益于全球经济的内生增长,尤其是金融业随着全球市场的回暖明显复苏;内外联通的桥梁作用是香港发展的“地利”,在新时代的中国经济蓝图中,香港将扮演多重角色,充当推进国家战略的前沿高地、内地金融市场开放的重要通道、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人才优势、金融优势、宽松的移民政策是香港发展的“人和”,在新的全球化浪潮中,香港社会的包容性和吸纳性将进一步彰显,创新实力、科技产业化水平有望逐渐提升。
香港经济:竞争力来源于软环境
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回归二十年来,经历了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世纪之交互联网泡沫破灭、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等风雨洗礼,香港经济在振荡中显示出特有的韧性。1997-2016年期间,香港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3.4%,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发达经济体2.1%的年均增幅。
香港的收入水平也不断上升,自2004年再次超越全球高收入经济体后,2016年香港人均GDP与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之比达到1.25,列全球第14位。软环境建设是香港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来源。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与商业中心、国际航运与贸易中心,香港法制健全、产权保护有力、社会安全、政府透明度高。根据美国Heritage基金会对法治水平、市场开放度、监管效率、政府规模四个维度的综合评价,香港经济自由度长期排名全球第一。在世界经济论坛的竞争力排名中,2017年香港也以89.8分高居榜首。
天时:顺势而为迎复苏
香港经济与全球同步复苏,通胀水平相对稳定。2017年,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明显,贸易保护退潮,资本流动回升。作为小型开放经济体和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从本轮全球复苏环境中受益颇多。据IMF的最新预测,2017年香港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5%。今年以来,香港的通胀走势稳定,前三季度CPI月均同比增速为1.43%,大体延续了去年以来的下降态势,之前连续数年的通胀压力进一步缓解。从香港综合类CPI的构成来看,自2016年4月权重微调以来,住屋(34.3%)、食品(27.3%)、杂项服务(15.8%)、交通(8.0%)、耐用品(4.7%)的权重之和超过90%。受到房地产相关开支持续上涨的影响,住屋CPI同比增速有所反弹,但其余主要类别CPI同比增速相对稳定,特别是杂项服务价格增幅出现明显下降。
香港的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周期联动明显,尤其与内地经济走势密切相关。从支出法来看,家庭消费占香港GDP约2/3,并同时受到资本市场财富效应和旅客访港消费的影响。金融危机之后,访港旅客消费促进香港零售市场复苏,珠宝首饰、钟表、名贵礼品、药物和化妆品等成为消费亮点。近年来,内地访港旅客占比一直居于高位,对香港的内需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香港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16年贸易占香港GDP比重为373%,而货物贸易依存度就达到305%,其中内地与香港的两地货物贸易额贡献超过一半。凭借着极低的税率和便利的营商环境,香港也是亚洲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经济体之一,其2015年吸收外来直接投资达175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位。从资金构成看,内地是香港外来直接投资的第二大来源地,仅次于英属维京群岛,2015年累计FDI存量近4200亿美元,占香港吸引直接投资累计存量的26.5%。
四大服务业是香港的支柱产业,金融业近年来复苏明显。香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业占GDP比重不足1%,而服务业占比不断上升,最高时突破90%,其中四大支柱产业(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占比接近六成。2013年以来,受益于全球市场的复苏,香港金融业迎来了危机后的蓬勃发展。
2015年,金融服务业占香港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15.9%提升至17.6%,从事金融服务的就业人数占比也从6.3%上升至6.5%。从吸纳就业的情况来看,2015年从事金融服务的就业人数仅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5%,但人均增加值高达171.7万港元,远超其他服务业。
2015和2016年,港股连续领跑全球IPO市场,其中中资企业募集金额超过80%,中国经济对香港资本市场的直接影响力可见一斑。截至2017年9月,港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位列亚洲第三,全球第七。
地利:内外联通架桥梁
搭乘工业革命和全球化发展的快车,香港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与贸易中心之一。在“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伴随内地微观崛起渐成趋势、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香港作为中国与全球连接点的“地利”更为明显,并将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们认为,香港的地利之便在新时代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国家战略的前沿高地。在历史上,香港就曾是海上丝绸(瓷器)之路的中转站。如今,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蓝图中,香港无疑将再次成为中国深化区域经贸合作的重要驿站。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网络、高效的服务体系、成熟的资本市场,香港所发挥的“超级联系人”作用有望在贸易、物流、投融资等领域不断凸显。
二是内地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重要通道。长期以来,香港都是中国融入全球的主要窗口,发挥了将国际资金“引进来”和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桥梁作用,也是内地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试点。香港资本市场为加快金融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实验和缓冲渠道,凭借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途径,中国资本市场得以与国际市场互联互通,为进一步开放奠定了基础。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香港位于中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珠三角地带,加强与相邻地区的合作,香港经济可以发挥所长,并分享区域增长的红利。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港、澳与内地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特别是有助于将其专长的服务业腹地进一步扩展。通过突破基础建设、人口政策、专业服务认证等制度壁垒,香港与内地将实现人、物、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更充分流通,互动与合作将撬动珠三角地区的增长新动能,成为中国区域政策的亮点。
人和:包容吸纳是关键
百年以来,香港一直是中、西文化的聚集地,移民接受度较高,社会包容性强。自回归后,香港与内地全方位、深层次融合的趋势在加强,不仅限于经济、金融领域的联动,在基础设施、创新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也不断增加。未来,国际化的香港有望在新的全球化浪潮中发挥引领作用。我们认为:尽管当前香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凭借人才和金融优势,香港的创新能力、科技产业化水平将逐渐提升。
内地与香港的经济、金融联动已渐显成效。CEPA及其补充协议的签订,为内地和香港深化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础。2016年,访港内地游客超过4200万人次,占全部旅客总数约75%,对香港的消费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同时,香港也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目的地。截至2016年,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57.5%,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香港的优势服务行业,其中租赁与商务服务业(47.7%)、金融业(13.5%)、批发和零售业(13.3%)占比达75%。证券业方面,沪港通和深港通带动了两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特别是南下资金流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今年以来,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额占比一路攀升,9月已占港交所日均成交额的12.2%。
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将助力香港经济内生增长。香港拥有多所全球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和科研水平达到世界先进行列,极具竞争力的薪资和科研条件留住了一流的科研工作者,也吸引了大量内地学生来港就读与就业。
在自身市场较小、缺乏工业基础支持的情况下,香港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固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我们认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通过加强合作,香港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望得到提升。与香港相比,内地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相对完备的产业链,香港有望通过两地间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不难看出,无论是麻省理工学院将首个海外创新中心设立于香港,还是香港与深圳共同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都显示了未来香港在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将走出一条新路。
吸纳移民可以有效缓解香港的老龄化问题,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支撑。IMF的的工作论文指出,亚洲地区在未来几年将面临老龄化加速和人口红利的衰退。2050年,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泰国等经济体的老年抚养比将达到全球最高的水平。为了有效延长人口红利、缓解快速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加大外来移民是重要的解决方案。
我们认为,凭借着强大的软实力、包容的社会氛围、宽松的移民政策,香港在吸引外来移民方面独具优势。持续的移民将对香港工作年龄人口的下降提供巨大的缓冲。IMF的分析显示,香港劳动年龄移民人口的输入将对实际GDP和人均GDP增长提供显著拉动,在2020-2050年期间,该影响的年均大小预计分别约为1%和0.3%。
2018: 香港经济再蓄力
基于我们对香港经济结构、特首施政纲领、与内地融合程度的研究,我们判断,2018年香港经济的强势复苏有望延续,增长率预估值为2.7%,通胀水平将略有提升,预估值为2.2%。
特首新的施政报告明确了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定位、新角色。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发展高增加值及多元经济,包括开拓创新科技和创意产业等新经济领域,这将为未来香港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特首也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这也意味着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将迈入新阶段。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即将落地,区内各城市群有望各取所长,形成制造业、服务业、娱乐业等多类业态的互补。
我们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科技发展是未来香港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来源,也将是新一届政府的主要着力点。2018年,随着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通车,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将初步形成,区域联动的效果开始显现。
2018年也有望成为新时代香港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年份,创新创业、支持科技研发将成为新一届特区政府长期的施政重点。根据施政报告,未来五年,香港本地研发总开支占GDP的比重将由0.7%增加至1.5%,即达到约450亿港元/年的水平。政府还将启动创投基金,为研发开支提供额外的税收优惠,这也有望营造出鼓励创新创业的新气象。
(本文作者介绍: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为全球宏观、中国宏观和金融市场。)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