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姜伯静
与其说曹德旺的福耀玻璃狙击了美国工会、击败了美国工会,都不如说这在美国只是一个正常的结果。说不定,过段时间,工会组织还会卷土重来,未来福耀玻璃成立工会也并非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在与美国当地工会的博弈中,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国内媒体援引《纽约时报》当地时间11月9日报道称,中国玻璃制造商福耀在投票中获胜,成功阻击了在其俄亥俄工厂建立工会的动议。福耀在莫瑞恩工厂的工人以868票对444票,近乎2:1的比例否决了成立工会的动议。
虽然福耀的“对立方”——美国汽车产业工人联合会声称,正在考虑就福耀公司的行为向联邦劳工委员会提出异议。但是,既然有了这个阶段性的结果,并且否决成立工会的工人占比例很高,所以工会扭转战局的希望应该不是太大。这下,曹德旺会松一口气。
旷日持久的福耀与工会之争告一段落,福耀适应美国劳资规则之后,发展的阻力相对会减少很多。同时,福耀也会给其他意图进入美国的中国企业提供了经验。而这种经验就:是福耀玻璃没有成立工会的案例,在美国属于一种常态,不是什么极其特殊的例子。后来者们,坦然面对即可。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下面的几个问题,就能理解。
第一,在美国,工会组织是个“特殊”的存在。
说它特殊,是因为它的理念和运作方式并不符合其他国家工会的运作方式。
根据罗伯特·马西斯与约翰·杰克逊所著《人力资源管理精要》里描述,我总结了一下,美国工会组织有以下这样几个关键特征。
1,美国工会是一个经济组织,它“关注的焦点是经济问题”;2,工会类型以行业划分,根据“工作类别组织”,这样就造成了工会组织繁多、五花八门的现状;3,与资方谈判时力量分散,主要以各个公司为谈判对象;4,把集体协议做为合同,有固定时间期限,如果经过仲裁员阐释的话,会具有法律效力;5,劳资双方是一种“敌对关系”,甚至有一种传统,达成某种协议必须会经过“冲突”。
至少从这几点看,美国工会组织很特殊。
第二,美国法律规定工人有不参加工会的权利。
这个权利,由来已久,最初,应该也是美国政府限制工会的一个手段。因为在最初的劳资法案里,工会的权利很大,规定工人有不参加工会的权利也算是一种制衡。
从《瓦格纳法案》到《塔夫脱-哈特莱法案》,再到《劳资管理报告和披露法》(又称兰德拉姆--格里芬法案),以及后来的《劳资合作法》,他们都强调保护工人不参加工会和参加劳资谈判的权利。
对于这种规定,笔者查阅了一些国内的资料,对此颇有争议。这里,我们不谈争议,只谈这种规定对企业的影响,那这种影响是有利于企业与工会进行博弈的。
第三,工会的吸引力不强,美国工人加入工会的比例并不高。
看过一种说法,是高晓松对美国工会力量强大的描述,他描述的是编剧工会和导演工会。
按理说,力量强大的工会应该有强大的吸引力。但事实不是这样,尤其是对于蓝领工人。
从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制造业和建筑业蓝领工人的工会组织大大削弱。根据徐伟红主编的《劳动经济学案例》提供的数据,在1985年,美国工会代表着大约14%的雇员(代表36%的政府雇员),但同时期德国工会则代表着28%的雇员,英国工会代表着38%的雇员。
近年来,这个代表比例还有所降低,看2009年前后的资料已经到了12%。而在私营企业,这个比例会更低,因为前面提到过,政府雇员加入工会的比例稍高。
为什么为工人权益服务的工会得不到工人的认可呢?
这种对工会的不欢迎,最根本的是因为工会的双刃剑作用。
看一些案例,我们会发现,美国工会为工人争取到权益的同时,也为工人争取到了“危险”。下面,是一个通俗的分析。
前面提到过,由于美国工会组织的特殊性,并非所有企业都有工会,有时候,某些零散的、非全国性的工会组织就缺乏大规模的统一性。一旦某企业的工会为工人争取到高工资,那么该企业也就增加了生产成本,在与没有工会组织的企业的竞争中就处于劣势。于是,负担加重的企业,就只能将企业转移到没有工会组织的地区或者国外。这样,工资得到提高的工人,之后反而有了失业的危机。而这种情况发生后,众多企业也会效仿。
应该说,某种程度上,美国制造业大多在美国之外建厂,就归功于美国工会组织的“功劳”。
而美国工会搞垮了美国汽车业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却不无道理。因为,汽车业日子好过时,大家可共享富贵;当汽车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大家又无法共患难了,工会组织的罢工就会加速企业的衰败。这样,企业如何承受得起?如果企业完了,那工人会有什么境遇?
曾经有说法,说只要美国工会存在,美国制造业就很难大规模回流。这种说法,并非虚言。
美国工会不能吸引工人,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别的原因,以下分析里会提及。
第四,在美国,工会参政,甚至有“政治工具”的嫌疑。
前面提到过,对于美国工人来说,工会只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组织。但是,对于美国政治来说,工会则有自己支持的党派。甚至,有“政治工具”的嫌疑。
比如2015年美国大选期间,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希拉里就获得了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钢铁工人工会、北美劳工国际工会等工会的支持。
而在2012年,北京卓越航空公司收购美国破产航企豪客比奇失败的过程中,美国国际机械师及航空航天工人协会就曾经起到过阻扰作用。
更为主要的是,工会组织还以资金的形式对自己支持的政党提供竞选帮助。
根据新华社2016年的报道称,美国最高法院2010年1月裁定,企业和工会有权无限制地在大选周期内向支持且独立于竞选人竞选团队的组织捐款。
而《财经》杂志2009年的消息显示,美国钢铁工人协会、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国际公务员工会等美国主要工会为奥巴马选举(他的第一个任期)提供的资金超过4亿美元。
工会的庞大支出,有一部分应该来自工人的会费。而工会领袖的精英化,由来已久。我猜测,这也是对工人吸引程度不高的另一个因素。
第五,美国企业与工会之间争夺工人的“斗争”始终在继续。
工人的投票权,是企业和工会争夺的对象。多年来,这种争夺一直在继续。
“破坏工会者”、“工会破坏专家”,这种称呼,在很多研究美国工会组织的资料里都能够看到。他们,是资方雇主专门雇佣用来与工会方面作斗争的专家。这些人,负责做工人的“思想工作”,与工人交流。
举个例子,约翰·迪克的《沃尔玛帝国》一书中,我们能看到沃尔玛的这些“破坏工会者”是如何“搞破坏”的。当然,其他企业的也应该是这样。
数十年来,这些“工会破坏专家”的理由一直是这个逻辑:“工会是反公司文化的第三方;工会只对收取会费和罢工感兴趣;合同协商把‘一切事项’都在台面挑明,‘要么多得一点,要么少得一点’;工会什么也不能保证。”沃尔玛还指出,投工会反对票的都是独立的思考者。
如果“工会破坏专家”说的都是谎言,那么怎么会屡试不爽?想来也是有道理的。
看以上五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尽管如某种意见所言,美国工会的力量很大,但是却在与资方的博弈中并不能占据优势,主要是在能否在企业建立工会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
所以,与其说曹德旺的福耀玻璃狙击了美国工会、击败了美国工会,都不如说这在美国只是一个正常的结果。说不定,过段时间,工会组织还会卷土重来,未来福耀玻璃成立工会也并非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工会失败的概率会更大一些。而其他在美国遇到类似问题的中国投资者,“入乡随俗”就可以了!因为,这是一种常态。
(本文作者介绍:专栏作者,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最佳新闻评论奖得主,iDoNews 签约专栏作者。)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