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应届生去房企就能拿20万年薪?

2017年10月25日10:02    作者:丁祖昱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丁祖昱

  近两年房价上涨很多,房企赚的盆满钵满,相互之间抢人竞争也比较激烈,稍微涨点工资问题也不大。

为啥应届生去房企就能拿20万年薪?为啥应届生去房企就能拿20万年薪?

  最近房企校招格外火爆,不少房企扎堆进入名校拉队伍。像在杭州的浙江大学,10月10日到11月1日短短21天时间,即有23家房企预订了宣讲会,在一间大厅刚结束宣讲就有另一家房企马上进来,去另外一所学校或许还能看到熟悉的面孔,热闹程度不亚于拿地。据说还有某房企为了让更多的应届生参加宣讲会,都搞出了iphone8的抽奖活动来吸引人气。

  同样近期还出现了一条地产应届生起薪20万的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房企突然之间成为了校招市场上的搅局者,房地产也成为了广受大学生欢迎的行业。不少房企的福利待遇优厚惹眼,给出了各种各样的条件。如碧桂园面向博士生的“未来领袖”计划,起薪即达到40万,面向硕士生和本科生的“超级碧业生”计划,起薪也在18万左右,要直接用钱砸晕应届生。还有像福晟集团提出的福星计划,应届生当上优秀员工可以无息贷款买车,且提供按揭补贴,五年内连续达到优秀测评的福星员工甚至能够不用还款。还有其他房企提供住宿、八险一金等等不一而足。我对这件事情有这样几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市场决定薪资,工资涨幅尚属合理

  房企对应届生开出这样的高价也是由市场决定的。首先当前大学生起薪水涨船高尚属正常,每年大学生的起薪都较上年有所提高,这本身也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表现;其次近两年房价上涨很多,房企赚的盆满钵满,相互之间抢人竞争也比较激烈,稍微涨点工资问题也不大;同时随着地价的上升、资金成本的上升、管理费用已经在房企的成本项中一退再退,占比越来越低,薪酬成本和日益高涨的其他成本相比,已经可以忽略不计;最后还有一点,相比校招生的薪资增幅,房企这两年高管的薪酬上升的速度更快,一些规模房企的城市总现在已经是千万薪酬,那么校招的大学生年薪过10万也很正常。

  校招宣传意义、示范效应远大于实际付出

  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品牌部之外,人力资源部也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仔细算算,房企一年内通过校招得到的人员有限,多的房企一年招百来号人,少的招几十号人。今天多花的这些成本,相比于企业的各类品牌宣传费用可算是九牛一毛,但取得的效果却物超所值。通过这样高调的校招活动,能行之有效的提升企业的整个形象,吸引力。此外通过这样高调招纳新生对于企业经营也有两个好处,一是能为房企带来鲶鱼效应,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二是这类青年近卫军,由一张白纸状态即开始接受企业的文化、愿景和行事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员工更有潜力发展为企业未来的中坚力量。

  高薪校招也有负面效用

  另一个角度来讲,单纯高薪招聘应届生也有可能产生一些问题,一个就是和老员工待遇的平衡问题:老员工辛辛苦苦干了三四年,待遇却赶不上毫无经验的新人,这容易使老员工心怀不满,对他们工作积极性是个不小的打击。第二个就是,全部招聘所谓的管理人才对企业发展也不一定都是好事,人员本来就应该是多层面的,有领导就必须要有员工,有想的就要有做的,有高层就要有中层和基层的支持,因此员工的招聘还是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考虑。最后一点,高薪对于新人也是一把双刃剑,过高的期许可能产生更大的压力,进来被捧的太高,可能最后摔的也会很惨。学校里的天之骄子不一定在企业里也能游刃有余,20万年薪可能一年后也会成为一个美丽的泡沫,随风而逝。

  这里还是建议大家,无论是企业的老板总裁还是人力资源的负责人,抑或是应届的毕业生,可以花些许时间看一下赵男男总写的这篇短文——《忘我,是唯一的职场真经》(点击标题阅读)。有的时候平平淡淡才是真,厚积薄发、与企业共成长,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方式。

  (本文作者介绍: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经济博士生,现任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微信公众号:dzypls))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房地产 经济 工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