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赫荣亮
受“去产能”和环保限产政策影响,市场有效供给下降,吨钢毛利千元,盈利能力堪比印钞机。而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产品,高盈利模式难以长期持续,未来恢复微利状态,行业利润率难超社会平均利润水平。
国内钢铁类产品价格持续走高,2017年,以钢材为带头大哥、焦炭为急先锋的钢铁产品价格暴涨,成为大宗商品市场震荡调整行情中的一抹亮色。相比之下,原油价格维持在50美元/桶上下,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在震荡调整中没落。
钢铁类产品价格持续保持景气运行,原因一是以“去产能”为主要特征的钢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到钢材市场的反应。信息显示,到2017年4月,国内已清理地条钢企业500多家,涉产能1.19亿吨,加上2017年上半年已完成压减粗钢产能5800万吨,在2017年上半年,整体清除掉的钢铁产能已经超过1.5亿吨。而且,政府在持续巩固改革成果,9月13日,国务院要求彻底清查未纳入“地条钢”清单的落后钢铁产能,一旦发现从严处理,并严肃问责,防止死灰复燃。
原因二是环保措施加码,限产和督察巡视抑制产能释放。环保督察巡视已成常态,尤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明确了今年秋冬季限产实施方案,随着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区公布了限产50%的政策,作为钢铁产业的核心产区,将显著影响国内钢铁、焦化产品的供给量。
因此,正是在“去产能”和环保限产的双重作用下,作用到钢铁产业链,推动产成品价格持续高涨,西本数据库显示,9月中旬国内钢材价格在4300元/吨,而焦炭价格为2150元/吨,比今年1月初价格分别上涨24%和26%;但限产降低原料需求,原料价格走势分化,市场不景气,如青岛港进口铁矿石价格570元/吨,比年初下降6%。
未来钢铁产品价格不能持续维持高位运行,主要基于以下判断。
首先,行业超高盈利,将持续拉高企业生产积极性,增加市场供给量。
当前,每一吨螺纹钢的毛利达到了1000元,轧钢盈利能力堪比印钞机。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7月,河北省民营钢企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966.78亿元,同比增长41.46%,实现利润298.22亿元,同比增长75.06%。
本质讲,目前钢铁行业的高盈利性,是由政策抑制形成的。而作为大规模生产的钢铁产品,传统行业并不支持获得高暴利状况,必然会随着产业自身调整而回归正常利润。一方面,正规厂家将持续释放产能,钢铁企业正在努力提高产量,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全国粗钢产量7459万吨,同比增长8.7%,环比增长0.8%。而且,由于产能会随着政策推进而向南方地区迁移,华东、华南、西部地区的钢铁企业加大马力生产,将一定程度上填补京津冀地区限制产能所留下的市场空间。例如,2016年安徽、山东的钢铁产量分别增长9%、8.3%,而新疆增长了17.5%。
其次,资本开始进入钢铁行业,通过产能置换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随着钢铁行业业绩翻身,产业资本开始亲睐钢铁行业,带来充足资金。例如,近期,抚顺特钢发布股权变更公告,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收购成为抚顺特钢的实际控制人,资本开始流入该行业,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置换,未来钢铁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
中央政府严禁建设新增钢铁产能项目,但允许产能置换淘汰低效设备,新上项目运转效率更高。目前,有些省份已经开始支持跨地区产能置换,在省外开展产能置换指标交易,2017年8月7日,福建省宁德市青拓集团与河北省保定市一家钢铁企业完成跨省产能置换,成为国内首例跨省置换案例。
产业政策加剧了市场行情波动,未来,针对钢铁行业,应有如下策略。
在市场层面,未来钢铁产品市场将有大幅度波动行情,有可能出现逆转。
政策高压,导致影响行情的非市场因素增多,供求双方心态波动剧烈,正常消费、投资和投机需求均混杂,将对钢材、铁矿石、焦炭、焦煤等黑色系产品价格体系形成扰动。其中,作为产成品,钢材和焦炭的价格暴涨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2017年焦炭价格已超过2010年形成的价格高点。而当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整体偏弱,由于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商品价格暴涨不可持续,因此,钢材、焦炭市场行情风险正在集聚,警惕投资风险。但同时,铁矿石价格处于较低位置,焦煤市场也不温不火,在吨钢利润超千元的吸引下,原料市场将保持旺盛,因此,相对于钢材品种,铁矿石等原料市场将有比较强力的支撑。
在行业层面,下游销售比较有保障,各家企业在努力提高生产效率。
从生产来看,淘汰地条钢、去产能、差别水电、环保限产等压抑制政策,压低了市场有效供给,从而形成钢铁产业上下游的市场出清和产能出清,因此,钢材有销售保障。当前,钢铁企业在锁定当前低成本原料,在尽可能提高开工率,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在政府层面,形成稳定持续的政策环境,对行业发展更加关键。
近年来,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出台频率偏高,行业受到政策影响程度深。从前些年的淘汰落后产能,处理“僵尸企业”,到这两年的宝钢和武钢合并、淘汰过剩产能,总体看,在控制产能方面已初见成效。未来的钢铁产业调控,更多地从数量调控向质量调整,降低行政性指令政策,从环保法律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层面,为钢铁产业建立稳定和持续的产业政策环境,完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对工艺装备、综合能耗、生产安全等方面形成稳定的硬性要求和约束,减低政策波动,从而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和生产的政策环境。
(本文作者介绍:赛迪智库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