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调整应当增加收入和扩大消费需求!

2017年09月08日15:03    作者:周天勇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周天勇

  供给侧结构调整,其功能和目标,要保证和提高劳动者经济参与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与建设制造业强国和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协调,可能忽略任何一方,都会使国民经济失去平衡。

供给侧结构调整应当增加收入和扩大消费需求!供给侧结构调整应当增加收入和扩大消费需求!

  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通过加快供给侧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有的学者也提出,虽然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速下降,但是国民经济供给侧应当提质增效。然而,在讨论这个内容之前,先要搞清楚的逻辑是:我们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推进技术进步、提质增效和结构转型升级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用什么样的技术进步、提质增效和结构转型升级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这个逻辑关系不理清楚,要么,供给侧结构调整,或者可能舍主求次,或者可能南辕北辙,或者可能使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这次国民经济问题是,由于经济主力人口收缩和老年化,人口和资金的城乡流动受阻,收入向城市和上层流动集中,广大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国内全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形成了生产的全面过剩。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和开放,储蓄、投资和建设,我们已经形成了水平已经不低的生产力。然而,相对于此,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及其扩大居民消费支付能力较弱。矛盾已经从过去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着的消费需要,转变成了广大居民低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跟不上生产力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因此,供给侧的技术进步、结构转型和提质增效,一定要有同时满足增加就业、加大劳动创造财富参与度、提高广大就业和创业者收入水平这样的功能。否则,如果上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逻辑不清楚和混乱,供给侧的举措仅仅是从加快技术进步、结构转型升级和国民经济提质增效方面着力,减少就业、降低劳动者参与度、不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只增加资本和技术所有者收入,虽然也会建设更强大的生产能力,然而,除非将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地出口,否则会使国内的生产过剩和经济衰退更加严重。

  在供给侧结构调整方面,需要防止两个失衡。首先,要避免技术进步与突破性改革,以及与就业和消费需求的错位和失衡。

  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能很快支撑和推进经济向着中高速度增长吗?我认为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疑问。从经济史看,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爆发式增长,先是单向技术的进展,如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和产业化,推动了工业从工场模式向大工厂模式的转变;后来一组发电、变压、输电、电动、照明、仪控等技术的发明及应用,促进了工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大规模化发展;再是一个体系性的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明和市场化,推进了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其特征是:每次技术革命对于产业来说,都是颠覆性的;在间隔时间上,一次比一次短;但在形式上从单向技术,变成了组合、体系性技术联动发明和应用,一次比一次复杂。

  目前的分步式能源、大数据、极速计算、移动互联、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等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更是颠覆性的。但是,从其形式上看,是技术群与技术群的跨领域交叉和关联发明及其应用;就其功能上看,从原有的扩大生产力,替代采矿、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工作人员的体力,发展到几乎可以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全面地替代劳动者;从技术转化的产业形态看,是复合式和集群式的发展。这就给中国以技术进步尽快支撑和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提出了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1)马上用几群颠覆性技术的产业化,启动经济高速增长,有没有几群颠覆性技术的储备,在国际上领先的前沿性技术有多少,技术能不能很快产品化,能没有成本上的经济性为市场所接受?我认为,目前加快技术进步,产业创新,可以起到抑制国民经济增长继续下行的作用。但是,其能够马上启动和扭转经济下行向上行,并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虽然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上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在全球前沿技术领域,有了许多突破,然而,中国掌握的全球前沿性技术比率,超不过全球的20%,我们还没有几群颠覆性前沿技术的基础科学、人才、实验室条件等储备。二是从技术到产业化,从体制和环境上看,教育陷入普通化而缺乏创新和职业两端,创新从胡思乱相到奇思妙想的环境还不宽松,许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研发中心的技术发明和其产业化由于产权不明、激励不到位而动力不足,知识产权激励不到位和保护不够,科技金融还没有能顺利融到资的融资体系,试验向产品再到市场的转化方面体制还没理顺,赚快钱和一夜暴富观念还没有使社会形成投资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创新的经济文化价值氛围,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公司组织形式在观念上陈旧和在方式上混乱。因此,我认为,需要推进创新体制改革在先,并且加快颠覆性技术群的积累和储备,使第四次技术革命,其产业颠覆性和爆发式创新,能够在2026年左右,接替第一波由突破性改革启动的中高速增长动能的边际递减,形成第二波由其启动的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2)这一次的技术进步与前三次技术革命不一样的是,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发生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几乎全面替代劳动力工作的格局,财富很大比重由技术和资本,即更高层次的复合品—智能机器人所创造;劳动者在参与创造财富同时分配财富的机会和比率减少和下降。这样,收入向技术和资本所有者流动和集中,广大的居民收入会相对下降,发生消费需求能力不足,以及可能生产过剩、经济衰退的危机。这种传统经济模式中没有遇到的新的宏观经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我们在理论分析、方案应对和政策工具等方面,也没有做好新的准备。可能会发生,技术越进步,生产越过剩,增长速度越放缓的问题。

  其次,需要防止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不平衡,结果可能生产更加过剩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

  在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大讨论中,国内一些学者指出这样一些问题:过去一些年中投资过度,加上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一些传统的钢铁、煤炭、水泥、造船等行业,产能过剩,并开工不足,经营困难,出现了一些僵尸企业;由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变化,有一些产品和服务供给过剩,有一些产品和服务却供给不足,发生了产业供给与需求的错配;国内制造业规模大而技术工艺等不强,质量和性能等有待于提高;国内许多企业散而小和大则不强,没有规模经济和竞争力不强的现象突出。因此,他们提出了去产能、错配调整、转型升级、提高集中度、提质增效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建议。

  我赞同这些问题分析的现实性,也不否认这些措施的必要性。因为从抑制向银行造成更多坏帐、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形成出口诸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看,上述一系列供给侧的调整不得不做。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遇到的是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的局面。如果我们在去产能时忽略寻找新经济领域而转移就业,供给产品向高端升级时忽略广大农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层次的满足,资本集中集聚时忽略劳动密集性产业的改革,做大做强企业时忽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化而忽略低端经济的民生性,用智能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忽略低劳动生产率经济方式对就业的重要性,这样的经济结构的功能和结果是:生产能力更加强大,收入更向资本和技术层流动和集中,广大劳动者参与经济的能力更加低下,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与供给更加降低,消费需求会更加不足,生产很可能会更加过剩,经济下行压力可能会更大。

  因此,供给侧结构调整,其功能和目标,要保证和提高劳动者经济参与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与建设制造业强国和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协调,可能忽略任何一方,都会使国民经济失去平衡。

  (本文作者介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公众号天勇看经济zhouty-tjj)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改革 经济 收入 消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