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就得“撸起袖子干”!

2017年01月03日07:26    作者:陈志龙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志龙

  改革的迫切性与日俱增。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在与危机赛跑,必须有时不我待“撸起袖子干”的精神。应该说,当前的体制带有很强的转型过度特征,经济处在持续下行周期,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这些都在倒逼改革。

改革就得“撸起袖子干”!改革就得“撸起袖子干”!

  过去一年,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波谲云诡,我们见证了太多的黑天鹅。新年总是充满希望的,显然,已经到来的2017年充满未知,也注定充满困难、风险和挑战。当此时,总书记元旦讲话中喊出了“撸起袖子干”,体现了一种改革的紧迫感和强烈的危机意识。

  《黑天鹅》一书的作者塔勒布所说:风险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了一切。但人们总是对它视而不见,并习惯于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自以为是的信念来解释这些意料之外的重大冲击时,最终被一只又一只黑天鹅击溃。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曙光难觅,我们还会遭遇哪些“天鹅湖”,中国经济在努力寻求软着陆时,如何实现稳中求进,在积极正视化解风险的同时,如何积极寻找发展的新动能、新路径,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守护好国家和民众30多年来以资源、环境和血汗代价换来的基础财富。这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横亘在新年的门槛前,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中国经济当前需要正视的最大潜在风险已成共识,那就是长期以来金融亚健康超负荷运行中累积的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持续累积、高杠杆的房地产业在刀尖上舞蹈、产能过剩让巨量信贷资源如泥牛马入潭,持续攀升的不良资产已露出冰山一角,人民币汇率下行周期与通胀抬头相互撞车。

  而在敏感的金融市场上,不成熟的市场、支离破碎的监管、“动物精神”驱使下的各类不成熟不规范的主体,加之泛滥的流动性持续发酵推波助澜……“野蛮”参与者从无休止的监管套利中尝到甜头,金融体系内外的巫师们通过花样百出的魔术般“创新”,水银泻地般渗入监管空白地带,形成跨市场的、深入嵌套型的杠杆叠加风险运作模式,影子银行风险日益凸显,市场的稳定性和金融的脆弱性日益显现。

  一旦市场出现波动,高杠杆、久期错配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一触即发。过去两年间,金融市场颇不平静,刺耳警铃持续拉响。稳增长中如何做好金融风险处置,护佑国家的基础财富,已成为中国当下最重要的课题,立足这一课题的解决,也为艰难推进的改革开启了重要窗口期,因为这是一个民心向背的共识所在。

  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让勤劳智慧的中国重新实现了东方大国新的崛起。无论是经济规模、社会财富还是作为“政治储备”的外汇储备,都曾以让西方自惭形秽的速度积累起可观的财富,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有人说中国这30多年积累的财富超过这个星球在历史上任何阶段和地点积累起来的财富。

  我们成就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些关系经济金融安全的重大问题如果处置不当,煮熟的鸭子也会飞掉。无论是东亚国家还是金砖国家,那些曾经辉煌崛起而又黯然离场的教训惨痛而深刻。一个国家再多的国民储蓄再多的外汇储备都并非高水平创新的必要条件,尊重企业家的首创精神、敬畏市场的内在规律,遵循现代价值观,轻税薄赋激发全社会的草根活力和自主创新精神,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同时,积极正视风险和挑战,务实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审慎稳妥地推进改革,不犯颠覆性、致命性错误。人民日报元旦提出“努力说真话”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它如棱镜般折射出当下的一种语境。无论是企业、社会还是国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有总是无须回避,积极面对,是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最可怕的是没有问题,总体上乐观,巧言命色,文过饰非,形势永远一片大好,一层层哄上去决策层听不到真话就很可怕。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不同意见的交锋碰撞,所有人都选择性地回避问题,那才是最危险的。如果没有个体的异议,标志着在组织框架内的亚健康状态已然形成,组织内的个体已经变得麻木无痛感,这不危险吗?

  有问题不可怕,讳疾忌医才最可怕。有问题大胆提出来,解决问题就能消除风险隐患,所谓“上医治末病”就是这个道理。而不说真话掩盖问题,才会酿成更大的问题,最后爆发更大的风险,付出更大的代价。

  脆弱的经济环境下,经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扰动频现,暴露的局部风险一再提醒我们,金融安全是重要的国家安全,金融防线如果出问题,比几个航母战斗群编队开到你的近海更麻烦。人类近百年的金融危机史,一个重要警示是金融市场需要特别审慎而严格的监管。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危机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要关注。

  显然,最高决策者是清醒的,已正视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乾纲独断地“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从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鲜明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

  这个底线如果失守,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国家和民众基础财富将会像冰棍一样消融,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巨大灾难。监管部门必须严防死守,守土有责,保证这个底线不能突破。由于国情和发展阶段不一样,我们经不起日本那样“失去的二十年”。

  当前,我们面临多重失衡和结构性矛盾。困难倒逼改革,在一些关键阶段和时点上,中国式可改革的体制往往表现出巨大的韧性和灵活的优势,成为推进重大改革的触发器,这是我们长期渐进式改革预留的空间,也是我们的幸运所在。所有卓有成效的改革都需要达成对危机形势的共识和深刻反省,改革就是在与危机赛跑。

  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何以解忧?一个基本共识是改革。只有深化改革,中国经济才能真正激发内生动力,国内外投资者才会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民众才能从改革的获得改和幸福感的提升中增强信心。我们该是撸起袖子行动的时候了!

  改革的迫切性与日俱增。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在与危机赛跑,必须有时不我待“撸起袖子干”的精神。应该说,当前的体制带有很强的转型过度特征,经济处在持续下行周期,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这些都在倒逼改革。改革带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哪里出现新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

  从近两年频繁暴露的各种风险和问题看,有一条必须始终坚持,那就是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向不能偏离。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是规则的清晰化和透明化。在重点改革的顶层规则设计上,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长期以来,政策和规则的不连续性、市场的不完善不成熟、监管边界的不确定性,极易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产生相互掣肘和冲突,导致市场化改革的倒退,前功尽弃,回到旧体制去。锐意改革者心灰意冷,既得利益集团重新抱团,弹冠相庆,由此导致新一轮的权力寻租,加剧反市场化和民粹化倾向。这些都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新阶段后要倍加警惕的!硬骨头难啃也得啃,我们别无退路。

  (本文作者介绍: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财经作家。微信公众号njchenzhilong)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改革 金融 风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