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秦朔
互联网金融1.0时代,是搭建跨地交易平台、实现不同地域客户间的投融资需求相连接互联网。互联网金融2.0,是搭建跨业开放平台,以满足投资人对不同行业产品的需求,建立不同行业金融机构间的交易市场。互联网金融3.0,是搭建跨境国际平台,实现国内国外投资市场互联,吸引海外投资人。
深圳有“三马”,按年龄是1949年出生的马蔚华、1955年出生的马明哲和1971年出生的马化腾。而中国互联网金融有“三马”,除了马云[微博]、马化腾这两大世界级互联网公司掌门人,另一位也是中国平安的马明哲。
一个永远的提问者
差不多20年前,我第一次去平安保险采访,在深圳八卦岭的八卦三路。印象最深的是大厅里的塑像,一边是孔子,一边是爱因斯坦。不过当时见不到马明哲,他和任正非被认为是深圳最低调的企业领导人。即使平安上市之后(2004年中国平安[微博]在香港上市,2007年回归A股),媒体似乎也只是在业绩发布会上能见到他。
我到上海创办《第一财经日报》几年之后,有机会和马明哲交流。他和我约定“只交流不报道”,主要的交流方式是,我们事先定题目,他介绍,再沟通。
马明哲因为“文革”的影响,学历不高。改革开放后他从湛江到深圳蛇口,先在劳动人事处负责干部调配,后来到工业区社保公司当经理助理。当时蛇口的工人经常发生工伤事故,他建议每人每月交一定数量的钱作为基金,为工伤或离职人员提供保障。他的保险梦就是在蛇口放飞的。
在我心目中,马明哲的形象是一个永远的提问者。他经常想各种问题,然后发出深刻或天真的提问。有一次他问我:“平安和一些房地产企业有合作,你说他们计算一个项目的利润为什么那么准?特别是民营老板,算账怎么那么厉害?”我心里回答,“善于调节呗!”
一旦马明哲觉得想清楚了,他进行变革的勇气是超乎旁人想象的,同时他把大计划变成能具体执行的策划、流程、模型的能力也是超强的。据说,为了做未来5年的规划模型,马明哲召开过187次会议,非常具体细致。
在保险乃至整个金融业,很多大咖对马明哲都非常敬重。一家总部在上海的寿险公司的负责人对我说,“我们去保监会开会,项俊波做报告,马明哲坐第一排,拿着一个iPad边听边拍,还发邮件给下属让注意这个、注意那个。你说多可怕?任汇川也在场,我看他也立即拍起来。”
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第一次和马明哲聊互联网,他举了个例子: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Barnes & Noble,NYSE:BKS)市值从40亿美元跌到8亿美元,亚马逊[微博](NASDAQ:AMZN)网上卖书,市值150亿美元。两者的差异不仅在于线上线下,还有商业模式,“巴诺是养牛喝牛奶,亚马逊则是做牛奶市场,为所有愿意在市场里经营销售的人服务”。我写这篇文章时,巴诺的市值9.79亿美元,亚马逊市值3036.67亿美元(2015年11月16日收盘价),相差310倍。
2013年内部新春讲话时,马明哲提醒说,科技对金融业旧模式的颠覆势不可当,平安未来最大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现代科技行业。
三年过去了。互联网金融“三马”于2013年合办了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最近又将再次联手,设立互联网寿险公司——众安在线人寿保险。三年间,像余额宝[微博]、P2P、网上红包等已经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不少“大而不能倒”的银行发现“躺着赚钱”的日子逐渐远去,眼睁睁看着互联网金融正在分食自己的蛋糕。其实不只银行,证券、券商、信托等高高在上的传统金融机构都开始迫切地发展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
从1.0到3.0,从跨地到跨境
从8年前落字布局,到目前为止平安综合金融集团已经成为传统金融企业转型互联网金融的样本。那么平安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有哪些最新思考,下一步是什么?马明哲接受了秦朔朋友圈的访问。
秦朔:你在2013年“三马”复旦[微博]对话会上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未来10年内金融业会出现四大趋势:一是60%以上的现金、信用卡消失;二是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前台由互联网企业代替;三是大型金融机构的前台向“小型化、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四是90%以上的个人金融业务在线上服务。现在看都应验了,甚至是更快实现了。
马明哲:当时我觉得互联网金融是风口。现在我认为,这个风口没有消失,而是在扩大和深化之中。互联网金融过去几年变化很快,整个业务模式一直在变,我觉得可以把它分成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大概是在4年前,互联网金融1.0时代,是搭建跨地交易平台、实现不同地域客户间的投融资需求相连接。刚开始它是一个跨地域的平台,把缺钱的人和有钱的人在线上进行撮合。刚开始做陆金所时我们发现,有钱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80%投资者都在这里。需要钱的人大部分在二三线城市。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把有资源的和没资源的结合在一起。
第二个时代,互联网金融2.0,是搭建跨业开放平台,以满足投资人对不同行业产品的需求,建立不同行业金融机构间的交易市场。过去两三年,我发现国内分业经营很清晰,证券可以做什么,信托可以做什么,分得很清楚。看互联网能够做什么?需要借鉴境外的经验。在美国或欧洲,混业经营已非常成熟,例如保险和银行已形成了交易体系。在中国,混业可让互联网金融形成两个维度:第一,可把投资人对不同行业的需求结合在一起;第二,面对投资人,互联网金融2.0会用一个平台把资源提供方结合到一起。
第三个时代,互联网金融3.0,是搭建跨境国际平台,实现国内国外投资市场互联,吸引海外投资人。当下正是3.0阶段。互联网金融的3.0,就是跨境。近期中国股票市场相对低沉,国内投资者希望发现更多的投资市场。可目前在境内投资境外,清算、结算等技术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海外很多机构投资者还是愿意进行人民币资产投资,国内还是有好资产供海外机构投资者选择。未来两年,互联网金融大的发展趋势,是要搭建跨境金融交易平台。
以陆金所为例,刚好就是从三个阶段走过来的。先用“线上+线下”模式解决跨地的1.0问题,之后搭建平台化、标准化和非标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满足2.0时代对跨业的需求,今年9月LU.COM成立后,“人民公社”P2P平台、基金平台等都已上线。最近我们在3.0层面也做了布局,陆金所的跨境业务已跟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如UBS、摩根史丹利等合作。它们拥有很多全球资产项目,而陆金所会经过国内基金公司将资产拿下来,打包成适合国内投资者购买的产品。我们发现这个模式可以发展得很好,国内需求非常非常大。
3.0时代:
社交化、移动化、专业化和场景化
秦朔:听君一席话,大势挺清楚的,具体平台和产品设计又会是怎样的?
马明哲:我认为,3.0时代的互联网金融会朝着社交化、移动化、专业化和场景化方向发展。
第一是社交化。其实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已出现了一些新的业态,它从社交出发,最终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比如说“雪球”就是一群投资人做自己的投资经验分享以及自己的投资组合分享,在分享的基础上,再把投资组合变成一个可交易产品,然后链接到证券公司的交易平台。
第二是移动化。互联网金融平台从PC端向移动端发展,比如陆金所用户通过移动端进行的交易占比已经超过60%。
第三是专业化。前一段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而《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出台后,互联网金融的各个业态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微博]的监管体系里,有更严格的监管,产品安全成为监管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因此专业化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最后是场景化。平安努力营造的互联网场景,比如“好医生”、“好房”、“好车”等等,都是在营造场景,让原来很严肃、有距离感、甚至冰冷的金融产品,变成更低门槛、更丰富、更易参与的应用。场景化、娱乐化、大众化,这是我们下一个阶段的努力方向。
猫和老鼠的比喻:
创新有底线,监管有包容
秦朔:刚才你提到监管,我觉得互联网金融还是存在“跑路”等乱象,鱼龙混杂,可是又怕“一管就死”。作为业界代表,你觉得应该如何平衡?
马明哲:不少人问我对今年7月出台的《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的看法,我非常坦率地说,制定这一政策时监管拿捏的尺度很好。我之前也呼吁市场要做到:创新有底线,监管有包容。
《指导意见》出台前,金融监管部门广泛调查走访,也曾听取我们的意见和建议,非常深入、务实,我觉得是对新生事物的呵护包容。这个文件规划未来互联网金融的规则、方向和顶层设计框架,从国家层面充分肯定和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很重要也很及时。对整个行业是利好。
为什么说监管的包容非常重要?举个例子,就像猫和老鼠的游戏,猫不能一开始就大摇大摆出来抓老鼠,那样的话老鼠被赶尽杀绝或者吓得不敢出来了,整个生态体系就难以建立。应该先让老鼠出来,猫观察一阵再出来抓,将那些不良的、存在问题的个体清除,整个行业生态才能达到平衡。同样道理,我觉得,中国金融监管是深刻理解“大众创新”意义的,这样就避免了一开始管得太死、市场参与者没有创新空间的问题。
在监管开放的同时,从业者的创新也要有底线。比如,《指导意见》将P2P、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定性为金融业的中介,就是做平台。这就划了一条红线,即不得进行自营业务,不得非法集资、搞资金池,不能提供增信,客户资金必须在商业银行存管,我习惯简称为“三不一管”。监管既给创新以包容,又设定了底线。这些定位、红线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大有益处。
秦朔:业内不少人说互联网金融公司会有一轮洗牌,你觉得能有多少公司在这种“生态”中活下来?
马明哲:我的看法是,“基本法”规划的边界很清晰,互联网金融是中介,有“三不一管”的限制,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金融业全然不同,按这个标准,现在市场上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都需要对自己的业务模式做调整。所以我曾说过,市场、行业对互联网金融的期望值过高了,99%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恐怕都是“皇帝的新衣”。我现在依然是这个看法。
其实,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DNA不一样,要做好互联网金融,对两个行业的基因要求都很高。做好互联网金融一定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让平台上的客户体验流程简单化;一是要把风控做好,这需要拥有多年金融从业背景的团队来支撑,否则风险比较容易蔓延开来。
但要做好这两件事情谈何容易?我认为,未来只有三类公司能做好:一是金融行业的先行者;二是有牌照、有流量的互联网企业;三是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的紧密合作者。
从我们自己的探索看,陆金所是一个例子。它依托平安,我们有全金融牌照和线下优势,同时对互联网有战略、有系统性布局、有团队,还有行动。所以,你可以看到陆金所平台上的风控依托的是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整套风险评估模型,目前已实现了以精准分析为驱动、类似“外科手术式”的风险管理。与此同时,陆金所也有互联网元素,正进行“平台化”改革,最终目标是形成完备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一站式满足用户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财富管理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多投资选择、更丰富的投资功能,以及更便捷的用户体验。
做企业永远都是在创业
秦朔:我一直觉得,持续创新和组织纪律性这两种特质是有些冲突的,要互联网人天天西装领带上班很难。平安的管理怎样的?
马明哲:平安也不都是西装领带的。平安的发展一向沟坎不断,这倒让我们一直能保持较好的心态,从不敢奢望没有困难的进步。我们一路走来,绝大部分是别人没走过的路。因为创新、因为竞争,平安肯定会被“螃蟹”咬,被“枪打出头鸟”,被看作异类,比别的企业遇到更多的困难。
都说“创业容易,守业难”,随着家业变大,创业热情退下去,从进攻变成防守,这是很多企业壮大后都会面对的问题。守业被淘汰是必然的,因此,我们与其做被动的防守,不如选择永远做一个创业者。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进攻的勇气,失去了挑战困难的决心,这个平安就不平安了。这是我对员工说的话。
在鼓励不断创新的同时,平安10年前制定的战略规划也一直在坚持执行;此外,平安的制度是建立在流程上的,而流程是设置在系统上的,系统的执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一直说,讲在嘴上的制度是给人听的,写在纸上的制度是给人看的,落实在流程上的制度才是可靠的。制度的执行不能都依赖个人的自觉性。
不创业不创新,你不会真平安。无流程无系统,你也不会真太平。平安的流程化改革,从观念萌芽到平安后援中心的落成运营,足足用了10年。很多参观过平安位于上海张江的后援中心的人,都说这像一个“金融工厂”。我们借鉴了汇丰、花旗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得到麦肯锡等优秀专家团队的支持协助,通过对金融业的流程分析和规范,将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信托、证券等各个子公司进行前、中、后台分离和后台集中,运用工厂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的作业模式,将后台的庞杂工作进行科学的隔离和分工。这样可使每个岗位的工作更细、更专业和更严格,也有效减少了个人意志和主观性的影响,使制度更加严格地深入到每个岗位和每个流程之中。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只就互联网而互联网,平安不可能在互联网金融方面走出一条路。
曾任平安银行行长的理查德·杰克逊曾说,"马明哲总能看到远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世界。"曾任招商局董事长的秦晓则说,"马明哲会想,更会做。"
2013年“三马”一起为众安财险站台时,马明哲说,"我刚见过纽约来的几家投行,我们讨论中国的经济,我给他们说了一句话,请相信我,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一定会为全世界金融做出重大的贡献。"
今天想起这句从马明哲口中说出的话,还是觉得那么掷地有声。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