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刚落马值得惋惜吗

2015年11月17日 15:39  作者:弥达斯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机构专栏 弥达斯

  股票发行,从品种到规则,从审核到保荐,从定价到配售,每个环节都有姚刚的影子。姚刚治下的发行部,曾创造了一个月内召开13次发审会(甚至周六开会)、审核22个IPO项目的纪录。

姚刚落马值得惋惜吗姚刚落马值得惋惜吗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人可以准确还原一个人,甚至自己都无法准确还原自己。弥达斯的真实想法,是希望通过姚刚,来还原2006年以来的发行制度改革历程。对事不对人。

  弥达斯对姚刚的总体态度是惋惜,但不仅止于对一位具备较高专业素养技术官僚的惋惜。网友提供姚刚在2008年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媒体提问的录音资料。姚刚在回答提问时,谈到如何平衡机构和散户新股分配的问题,回应了两个问题:为何“一人一手”不可行;如何采取措施提高散户中签率。

  录音表明,姚刚对整个市场情况比较熟悉,业务能力较强,较有主见;新股发行改革依托的市场基础比较薄弱。

  一、引子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尚未建成金融街中心广场

  2006年4月2日一大早,弥达斯来到中国证监会[微博]所在的富凯大厦,采访一个“金融街中心广场全民义务植树日”活动。

  跟随证监会的队伍从富凯大厦北行两三百米,就到了这片荒地。

  远远地看见一个人,戴着白棉线手套,一个劲填土,填完这个坑,马上填下一个坑。

  这个人是姚刚。

  他是弥达斯采访这个本极无聊活动的目的所在。弥达斯并不认识姚刚,不免有些胆怯地走上前去,问了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IPO重启有没有时间表?

  出乎意料,姚刚放下了铁锹,略一沉吟,仿佛刚刚要回答的样子。这时,旁边一个白皙皮肤、娃娃脸的男孩拦在弥达斯面前,也有点胆怯、不大自然地温言说道:领导今天不接受采访。

  这个人叫刘书帆。

  然后,刘书帆就一直站在弥达斯身前,双手插在夹克兜里,和弥达斯一起,看着姚刚继续填土,直到太阳升高,活动结束。

  那正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轮IPO重启缓缓拉开大幕之际。那正是中国股市新一轮发行改革三大制度(发审制度、保荐制度、询价制度)全面投入运行之际。那正是姚刚膏以隃麋、积器用武之际。

  二、事功

  如果你知道,你现在面对的股票发行,从品种到规则,从审核到保荐,从定价到配售,每个环节都有姚刚的影子,你或许就会明白,为何弥达斯会对姚刚的陨落扼腕叹息。

  随便举几个例子:

  此次IPO重启4个月内,证监会一口气推出4个部门规章,分别是IPO办法、再融资办法、发审委办法和发行与承销办法——仅余保荐办法在2009年修订出台——基本奠定了沿袭至今的、部门规章级别的发行监管规则体系。几乎任一与发行监管有关的现行机制,都可从这5个办法中觅得缘由。

  姚刚治下的发行部,曾创造了一个月内召开13次发审会(甚至周六开会)、审核22个IPO项目的纪录。与此同时,更创下了“新老划断”后的新IPO项目发行审核全程(从受理申请到核准发行)平均周期仅为79天的历史最快纪录。

  此次IPO重启(2006年5月)至年底,股票发行融资2000多亿元,因新股发行增加市值3万亿元,以2005年末两市总市值3.2万亿元计算,相当于7个月再造了一个16年的市场。2007年,A股筹资7728.2亿元,其中IPO筹资额达到4554亿元,位居全球各市场第一。

  6124牛市中,A股市场实现了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国航广深铁路中国人寿兴业银行中国平安中信银行交通银行中国远洋大秦铁路北京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中海集运中国太保等一大批超级大盘股的A股IPO。市场一度信心满满地自称摆脱了对“扩容”的恐惧。

  你可知道,3年连续盈利3000万、3年经营性现金流5000万、发行前总股本不少于3000万这些耳熟能详的主板首发标准,就是姚刚领导的发行部形成了最初思路?

  你可知道,为何在2006年,证监会决定将市值配售改为资金申购?为何在今年,又取消资金申购,改回市值配售?

  你可知道,2006年初步实行询价制后,摊薄前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只有15.92倍,比此前的20倍行政定价低了20%,但为何又有中国石油的窗口指导,并且证监会背了黑锅?

  你可知道,为何中国银行从H股回归A股叫作“闪电上市”?以工商银行A、H股同发为标志,为什么说从“H+A”到“A+H”是“战略安排”、重大跨越?

  你可知道,定向增发是怎么来的?绿鞋机制是如何引入的?又是如何暂停的?为什么取消新股上市前1年内不得增资扩股的规定?证监会是怎么“手把手”教保荐人执业的?

  要写姚刚,千头万绪,他和他所在证监会发行业务线,是2003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股票发行制度改革的活历史。

  弥达斯还是决定以编年的方式,将每一段亲耳所闻的姚刚说话,将与姚刚有关的、有必要提及的体制机制措施调整,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回溯解读。

  先回到2006年。

  4月——“促进大盘蓝筹发行上市”

  4月2号的植树活动中,姚刚在听到弥达斯提问后,之所以放下铁锹,略一沉吟,可能是因为他的确有些话想讲。

  20天后,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明确讲出了这番话,他说,“股改(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市场对于在新机制下恢复融资功能反应积极”。

  4月29日,在股改启动整整一周年时,证监会就新IPO办法征求意见。之前两周,新版的再融资办法已经开始征求意见。

  新的IPO办法和再融资办法是姚刚施政的重要抓手。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姚刚曾在证监会一间会议室内,揭秘了新一轮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导向,他说,政策导向之一,就是对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进行全面的结构调整,这种结构调整将从增量和存量两个环节着手推进:增量上,要促进代表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的大盘蓝筹企业发行上市;存量上,要通过定向增发等手段,支持企业完成整体上市。

  为落实这个要求,由姚刚和发行部主导出台的IPO办法,其实是针对IPO并在主板(含中小板)上市的情形。办法大幅提高了财务指标,要求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累计净利润3000万元,最近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累计5000万元或最近三年营业收入累计超过3亿元。

  IPO办法中还安排了针对大型优质企业的“照顾”条款。新办法规定,允许经国务院批准的发行人可以不受成立三年限制IPO并上市,取消发行前12个月内不得增资扩股的限制。这个标准,为已经和即将在海外上市的中行、建行、交行等迅速回归打好了规则基础。

  5月——定向增发诞生,“手把手”教保荐人干活

  5月7日和9日,证监会先后发布了新版的再融资办法和发审委办法。后者的实质修改不多,显示出对2003年改革后的“新发审委”制度继续试验的态度。而再融资办法提出的定向增发产品,则是其在发行端口,对存量上市公司进行结构调整的最重要手段,没有之一。

  定向增发的灵感来源是香港市场的闪电配售。由于市场约束相对较强,不造成对市场的即期扩容压力,在制度安排上给予了定向增发很大的灵活度。比如,定价基准日可灵活选择,亏损企业也可以发行,取消再融资额不得超过净资产一倍的“死”规定。配合以火爆的市场氛围,到6、7月份,定向增发已经成为大股东注入资产整体上市的首选产品,特别是有色板块,掀起了注入矿山、整体上市的热潮,定向增发股也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概念题材。

  5月10日,发审会时隔一年多以后,重新开张,审核了作为股改后续事项的G长电发行权证事宜。5月25日,中工国际启动IPO,标志着IPO重启从中小板开始。

  5月30日,一份能够体现证监会发行监管业务线专业能力的文件——《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发布,内容极尽细密,用10号字在报纸上密密刊发了两个整版。既然力推了保荐制度,姚刚和发行部希望保荐人能够通过尽职调查,最低掌握发行人九大方面的情况,甚至列举了尽职调查应采用的具体工作方法,等于“手把手”教保荐人干活,难免给人以机械的感觉,但苦心在于,希望通过加重中介机构责任,为下一步市场化改革奠定合格的中介执业基础。

  当然,对于这一点苦心,姚刚在几年之后会感到失望。原因在于保荐责任的追究一直不够到位。郭树清任证监会主席时,曾在公开场合谈及这个问题。

  6月——中行“闪电上市”,新股创332%首日涨幅

  6月10日,证监会在周六罕见地召开了发审会,中国银行A股首发事项过会,两天后,中行马不停蹄地刊登了招股意向书。

  6月12日,姚刚在国家会计学院的一次内部培训上解读了中行的“闪电上市”行动,除了再次谈及通过发行环节,在增量和存量角度调整上市公司结构外,特别提到“凡是优质企业,能够代表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的企业,没上市的,要上市;海外上市的,要回来,这也是国家的战略安排。”

  中国银行原本有望成为首家A、H股同时同价发行的上市公司,但因股改,A股发行被迫延后,在完成H股发行上市后,中行迅速转向A股发行。

  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恰是现在的证监会主席肖钢。他在5月18日高调表态,中行“将以最快速度”在内地市场发行A股。

  先H后A和“A+H”,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弥达斯当时不解,只是感觉到姚刚对此项工作极为重视,多次提及。一段时间以后,经高人点拨,才发现个中原理:

  “A+H”其实标志着A股夺回了以大型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定价权。回想大型国企境外IPO的总体较低价格,这一意义不难理解。而境外上市优质企业回归,也是当时做大做强本土市场的战略考虑。

  此后不久,中国国航也实现了“H+A”,再过不久,“A+H”同时同价发行上市由工商银行成功实现。

  6月19日,IPO重启后第一只新股中工国际挂牌上市,首日涨幅高达332%。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当时新股上市首日不似当下有涨幅限制,目的是希望一二级市场价格接轨一步到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社情舆论因行情走势摇摆剧烈,所以首日是否限制涨幅的措施也续有调整,如果说首日涨几倍不好看,那么连续N个一字板好看吗?可见很多争论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一二级市场巨大价差。

  与此同时,一个富有寓言意味的花絮诞生,即首家进行股改的上市公司——三一重工的限售股可以流通了,三一重工[微博]原法人股东在二级市场象征性抛售了一手股票,如此,为日后严重影响市场心理的“大小非”问题剪了彩。

  在天气和行情都入夏的6月份,证监会发行部还做了几件颇显专业性的事情。

  一是新股发行采用资金申购而不是市值配售,背后的考虑,将在明天系列文稿中进行详细解释。二是及时发现了“团购新股”的动向,并早在6月14日即以证监会通知形式,叫停了这种行为。

  所谓“团购”新股,即指由券商设置虚拟账户,在此账户下集中散户资金参加新股发行网上申购,以提高中签率,并在新股挂牌上市从二级市场获利后,按散户资金比例分发收益,并收取一定费用。

  国泰君安3年的工作经历,一定帮了姚刚不少忙,既帮他贴近了市场,也给予了他丰厚的收入。据说,姚刚从国君回到证监会后,例行申报的财产数字已经超过千万元。

  7月——提速!提速!补窟窿!

  2006年7月,刘翔在瑞士打破男子110米栏世界纪录。金融媒体喊出了“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不能跑不过CPI”的响亮口号,大牛市的预期渐入人心。

  证监会的发行工作也在不断提速。

  在6月16日之前的一个月中,发审会共召开8次。

  7月3日召开的2006年第15次发审会上,首次出现了一次会议审核3家首发企业、发审委两套班子审核的项目同时上会的情况。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发审委审核首发事项已经“提速”4天。

  蛛丝马迹总是有的,证监会披露的发审会安排历历在目:6月2日至6月16日针对首发事项召开的第3、6、8次工作会议,均在周五召开,两两相隔时间均为一周;6月21日、28日召开的审核首发事项的第9、12次会议,虽间隔时间仍为一周,但均改在周三召开,无形中“提速”两天;而7月3日将召开的第15次会议则进一步改为周一召开,又“提速”两天。这样算下来,针对首发事项的发审会,从6月初到7月初,已经“提速”4天。

  当时,证监会发行部有人对弥达斯说,“新老划断后,IPO事项安排确实比较紧,不仅上会审核的节奏有所加快,而且询价、报备的时间都缩短了。”

  到7月12日的2006年第18次发审会,针对首发事项召开的工作会议,创造了“三天两会”、“四天三会”的最短时间间隔纪录。

  熟悉中国股市的人都知道,此时应该有“扩容”、“圈钱”的骂声出现了,就像春天过后是夏天,太阳升起又落下,此时再不出现关于“扩容”、“圈钱”的论调,就不正常了。

  姚刚后来在一次内部培训上坦承,“提速”是因为决策层的决心,尽管市场形势一度尚不明朗,但正是敢于让中行迅速回归A股,显示了决策层“对资本市场的基石、对上市公司结构进行全面调整”的决心。“中行上市时,管理层还曾想到推出一些消除‘扩容’负面影响的措施。”姚刚说。

  他同时说,“但到了工行上市时,对这些措施(指消除‘扩容’负面影响的措施),根本连考虑都没考虑”。

  4个月时间内,A股似乎一度摆脱了过去十余年对“扩容”的恐惧。尽管事后证明,这种情况只是一闪即逝,但当时,整个市场似乎都相信了:没有发不出去的大盘股!

  这是后话,因为还有中国国航的破发等在前面。

  7月下旬,证监会发出一个紧急通知,意图补上机构资金套购新股的窟窿。这说明,当时监管部门对机构行为的掌握非常及时,反应也比较迅速。

  具体情况是,这个《关于落实<证券法>规范新股申购有关行为的紧急通知》,明确申购过程中出现的申购资金“提前解冻”属于违规行为。

  “提前解冻”指的是,在申购新股过程中,证券经营机构为保大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往往在T(新股发行日)+3日就允许机构动用其申购资金,而按正常程序,申购资金解冻需等到T+4日。证券经营机构利用结算与交易的时间差,以“当日透支”的方式为大资金提供申购新股的便利,将提高大资金打新效率。

  这项措施,与昨日文稿中提及的禁止“团购新股”措施一样,都带有比较鲜明的姚刚特征。姚刚这类技术官员,比较了解市场参与者的动向,也善于动用行政手段进行反制。从不好的方面看,这些措施因行政色彩比较浓,在法律专业人士看来,要么是重复了法条中的废话,要么是对法律不够尊重;从好的方面看,则说明姚刚们知道哪些措施是立竿见影的,为了实现某些宏大的目标,可能不必拘泥于小节。

  在主体规范意识、规则、规则执行都不达标的市场基础上,你说,这样的做法是好事还是坏事?

  弥达斯没有答案,弥达斯只知道,你受益于它,你就受制于它。你可以用现实主义归置现实问题,你也可以用现实主义终结理想。因为——弥达斯的一位老大姐说过——人心,实在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8月——中国国航新股破发

  8月18日看上去是个好日子,但中国国航新股上市首日开盘即跌破发行价(发行价2.8元,开盘2.78元)。联系到该股在申购时即遭遇网下申购不足,不得不缩减发行规模的情节,这种局面的出现倒也不让市场感到意外。

  姚刚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没有发不出的股票,只有发不出的价格。”若弥达斯的记忆没有出错,这应该是姚刚的原话。

  他认为这是新股发行改革市场化约束提高的一个证据。有参与国航配售的基金表示,对于国航新股宁愿在网上申购,也不愿网下配售,因为在网下配售锁定三个月的前提下,无法充分判断国航的后市表现。

  彼时姚刚在一次小范围谈话中提及,实行询价制度以来(弥达斯注:询价制在2006年重启IPO之前即已推出,但因暂停IPO,只试行过15单,姚刚所指是2006年重启IPO之后的情况),大盘股二级市场价格上涨平均为10%左右,发行平均市盈率15.92倍,即便在沪指1600点的市道下,仍大大低于行政定价时期千点水平下20倍的水平。

  姚刚认为,市场约束的提高,特别是“新股不败”情况的出现,恰恰可以解决“扩容”、“圈钱”的问题,如果市场认为发行节奏较快,则市场约束的强化正好可以起到自发调节节奏的作用。

  的确,当时与国航同时拿到批文的几家公司,就一改拿到批文马上发行的通常做法,迟迟没有开展新股发售。

  不过,这些彰显在沪指1600点的理性,会被沪指6124点的疯狂再次击碎。5年后,中国西电在一次力度更大的新股发行改革过程中再次出现破发,那次改革将由姚刚的继任者主导。尽管弥达斯个人认为那是市场化发行改革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尝试,但仍因种种原因,一切回到原点。

  9月——发行承销办法出台

  9月11日,《证券发行与承销办法》征求意见,9月19日,该办法迅速发布施行。弥达斯在前文提到过,这个办法是姚刚时代5个与发行有关的最重要部门规章之一。

  办法的主要规定包括:不再强制所有公司都要经过两个询价阶段,允许中小板企业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调整当时运行的申购分步进行机制,规定网下申购与网上申购同步进行;规定询价对象自主选择是否参与初步询价,且只有参与初步询价,方可参与网下申购;此外,还在大盘股首发过程中引进了国际通行的“绿鞋”机制等。

  其中,网上网下申购同步进行是援引自香港市场的规定,缩短两个工作日的时间后,便利了“A+H”同步定价发行,政策意图是很明显的,也随即被工商银行的“A+H”发行使用。

  借着这个办法发布的时机,姚刚和同事们以召开小范围吹风会的方式,再次坐到新闻媒体面前,就当时市场热议的问题进行了集中回复。

  这些问题均长期困扰我国这个以散户为主的市场,说白了就是:既然是无风险的利益,就都给散户吧,包括:

  为何要采用资金申购——姚刚披露,采用资金申购的初衷,是为了在重启IPO、市场疲弱的情况下,为市场引入增量资金。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打新资金在获得近乎无风险的新股收益后,必有一定比例溢出到二级市场。这个方法其实在2014年重启IPO时又重新使用过,当听到有人夸赞此招奇绝时,弥达斯只能表示呵呵。

  但是,采用资金申购后,面对一级市场的无风险利润,就必然出现“资金为王”的问题。8月末的一周,受新股密集发行影响,全周资金供应紧张,整个资金市场3天成交5222亿,相当于7月成交总额的三分之一。市场利率节节走高,银行间市场加权平均收益率平均每天上升13个基点,交易所回购市场7天收益率达到6.68%,创下2005年1月份以来的新高。

  不少个人投资者认为,机构有钱,集中资金打新,影响了散户利益。姚刚回应说,在市值配售方式下,由于参与申购的市值平均在6000亿以上,规模庞大,导致平均中签率很低。据统计,从2002年实行市值配售到2004年底,平均中签率仅为0.0752%,不足千分之一。全流通后,如在5万亿的总市值下继续实行市值配售的发行方式,随着非流通股逐渐转为可流通股,参与市值配售的股份基数将急剧增加,且增量股份的持有者多为法人机构,散户投资者的申购中签率将进一步降低。而实行资金申购发行方式以来,网上资金申购平均中签率为0.63%,比市值配售的平均中签率高出8倍多。

  为何一定要询价——很多个人投资者认为,没有必要实行询价和与询价相关的机构配售,而应把所有股票全部放在网上发行,配给中小投资者。姚刚回应说,

  第一,境外成熟市场在发行股票时,一般将90%的股票向机构投资者发行。鉴于境内市场情况,在大盘股发行时,一半左右的股票配售给网上公众投资者;中小盘股发行时,80%的股票配售给网上公众投资者——向公众投资者配售股票的比例远远高于境外成熟市场。

  第二,如果以取消网下配售的理由取消询价,可能与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方向不符,也不见得能够有效定价。例如,A股历史上曾经尝试过不通过机构投资者定价,结果发行价高达88倍市盈率(弥达斯注:姚刚未点名,其实是指闽东电力的新股网上竞价发行,随后网上定价被叫停,其实A股新股发行史上没有什么新鲜招数,能想到的基本都做过)。

  承销办法在执行中也有一些遗憾之处,例如,该办法规定参与新股网下询价的机构,必须具备证券市场的活跃交易纪录。这条规定是专治只打新不炒股的“摇新族”机构的,但是弥达斯没有充分资料观察到这条规定的执行效果,可能是因“活跃交易记录”难以量化。

  从上述回应中可以看出,姚刚不大愿意取悦股民,对很多说法的回应比较坚决,有时甚至不大留余地。上来就摆数据,整个态度是硬的。怎么说呢?不取悦股民,就不是政治家而只是技术官僚。但如何取悦股民呢?比如,一看到散户投资者要求T+0、取消涨跌幅,明白人就想说:正是这个散户提出的建议,会把散户自己消灭。可是没有人会听你的,而且会说你为利益集团代言。

  中国社会崇尚看破不说破。弥达斯越来越觉得此话有理,就此打住,点到为止。

  10月——工行上市 一马平川

  10月27日,工商银行在A股、H股市场同步上市,成为首家“A+H”同步发行、同日、同价上市的IPO项目,也是当时全球最大的IPO项目,香港行政长官破天荒出席了上市仪式。

  关于这单“A+H”发行,前文已多次提及,不再赘述,但披露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细节,也来自姚刚。

  姚刚有段表态,大意是:如果说前期还对大盘股发行存在“扩容”担忧的话,那么到了工行的发行之后,就“一马平川”,不再担心了。

  11月——发审委“断货”

  “一马平川”的后果是什么呢?

  发审委竟然“断货”了。

  到了11月,股改释放的巨大改革红利确立牛市,新股发行和中国经济资本化进入最好的时期。

  11月最后两周,发审会放缓,主要原因在于后备上市资源没有跟上发行效率提高的步伐。

  时任深交所[微博]副总经理在公开场合算了下账:IPO重启以来,发行审核效率大大提高,平均每4天就有一家企业过会。从深交所的工作实践看,如拟上市企业的财务指标不存在任何疑问,基本上可以在一年之内完成发行上市;已过会企业,基本上可以实现“百日上市”。

  12月——证券化率45%

  12月底,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06年A股市值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内地证券化率从2005年的20%提高到45%。

  2007年,同题报告中的这个数字将达到138.6%——尽管有很多泡沫。

  (本文作者介绍:弥达斯金融,中国首个集投资、投研、投顾内容于一体的网络视频交流平台。微信号:midasjr)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姚刚新股发行发审皇帝IPO股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姚刚落马值得惋惜吗 一张图看懂散户炒股的心理 未来15年是中国最后人口红利期 王思聪入股的英雄互娱值多少钱:公司称400亿估值都委屈 上市前夕谁在抛弃首富?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徐翔陨落私募基金还能不能碰? 万达和富力为啥急着回A股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