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企业“走出去”可学李嘉诚

2015年04月02日 10:27  作者:梁海明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梁海明

  “一带一路”战略下,内地企业“走出去”最佳时机出现,但走出国门,千万不能想当然、一厢情愿地去做生意。全球不少企业在“走出去”的策略中都有些共同点,例如李嘉诚投资欧洲,或是富士康的内地投资,都可以让内地企业好好参考。

一带一路下企业“走出去”可学李嘉诚一带一路下企业“走出去”可学李嘉诚

  今时不同往日,中国内地许多企业早已非吴下阿蒙,而是兵强马壮,在国家推出“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之下,“走出去”的最佳时机已经出现。其实,全球不少企业在“走出去”的策略中都有些共同点,例如李嘉诚投资欧洲,或是富士康的内地投资,都可以让内地企业好好参考。

  经验一,跟随全球性银行、跟领头羊企业一起“走出去”。

  李嘉诚本人担任过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主席,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现在是汇丰银行的董事。作为汇丰银行的董事,李嘉诚家族拥有汇丰银行这个近40年来,合作无间的“老朋友”,不但融资方面零障碍,更是通过汇丰银行提供的信息和情报,才大量的购买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资产。

  在欧洲拥有深厚基础汇丰银行,一直源源不断给李嘉诚提供最珍贵的并购、投资信息,为李嘉诚在欧洲的拓展穿针引线。哪个企业穷,哪个企业要借钱,哪个企业快揭不开锅了,只要企业是通过汇丰银行贷款的,企业的情况,李嘉诚都能了解得很清楚。

  这里的启示就是要跟银行、领头羊企业一起“走出去”。这里再给大家举一个小企业的例子。多年前台湾的郭台铭到深圳去办厂,不久工厂里有几十万工人,笔者有一个台湾的朋友看到郭台铭过来深圳投资,他也跟过来了。但他跑过来不是开工厂,而是做什么呢?他在郭台铭工厂的旁边,开饭馆,开小型超市,开旅馆,开网吧,开按摩室,而且还卖计算机、卖手机等等杂货。郭台铭工厂有30多万工人,工厂又在深圳郊区,所以不少工人为了方便,常常去这位朋友那里消费了。

  这位朋友赚的钱当然比不上郭台铭,但是每年赚一千几百万是轻轻松松的。所以以后内地的企业要走出去,即使你不了解情况,但肯定有人了解情况,所以大可以留意一下龙头企业的动向,不一定要和龙头企业竞争,但就算给龙头企业搞一些配套的服务,也可以赚到钱。

  经验二,则是要不拘一格,储备人才。在选择人才上,李嘉诚可以说是一个“色盲”,不分肤色,只要你能干,他就请你,他看中的是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而不是看你的国籍。

  早在1970年李嘉诚买和记黄埔的时候,他就找了很多欧洲和北美的职业经理人加入他的团队。如果大家有去和记黄埔的公司总部看过的话,会发现那里非常多外国员工。由于李嘉诚擅长聘请欧美顶尖的一流人才为自己所用,给员工的薪酬福利也都是顶尖的,所以那些职业经理人都非常卖命。

  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决定成败的是人才,“走出去”途中更是明显。李嘉诚的人才储备非常好,这个人才不是一般的什么外语人才,而是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背景、具有金融专业能力的领导人才。这种人才中国的企业都特别缺。一旦缺乏这种人才,企业在外国投资就缺少了一个实际操作的领军人物,后果可想而知。

  李嘉诚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是要有现金。李嘉诚在中国内地投资令不少人惊讶的一点是几乎零负债,当然其实他也很难向中国的银行贷到款。不过长实负债率一直非常低,历史上几乎没有超过15%,内地很多的开发商的负债率则超过100%。“走出去”的企业即使自身没有足够的现金,也一定要在走出去之前和银行谈好,准备好融资的渠道。

  为什么李嘉诚负债这么低,这么喜欢现金在手?这其实是血的教训,其实李嘉诚在创业初期一度因债务问题被银行逼债,险些破产,此后他在财务方面一直非常谨慎。李嘉诚喜欢说,他是稳健中不忘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也可以说是保守,他希望在一个稳健的环境慢慢去发展他的业务。

  李嘉诚“现金为王”,进可攻退可守,值得中国内地企业借鉴和参考。

  第四个经验则是,要多投资发达国家,多投资公用事业。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李嘉诚“出走”,主要投资的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投资很少。他所投资的项目,则大都是有比较稳定回报的公用事业。对于内地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笔者建议真的应该多考虑去一些发达国家投资,发展中国家和高风险地区,投资前须非常慎重考虑。

要多投资发达国家要多投资发达国家

  李嘉诚有一个绝招,是他可以把他在香港成功的经验,完整的复制到欧洲,尤其是英国。他到欧洲的投资项目,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房地产,而是大手笔买下各类公用事业资产。作为英国历史上最大单一投资者,李嘉诚投资英国已经超过400亿英镑,旗下公司遍布电力、燃气、水务、港口等等。

  这种情况和李嘉诚在香港的发展模式非常相似。在香港,地产财团普遍垄断公用事业,公路、电力、煤气、公交车等大多掌握在李嘉诚、郑裕彤、新鸿基郭氏兄弟、李兆基等家族的手中。

  这些富豪都喜欢以公用事业作为房地产发展的补充,这样做的好处是,楼市的发展会有升有跌,但即使是在经济最动荡的时候,公有事业都能够保持一定的盈利。例如李嘉诚投资的香港电灯,这家供电公司,这几十年来都为李嘉诚带来非常可观的回报,在许多年中甚至几乎每投资100元就能有30元稳定回报。

  所以在公用事业的投资中,这些地产富豪每年都能获得固定的利润,这样稳定的现金流正好能作为周期性很强的大型房地产集团的“财务缓冲”。我们看到,即便欧洲的整体经济几乎无增长,但李嘉诚投资公用事业年回报率却可以在15%左右。由于欧洲尤其英国的法律、会计、金融等等,和香港差不多,李嘉诚非常熟悉,所以,李嘉诚是把他在香港成功的发展经验,复制到欧洲去,而且复制的非常成功。

  李嘉诚早年进入中国内地发展的时候,曾经也想将这样的模式“复制”过来,因此一度投资了大量港口和公共设施。然而,在幅员辽阔而且充满制度障碍的内地,李嘉诚的目标显然不可能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内地的经济增长和改革成果如何亮丽,相信欧洲才是李氏王国的真正福地。

  因此,作为中国内地企业而言,无论是准备“走出去”投资一带一路国家,还是准备扩展经营,核心就是在中国成功的经验,可以在他国复制、复用。否则“走出去”之路将走得异常辛苦,甚至有可能会失败。

  第五个经验则是,“走出去”投资要留意汇率问题。

  过去5年,李嘉诚大举海外收购超过3200亿港元,投资对象都是英国、欧洲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资产,虽然他的借债不多,但所借的债务都是美元计价的,而且,在香港,港元和美元实施的是联系汇率,美元升值,港元也升值。过去一年来,由于英镑、欧元、澳元等对美元纷纷贬值超过10%,赚到的钱无论换算美元或是兑换港元,都令李嘉诚损失不少。

  当然,这个钱对李嘉诚来说不一定很多,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咱们中国内地企业走出去也要留意当地的货币的汇率问题,以及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趋势,避免造成损失。

  简而言之,雄心勃勃的内地企业要能意识到,千万不能想当然地、自娱自乐地、简单片面地、一厢情愿的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交道,而是要学习李嘉诚乃至其它成功“走出去”的企业,要真正去了解每个国家、每个群体、每个市场对中国企业的期望和需求。

  (本文作者介绍:香港经济学者、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你不知道的财经真相:美国退出QE之后的世界》、《中国经济新政策与我们》。)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梁海明一带一路企业

相关专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牛市还将继续 中国制造击败德国战车? “一带一路”下应加速发展伊斯兰金融 牛市里怎么卖股票才能不赔 中国大妈做股票亏损的原因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创业板何以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股市泡沫破灭的历史之鉴 发疯的中国创业板和投资者 下半年港股最大的风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