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的金融注脚

2017年11月07日21:33    作者:赵建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赵建

  随着近二十年来中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基本的金融需求已经满足,但是面向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中国的金融发展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一个历史性判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人们从过去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升级为更高品质的物质需求和更高阶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当前为人民大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产力还相对落后。中国金融业应该直面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提供面向美好生活的“美好金融”。

  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含义

  社会文明的进步,从宏观层面上表现为经济产出的增长、社会结构的优化、政治体系的稳定等,从微观层面上则表现为个人效用的提高和物质及精神需求的满足。对于个人需求,经典的解释框架为马斯洛需求理论,当一个人的低阶需求满足后,会自然而然的向高阶需求跃迁。当这种需求升级与现实的供给水平产生缺口的时候,就会构成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供需缺口和矛盾冲突,恰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始动力。

  过去三十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供需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和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这一矛盾得到较大程度的缓和之后,新的矛盾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人们从对温饱生活的希冀,升级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什么是美好生活?其内涵和外延都包括了什么?只有对美好生活的概念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才能把握好中国社会经济未来的走向。

  笔者认为,“美好生活”至少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物质消费的品质要求上升。不再是简单的以数量为主的消费需求,而是更加关注消费品的安全、质量与品味,并且有更高的品牌、体验和场景感要求,物质产品消费的背后需要更深的符号和文化意义。

  第二,文化消费的品味要求上升。从过去注重流行、通俗、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向更高品味的消费水平升级。更多的闲暇使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走向纵深体验,音乐会、剧场演艺、画展、艺术品鉴赏、体验式运动等具有审美深度的文化消费形式正在推广和普及。

  第三,社会关系的身份诉求上升。越来越注重社会存在感,越来越关注公共事务,越来越积极参与到社区、单位和公共机构的治理中,越来越关注自身社会权益的维护。过去主要关注效率和经济利益,现在对公平、正义和程序合法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与上述需求升级形成对比的是,在供给水平方面,无论是物质消费的品质感,还是精神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和精致化,以及社会价值的构建和塑造,提升的速度都相对滞后。这一矛盾成为决定未来十几年社会经济走向的主要动力。

  二、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

  与社会经济总体走势相对应,中国的金融发展走向也受到主要矛盾的驱使。如果说过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那么这一时期中国金融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人们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与相对落后的金融供给之间的矛盾。随着近二十年来中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基本的金融需求已经满足,但是面向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中国的金融发展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中国金融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可以概括为人们不断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需求,与金融深化程度不够、金融结构优化不足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金融资产规模快速增长与金融资产质量逐渐下降之间的矛盾。近二十年以来,中国的金融资产总规模(表内+表外)以两位数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当前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已经超过240万亿,非银金融机构管理的资产也超过100万亿元。但在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资产质量却在下降,这种背离将会逐渐制约金融机构服务人们美好生活的能力。

  其次是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与金融结构单一之间的矛盾。随着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高并迅速积累,中国已经从收入流量时代步入财富存量时代,居民对金融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管理的需求越来越高,金融服务越来越多元。对于企业来说,由于杠杆率已经增长到一定程度,单一的债务融资需求受到抑制,特别需要一套基于稳定杠杆率和管理资产负债表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但是当前我国的金融结构依然以商业银行和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的服务能力相对不足,这就形成了金融服务缺口和供需结构性矛盾。

  第三是金融服务需求的普遍化与金融资源过度集中之间的矛盾。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产业链的广泛延伸,带来了普遍的金融服务需求。尤其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兴起的中小企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较大,但是却很难享受到金融发展带来的成果。与此同时,大量的信贷资源和资本市场融资机会却过度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享受了 量和价两方面的优惠,并闲置了大量的金融资源。甚至有些国有企业利用国家背书的信用优势,廉价获得银行资金后直接购买银行理财或者转手借给其他企业,赚取利差收入,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形成挤出,造成金融空转和脱实向虚。这个矛盾也是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四是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当前在局部领域,金融扩张的速度呈现过快的势头,比如影子银行的野蛮生长。经济决定金融,金融的扩张速度需要实体经济的承载和支撑。如果金融增长速度过快,呈现出过度金融化的趋势,那么就会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这也构成了当前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三、面向“美好生活”的金融服务

  上述金融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新时代中国金融发展的总体趋势。中国金融体系主要矛盾的缓释过程, 实际上就是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支撑的金融深化过程。面向美好生活的金融服务至少包括三方面:

  一是面向新经济、新产业的金融服务。从美好生活的概念中我们已经看到,要实现美好生活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生活升级需要产业升级,实际上就是新经济、新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这些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支持,尤其需要创新型金融服务方案,需要各个金融品类通过金融科技整合在一起,形成新型的金融服务业态。

  二是更加品质化、人性化的金融服务。实际上,美好生活本身也包含着美好的金融生活,即人们在金融消费过程中获得更有品质的服务和体验。这需要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者的个体尊重,金融消费场景的技术优化,以及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等,为人们提供更加品质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

  三是更加普惠化、社会化的金融服务。美好生活不是一部分人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最大多数人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承担起社会责任,支持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贫困和残疾人口等群体提高收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形成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的统一,通过金融手段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作者介绍: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山东省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山东大学硕士生导师,闻道智库学术顾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青年学者)

责任编辑:张彦如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