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可以投资股市?别当真了

2014年12月05日 14:24  作者:苏曼丽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苏曼丽

  当前银行理财业务最主要问题在于预期收益率型产品仍是理财产品的主流,客户认为预期收益率即为实际收益,银行具有“隐性担保”职责,应该“刚性兑付”;但银行认为投资者应该对投资风险“买者自负”,双方分歧明显,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的声誉和正常经营。

普通投资者的理财产品依然严禁投资股票普通投资者的理财产品严禁投资股市场

  今天傍晚,欢天喜地的股民们奔走相告一个重大利好:理财产品可以直接投资股市。

  这意味着什么?根据海通测算,未来几年新增理财规模在20万亿以上。目前居民储蓄总规模约在50万亿,假定有一半左右被理财取代,则未来几年新增理财规模在20万亿以上。按照35%配置非标、60%配置债券、5%配置股票的比例,20万亿新增理财就会带来12万亿新增债券投资需求、1万亿新增股票投资需求。

  看到这里,满仓的同志们,看到了明天继续数钱的希望,空仓的同志们悔得恨不得撞墙。不过,随后银监会就辟谣了,此新闻纯属误读,这跟股市无关。

  真相是什么?

  银监会这次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理财资金投资不得有以下行为:

  1、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

  2、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

  但这后面还有一条:“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私人银行客户及机构客户的产品,不受本条限制。”

  这跟之前的规定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银行贵宾客户的产品可以投资股票、权益类的产品,而普通投资者的理财产品依然除打新股类产品外,依然是严禁投资其他股票类理财产品、PE、类基金类产品。

  不过股民的狂欢也是有理由的,多年之前,银行理财产品确实是可以投资股市的,还曾经造就了一段中国理财产品史上的“神话”。

  银行理财产品和中国股市之间的故事还要从2006年说起。

  从2006年开始直到2008年4月,当时证监会[微博]对打新资金没有太多的规定,银监会对理财产品投资股市也没有要求,所以凭借着资金优势,各种涉股类的银行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其中以打新股银行理财产品作为火爆。

  这类产品意味着稳赚不赔,一个对股市一点都不了解的人,都能够通过这种非常直白、简单的方式,使资产增值。当时的发行量和收益率都是银行理财产品的翘楚。

  以中信银行为例,当年其发行的打新股理财产

  品年收益率达到了19%。2007年,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更是普遍达到了20%以上。后来,涉股类理财产品的神话随着股市的下跌逐渐破灭。

  2008年5月份之后,沪指跌落至3500点,新股频频破发。当年9月,证监会暂停A股IPO,理财产品“无新可打”,很多打新产品以提前终止的方式退出市场。

  2009年7月,银监会出手整治理财产品资金,正式对外发布文件,银行理财产品禁投二级市场股票和相关证券投资基金,以及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至此,普通投资者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分享大牛盛世就基本无门了。

  不过,这次银监会征求意见稿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要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问题。

  银监会创新管理部指出,当前银行理财业务的最主要问题在于预期收益率型产品仍是理财产品的主流,客户认为预期收益率即为实际收益,银行具有“隐性担保”职责,应该“刚性兑付”;但银行认为投资者应该对投资风险“买着自负”,双方分歧明显,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的声誉和正常经营。

  刚性兑付问题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实质性打破。之前有的银行出现过理财产品到期未能兑付情况,投资者最终通过近乎“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拿回本金。如果办法能够贯彻落实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预期,那能够提供保本收益的金融产品只剩下存款和保单。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有风险,需谨慎。

  (本文作者介绍:资深金融媒体人,长期关注银行和互联网金融领域。)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银行股市金融理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当我们老了后该怎么养老 谁是牛市万亿成交推手 万亿海啸牛市:三招抓飞猪 美国人买得起房子才能叫真复苏 贾康: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毫无悬念 农民打工比种地挣钱的思考 2015年中国将继续货币宽松 成品油消费税上调是G20定的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奢侈品卖得好就得靠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