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万科:必须建立抗震墙
在王石时代,万科成为一个客户高度认同的品牌;在郁亮时代,万科正力图成为一个客户高度忠诚的品牌。[全文]
|
顺驰:非常规扩张
“我们的商业模式其实并不新鲜,很多人都在做,我们只是做得更彻底。”——顺驰语录
[全文]
|
香港与内地房地产业的比较
虽然内地房地产业与香港仍有诸多不同,但随着土地政策的变革,内地房地产业“大洗牌”即将揭开帷幕。[全文] |
金地:科学面对市场狂热
地产市场已处于中位盘整期,地价虽还会涨,但地产商最好能根据地产的发展周期调整节奏,提前回避风险。[全文] |
|
|
 |
 |
百仕达:专注高端路线
仅专注于豪宅市场精耕细作,稳健发展慎用投资杠杆。令“百仕达”成为另一类标杆企业。[全文]
|
亿城股份:差异化生存
在地产行业市场化趋势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一类是万科这样的大鳄;另一类就是注重产品差异性的专业化地产商。[全文]
|
太合地产:打造专业化平台
“太合地产”将目标客户划分为三类,并将据此打造三个专业化平台,以取代原来的项目公司制。[全文] |
招商地产:专业取胜
招商地产很像当年的福特公司,专注于致力为大众建造买得起的房子,这将使我们在地产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全文] |
 |
 |
海外房地产基金的中国策
内地房地产公司融资渠道有限,银行贷款又受到新的政策约束,这为海外房地产基金提供了更多进入的机会。虽然目前对外资基金运作还存在很大限制,但近年来,来自欧美、东南亚和香港等地的房地产基金接连“试水”,正逐步完善着自己的内地地产布局。
国际房地产服务公司仲量联行中国区执行董事、上海办事处董事总经理郝思建(Hollis Guy)透露:仅2003年,就有104亿美元的境外资金进入上海市场,其中有20%投向了房地产领域。在目前投入到上海房地产市场的100亿美元左右的外资(占同期整个上海开发市场投资总额的13.7%)中,以海外基金形式出现的有3亿美元左右,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预计,该数字在未来2至3年内将快速增加至20亿美元。从这一数字,可以“管中窥豹”地看出海外地产基金进军中国市场的迫切。[详细内容]
|
|
 |
夹层融资抵押渠道不足之下的融资方案
由于抵押贷款渠道变窄,房地产夹层融资近年在美国蓬勃发展。作为股本与债务之间的缓冲,夹层融资使得资金效率得以提高。在资金渠道缺乏的中国,夹层融资每年的市场容量可达152-202亿元。
2003年9月,高盛下属GS Mezzanine Parters Ⅲ宣布已筹集27亿美元用于夹层(Mezzanine)融资,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夹层融资基金。与此同时,包括德意志银行、雷曼兄弟、美林等在内的多家投资银行以及Prudential房地产投资集团等传统房地产借贷机构也不断涌入这一领域。目前,美国年新增房地产夹层融资需求约130-270亿美元,而在上世纪90年代前,这一市场几乎无人问津。[详细内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