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手机资费降声中有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 10:11 法制日报

  各种套餐名目繁多真心假意金睛难辨

  本报记者 肖黎明

  “从3月15日起,北京联通将对已实行3年多单向收费的‘如意通C’加大力度,全面实现手机单向收费。”记者发现,这个利好消息并没有让北京联通的用户“高兴得跳起来”。

  年前,手机单向收费在呼唤多年后开始在各地陆续实施。先是广东,再是北京,后是成都、西安等地,单向收费实行的具体时间激起了每一个手机用户的期待。但是,当运营商陆续公布单向收费方案时,对这突如其来的“幸福”,消费者并不买账。“这些年,一提单向收费,运营商就玩套餐。”一些消费者说。

  “我们关心的是所有运营商都下调资费”、“手机漫游费收得不合理,也该取消”……不少用户更希望看到这样的改变。

  “发改委将采取督促手机运营商在全国各地都推出单向收费方案、提出具体时限要求以及移 动通信企业新推资费方案不是单向收费者不予批准等措施,确保移 动通信资费下调。”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

  “手机漫游费应该取消”,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陶仪声、李林楷、全国政协委员韩方明……不约而同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质疑:资费掺“水”究竟多少

  从去年年底开始,全国手机资费“降”声一片,但资费降得却让人云里雾里。有消费者形象地比喻:“现在各种手机资费套餐多得数不清,研究各种套餐真实资费价格就像脑筋急转弯,一看就晕。”

  记者了解到,各地手机套餐的花样多得惊人,动辄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之多,套餐设置也极尽复杂,各种费用和功能服务,一股脑地放进套餐,消费者如同进了迷宫。

  一位有过多次选择手机资费经历的消费者对记者说,选套餐,总有种被套住的感觉。

  业内人士一语道破:无论用户选择哪种套餐,丝毫不会触动运营商的基本收入,反而因为被套餐的协议期限“套牢”,平白让运营商多了颗保值的“定心丸”。

  根据信息产业部发布的数据,由于各种套餐资费方案的实施,去年我国电信资费水平平均下降11.47%。但统计数据描述的是个平均值,对于每一位手机用户,这个平均值有多大意义,恐怕要打个问号。以北京为例,现有的手机套餐中,门槛最低的每月也要八九十元,那些最渴望下调资费的“低端用户”,日常通信费用根本达不到这个门槛,想“享受”名义上的低价套餐,实际上被“套”走的金额可能更多。

  “手机资费降得远远不够,有的地方没有有效竞争,根本没怎么降。”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说。

  “手机漫游成本几乎是零,价格却居高不下,水分太大了。”阚凯力告诉记者,我国电信企业利润率高于20%,而全球没有超过10%的,在电信业发达的美国,甚至利润率不到1%,由此可见,我国电信资费下调空间巨大。

  通报:套餐存在价格欺诈

  据了解,设置手机套餐,图的无非是方便、实惠,但花样繁多的手机套餐却很难让人们感到这些优惠,反而问题频出,触动了国家相关部门的神经。

  今年2月底,国家发改委公布查处价格违法案件的《情况通报》显示,2006年全国查处通信价格违法案件同比上升65.59%,成为新增价格违法案件最多的领域。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随后公开指出,“通信运营商提供套餐、短信、手机上网等服务存在一定价格欺诈行为”。

  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套餐作为手机资费的重要项目,消费者向来是“恨之入骨、驱之无术”。结合近期全国各地纷纷启动单向收费政策来看,国家发改委发表的以上言论,表明了我国通信价格整顿的力度。

  国家发改委的通报同时显示,通信价格违法已经与成品油价格、电力价格共同构成了民生问题的大害。

  有关人士认为,通信价格正是通信业被关注的焦点,由于目前各运营商旗下的业务及套餐种类繁多,也给违法和欺诈行为埋下了隐患。而包括套餐、增值业务在内的隐性欺诈行为尤为严重,除了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以外,对于消费者消费信心的打击最终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使消费者产生严重的不信任。

  释疑:单向收费情结被利用

  阚凯力告诉记者,目前包括套餐、短信、手机上网在内的各类价格欺诈行为不仅是运营商的过失,也与政府监管甚至是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不无关系。消费者应该降低心理预期、“更理智”地看待移 动通信消费。

  虽然有业内专家认为,在通信资费实质性呈下降趋势的今天,单向收费已经没有了实际意义,成为了一个“空靶子”,但公众心里的“单向收费”情结依然挥之不去。在所谓的“单向收费”时代,资费会不会变得简单而透明,令消费者不再捡起一粒“小芝麻”误以为捡到了“大西瓜”呢?

  阚凯力就此解释说,某些违法行为和不切实的宣传都是与消费者的“单向收费”情结相关联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消费者在无心的情况下给了运营商和其他不法企业钻空子的机会。

  阚凯力认为,目前的各类套餐根本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单向收费,这些“买一送一”的套餐,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在宣传上打了“擦边球”。正因为这种情结,一些套餐在宣传上即使没有使用“单向收费”等词语,也会被想当然地与单向收费联系起来,甚至画上等号。

  法制网北京3月14日讯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