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欣弗事件原因查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 01:53 第一财经日报

  原来每次只能消毒5层,安徽华源擅自扩大为7层

  本报记者 诗淇 发自北京

  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违反规定生产是导致“欣弗事件”的主要原因。根据此调查结果,对于相关责任人的调查处理工作也已展开。

  昨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国家药监局”)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下称“安徽华源”)2006年6月至7月生产的“欣弗”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柜装载量,影响了灭菌效果。经检验,无菌检查和热原检查不符合规定。

  “按照批准的工艺,该药品应当经过105摄氏度、30分钟的灭菌过程。但安徽华源却擅自将灭菌温度降低到100摄氏度至104摄氏度不等,将灭菌时间缩短到1到4分钟不等,明显违反规定。”国家药监局安全监管司有关负责人王者雄表示,样品中具体含有何种细菌,还有待进一步分析评价。

  “由于6月份是‘欣弗’的销售旺季,安徽华源在生产过程中擅自加大了消毒容量,由原来的每次只能消毒5层产品的规范程序,扩大为7层,但是这个改造并没有上报,也没有备案。”安徽省药监局的一位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同日,安徽省“欣弗”药品不良事件调查处理领导小组也展开了调查处理工作。调查处理工作具体包括:从重从快对安徽华源实施行政处罚;严肃追究企业管理者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尽快作出处理;结合查找药品监管不到位的漏洞,确定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责令安徽华源全力召回规定批次剩余的“欣弗”产品。

  “对于相关责任人的处理结果会很快告知媒体,这个处理速度是很快的。”安徽省药监局的上述人士告知记者。

  对于尚有大量“欣弗”产品未收回或未得到掌控,国家药监局市场司督察处副处长孙磊表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展开拉网式调查;同时,通过医疗机构渠道开展相关查控工作。

  截至8月14日13点,尚有“欣弗”1362441瓶未被回收或未被掌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